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孫思邈親授長壽秘方

百歲孫思邈親授長壽秘方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高文柱 編
圖書標籤:
  • 養生
  • 長壽
  • 中醫
  • 孫思邈
  • 秘方
  • 健康
  • 傳統醫學
  • 百歲
  • 食療
  • 預防保健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夏齣版社
ISBN:9787508082523
版次:1
商品編碼:1161479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5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百歲孫思邈親授長壽秘方》是藥王孫思邈的養生真經!很多秘密都藏在古老的智慧中,食養、養性、房中、懷孕時機、美容、養生禁忌等,盡納其內!養生保健、延緩衰老的必讀必研寶書!
  孫思邈是被醫道兩界普遍推崇、論述養生方法最為精闢的代錶人物,也被後人尊為“藥王”。在醫藥學史上,孫思邈與漢代張仲景、明代李時珍相比肩,並稱“三大醫聖”。《百歲孫思邈親授長壽秘方》是孫思邈相關養生內容的集錦,在養生保健、延緩衰老方麵,獨樹一幟,令世人矚目。

內容簡介

  《百歲孫思邈親授長壽秘方》是藥王孫思邈的養生真經!很多秘密都藏在古老的智慧中,食養、養性、房中、懷孕時機、美容、養生禁忌等,盡納其內!養生保健、延緩衰老的必讀必研寶書!
  “重人貴生”,乃道教文化的核心;“長生久視”,為仙道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我命在我不在天”,則是道傢喊齣的人類與死亡作鬥爭的最強音。兩韆年來,許多道教人士齣於祛病延年和濟世傳道的雙重目的,在修道的同時,莫不兼修醫術。他們大膽探索人體生命的奧秘,不斷積纍醫療實踐的經驗,不僅豐富瞭祖國傳統醫藥學寶庫,而且形成瞭獨特的“道教醫學”流派。
  孫思邈是被醫道兩界普遍推崇、論述養生方法最為精闢的代錶人物,也被後人尊為“藥王”。在醫藥學史上,孫思邈與漢代張仲景、明代李時珍相比肩,並稱“三大醫聖”。《百歲孫思邈親授長壽秘方》是孫思邈相關養生內容的集錦,在養生保健、延緩衰老方麵,獨樹一幟,令世人矚目。

作者簡介

  高文柱,又名高文鑄,華夏齣版社原社長、總編輯、黨委書記,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傢,中華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醫史文獻分會主任委員、中醫藥文化分會名譽主任委員、中醫藥科普分會名譽主任委員,曾獲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國傢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一等奬、全國科技優秀圖書二等奬、全國古籍整理優秀圖書二等奬、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二等奬、國傢圖書奬提名奬等。

目錄

藥王養性篇箋注
養性序第一
道林養性第二
居處按摩調氣法第三
養性服餌第四
養性禁忌第五
房中補益第六
退居養性第七
養老益壽第八
真人攝生篇輯要
一、孫真人衛生歌
二、孫真人枕上記
三、孫真人養生銘
四、攝養枕中方
五、太清存神煉氣五時七候訣
六、保生銘
七、孫真人攝養論
八、唐太古妙應孫真人福壽論
附:孫思邈《新?舊唐書》本傳
一、《舊唐書?方技傳?孫思邈傳》
二、《新唐書?隱逸傳?孫思邈傳》


精彩書摘

  藥王養性篇箋注
  養性序第一
  扁鵲1雲:黃帝說晝夜漏下水百刻,凡一刻人百三十五息,十刻一韆三百五十息,百刻一萬三韆五百息。人之居世,數息之間。信哉!嗚呼!昔人嘆逝2,何可不為善以自補耶?吾常思一日一夜有十二時,十日十夜百二十時,百日百夜一韆二百時,韆日韆夜一萬二韆時,萬日萬夜一十3二萬時,此為三十年。若長壽者九十年,隻得三十六萬時。百年之內,斯須之間,數時之活,朝菌蟪蛄4不足為喻焉。可不自攝養而馳騁六情,孜孜汲汲追名逐利,韆詐萬巧以求虛譽,沒齒5而無厭。故養性者,知其如此,於名於利,若存若亡;於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所以沒身不殆6也。餘慨時俗之多僻7,皆放逸以殞亡,聊因暇日,粗述《養性篇》,用奬8人倫之道,好事君子與我同誌焉。
  夫養性者,欲所習以成性,性自為善,不習無不利也。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9也。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故養性者,不但餌藥餐霞,其在兼於百行10;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剋11,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故夫子12曰:善攝生者,陸行不遇13虎兕14。此則道德之祜15也。豈假16服餌而祈遐年哉!聖人所以17藥餌者,以救過行之人也。故愚者抱病曆年而不修一行,纏屙沒齒,終無悔心,此其所以岐和18長逝,彭跗19永歸20,良有以也。
  嵇康21曰: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五者必存,雖心希難老,口誦至言,咀嚼英華,呼吸太陽,不能不迴其操22、不夭其年也。五者無於胸中,則信順日躋23,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然或有服膺仁義,無甚泰24之纍者,抑亦其亞歟!
  黃帝問於岐伯曰:餘聞上古之人,春鞦25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至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代異耶?將26人失之27也?岐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則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常節,起居有常度,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則不然,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28,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29,不時30禦神31,務快其心,逆於生樂32,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聖人之教也,下皆為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其誌閑而少欲,其心安而不懼,其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甘其食,美其服,《素問》作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33,高下不相慕,故其民日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閤於道數,故皆能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其德全不危也。是以人之壽夭,在於撙節34,若消息35得所36,則長生不死;恣其情欲,則命同朝露也。
  岐伯曰: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也;年六十陰痿37,氣力大衰,九竅38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齣,故曰知39之則強,不知則老。同齣名異40,智者察同,愚者察異41;愚者不足,智者有餘42。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年老復壯,壯者益理43。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味44,能縱欲快誌45,得虛無之守46,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春三月47,此謂發陳48。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49發緩形,以使誌生。生而勿殺,與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為變50,奉長51者少。
  夏三月52,此謂蕃秀53。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毋厭於日54。使誌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鞦為痎瘧,則奉收者少,鼕至重病55。
  鞦三月56,此謂容平57。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誌安寜,以緩鞦刑58。收斂神氣,使鞦氣平。毋外其誌,使肺氣清,此鞦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鼕為飧泄,則奉藏者少。
  鼕三月59,此謂閉藏60。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誌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毋泄皮膚,使氣亟奪61,此鼕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則奉生者少。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寒暑燥濕風。人有五髒,化為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故喜怒不節,寒暑失度,生乃不固。人能依時攝養,故得免其夭枉也。
  仲長統62曰:王侯之宮,美女兼韆;卿士之傢,侍妾數百。晝則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則房室輸其血氣。耳聽淫聲,目樂邪色,宴內不齣,遊外不返。王公得之於上,豪傑馳之於下。及至生産不時,字育63太早,或童孺而擅氣64,或疾病而構精,精氣薄惡,血脈不充;既齣胞髒,養護無法65,又蒸之以綿纊66,爍之以五味,胎傷孩病而脆,未及堅剛,復縱情欲,重重相生,病病相孕。國無良醫,醫無審術67,奸佐其間,過謬常有,會68有一疾,莫能自免。當今少百歲之人者,豈非所習不純正也。
  抱樸子69曰:或問所謂傷之者,豈色欲之間乎?答曰:亦何獨斯哉!然長生之要,其在房中70。上士知之,可以延年除病,其次不以自伐。若年當少壯,而知還陰丹以補腦71,采七益於長俗72一作榖者,不服藥物,不失一二百歲也,但不得仙耳。不得其術者,古人方之於淩杯73以盛湯,羽苞之蓄火。又且纔所不逮而強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深憂重恚傷也,悲哀憔悴傷也,喜樂過度傷也,汲汲74所欲傷也,戚戚75所患傷也,久談言笑傷也,寢息失時傷也,挽弓引弩傷也,沉醉嘔吐傷也,飽食即臥傷也,跳足76喘乏傷也,歡呼哭泣傷也,陰陽不交傷也。積傷至盡,盡則早亡,盡則非道也。是以養性之士77,唾不至遠,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久處,立不至疲,臥不至懻78。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欲過多。飽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癖。不欲甚勞,不欲甚佚79,不欲流汗,不欲多唾80,不欲奔走車馬,不欲極目遠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飲酒當風,不欲數數沐浴,不欲廣誌遠願,不得規造異巧。鼕不欲極溫,夏不欲窮涼;不欲露臥星月,不欲眠中用扇81;大寒、大熱、大風、大霧皆不欲冒之。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則傷脾,苦多則傷肺,辛多則傷肝,鹹多則傷心,甘多則傷腎。此五味刻五髒82,五行自然之理也。
  凡言傷者,亦不即覺也,謂久即損壽耳。是以善攝生者,臥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有至和之常製;調利筋骨,有偃仰83之方;祛疾閑84邪,有吐納之術;流行榮衛,有補瀉之法;節宣勞逸,有與奪之要。忍怒以全陰85,抑喜以養陽,然後先服草木以救虧缺,後服金丹以定無窮,養性之理盡於此矣。夫欲快意任懷,自謂達識知命,不泥異端,極情肆力,不勞持久86者,聞此言也,雖風之過耳,電之經目,不足喻也。雖身枯於留連87之中,氣絕於綺紈88之際,而甘心焉,亦安可告之以養性之事哉!非惟不納,乃謂妖訛也。而望彼信之,所謂以明鑒89給濛,以絲竹娛聾夫者也。
  魏武90與皇甫隆令曰:聞卿年齣百歲,而體力不衰,耳目聰明,顔色和悅,此盛事也。所服食、施行、道引,可得聞乎?若有可傳,想可密示封內。隆上疏對曰:臣聞天地之性,惟人為貴;人之所貴,莫貴於生。唐荒91無始,劫運無窮,人生其間,忽如電過。每一思此,罔然心熱。生不再來,逝不可追,何不抑情養性以自保惜?今四海垂92定,太平之際,又當須展纔布德,當由萬年93;萬年無窮,當由修道;道甚易知,但莫能行。臣常聞道人蒯京已年一百七十八,而甚丁壯。言人當朝朝服食玉泉、琢齒94,使人丁壯有顔色,去三蟲而堅齒。玉泉者,口中唾也。朝旦未起,早嗽津令滿口乃吞之;琢齒二七遍。如此者乃名曰練精。
  嵇康雲:穰95歲多病,飢年96少疾。信哉不虛!是以關中土地,俗好儉嗇,廚膳肴饈,不過菹醬而已,其人少病而壽;江南嶺錶,其處饒足,海陸鮭肴,無所不備,土俗多疾而人早夭。北方仕子,遊宦至彼,遇其豐贍,以為福佑所臻。是以尊卑長幼,恣口食啖;夜長醉飽,四體熱悶,赤露眠臥,宿食不消。未逾期月97,大小皆病。或患霍亂、腳氣、脹滿,或寒熱瘧痢,惡核疔腫,或癰疽、痔漏,或偏風猥退,不知醫療,以至於死。凡如此者,比肩皆是,惟雲不習水土,都不知病之所由。靜言思之,可謂太息98者也。學者先須識此,以自誡慎。
  抱樸子曰: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胸腹之位,猶宮室也;四肢之列,猶郊境也;骨節之分,猶百官也。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民也,知治身則能治國也。夫愛其民,所以安其國;惜其氣,所以全其身。民散則國亡,氣竭則身死。死者不可生也,亡者不可存也。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不追於既逝之後。夫人99難養而易危也,氣難清而易濁也,故能審威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欲所以固血氣,然後真一100存焉,三一101守焉,百病卻焉,年壽延焉。
  旁注:
  人生在世,“斯須之間,數時之活”,時光流逝極快,權利名情和虛譽可不必韆詐萬巧。生命需要養護。而養護之法、養生之道似乎遍地開花,各種巧方妙意,人們可能會各種選擇、嘗試,而“藥王”孫思邈(唐代著名醫藥學傢、道學傢)的長壽秘訣更是人們熱衷而探究的,他的養生之道全麵而係統,非常值得研究和汲取。
  孫思邈首先講到什麼是養生?養生的核心是養性,調養精神心性的,需要各方麵的修行。“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不重視養性,隻在服食藥物等各種養生方法上下功夫,絕不會達到延年益壽、養生的目的。“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講得十分明確。
  養生非常重要的一條是依時休養。根據四時變化不同,人體生理病理不同,施以不同的養生原則,纔能更好地保持身體健康。四季養生時,還可以進行相應的食療來調整身體,使陰陽調和,適應自然界的大環境,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穰歲多病,飢年少疾”,這句話在現在看來都很有告誡作用。現在生活水平提高,物質越來越富足,生活方式改變,人們可以窮盡口腹之欲,結果很多疾病都年輕化,發病率也大大升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群體迅速擴大,各種身體不適和損傷接踵而來。其實,生活方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預防和解決因素。通過調整生活方式閤理化,這些疾病或癥狀都是可以緩解甚至是控製的。但首先是認識到其原因和危害,並身體力行。
  腳注:
  1.扁鵲:先秦著名醫學傢。詳見《史記·扁鵲倉公列傳》。2.昔人嘆逝:語本《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謂時間流逝極快。3.十:原作“韆”,據四庫本及文意改。4.朝菌蟪蛄:語本《莊子·逍遙遊》:“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鞦,此小年也。”指生命周期很短的生物。“朝菌”指朝生暮死的菌類;蟪蛄是夏蟬。5.沒齒:指死亡。6.沒身不殆:終身沒有危險。7.僻:怪僻。此指性情不閤養生之道。8.奬:輔助,幫助。9.大經:指養生之常道。《左傳·昭公十五年》:“禮,王之大經也。”10.百行:各方麵的修行。11.剋:孫真人本、元刻本、道藏本、四庫本、後藤本並作“充”。12.夫子:孫真人本、元刻本、道藏本、四庫本並作“老子”。《醫心方》捲二十七第一引《韆金方》亦作“老子”。按以下引文見於《老子》五十章,故諸本可從。13.遇:《醫心方》捲二十七第一引作“畏”。14.兕:犀牛一類獸名。15.祜:福,大福。《醫心方》引作“祐”,義長。16.假:藉。17.以:四庫本“以”下有“製”字。18.岐和:岐伯、醫和。均為古代醫傢。19.彭跗:巫彭,俞跗。均為古代醫傢。20.永歸:猶言“大歸”,指死亡。21.嵇康:魏晉時著名的養生傢。所作《養生論》為古代養生的重要文獻。22.迴其操:改變他的操行。在此指因養生不成而被迫改變其誌嚮。23.躋:《醫心方》捲二十七第一引作“濟”。24.甚泰:謂做事超過一定限度。語本《老子》二十九章:“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25.春鞦:指年壽,年紀。《洛陽伽藍記:永寜寺》:“皇帝晏駕春鞦十九。”26.將:抑或。27.失之:孫真人本作“之失”。28.入房:指房事,性生活。29.持滿:謂維護精氣之充實。持,守護。30.時:通“事”,從事,奉行。31.禦神:謂衛護神氣。32.逆於生樂:《素問·上古天真論》王冰注:“快於心欲之用,則逆養生之樂矣。”33.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語本《老子》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謂安於其所有。34.撙節:調節,節製。35.消息:斟酌,調理。36.得所:得宜。37.陰痿:即陽痿。指性生活低下或喪失。38.九竅:耳、目、口、鼻上七竅,前後二陰下兩竅,閤則九竅。39.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王冰注:“知謂知七損八益、全形保性之道也。”40.同齣名異:“同齣”指同生於世間;“名異”指結果有“壯”、“老”之不同。41.智者察同,愚者察異:“同”指健康,“異”指病老。聰明的人在健康無病之時就注意養生;愚蠢的人到瞭體質衰弱之時纔知道調養。42.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愚蠢的人常感到體力不足;聰明的人卻總覺得精力充沛。43.益理:“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作“治”。按作“治”是,避唐高宗李治諱改作“理”。“益治”,即更加安好。44.樂恬淡之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淡”作“憺”,“之”下無“味”字,下“能”字屬上讀,義長。45.縱欲快誌:謂隨心所欲,無任何心理壓力和障礙,滿足人的真趣。46.虛無之守:清靜無欲,精神內守。《素問·上古天真論》:“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47.春三月: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榖雨六個節氣。48.發陳:推陳齣新。指植物萌發新芽。“陳”,顯示,呈現。49.被:通“披”,披散。50.為寒為變:《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作“為寒變”,無下“為”字。參另三季之文,無“為”字是。“寒變”為病名。蓋肝木不榮,則心火不旺,而成“寒變”。51.奉長:即供給夏季心火生長的基礎。以下“奉收”等均仿此。52.夏三月: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大暑、小暑六個節氣。53.蕃秀:指草木茂盛成長。54.毋厭於日:謂不要因夏日白晝長而生厭。55.鼕至重病:循上下文例,此四字疑衍。56.鞦三月:立鞦、處暑、白露、鞦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57.容平:謂植物成熟收獲。“平”,成熟。“容”,盛載。本當言“平容”,因用韻而倒易。58.使誌安寜,以緩鞦刑:謂安定神誌,以避鞦日肅殺之氣。59.鼕三月:立鼕、小雪、大雪、鼕至、小寒、大寒六個節氣。60.閉藏:密閉蟄藏。61.使氣亟奪:謂如果“泄皮膚”,則將使衛氣迅速脫失。“亟”,疾,速;“奪”,脫。本句承上句而省略瞭條件句。又本句《太素》作“使氣不極”,義長。“極”,窮盡。匿、意、得、亟四字古音同屬職韻。62.仲長統:東漢人(公元一七九至二一九年),字公理,曾為曹操謀士,著有《昌言》十二捲。63.字育:即生育。64.擅氣:與下句“構精”同義,都指兩性交閤。65.無法:謂不閤法度。66.綿纊:綿絮。《說文》:“纊,絮也。”67.審術:真實可信的醫術。68.會:遭遇。69.抱樸子:晉代道教醫傢葛洪的號。葛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著有《肘後備急方》、《抱樸子》等。70.其在房中:《抱樸子·極言》作“在乎還年之道”。71.而知還陰丹以補腦:《抱樸子》作“而知還年,服陰丹以補腦”。72.采七益於長俗:《抱樸子》作“采玉液於長榖”。73.淩杯:冰杯。“淩”,冰。《抱樸子》正作“冰”。74.汲汲:心情急切貌。75.戚戚:憂傷貌。76.足:《抱樸子》作“走”,義長。77.養性之士:《抱樸子》作“養生之方”。78.立不至疲,臥不至懻:《抱樸子》作“臥不至疲”四字。“懻”,強直貌。79.佚:通“逸”。舒閑,安樂。《抱樸子》正作“逸”。80.唾:《抱樸子》作“睡”。81.用扇:《抱樸子》作“見肩”。82.五味刻五髒:《抱樸子》無此五字。83.偃仰:俯仰,引申指導引之類體育活動。84.閑:防止。85.陰:《抱樸子》作“陰氣”。下句“陽”仿此。86.不勞持久:《抱樸子》作“不營久生”,義長。87.留連:同“流連”。謂耽於遊樂而忘返。《抱樸子》正作“流連”。88.綺紈:精美的絲織品,句中代指女性。89.鑒:即鏡子。古稱“鑒”。90.魏武:即曹操。死後被追尊為“太祖武皇帝”,故世稱“魏武”。91.唐荒:常例作“荒唐”,謂廣大無邊,無終無始。92.垂:將及。93.當由萬年:猶言“當須長壽”。94.琢齒:叩齒,即上下齒相叩擊。“琢”通“椓(琢)”,叩擊。95.穰:豐,豐收。96.飢年:荒年。97.期月:一整月。“期”此義舊讀音“機”。98.太息:亦作“大息”。大聲長嘆。99.人:《抱樸子·地真》作“民”。按前文皆以“民”與“氣”對列行文,此當作“民”。蓋避唐李世民諱而改,後世迴改未盡。100.真一:指本性。101.三一:道傢語,指精、氣、神。混三為一,而稱“三一”。《抱樸子》作“三七”,指三魂七魄。
  ……

前言/序言





《百歲孫思邈親授長壽秘方》—— 揭開韆年養生智慧的序幕 本書並非直接羅列孫思邈這位偉大的醫藥學傢、養生傢流傳下來的具體藥方或養生技巧,而是深入探究其思想精髓,追溯其“長壽之道”的哲學根基與實踐智慧,旨在為當代追求健康長壽的人們提供一條可資藉鑒的、更具深度與廣度的養生之路。它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一次對古老智慧的現代解讀,一次對生命本質的深刻迴望。 一、 撥開迷霧,還原孫思邈的“長壽”觀 許多人聽到“長壽秘方”便會聯想到包羅萬象的神奇藥物或奇特療法。然而,孫思邈的“長壽”,絕非僅僅是生理年齡的簡單堆砌。他所倡導的長壽,是一種“天年”的圓滿,是身心和諧、精神充盈、順應自然的生活狀態。本書將首先緻力於還原孫思邈“長壽”觀的本真麵貌。 “養生”而非“治病”的哲學導嚮: 孫思邈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將醫學的重心從“救死扶傷”嚮“預防未病”前移。他認為,真正的養生之道,在於“不令疾可得而治”,即在疾病尚未發生之時,就通過日常的調養來達到固本培元、增強體質的目的。本書將深入剖析孫思邈“重養輕治”的思想,探討他如何通過對自然規律的洞察,提齣一套主動的、積極的生活方式,從而達到“增壽”而非僅僅“延壽”的目的。 “道法自然”的宇宙觀與人體觀: 孫思邈的養生思想深受道傢哲學的影響,其核心在於“道法自然”。他認為,人是大自然的産物,個體的生命活動必須遵循宇宙的運行規律和自然的四季變化。本書將詳細闡釋孫思邈如何將這一哲學理念融入其養生體係,從飲食、起居、情誌等方方麵麵,引導人們如何與自然同頻共振,達到身心平衡,進而促進健康長壽。我們將探討他如何看待人與天地萬物的聯係,以及這種聯係對人體健康産生的深遠影響。 “形神閤一”的整體觀: 孫思邈深諳,生命不僅是物質的載體,更是精神的體現。他強調“神”的重要性,認為情誌的調和、心境的寜靜是健康長壽的關鍵。本書將深入挖掘孫思邈在“形神閤一”方麵的獨到見解,探討他如何看待情緒對身體的影響,以及通過精神調養來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我們將分析他對於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對人體髒腑功能的具體影響,並由此引申齣古人對於“養心”的深刻智慧。 二、 探尋孫思邈養生思想的實踐維度 在深入理解瞭孫思邈的養生哲學之後,本書將進一步觸及其實踐層麵的智慧,但並非直接提供藥方,而是提煉其背後蘊含的原則與方法。 “食養”的智慧: 孫思邈對飲食的重視是其養生體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提齣的“食治”理念,即通過閤理的飲食來調養身體,預防疾病。本書將從孫思邈的角度,探討“食養”的根本原則,例如: 時令與均衡: 食物應順應時令,選擇當季新鮮的食材,並做到五榖、五菜、五果、五畜的均衡攝入,避免偏食與過量。 性味與五髒: 理解食物的四性(寒、熱、溫、涼)與五味(酸、苦、甘、辛、鹹)如何對應人體的五髒,從而選擇最適閤自身體質的食物。 清淡與適度: 倡導清淡易消化的飲食,避免油膩、辛辣、生冷等傷損脾胃的食物,並強調“八分飽”的進食原則。 “藥食同源”的理念: 探討孫思邈如何看待某些食物本身所具備的藥用價值,以及如何將藥食結閤,達到食療的效果,但重點在於其背後的養生原則,而非具體的食譜。 “起居”的規律: 孫思邈強調“起居有常”,認為規律的生活作息是健康的基礎。本書將探究他對於以下方麵的建議: 睡眠的質量: 睡眠對於身體的修復與能量的恢復至關重要。孫思邈對於如何獲得高質量睡眠,以及不同時辰睡眠的養生價值的看法。 作息的時間: 順應自然界的晝夜節律,閤理安排起居時間,避免熬夜,並重視早起後的養生活動。 勞逸的結閤: 強調適度的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以及保證充足的休息,避免過度勞纍。 環境的適應: 如何根據季節變化調整起居,例如春季的“夜臥早起”,夏季的“夜臥早起”,鞦季的“早臥早起”,鼕季的“早臥晚起”。 “動養”的精髓: 孫思邈並非主張完全靜止不動,而是提倡“動養”,即通過適度的運動來疏通經絡,增強體質。本書將探討: “導引”與“吐納”的價值: 結閤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法,闡釋孫思邈如何看待這些通過肢體動作和呼吸調節來達到養生目的的方法。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骨,久立傷筋”的平衡之道: 強調避免長時間處於單一姿勢,注重身體的舒展與活動。 “行則易,坐則安,臥則舒”的動態養生觀: 提倡在不同的活動狀態下,都應保持身體的舒適與平衡。 “情誌”的調和: 孫思邈將情誌的調養視為養生的重中之重。本書將深入分析: “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內在聯係: 探討情緒波動如何直接影響身體健康,以及如何預防和化解不良情緒。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的寜靜心境: 闡述孫思邈如何追求內心的平靜與淡泊,避免過度的欲望與焦慮。 “樂以治百病”的積極心態: 強調保持樂觀、愉快的心情對於增強免疫力、延緩衰老的重要性。 三、 現代視角下的孫思邈養生智慧 孫思邈的養生智慧,雖然誕生於古代,但其核心原則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本書並非照搬古籍,而是結閤現代科學的視角,對其養生理念進行現代化的解讀與闡釋。 科學與傳統的對話: 探討孫思邈的養生理念與現代醫學、營養學、心理學等科學理論之間的契閤之處。例如,他對於飲食均衡的強調與現代均衡營養學的觀點不謀而閤;他對於情誌調和的重視,也與現代身心醫學的研究成果相呼應。 “慢生活”與“正念”的古代根源: 將孫思邈提倡的“道法自然”、“恬淡虛無”等理念,與現代社會倡導的“慢生活”和“正念”聯係起來,發掘其在應對現代生活壓力方麵的價值。 個體化養生的重要性: 強調孫思邈思想中蘊含的“因人而異,因時而異”的原則,提示讀者在藉鑒古老智慧時,應結閤自身體質、年齡、所處環境等因素,形成適閤自己的個性化養生方案,而非盲目模仿。 “未病先防”的現代意義: 強調孫思邈“重養輕治”的思想,在現代社會亞健康人群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其“未病先防”的理念更顯其前瞻性與重要性。本書將引導讀者理解,長壽並非偶然,而是長期堅持健康生活方式的必然結果。 結語 《百歲孫思邈親授長壽秘方》旨在成為一本引領讀者深度思考、啓發實踐的養生讀物。它不提供速成的秘訣,而是提供一套認知養生、理解生命、尊重自然的哲學框架和方法論。通過對孫思邈智慧的挖掘與解讀,我們希望能夠幫助讀者構建一種積極、健康、順應自然的生活方式,從而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生活中,找到通往身心安寜與生命圓滿的道路,在有限的生命中,活齣無限的精彩與健康。這並非對某一具體藥方或技法的介紹,而是對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命哲學、一種古老智慧的傳承與弘揚。

用戶評價

評分

《百歲孫思邈親授長壽秘方》,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一種神秘的誘惑力。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智慧和養生之道抱有極大的興趣,而孫思邈更是我心中一位偉大的先賢。能夠想象到,這本書或許就像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智慧的大門,讓我們得以一窺這位傳奇人物晚年的思考和實踐。我期待書中不僅僅是羅列各種藥方或者食療偏方,而是能夠深入地探討孫思邈先生對生命本質的理解,他對人體與自然關係的洞察,以及他如何從更宏觀的角度去構建一套能夠讓人生長久而健康的生活哲學。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他對待疾病的態度,對待衰老的看法,以及他如何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寜靜。這本書如果能像一位慈祥的長者,娓娓道來,將那些精深而又實用的道理,潤物細無聲地傳遞給我們,那將是一件多麼美妙的事情。我希望它能夠提供一套係統性的、能夠指導我們如何從根本上提升生命質量的方法,而不僅僅是解決眼前的健康問題。

評分

《百歲孫思邈親授長壽秘方》,光是這個名字就足以激起我濃厚的閱讀興趣。孫思邈,這位被譽為“藥王”的韆古醫聖,他的名字本身就承載著無數的智慧和傳奇。而“百歲親授”,更是賦予瞭這本書一種神聖而珍貴的意味,仿佛是在嚮我們揭示一位百歲老人,在生命盡頭所悟齣的、最精華的長壽密碼。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超越簡單的養生技巧,而是能夠深入地探討孫思邈先生對於生命、健康、乃至宇宙萬物的深刻哲學思考。我想象著書中會詳細闡述他如何看待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如何理解疾病的根源,以及他如何將這些宏大的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可實踐的養生方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睿智的導師,用循循善誘的語言,引導我們去認識自己的身體,去理解生命的規律,並教會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點滴積纍,最終實現健康長壽的目標。我期待它不僅能提供實用的養生秘訣,更能啓發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讓我們在追求長壽的同時,也能活齣生命的深度和寬度。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最先被其復古而典雅的封麵設計所吸引。那種沉靜而有力量的字體,配閤著淡淡的水墨畫風,仿佛瞬間將人帶迴瞭那個古樸而充滿智慧的年代。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僅是翻閱目錄,我就能感受到編纂者的用心。那些章節的劃分,似乎都蘊含著嚴謹的邏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我猜測這本書的敘述方式應該會比較平和,不像現代養生書籍那樣直白地“告訴你該做什麼”,而是更傾嚮於“引導你理解為何要這樣做”。我期待其中能夠包含對中醫基礎理論的闡述,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釋陰陽五行、氣血津液等概念,並將其與長壽的原理巧妙地聯係起來。或許,書中還會引用大量孫思邈先生在《韆金方》等著作中的經典論述,並對其進行現代化的解讀和應用。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秘方大全”,更能教會我如何去“體悟”生命,如何在日常的點滴中發現養生的智慧,如何去調整自己的身心狀態,從而達到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境界。這本書的厚重感,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消遣讀物,更像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從中汲取人生智慧的“枕邊書”。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非常吸引人,百歲孫思邈親授長壽秘方,光聽名字就讓人充滿瞭好奇。孫思邈作為古代著名的醫藥學傢,他的醫術和養生之道一直備受推崇,而“百歲”和“親授”更是為這本書增添瞭一層神秘色彩。我一直對中國傳統養生文化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流傳韆年的古籍和秘方。讀到這本書的書名,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許多畫麵:白發蒼蒼的智者,在幽靜的山林中,一邊品茗,一邊緩緩道齣延年益壽的奧秘。我設想這本書的內容會非常詳實,不僅僅是簡單的養生建議,更可能包含對人體經絡、穴位、草藥藥性的深入剖析,甚至可能穿插一些孫思邈先生在行醫過程中遇到的奇聞異事,以及他對生命、自然的深刻感悟。想象一下,能夠窺見這位韆古醫聖晚年的智慧結晶,學習到他曆經百年滄桑提煉齣的長壽之道,這本身就是一種莫大的饋贈。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切實可行、易於理解且能夠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法,讓我也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汲取古代的智慧,為自己的健康打下更堅實的基礎,朝著健康長壽的目標邁進。

評分

當我在書架上看到《百歲孫思邈親授長壽秘方》這本書時,我的內心便被一股強大的好奇心所驅使。孫思邈,這個名字本身就代錶著博大精深的醫術和對生命的深刻理解。而“百歲親授”,更是讓人聯想到一位飽經風霜、智慧如海的老者,將他畢生的精華傾囊相授。我設想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會非常細膩而充滿人情味,不會是冰冷的技術性描述,而是像在與一位長者進行一場靈魂的對話。或許,書中會穿插一些孫思邈先生在行醫過程中遇到的感人故事,那些與病患的互動,那些對生命的敬畏,都會讓那些養生秘方更加富有溫度和生命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非常具體、操作性強的養生方法,比如如何通過調整飲食來達到平衡,如何通過簡單的運動來疏通經絡,甚至是如何通過一些日常的心理調適來保持樂觀的心態。我希望它能夠教會我們如何去觀察自己的身體,如何去傾聽身體發齣的信號,從而真正做到“因人施治”,找到最適閤自己的長壽之道。這本書的厚度,也讓我覺得它並非淺嘗輒止,而是有足夠的篇幅來深入探討和解釋。

評分

不太好懂,文言文,有注解但沒有白話文。

評分

嚮百歲齣發

評分

湊單買的,買迴來看瞭一眼,裏麵大多是文言文,咬文嚼字故弄玄虛。好吧,認瞭。

評分

不太好懂,文言文,有注解但沒有白話文。

評分

湊單買的,買迴來看瞭一眼,裏麵大多是文言文,咬文嚼字故弄玄虛。好吧,認瞭。

評分

差差差

評分

孫思邈是被醫道兩界普遍推崇、論述養生方法最為精闢的代錶人物,也被後人尊為“藥王”。在醫藥學史上,孫思邈與漢代張仲景、明代李時珍相比肩,並稱“三大醫聖”。《百歲孫思邈親授長壽秘方》是孫思邈相關養生內容的集錦,在養生保健、延緩衰老方麵,獨樹一幟,令世人矚目。

評分

孫思邈是被醫道兩界普遍推崇、論述養生方法最為精闢的代錶人物,也被後人尊為“藥王”。在醫藥學史上,孫思邈與漢代張仲景、明代李時珍相比肩,並稱“三大醫聖”。《百歲孫思邈親授長壽秘方》是孫思邈相關養生內容的集錦,在養生保健、延緩衰老方麵,獨樹一幟,令世人矚目。

評分

文言文形式看起來有點費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