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985-2014):铅锌冶炼厂工艺设计规范 [Code for Proces Design of Lead and Zinc Smelter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985-2014):铅锌冶炼厂工艺设计规范 [Code for Proces Design of Lead and Zinc Smelter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冶金工程
  • 铅锌冶炼
  • 工艺设计
  • 国家标准
  • GB 50985-2014
  • 规范
  • 工业设计
  • 环境保护
  • 安全生产
  • 冶金行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424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8602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ode for Proces Design of Lead and Zinc Smelter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8
字数:6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985-2014):铅锌冶炼厂工艺设计规范》共分10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原料、辅助原料、燃料,物料的贮存与准备,铅冶炼工艺,锌冶炼工艺,冶金计算,主要设备选择,总平面和车间配置,辅助生产设施,有价金属回收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985-2014):铅锌冶炼厂工艺设计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原料、辅助原料、燃料
2.1 原料
2.2 辅助原料
2.3 燃料
3 物料的贮存与准备
3.1 贮存
3.2 精矿干燥
3.3 配料
3.4 混合与制粒
4 铅冶炼工艺
4.1 铅冶炼
4.2 二次铅物料回收
5 锌冶炼工艺
5.1 一般规定
5.2 硫化锌精矿焙烧
5.3 湿法炼锌
5.4 二次锌物料回收
6 冶金计算
6.1 一般规定
6.2 铅冶炼冶金计算的主要参数
6.3 锌冶炼冶金计算的主要参数
7 主要设备选择
7.1 一般规定
7.2 给料设备
7.3 输送机械
7.4 起重设备
7.5 铅冶炼设备
7.6 密闭鼓风炉炼锌
7.7 湿法炼锌
8 总平面和车间配置
8.1 一般规定
8.2 物料的贮存与准备
8.3 氧气底吹熔炼、顶吹熔炼、氧气底吹熔炼直接炼铅(QSL)法、基夫赛特(Kivcet)法、闪速熔炼法炼铅
8.4 液态富铅渣直接还原熔炼
8.5 铅精炼
8.6 湿法炼锌
8.7 密闭鼓风炉炼锌(ISP)
9 辅助生产设施
10 有价金属回收
10.1 一般规定
10.2 铅冶炼厂有价金属回收
10.3 锌冶炼厂有价金属回收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史纲要》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部全面、深入且具有扎实历史厚度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脉络梳理。全书以时间为轴,系统梳理了自上古时期萌芽至新中国成立后初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从原始开采冶炼技术向近代工业体系转型的关键历史阶段。重点聚焦于铜、铅、锌、铝等主要有色金属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技术演变及其社会经济影响。 第一部分:上古至秦汉:萌芽与早期技术(约1500字)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中国有色金属冶炼的源头。首先,通过考古学和文献资料的交叉印证,详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周时期,以红铜为代表的早期金属技术如何诞生并逐步成熟。重点分析了陶范法、失范法等早期铸造工艺的原理与地域差异,并着重考察了殷墟等地出土的青铜器群,揭示了彼时在合金配比(铜锡铅的精确控制)和铸造复杂性上所达到的技术高度,这远非简单的采矿,而是复杂的原料获取和冶金认知体系的体现。 紧接着,本章转入西周至战国时期。这一时期,青铜器的使用达到了鼎盛,同时也标志着早期铅锌冶炼技术的出现。虽然铅锌的地位远不如铜重要,但文献中已开始出现关于“锡铅”混炼的记载。本书细致考证了古代关于“丹砂”、“黑铅”的描述,推测了早期使用炉窑进行简单焙烧或直接还原的技术路径。例如,对巴蜀地区出土的铅质器物(如铅饼、铅条)的化学分析,揭示了当时对矿石的初步提纯能力,强调了这一阶段冶炼活动的分散性与经验依赖性。 进入秦汉,国家的统一为金属资源的整合提供了基础。本部分详细论述了秦汉时期对铜矿开采规模的扩大,如对巴蜀、楚地的矿山控制,以及铸币需求对冶炼技术进步的反向驱动作用。同时,铅锌冶炼也开始有所发展,尤其是在盐铁官营的背景下,铅(用于冶炼铜和制造器皿)和锌(虽然尚未广泛用于合金,但可能作为副产品存在于铅冶炼过程中)的产出数据得到一定程度的记录。本书引用了《史记》、《汉书》中的相关记载,对比了官营冶炼与民间作坊在技术管理上的差异。 第二部分:魏晋至宋元:技术的停滞与局部的进步(约500字)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对大规模的工业生产造成冲击,有色金属的冶炼活动多回归到地方性、小规模的模式。本部分侧重于分析这一时期的技术延续性与地方化。青铜冶炼技术趋于保守,但对火候控制的经验积累仍在继续。 宋代是手工业和商业空前繁荣的时代,有色金属工业也展现出新的活力。本书重点分析了铁(虽然非主角,但影响了炉窑技术)和铜的冶炼在新式鼓风设备(如水排、脚踏风箱)应用下的效率提升。对于铅锌而言,宋元时期,其主要用途转向制造颜料和医药(如氧化锌)。书中详细探讨了宋代炼丹术士对手工提纯技术的探索,这些实践虽然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客观上推动了对不同金属氧化物性质的认识,为后世的湿法冶炼思想埋下了伏笔。例如,对古籍中描述的“提炼白霜”工艺的解析,试图还原其可能采用的半蒸馏或氧化还原过程。 第三部分:明清:手工冶金的集大成与外部影响的初现(约500字) 明清时期,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达到了传统手工冶金的巅峰。明代在矿产资源的国家控制(如矿监制度)上达到了极致,这直接影响了冶炼厂的布局和运营模式。本书详细介绍了明代“官局”(官方冶炼机构)的组织结构和技术标准,特别是针对铜钱铸造和军需物资的铅锌供应体系。 书中专门辟章讨论了铅锌的独立冶炼技术的成熟。明代,尤其在江南和西南地区,对铅锌矿的开采和冶炼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烧渣法”或“灰吹法”的雏形,即通过高温将矿石中的金属还原出来。本书对比了早期与后期明代技术手册(如《天工开物》中相关记载的理解与辨析)的差异,强调了在没有先进鼓风设备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窑炉结构设计来优化热效率和金属回收率。 此外,本章也触及了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技术影响,例如对一些精确测量工具和玻璃仪器在实验中的引入,虽然影响范围有限,但为中国冶金技术向近代转型提供了潜在的知识输入。 结论:从经验积累到近代工业的转折点(约150字) 全书总结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包括铅锌)的主要特征:深厚的经验积累、强大的工艺适应性(因地制宜的炉型选择)、以及中央集权对资源分配的强力干预。本书旨在说明,在近代工业革命冲击之前,中国的有色金属生产体系是一个复杂、成熟但本质上仍属于经验主导的传统手工业体系,其技术边界已触及传统材料和热力学原理的极限。 本书特色: 多学科交叉论证: 结合了冶金史、考古学、经济史和技术史的最新研究成果。 侧重技术细节考据: 尝试对古代冶炼操作的化学原理进行逆向推导,还原工艺流程。 宏大叙事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在描绘国家政策对矿业的影响时,不乏对特定矿山或作坊工艺的细致剖析。 专注于“非主流”金属的发展: 区别于传统侧重于铜和铁的研究,本书对铅、锌等金属在古代的应用和技术发展给予了应有的关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其在“安全与可靠性”方面的着墨之深。它将安全规范内化到了每一个工艺参数的设定之中,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一堆操作规程。例如,在描述高压管道和高温反应区的材料选择时,它不仅给出了推荐的材质等级,还附带了不同工况下的腐蚀速率预测模型,这明显超越了一般操作手册的范畴,直达设计的本质。对于压力容器的定期检验周期和设计裕度要求也阐述得极为审慎,充分体现了对长期运行风险的预防性管理理念。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整个规范体系充满了厚重的责任感。阅读它,就像是接受了一次关于“如何建造一个既高效又不会出问题”的冶金厂的“洗礼”,它让你明白,在处理铅锌这类重金属和高风险化学品时,设计规范的每一个字都关乎环境和生命安全,这种严肃性是其他轻量级参考资料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说实话,在同类行业规范中算是相当优秀的了。它没有使用那些模糊不清、难以辨认的旧式图纸,而是采用了大量现代化的流程图和设备剖面示意图。特别是对复杂反应器内部结构,例如旋转窑或鼓风炉的炉衬结构和热量分布模拟图,配以详细的标注,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设备的人也能迅速建立起空间概念。这种视觉上的直观性,极大地加速了学习和理解的进程。我记得有一次,我们正在为一个新型的浸出槽设计方案做可行性研究,对于搅拌桨叶的角度和速度范围感到非常困惑,翻阅此书后,书中关于不同浸出体系对机械能输入要求的详细论述,结合附带的性能曲线图,直接指明了我们设计参数的合理性区间,这比我们自己凭经验猜测要可靠得多。它不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一套高质量的工程视觉工具箱。

评分

我所在的团队主要负责后续的尾矿处理和环境影响评估工作,原本以为这本专注于“工艺设计”的规范对我们帮助不大,没想到它在对副产品和废弃物产生环节的描述上,精确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比如,在介绍火法冶炼过程中产生的炉渣成分预测和预处理要求时,它详细列举了不同类型炉渣在后续资源化利用(比如作为建材)时需要满足的物理化学指标,这个信息对于我们设计尾矿库的稳定性和二次开发潜力至关重要。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体现了设计流程的逻辑性,从原料准备到最终产品出厂,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当你对照着它进行项目规划时,你会发现自己对整个生产流程的把控度会大大提高,很多跨部门协作中容易出现的信息断层,通过这本书建立起来的统一认知框架得到了很好的弥补。它强迫你从一个全局的、系统的角度去审视每一个工艺单元的操作,而不仅仅是孤立地看待自己的那一部分工作。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翻阅这本设计规范时,我有点被那种严谨到近乎苛刻的措辞给震住了。每一个条款、每一条参数的设定,都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权威感,感觉就像是在阅读一部法律条文,生怕自己理解错了一个字就会导致后续工程上的巨大偏差。这种感觉尤其体现在对物料衡算和能量平衡的章节中,它对各种反应的活度系数、热力学数据给出了明确的界定范围和推荐取值,这在实际操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锚定作用。我特别欣赏它在描述“推荐做法”和“强制要求”之间的界限划分,非常清晰,这使得项目组在进行设计优化时,有了一个明确的红线可以参考,避免了在不必要的地方浪费时间和资源去进行重复论证。此外,书中对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接口要求也提得非常具有前瞻性,它预设了未来智能化工厂可能需要的关键数据采集点和控制逻辑框架,这让我们的新项目在设计之初就避免了日后升级改造的窘境。这种对未来生产稳定性和可维护性的深远考量,是很多标准容易忽略的细节,但这本书却将其提升到了一个核心位置。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沉甸甸的,感觉就像捧着一块刚从矿山里挖出来的矿石,里面蕴藏着无数复杂而精密的计算和经验。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枯燥的规范合集,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简直是一部冶金工艺的百科全书。尤其是关于烟气处理和废水净化的章节,写得极其详尽,图表清晰得让人一目了然。比如,它对不同类型的湿法除尘器在处理含尘量差异巨大的烟气时的性能预期和安装要点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这对于我们项目初期进行设备选型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考依据。我记得上次为了一个除尘系统的能耗评估焦头烂额,翻遍了手边的各种手册都没找到直接的参数,结果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一个非常贴近实际操作的修正系数,一下子就把问题迎刃而解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难以言喻,仿佛是找到了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你身边手把手指导。这本书的价值,绝对远超其作为“规范”的本身,它更像是一代代铅锌冶炼专家智慧的结晶,对于任何想在设计阶段就少走弯路的工程师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宝典。它不仅仅告诉你“该怎么做”,更深层次地解释了“为什么必须这么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