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海蠡测·语译》不仅是一本知识学问的书,还是一本参禅用功的指导书,因此译者在文字表达上煞费苦心,是经南怀瑾先生亲自审定过的准确、通俗的译本。
《禅海蠡测·语译》是南先生有关佛教禅宗的综论性著作,涉及禅宗历史、宗旨、修行方法、与其他宗教和教派的关系等,内容丰富,体大思精,是一部学习和了解禅宗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一部参禅用功的指导书。《禅海蠡测·语译》为其白话译本。一九七五年,南师嘱作者刘雨虹女士将《禅海蠡测》译成白话文,该译文在一九七七年经南师审定,后一直无缘面世。二〇一二年九月,南师仙逝,经人提醒,作者才翻出留有南师笔迹的旧稿,愿能给参禅用功和《禅海蠡测》的读者稍稍解惑。
刘雨虹,女,生于1921年,比南怀瑾先生小3岁,跟随南怀瑾先生30多年,曾任台北老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总编辑,负责整理出版南怀瑾先生的著述。1988年,她结合友好各自撰述从学南怀瑾先生的心得,编成《怀师》一书。
出版说明
初版自序
二版自序
禅宗之演变
印度原来情形
中国初期情形
唐宋间之发展
元明清之趋向
与中国文化因缘
对佛教之功绩
禅宗之宗旨
公案语录
机锋转语
证悟知解
祖师禅与如来禅
三关与顿渐
闭关与打七
宗师授受
参话头
神通妙用
幻境相似神通之错误
正定所发之通明
生死之间
中阴身略述
临命终时
中阴身缘起
生死决疑
了生脱死
醒与梦
禅宗与教理
由教入禅
禅须通教
禅宗与禅定
禅宗与净土
禅宗与密宗
禅宗与丹道
禅宗与理学
心物一元之佛法概论
佛法与西洋哲学
修定与参禅法要
跋
禅海蠡测剩语
禅宗之演变
佛法的教化,是释迦牟尼所创立,起先在印度弘扬开展,以后才传遍了亚洲各地。印度后期最为兴盛的是大乘佛法,那是在世亲尊者的时代,对于佛法的发扬贡献最大,并且也奠定了后来显密相通的学理基础。
世亲尊者的时代,约在五世纪初期(东晋时),到了十二世纪的末期(南宋时),印度本土的佛教,差不多已经灭亡了。从世亲尊者时代到佛教灭亡,共经过八百年之久。
在这八百年之间,佛教学说的变化极大。在最初的两百多年之中,许多派别纷纷建立,显教和密教各立门户,与以往的佛法学说相比,大有改变。在后期的五百多年中,佛法大师愈来愈少,一切不过顺其自然发展,繁华灿烂的花朵,终于无声无息地凋谢了。
印度一向缺乏历史观念,对于佛教发源于印度,以及有关佛教经典的记述,在印度的历史上均没有记载。后代的学者们,虽然尽力考证,所靠的只有一鳞半爪,所以产生很多漏洞。
佛法在中国,一共开创了十个宗派,追根溯源,这十个宗派,都是归属于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法。佛法由开创时的兴盛,到十宗在中国的蓬勃灿烂,先后辉映,更增加佛法的光彩,而其中的禅宗,则为十宗中的最上乘。
有人认为,禅宗是后期佛学所创造,是因当时大乘佛法的流行演变形成的。但是,这种说法很难使人相信,所以只能把它当做一个疑问。
印度原来情形
释迦所讲的佛法,不论是显教或密教,都是有经典作为依据的,唯有禅宗的传承,因为缺乏考证的数据,学者都产生怀疑的心理。甚至有人认为,禅宗的宗旨是伪造的。禅宗的学者们,对于这一个问题,一向都认为是教外另有别传的宗派,并不多加讨论,而禅宗宗门的传承,也只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的一则公案,当做禅宗的开始。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起了一朵花给大家看,当时大家都沉默不语,只有迦叶尊者展露了笑容。世尊看到了迦叶的微笑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另外还有一个说法:世尊到多子塔前,将自己的座位分出半席,叫他的弟子迦叶尊者,来和他同席而坐,然后亲自用僧伽黎(袈裟)围裹着迦叶,并对迦叶说:“吾有正法眼藏,密付于汝,汝当护持。”同时又交代阿难,将来要有人接替迦叶,继续传承下去,不要使这个法门断绝。世尊接着就说了一个偈子:“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世尊说完了这个偈子,又对迦叶说:“吾将金缕僧伽黎,传付于汝,转授补处,至慈氏(弥勒)佛出世,勿令朽坏。”
迦叶听到了偈子,和世尊所交代他的话,恭敬地下拜说:“善哉善哉!我当依敕,恭顺佛故。”
在上面的两个说法中,后面一个说法,是有经典可以查证的,至于前面一个说法,却找不到任何的资料和证据。
不过,宋朝的王安石,曾经提到过一些信息,支持这个说法。王安石曾在宫廷的秘密书库中,看到过一部未曾流通的经典,名叫《般若大梵王问决经》,在这部经典中,记述了灵山会上拈花微笑的一段事,所以,拈花微笑的公案,应该是真实可信的。在这部经典中,还有许多预言,是谈论国家命运转变的事情,因此,历代的帝王们都把这部经典藏在秘库之中,不使一般老百姓看见。话虽如此说,这件事到底缺乏实际的证明,我们只好半信半疑了。
在佛教的记载中,各佛祖的传续是从释迦以前的七佛开始。这七代佛祖的名号,在经典中都有记载,唯有单传付法这一件事,是属于禅宗一派的传说,因此,许多学者对禅宗便产生了疑问。
禅宗自释迦传至迦叶,再接传至阿难等,在印度一直传到达摩祖师,就是第二十八代祖师了。达摩后来到中国传法,成为中国的禅宗初祖。达摩东来中国传法的事,也有历史的记载,大体上很受论者的崇敬。
按照禅宗宗门传统的记载,印度二十八代祖师的事迹,与中国后代禅师们的事迹,是大为不同的。印度的祖师们都是三藏大师,所谓三藏大师,就是对经、律、论三门学说都很精通,而戒、定、慧的修持,尤其高明。这些祖师们,在临终时,多会升到空中,显现神通变化,于付法给后人之后,就圆寂了。
龙树、马鸣二位祖师,在二十八代祖师中,都是极为著名的大师,也是佛门中的柱石。龙树大师更被尊为中国佛法八宗派的共祖,他的功勋德业、成就贡献,以及在世时的事迹,都是极为著名的。
二十四代祖师名叫师子比丘,最后是被罽宾国王杀掉的。有些人认为,禅宗随师子比丘的被杀而断了,他们所持的理由是,师子比丘在死前没有显现神通,没有像以往的祖师那样,于显神通后再传法而圆寂。
其实,中国的二祖神光,也是在邺都被杀。在佛法的理论中,称这种事为偿还从前生命中的债务。二祖的被杀,与师子比丘的被杀,属于同一性质的事情。所以,这种偿还宿债的事不应该视为禅宗已断,而把后代的传法当做伪造来看待。
凡是有成就的禅宗大德,都可以预知未来,像二祖所遭遇的事,他事先已经知道了。师子比丘被害时,在头被砍掉后,流出来的不是血,而是像牛奶一样的白浆,并且喷出数尺之高。这种特殊的现象,绝不是普通人被杀头的情形所可并论的。况且师子比丘的师父,早有预言,而师子比丘,也早已准备妥当,已将法统预先传给了下代的祖师。禅宗,本来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超神秘宗派,所以,我们绝不应该用一般世俗的看法来推论这一类的事情。
中国初期情形
印度本土的禅宗,虽然因为缺乏历史数据,无法加以考证,但是达摩东来中国传法的事,历史上却有确实的记载,可以证明其可靠性。
梁武帝普通七年(526),达摩祖师自印度乘船东来,在广州登岸,同年的十月,达摩到了金陵,见到了梁武帝,可惜与梁武帝话不投机。到了十一月,达摩就抵达河南省洛阳,住进了嵩山的少林寺,后人对当时达摩的描写是:“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
达摩在少林寺,共住了九年的时间,后人却误传,达摩在少林寺一直面对石壁坐了九年,这种以讹传讹的传言,并不可靠。
又有一种说法,认为达摩在中国的时间,共有五十余年之久;《传灯录》记载达摩圆寂的日子,是北魏孝庄帝永安元年(528)戊申十月五日。再根据历史对照来看,这个说法,一般被认为是错误的,所以是一个疑案。
达摩在少林寺的时间里,有许多人跟随他学习佛法,如道副、道育、尼总持等。在这些学生中,只有慧可(神光),真正得到了禅宗的心要,所以才能接承达摩,成为中国的二祖。二祖以后,再代代相传,到了唐朝高宗、玄宗时代,传到了六祖惠能。由达摩至六祖惠能,称为中国禅宗的初期。
在达摩传法给二祖慧可的时候,师徒传授,交付《楞伽经》,作为印证修持之用。虽然说禅宗是“教外别传”,但是,基本上也是要符合教义的,绝不是凭空想象。
到了黄梅的五祖,和曹溪的六祖时代,却有所改变而提倡《金刚经》,所以后来的学者们,也有人称禅宗为般若宗。
六祖,以一个不识字的人崛起于禅宗门下,接掌了心印,他是禅宗的正统。六祖说法非常平易实际,他把极高深的道理用平凡的通俗话语加以解说。他的智慧像喷泉一样流泄,门人们将六祖的法语记录下来,就成为有名的《六祖坛经》。
这部《坛经》所谈论的内容,都不离禅宗的范围,归纳起来,又以佛法为根本。对于释迦文字方面的教义,《坛经》中更有许多发挥。
因为六祖开堂说法的地方,是在广东韶州的曹溪,所以后代谈到禅宗的正统时,都用曹溪两字来代表六祖。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沟通古老智慧与现代人心的桥梁。南先生的文字功力非凡,他深谙传统经典的精髓,却能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语境来阐述,避免了许多学者的故作高深。我喜欢他那种带着些许洒脱、又无比认真的态度,尤其是在论述一些“玄之又玄”的境界时,他总能找到最接地气的比喻来帮助读者建立认知模型。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正置身于那个论道的场域之中,亲耳聆听大师的教诲。书中对于心性修持的探讨,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例和自身的体悟,使得那些深奥的佛道思想变得触手可及,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彼岸。这种将“修”融入“行”的论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去实践和体会的愿望。
评分这部书的文字里,总有一种让人不自觉沉静下来的力量。初翻开时,以为会是那种艰涩难懂的古籍阐释,没想到南先生的笔触是如此的温润而富有洞察力。他并非高高在上地布道,更像是一位引路人,带着你一步步走入那片深邃的“禅海”。我尤其欣赏他对日常生活中细微之处的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起心动念,在他的解读下,立刻变得关乎宇宙人生的宏大命题。读到关于“觉照”的部分,我仿佛听到了自己内心深处久违的回响,那种被时间尘封的本真,被重新拂拭出来,闪耀着久违的光芒。全书的节奏把握得极妙,时而如山间清泉般潺潺流淌,让人心神舒畅;时而又如深潭巨石般,掷地有声,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深思。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那种需要时常翻阅,每次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体会到不同层次的意味的“活”的文本。每一次的重读,都像是与一位智者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散文集那样松散,而是有着内在的内在的贯穿线索,引导着读者的思绪不断深入。那些看似独立的篇章,实则共同指向了一个核心的“体悟”境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典籍和个人发挥之间的那种游刃有余的过渡,既保留了原著的庄严,又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阅读过程像是在解一个层层剥开的谜团,每解开一层,都能看到更广阔的风景。对于那些想了解东方哲学精髓,却又对晦涩的古文感到畏惧的现代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它不仅仅是“语译”,更是一种深度的“活化”,让那些沉睡在故纸堆里的智慧重新焕发光彩,指导当下的生活实践。每一次合上书页,都带着一种被醍醐灌顶后的清新感。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抱有敬畏,但又常常感到无从下手的读者。很多经典著作都让我望而却步,但这部作品却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它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知道哪条路风景最美,也知道哪里容易迷失方向。书中的论述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得令人称奇,即便涉及到复杂的哲学思辨,作者也总能用最简洁凝练的文字勾勒出核心脉络。我尤其欣赏他对“中道”的诠释,那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把握,让人在面对生活中的诸多困境时,有了一个坚实的立足点。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种精神的“校准”,将我偏离的航向默默地修正过来。读完之后,感觉整个人的精神气场都变得更为沉稳和笃定,不再容易被外界的喧嚣所动摇。
评分我一直认为,衡量一部优秀的著作的标准,不在于它说了多少新奇的观点,而在于它能否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自己。这部作品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于人心细微变化的捕捉,精准得如同X光片下的骨骼。他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耐心地引导读者自己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真相。书中的文字并非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字字珠玑,充满了力量和重量。读之令人感到一种久违的踏实感,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角落。它不是速食的读物,更像是一份需要细细品味的茶,初尝或许平淡,但回味无穷,越品越能尝出其中蕴含的甘醇与深度,对人生的理解也随之变得更加圆融和包容。
评分收到后就拿来看,大师的境界真的很不一般啊!
评分书的质量还可以,主要是想认真研究南老对庄子的解读,虚心求教。
评分南老的书一直是很在意的,这本语译读起来很不错,很轻松。
评分很好看的书,非常喜欢。推荐阅读。
评分收到后就拿来看,大师的境界真的很不一般啊!
评分翻译的很好,加深理解有很大帮助
评分书不错,道理挺深奥,难懂
评分14年1版1印,可惜书运输过程中角折了,书脊压损,换货中……
评分《论语别裁》中,南怀瑾采用一贯的经史和参的方法,注重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及历史典故,旁征博引,拈提古今,其中有100余处解释与前人不同。他将讲述编成370篇既相互联系又能独立成章的短文,各配以有趣的小标题,在人文掌故、生活趣闻中融入词语解释、原文串讲,活泼灵动,亦颇具禅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