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孙思邈亲授长寿秘方

百岁孙思邈亲授长寿秘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文柱 编
图书标签:
  • 养生
  • 长寿
  • 中医
  • 孙思邈
  • 秘方
  • 健康
  • 传统医学
  • 百岁
  • 食疗
  • 预防保健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8252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1479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百岁孙思邈亲授长寿秘方》是药王孙思邈的养生真经!很多秘密都藏在古老的智慧中,食养、养性、房中、怀孕时机、美容、养生禁忌等,尽纳其内!养生保健、延缓衰老的必读必研宝书!
  孙思邈是被医道两界普遍推崇、论述养生方法最为精辟的代表人物,也被后人尊为“药王”。在医药学史上,孙思邈与汉代张仲景、明代李时珍相比肩,并称“三大医圣”。《百岁孙思邈亲授长寿秘方》是孙思邈相关养生内容的集锦,在养生保健、延缓衰老方面,独树一帜,令世人瞩目。

内容简介

  《百岁孙思邈亲授长寿秘方》是药王孙思邈的养生真经!很多秘密都藏在古老的智慧中,食养、养性、房中、怀孕时机、美容、养生禁忌等,尽纳其内!养生保健、延缓衰老的必读必研宝书!
  “重人贵生”,乃道教文化的核心;“长生久视”,为仙道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我命在我不在天”,则是道家喊出的人类与死亡作斗争的最强音。两千年来,许多道教人士出于祛病延年和济世传道的双重目的,在修道的同时,莫不兼修医术。他们大胆探索人体生命的奥秘,不断积累医疗实践的经验,不仅丰富了祖国传统医药学宝库,而且形成了独特的“道教医学”流派。
  孙思邈是被医道两界普遍推崇、论述养生方法最为精辟的代表人物,也被后人尊为“药王”。在医药学史上,孙思邈与汉代张仲景、明代李时珍相比肩,并称“三大医圣”。《百岁孙思邈亲授长寿秘方》是孙思邈相关养生内容的集锦,在养生保健、延缓衰老方面,独树一帜,令世人瞩目。

作者简介

  高文柱,又名高文铸,华夏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党委书记,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医史文献分会主任委员、中医药文化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医药科普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科技优秀图书二等奖、全国古籍整理优秀图书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

目录

药王养性篇笺注
养性序第一
道林养性第二
居处按摩调气法第三
养性服饵第四
养性禁忌第五
房中补益第六
退居养性第七
养老益寿第八
真人摄生篇辑要
一、孙真人卫生歌
二、孙真人枕上记
三、孙真人养生铭
四、摄养枕中方
五、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
六、保生铭
七、孙真人摄养论
八、唐太古妙应孙真人福寿论
附:孙思邈《新?旧唐书》本传
一、《旧唐书?方技传?孙思邈传》
二、《新唐书?隐逸传?孙思邈传》


精彩书摘

  药王养性篇笺注
  养性序第一
  扁鹊1云:黄帝说昼夜漏下水百刻,凡一刻人百三十五息,十刻一千三百五十息,百刻一万三千五百息。人之居世,数息之间。信哉!呜呼!昔人叹逝2,何可不为善以自补耶?吾常思一日一夜有十二时,十日十夜百二十时,百日百夜一千二百时,千日千夜一万二千时,万日万夜一十3二万时,此为三十年。若长寿者九十年,只得三十六万时。百年之内,斯须之间,数时之活,朝菌蟪蛄4不足为喻焉。可不自摄养而驰骋六情,孜孜汲汲追名逐利,千诈万巧以求虚誉,没齿5而无厌。故养性者,知其如此,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所以没身不殆6也。余慨时俗之多僻7,皆放逸以殒亡,聊因暇日,粗述《养性篇》,用奖8人伦之道,好事君子与我同志焉。
  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9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10;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11,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故夫子12曰:善摄生者,陆行不遇13虎兕14。此则道德之祜15也。岂假16服饵而祈遐年哉!圣人所以17药饵者,以救过行之人也。故愚者抱病历年而不修一行,缠疴没齿,终无悔心,此其所以岐和18长逝,彭跗19永归20,良有以也。
  嵇康21曰: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22、不夭其年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23,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然或有服膺仁义,无甚泰24之累者,抑亦其亚欤!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25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至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代异耶?将26人失之27也?岐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则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则不然,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28,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29,不时30御神31,务快其心,逆于生乐32,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其志闲而少欲,其心安而不惧,其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甘其食,美其服,《素问》作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33,高下不相慕,故其民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合于道数,故皆能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其德全不危也。是以人之寿夭,在于撙节34,若消息35得所36,则长生不死;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
  岐伯曰: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也;年六十阴痿37,气力大衰,九窍38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故曰知39之则强,不知则老。同出名异40,智者察同,愚者察异41;愚者不足,智者有余42。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年老复壮,壮者益理43。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味44,能纵欲快志45,得虚无之守46,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春三月47,此谓发陈48。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49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为变50,奉长51者少。
  夏三月52,此谓蕃秀53。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毋厌于日54。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则奉收者少,冬至重病55。
  秋三月56,此谓容平57。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58。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毋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则奉藏者少。
  冬三月59,此谓闭藏60。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毋泄皮肤,使气亟夺61,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则奉生者少。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故喜怒不节,寒暑失度,生乃不固。人能依时摄养,故得免其夭枉也。
  仲长统62曰:王侯之宫,美女兼千;卿士之家,侍妾数百。昼则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则房室输其血气。耳听淫声,目乐邪色,宴内不出,游外不返。王公得之于上,豪杰驰之于下。及至生产不时,字育63太早,或童孺而擅气64,或疾病而构精,精气薄恶,血脉不充;既出胞脏,养护无法65,又蒸之以绵纩66,烁之以五味,胎伤孩病而脆,未及坚刚,复纵情欲,重重相生,病病相孕。国无良医,医无审术67,奸佐其间,过谬常有,会68有一疾,莫能自免。当今少百岁之人者,岂非所习不纯正也。
  抱朴子69曰:或问所谓伤之者,岂色欲之间乎?答曰:亦何独斯哉!然长生之要,其在房中70。上士知之,可以延年除病,其次不以自伐。若年当少壮,而知还阴丹以补脑71,采七益于长俗72一作谷者,不服药物,不失一二百岁也,但不得仙耳。不得其术者,古人方之于凌杯73以盛汤,羽苞之蓄火。又且才所不逮而强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深忧重恚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度伤也,汲汲74所欲伤也,戚戚75所患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足76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积伤至尽,尽则早亡,尽则非道也。是以养性之士77,唾不至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懻78。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不欲甚劳,不欲甚佚79,不欲流汗,不欲多唾80,不欲奔走车马,不欲极目远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欲数数沐浴,不欲广志远愿,不得规造异巧。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欲露卧星月,不欲眠中用扇81;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则伤脾,苦多则伤肺,辛多则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此五味刻五脏82,五行自然之理也。
  凡言伤者,亦不即觉也,谓久即损寿耳。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利筋骨,有偃仰83之方;祛疾闲84邪,有吐纳之术;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与夺之要。忍怒以全阴85,抑喜以养阳,然后先服草木以救亏缺,后服金丹以定无穷,养性之理尽于此矣。夫欲快意任怀,自谓达识知命,不泥异端,极情肆力,不劳持久86者,闻此言也,虽风之过耳,电之经目,不足喻也。虽身枯于留连87之中,气绝于绮纨88之际,而甘心焉,亦安可告之以养性之事哉!非惟不纳,乃谓妖讹也。而望彼信之,所谓以明鉴89给蒙,以丝竹娱聋夫者也。
  魏武90与皇甫隆令曰:闻卿年出百岁,而体力不衰,耳目聪明,颜色和悦,此盛事也。所服食、施行、道引,可得闻乎?若有可传,想可密示封内。隆上疏对曰:臣闻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所贵,莫贵于生。唐荒91无始,劫运无穷,人生其间,忽如电过。每一思此,罔然心热。生不再来,逝不可追,何不抑情养性以自保惜?今四海垂92定,太平之际,又当须展才布德,当由万年93;万年无穷,当由修道;道甚易知,但莫能行。臣常闻道人蒯京已年一百七十八,而甚丁壮。言人当朝朝服食玉泉、琢齿94,使人丁壮有颜色,去三虫而坚齿。玉泉者,口中唾也。朝旦未起,早嗽津令满口乃吞之;琢齿二七遍。如此者乃名曰练精。
  嵇康云:穰95岁多病,饥年96少疾。信哉不虚!是以关中土地,俗好俭啬,厨膳肴馐,不过菹酱而已,其人少病而寿;江南岭表,其处饶足,海陆鲑肴,无所不备,土俗多疾而人早夭。北方仕子,游宦至彼,遇其丰赡,以为福佑所臻。是以尊卑长幼,恣口食啖;夜长醉饱,四体热闷,赤露眠卧,宿食不消。未逾期月97,大小皆病。或患霍乱、脚气、胀满,或寒热疟痢,恶核疔肿,或痈疽、痔漏,或偏风猥退,不知医疗,以至于死。凡如此者,比肩皆是,惟云不习水土,都不知病之所由。静言思之,可谓太息98者也。学者先须识此,以自诫慎。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知治身则能治国也。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惜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死者不可生也,亡者不可存也。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夫人99难养而易危也,气难清而易浊也,故能审威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欲所以固血气,然后真一100存焉,三一101守焉,百病却焉,年寿延焉。
  旁注:
  人生在世,“斯须之间,数时之活”,时光流逝极快,权利名情和虚誉可不必千诈万巧。生命需要养护。而养护之法、养生之道似乎遍地开花,各种巧方妙意,人们可能会各种选择、尝试,而“药王”孙思邈(唐代著名医药学家、道学家)的长寿秘诀更是人们热衷而探究的,他的养生之道全面而系统,非常值得研究和汲取。
  孙思邈首先讲到什么是养生?养生的核心是养性,调养精神心性的,需要各方面的修行。“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不重视养性,只在服食药物等各种养生方法上下功夫,绝不会达到延年益寿、养生的目的。“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讲得十分明确。
  养生非常重要的一条是依时休养。根据四时变化不同,人体生理病理不同,施以不同的养生原则,才能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四季养生时,还可以进行相应的食疗来调整身体,使阴阳调和,适应自然界的大环境,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穰岁多病,饥年少疾”,这句话在现在看来都很有告诫作用。现在生活水平提高,物质越来越富足,生活方式改变,人们可以穷尽口腹之欲,结果很多疾病都年轻化,发病率也大大升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群体迅速扩大,各种身体不适和损伤接踵而来。其实,生活方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预防和解决因素。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合理化,这些疾病或症状都是可以缓解甚至是控制的。但首先是认识到其原因和危害,并身体力行。
  脚注:
  1.扁鹊:先秦著名医学家。详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2.昔人叹逝:语本《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谓时间流逝极快。3.十:原作“千”,据四库本及文意改。4.朝菌蟪蛄:语本《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指生命周期很短的生物。“朝菌”指朝生暮死的菌类;蟪蛄是夏蝉。5.没齿:指死亡。6.没身不殆:终身没有危险。7.僻:怪僻。此指性情不合养生之道。8.奖:辅助,帮助。9.大经:指养生之常道。《左传·昭公十五年》:“礼,王之大经也。”10.百行:各方面的修行。11.克:孙真人本、元刻本、道藏本、四库本、后藤本并作“充”。12.夫子:孙真人本、元刻本、道藏本、四库本并作“老子”。《医心方》卷二十七第一引《千金方》亦作“老子”。按以下引文见于《老子》五十章,故诸本可从。13.遇:《医心方》卷二十七第一引作“畏”。14.兕:犀牛一类兽名。15.祜:福,大福。《医心方》引作“祐”,义长。16.假:借。17.以:四库本“以”下有“制”字。18.岐和:岐伯、医和。均为古代医家。19.彭跗:巫彭,俞跗。均为古代医家。20.永归:犹言“大归”,指死亡。21.嵇康:魏晋时著名的养生家。所作《养生论》为古代养生的重要文献。22.回其操:改变他的操行。在此指因养生不成而被迫改变其志向。23.跻:《医心方》卷二十七第一引作“济”。24.甚泰:谓做事超过一定限度。语本《老子》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25.春秋:指年寿,年纪。《洛阳伽蓝记:永宁寺》:“皇帝晏驾春秋十九。”26.将:抑或。27.失之:孙真人本作“之失”。28.入房:指房事,性生活。29.持满:谓维护精气之充实。持,守护。30.时:通“事”,从事,奉行。31.御神:谓卫护神气。32.逆于生乐:《素问·上古天真论》王冰注:“快于心欲之用,则逆养生之乐矣。”33.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语本《老子》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谓安于其所有。34.撙节:调节,节制。35.消息:斟酌,调理。36.得所:得宜。37.阴痿:即阳痿。指性生活低下或丧失。38.九窍:耳、目、口、鼻上七窍,前后二阴下两窍,合则九窍。39.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王冰注:“知谓知七损八益、全形保性之道也。”40.同出名异:“同出”指同生于世间;“名异”指结果有“壮”、“老”之不同。41.智者察同,愚者察异:“同”指健康,“异”指病老。聪明的人在健康无病之时就注意养生;愚蠢的人到了体质衰弱之时才知道调养。42.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愚蠢的人常感到体力不足;聪明的人却总觉得精力充沛。43.益理:“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作“治”。按作“治”是,避唐高宗李治讳改作“理”。“益治”,即更加安好。44.乐恬淡之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淡”作“憺”,“之”下无“味”字,下“能”字属上读,义长。45.纵欲快志:谓随心所欲,无任何心理压力和障碍,满足人的真趣。46.虚无之守:清静无欲,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47.春三月: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48.发陈:推陈出新。指植物萌发新芽。“陈”,显示,呈现。49.被:通“披”,披散。50.为寒为变:《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作“为寒变”,无下“为”字。参另三季之文,无“为”字是。“寒变”为病名。盖肝木不荣,则心火不旺,而成“寒变”。51.奉长:即供给夏季心火生长的基础。以下“奉收”等均仿此。52.夏三月: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大暑、小暑六个节气。53.蕃秀:指草木茂盛成长。54.毋厌于日:谓不要因夏日白昼长而生厌。55.冬至重病:循上下文例,此四字疑衍。56.秋三月: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57.容平:谓植物成熟收获。“平”,成熟。“容”,盛载。本当言“平容”,因用韵而倒易。58.使志安宁,以缓秋刑:谓安定神志,以避秋日肃杀之气。59.冬三月: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60.闭藏:密闭蛰藏。61.使气亟夺:谓如果“泄皮肤”,则将使卫气迅速脱失。“亟”,疾,速;“夺”,脱。本句承上句而省略了条件句。又本句《太素》作“使气不极”,义长。“极”,穷尽。匿、意、得、亟四字古音同属职韵。62.仲长统:东汉人(公元一七九至二一九年),字公理,曾为曹操谋士,著有《昌言》十二卷。63.字育:即生育。64.擅气:与下句“构精”同义,都指两性交合。65.无法:谓不合法度。66.绵纩:绵絮。《说文》:“纩,絮也。”67.审术:真实可信的医术。68.会:遭遇。69.抱朴子:晋代道教医家葛洪的号。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著有《肘后备急方》、《抱朴子》等。70.其在房中:《抱朴子·极言》作“在乎还年之道”。71.而知还阴丹以补脑:《抱朴子》作“而知还年,服阴丹以补脑”。72.采七益于长俗:《抱朴子》作“采玉液于长谷”。73.凌杯:冰杯。“凌”,冰。《抱朴子》正作“冰”。74.汲汲:心情急切貌。75.戚戚:忧伤貌。76.足:《抱朴子》作“走”,义长。77.养性之士:《抱朴子》作“养生之方”。78.立不至疲,卧不至懻:《抱朴子》作“卧不至疲”四字。“懻”,强直貌。79.佚:通“逸”。舒闲,安乐。《抱朴子》正作“逸”。80.唾:《抱朴子》作“睡”。81.用扇:《抱朴子》作“见肩”。82.五味刻五脏:《抱朴子》无此五字。83.偃仰:俯仰,引申指导引之类体育活动。84.闲:防止。85.阴:《抱朴子》作“阴气”。下句“阳”仿此。86.不劳持久:《抱朴子》作“不营久生”,义长。87.留连:同“流连”。谓耽于游乐而忘返。《抱朴子》正作“流连”。88.绮纨:精美的丝织品,句中代指女性。89.鉴:即镜子。古称“鉴”。90.魏武:即曹操。死后被追尊为“太祖武皇帝”,故世称“魏武”。91.唐荒:常例作“荒唐”,谓广大无边,无终无始。92.垂:将及。93.当由万年:犹言“当须长寿”。94.琢齿:叩齿,即上下齿相叩击。“琢”通“椓(琢)”,叩击。95.穰:丰,丰收。96.饥年:荒年。97.期月:一整月。“期”此义旧读音“机”。98.太息:亦作“大息”。大声长叹。99.人:《抱朴子·地真》作“民”。按前文皆以“民”与“气”对列行文,此当作“民”。盖避唐李世民讳而改,后世回改未尽。100.真一:指本性。101.三一:道家语,指精、气、神。混三为一,而称“三一”。《抱朴子》作“三七”,指三魂七魄。
  ……

前言/序言





《百岁孙思邈亲授长寿秘方》—— 揭开千年养生智慧的序幕 本书并非直接罗列孙思邈这位伟大的医药学家、养生家流传下来的具体药方或养生技巧,而是深入探究其思想精髓,追溯其“长寿之道”的哲学根基与实践智慧,旨在为当代追求健康长寿的人们提供一条可资借鉴的、更具深度与广度的养生之路。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古老智慧的现代解读,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回望。 一、 拨开迷雾,还原孙思邈的“长寿”观 许多人听到“长寿秘方”便会联想到包罗万象的神奇药物或奇特疗法。然而,孙思邈的“长寿”,绝非仅仅是生理年龄的简单堆砌。他所倡导的长寿,是一种“天年”的圆满,是身心和谐、精神充盈、顺应自然的生活状态。本书将首先致力于还原孙思邈“长寿”观的本真面貌。 “养生”而非“治病”的哲学导向: 孙思邈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将医学的重心从“救死扶伤”向“预防未病”前移。他认为,真正的养生之道,在于“不令疾可得而治”,即在疾病尚未发生之时,就通过日常的调养来达到固本培元、增强体质的目的。本书将深入剖析孙思邈“重养轻治”的思想,探讨他如何通过对自然规律的洞察,提出一套主动的、积极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增寿”而非仅仅“延寿”的目的。 “道法自然”的宇宙观与人体观: 孙思邈的养生思想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其核心在于“道法自然”。他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个体的生命活动必须遵循宇宙的运行规律和自然的四季变化。本书将详细阐释孙思邈如何将这一哲学理念融入其养生体系,从饮食、起居、情志等方方面面,引导人们如何与自然同频共振,达到身心平衡,进而促进健康长寿。我们将探讨他如何看待人与天地万物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深远影响。 “形神合一”的整体观: 孙思邈深谙,生命不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精神的体现。他强调“神”的重要性,认为情志的调和、心境的宁静是健康长寿的关键。本书将深入挖掘孙思邈在“形神合一”方面的独到见解,探讨他如何看待情绪对身体的影响,以及通过精神调养来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我们将分析他对于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对人体脏腑功能的具体影响,并由此引申出古人对于“养心”的深刻智慧。 二、 探寻孙思邈养生思想的实践维度 在深入理解了孙思邈的养生哲学之后,本书将进一步触及其实践层面的智慧,但并非直接提供药方,而是提炼其背后蕴含的原则与方法。 “食养”的智慧: 孙思邈对饮食的重视是其养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的“食治”理念,即通过合理的饮食来调养身体,预防疾病。本书将从孙思邈的角度,探讨“食养”的根本原则,例如: 时令与均衡: 食物应顺应时令,选择当季新鲜的食材,并做到五谷、五菜、五果、五畜的均衡摄入,避免偏食与过量。 性味与五脏: 理解食物的四性(寒、热、温、凉)与五味(酸、苦、甘、辛、咸)如何对应人体的五脏,从而选择最适合自身体质的食物。 清淡与适度: 倡导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油腻、辛辣、生冷等伤损脾胃的食物,并强调“八分饱”的进食原则。 “药食同源”的理念: 探讨孙思邈如何看待某些食物本身所具备的药用价值,以及如何将药食结合,达到食疗的效果,但重点在于其背后的养生原则,而非具体的食谱。 “起居”的规律: 孙思邈强调“起居有常”,认为规律的生活作息是健康的基础。本书将探究他对于以下方面的建议: 睡眠的质量: 睡眠对于身体的修复与能量的恢复至关重要。孙思邈对于如何获得高质量睡眠,以及不同时辰睡眠的养生价值的看法。 作息的时间: 顺应自然界的昼夜节律,合理安排起居时间,避免熬夜,并重视早起后的养生活动。 劳逸的结合: 强调适度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以及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环境的适应: 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起居,例如春季的“夜卧早起”,夏季的“夜卧早起”,秋季的“早卧早起”,冬季的“早卧晚起”。 “动养”的精髓: 孙思邈并非主张完全静止不动,而是提倡“动养”,即通过适度的运动来疏通经络,增强体质。本书将探讨: “导引”与“吐纳”的价值: 结合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法,阐释孙思邈如何看待这些通过肢体动作和呼吸调节来达到养生目的的方法。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骨,久立伤筋”的平衡之道: 强调避免长时间处于单一姿势,注重身体的舒展与活动。 “行则易,坐则安,卧则舒”的动态养生观: 提倡在不同的活动状态下,都应保持身体的舒适与平衡。 “情志”的调和: 孙思邈将情志的调养视为养生的重中之重。本书将深入分析: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内在联系: 探讨情绪波动如何直接影响身体健康,以及如何预防和化解不良情绪。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宁静心境: 阐述孙思邈如何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淡泊,避免过度的欲望与焦虑。 “乐以治百病”的积极心态: 强调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对于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的重要性。 三、 现代视角下的孙思邈养生智慧 孙思邈的养生智慧,虽然诞生于古代,但其核心原则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本书并非照搬古籍,而是结合现代科学的视角,对其养生理念进行现代化的解读与阐释。 科学与传统的对话: 探讨孙思邈的养生理念与现代医学、营养学、心理学等科学理论之间的契合之处。例如,他对于饮食均衡的强调与现代均衡营养学的观点不谋而合;他对于情志调和的重视,也与现代身心医学的研究成果相呼应。 “慢生活”与“正念”的古代根源: 将孙思邈提倡的“道法自然”、“恬淡虚无”等理念,与现代社会倡导的“慢生活”和“正念”联系起来,发掘其在应对现代生活压力方面的价值。 个体化养生的重要性: 强调孙思邈思想中蕴含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原则,提示读者在借鉴古老智慧时,应结合自身体质、年龄、所处环境等因素,形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养生方案,而非盲目模仿。 “未病先防”的现代意义: 强调孙思邈“重养轻治”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亚健康人群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其“未病先防”的理念更显其前瞻性与重要性。本书将引导读者理解,长寿并非偶然,而是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必然结果。 结语 《百岁孙思邈亲授长寿秘方》旨在成为一本引领读者深度思考、启发实践的养生读物。它不提供速成的秘诀,而是提供一套认知养生、理解生命、尊重自然的哲学框架和方法论。通过对孙思邈智慧的挖掘与解读,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构建一种积极、健康、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从而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找到通往身心安宁与生命圆满的道路,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无限的精彩与健康。这并非对某一具体药方或技法的介绍,而是对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命哲学、一种古老智慧的传承与弘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非常吸引人,百岁孙思邈亲授长寿秘方,光听名字就让人充满了好奇。孙思邈作为古代著名的医药学家,他的医术和养生之道一直备受推崇,而“百岁”和“亲授”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流传千年的古籍和秘方。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白发苍苍的智者,在幽静的山林中,一边品茗,一边缓缓道出延年益寿的奥秘。我设想这本书的内容会非常详实,不仅仅是简单的养生建议,更可能包含对人体经络、穴位、草药药性的深入剖析,甚至可能穿插一些孙思邈先生在行医过程中遇到的奇闻异事,以及他对生命、自然的深刻感悟。想象一下,能够窥见这位千古医圣晚年的智慧结晶,学习到他历经百年沧桑提炼出的长寿之道,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馈赠。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易于理解且能够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法,让我也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汲取古代的智慧,为自己的健康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朝着健康长寿的目标迈进。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最先被其复古而典雅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沉静而有力量的字体,配合着淡淡的水墨画风,仿佛瞬间将人带回了那个古朴而充满智慧的年代。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我就能感受到编纂者的用心。那些章节的划分,似乎都蕴含着严谨的逻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猜测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应该会比较平和,不像现代养生书籍那样直白地“告诉你该做什么”,而是更倾向于“引导你理解为何要这样做”。我期待其中能够包含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阐述,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概念,并将其与长寿的原理巧妙地联系起来。或许,书中还会引用大量孙思邈先生在《千金方》等著作中的经典论述,并对其进行现代化的解读和应用。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秘方大全”,更能教会我如何去“体悟”生命,如何在日常的点滴中发现养生的智慧,如何去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从而达到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这本书的厚重感,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消遣读物,更像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从中汲取人生智慧的“枕边书”。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百岁孙思邈亲授长寿秘方》这本书时,我的内心便被一股强大的好奇心所驱使。孙思邈,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博大精深的医术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而“百岁亲授”,更是让人联想到一位饱经风霜、智慧如海的老者,将他毕生的精华倾囊相授。我设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会非常细腻而充满人情味,不会是冰冷的技术性描述,而是像在与一位长者进行一场灵魂的对话。或许,书中会穿插一些孙思邈先生在行医过程中遇到的感人故事,那些与病患的互动,那些对生命的敬畏,都会让那些养生秘方更加富有温度和生命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具体、操作性强的养生方法,比如如何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平衡,如何通过简单的运动来疏通经络,甚至是如何通过一些日常的心理调适来保持乐观的心态。我希望它能够教会我们如何去观察自己的身体,如何去倾听身体发出的信号,从而真正做到“因人施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长寿之道。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觉得它并非浅尝辄止,而是有足够的篇幅来深入探讨和解释。

评分

《百岁孙思邈亲授长寿秘方》,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一种神秘的诱惑力。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智慧和养生之道抱有极大的兴趣,而孙思邈更是我心中一位伟大的先贤。能够想象到,这本书或许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的大门,让我们得以一窥这位传奇人物晚年的思考和实践。我期待书中不仅仅是罗列各种药方或者食疗偏方,而是能够深入地探讨孙思邈先生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他对人体与自然关系的洞察,以及他如何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构建一套能够让人生长久而健康的生活哲学。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他对待疾病的态度,对待衰老的看法,以及他如何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这本书如果能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将那些精深而又实用的道理,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我们,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能够指导我们如何从根本上提升生命质量的方法,而不仅仅是解决眼前的健康问题。

评分

《百岁孙思邈亲授长寿秘方》,光是这个名字就足以激起我浓厚的阅读兴趣。孙思邈,这位被誉为“药王”的千古医圣,他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无数的智慧和传奇。而“百岁亲授”,更是赋予了这本书一种神圣而珍贵的意味,仿佛是在向我们揭示一位百岁老人,在生命尽头所悟出的、最精华的长寿密码。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养生技巧,而是能够深入地探讨孙思邈先生对于生命、健康、乃至宇宙万物的深刻哲学思考。我想象着书中会详细阐述他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如何理解疾病的根源,以及他如何将这些宏大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可实践的养生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睿智的导师,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引导我们去认识自己的身体,去理解生命的规律,并教会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点滴积累,最终实现健康长寿的目标。我期待它不仅能提供实用的养生秘诀,更能启发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让我们在追求长寿的同时,也能活出生命的深度和宽度。

评分

“重人贵生”,乃道教文化的核心;“长生久视”,为仙道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我命在我不在天”,则是道家喊出的人类与死亡作斗争的最强音。两千年来,许多道教人士出于祛病延年和济世传道的双重目的,在修道的同时,莫不兼修医术。他们大胆探索人体生命的奥秘,不断积累医疗实践的经验,不仅丰富了祖国传统医药学宝库,而且形成了独特的“道教医学”流派。

评分

传统文化,京东正品,

评分

《百岁孙思邈亲授长寿秘方》是药王孙思邈的养生真经!很多秘密都藏在古老的智慧中,食养、养性、房中、怀孕时机、美容、养生禁忌等,尽纳其内!养生保健、延缓衰老的必读必研宝书!

评分

“重人贵生”,乃道教文化的核心;“长生久视”,为仙道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我命在我不在天”,则是道家喊出的人类与死亡作斗争的最强音。两千年来,许多道教人士出于祛病延年和济世传道的双重目的,在修道的同时,莫不兼修医术。他们大胆探索人体生命的奥秘,不断积累医疗实践的经验,不仅丰富了祖国传统医药学宝库,而且形成了独特的“道教医学”流派。

评分

不错

评分

没看呢

评分

不错

评分

差差差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