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干扰原理与技术(第2版)

现代通信干扰原理与技术(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Richard A. Poisel(R. A. 泊伊泽) 著,楼才义,王国宏,张春磊 等 译,杨小牛 校
图书标签:
  • 通信干扰
  • 现代通信
  • 电磁兼容
  • 信息安全
  • 信号处理
  • 无线通信
  • 干扰抑制
  • 抗干扰技术
  • 通信工程
  • 电磁环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41451
版次:2
商品编码:1154099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防电子信息技术丛书
开本:其他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专门针对系统设计和分析实际问题提供有用、注重实效的解决方案的专业图书。其在第1版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城市环境中的信号传播、信号检测、CDMA盲估计、UWB信号检测与干扰等新内容。全书系统介绍了现代通信,包括跳频、直接序列扩频、CDMA、UWB等干扰技术,给出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及其仿真结果。另外,书中有大量的数学公式,但推导很少,同时省略了定理证明。

作者简介

楼才义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36研究所,室主任/副总、副所长,研究员,负责并完成了多项国防重点科研和预研项目。在信号快速搜索、软件线电技术、数字化可重构一体化体系架构实现等方面取得较大成绩。

目录

目 录

第1章 现代通信和电子对抗 1
1.1 引言 1
1.2 电子战 1
1.3 抗干扰通信 2
1.4 网络 3
1.5 扩谱技术 4
1.6 抗干扰信号类型 5
1.7 同步 6
1.8 通信系统模型 7
1.9 城市电子战 8
1.10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8
第2章 噪声中的信号检测 10
2.1 引言 10
2.2 信号结构 10
2.3 接收机结构 11
2.4 二元判决理论 11
2.5 接收系统的噪声功率 19
2.6 噪声幅度概率密度函数 24
2.7 噪声中信号的辐射计检测 30
2.8 城市RF噪声 42
2.9 脉冲噪声对信号检测的影响 65
2.10 结束语 69
参考文献 70
附录2A 卡方分布 72
第3章 现代通信信号 74
3.1 引言 74
3.2 通信 74
3.3 二进制信号接收 76
3.4 差错控制 78
3.5 编码技术 78
3.6 比特交织 83
3.7 辅助信息 84
3.8 信噪比 85
3.9 信道带宽 85
3.10 相移键控 85
3.11 频移键控 99
3.12 正交幅度调制 108
3.13 直接序列扩谱 115
3.14 正交频分多路复用 142
3.15 结束语 145
参考文献 146
第4章 抗干扰信号的检测 149
4.1 引言 149
4.2 信号检测 149
4.3 接收机 150
4.4 直接序列扩频信号的检测 159
4.5 跳频信号的检测 173
4.6 跳频信号分选 181
4.7 性能仿真 186
4.8 结束语 196
参考文献 197
第5章 线电信号传播 200
5.1 引言 200
5.2 信号在VHF及其以上频段的传播 200
5.3 HF频段的信号传播 219
5.4 结束语 230
参考文献 231
第6章 反馈移位寄存器与递归序列 233
6.1 概述 233
6.2 伽罗瓦域 233
6.3 移位寄存器 236
6.4 最长序列 243
6.5 相关函数 244
6.6 m序列的特性 246
6.7 乘积码 247
6.8 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的设计 248
6.9 应用 250
6.10 非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 251
6.11 结束语 253
参考文献 254
第7章 扩谱系统中的同步与跟踪 255
7.1 绪论 255
7.2 直接序列扩谱系统中的同步 256
7.3 直接序列扩谱系统的跟踪 275
7.4 跳频扩谱系统的同步 276
7.5 跳频扩谱系统的跟踪 283
7.6 结束语 287
参考文献 287
第8章 干扰技术 289
8.1 简介 289
8.2 干扰策略 290
8.3 资源共用技术 310
8.4 干信比 310
8.5 干扰平台配置 313
8.6 结束语 313
参考文献 314
第9章 CDMA信号扩频码的盲检测 316
9.1 引言 316
9.2 CDMA信号 317
9.3 单个扩频码的恢复 317
9.4 基于子空间分解和多重信号分类的多个扩频码的盲估计 319
9.5 基于迭代子空间分解的多码盲估计 323
9.6 直接序列扩频系统(DSSS)中m序列的盲恢复 324
9.7 结束语 326
参考文献 326
第10章 电子战与直接序列扩频系统 327
10.1 引言 327
10.2 DSSS通信系统 327
10.3 DSSS信号的频谱特性 331
10.4 对DSSS系统的宽带噪声干扰 334
10.5 对DSSS系统的部分频带噪声干扰 338
10.6 对DSSS系统的脉冲干扰 340
10.7 对DSSS系统的音调干扰 345
10.8 结束语 362
参考文献 363
第11章 电子战与快跳频系统 366
11.1 简介 366
11.2 信道结构 366
11.3 接收机体系结构 367
11.4 每个数据比特通过多跳传输 368
11.5 针对快跳频系统的宽带噪声干扰 369
11.6 针对快跳频系统的跟踪干扰 370
11.7 针对快跳频系统的部分频段噪声干扰 376
11.8 针对快跳频系统的单音干扰 379
11.9 针对快跳频系统的多音干扰 380
11.10 针对快跳频系统的脉冲干扰 381
11.11 结束语 381
参考文献 382
第12章 电子战与慢跳频系统 386
12.1 简介 386
12.2 针对慢跳频系统的宽带噪声干扰 386
12.3 针对慢跳频系统的部分频段噪声干扰 388
12.4 针对慢跳频系统的多音干扰 397
12.5 针对慢跳频系统的跟踪干扰 401
12.6 针对纠错编码的MFSK慢跳频系统的干扰 404
12.7 结束语 404
参考文献 405
第13章 电子战与超宽带系统 408
13.1 简介 408
13.2 UWB信号检测 408
13.3 UWB信号干扰 420
13.4 结束语 428
参考文献 429

第14章 电子战与混合扩谱系统 430
14.1 引言 430
14.2 混合扩谱系统 430
14.3 相干接收 431
14.4 非相干接收 440
14.5 结束语 450
参考文献 450
第15章 城区地形特征 452
15.1 引言 452
15.2 城区的军事行动 452
15.3 城市 453
15.4 城市战争的特点 456
15.5 城市非政府武装活动的典型战术 459
15.6 心理暗示和非对称战役作战 459
15.7 结束语 460
参考文献 460
第16章 城市环境中的信号传播 461
16.1 引言 461
16.2 城市信号传播的一般特征 461
16.3 城市信号传播 462
16.4 大系统的路径损耗预测 468
16.5 微蜂窝系统的路径损耗预测 472
16.6 MS到基站的传播 474
16.7 传播模型 474
16.8 室内传播 481
16.9 结束语 482
参考文献 482
第17章 城市电子战 484
17.1 引言 484
17.2 电子战 484
17.3 电子隔离 485
17.4 组网通信 486
17.5 简易爆炸设备对抗 486
17.6 城市EW的挑战 487
17.7 城市电子战作战仿真 490
17.8 结束语 496
参考文献 497
第18章 城市环境下CDMA信号的稳健盲检测和定位 498
18.1 引言 498
18.2 CDMA信号 498
18.3 参数化的数据模型 499
18.4 波束形成 503
18.5 CDMA信号的检测和定位 510
18.6 盲识别CDMA信号 513
18.7 结束语 514
参考文献 514
附录A Q函数 515
A.1 引言 515
A.2 马氏Q函数 516
A.3 广义Q函数 517
参考文献 517
附录B 仿真网络 517
附录C 缩略语 520

前言/序言


《通信系统中的噪声与干扰:理论、分析与抑制策略》 概述 在现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始终是核心的追求。然而,通信系统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干扰和噪声。这些非期望的信号成分如同潜伏在信号通路中的“敌人”,它们会扭曲、淹没、削弱乃至完全破坏我们希望传输的信息,从而严重影响通信系统的性能,降低数据传输的准确性,甚至导致通信中断。因此,深入理解通信系统中噪声与干扰的本质,掌握其产生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有效的分析方法和抑制技术,是设计、优化和维护高性能通信系统的关键。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实用的通信系统噪声与干扰研究视角。它并非简单罗列各种噪声的类型,而是着重于揭示噪声和干扰在不同通信场景下的发生机制、传播路径及其对信号的影响规律。本书不仅会详细阐述各类经典噪声,如热噪声、散粒噪声、闪烁噪声等,还会深入探讨由外部环境、其他通信系统以及系统自身设计缺陷引入的各种干扰,包括但不限于电磁干扰(EMI)、同信道干扰、邻道干扰、多径衰落、以及由非线性器件产生的互调失真等。 本书的另一个核心关注点在于噪声与干扰的量化分析。我们将介绍一系列严谨的数学工具和统计方法,用于描述和量化这些非期望信号的特性,例如功率谱密度、自相关函数、均方误差、信噪比(SNR)、信干比(SIR)等。这些量化指标不仅是评估通信系统性能的基石,更是设计有效干扰抑制策略的出发点。书中会详细讲解如何运用概率论、随机过程理论、傅里叶分析等现代数学工具,来建立噪声和干扰的数学模型,并分析它们在系统中的行为。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重点放在噪声与干扰的抑制与对策上。理论的分析最终是为了指导实践。因此,本书将详细介绍一系列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和系统设计原则,用于最大程度地降低噪声和干扰对通信系统的影响。这些技术涵盖了从低层信号处理到高层协议设计的各个层面,包括但不限于: 滤波技术: 从基本的低通、高通、带通滤波器,到更复杂的自适应滤波器,以及用于特定噪声抑制的滤波器设计方法。 信号均衡技术: 针对信道引起的信号失真,如码间串扰,介绍各种均衡器的原理与实现。 纠错编码: 介绍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的原理,特别是前向纠错(FEC)码如何通过增加冗余来抵抗噪声和干扰,提高传输可靠性。 分集技术: 介绍空间分集、时间分集、频率分集等技术,利用信号在不同路径或时间、频率上的独立性来对抗衰落和干扰。 扩频技术: 阐述扩频通信的原理,如何利用宽带宽来降低窄带干扰的影响。 干扰对消技术: 介绍如何通过接收端对已知或可估计的干扰信号进行建模和抵消。 信道估计与补偿: 在复杂多变的信道环境中,如何实时估计信道特性并进行补偿。 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 如最大似然估计、最小均方误差估计、贝叶斯滤波等在噪声和干扰抑制中的应用。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内容的系统性、理论的严谨性以及方法的实用性。它适合于通信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通信系统设计、研发、测试和维护的工程师和科研人员。本书假定读者具备一定的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 章节概览 本书将按照以下逻辑结构展开: 第一部分:通信系统中噪声与干扰的基础理论 第一章:通信系统的模型与噪声/干扰的基本概念 介绍典型的通信系统模型,包括信源、信宿、发送器、接收器、信道等。 定义噪声和干扰,区分两者的概念及其在通信系统中的普遍性。 讨论噪声和干扰对信息传输的影响,如失真、衰减、随机变化等。 引入信息论中的香农信道容量概念,说明噪声对容量的限制作用。 第二章:通信系统中的固有噪声 热噪声 (Johnson-Nyquist noise): 详细分析其产生机理(导体中电子的热运动)、温度依赖性、功率谱密度(平坦)、以及其在电阻、晶体管等元件中的表现。 散粒噪声 (Shot noise): 解释其产生原因(载流子在器件中的离散传输),重点分析二极管、三极管等半导体器件中的散粒噪声,探讨其泊松分布特性和功率谱密度。 闪烁噪声 (Flicker noise): 介绍其在半导体器件中的存在,频谱特性(低频1/f特性),及其对低频信号的影响。 量子噪声 (Quantum noise): 在光通信等领域,介绍光子统计特性引起的量子噪声。 其他内部噪声: 如晶体管的栅漏噪声、表面态噪声等。 噪声的数学描述: 引入均值、方差、功率谱密度、自相关函数等统计学工具描述随机噪声。 第三章:通信系统中的外部干扰 电磁干扰 (EMI): 阐述EMI的来源(自然界、人为电子设备)、传播方式(辐射、传导)、及其对通信系统的潜在影响。 同信道干扰 (Co-channel interference): 在多址系统中,同频率占用同一地理区域的用户之间产生的干扰,分析其对接收信号的影响。 邻道干扰 (Adjacent channel interference): 由于滤波器不理想,相邻频率信道中的信号泄露到目标信道引起的干扰,讨论带外辐射和接收机选择性。 多径传播与衰落: 详细分析信号经过多个路径到达接收端引起的相干叠加、相消,以及由此产生的信号幅度衰落(fading)。介绍瑞利衰落、莱斯衰落等模型。 互调失真: 在非线性器件(如放大器)中,两个或多个频率信号混合产生新的频率分量,这些分量可能落入目标信道,产生干扰。 外部噪声源: 如大气噪声、宇宙噪声、工业噪声等。 第二部分:通信系统中噪声与干扰的分析方法 第四章:随机过程及其在噪声分析中的应用 随机变量与随机过程回顾: 离散与连续随机变量,概率密度函数,累积分布函数。 平稳随机过程: 狭义与广义平稳过程,判断标准。 功率谱密度 (PSD): 介绍Wiener-Khinchin定理,如何通过自相关函数计算PSD,以及PSD在描述噪声频率成分上的重要性。 高斯白噪声: 作为一种重要的理想化模型,详细介绍其概率分布和功率谱密度特性,以及在各种通信场景下的适用性。 其他重要的随机过程模型: 如泊松过程、马尔可夫过程等在特定干扰场景下的应用。 第五章:噪声和干扰对信号的影响与量化 信噪比 (SNR) 与信干比 (SIR): 定义、计算方法,及其作为衡量通信系统性能的关键指标。 误码率 (BER) 和误符号率 (SER): 在数字通信中,噪声和干扰直接导致接收端判决错误,详细分析BER/SER与SNR/SIR之间的关系,介绍AWGN信道下的基本BER计算。 眼图分析: 通过眼图直观地展示信号在噪声和失真影响下的质量。 信道模型与仿真: 介绍常用的信道模型(如AWGN、Rayleigh、Rician信道),以及如何利用仿真工具(如MATLAB/Simulink)对噪声和干扰进行建模和分析。 星座图分析: 分析噪声和干扰如何导致星座点扩散和偏移。 第三部分:通信系统中噪声与干扰的抑制技术与对策 第六章:滤波技术与信号增强 线性滤波器: 巴特沃斯、切比雪夫、贝塞尔滤波器 的设计与选择。 匹配滤波器: 在AWGN信道下,用于最大化信噪比的设计原理与实现。 低通、高通、带通、带阻滤波器 的应用场景。 自适应滤波器: LMS (Least Mean Squares) 算法 和 RLS (Recursive Least Squares) 算法 的原理与应用,用于自适应地抑制时变噪声和干扰。 在噪声消除、回声消除、均衡等方面的应用。 维纳滤波: 在已知信号和噪声的统计特性时,设计最优线性滤波器。 第七章:信道编码与差错控制 信息论基础: 信源编码、信道编码、信宿编码。 线性分组码: 海明码、 BCH码、里德-所罗门码 (RS码) 的编码与解码原理,纠错能力分析。 卷积码: Viterbi算法 的解码原理。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 (LDPC) 和极化码: 现代高效的纠错码及其在高速通信中的应用。 交织技术: 如何通过打乱信息序列的顺序来抵抗突发性错误。 第八章:抗干扰的通信体制与技术 扩频通信: 直接序列扩频 (DSSS) 和 跳频扩频 (FHSS) 的原理,如何利用宽带宽抵抗窄带干扰。 伪随机码 的生成与应用。 多址技术与干扰管理: 码分多址 (CDMA) 的原理与抗干扰特性。 干扰协调与模糊 在现代无线通信中的作用。 分集技术: 空间分集: 双天线、MIMO系统的原理,最大比合并 (MRC)、等增益合并 (EGC) 等。 时间分集: 重传机制。 频率分集: OFDM系统中的鲁棒性。 均衡技术: 判决反馈均衡器 (DFE) 和 线性均衡器 (LE)。 自适应均衡器 的应用。 第九章: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与系统设计 干扰对消技术: 介绍如何对已知的或可估计的干扰信号进行建模和从接收信号中减去。 信道估计与补偿: 详细阐述在OFDM、LTE、5G等系统中,如何进行信道状态信息(CSI)的获取与利用。 基于机器学习的干扰检测与抑制: 介绍近年来兴起的利用AI技术解决复杂干扰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系统的鲁棒性设计: 从硬件设计、软件实现、协议选择等方面,如何构建一个抗干扰能力强的通信系统。 频谱感知与认知无线电: 如何动态地监测和利用频谱资源,避免与现有用户产生干扰。 结论与展望 本书在结束时,将对通信系统中噪声与干扰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如6G、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噪声与干扰的挑战将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因此,对这些问题的持续研究和创新,对于推动下一代通信系统的发展至关重要。 致谢 (此处省略) 参考文献 (此处省略) 索引 (此处省略) 本书的编写风格力求清晰、严谨,并辅以恰当的数学推导和实例分析,旨在帮助读者不仅理解“是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和“怎么做”。希望本书能为所有致力于提升通信系统性能的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在通信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技术人员来说,一本好的技术书籍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能够在你遇到难题时给予启发,在你迷茫时指引方向。这本书的问世,无疑为我增添了一位这样的“老友”。从我粗略翻阅的章节来看,作者在知识点的讲解上,逻辑非常严谨,层层递进,让人很容易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例如,在介绍某个特定干扰类型时,它不仅仅是罗列干扰的来源和表现,而是深入剖析了其产生机理,并通过图示和数学模型进行详细阐述,这一点做得非常出色。这种深度是我之前阅读过的很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而且,书中似乎还结合了一些实际案例,这对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非常有帮助。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研读,特别是那些关于“抑制与对抗”技术的章节,我相信它会为我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很多棘手问题提供宝贵的思路。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技术书籍的期待不高,很多都流于表面,难以深入。但《现代通信干扰原理与技术(第2版)》这本书,却给了我巨大的惊喜。它不像市面上许多教材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于每一个技术细节的阐述都力求准确和到位。我看到书中对于干扰的形成机理分析得鞭辟入里,无论是理论推导还是数据模拟,都显得十分严谨。更让我称赞的是,本书在对干扰的解决方案上,也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思路和方法,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寻求突破的研究人员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我敢说,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书本本身,它更像是一扇通往更深层次通信理解的大门,引领我们去探索未知。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设计很朴实,封面采用了深蓝色调,中间是醒目的白色书名和作者信息。翻开第一页,纸张的触感相当不错,有一种厚实而略带磨砂的质感,让人感觉很舒服。排版上,字号适中,行距也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不会觉得拥挤或费眼。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划分上的逻辑性,每个章节的标题都非常明确,能够快速定位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从书籍的整体呈现来看,它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这对于一本关于“原理与技术”的专业书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一印象。目录页的设计也很清晰,总览全书的结构,让我对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初步的了解。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干扰”这个核心概念的深入探讨,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视角。

评分

这本《现代通信干扰原理与技术(第2版)》绝对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力作。我注意到它在内容编排上,并非简单堆砌公式和理论,而是巧妙地将理论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似乎非常注重读者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常常会在关键概念之处进行反复强调,并辅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这对于我这样需要将复杂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教学内容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书中对各种干扰的分类和分析,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我能够很顺畅地跟随作者的思路,逐步掌握各个知识点。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于一些新兴通信技术中特有的干扰现象的分析,因为这正是我目前工作中最需要解决的难题。我相信,通过对这本书的系统学习,我的专业知识水平一定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

评分

当拿到这本书时,我首先被它厚实的体积所吸引,这通常意味着内容的丰富和扎实。翻开后,我惊喜地发现,它确实如我所料。内容组织上,作者似乎采用了非常系统化的方法,将通信干扰的各个方面,从基础原理到前沿技术,都进行了全面的覆盖。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具象化处理,比如通过大量图表和流程图来解释复杂的系统运作和干扰路径,这使得我这个非专业出身的读者也能大致理解其中的奥妙。而且,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每个词句都充满了专业的力量,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知识分量。我非常期待在后续的阅读中,能从这本书中学到更多关于通信系统鲁棒性设计的知识。

评分

买的第二本,不错

评分

一本不错的书 不过基本原理能用 有个别例子有点过时

评分

货品很不错,物流速度非常快

评分

很经典的专业书籍,值得购买!

评分

好书,实用,是正品

评分

货品很不错,物流速度非常快

评分

还没有看,希望能有所帮助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书质量不错,比较专业,看起来比较吃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