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依据西汉小戴所传曾子《大学》原经,对其本旨、微言大义重新加以阐释,旁征博引,融会古今中外学说与历史。《大学》原文仅千余字,而此“微言”约有四十万字,讲解之详尽、涵盖有关学养之广阔不言而喻。 |
本版《原本大学微言》与之前大陆出版的简体字版有较大的差异,我们遵循南师嘱托,根据其最早的《原本大学微言》为底本进行重新整理,不论是内容还是表述方式,都保留了原本的真实风貌。
儒家代表作之一的《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但我们现在通常看到的《大学》是二程及朱熹对原本《大学》改编、注解而成的。南先生认为《大学》原文本来就是儒家追求“内圣外王”之道的集中表述,逻辑严密,文气通顺,粲然可观,不必加以篡改。为了向大众揭示原本《大学》短短千余字中所包含的微言大义,先生特依据西汉小戴所传曾子《大学》原经,对其本旨重新加以阐释,内容包括《大学》的价值,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修养工夫,“格物”至“正心”的内圣(明)之学,“修身”至“治国”的外王(用)之学,内外兼修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教训,王朝更替与儒学的演化,中外文化的反思与前景,等等,旁征博引,融会古今,取精用宏,妙语连珠。《大学》原文仅千余字,而此“微言”约有四十万字,讲解之详尽、涵盖有关学养之广阔不言而喻。
南怀瑾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
第一篇 开宗明义
一、原本《大学》的原貌
二、从教授来访说起
三、沉冤莫白的“四书”
四、书生大半出农村
五、启蒙教育的申思
六、乌鸦式的读书法
七、先摆几个方块阵
八、大人之学的探讨
九、中原文化的精品
十、《大学》修养的次第
十一、朱晦翁改《大学》
十二、“明明德”要“明”什么?
第二篇 七证的修养功夫
十三、千古难明唯自“知”
十四、沿流不“止”问如何
十五、实在难能说一“定”
十六、宁“静”致远究如何
十七、无处将心为汝“安”
十八、众里寻他千百“度”
第三篇 内明之学
十九、万古帝王师之学
二十、知所先后的知性
二一、致知与格物
二二、智知万物自知难
二三、物欲催人肯自怜
二四、身心情智与物化
二五、诚意正心修身与知至
二五、尧舜不来周孔远
第四篇 外用之学
二七、三代以后的帝王与平民
二八、帝王 齐桓公
二九、身世堪怜一霸君
三十、秦始皇治国之道评议
三一、历代帝王修身齐家有几人?
三二、刘邦打天下而不能“齐家”
三三、慈惠爱人的汉文帝
第五篇 内外兼修之道
三四、从自净其“意”做起
三五、修身与正心
三六、中国文化传统的“家”
三七、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第六篇 齐家治国
三八、从治国必齐其家说起
三九、周室治国齐家的故事
四十、治国当家的原则
四一、法治与治法
四二、先看《诗经》怎么说
四三、炼石补天靠母性
四四、治国齐家须女宝
第七篇 治国平天下
四五、人世难能天下平
四六、天平不自作低昂
四七、上太容易下台难
四八、魏晋南北朝的时代
四九、南朝权位戏连场
五十、所治在法,能治在人
五一、义利之辨的财经学说
第八篇 儒学演化与国家发展
五二、宋儒程明道《定性书》点滴
五三、“四书”、“五经”和中国文化
五四、儒家经学与李唐五代
五五、两宋守文弱主的由来
五六、宋初文运和宋儒理学
五七、南宋王朝和四书章句
五八、蒙古西征与西方人的误解
五九、明清的科举与宋儒的理学
六十、外示儒学内用佛老的清朝
六一、从雍正说到乾隆
第九篇 西方文化与中国
六二、鸟瞰西方文化的演变
六三、反思检讨三大问题
六四、结语:中国希望和平共存的世界
丙子年的初秋,也就是1996年的8月底,有一位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来访,他是刚从美国到湖南,参加岳麓书院孔子会议返美,路过香港,事先经人约好时间,所以才有见面一谈的机会。不是这样,我实在没有剩余的时间,可以与宾客应酬。平常有人问我,你那么大的年纪,还忙些什么呢?我只有对之苦笑,实在说不清楚。因为一个真正立心做学问的人,实在永远没有空闲的时间。尤其是毕生求证“内明”之学的人,必须把一生一世,全部的身心精力,投入好学深思的领域中,然后才可能有冲破时空,摆脱身心束缚的自由。这种境界,实在无法和一般人说,说了别人也不易明白。自幼诵读益处多
话说回来,这位名教授来访,谈到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汉学(中国文化)会议上,中外学者到了不少,大家共同研究读“四书”之首的《大学》。当大家研究开宗明义第一章,讨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各人都发挥自己的观点,很久还没有一致的结论。有一位来自国内某名大学的学者便抢着发言说:我看这个问题,何必浪费精神,花很多时间去讨论,只需把“明明德”的第一个“明”字去掉就好了!全场的人听了,为之瞠目结舌、啼笑皆非。
这位教授说完了这个故事,当时我们在座的人,也只有为之一笑。我便问:后来怎么办呢?他说:后来我就私下对他说,你太狂妄了……。这个人最后才向大家道歉。我听完了说:我几十年,在国外,甚至在国内,听过这样的妄人妙(谬)论太多了,所谓“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但我心里不但震惊万分,同时也惭愧自责,感慨不已。
因为我在童年正式读家塾(就是请先生到家里来家教),开始就是先读《大学》,并认真背诵《大学》。长大以后,转到民国初年所谓的洋学堂读书,对于《大学》、《中庸》,早已置之不理。但因为基本上有童子功背诵的根底,所以在记忆的影子里,始终并未完全去掉。后来在中央军校教习政治课,又碰到要讲《大学》、《中庸》,因此,驾轻就熟,至少我自己认为讲得挥洒自如。接着在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四川五通桥,为了地方人士的要求,又讲过一次《大学》、《中庸》。每次所讲的,大要原理不变,但因教和学互相增长的关系,加上人生经验和阅历的不同,深入程度就大有不同了。但开风气不为师
到了台湾以后,步入中年,再经过历史时代的大转变,对人对事的了解更加深入。正如清人钱谦益的诗所说:“枥中马老空知道,爨下车劳枉作薪”,颇有感慨。所谓“枥中马老空知道”,钱诗是感叹自己虽是一匹识途的老马,但马老了,毕竟是无用了,把它豢养在马厩里,当做一匹千里马的活标本罢了。“爨下车劳枉作薪”,十九世纪以前,中国用的车轮,都是木头做的。这种木头的轮子,在长年累月的旋转奔走之下,外表已被磨得损坏不堪了。乡下人把它换掉来当柴烧。当柴烧没有多大的价值,因此叫它做“车劳”。“爨下”,就是指烧饭的灶下。你只要读懂了这两句诗,也就可想而知我的心境了!
因此,当时对校长蒋先生所著的《科学的学庸》,虽然并不认同其见地,而且我对学问的态度,也决不苟且,但政治部邀请我去讲,如果拒绝,在当时的人情面子上,也是势所不能。这中间微妙关系的自处之道,正如《大学》后文所讲“缗蛮黄鸟,止于丘隅”,“于止,知其所止”,完全在于操之一心了。
回想起来,我也真的有过很多次冲动,希望有一二个后起之秀,能够立志研习原始儒家的学问,我将为之先驱,如清人龚定盦所说的“但开风气不为师”。然而,我也毕竟失望了。我也曾经对一般成年的学者同学们讲过几次,希望记录成编,但每次的记录,我都不满意,又加舍弃。不是同学们记不好,实在是我讲得不透彻,讲得不好。古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不过,要真正做到百无一用的书生,确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成本代价太高太大了。
三、沉冤莫白的“四书”
《大学》是四书的第一本书。《中庸》,算是第二。其实,这样的推算,是根据历来四书印本的编排次序而说的。说实在一点,《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参)所写的一篇学习心得论文。《中庸》是曾子的学生,也是孔子的孙儿子思所写的一篇学习心得论文。从宋代开始,把编入《礼记》中的这两篇论文抽出,和《论语》、《孟子》合在一起,总名便叫做“四书”。被误用于考取功名
如果时光倒流,退回到八九十年前,提起四书,几乎是无人不知。它的威名,把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知识分子——读书人的所有思想,十足牢笼了一千多年,中国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大致都不敢轻越雷池一步。特别从宋代以后,再严谨一点来说,从南宋以后,一个知识分子,想寻一条生活出路,尤其以考取功名,达到读书做官的谋生之道,非熟记四书,牢牢背得四书不可,尤其要依据朱熹的见解,别无偷巧的办法。这也等于现在的年轻人,想考进学校,取得学位,就要死背活啃课本上的问答题,都是一样“消磨天下英雄气”的关限。除非你像明末清初时期山西太谷一带的同乡们,第一流头脑人才,必要经商致富,真正没有这个勇气和胆识的,才勉勉强强去读书考功名。
元、明以后到清朝六七百年来,所谓三级取士的阶梯,由县试考秀才,进而从乡试(全省会考)考取举人,到全国大考,进京考进士,中状元,始终离不开四书、五经——《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这一连串编成的书本。不然,纵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能通诸子百家之学,但文不对题,离开考试取士所用的四书、五经范围,那就休想取得功名,与读书做官的通途,永远是背道而驰了。
变本加厉的新八股
……
我买这本书其实是冲着我对传统儒释道思想的探索欲来的,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的价值远超我最初的想象。它不仅仅是对古代经典的解读,更像是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一种回应和指引。现在的社会节奏太快了,大家都在忙着向外追求,却很少有人静下心来向内求索。这本书里头,很多对“当下”的强调,对“自性”的探寻,都像是一剂清凉散,让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角落。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融会贯通的能力,他能将不同领域的智慧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让整个体系显得非常完整和自洽。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拿出笔记本,把一些触动特别深、或者需要细细琢磨的句子抄写下来,反复品味。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这本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输入,而变成了一种精神上的陪伴和成长。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上是下了功夫的。纸张的质感很好,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很累,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在睡前阅读的人来说非常重要。内容上,我最喜欢的是它对“中庸之道”的重新诠释。过去总觉得中庸是和稀泥、没有原则,但书中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平衡哲学,那种恰到好处的智慧,在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都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变得更圆融了,不再那么容易陷入极端的对立面思考。每一次翻开,都能发现一些新的理解,这种“常读常新”的感觉,是衡量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它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可以伴随人一生去反复咀嚼的“精神食粮”。
评分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慢慢读完这套书,不是因为内容枯燥,而是因为我刻意放慢了速度,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里的深意。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山,每走一步都充满挑战,但也因此收获了无与伦比的风景。它强迫你跳出日常琐碎的视角,去思考一些更根本、更长远的问题。特别是关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如何传承和发扬光大的论述,充满了洞见和前瞻性。作者的学识之渊博令人叹服,但他没有卖弄学问,而是用一种极其谦逊和开放的态度,引导读者去探索真理的路径。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智慧,并且希望将这些智慧融入到个人生命实践中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极其宝贵且值得珍藏的财富。
评分坦白讲,我一开始对这种厚重的“大部头”有点畏惧,担心自己看不懂,或者读着读着就坚持不下去了。但这次阅读体验完全打破了我的顾虑。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他似乎非常懂得如何与一个初学者对话。书中对很多人生议题的探讨,比如“如何面对无常”、“如何安顿情绪”,都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带着一种温暖的关怀。我感觉作者就像坐在我对面,用他毕生的学问和经验,耐心地为我拨开眼前的迷雾。尤其是一些关于生命本源的阐述,虽然宏大,但作者总是能找到一个非常具体的落脚点,让我这个凡夫俗子也能感受到一丝对宇宙奥秘的敬畏和亲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而不是生硬的标准答案,这才是真正的高明之处。
评分这套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有点沉甸甸的,那种厚实感就让人觉得里面装的不是寻常的文字。我记得我当时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心情开始翻阅的。我平时对古典文化和传统思想一直挺感兴趣,但又常常觉得有些高深莫测,难以真正领会其精髓。这套书的编排方式很巧妙,它没有直接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慢慢地把人引入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尤其是关于心性修养的部分,讲得特别到位,不是那种空泛的说教,而是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去阐释,让人读完之后,会忍不住停下来反思自己日常的一些言行举止。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是阅读过程中最令人惊喜的时刻。而且,作者的文笔非常雅致,行文流畅,即便是一些比较复杂的哲学概念,在他笔下也变得清晰易懂,读起来有一种很舒服的节奏感,让人愿意沉浸其中,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
评分南师确实博大精深,学识渊博,不过书籍纸张一般
评分一直想看,借着双12下的单,棒棒的?
评分质量好正版书籍,很喜欢。
评分不错的图书,感谢京东一如既往地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
评分這就是智慧呀,好好學習。南先生不愧一代宗師。
评分包装精美,慢慢研读!希望能身心收益,造福终生!
评分剛到,迫不及待,隨便翻了翻,真好,好好學習吧
评分给家里人买的,字迹清晰,不错。
评分南怀瑾先生的重要著作,解读《大学》一书,而且是原本《大学》,即王阳明所说的古本《大学》,是未经宋儒改造过 的《大学》。推荐爱好传统文化的人一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