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叶永烈先生曾7次前往台湾“自由行”,不仅深入台湾本岛各地。而且还前往澎湖、金门、马褪、绿岛等离岛。跟隧叶先生,我们不但可以看到宝岛台湾的旖旎风光,更可以从一个纪实作家的眼中看到台湾的历史、文化。
内容简介
作者叶永烈曾7次前往台湾。由于作者的长子一家在台北,而且长媳是台湾人,所以作者在台湾不仅有“根据地”,而且每次可以住3个月,有充裕的时间“自由行”。这样不仅深入台湾本岛各地,而且还前往澎湖、金门、马祖、绿岛等离岛。作者以纪实文学作家充满细节和花絮的笔调,形象地勾画他所见到的台湾,并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以厚重篇幅写下《宝岛各地》。
同时还拍摄了大量照片,作为《宝岛各地》的插图。
台湾如今已经成为大陆民众旅游的热点,每天有数以干计的“陆客”前往台湾,《“叶永烈看世界”系列·大陆脚游台湾:宝岛各地》无疑是不二的“纸上导游”。《“叶永烈看世界”系列·大陆脚游台湾:宝岛各地》重点展现台北之外的台湾各地的旖旎风光,历史和文化。
作为《“叶永烈看世界”系列·大陆脚游台湾:宝岛各地》的姐妹篇30万字的《叩开台湾名人之门》则是作者对于台湾政坛名人、文化名人的人生轨迹的追踪。
作者简介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
主要著作为“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反右派始末》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了1957年“反右派运动”的全过程;《“四人帮”兴亡》及《陈伯达传》、《王力风波始末》是中国十年文革的真实记录;《邓小平改变中国》是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景式纪实长篇。此外,还有长篇自传《华丽转身》、《出没风波里》、《用事实说话——我的采访手记》、《走进历史深处》以及《他影响了中国——陈云》、《中国改革第一将——万里》、《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钱学森》。
作者也致力于“行走文学”的创作,著有“叶永烈看世界”20册,包括《美国!美国!》、《我在美国的生活》、《三探俄罗斯》、《米字旗下的国度》、《如画北欧》、《樱花下的日本》、《大陆脚游台湾》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各地风光
北部风情
人口最多的新北市
古色古香的九份
新北市的徐汇中学
来到淡水与基隆
鬼斧神工“女王头”
来到桃同航空科学馆
台湾的硅谷——新竹
新竹的“台湾迪斯尼”
在台湾中部
台湾第三大城——台中
“槟榔西施”
台中的文化地标
走访苗栗木雕村
南投的“9·21”地震
日月潭畔
美不胜收涵碧楼
嘉义阿里山“高山青、涧水蓝”
阿里山的“森林浴”
漫步阿里山火车站
阿里山绚丽日出
彰化鹿港天后宫的香火
探索鹿港沧桑史
传统与现代交错的云林
漫游台湾南部
台南自由行
台湾文学馆
台湾第一大港高雄
荡漾在高雄的爱河
乘飞机从高雄到台北
台湾的三亚——屏东
四季如春的恒春
热闹非凡的垦丁夜市
台湾的夏威夷——垦丁
台湾的东海岸
穿越宜兰雪山隧道
花莲奇峡深谷
穿过35个隧道来到台东
漫步在台东街头
难忘《绿岛小夜曲》
碧海仙岛——绿岛
天堂里的地狱
柏杨倡议的“垂泪碑”
三大离岛
外婆的澎湖湾
《外婆的澎湖湾》吸引了我
飞往澎湖
走遍马公
“外婆的澎湖湾”在哪里?
来到跨海大桥
澎湖第一美景“双心石沪”
硝烟散去看金门
飞往台湾的“前线”
雾锁金门
初抵金门
得月楼的侨乡风情
离奇的“福建省政府”
古宁头的历史风云
穿过战场的硝烟
神秘的日本中将
金门炮战的起因
震惊世界的炮声
走进“八二三战史馆”
“文人武将”俞大维
地下金门
“莒光楼”
“失踪”的马山连长
从大金门到小金门
环游小金门
小金门之外的小岛
闽江口的“珍珠”——马祖
终于走遍“台澎金马”
多山的小岛——北竿
南竿天后宫的传奇
“一国两县”
“枕戈待旦”的马祖
亲历“小三通”
精彩书摘
一个家庭,在统治者替换过程中,牺牲了两个兄弟的生命(文雄被上海人枪杀,文清被国民党逮捕),一个兄弟的良知(文良被国民党打成白痴)。剩下来的老弱妇孺,将忍气吞声地赖活下去。在如此的结构体中,《悲情城市》甚少显出片面主观的单向思想,复杂的意义经常回荡在中国/台湾/日本的意象中。举例来说,片中的日人小川校长及女儿静子,在投降不久被遣送回日本。但是这个倔强的老人却抗拒遣送的事实,坚持要去南部看已死去的朋友。他的女儿静子也在抱歉及告别声中,将自己(及阵亡哥哥)最心爱的和服和竹剑留给台湾朋友。这一段处理,充分说明了创作者对人的宽容及了解,虽然家中二哥被日人征兵战死于南洋,虽然国籍及政治变化将使日本与台湾成为对立,但是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仍是超国籍及政治的。
小川校长和静子对台湾的依恋,让我们同时也看到日本人的悲剧(小川的神智不清,静子的割舍爱情)。在欢庆台湾人回归祖国的怀抱同时,侯孝贤并未牺牲日本。对人复杂面的了解,取代了对日单面的谴责,而宽荣、静子间惆怅、尴尬的爱情,必须因政治的变化而结束。
九份那条小街,叫基山街。这条宽不过三米的小街两侧,拥挤许许多多传统小店。据说,很多小店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
许多台北人从老远的市区赶到这里,为的是怀旧,为的是在这里寻找台湾传统的小商品、小吃。
九份的“传统切仔面”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九份的“顽皮铁蛋”,不仅“仅此一家”,而且“荣获食品金牌奖”。九份的臭豆腐“专卖店”,名闻遐迩。九份的“黑糖糕”,也很有名气。
各种芋圆,是台湾人喜爱的传统小吃。
就连话梅,也有这么多的品种,令我惊讶不已:“茶叶梅”、“桂花梅”、“碳熏乌梅”、“樱花梅”、“玫瑰花茶梅”、“甘菊梅”、“无子梅”、“脆梅”、“紫苏梅”、“有机茶梅”……每一种话梅前,都放着塑料小盆,装着样品,插着牙签,任君品尝。
九份的麻半署,想不到味道跟我老家温州的麻褶一模一样,只是我“久违”多年了。
至于九份特产芋仔蒂薯,在台湾有着另一番含义:台湾岛的形状像蕃薯,常用来比喻“本省人”,而芋仔是从大陆传过去的,用来比喻“外省人”。台湾人叫从大陆来的围民党老兵为“老芋仔”。至于“芋仔蕃薯”,是九份所产的一种芋仔和蕃薯的结合体,里面紫色像芋仔,外皮咖啡色像蕃薯。台湾人用“芋仔蕃薯”来比喻“本省人”与“外省人”的结合。
手工编织的草凉鞋,在大城市里已经难得一见。
这里的蓑衣,看上去是那么的小。一打听,才知道今日谁也不再穿这种古老的蓑衣,但是很多人家喜欢在豪华的客厅里挂上这么一件小蓑衣作为装饰品,以表古朴返真之情。
那“挽面”两字,勾起我童年的回忆:小时候,曾经见到母亲请人“挽面”,即用手指绷着细线,在面孔上来来回回,可以除去脸上汗毛。
想不到这种早已经被现代美容术所淘汰的“挽面”,届然在九份见到。当我给“挽面”店拍照时,儿媳不知“挽面”为何物。
因为对于年轻一代,“挽面”如同“外星人”一样遥远!我终于来到电影《悲情城市》的主要景点:小街拐角处一座小楼。
这座小楼是一家名叫“小上海”的小饭店。饭店门口贴着的《悲情城市》海报,成了这家小饭店最好的广告。我们一家在小楼里吃了充满台湾地方色彩的蕃薯粥,也吃了猪油饭。在那里,长子给在美国的弟弟、弟媳打电话。他们得知我们来到台湾老山城,非常羡慕,说有机会也到台湾来观光,请哥哥、嫂嫂当导游。
我们一家沿着高高低低的小路,在九份这座又旧又小的山城里漫游,体验旧时代的台湾风情。
九份是依山而筑的小城,一层层随坡而建的石阶小梯,一座座坐落在山坡的老屋,使我见到早年的台湾风貌。确实,九份之旅,是寻旧之旅。
在九份,我见到一家名叫“旧金山”的旅馆。九份是名副其实的“旧”金山,因为在清光绪十年(1893年)在这里发现了砂金,因而吸引成千上万的淘金人至此。到了1914年,九份的黄金产量高达55000公两。此后,由于金矿采尽,渐渐成了“旧”金山。那座“旧金山旅馆”高挂“旧情绵绵”四字,倒是勾勒出今日九份的特色。谁要在台湾寻旧,那就来九份!
……
前言/序言
“大陆脚游台湾:宝岛各地” 并非一本传统的旅游攻略,也非一本详实的地理志,它更像是一本行走中的观察手记,一次深入肌理的文化漫溯。在信息的洪流中,我们常常被碎片化的“必打卡”景点、“性价比最高”的住宿,或是“最地道”的美食所裹挟,而忽略了那些真正构成一个地方灵魂的细微之处。本书,正是试图从一个“大陆脚”的视角,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用眼睛捕捉那些被时间雕琢、被生活浸润的真实肌理。 作者叶永烈先生,并非一个走马观花的观光客。他的每一次“脚游”,都蕴含着一种深刻的探求。他不是来评判,而是来感受;不是来预设,而是来发现。他放下身段,以一个普通大陆居民的好奇与审慎,踏足宝岛的每一个角落。从繁华的都市到宁静的山村,从古老的街巷到新兴的开发区,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生动而立体的台湾画卷。 本书并非按地域顺序进行枯燥的罗列,而是以一种更加灵活、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展开。它更注重人与土地的互动,物与历史的交融,以及时代变迁在台湾留下的印记。 首先,这是一本关于“人”的书。 台湾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热情、友善、乐于分享,也保留着一种独特的韧性与智慧。叶永烈先生在书中,着重描写了他与当地居民的每一次真诚交流。可能是路边摊的老板,热情地介绍着自家招牌小吃的由来;可能是社区里的长者,在闲谈中透露着昔日的生活片段;也可能是年轻的创业者,在谈笑间展现着对未来的憧憬。这些平凡的人物,正是构成台湾社会肌理的最基本单元。他们的一言一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习惯,构成了书中鲜活的篇章。作者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们得以窥见台湾社会的风貌,感受到人与人之间那份淳朴的情感联结。他所记录的,不只是表面的寒暄,而是深入到他们的生活态度,他们的价值观念,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安身立命。 其次,这是一本关于“物”的书。 台湾的“物”,不仅仅是琳琅满目的商品,更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积淀。本书会让你看到,那些看似寻常的物件,是如何诉说着一方水土的故事。无论是古朴的庙宇建筑,那斑驳的石雕、精美的彩绘,都在无声地讲述着信仰的传承与艺术的演变;无论是老街上的传统手工艺,那手工制作的糕点、细致打磨的木器,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时代的智慧;抑或是那些隐藏在巷弄间的咖啡馆、特色小店,它们的设计风格、陈列摆放,都反映着台湾社会在融合与创新中的独特品味。作者会细致地描绘这些“物”的形态、材质、工艺,并尝试去追溯它们的起源与流变,让读者在欣赏这些“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他会让你关注那些被现代文明所忽视的细节,比如一个老式的招牌,一个特殊的建筑装饰,一个街角的雕塑,这些“物”往往是了解一个地方文化最直接的载体。 再者,这是一本关于“景”的书。 但这里的“景”,并非仅仅是风景名胜的简单介绍。叶永烈先生眼中的台湾之景,是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的。他笔下的风景,不会是脱离现实的完美画面,而是融入了当地的生活气息。他会描写清晨市场里熙熙攘攘的人潮,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他会描绘傍晚海边,渔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映衬着落日余晖,充满了岁月的沉淀;他也会记录那些隐藏在山野间的自然风光,但更会关注当地人如何与这片自然和谐共处,如何利用自然,又如何保护自然。他会让你看到,台湾的自然景观,并非只是供人观赏的静态画面,而是承载着当地人生计、情感和记忆的动态空间。他笔下的自然,是有温度的,是有故事的。 此外,本书也深入探讨了“文”的层面。 台湾的文化,是多元融合的。在“大陆脚游台湾”的视角下,这种融合显得尤为真切。叶永烈先生会关注那些在台湾得以保存、发展,甚至焕发新生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他会探讨不同地域的方言、民俗、节庆,它们如何在台湾这片土地上承载着海峡两岸共同的文化基因,又如何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形成台湾独有的文化特色。他会关注那些历史的遗迹,它们见证了台湾的历史变迁,也承载着两岸人民的共同记忆。他还可能提及台湾的文学、艺术、音乐,这些都折射出台湾社会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情趣。他试图揭示的,是文化在不同时空下的传承与演变,是在差异中寻求共鸣,是在融合中展现生命力。 更重要的是,本书提供了一种“反思”。 “脚游”的本质,在于亲身体验,在于现场的感知。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更容易被标签化、被模式化。而叶永烈先生的“脚游”,则是一种对简单化认知的挑战。他鼓励读者,不要轻易被 preconceived notions 所束缚,而是要带着开放的心态,去发现那些未被充分解读的层面。他会反思,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哪些传统正在被遗忘,哪些价值正在被重塑。他也会在对比中,引发读者对两岸社会发展模式、文化传承方式的思考。这种反思,不是为了得出是非对错的结论,而是为了激发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广阔的视野。 “大陆脚游台湾:宝岛各地”系列,并非一本能够为你规划好每一个行程的工具书。它不会告诉你哪个景点最适合拍照,哪家餐厅性价比最高。相反,它更像是一位耐心而敏锐的导游,引导你放慢脚步,用一颗沉静的心去观察,去感受。它会让你在品尝一杯清晨的豆浆时,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温情;在穿过一条充满烟火气的巷弄时,体会到生活最真实的律动;在凝视一座古老的建筑时,与历史对话。 叶永烈先生的文字,平实而富有感染力。他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他用“大陆脚”的视角,勾勒出他眼中真实的台湾,一个充满生活气息、文化底蕴和人文温度的宝岛。这本书,是对台湾的一次充满诚意的行走与观察,它邀请你一同踏上这片土地,用心去感受,去发现,去理解。它希望带给你的,不只是关于宝岛地理、风光、美食的零碎信息,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体验,一种对这片土地及其人民的理解,一种对文化传承与时代变迁的感悟。它旨在告诉你,真正的旅行,在于你的脚步所到之处,你用心所触碰到的,以及你灵魂所收获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