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专利法概论

日本专利法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青山纮一 著
图书标签:
  • 日本专利法
  • 专利法概论
  • 知识产权
  • 法律
  • 日本法律
  • 专利
  • 技术
  • 法律法规
  • 科技
  • 法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288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9005
包装:平装
开本:异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0
字数:37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日本专利法概论》是日本著名知识产权法学家青山纮一先生之著作《专利法》(第12版)的中译本。本书从系统理论和实际运作的角度,对日本专利法进行了全面的解说,内容涵盖了专利权、专利授予的条件,发明人权利、申请与审查等专利制度的核心问题。本书中还收录了截至2012年7月的大量判例,是一部兼具学术截至和实务价值的著作。

作者简介

  聂宁乐,女,1978年生,199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电子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获日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取得司法职业资格,2006年取得专利代理人资格。在信息技术领域从事了5年的研发工作之后,于2004年起进入专利行业,依次任职于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日本河野专利事务所,现为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专利代理人。在日本AIPPI杂志上发表有数篇论文,并曾在日本关西专利研究会、日本知识产权协会、AIPPI日本分会等协会团体举办的研讨会担任专题讲师。 青山纮一 男,1942年生,日本帝京大学法学系教授、研究生院法学研究课教授,原千叶大学研究生院专门法研究科(法科研究生院)教授,骏河台大学法科研究生院讲师,IP研究会代表,原专利厅审判长,学术博士。主要著有《著作权法(事例、判例)》(经济产业调查会)、《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版)》(法学书院)、《知识产权讲座(初级、中级)》(编著)(工学研究社)、《职务发明诉讼大全》(编著)(经济产业调查会)、《知识产权基本判例指南》(共同著作)(朝仓书店)、《知识产权20讲—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等之现状与问题》(编著)(知识产权调查会)、《专利审判和口头审理、证据调查实务》(经济产业调查会)、《商业方法专利最前沿》(工业调查会)、《职务发明和知识产权国家战略》(共通著作)(经济产业调查会)、《反不正当竞争法(事例、判例)》(经济产业调查会)、《遗传基因商业与染色体专利》(编著)(经济产业调查会)、《继·商业方法专利—商业方法专利审查基准解说》(经济产业调查会)、《知产六法2001—知识产权相关法令集》(经济产业调查会)、《软件、数据库、数字内容与知识产权》(通商产业调查会)、《实用新型法—法令与实务》(通商产业调查会)、《事例不公平贸易、消费者保护法》(钻石社)、《软件专利》(工业调查会)、《技术纷争与知识产权》(共同著作)(工业调查会)、《知识产权攻防》(共同著作)(PHP研究所)。

目录

第一章 序论(1)
第一节 日本专利法的体系(1)
第二节 专利制度的历史沿革(3)
第三节 日本专利法的结构(5)
第四节 专利法(专利制度)的目的(6)
第二章 专利权(8)
第一节 专利权的效力(8)
一、专利权的性质(8)
二、“以构成业务的方式”实施(8)
三、“实施”的范围(9)
四、专利发明的技术范围(11)
五、等同(17)
六、专利权的共有(22)
第二节 视同侵权行为(间接侵权)(24)
一、旨趣(25)
二、内容(26)
第三节 专利权效力不延及领域(29)
一、专利权效力不延及范围(29)
二、利用发明(31)
三、专利权用尽(31)
第四节 实施权(34)
一、专用实施权(35)
二、普通实施权(36)
三、临时专用实施权、临时普通实施权(38)
四、法定实施权(38)
五、先用权(40)
六、裁定实施权(强制实施权)(42)
七、实施权人的不争义务(44)
第五节 专利权的存续期间(44)
一、通则(44)
二、存续期间的延长(45)
第六节 专利权的登记、移转、消灭、恢复(45)
一、专利权的登记(45)
二、专利权的移转(46)
三、专利权的返还请求(46)
四、担保权(质权)(46)
五、专利权的消灭(47)
六、专利权的恢复(48)
第七节 专利权人的义务(49)
一、缴纳专利费(49)
二、专利标识(50)
第八节 刑事处罚(50)
一、侵犯专利权之罪(50)
二、欺诈行为之罪(51)
三、虚伪标识之罪(51)
四、伪证罪(51)
五、泄露秘密罪(52)
六、违反保密命令罪(52)
七、两罚规定(52)
八、应处以罚款的行为(52)
九、进出口侵权物之罪(53)
第三章 专利权的行使与对抗手段(54)
第一节 管辖法院(54)
第二节 停止请求(56)
一、意义(56)
二、请求权人(56)
三、要件(57)
四、民事保全(临时处分)(58)
五、生产方法的推定(59)
六、侵权的主体性(60)
第三节 赔偿损失请求(60)
一、损失额的计算(61)
二、过失推定(66)
三、计算鉴定人(67)
四、相当损失额的认定(67)
五、消灭时效(67)
第四节 权利行使的限制(67)
一、由来(68)
二、第104条之3第1款(68)
三、第104条之3第2款(71)
四、存在的问题(72)
第五节 补偿金请求(73)
一、专利申请之公开的效果(73)
二、补偿金请求权(73)
三、补偿金请求权的行使(74)
第六节 文件提交命令(75)
一、文件的提交(75)
二、具体形态明示义务(76)
三、商业秘密的保护(76)
第七节 证据保全(77)
第八节 恢复信用措施请求(78)
第九节 侵犯专利权的告诉(78)
第十节 基于专利法之外的请求(78)
一、不当得利返还请求(78)
二、停止进出口请求(79)
三、专利纠纷与ADR(80)
第十一节 权利行使的对抗手段(80)
一、基于法定实施权的抗辩(80)
二、权利滥用抗辩(81)
三、延误时机的攻击防御方法(82)
四、反诉(82)
五、提起无效审判请求(84)
第十二节 根据竞争法规范专利权滥用(85)
一、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范(85)
二、根据反垄断法的规范(85)
第十三节 法院与特许厅之间关于侵权案件信息的交换(88)
第四章 专利要件(89)
第一节 发明(89)
一、“发明”的要件(89)
二、不属于“发明”的情况(90)
第二节 产业可利用性(93)
一、产业可利用性的含义(93)
二、不具备产业可利用性的情况(94)
三、新兴领域与产业可利用性(96)
第三节 发明的新颖性(97)
一、专利申请之前(97)
二、为公众所知的发明(98)
三、公然实施的发明(98)
四、发行的出版物(98)
五、出版物上有记载的发明(99)
六、公众通过电通信线路可利用的发明(100)
七、新颖性判断实务(100)
第四节 发明的创造性(101)
一、本领域技术人员(101)
二、关于“容易”的判断方法(102)
三、选择发明、用途发明(102)
四、数值限定发明(104)
五、创造性判断的实务(104)
第五节 抵触申请(106)
一、相同的发明(106)
二、发明人相同(106)
三、申请人相同(107)
四、相同性判断实务(107)
第六节 重复授权(108)
一、重复授权的判断时间点(108)
二、两件以上的申请(108)
三、同日申请(108)
四、要求优先权的申请(109)
五、发明相同的判断实务(109)
六、驳回已生效的申请作为在先申请的地位(110)
第七节 不得被授予专利的发明(110)
一、妨害公序良俗的发明(111)
二、妨害公共卫生的发明(111)
三、不授予专利事由的沿革(112)
第八节 发明的单一性(112)
一、旨趣(112)
二、要件(113)
三、违反单一性的情况(113)
第九节 说明书的记载要件(114)
第五章 能够获得专利的人(115)
第一节 发明人(115)
一、发明人(115)
二、发明人的权利(116)
三、共同发明(117)
第二节 继受人(118)
一、获得专利之权利的移转(118)
二、获得专利之权利的承继(118)
第三节 职务发明制度(119)
一、职务发明制度的旨趣(121)
二、职务发明的要件(121)
三、基于职务发明的普通实施权(122)
四、预约承继(123)
五、获得相当的对价的权利(123)
六、相当的对价金额的计算(124)
七、消灭时效(129)
八、公务员、教员发明(130)
九、职务发明规定的修订(131)
十、职务发明诉讼所存在的问题(132)
第六章 专利申请程序(133)
第一节 申请与书面主义(133)
第二节 申请书、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摘要书(133)
一、申请书(134)
二、说明书(134)
三、发明的详细说明(134)
四、权利要求书(137)
五、附图(142)
六、摘要书(142)
第三节 授权程序(143)
一、审查主义(143)
二、审查请求(145)
三、申请的公开(146)
四、信息提供制度(148)
五、委托调查制度(149)
六、查定、登记(149)
第四节 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的补正(153)
一、旨趣(153)
二、能够进行补正的人(153)
三、能够进行补正的时期(154)
四、能够补正的范围(154)
五、申请书最早所附的事项(156)
六、答复最后的驳回理由通知时的补正(156)
七、补正的效果(157)
八、补正拒回(157)
第五节 申请的分割、变更(157)
一、申请的分割(157)
二、申请的变更(159)
第六节 新颖性丧失之例外(161)
一、旨趣(161)
二、要件、效果(161)
三、手续(162)
第七节 国内优先权制度(162)
一、旨趣(163)
二、主体要件(163)
三、客体要件(163)
四、手续(164)
五、效果(164)
第八节 申请的撤回、放弃(164)
一、申请的撤回(164)
二、申请的放弃(165)
第七章 程序上的通则与特例(166)
第一节 程序上的通则(166)
一、期间、日期(166)
二、程序能力、代理人等(167)
三、程序的效力等(169)
四、手续费(170)
五、证明等的请求(170)
第二节 程序等的特例(171)
一、关于工业产权相关程序等的特例之法律(171)
二、基于电子信息处理组织的特定手续、特定处分(171)
三、特定手续的内容(172)
四、预缴(172)
五、申请等通过文书进行时的特例(172)
第三节 外文文件申请制度(173)
一、概念、旨趣(173)
二、手续(173)
三、原文与译文的法律地位(174)
四、补正、订正(175)
五、其他操作(176)
第四节 基于条约的申请之特例(176)
一、要求基于巴黎公约的优先权的申请(176)
二、准照巴黎公约对待的优先权要求(178)
三、基于专利合作条约的国际申请的特例(178)
四、“视同国际申请”的特例(181)
第五节 存续期间延长制度(181)
一、旨趣(181)
二、要件(182)
三、程序(183)
四、效果(184)
第六节 微生物保藏制度(184)
第八章 审判制度(187)
第一节 审判制度总论(187)
一、审判制度的旨趣(187)
二、审判的类型(187)
三、审判的审理性质(187)
四、审判请求的手续(189)
五、证据调查(191)
六、审决(193)
第二节 不服驳回查定审判(194)
一、请求人适格(194)
二、请求的手续(194)
三、审理的方式(194)
四、审决的效力(195)
五、前置审查制度(195)
第三节 专利无效审判(195)
一、无效理由(196)
二、无效审判的当事人(197)
三、参加(198)
四、请求的时期(199)
五、请求的程序(199)
六、无效审判的效力(200)
七、无效审判的审理方式(201)
八、存续期间延长登记的无效审判(204)
九、审决的生效与一事不再理(205)
第四节 订正审判(206)
一、订正审判制度的旨趣(206)
二、订正审判的请求人(207)
三、订正审判的时期要件(207)
四、订正的请求单位(208)
五、订正审判的限制(208)
六、能够订正的事项(208)
七、订正审判的程序(209)
八、订正的效果(210)
第五节 订正请求(210)
一、订正请求制度的旨趣(210)
二、能够提起订正请求的时期(210)
三、能够订正的事项(211)
四、订正请求的程序(211)
五、订正的请求单位(212)
六、订正请求的手续费(212)
七、订正的效果(212)
第六节 判定(214)
一、旨趣(214)
二、请求判定的方式(214)
三、程序(214)
四、效力(215)
五、法院委托鉴定(216)
第七节 再审(216)
一、旨趣(216)
二、程序和效力(216)
第八节 专利异议申诉制度(217)
一、专利授予前的异议申诉制度(218)
二、专利权授予后的异议申诉制度(218)
第九章 撤销之诉(221)
第一节 对审决之诉(221)
一、管辖(222)
二、原告适格(222)
三、被告适格(223)
四、诉讼参加(224)
五、诉讼代理人(224)
六、诉讼的审理(225)
七、审理的对象和范围(227)
八、审决的撤销(229)
九、判决的效力(229)
十、申告(230)
十一、再审的限制(230)
第二节 对拒回决定之诉(231)
第三节 对不服申诉之诉(231)
第十章 过渡规定(233)
附录专利法(234)
参考文献(315)

前言/序言


科技前沿的知识产权风暴:现代竞争格局中的专利战略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深入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现代专利体系认知框架,重点关注全球科技竞争前沿的动态变化、新兴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布局,以及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和全球化扩张中如何有效地运用专利工具来巩固市场地位、驱动创新和规避风险。我们不侧重于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条文的逐条解析,而是将专利权视为一种动态的、面向未来的战略资产,探讨其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作用。 第一部分:专利作为战略资产的重塑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传统专利观点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将专利视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视角。在技术迭代速度空前加快的背景下,专利不再仅仅是防御性的“护城河”,更是进攻性的市场准入许可和价值创造的源泉。 一、创新的“速度与密度”:专利布局的新范式 随着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的爆发,创新的“速度”和“密度”对专利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高密度的专利集群(Patent Thickets)来有效阻碍竞争对手的模仿路径,以及如何利用“防御性专利组合”来确保关键技术的开放性和互操作性,避免“专利悬崖”。重点探讨了如何识别和保护那些处于技术交叉点上的“前沿技术点”(Focal Points),这些点往往是未来标准制定的关键。 二、价值评估的动态模型:从法律有效性到市场影响力 传统的专利价值评估主要基于法律授权范围和诉讼历史。本书提出了一套更符合商业现实的动态评估模型,该模型综合考量了技术成熟度曲线(Technology Adoption Curve)、市场渗透率、专利引用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地位”(Centrality in Citation Networks),以及专利组合对替代技术路线的“抑制效应”。我们将详细阐述如何量化一项专利在未来五年内可能带来的竞争优势和许可收入潜力。 第二部分:全球化与跨境知识产权的博弈 在全球供应链重构和地缘政治紧张的背景下,专利的地域性特征带来的挑战愈发突出。本部分聚焦于跨国企业在不同司法管辖区内实施统一知识产权战略的复杂性。 一、全球标准必要专利(SEP)的角力场 标准必要专利是现代通信、物联网等领域竞争的核心武器。本书细致剖析了FRAND(公平、合理、无歧视)原则在不同地区司法实践中的差异性解读,以及企业如何通过前瞻性的SEP布局来影响行业标准制定,从而在产业链的上下游掌握定价权。我们将考察通过标准必要性宣告和许可费率谈判中的策略性失误所导致的巨大商业损失。 二、新兴市场中的“专利陷阱”与本地化防御 进入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成熟度不一。本书着重分析了如何在这些市场中有效应对“专利搭便车者”和潜在的滥用专利权行为。内容涵盖了快速无效程序的使用时机、本地化研发与专利申请的协同策略,以及如何利用地方政府的创新激励政策来建立本地化的知识产权壁垒。 第三部分:技术前沿的专利应对与风险管理 本部分聚焦于当前科技界最为关注的几个高风险、高回报领域,探讨专利工具如何被用来塑造这些新兴领域的竞争格局。 一、人工智能的“黑箱”与可解释性专利 人工智能模型的创新性越来越难以通过传统的“实施方式”来界定。我们将探讨如何构建和保护算法创新、训练数据集的结构化方法,以及如何应对“不可专利”的纯粹数学方法的挑战。重点分析了在AI驱动的决策系统中,如何通过专利保护系统架构的独特性来规避针对算法本身的挑战。 二、生物技术与数据驱动型创新的边界 基因编辑技术、合成生物学以及基于大规模生物数据分析的药物研发,带来了关于专利保护客体范围的深刻讨论。本书分析了“发现”与“发明”之间的法律界限,并指导读者如何构建稳健的专利申请,以涵盖从基础工具到最终应用的全技术链条,尤其关注数据使用授权与专利保护的衔接问题。 三、数字化转型中的专利风险:开源与商业模式的碰撞 企业在采用开源软件和快速迭代的商业模式时,面临着复杂的专利合规风险。我们将深入研究开源许可协议(如GPL、Apache)与企业内部专利策略的冲突点,并提供一套实用的“专利尽职调查清单”,用于评估技术并购或合作中潜在的专利地雷,确保技术整合的平稳过渡。 第四部分:专利管理的精益化与未来展望 知识产权部门需要从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中心。本部分提供了实现专利资产高效运营的现代管理方法。 一、从“数量驱动”到“质量驱动”的转型 面对日益昂贵的申请和维护成本,我们将介绍如何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如专利地图、竞争对手监控系统)来优化研发投入,将资源集中于那些具有最高“专利成功率”和“市场相关性”的领域。讨论了如何实施“专利组合瘦身”(Portfolio Pruning)计划,及时放弃或出售低价值资产。 二、许可与转让的价值最大化 详细阐述了战略性许可谈判的要素,包括如何设定合理的许可范围(Scope)、选择合适的许可模式(如独占、非独占、交叉许可),以及如何在诉讼威胁与许可收入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剖析了专利的战略性转让(Assignment)如何服务于资本运作和市场退出策略。 本书集合了知识产权法学、技术经济学和企业战略管理的交叉视角,旨在为研发管理者、技术战略师、知识产权专业人士以及关注科技竞争格局的决策者,提供一份不可或缺的、面向未来的专利战略行动指南。它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份深刻理解并有效驾驭全球科技竞争的实战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日本文化和商业环境感兴趣的投资者,希望了解在日本进行技术投资时,知识产权方面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日本专利法概论》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实用的角度,为我解答了这些疑问。书中对于“专利侵权”的判定标准,以及相关的法律救济途径,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让我意识到,在投资日本企业时,不仅要关注其技术实力,更要考察其在专利保护方面的完善程度,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侵权风险。书中对于“商业秘密”的保护,以及与专利权的区别,也让我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维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了解到,日本的专利制度非常重视“实质性审查”,确保授予的专利都具有真正的技术价值和创新性,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保障。这本书的分析,帮助我更好地评估潜在的投资风险,并制定更合理的知识产权战略,让我对在日本的商业活动更有信心。

评分

这本《日本专利法概论》真是打开了我对知识产权世界的新视野。在此之前,我对日本的法律体系,尤其是专利法,可以说是知之甚少,甚至有些模糊的概念。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拨开迷雾的指南针,让我得以窥见日本专利制度的精妙之处。我特别喜欢它条理清晰的叙述方式,从最基础的概念,比如什么是专利,到如何申请,再到专利的保护范围和侵权判定,都进行了详尽的解释。书中用了很多实际的案例来佐证理论,这对于理解抽象的法律条文非常有帮助。我以前总觉得法律条文枯燥乏味,但这本书通过生动的案例,让我看到了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保护创新者的权益。尤其是关于“可专利性”的讨论,让我对技术创新的边界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一项发明要想获得专利,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多么严谨和细致。读完之后,我对于如何在日本进行专利申请,以及如何规避专利侵权风险,都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在日本开展业务,或者对日本知识产权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读物。它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更教会了我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实践性的指导意义,让我感到非常有价值。

评分

我是一名对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一直对日本这个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感到钦佩。这次偶然翻阅了《日本专利法概论》这本书,让我对日本专利法的运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亲切,没有使用过多晦涩难懂的法律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一步步地引导读者去理解日本专利法的精髓。书中对于一些国际专利合作条约,如PCT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日本专利法是如何与国际接轨的。我对于书中关于“期限”的规定,比如专利权的保护期限,以及申请的提交期限,印象尤其深刻。这些细节的规定,都体现了法律的严谨性和对权利人利益的保护。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在日本申请专利,并非易事,需要经历层层审核,确保发明的质量和合法性。同时,我也了解到,一旦获得专利,其权利将得到充分的保护。这种清晰的逻辑和详尽的解释,让我对日本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也让我对日本的创新环境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东亚法律体系感兴趣的学生,《日本专利法概论》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平台。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合理,从宏观的法律框架到微观的条文解释,都进行了清晰的梳理。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权利限制”和“权利丧失”的章节,这让我了解到,即使获得了专利权,也并非一劳永逸,存在一些限制和可能丧失的情况。例如,关于“强制许可”的规定,让我看到了专利权并非绝对的垄断,在特定情况下,为了公共利益,国家可以介入。同时,书中对“专利期限届满”后,发明进入公共领域的规定,也体现了知识产权制度促进技术传播和发展的初衷。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条理,逻辑性非常强,能够帮助我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日本专利法知识体系。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让我能够从法律的角度去审视技术创新和商业竞争。

评分

作为一名在跨国公司工作的知识产权律师,我一直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日本的专利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客户。而《日本专利法概论》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日本专利法概论》的深度和广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对于日本专利法的历史沿革、基本原则以及最新的发展趋势都有细致的分析,这使得我对日本专利法的整体框架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复杂概念的阐释,例如“发明创造性”的判断标准,以及“新颖性”和“产业利用性”的界定。这些都是实践中经常会遇到的难点,书中通过大量判例和学理解释,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此外,书中还对日本专利局(JPO)的审查程序、异议和无效宣告程序等进行了详细介绍,这对于理解日本专利法的实际运作至关重要。我发现,这本书不仅适合初学者,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从业者来说,也能提供新的启发和深入的见解。它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操作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专业书籍。

评分

很不错,入门很合适,内容很充实,如果有结合案例就更赞了!

评分

不错。。。。。。。。

评分

有帮助

评分

送货快,书还没看。应该不错。

评分

有帮助

评分

买来收藏,当参考资料使用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

评分

内容不错,作者很厉害,纸张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