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的人生,人生如同漫画
世上的万事万物,无不可以用漫画的形式表达
看方成世纪人生,如何把漫画融入人生
前几年,朋友就劝我写自传,那时我正忙,没顾得上。但是由于几十年来从事文艺工作,在创作和生活各方面,总会有所感而为读者所关注,这些都值得写出来。最近想到,已届耄耋之年,还是现在写吧。好在都是自己身边的事和自己所想,写起来不难,也就打定主意开始写了。我平时画漫画,写杂文,都是评论性的作品。因为写惯了,也想借这种写法,叙中有议,或者借自己的生活阅历,理出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所以我立意由感而发分题来写,既是回忆,又是评论。先交代简历,然后按时序写下去,想到什么写什么。
方成,原名孙顺潮,广东中山人,1918年生。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曾任上海《观察》周刊漫画版主编及特约撰稿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
自序
此生无巧不成书
一生简历
我的创作历程
无巧不成书
由不得我
难忘的画和事
不关心说政治
心的解放
收藏琐记
难解之谜
我这个“败家子”
晚成的童年
败家子的回忆
从阮玲玉说到左埗头
我家规矩
我家权威
想起老家
老北京
市场文化
老师的名字
最初的漫画路
黑白社
四年“黄海”
闯上海
老话重提
香港三年
忆九华径
与妻子一同走过的日子
深情永记
值得怀念的生活片段
深切的怀念
难忘的三十五年
下放阳江
想起“牛棚”
难得一乐
想起厨艺
忙人·杂家·乐神
——钟灵外传
认识侯宝林
和侯宝林的交往
人生一乐
韩羽和阿达
探亲记
偶然得来
我的自行车
打油
忙啥
从透支开始
相对说
二十年成果
从日记看生活
脚野
忙人白话
在美国
在美国(第二次)
画忆平生
喜欢荔枝角的九华径村
香港,我去过两次,总共度过了——用文学语言说是“寒暑三易”,用科学语言应叫“四夏二冬”。我并不喜欢香港,却喜欢九龙,不是整个九龙,仅是九龙的荔枝角;也不是整个荔枝角,而是现在恐已不复存在的九华径村。这村子里面,至今我未想起有多少招人喜欢之处,使我念念不忘的是住在那里的外来户,也是和我一样流落而来的,大半是内地的文化人;此外,还有村旁的海。
我第二次到香港,是一九四七年冬,那里我有近亲,一去就住在他家里,直到我能拿到稿费,才以半月所得租了一间大约十平方米的住所。房间是不错的,又邻近版画家黄新波的居处,不时约上王琦几个人到附近一家咖啡馆里喝一杯牛奶,坐两个小时,谈谈天,听听音乐,这里留声机放的是西洋古典乐曲。
黄永玉也流进来了,接着他夫人张梅溪跟踪而至,就住在九华径。一天,他兴高采烈地对我说,那地方好极了,空气清新,房租便宜,又在海边,有游泳场,同住的还有几个熟人,鼓动我搬过去。我就把房子、“顶费”、家具一股脑儿出让,买一张帆布床,再提着仅有的一个皮箱搬进村里去了,从此享受了一段蜜月似的生活。
开始我住在画家陆志庠租的一间小阁楼里。旁边住的一面是黄永玉、楼适夷和巴波三家,一面是蒋天佐和陈敬容。臧克家夫妇住在村口的一间小房子里。老住户、多产作家兼多产父亲唐人住处也不远。过不多久,陆续又搬来好几家:画家阳太阳,诗人考诚,京剧作家李岳南,最后张天翼也来了,和楼适夷住在一座楼里。端木蕻良、单复来了,约我三人合租一间大些的楼上房间,我们的新生活就是在这里开始的。非文化界的也飘来几家,住在附近的是两位上海姑娘和工程师孙顺理——
去年他还担任长春市副市长呢。外来户都是没有固定职业的,不需上班,天天见面。
同端木、单复组成三口之家
九华径是个和广东普通农村一样的村子,烧水煮饭用的是灶上的大铁锅,燃料也是稻草。村外田地不多,看来村里人显然不全靠种田吃饭。海很近,不远就有个游泳场,有公共汽车通往市内。我们不大出门,大家忙着写的写、画的画,靠稿费糊口。我们三个单身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就好办些;那拖家带口的,有时要连啃几天素炒豆芽。海边石头底下能捉到螃蟹,那真是解馋的佳肴,可惜没那么多闲暇。我们这三口之家,生活很有规律。上午端木和单复写文章看书,我是作画看报,各干各的。午饭后,收拾停当,各就各位往床上一躺。一觉醒来,迎来了一天里的黄金时刻。那正是盛夏天气,三人换上游泳衣,赤着脚直奔海滩,不必花钱进游泳场,到处都能下海。更妙的是有小艇出租,大概是村民的副业。租金不贵,记得每次是一两元钱。单复是浪里黑条,水性极好,我是很久没下水的游泳爱好者,端木乃“旱鸭子”,却喜欢划船,三个凑一起,可谓天然盟友。于是每天都来租船下海,两人在水里,一个划着船紧跟护卫,一出去就是一两个小时。直到夕阳西下,回来交还小艇,便奔后山。我们知道那里有一股清泉,泉水从一人多高的岩石上流下来,落到一个浴盆那么大的沙底水坑里。我差点信奉上帝了,亏他老人家为我们做了这么周到的安排。下得山来,回家略事休息,开始准备晚饭。用的是置家时买的煤油炉,锅碗瓢盆都是齐备的。单复有厨下功夫,会做福建菜。我会炒鸡蛋,煮饭也还可以。端木洗碗刷锅也称职。这顿饭照单复的话说,那是“美美的”。
端木有个特殊癖好,爱露天蹲坑,老在我们面前宣传那是如何卫生,有益健康,并富有诗意。我们两个半信半疑的,在一个月光明媚的夜晚随他上了后山,按照他的指点实习一回,果然别有风趣。我从来没做过诗,居然能诌上两句:“寒风吹屁股,冷月照脊梁。”可惜野地蚊虫太多,咬得我不敢再来,所以至今没有学会做诗。
当年九华径像世外桃源
生活自然是清苦的,但很愉快。晚上几家人凑在一起就热闹了。其中最活跃的是黄永玉,他最年轻,爱说爱笑,还有编笑话的天才。黄永玉和楼适夷、巴波三户住在一座小楼里,房间是楼板隔开的,碗碟之声相闻,过几天他就讲从隔壁听来的趣闻。巴波也不含糊,拿同样听来的笑话进行报复。对文化人来说,笑话加饥饿会产生灵感,写出好文章来,而且是养生之道,这秘密他们是不轻易对外人道的。有人写文章读来干涩,可见文人之间,在这一点上就互相保密。
我们生活在一起,远离喧嚣的城市。工作是各干各的,读书、学习都很专心,志同道合,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希望。九华径虽在香港属下,却像此中世外桃源,吸引着同声相应的人士不时造访。周而复、秦牧、李凌、谢功成、刘式昕、叶素以及“人间画会”的画家们都来做客。有人看出这儿是宝地,便出资在这里修建花园,开辟游乐场所赚钱。我回到北京不足一年,还留在九华径的朋友写信告诉我,那里已经在盖楼房,地价猛涨起来了。
九华径的故事如今安在
九华径的住户除唐人外早已返回内地,并且大都在北京,在其他城市的则常来。唐人最后也是在北京去世的。十年前考诚患癌症不治,其他人都健在。北京地方大,人们各居一方,又都很忙,难得见面。我要看端木,得乘一个半小时的车,黄永玉更远。今年五月间,应邀去南通参加狼山十八高僧壁画(范曾画的)揭幕式盛会,其中有楼适夷,他已八十高龄,精神矍铄,扶杖登山,兴致勃勃。端木身体原本就像干虾,如今年逾古稀,自然更直不起来。划船无能为力矣,握管不减当年,现在不需动手刷碗,再加有个文“舞”全才的贤内助,这几年间专为他曹家人立传,写大部头的书。《曹雪芹》上卷早已出版,中卷尚未寄来,估计该出世了。臧克家比他大几岁,瘦度相当,仍手不停笔。在电视上见他和孩子们在一块儿,脖子上系着红领巾,显得分外精神。黄永玉耍起笔杆,连画带写,还骑着它飞,这几天在北京,过几天就不知道上哪儿去了。梅溪变化不大,
孩子们喊她“奶奶”,但怎么看都觉得应该喊“阿姨”。李岳南已久违多年,最近在老诗人王亚平追悼会上见到他,已是年近古稀,须发白的多黑的少,依然数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谦谦君子的风度。张天翼在北京多年,我和他未曾交往。一九八〇年他约我为他的童话作插图,他夫人把文稿送来,乃欣然应命,画时费了点劲,可现在看来就不满意了,心中歉然,由此鼓励我练功的努力。陆志庠早已退休,老两口住在西城一座楼房里。他耳聋,和人交谈很不方便,所以朋友来往比常人少得多。遇见他多半是在画展的场合,一见老朋友,便笑眯眯地紧握着手,用沙哑的喉音问候,两眼注视对方,只要你说上海话,他能看出你说什么。他总抱怨自己身体不佳,可看他毫无龙钟老态,走路还挺快的。单复一直在东北辽宁,经过二十年的波折,筋骨还是那么硬朗,笑起来也还是那么“美美的”。他在朝阳县待了不少年,然后到了沈阳,任职《鸭绿江》杂志。去年见到他时,已是不担任职务、只拿工资的专业作家,也骑着笔去深入生活,从事写作去了。阳太阳在南宁广西艺术学院任领导职务,还是在前几年文代会期间见到他,也是逾了古稀之年,嗓门还是那么大,足见健康状况之佳。巴波已有十多年没见了,最近寄来新出版的《巴波小说选》,其中就有在九华径写的一篇。看书上印的照片,显得富态悠然,嘴是闭着的,不知缺掉的门牙镶上没有。离开香港三十多年了,那个小村庄恐怕早已被高楼大厦吞没,一点也剩不下。但九华径的印象还清晰地留在我记忆中,至今不忘。
……
此生无巧不成书
此生无巧不成书
一生简历
在广东省靠珠江口的地方,有个香山县。县里有个村子,叫翠亨村。自从村里出了一位推倒清朝皇帝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后,香山县就改名为中山县,以纪念这位伟大的英雄人物。离翠亨村不远有个左埗头村,现在简称左步村。村子不大,住着欧、孙、阮三大姓人家,其他姓的人很少。我是孙姓人,名叫顺潮。阮姓中有一位早年电影演员,叫阮玲玉,是全国知名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东江纵队有个支队以
县中的五桂山为根据地,先和日寇,后和国民党对抗。他们活动在各村子里,白天属白区管,夜间就是他们的天下,一直坚持到全国解放。支队领导人是我们村欧家的,名叫欧初,建国后曾在广州市委任职,记得是位市委书记。县城那时叫石岐,语言近广州话,音调不像广州话说得抑扬有致那么好听。左埗头村属南蓢镇,今名南朗,话说的是闽语系的,和石岐话截然不同。如说“下雨”,北京人听了能吓一跳——音近“着火”!
沙溪镇语言也属闽语系,和南蓢话有些不同,例如“吃饭”的“吃”,说法就不一样。以船为家生活的疍家人,他们说话我就听不懂。
我父亲孙笑平(或绍平),在族里按辈排名“桥芳”,属“芳”字辈的。他在北平(今北京)平绥铁路局任文牍课课员。“平绥”指的是从北平至绥远(今内蒙古),铁路终点站是包头。听妈说,我出生在北平,从小她带着我和两个弟弟回到南蓢镇左埗头村,“埗头”是小河码头的称呼。小弟弟(五弟)夭亡,大弟弟顺佐比我小两岁。中山近海,乡间外出打工的人很多。我祖父文达公和伯父润芳我都没见过,他们很早去了美国。祖母、伯母、叔母和她生的堂兄顺蛟和我的大姐顺合住在较大的一座房子,我们一家四人住另一座房子。房子是祖父寄钱盖的,他还买了八十亩田使家人收租为生。叔父霭芳在蓢绥铁路上当站长,他和我父亲
都寄钱来维持生活。我九岁时,母亲又带我们去北平。我在家(礼路胡同,今西四北头条)附近的铭贤小学插班上四年级。记得学校在西四北不远的帅府胡同(今西四北二条),和平民中学相邻。从小学毕业后,我进入位于祖家街的市立第三中学。一九三三年初中毕业。那时我们家已搬到西四牌楼东的大拐棒胡同一号。我毕业时,父亲被裁失业,带全家回乡下,只留下二哥顺理在北平大学工学院任助教,我投考有宿舍的弘达中学。一九三六年毕业,考上国立武汉大学化学系。一九三七年,发生日本大举入侵的七七事变。我回乡下,向学校请求停学两年,
保留学籍,到香港住在舅父家。一九三九年北上入川,到迁往乐山县的母校继续就读。一九四二年毕业,入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任助理研究员。研究社是从天津迁到乐山之南的五通桥镇的。
一九四五年,日本战败投降。一九四六年我辞去“黄海”职务,只身赴上海,改行从事漫画创作,以此为生。我是在学校办壁报两年多学会画漫画的。
一九四七年末,我从上海返中山探亲。此时解放战争已近尾声,因国民党战败,上海白色恐怖加剧,我又去了香港,仍以从事漫画创作为业。一九四九年九月,我回到久别的北平,入《新民报》任美术编辑。一九五一年调到《人民日报》,任文艺部美术组编辑,后转国际部。一九八六年九月,离职休养。我父亲前妻生二子一女,长子夭亡。前妻早逝后,父亲又娶我母亲。她也是左埗头村人,住在欧族那边。我是母亲所生的长子,有弟妹六人,一弟一妹早夭。二哥在新中国建立后,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副总工程师。是留学美国学汽车工业的,曾任长春市副市长。大姐顺合远嫁印尼华侨。如今二人均已去世。弟弟顺佐,因父亲失业只能读到小学毕业,他一直任汽车司机,新中国建立后任北京十三路公共汽车司机,今已退休。大妹顺玉是小学教师,已退休。小弟顺贤(今名孙立)大学毕业后从军任飞机场地勤工程师。小妹顺衍从军复员后在保定气象局工作。他们也退休了。
我在一九五一年和陈今言结婚。她在北京辅仁大学美术系毕业后,任女十二中教师,婚后任《北京日报》美术组负责人(副组长)。在“文化大革命”中因遭批斗,身心被摧残,于一九七七年夏,猝死在同仁医院。一九七八年我和苏继瑛结婚,一九九四年离异。和陈今言共同生活二十五年,所生三子,均已就业。第三子孙晓纲任《中国少年报》编辑,从事漫画创作。长子继东,次子继红。我在《人民日报》任职期间,主管漫画组稿、创作和漫画和父亲、弟弟顺佐(一九五六年)。方面的通联工作。时值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战争,我创作和组织的漫画稿,都是针对作战敌方的政治讽刺画,同时也写与此相关的杂文,因此主要和国际部联系。一九五七年因一篇讽刺教条主义的杂文《过堂》和为袁水拍的讽刺诗配的一幅漫画,均被批为“毒草”,从此一些社会活动被削减。在一九六六年夏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仍是这两件作品使我被押进“牛棚”监督劳动达十年之久。“文革”之后,我脱离文艺部美术组转到国际部,直到一九八六年离职休养。离休后一直和侯宝林共同研究有关幽默理论问题,写文章,出版理论著作,写杂文,画漫画。平均一年出版两本书。
这是我一生经历的简略记录。除此之外,因公出访日本一次,韩国一次,应美国有关方面邀请去过两次。
“方成世纪人生”——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史诗般的韵味,而当我真正捧起这本书时,这种感觉被无限放大了。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巧妙,时间线索清晰,但又并非枯燥的流水账。作者在叙事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使得故事更加可信,也更具说服力。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所吸引,那些曾经的辉煌与失落,那些激荡的风云变幻,都在作者的笔下鲜活起来。我喜欢书中对不同人物的塑造,他们有优点也有缺点,有成功也有失败,都如同真实的人一样,有血有肉。尤其是其中一些边缘人物的命运,更是让我感触良深。他们可能没有在大事件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选择,同样构成了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情感的深度。
评分拿到《方成世纪人生》这本书,纯属偶然,原本只是随手翻翻,却意外地被它深深吸引。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非常“沉”,不是指物理上的重量,而是思想上的分量。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客观的笔触,勾勒出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和理性,没有过多的煽情,却能以最直接的方式触动人心。书中对人物心理的挖掘尤其精彩,那些深埋在心底的情感,那些难以言说的矛盾,都被作者剖析得淋漓尽致。我读到了一些让我潸然泪下的段落,也读到了一些让我扼腕叹息的章节。它让我看到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但也看到了他们身上所闪耀出的不屈和韧性。这本书更像是一场与历史人物的对话,我仿佛能听到他们的声音,感受到他们的呼吸。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曾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评分一本厚重的书,封面简洁有力,上面印着“方成世纪人生”几个字,第一眼望去,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正值一个闲暇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期待的氛围。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宏大的叙事所吸引,仿佛被带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之中。书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各自背负着时代的烙印,在历史的洪流中挣扎、奋斗,也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细节的刻画,无论是人物的言谈举止,还是场景的描绘,都力求真实,让人身临其境。读着读着,我不禁会停下来,思考书中人物的命运,以及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风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伟大,也引发了我对人生、对历史更深层次的思考。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寻更多属于“方成世纪”的故事,去感受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
评分我拿到《方成世纪人生》这本书时,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只是觉得书名还算吸引人。然而,当我阅读进去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低估了它的价值。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其深刻的洞察力。作者似乎拥有穿透时空的眼睛,能够捕捉到那个时代最核心的脉络和最微妙的情感变化。我发现自己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吸引,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复杂性,以及他们在面对困境时的挣扎与抉择,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有时候,我会因为书中某个情节而陷入沉思,久久不能自拔。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也看到了无数个体的人生轨迹。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个引路人,带领我穿越历史的迷雾,去认识那些曾经存在过的生命,去理解他们之所以如此的原因。
评分《方成世纪人生》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一开始,我可能只是被它表面的香气所吸引,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品味到它醇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层次。作者的文笔极其老练,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深厚的功力。我尤其欣赏他在叙事中的那种张弛有度,既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也有细腻入微的人物刻画。书中对于时代背景的交代非常扎实,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宏大叙事框架。而在这个框架下,那些鲜活的人物,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理想与现实,都如同电影画面般在我脑海中展开。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生的无限可能,也看到了时代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每次阅读都能有新体会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