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文庫·海外中國研究係列·自貢商人:近代早期中國的企業傢 [The Merchants of Zigong Industrial Entrepreneurship in Early Modern China]

鳳凰文庫·海外中國研究係列·自貢商人:近代早期中國的企業傢 [The Merchants of Zigong Industrial Entrepreneurship in Early Modern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曾小萍 著,董建中 譯
圖書標籤:
  • 自貢商人
  • 中國近代史
  • 企業傢
  • 地方史
  • 經濟史
  • 社會史
  • 商業史
  • 四川曆史
  • 鳳凰文庫
  • 海外中國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蘇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4132956
版次:1
商品編碼:1156642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鳳凰文庫·海外中國研究係列
外文名稱:The Merchants of Zigong Industrial Entrepreneurship in Early Modern China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鳳凰文庫·海外中國研究係列·自貢商人:近代早期中國的企業傢》以自貢鹽業的經營和自貢商人為研究對象,揭示瞭19世紀以及20世紀初期自貢鹽業發展的基本麵貌。作者高度評價瞭自貢鹽業在中國乃至世界産業經濟史上的研究地位,認為自貢鹽業是“中國資本密集、大規模生産的私營井鹽工業”。《鳳凰文庫·海外中國研究係列·自貢商人:近代早期中國的企業傢》記述的是中國極早的私人高資本、高生産能力工業企業——食鹽製造企業的百年興衰。這些企業清朝中期時齣現在今天的四川省自貢市。這是一部商業史的著作,也是一部與外界互不關聯的商人圈的社會史——他們調配經濟、社會和政治資源,嚮我們呈現瞭帝國邊緣地帶的中國城市精英的形成。

作者簡介

  曾小萍(Madeleinezelin),1970年畢業於美國康奈爾大學,獲學士學位,1979年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獲博士學位。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曆史係、東亞語言和文化係教授,美國教育部東亞國傢資源中心主任,中美關係全國委員會理事,曾任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研究領域為清代和民國時期的社會經濟史、中國法律史、中外法律比較研究。著有《州縣官的銀兩:18世紀中國的閤理化財政改革》、《自貢商人:近代中國早期的企業傢》,曾將茅盾的小說《虹》譯為英文。

目錄

序言
中國曆史上的自貢
自貢與企業史
資料
緻謝

第一章 鹽政與鹽業技術
川鹽與帝製晚期國傢
富榮鹽場的地理位置
清初富榮鹽場的鹽業生産技術
富榮鹽場的崛起

第二章 晚清富榮的投資結構
清初的鑿井契約
井基和礦基的簡單租佃
富榮土地與資本的結閤
鹽井閤夥製的發展

第三章 分裂:一種商業策略
鹽井生産中的閤夥製
生産資料的分配與再分配
鹵、氣利益相關者分享利潤
結論

第四章 清代富榮的組織與企業傢
鹽業上發財緻富
大鹽業帝國的經營
分裂與縱嚮一體化
鹵筧
組織創新與資本積纍

第五章 城市勞動力的增長
移民與工業化
鹽業勞動力的規模
現代自由勞力的增長
勞力的專業分工與技術的專門化
雇用條件
勞工組織與勞工鬥爭
結論

第六章 官運商銷
“濟楚”市場
爭奪湖廣市場
官運商銷改革
官運商銷對富榮食鹽生産商的衝擊

第七章 技術和組織的變革,1894-1930年
李伯齋與鹽岩層的發現
蒸汽機車的引入
生産關係的重組
大仄子井與鹽井生産力的提高
富榮鹽場機推大仄子井的影響

第八章 富榮鹽場守衛的變換
老牌鹽場精英的衰落
新鹽業精英的崛起

第九章 政治、賦稅與市場:20世紀初自貢的命運
1911年與自貢自治
軍閥時期的鹽政
軍閥統治與自貢鹽業命運
自貢商會
産業戰與鹽場的衰落
1928年大罷工
抗戰前夕的自貢

第十章 自貢:産業中心還是手工業“飛地”
輔助産業和行業
信貸與金融業
內陸産業城市
結語:富榮鹽場與中國工業發展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後記
鳳凰文庫·海外中國研究係列:古今華南與海洋貿易:社會、經濟與文化變遷(1600-1950) 本書導言 本書緻力於深入探討17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約1600年至1950年)這一關鍵曆史時期內,中國南方(華南)地區在海洋貿易互動中所經曆的深刻社會、經濟與文化轉型。我們聚焦於將華南置於全球化早期浪潮的背景下進行考察,分析其如何作為中國與世界互動的前沿地帶,塑造瞭區域性的商業實踐、社會結構乃至身份認同。本研究拒絕將華南視為一個孤立的、內嚮的實體,而是將其視為一個與東南亞、日本乃至更遠西方世界緊密交織的動態網絡節點。 第一部分:海洋貿易的社會基礎與商業網絡(1600-1800) 本部分將考察清初至中葉(1680年代開海後)華南地區商業活動的社會組織基礎。重點將放在閩、粵兩省的傢族、宗族和地域性行會(公所)在組織遠洋貿易中的作用。我們將詳細梳理商業資本的積纍與再投資模式,分析不同社會群體——包括士紳階層、專業商人群體(如福建的“海洋世傢”和廣東的“牙行”網絡)——如何通過參與或規製海洋貿易來鞏固其社會地位。 研究將深入探討海外移民與商業擴張之間的共生關係。華南商人通過在馬六甲、巴達維亞(雅加達)及呂宋等地建立的“同鄉社群”(Kongsi或會館),不僅為貿易提供瞭關鍵的信用擔保和信息中介,同時也成為瞭文化適應和經濟權力擴散的載體。我們將比較不同地域群體(如潮州人、福州人)在海外的商業策略差異,並探討這些海外網絡如何反哺本土經濟結構,特彆是對鄉村經濟的影響。 第二部分:港口城市與區域經濟重塑(18世紀末-19世紀中葉) 隨著全球貿易格局的演變,特彆是茶葉、絲綢和瓷器等大宗商品需求在歐洲的激增,廣州作為“一口通商”口岸的地位凸顯。本書將分析這種受限製的貿易體係如何催生齣獨特的商業生態。我們將考察“十三行”製度的運作機製,剖析中國商人如何在中英之間復雜的權力關係中尋求利潤空間,以及這種壟斷性貿易對廣州本地社會階層流動的影響。 除瞭廣州,本書還將關注廈門、福州等其他重要口岸在轉型期的角色。研究將聚焦於區域性商業資本的地理轉移與産業結構調整。例如,東南沿海地區在傳統手工業(如紡織業)受到西方工業品衝擊後,如何通過發展專業化農産品(如蔗糖、煙草)來適應新的全球分工。此外,我們將探討社會精英如何利用其在地方治理和水利工程中的影響力,間接或直接地服務於海上貿易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維護。 第三部分:商業倫理、文化資本與身份構建(19世紀) 在這一部分,我們將超越純粹的經濟分析,轉嚮文化和社會史的視角,探討商業活動如何塑造瞭華南的文化景觀和身份認同。商業財富的積纍與儒傢傳統價值(如重農抑商觀念)之間的內在張力是核心議題。我們將分析商人階層如何通過慈善事業、修建宗祠、贊助地方戲麯和教育等方式,努力提升其社會閤法性,實現“儒商”的身份轉型。 文化資本的積纍同樣重要。本書將考察商業知識(如航海技術、信用評估方法、外語能力)在不同代際之間的傳承。我們將詳細審視契約文書、商業信劄以及地方誌中關於商業道德的記載,以重建那個時期商人的行為規範和價值體係。對於海外社群,身份的“雙重性”是一個關鍵議題:他們在異地如何維持中國傳統的同時,又如何吸收和適應當地環境,形成瞭獨特的“跨國”身份認同。 第四部分:近代化衝擊與商業模式的適應性(19世紀末-1950) 晚清至民國時期,西方工業化商品的大量湧入、條約口岸體係的擴張以及國內政治的動蕩,對華南的傳統商業體係構成瞭前所未有的挑戰。本部分將重點分析華南商人如何應對這種“衝擊”。 研究將區分傳統行商與新型的受教育的“買辦”階層。我們將考察新興的股份製公司、現代銀行和保險機構在華南地區的齣現,以及傳統傢族資本是如何參與或抵製這些現代金融工具的。特彆關注區域性貿易網絡在麵對國傢政策(如洋務運動、自強運動)時的響應能力和彈性。例如,粵商在“南洋”的投資如何從傳統的貿易活動轉嚮實業投資(如橡膠種植、機器麵粉廠),以此尋求在全球經濟體係中的新定位。 最後,本書將探討華南商業精英在社會變革中的政治角色。他們如何在地方自治運動、辛亥革命及隨後的國民政府時期,利用其經濟影響力參與或影響國傢建設的議程,直至1950年代初政治經濟結構發生根本性轉變。 結語 本書通過對華南地區海洋貿易的細緻考察,力圖揭示近代早期中國在全球化背景下並非被動接受者,而是一個積極的、具有高度適應性的商業社會。研究的最終目的是重塑我們對中國近代經濟史的理解,強調區域互動、社會結構與文化實踐在塑造商業命運中的關鍵作用。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引言部分處理得極為高明,它沒有陷入那種枯燥的文獻堆砌或宏大敘事的窠臼,而是采用瞭更具現場感和故事性的敘事手法。作者似乎非常善於捕捉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略的“微觀權力場域”,從一個極其具體的地理坐標——那個以鹽業著稱的城市——切入,巧妙地構建瞭一個觀察中國近代商業社會變遷的獨特窗口。這種“以小見大”的策略,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讀性和代入感。我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特有的辛辣與喧囂,看到那些精明的商人如何周鏇於地方勢力、官僚體係乃至新興的工業技術之間,進行著復雜的利益博弈。這種敘事節奏的張弛有度,讓人在跟隨作者深入曆史肌理的同時,絲毫不會感到疲憊,反倒是對後續章節中將要揭示的更多細節充滿瞭急切的好奇心。作者在開篇就成功地立住瞭基調,即這是一場關於“人”如何在劇變中求生存、謀發展的生動記錄。

評分

這本書的理論框架搭建得非常巧妙,它成功地在傳統的社會史和更現代的經濟人類學之間架設瞭一座堅固的橋梁。作者顯然沒有滿足於僅僅描摹曆史事件的發生,而是緻力於深入剖析驅動這些商業行為背後的深層文化邏輯與社會結構製約。例如,書中對於宗族關係、地域文化對現代性商業模式的滲透與重塑的討論,就展現齣極高的洞察力。這種分析視角超越瞭單純的效率最大化模型,而更關注“關係網絡”在資源配置中的非市場化作用,這對於理解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復雜性是極其寶貴的補充。讀到這些部分時,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思考作者提齣的問題:在傳統價值體係的強大慣性下,現代商業思維是如何被“本土化”並得以生根發芽的?這種對文化與經濟互動復雜性的深刻揭示,讓全書的學術價值得到瞭極大的提升,絕非簡單的曆史敘事。

評分

閱讀過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史料運用上的廣度和深度,這絕非一般研究者所能企及。可以看到,作者似乎將大量的檔案、地方誌、甚至是那些不太為人注意的商業信函和地方報刊都進行瞭細緻的爬梳和整閤,形成瞭一個異常豐富的交叉引用網絡。這種紮實的基本功,讓書中的每一個論斷都有著堅實的文獻支撐,使讀者能夠完全信賴作者的判斷力,不必擔心落入空泛的理論推演。尤其是當涉及一些關鍵的商業決策和傢族傳承的轉摺點時,作者往往能準確地引用原始文本,讓曆史的“原聲”得以重現。這使得原本可能略顯抽象的“企業傢精神”或是“資本積纍”等概念,瞬間變得鮮活和可觸摸。它不再是教科書上的名詞,而是活生生的一代代人,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做齣的艱難選擇和付齣的巨大代價的體現,這種對細節的執著,是判斷一部學術著作是否達到頂尖水準的關鍵所在。

評分

這部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雅緻,那種沉穩的色調和精緻的排版,立刻就給人一種內容紮實、學術嚴謹的感覺。從裝幀的質感上就能看齣,齣版社在製作上是下瞭功夫的,這對於一部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嚴肅著作來說至關重要。我尤其喜歡它在字體選擇上的考量,那種帶有古典韻味的襯綫體,讀起來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現代學術的清晰度。書脊上燙金的標題在燈光下微微閃爍,每次把它從書架上取下來,都像是在進行一場對往昔的莊嚴緻敬。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藝品,體現瞭對主題——那些在時代洪流中摸索前行的商人們——應有的尊重與紀念。這種外在的精緻,往往預示著內在的深度與廣度,讓人對即將開啓的閱讀旅程充滿瞭期待,相信作者不會辜負這份美好的第一印象,能在字裏行間為我們構建齣一個既有血有肉又富有曆史深度的商業群像。光是拿著它,就能感受到撲麵而來的那種時代氣息,非常引人入勝。

評分

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的閱讀體驗是一種在知識的海洋中被引導的、既滿足又意猶未盡的感覺。它成功地將一個地方的商業發展史,提升到瞭一個討論中國社會現代化睏境與可能性的宏大議題上。它的文字流暢而不失力量,嚴謹而不乏溫度,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我們走過曆史的麯徑通幽之處,不僅看到瞭宏偉的建築(即重大的商業成就),更仔細審視瞭磚石間的紋理(即精妙的運作機製)。讀完之後,雖然對那段曆史有瞭更為清晰和立體的認識,但同時也引發瞭我對當下商業環境更深層次的反思——那些古老的商業智慧和結構性製約,究竟以何種麵貌,依然潛伏在今天的經濟活動之中?這本書的影響力,已經超越瞭曆史研究的範疇,具有強烈的現實關照意義,絕對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和深入思考的佳作,它拓寬瞭我的思維邊界。

評分

好書。

評分

好書,最近天氣冷,剛好可以讀書

評分

好書,好書,好書,好好書。

評分

一直在追這套書,每次上綫新就買。

評分

比較齣名,據說翻譯的不好

評分

不錯 很好 推薦購買的哦

評分

好書 值得收藏 很不錯

評分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這個係列堅持瞭好多年很不錯

評分

是正品,包裝很好,質量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