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博學·史學係列:國史概要(第四版)

復旦博學·史學係列:國史概要(第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樊樹誌 著
圖書標籤:
  • 史學
  • 國史
  • 中國曆史
  • 復旦大學
  • 博學係列
  • 曆史教材
  • 通史
  • 史學概論
  • 第四版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復旦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9071900
版次:4
商品編碼:1151985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5-01
頁數:40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博學·史學係列

內容簡介

  《國史概要(第4版)》對中國古代史的概述,起自史前時期迄至清代。內容不同於以往的社會發展史模式,而是展現中華文明的發生、發展與演變,以此作為國史主綫,演繹齣新意。結構不同於以往的章節目三層框架,而是分設專題,推陳齣新,刪繁就簡,突齣重點。
  《國史概要(第4版)》結構的刪繁就簡,絕非以往多捲本通史的縮編。作者積三十多年執教與研究心得,廣泛吸收海內外學者新成果,加以融會貫通,力求體現學術深度。書中既提煉百傢之言,又構成一傢之說,進行瞭“直通”(通史)與“橫通”(斷代史)兼備的前沿研究。同時,《國史概要(第4版)》筆法簡練,圖文並茂,讓人喜聞樂見。精選的插圖,包括人物、文物、遺址、書影和手跡等,增添瞭可讀性。
  《國史概要(第4版)》榮獲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二等奬,不僅是大學公共基礎課教材,而且可作為文史愛好者的自學入門讀物。

作者簡介

  樊樹誌,1937年生於浙江湖州。1957年考入復旦大學曆史係,1962年留校任教。現為復旦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專攻明清史、中國土地關係史、江南地區史,尤以江南市鎮研究蜚聲史壇。
  代錶作品:《中國封建土地關係發展史》(1988年)、《明清江南市鎮探微》(1990年)、《萬曆傳》(1994年)、《崇禎傳》(1997年)、《國史概要》(1998年)、《晚明史》(2005年)、《江南市鎮:傳統的變革》(2005年)、《國史十六講》(2006年)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言/1
一、史前史與傳說時代/1
1.古人類的起源/1
2.石器時代/4
3.史前文化的各種類型/6
4.炎帝、黃帝與傳說時代/10

二、夏與商——曆史時期的開端/16
5.世界文明史上的中華文明/16
6.探索中的夏文化/18
7.從“大同”到“小康”/21
8.商的起源與盤庚遷殷/24
9.青銅時代/28
10.商文明:甲骨文,宗教觀念,科學/31

三、西周與春鞦——Feudalism時代/34
11.周的起源與周朝的建立/34
12.周公“製禮作樂”/36
13.“封邦建國”與宗法製度/39
14.農村公社與井田/42
15.春鞦時代的列國爭霸/44
16.步入鐵器時代/47
17.老子與孔子/49

四、從戰國到秦——大一統中華帝國的建立/54
18.各國的變法/54
19.百傢爭鳴:群星燦爛的時代/57
20.秦的大一統及其地理基礎/63
21.秦始皇:皇帝與中央集權體製/66
22.秦始皇陵與“兵馬俑”/69
23.徐福東渡之謎/72

五、西漢與東漢——帝國規製的完備化/75
24.大一統帝國的重建/75
25.黃老思想與文景之治/78
26.漢武帝:中央集權體製的強化/80
27.“罷黜百傢,獨尊儒術”/83
28.王莽托古改製/87
29.光武中興/90
30.清議與太學生運動/93
31.The silk road——絲綢之路/96
32.小農經濟的發展/100
33.科學技術新成就/104

六、三國與兩晉——統一王朝消失的時代/109
34.從東漢末的割據到三國鼎立/109
35.曹操與諸葛亮/112
36.西晉:從“禪讓”故事到“八王之亂”/115
37.東晉:北伐與偏安/119
38.魏晉風度與玄學/121

七、北朝與南朝——走嚮再統一/126
39.五鬍十六國時期的漢鬍互化/126
40.北魏文明太後、孝文帝的改革與漢化/130
41.均田製與府兵製/134
42.門閥政治/137
43.藝術與科學/140

八、從隋到盛唐——統一王朝的再建/146
44.隋的統一與創製/146
45.隋的“國富”與“國祚短促”/149
46.唐太宗與貞觀之治/155
47.從武則天到唐玄宗/159
48.盛唐氣象/164
49.佛教的興盛/168
50.長安:東西方文明的交匯/173

九、從唐的衰落到五代十國的割據/181
51.由盛轉衰的各個側麵/181
52.安史之亂與全盛時代的消失/185
53.藩鎮割據與財政改革/188
54.宦官與黨爭/191
55.唐朝的分裂/194
56.五代更迭,十國割據/197
57.從柴榮改革到趙匡胤統一/202

十、北宋——劃時代的新階段/205
58.北宋的官僚政治/205
59.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209
60.“田製不立”與井田限田論/215
61.傳統農業的新發展/218
62.巔峰狀態的科學成就/222
63.“商業革命”麵麵觀/226
64.契丹的興起與遼的二元化體製/233
65.黨項羌與西夏/235
66.宋對遼、西夏的妥協/238
67.女真的興起與遼的滅亡/241

十一、南宋與金的對峙時期/244
68.“靖康恥”與嶽飛抗金/244
69.金朝統治下的北中國/250
70.舉棋不定的和與戰/252
71.經濟重心南移的最終完成/254
72.硃熹新儒學與浙東學派/259

十二、元——濛古建立的王朝/264
73.濛古的興起與成吉思汗/264
74.混一亞歐的大濛古國/268
75.濛古對中國的統治——元朝/270
76.勸課農桑與“棉花革命”/275
77.富有特色的工商業/279
……
十三、明——中華文明的餘輝
十四、清——末代王朝的興與衰
主要參考書目
附錄 曆代帝王建元簡錶
後記
第二版後記
第三版後記
第四版後記

精彩書摘

  印度次大陸則是另一個文明發源地。印度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間已達到鼎盛狀態,與稍早的埃及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相比,毫不遜色。印度斯坦的平原,有印度河和恒河兩大水係,水量充沛、土壤肥沃,印度文明的幾個最有影響的中心齣現在這裏絕不是偶然的。印度河下遊的摩亨佐-達羅和印度河中遊的哈拉帕,是印度文明的兩個主要遺址。哈拉帕的青銅時代文明,大約存在於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750年。迄今發現有文字的遺物達2000件以上,除印章銅闆外,有些陶器和金屬器上也有銘文。
  文字的發明和使用是文明的標誌,也是史前時期與曆史時期的區分標誌,學者們對此給予高度重視。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從公元前3500年逐漸形成,一直使用到公元2世紀。這種文字通常被刻在廟牆和宗教紀念物上,因而在古希臘文中稱為“神聖的雕刻”或“聖書”。這種象形文字由原始的圖畫符號演變而來,形成錶意文字(意符)和錶音文字(音符)。當時經常使用的文字符號約700個。中王國時代(公元前2052-前786年)開始以蘆葦筆作為書寫工具。因而從象形文字中演變齣一種簡化的速寫體——僧侶體。公元前7世紀,又演變齣草書體——世俗體。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定居於底格裏斯河-幼發拉底河下遊的蘇美爾人是比較先進的。他們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600年之間發明、使用象形文字,此後發展成為記寫蘇美爾語的楔形文字——音節符號和音素符號的集閤體。蘇美爾人用當地的平頭蘆稈在黏土泥闆上壓寫字符,筆畫呈楔形,所以叫作“楔形文字”。蘇美爾文字後來為西亞各古代民族所采用。塞姆語係的阿卡德人、迦南人、巴比倫人、亞述人,印歐語係的赫梯人、波斯人等,都用蘇美爾文字來記寫自己的語言,形成不同的楔形文字。
  印度早在哈拉帕文明時期就産生瞭象形文字,這是一種音節字,可以從右到左或從左到右書寫。它們是寫在印章、銅闆、陶器、金屬器上的銘文,約有500個文字符號,其中許多是兩個以上符號閤成的字符。研究者認為,這種銘文的語言可以定為原始達羅毗荼語。遺憾的是,這種文字隨著哈拉帕文明的結束而絕跡。此後一直要到雅利安人遷入印度之後大約過瞭一韆年纔有文字係統。這種文字記述的語言,主要是雅利安語的梵語和俗語。

前言/序言


《國史概要》(第四版)—— 穿越韆年,洞悉中華文明的脈絡與演變 本書簡介: 《國史概要》(第四版)是一部係統梳理與解讀中華民族悠久曆史的權威性著作。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聚焦中國曆史發展的關鍵節點,層層剝離,深入淺齣地呈現瞭從遠古時代直至當代中國的波瀾壯闊的演進曆程。它不僅是一部史料的匯集,更是一次對中華文明精神內核的深刻探究,旨在幫助讀者建立起對中國曆史的整體認知框架,理解其獨特性與復雜性。 核心內容闡述: 本書的編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為根基,汲取瞭當代史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它摒棄瞭以往某些著作的碎片化敘述,力求以一種連貫且富於邏輯性的方式,展現中國曆史的內在聯係與發展規律。 宏觀格局,微觀洞察: 《國史概要》(第四版)在勾勒中國曆史發展的大緻輪廓的同時,又不乏對具體曆史事件、重要人物、社會製度、經濟模式、文化思潮等方麵的細緻分析。它能夠讓讀者既看到中國曆史的整體發展趨勢,又能深入理解其中蘊含的豐富細節。例如,在講述某個朝代時,不會僅僅羅列其興衰起伏,而是會深入分析其政治製度的演變、經濟政策的得失、社會階層的流動、以及由此産生的文化藝術特色。 時間軸綫的清晰構建: 本書的時間劃分嚴謹且符閤學術界通行標準。從中華文明的黎明曙光,如原始社會晚期氏族部落的形成,到夏商周三代的早期國傢形態;從春鞦戰國的百傢爭鳴,到秦漢帝國的大一統與製度奠基;從魏晉南北朝的分裂與融閤,到隋唐盛世的開放與包容;從宋元經濟的繁榮與民族交往,到明清帝國由盛轉衰的轉型;再到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屈辱與抗爭,以及新中國成立後的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開放,每一個曆史時期都被賦予瞭清晰的界定與獨立的章節。這種清晰的時間脈絡,使得讀者能夠清晰地追蹤曆史的演變軌跡,理解不同時期之間的繼承與變革。 多元視角的融閤: 《國史概要》(第四版)打破瞭單一的綫性敘事模式,嘗試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思想、外交等多個維度,全麵審視中國曆史。政治製度的演變、國傢治理的智慧與睏境、經濟結構的轉型與創新、文化藝術的輝煌與變遷、思想觀念的碰撞與發展、以及中國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與互動,都在本書中得到瞭係統的呈現。例如,在討論經濟發展時,不僅會關注農業生産的技術進步,還會深入探討商業貿易的興衰、手工業的發展、貨幣製度的變遷,以及這些因素如何深刻影響社會結構和民生。 史學方法的體現: 作為一部由復旦大學史學名傢傾力打造的著作,《國史概要》(第四版)在材料的運用、觀點的提齣、以及論證的邏輯上,都體現瞭嚴謹的史學研究方法。它注重史料的辨析與考證,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同時又能在此基礎上提齣富有洞見的學術見解,引導讀者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本書並非簡單地陳述史實,而是通過對史實的解讀,揭示曆史發展的內在邏輯和規律。 傳承與創新並重: 本書不僅承襲瞭傳統史學研究的嚴謹精神,也積極吸收瞭新的史學理論和研究方法。它關注被邊緣化的群體,例如女性、下層民眾等在曆史進程中的作用,力求展現一個更加全麵、立體、生動的人類曆史畫捲。同時,對於一些曆史上的爭議性問題,本書也會進行多角度的呈現和分析,鼓勵讀者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斷。 思想深度與現實關懷: 《國史概要》(第四版》不僅僅是對過去的迴顧,更蘊含著對中華民族發展道路的深刻反思與前瞻。它在梳理曆史經驗教訓的同時,也試圖為理解當下中國、展望未來發展提供曆史的維度和智慧的啓示。閱讀本書,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中華文明的獨特性,認識中國曆史發展的內在動力,以及中華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 本書特色: 權威性與學術性: 由復旦大學史學界知名學者集體撰寫,保證瞭內容的學術水準和研究的深度。 係統性與條理性: 結構清晰,邏輯嚴謹,便於讀者構建完整的中國曆史知識體係。 可讀性與啓發性: 語言通俗易懂,敘事生動,同時又不乏深刻的洞見,能夠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和思考。 全麵性與多角度: 涵蓋瞭中國曆史的各個重要方麵,並嘗試從多元視角進行解讀。 與時俱進的更新: 第四版的更新,融入瞭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力求呈現更準確、更全麵的曆史圖景。 適閤讀者: 本書適閤所有對中國曆史感興趣的讀者,包括曆史專業學生、曆史研究者、關注中國發展的各界人士,以及希望係統瞭解中華文明的普通讀者。它將是您探索中國曆史、理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理想選擇。 通過《國史概要》(第四版),您將踏上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親身感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洞察其麯摺前進的宏偉畫捲,從而獲得對曆史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廣闊的視野。

用戶評價

評分

當我看到《復旦博學·史學係列:國史概要(第四版)》這本書時,我內心湧起一股強烈的學習衝動。作為一名對曆史充滿好奇的普通人,我一直渴望擁有一本能夠係統介紹中國曆史的書籍。這本書的“概要”二字,正是我所需要的,它意味著在宏觀的視野下,能夠概括齣中國曆史的主綫和重點。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迴顧從遠古時代的神話傳說,到夏商周的禮樂文明,再到秦漢的統一與強盛,魏晉南北朝的動蕩與融閤,隋唐的開放與繁榮,宋元的經濟文化高峰與外部挑戰,明清的集權與近代轉型。我更希望書中能對各個時期重要的政治製度、經濟發展、思想文化以及社會生活有深入淺齣的講解。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理解中國曆史的連續性與變化性,以及那些塑造瞭中華民族性格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第四版的更新,也讓我對書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觀點充滿期待,相信它能為我提供一個更具時代感的曆史視角。

評分

初拿到《復旦博學·史學係列:國史概要(第四版)》,我便被其嚴謹的學術品味所吸引。書頁的觸感、印刷的清晰度,都透著一股紮實的功底。作為一名曆史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全麵地介紹中國曆史的書籍,而“概要”二字,正是我所需要的。太過於詳盡的專著往往令人望而卻步,而過於簡略的讀物又失之偏頗。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如其名所示,在宏觀的框架下,提綱挈領地展現中國曆史的精髓。我想瞭解從夏商周的禮樂文明,到秦漢的統一帝國;從魏晉南北朝的分裂與融閤,到隋唐的盛世繁華;從宋元的經濟文化繁榮,到明清的對外交流與封閉;再到近代中國的屈辱與抗爭,以及新中國成立後的艱辛探索與輝煌成就。我更希望書中能夠對各個曆史時期的社會結構、經濟形態、文化特徵、思想流變以及重要的政治製度有深入的闡釋,而非僅僅局限於帝王將相的功過是非。對於那些影響深遠的社會變革和文化思潮,我希望能有更清晰的解讀,理解它們是如何塑造瞭今日中國的麵貌。這本書的第四版,也意味著它在學術界經過瞭時間的檢驗和學者的不斷完善,這讓我對其內容的可靠性和權威性充滿瞭信心。

評分

拿到《復旦博學·史學係列:國史概要(第四版)》,我立刻被它散發齣的學術氣息所吸引。作為一名對中國曆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尋求一本能夠提供係統性、全麵性概覽的書籍。這本書的“概要”二字,恰恰滿足瞭我這一需求。我希望它能帶領我穿越數韆年的時光,從中華文明的源頭,到各個朝代的興衰變遷,再到近代中國的轉型與崛起。我期待書中能夠清晰地勾勒齣不同曆史時期的政治格局、經濟特徵、文化成就以及社會生活,並能對重大曆史事件的成因和影響進行深入淺齣的分析。我尤其希望瞭解中國古代政治製度的演變、經濟模式的變遷以及思想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第四版的齣版,意味著其內容得到瞭更新和完善,這讓我對其學術價值和可讀性充滿信心,希望能通過閱讀這本書,構建一個更為完整和深刻的中國曆史認知。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傳遞齣一種莊重感,復旦齣品,史學係列,這些標簽都讓我對其內容抱有很高的期望。《國史概要》這個書名,精準地擊中瞭我的需求。作為一名對中國曆史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常常因為缺乏一個清晰的、係統性的梳理而感到睏惑。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穿越數韆年的曆史長河,從中華文明的曙光初現,到各個王朝的興衰起伏,再到近代中國的轉型與發展。我期待書中能夠清晰地勾勒齣各個曆史時期的社會麵貌、政治製度、經濟特徵以及重要的文化思潮。我特彆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處理中國曆史中那些復雜而又關鍵的轉摺點,例如統一與分裂的循環,改革與保守的博弈,以及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互動。第四版意味著它經過瞭多次修訂和充實,這讓我對其內容的權威性和準確性充滿信心,希望能藉此構建一個紮實而全麵的中國史知識體係,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

評分

我之所以對《復旦博學·史學係列:國史概要(第四版)》這本書抱有如此大的期待,是因為它匯聚瞭“復旦博學”的品牌效應和“史學係列”的學術嚴謹性。作為一名渴望係統學習中國曆史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提供清晰脈絡和深度洞察的著作。《國史概要》這個書名,正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鑰匙”,它承諾將中國數韆年波瀾壯闊的曆史,以一種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希望它能夠帶領我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穿越夏商周的青銅時代,見證秦漢的統一帝國,感受魏晉風華,領略隋唐的開放與包容,品味宋元的經濟文化繁榮,瞭解明清王朝的興衰更迭,並最終抵達近代中國風雲變幻的偉大轉摺。我更期待書中能夠對各個曆史時期的社會結構、政治製度、經濟發展、思想文化以及重要的曆史人物和事件進行深入的分析,幫助我理解中國曆史發展的動力和規律。第四版的更新,也意味著書中的信息是最新、最權威的,能夠讓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深刻地理解我們民族的曆史。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而大氣,“復旦博學·史學係列”幾個字,就足以讓任何對史學感興趣的人産生莫大的好感。而《國史概要(第四版)》,則精準地定位瞭這本書的功能——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係統的中國曆史框架。我一直覺得,瞭解自己的國傢曆史,是認識自己、理解當下的基礎。然而,浩如煙海的中國史,常常讓人感到無從下手。《國史概要》恰好解決瞭這個難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從遙遠的史前時代一路走來,感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體驗秦漢的統一與雄渾,感受魏晉風骨的灑脫,欣賞唐宋的輝煌,理解元明清的復雜格局,最後聚焦於近代中國百年滄桑的巨變。我更期待書中能對中國曆史發展的內在邏輯、製度變遷的緣由、以及重要曆史事件的深遠影響進行深入的解讀,而非僅僅是羅列事實。第四版的更新,讓我相信這本書的內容是經過反復錘煉和最新學術成果的體現,能夠為我提供一個權威而可靠的中國曆史視角。

評分

我購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被“復旦博學·史學係列”所吸引。復旦大學在史學領域享有盛譽,其齣品的書籍通常代錶著較高的學術水準。而《國史概要(第四版)》這個書名,正是我一直以來想要尋找的。我深知中國曆史的博大精深,想要對其有一個全麵的瞭解,需要一個既係統又易於掌握的框架。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這樣一個框架,幫助我理清中國曆史發展的脈絡。我希望它能夠涵蓋從早期文明的起源,到中央集權製度的建立與發展,再到中國在世界曆史長河中的地位和演變。我尤其對書中對於各朝代之間的承接關係,以及重大曆史事件的發生原因和深遠影響的分析感興趣。我想知道,為什麼某個朝代能夠走嚮輝煌,又是什麼導緻瞭它的衰落。這本書的“概要”性質,讓我預期它不會過於艱深晦澀,能夠以相對平實的語言,將復雜的曆史事件和概念呈現齣來,從而幫助我建立起對中國曆史的整體認知。第四版的更新,也讓我相信其內容的時效性和學術前沿性。

評分

我之所以選擇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復旦博學·史學係列”這個品牌。它代錶著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厚的學術積澱。而《國史概要(第四版)》這個名字,則精準地捕捉瞭我想要的需求。中國曆史如同一幅波瀾壯闊的畫捲,我總覺得自己在其中隻看到瞭零星的碎片,而這本書,我希望它能成為那張完整的地圖,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山川河流、古城遺跡。我期待它能夠係統地梳理從上古文明的萌芽,到各個朝代的起落沉浮,再到近代中國的艱難求索。我希望它能讓我理解,是什麼因素推動瞭中國曆史的演進,又是什麼原因導緻瞭朝代的更替。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於社會結構、經濟模式、思想流變以及對外關係的闡述,希望能夠從中獲得對中國曆史更深刻的洞察。第四版意味著其內容經過瞭學界的檢驗和完善,這讓我對它的準確性和權威性充滿信心,希望能藉此建立一個紮實而全麵的中國曆史知識體係。

評分

拿到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復旦博學·史學係列”這幾個字,它自帶一種權威感和學術深度。對於我這樣一位普通讀者來說,中國史的浩瀚煙海常常讓我感到無從下手,零散的片段拼湊不起完整的圖景。《國史概要(第四版)》這個名字,則像是黑暗中的燈塔,指引著我前往理解中國曆史的航嚮。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結構化的敘事,將漫長而復雜的中國曆史串聯起來。我希望它能帶領我穿越時空,從古老的傳說時代開始,感受華夏文明的孕育與發展;體驗秦漢帝國橫掃六閤的雄渾,感受魏晉士人的風骨,欣賞唐詩宋詞的璀璨;理解宋朝經濟的繁榮與積貧積弱的睏境,見證元朝的疆域遼闊與民族融閤,感受明清王朝的輝煌與保守。我更關注的是,書中如何解釋這些曆史時期的社會變遷、政治製度的演進、經濟模式的轉換以及思想文化的流播。我希望它能幫助我理解,是什麼力量推動瞭曆史的前進,又是什麼因素導緻瞭王朝的更替。第四版的齣現,也意味著內容得到瞭更新和修正,這對於追求準確性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福音。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沉靜而厚重的學術氣息,復旦博學·史學係列這幾個字,讓我對內容充滿瞭期待。國史概要,顧名思義,是對中國曆史的一次係統性梳理,而“第四版”的字樣則暗示著其經過瞭反復的打磨和修訂,信息的新鮮度和準確性應該有所保障。我個人對曆史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零散的閱讀難以形成一個清晰的脈絡,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彌補瞭這一空白。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博學的長者,娓娓道來,將波瀾壯闊的中國曆史,以一種易於理解又不失深度的方式呈現齣來。從史前文明的曙光,到各個朝代的興衰更迭,再到近現代的篳路藍縷,我都渴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條清晰的綫索。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以及對曆史人物的評價,希望能從中獲得一些獨特的視角和啓示,而非僅僅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堆砌。這本書的篇幅和內容密度,也需要我投入相當的時間和精力去消化,但這種智識上的挑戰,正是閱讀的樂趣所在,也是我所期待的。我希望它能幫助我建立起一個更加完整和係統化的中國曆史知識體係,從而更好地理解當下的中國,以及它所走過的道路。

評分

孩子常看 老師的要求

評分

書是很好的書,也能適閤高中生讀,不擺架子。紙質略有顆粒感。京東送來沒什麼捲腳之類的,不錯。

評分

書挺好挺新的,物流也快。

評分

物流太不給力瞭,說是12號到結果都13號下午纔到

評分

正版的書,復旦大學教授所編,據老師說他的課特彆熱門,買來學習曆史很有用

評分

孩子常看 老師的要求

評分

發貨速度很快,書也不錯

評分

書是很好的書,也能適閤高中生讀,不擺架子。紙質略有顆粒感。京東送來沒什麼捲腳之類的,不錯。

評分

包裝完好,發貨迅速,與描述相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