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蒙达之战 [Battle of Munda]

太平洋战争:蒙达之战 [Battle of Mund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烨 著
图书标签:
  • 太平洋战争
  • 蒙达之战
  •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 美军
  • 日军
  • 二战
  • 军事历史
  • 战术
  • 岛屿战
  • 空战
  • 海军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ISBN:97875107080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633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Battle of Mund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继瓜岛之后,所罗门战场再起波澜,看精锐的日本陆军东南支队如何大战美国陆军三师兵力。本书*度还原了太平洋战争日美一次平局的岛屿战!参照日美双方珍贵史料,从日美双方视角还原地狱般的所罗门战场全景。

内容简介

继瓜岛之后,所罗门战场再起波澜。看日本陆军东南支队如何对抗美国陆军三师兵力。经历四十昼夜艰苦奋战,美国陆军攻克了蒙达机场。可蒙达的到手,并不意味着战役的终结,东南支队陆续退却到巴安加岛和阿尔索多尔岛节节抗击。美军在付出伤亡后醒悟过来,找到对付东南支队的方法——蛙跳战法。随着美军跳到维拉拉维拉岛,困守科隆班加拉岛的东南支队成了孤军。可佐佐木登少将不做玉碎之想,下令所部从海上突围,上演了一次近万人坐舟艇突围的行动!

作者简介

胡烨:男,祖籍湖南,生于广西南宁。爱好军事翻译领域,并在国内多家杂志刊载过文章。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风起云涌南太平洋
战略背景
麦克阿瑟—哈尔西方案
瓜岛遗患
太平洋军事会议
“埃尔克顿”行动
1943年3月28日指令
第二章 磨刀,美利坚亮剑在即!
南太平洋战区组织
兵要地志
后勤准备
战术计划
第三章 坚盾!太阳旗力图振作
第8联合特别陆战队的进驻和中部所罗门群岛的陆军兵力部署
老鼠运输
王牌第6师团驾到
东南支队
暴风雨前不平静
第四章 伦多瓦,第一回合的较量
威克哈姆港
比尔港
主攻:伦多瓦岛
犹豫阶段
不了了之
壮哉,库拉湾!
第五章 利剑顿挫
登陆扎纳纳
登陆里斯港
沿达拉根半岛南下
埃诺卡伊之战
截断蒙达北路
举步维艰
阵前逆袭构想
科隆班加拉海战
第13步兵联队的机动
初战受挫
莱阿纳滩头
攻克雷尼克山岭
伤亡
指挥更迭
第六章 浴血蒙达——艰苦拉锯
步坦联合丛林战
凯利高地
惨败
功败垂成
第14军的总攻准备
改善勤务
空中支援
第七章 知耻后勇终获胜
东南支队的作战指导
第14军的总攻计划
目标——埃朗阿纳和三角山
山地丛林间的苦战
第148步兵团的突围战
机场在望
丛林战的技战术问题
攻克蒙达
第八章 出色的蛙跳
援军
神之维拉湾,天佑美利坚
争论不休
续战
巴安加岛
蛙跳,维拉拉维拉岛
夺取霍拉尼乌
固守科隆班加拉岛
激斗阿尔索多尔岛
第九章 日暮蒙达
第13步兵联队撤出阿尔索多尔岛
舟艇集结
“瑟”号作战
第二次撤退作战
最后的撤退:维拉拉维拉岛
胜之威武,虽败犹荣

精彩书摘



日军在东南支队源源不断获得增援的同时,第13步兵联队2大队也按计划前往布干维尔。6月12日,第13步兵联队本部和2大队乘3艘驱逐舰离开拉包尔,开赴布干维尔,于月14日午后2点抵达布因泊地。连队长友成敏大佐命令2大队和第6师团主力会合,加强布干维尔防务。在此期间,中部所罗门群岛的形势一日比一日紧迫。
东南支队长佐佐木登少将虽锐意进取,努力强化设施建设,但苦于兵力不足和疟疾肆虐,进展极为缓慢。
首先看防御体系:对陆方面,东南支队以东面为主阵地,第一线中队的步兵阵地构筑成据点式和露天模式,防御纵深浅,且正面布防兵力不足(全正面约17km,其中对陆正面7km,仅部署2个大队的兵力),据点之间空隙很大,导致据点间保持目视联络和协同动作困难。常规防御阵地应该是警戒阵地、前进阵地和预备阵地梯次部署,方能节节阻敌,但由于资材和兵力不足,直到战役爆发仍未形成完善的阵地防御体系。
再看北正面,按计划这里是侧翼阵地,阵地编成主要以侧射隐蔽火力点为主,并构筑露天的2到3个轻机枪火力点,对陆正面射界清扫仅达到阵前50m的杂草驱除程度,其他的侧翼射界清扫工作仍未完成。
海岸炮倒是设在十分坚固的掩体里,但海岸阵地状况一般,仅在水际附近增设了几个机枪阵地,纵深浅显。土质不良,致使挖掘困难。倒是巴伊罗科地区的防御体系基本完工。
军需品囤积:弹药已经储备了3个基数,分散预置在各个阵地周围,随打随补充,粮食囤积1700吨,大部分藏在宿营地周围的防空壕和地下室,足够支持3个月。
交通网主要以海岸椰子林内修补单向单线汽车道,连通暴露在敌火下的支队司令部和第229步兵联队本部之间在山中修筑的约1000m隐蔽汽车道基本完成。而通信网的有线设施基本地下化,所有通信所(有线和无线电台)全部地下化。兵力配置上,东南支队计划以第229步兵联队2、3大队拱卫蒙达机场,吴6特把守巴伊罗科,第13步兵联队1、3大队镇守科隆班加拉。
然而,如此兵力配置到6月下旬仍存在纰漏,那就是要撤下威克哈姆守备的第229步兵联队1大队。从保留种子方便重建和补充的观点而言,无论是第8方面军还是第17军都希望第229步兵联队至少在后方保留1个大队的兵力,以备适时轮战。有鉴于此,第229步兵联队长平田源次郎大佐希望把自瓜岛战役以来就一直驻防在中部所罗门群岛的第229步兵联队1大队撤防。
但风云有变。原来,驻新乔治亚岛东部的第229步兵联队1大队根据和吴6特的协定,1大队4中队奉派担任比尔守备队。6月上旬,4中队发现周围土著游击队日益活跃化。6月13日,4中队3小队前往比尔东面约10公里的布哈蒙进行讨伐。6月16日,和土著游击队爆发战斗,3小队战伤2人,击毙敌1人(后述)。

前言/序言


序幕:南太平洋的血色黎明 1942年末,太平洋战场已然燃烧成一片烈焰。日本帝国海军的扩张势头似乎不可阻挡,在珍珠港的偷袭之后,他们如同潮水般席卷了东南亚和太平洋诸岛,其锋芒直指澳大利亚。而在这场决定太平洋归属的宏大战役中,一个小小的岛屿——蒙达,却成为了双方殊死搏斗的焦点。它不仅仅是一块地理上的陆地,更是连接新几内亚与所罗门群岛、制衡澳大利亚航运的关键战略节点。失去蒙达,美国海军的补给线将岌岌可危,澳大利亚的防线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占领蒙达,则意味着盟军能够进一步压缩日军的生存空间,为反攻拉开序幕。 第一章:战火初燃,挣扎与求生 初见蒙达,它只是所罗门群岛西部科伦班加拉岛上一片未经雕琢的原始丛林。然而,日本海军陆战队敏锐地发现了它的战略价值。他们在茂密的海松和灌木丛中悄然挖掘掩体,修建简陋但坚固的机场跑道,并从本土带来了精良的武器装备。日军指挥官,经验丰富的斋藤少将,深知此地的重要性,他集结了约三千名精锐士兵,誓死守卫这片太平洋上的战略要地。 与此同时,盟军也意识到了蒙达的危险性。作为“牛轭行动”(Operation Cartwheel)的重要一环,夺取蒙达是切断日本向东南亚输送兵力和物资的关键。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在经过审慎评估后,决定派遣一支由海军陆战队和海军组成的联合部队,执行这次艰巨的任务。任务代号——“闪电行动”(Operation Lightning)。 1943年1月,第一批美军登陆部队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悄然驶近蒙达。海面平静,但每一个人都知道,一旦登陆,便将面对一场前所未有的恶战。丛林茂密,地形复杂,再加上日军精心布置的防御工事,使得每一次进攻都如履薄冰。 第二章:丛林噩梦,阵地攻防 蒙达的战役,注定是一场艰难的消耗战。日军依托地形,利用丛林掩护,构筑了层层叠叠的防御体系。他们挖设了纵横交错的壕沟,设置了伪装严密的机枪阵地,还用大量的铁丝网和地雷封锁了主要的进攻路线。 美军陆战队员们,尽管装备精良,士气高昂,但在面对这种熟悉而又陌生的丛林战时,还是遭遇了巨大的困难。炎热潮湿的气候,茂密丛生的藤蔓,以及无处不在的蚊虫,成为了他们的敌人。更可怕的是,潜伏在暗处的狙击手和突然出现的机枪扫射,让每一次前进都充满了危险。 战役初期,美军试图发动大规模的正面进攻,但很快便被日军的顽强抵抗所阻。日军士兵抱着“玉碎”的决心,用生命捍卫每一寸土地。他们躲藏在工事中,用掷弹筒、轻机枪和步枪,一次次地打退美军的冲锋。美军在付出巨大伤亡后,不得不改变战术。 指挥官们开始组织小股精锐部队,利用夜色和丛林掩护,绕过日军的正面阵地,从侧翼和后方发动突袭。他们会像幽灵一样出现在日军阵地附近,用手榴弹和刺刀,迅雷不及掩耳地消灭敌人。这种战术虽然有效,但同样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许多陆战队员在深入敌后时,孤立无援,最终牺牲在了丛林之中。 第三章:机场争夺,血肉磨坊 蒙达机场,成为了这场战役的核心。日军在这里投入了大量兵力,并修建了一条简易但功能齐全的跑道,用于起降战机和运输补给。机场周边,日军更是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形成了易守难攻的态势。 争夺机场的战斗异常惨烈。美军陆战队一次又一次地向机场发动冲锋,但每一次都被日军密集的火力所压制。炮火轰鸣,枪声不断,战场上弥漫着硝烟和血腥味。陆战队员们在炮火的掩护下,冒着枪林弹雨,艰难地向前推进。他们用爆破筒炸毁日军的掩体,用火焰喷射器焚烧敌人的工事,用刺刀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 日军同样表现出了惊人的战斗意志。他们没有退缩,没有投降,而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与美军展开了殊死的肉搏。在机场的跑道上,在散落的飞机残骸旁,双方士兵展开了近距离的惨烈厮杀。每一个平方米的土地,都沾满了鲜血。 战役进行得异常缓慢。美军付出了数倍于日军的伤亡,才勉强夺取了机场的外围阵地。日军则利用地形和顽强的防御,迟滞了美军的进攻,并不断从海上获得补给和增援。 第四章:海空支援,补给线的搏杀 蒙达的战役,不仅仅是陆地上的拉锯战,更是海空力量的激烈角逐。为了切断日军的补给线,并支援登陆部队,美军海军和空军投入了巨大的力量。 海军航空兵的舰载机,成为了战场上的重要力量。他们对日军在所罗门群岛的基地和运输船队发动了猛烈的空袭,试图阻止日军向蒙达运送兵力和物资。然而,日军同样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和空军,他们在所罗门海域进行了殊死抵抗。 在特鲁克岛附近的海域,双方海军发生了多次激烈的交火。航空母舰上的战斗机在空中展开了缠斗,重型巡洋舰和驱逐舰在海面上互相炮击。每一次海战,都伴随着巨大的损失。 同时,盟军潜艇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在日军的航运线上进行伏击,击沉了大量的日军运输船。这对于削弱日军的作战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日军的海空力量依然强大,他们利用零式战斗机的灵活性和神风特攻队的战术,给盟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在海战中,盟军同样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他们凭借着数量和技术上的优势,逐渐掌握了制海权。 第五章:黎明前的黑暗,希望的曙光 战役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蒙达的丛林成为了盟军的噩梦,日军的顽强抵抗让前进的步伐异常艰难。大量的士兵倒在了疾病、伤痛和敌人的枪口下。 然而,美军指挥部并没有放弃。他们不断地向蒙达增派兵力,并改进战术。陆战队员们开始利用爆破专家和工兵的力量,系统地清除日军的防御工事。他们学会了如何在丛林中有效作战,如何利用地形进行隐蔽和突袭。 与此同时,盟军的海空力量也取得了更大的进展。他们逐渐摧毁了日军在所罗门群岛的空军基地,并有效切断了日军的补给线。日军士兵在蒙达岛上,开始面临弹药和食物的短缺。 1943年8月,经过长达数月的艰苦作战,盟军终于突破了日军最后的防线。日军残余部队,在失去了补给和支援后,开始了绝望的抵抗。最终,蒙达岛被盟军占领。 尾声:战略转折点,和平的代价 蒙达战役的胜利,并非一场辉煌的战役。它是一场血腥的消耗战,是一场用无数生命和伤痛换来的胜利。盟军在此役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他们也取得了决定性的战略胜利。 蒙达的失守,彻底打乱了日军在南太平洋的战略部署。它成为了盟军反攻的跳板,为后续夺取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以及最终的日本本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蒙达战役,也让世人看到了日本军队的顽强和狂热,以及盟军士兵的勇气和牺牲。在这片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无数年轻的生命凋零,他们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由与和平。 蒙达,这个曾经在地图上毫不起眼的小岛,却成为了太平洋战争中一个重要的战略转折点。在这里,盟军付出了血的代价,换来了胜利的曙光。这段历史,不应被遗忘,更不应被淡忘。它提醒着我们,和平来之不易,战争的残酷,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深邃的太平洋蓝色背景下,一艘燃烧的战舰倾斜着,硝烟弥漫,仿佛能闻到火药和海水混合的味道。远处,几架飞机在搏斗,留下一道道白色的航迹。整体构图充满了紧张感和史诗般的氛围,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我一直对二战太平洋战场的故事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决定性的战役。虽然我对“蒙达之战”这个名字之前并不熟悉,但看到这个封面,我就迫切地想知道,在这场被浓缩在封面上的战火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它是否像封面所描绘的那样,是一场惨烈而又至关重要的较量?封面上的细节,比如战舰的型号,飞机的机型,甚至远方岛屿的轮廓,都让我产生了无限的遐想,期待在书中能找到这些细节的解答,并深入了解这场战役的全貌,感受那段历史的沉重与辉煌。

评分

我通常会根据一本书的作者和它在市场上的口碑来决定是否购买。虽然我不太熟悉这位作者,但“太平洋战争”这个宏大的主题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在我看来,太平洋战争是二战中最具戏剧性和复杂性的战场之一,涉及的地理范围广阔,参战国家众多,战术风格也与欧洲战场迥异。我一直对战争中的战略决策、战役的起因和发展、以及对后续历史进程的影响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蒙达之战”这样的具体战役,我更想了解它在整个太平洋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否是一场转折性的战役?它如何影响了日军的战略部署,又如何为盟军的胜利铺平道路?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详尽的历史资料和深刻的分析,让我能够全面地理解这场战役的意义,不仅仅是了解军事行动本身,更希望能从中窥见人性的光辉与黑暗,以及战争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

评分

在我翻阅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被它的标题所吸引。“蒙达之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感和肃杀之气,让人联想到未被充分讲述的故事。我一直认为,历史的宏大叙事往往是由无数个具体的、甚至不那么为人熟知的战役所堆砌而成。而这些细节的战役,往往最能展现战争的残酷性、决策者的智慧与挣扎,以及普通士兵的英勇与牺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将我带入到蒙达岛的战火之中,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那里的环境,了解参战的部队,他们是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作战,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这场战役的每一个细节,从前期的侦察,到登陆作战,再到激烈的巷战,甚至是战后的情况,都能够有详尽的描述。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不同视角和深入分析的二战历史书籍。我发现很多关于太平洋战争的著作,往往侧重于一些著名的战役,比如珍珠港、中途岛、冲绳等,而一些像“蒙达之战”这样的战役,虽然可能也很重要,但介绍的篇幅相对较少。这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期待它能够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让我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太平洋战争的全局。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战役的过程,更能深入地探讨这场战役的战略意义、它对战争进程的影响,以及战役结束后对当地以及参战国产生的长远影响。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战役背后的政治、外交考量,以及战役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战争的复杂性。

评分

我是一个对战争史,特别是海战和陆空协同作战有着特别偏好的人。太平洋战争,尤其是其后期的岛屿争夺战,往往是这些元素的集中体现。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我立刻就想到了无数的战例,那些发生在狭小岛屿上的殊死搏斗,以及围绕着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激烈争夺。“蒙达之战”听起来就像是这样一场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太平洋战役。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剖析这场战役的军事层面,包括参战双方的兵力部署、武器装备、战术运用,以及在地形、气候等复杂因素下的作战情况。我尤其想了解,在那些关键时刻,指挥官们是如何做出决策的?他们的决策是否影响了战局的走向?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战役过程的详细图表或地图,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战况。

评分

对战争类书籍比较感兴趣,正好可以多了解点。

评分

金盛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认定的第一批心理学家,兼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社会心理学分会会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委,并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心理科学》《心理与行为研究》《心理学探新》等核心学术期刊编委及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院项目顾问等职。

评分

(四)由威廉·麦克尼尔(全球史研究奠基人、《世界史》作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美国著名社会史学家、世界体系理论开创者)、塞缪尔·亨廷顿(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文明冲突论”提出者)等大师推荐给大家;

评分

战争事典系列丛书是战争、历史类综合读物,由众多资深历史、战史作家主编。《战争事典(010)》通过剖析唐武宗平定昭义刘稹之战、波兰近代卫国英雄、北周名臣良将、南齐朝将军周盘龙及法王腓力四世统治时期的佛兰德斯战争,使历史爱好者、军迷更好地了解真实的历史,从而了解历史的脉络。

评分

很好,一直买,要写10个字额

评分

暴风雨前不平静

评分

朋友买的,反馈很好,好评

评分

这本书内容不太好,作者水平有限,不吸引人

评分

很新的书,京东的服务好,价格也实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