1942年,《华盛顿的起床号》获得了普利策奖,作者玛格丽特·利奇是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曾两度获得该奖项。本书主要描述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经历。“起床号”,一方面标志着华盛顿作为一个国家首都的意识觉醒;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它从奴役到自由的觉醒。玛格丽特以传神之笔再现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内战史,点活了这出历史大戏中所有的主次人物,既有新闻性的严谨还原,又充满真实的感染力量。它具有非常强的可读性。
玛格丽特·利奇(Margaret Leech,1893~1974),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曾两度赢得普利策历史奖。利奇出生于纽约州,1915年毕业于瓦萨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便开始她的写作生涯。她创作的《华盛顿的起床号》获1942年的普利策奖,《麦金利时代》(In the Days of McKinley)获1960年的普利策奖,并获班克罗夫特奖。
秦传安,当代资深翻译。浔阳人也,居北京,以译书谋稻粱,托刘伶为知己,攀陶令作老乡。翻译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常销书《心灵与呐喊》、《华盛顿的起床号(1860-1865),中央编译出版社《美国人的历史》三卷本、《艺术的性格》、《体罚的历史》、《婚姻简史》等为数不多的精品翻译著作。译者广览群书,了解中国史,美国史,世界史,欧洲史,熟悉财经,音乐,绘画,艺术,美学,历史,心理等知识,是当下为数不多能沉下心来一门心思做翻译的觉者。
一、1861年,国会大厦的新穹顶尚未完工,它敞开的屋顶向天空洞开。而在1865年,当联邦接近胜利的时候,穹顶也接近完成。到战争结束时,穹顶已经安装到位,高踞其上的,是代表胜利的武装自由女神像,她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她的剑已经入鞘。二、当蓝衣军团浩浩荡荡走过宾夕法尼亚大道的时候,上帝再一次闪烁光芒。15万老兵向前行进,即便是毫无想象力的人也看到了一支更为庞大的队伍经过,那是联邦的烈士所组成的影子大军,他们将近50万人,仿佛排列在破烂不堪的战旗后面。检阅台上,似乎有一个模糊不清的身影站了起来,那就是林肯,他面容和善地俯视着联邦军凯旋的盛况。
……
《华盛顿的起床号(1860-1865)》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是一部充满了人文关怀的作品。虽然故事背景是宏大的历史事件,但作者始终将目光聚焦在每一个具体的个体身上,他们的情感、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命运。我被书中人物的坚韧和牺牲所深深打动,他们即便身处绝境,也依然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作者在处理人物关系时,也显得格外真实和复杂,有忠诚与背叛,有理解与误解,有爱与恨,这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生画卷。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她们在那个男权主导的时代,同样展现出了惊人的智慧和力量,她们在后方支撑着家庭,也默默地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它不仅仅是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舞台,更是无数普通人奋斗、牺牲和成长的见证。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这个词,它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和事件的堆砌,而是由无数鲜活生命汇聚而成的壮丽篇章。
评分终于,我鼓起勇气打开了《华盛顿的起床号(1860-1865)》。第一感觉是,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没有直接切入惊心动魄的事件,而是从一个极为日常的视角切入,仿佛透过一扇陈旧的窗户,窥视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细节的刻画,比如早晨阳光穿过未曾打扫干净的窗棂,落在泛黄的报纸上,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和煤炭混合的气味,这些极其寻常的感官体验,却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他没有像许多历史作品那样,上来就抛出大量的人物关系和历史背景,而是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经意间就走进了那个时代。这种叙事方式让我觉得非常舒服,没有被信息量压迫,反而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开始好奇,在这样看似平静的日常背后,暗流涌动着怎样的危机,这些普通人在历史的洪流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律,读起来不费力,却能将你牢牢吸引。我猜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战争,更是关于战争如何渗透进每一个角落,如何改变每一个个体命运的深刻描绘。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之前对历史题材的作品一直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过于严肃和枯燥。但《华盛顿的起床号(1860-1865)》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有力量,但又并非那种生硬的学术语言,而是充满了情感和画面感。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遥远的、模糊的历史事件,鲜活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脑海中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当时的场景,仿佛身临其境。例如,在描写人们得知消息时的反应时,作者笔下的细节,无论是人群中压抑的低语,还是某个家庭成员突然失声痛哭,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集体情绪。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时代背景的铺陈,他没有生硬地讲解,而是将信息巧妙地融入到人物的对话和行动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政治气候和文化氛围。读这本书,就像是在欣赏一幅精心绘制的时代画卷,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故事。
评分读《华盛顿的起床号(1860-1865)》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情绪上的巨大波动。作者在叙事上非常擅长营造氛围,时而慷慨激昂,仿佛置身于历史的关键时刻,那种紧迫感和使命感扑面而来;时而又静谧深沉,让你感受到历史洪流下个体的渺小与无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拔高或神化某些人物,而是将他们还原成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即使是那些在历史书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在书中也展现出了他们的挣扎、犹豫和不完美。这种真实感让我觉得非常有代入感,仿佛与他们一同经历着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特别是对战争的描绘,作者似乎并没有过多渲染血腥和暴力,而是着重于战争对人心灵的冲击,那种无处不在的恐惧、失落,以及在绝望中孕育出的微弱希望。这种处理方式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以及和平的可贵。这本书真的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次触及灵魂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我一直犹豫要不要读,因为“普利策奖获奖作品”这几个字有时候会让我有点压力,总觉得要带着一种特别崇敬的心情去啃那些大部头。但是,当我在书店里偶然翻开《华盛顿的起床号(1860-1865)》时,那种吸引力是无法抗拒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一种即将爆发的戏剧性,仿佛能听到遥远号角声在耳边回响。我被封面上略显斑驳但又充满力量的字体所吸引,仿佛触摸到了那个动荡年代的肌理。封面设计给人的感觉是既庄重又带有一丝历史沧桑,那种低饱和度的色彩运用,加上恰到好处的留白,都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承载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我开始想象,在这个名为“起床号”的意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洪流,又会有多少人物在其中被卷入、被塑造。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究竟描绘了华盛顿在南北战争那段关键时期的什么侧面,是战场上的硝烟弥漫,还是政治舞台上的波诡云谲,抑或是民间生活中的生离死别?这份好奇心驱使我最终将它带回了家,放在了床头柜最显眼的位置,决定在某个安静的夜晚,让这“起床号”唤醒我内心深处对历史的探索欲。
评分趁618,赶紧买,呵呵,还算便宜,囤着慢慢看
评分她写麦克莱伦的自命不凡,拥有拿破仑式的出场:“对于一群强烈需要英雄的人来说,他刚好就是一个英雄。”高调的呼声以后,波托马克军团却长期无所作为,华盛顿居民嘲笑每天早晨用电报发往全国的公告:波托马克河畔太平无事。玛格丽特又讥诮总结,“打从这位年轻的拿破仑走出西部以来,将近八个月过去了,他的头上只有几次小小的胜利的桂冠。他还没有打过一仗。”
评分这本书获得普利策奖,值得推荐。
评分突然对外国史有兴趣,买的,还没看
评分京东的买满活动相当给力,书很好。
评分很特殊的作品,以往没有接触过这样题材的作品,读起来很新鲜,推荐。
评分写得和小说似得,文笔是没的说,只是习惯了平实叙述的需要习惯下
评分孩子喜欢的书 所以就趁这次机会再买一些
评分这本书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内容描述比较详实,喜欢细节阅读的读者应该会特别适应。对当时美国社会的诸多方面都有较为深入的描绘,所以尽管是几十年前的老书了,但现在读起来还是能引发一些思考,有延续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