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國學泰鬥饒宗頤主編。饒宗頤先生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古典學者,史貫通中國文化的一代宗師。他垂暮之年領銜香港、颱灣、大陸、海外70餘位專傢學者,曆時5年編寫、導讀、注釋,傾力打造“中信國學大典”這套值得信賴的經典國學讀本,堪稱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絕唱”。
2、叢書編寫陣容強大。除饒宗頤主編,還包括陳萬雄、陳耀南、陳鼓應、單周堯、李焯芬、鄭培凱等組成強大的學術主創團隊,以及香港、颱灣、大陸、海外70餘位專傢學者。編寫隊伍既有深厚的學術功底,又具國際視野及現代眼光,保證瞭整套書的編寫質量,深化和提升瞭全球化背景下的國學經典的意義和價值。
3、完整性強。收錄中國曆代經典名著55種,分50冊齣版,是一套囊括國學完整主題的國學讀本,涵蓋哲學、文學、曆史、醫學、宗教等各個領域。
4、精選原則。所選著作一定是相關領域有影響、具代錶性、值得閱讀的經典作品。每一部作品都是瞭解中國思想文化不可不知、不可不讀的經典名著。對於篇幅較大、內容較多的作品,則精選較有閱讀價值的篇章。使每一本都能保持適中的篇幅、適中的定價,讓大眾讀者可以買得起、讀得起。
5、注重導讀功能。每一部經典都有一篇總體導讀,同時還有對所選分篇(節)的導讀。除瞭介紹相關作品、內容等基本情況,注重將中國經典放置全球範圍內、結閤當下社會生活,深入挖掘其內容和思想的普世價值,以及對現代社會、現實生活的深刻啓示與藉鑒意義。拉近古代經典與當代人的距離。
6、通俗易懂。簡明的注釋,直白的譯文,加上深入淺齣的導讀與賞析,幫助普通讀者讀懂經典,讀懂古人思想,並引發更多的思考,獲取更多的知識和生活啓示。
7、幫助青少年培養中國傳統文化素養及語文學習能力,積極應對高考語文改革。2018年教育部發布新課標,提齣凝練學科核心素養,並加強中華傳統教育;古詩文背誦篇目數量增加,“課內外讀物建議” 古典文化經典著作閱讀要求增加,覆蓋先秦到清末各個時期。“中信國學大典”這套書所選書目包含“讀物建議”涉及的所有內容,且編寫質量高、導讀注釋知識含量大、通俗易懂,適閤青少年閱讀使用。
8、饋贈佳品、傳世國學典藏。雙色印刷,裝幀典雅,用紙考究,附全彩閱讀指南,具收藏價值。是一套可以贈送親朋好友,也可傳世收藏的國學典藏;甚至可以說,每一個中國傢庭,都需要有這樣的一套藏書。
內容簡介
名譽主編中信國學大典(50冊)是中信齣版社引進自香港中華書局的一套深具國際視野、貼近當代社會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藏書。中信國學大典延聘國學泰鬥饒宗頤為名譽主編,邀請海內外知名國學傢擔任經典的選編、導讀及譯注。內容則力求通俗易懂,結閤現實生活,挖掘古代經典的當代意義,拉近經典與現實生活的距離。
中信國學大典既收錄瞭《論語》、《老子》、《孫子兵法》、《孟子》、《莊子》等不可不讀、不可不知的中華經典名著,也囊括瞭《周易》、《史記》、《三國誌》、《資治通鑒》、《漢書》等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
《中信國學大典:東坡誌林》是蘇軾遊曆交談間的所見所聞,他將一切能理解、不能理解的奇人異事都記錄下來,內容廣泛,無所不談。其文長短不拘,或韆言或數語,而以短小為多。皆信筆寫來,揮灑自如,體現瞭作者行雲流水涉筆成趣的文學風格,為晚明小品之濫觴。本版本由香港大學教授王晉光、梁樹風注評,考證較為嚴謹,評論精當。編委會成員(按姓氏筆畫排序)李焯芬陳萬雄陳鼓應陳耀南單周堯鄭培凱
作者簡介
梁樹風,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碩士、哲學博士(中國語言及文學),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係講師。
王晉光,香港大學教育碩士(教育評鑒學),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中國語言及文學)。1983年至1989年曾任葛量洪教育學院講師,1989年至2011年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師、副教授、客座教授。現任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係訪問教授。
精彩書評
★像蘇軾這樣富有創造力,這樣剛直不阿,這樣放任不羈,這樣令人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擺在書架上,就令人覺得有瞭豐富的精神食糧。
——林語堂
★《東坡誌林》是蘇軾遊曆交談間的所見所聞,他把一切能理解、不能理解的奇人異事都記錄下來,加上他那種幽默風趣的風格、豐富的想象力,絕對是我們閑時閱讀的甘露,聊解我們枯燥的生活。這種筆記式的作品,篇幅筆記短小,閱讀起來很便捷,文句也不難理解,每天閱讀一兩段,絕對可以調適我們的身心。
——梁樹風
目錄
《東坡誌林》導讀
捲一
記遊
記過閤浦
逸人遊浙東
記承天寺夜遊
遊沙湖
記遊鬆江
記遊廬山
記遊鬆風亭
儋耳夜書
憶王子立
黎子
記劉原父語
懷古
廣武嘆
塗巷小兒聽說三國語
修養
養生說
論雨井水
論修養帖寄子由
導引語
錄趙貧子語
養生難在去欲
樂天燒丹
贈張鶚
記三養
謝魯元翰寄肚餅
闢榖說
記服絹
記養黃中
疾病
子瞻患赤眼
治眼齒
龐安常耳聵
夢寐
記夢參寥茶詩
記夢賦詩
記子由夢
記子由夢塔
夢中作祭春牛文
夢中論《左傳》
夢南軒
措大吃飯
題李岩老
學問
記六一語
命分
退之平生多得謗譽
馬夢得同歲
人生有定分
送彆
曇秀相彆
彆石塔
彆薑君
捲二
祭祀
八蠟三代之戲禮
記朝鬥
兵略
匈奴全兵
八陣圖
時事
唐村老人言
記告訐事
官職
記講筵
禁同省往來
記盛度誥詞
張平叔製詞
緻仕
請廣陵
買田求歸
賀下不賀上
隱逸
書楊樸事
白雲居士
佛教
讀《壇經》
改觀音咒
誦經帖
誦《金剛經》帖
僧伽何國人
袁宏論佛說
道釋
贈邵道士
書李若之事
記蘇佛兒語
記道人戲語
壽禪師放生
僧正兼州博士
卓契順禪話
僧文葷食名
本、秀非浮圖之福
異事上
記道人問真
記羅浮異境
東坡升仙
黃僕射
臒仙帖
記鬼
李氏子再生說冥間事
道士張易簡
辨附語
三老語
桃花悟道
捲三
異事下
硃炎學禪
故南華長老重辨師逸事
塚中棄兒吸蟾氣
石普見奴為祟
陳昱被冥吏誤追
豬母佛
王翊夢鹿剖桃核而得雄黃
徐則不傳晉王廣道
先夫人不許發藏
記範蜀公遺事
記張憨子
記女仙
池魚踴起
孫抃見異人
修身曆
技術
醫生
論醫和語
記與歐公語
參寥求醫
王元龍治大風方
延年術
單驤孫兆
僧相歐陽公
記真君簽
信道、智法說
費孝先卦影
記天心正法咒
四民
辨五星聚東井
論貧士
梁賈說
梁工說
女妾
賈氏五不可
賈婆婆薦昌朝
石崇傢婢
賊盜
盜不劫幸秀纔酒
梁上君子
夷狄
曹瑋語王鬷元昊為中國患
高麗
高麗公案
捲四
古跡
鐵墓厄颱
黃州隋永安郡
記樊山
赤壁洞穴麵
玉石
辨真玉
紅絲石
井河
筒井用水韝法
汴河鬥門
蔔居
太行蔔居
範蜀公呼我蔔鄰
閤江樓下戲
亭堂
臨皋閑題
名容安亭
陳氏草堂
雪堂問潘邠老
人物
堯舜之事
論漢高祖羹頡侯事
武帝踞廁見衛青
跋李主詞
真宗仁宗之信任
孔子誅少正卯
戲書顔迴事
辨荀卿言青齣於藍
顔蠋巧於安貧
張儀欺楚商於地
趙堯設計代周昌
黃霸以鶡為神爵
王嘉輕減法律事見《梁統傳》
李邦直言周瑜
勃遜之
劉聰吳中高士二事
郤超齣與桓溫密謀書以解父
錄溫嶠問郭文語
劉伯倫
房琯陳濤斜事
衛瓘欲廢晉惠帝
裴頠對武帝
劉凝之瀋麟士
柳宗元敢為誕妄
捲五
論古
武王非聖人
論子胥種蠡
論魯三桓
司馬遷二大罪
論範增
遊士失職之禍
趙高李斯
攝主
隱公不幸
七德八戒
名句索引
精彩書摘
《東坡誌林》導讀
梁樹風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有這樣一段話:“像蘇軾這樣富有創造力,這樣剛正不阿,這樣放任不羈,這樣令人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擺在書架上,就令人覺得有瞭豐富的精神食糧。”當然,蘇軾的詩詞、散文確實寫得不錯,但在現今忙碌的時代,要在案頭放一整部《蘇軾全集》,每天輕輕一翻,未必人人能夠做到。《東坡誌林》的篇章,大部分是蘇軾貶謫時期的作品,他那種剛正不阿的精神,可謂經常活現紙上。不過,蘇軾絕非那種諄諄教導的老頭兒,他喜歡遊曆,喜歡交友,更喜歡好奇探秘,《東坡誌林》便是把他遊曆交談間的所見所聞,一切能理解、不能理解的奇人異事都記錄下來,加上他那種幽默風趣的風格、豐富的想象力,絕對是我們閑時閱讀的甘露,聊解我們枯燥的生活。這種筆記式的作品,篇幅比較短小,閱讀起來很便捷,文句也不難理解,每天閱讀一兩段,絕對可以調適我們的身心。
二、蘇軾生平簡介
蘇軾(公元一〇三六至一一〇一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的文學造詣以至繪畫書法皆享負盛名。於詩,與黃庭堅(一〇四五至一一〇五)並稱“蘇黃”;於詞,一改晚唐、五代以來綺靡的格調,開創瞭“豪放派”的詞風;於文,與其父蘇洵(一〇〇九至一〇六六)、弟蘇轍(一〇三九至一一一二)共同名列“唐宋八大傢”。以現今的角度來看,蘇軾確是個多纔多藝的文學傢、藝術傢。
蘇軾纔藝齣眾,僅以二十二歲之齡便中瞭進士。開始的時候,蘇軾的仕途可謂一帆風順,很快便晉升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掌進讀書奏)、禮部尚書(掌教育、科舉、外交等事)。但在宋神宗(一〇四八至一〇八五)熙寜初年,蘇軾因反對王安石(一〇二一至一〇八六)的新法(變法)而遭調任杭州通判(輔助知府政務),後轉任密、徐、湖三州知州(掌管州務)。元豐二年(一〇七九),禦史中丞李定(?至一〇八七)、禦史舒亶(一〇四一至一一〇三)、何正臣(一〇四一至一一〇〇)等彈劾蘇軾詩中有譏諷朝廷之語,蘇軾因而被捕入京,貶檢校水部員外郎,充黃州團練副使(掌團練事務),史稱“烏颱詩案”。
及宋哲宗(一〇七七至一一〇〇)年幼嗣位,蘇軾得以還朝當政,但因與司馬光(一〇一九至一〇八六)意見不閤,又與程頤(一〇三三至一一〇七)等一派結怨,幾次遭到彈劾,先後左遷為杭州、潁州、揚州知州。紹聖元年(一〇九四),宋哲宗復行神宗時期的新法,召迴主張變法的章惇(一〇三五至一一〇五)、曾布(一〇三六至一一〇七)、蔡卞(一〇四八至一一一七)等還京,蘇軾因而被貶官至嶺南惠州。紹聖四年(一〇九七),朝廷再次追貶蘇軾等“元祐黨人”,閏二月,蘇軾再次貶官瓊州彆駕、昌化軍(今海南省)安置等毫無實職的閑官。直至元符三年(一一〇〇),宋哲宗駕崩,宋徽宗(一〇八二至一一三五)繼位,蘇軾得以遇赦內徙。次年建中靖國元年(一一〇一),蘇軾在北歸途中病故,享年六十六歲。
三、《東坡誌林》的版本
《東坡誌林》流傳至今的版本主要有三種:
一捲本
百川學海(鹹淳本)丙集收錄的《東坡先生誌林集》
五捲本
萬曆二十三年(一五九五)趙開美刊刻的《東坡誌林》
十二捲本
《稗海》(萬曆本)收錄的《東坡先生誌林》
三個版本中,以五捲本的《東坡誌林》流傳最廣。今天所見《東坡誌林》的整理本,如中華書局《曆代史料筆記叢刊》王鬆齡點校的《東坡誌林》(一九八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注釋的《東坡誌林》(一九八三)、學苑齣版社劉文忠評注的《東坡誌林》(二〇〇〇)、三秦齣版社趙學智校注的《東坡誌林》(二〇〇三)等,都是采用這個版本,考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此版本內容豐富,且較貼近蘇軾所著原貌;二、此版本分門彆類,閱讀起來比較方便;三、此版本在明代經趙開美校對整理,訛誤較少。由是,此五捲本《東坡誌林》曆來刊行最多,流傳最廣,計有清代張海鵬嘉慶九年(一八〇四)重刻本、嘉慶十年(一八〇五)《學津討原》本、商務印書館涵芬樓據趙本校印本(一九二五)(以下書中分彆簡稱作張本、《學津》本、商本)等。由於這個版本相對來說最可觀,故本書也以此為底本,加以譯注導讀,以便讀者閱覽。
話雖如此,但一捲本與十二捲本的齣現及其內容,與《東坡誌林》的命名以及成書關係密切,並不可以忽略。讀者若能瞭解《東坡誌林》的成書過程,在閱讀此書時亦有莫大方便。
四、《東坡誌林》的命名與成書
“誌林”一名並非蘇軾首創,晉代虞喜(二八一至三五六)便有《誌林》三十篇,此書多雜論故事,長於考據,與《東坡誌林》體例頗近,但蘇軾是否因而把此書命名為“誌林”,並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蘇軾所著《誌林》一書的用意、原貌並非今天五捲本的規模,而是單指五捲本《東坡誌林》第五捲的《論古》部分,也就是上文提及的一捲本《東坡先生誌林集》的麵貌。
這一捲本的《東坡先生誌林集》,是蘇軾被貶儋州(今海南省)時所撰寫的史論。元符三年(一一〇〇),蘇軾在海南遇赦,北歸過廉州(今廣西閤浦縣)時,嘗寄書予鄭靖老(名嘉會,生卒年不詳),其《與鄭靖老三》便提及:“《誌林》竟未成,但草得《書傳》十三捲,甚賴公兩藉書籍檢閱也。”從文句可見,蘇軾十分重視這十三捲《書傳》,兩次嚮鄭靖老藉書校閱,以免齣錯。當中“草得《書傳》十三捲”,便是今天所見五捲本《東坡誌林》第五捲《論古》的十三篇文字。邵博(?至一一五八)《邵氏聞見後錄》記載瞭蘇軾幼子蘇過(一〇七二至一一二三)的一番話,也可證明這一點:“蘇叔黨為葉少蘊(名夢得,一〇七七至一一四八)言:東坡先生初欲作《誌林》百篇,纔就十三篇而先生病。惜哉!先生胸中尚有傳於‘武王非聖人’之論者乎?”蘇叔黨即蘇過,他在蘇軾被貶海南期間長伴蘇軾左右,按理最能掌握蘇軾編撰《誌林》的用意與過程。從蘇過的話可見,蘇軾當初打算撰寫百篇的《誌林》,但不幸隻及完成十三篇便去世。當中提及“武王非聖人”,便是本書捲五《論古》的第一則文字。
這十三篇史論,每篇均議論一事,而且每每明言“吾又錶齣之,以戒後世”(《趙高李斯》)、“吾不可不論,以待後世之君子”(《攝主》)、“故特書其事,後之君子可以覽觀焉”(《隱公不幸》),可見蘇軾原意是藉著這“百篇”的《誌林》,告誡後人有所為、有所不為之事。
這一捲本的《東坡先生誌林集》最早見於蘇軾後人(很可能是蘇軾的三個兒子)在蘇軾死後一年內編成的《東坡後集》中。從現存宋刊本《東坡後集》來考察,這一捲本的《東坡先生誌林集》與今天五捲本“論古”的部分並無很大的差異。
五、《東坡誌林》的流傳與改編
北宋末年,蘇軾文集曾經被禁毀,南宋弛禁後,文人整理蘇軾文集的時候,《東坡先生誌林集》一書得以獨立刊行,但它的內容卻産生瞭莫大變化,最明顯的是陳振孫(一一八三至一二六二)《直齋書錄解題》在著錄《東坡手澤》三捲時說:“今俗本大全集(《蘇軾全集》)中所謂《誌林》者也”,也就是在南宋初年,流傳著一種以“誌林”命名的三捲本《東坡手澤》。
與《東坡先生誌林集》的創作時間相近,這部《東坡手澤》大抵也是蘇軾貶謫海南期間的作品(因此此書又名《儋耳手澤》)。但與《東坡先生誌林集》條分縷析的“論古”體例不同,《東坡手澤》隻是蘇軾於遊曆、交往、讀書的時候偶有所會,信筆而成。這些文字,很多都是蘇軾留給兒子的懿理名言,故以“手澤”(即先輩遺墨)名之。黃庭堅《跋東坡敘英皇事帖》便有這樣的記載:“往嘗於東坡見手澤二囊……手澤袋蓋二十餘,皆平生作字,語意類小人不欲聞者,輒付諸郎入袋中,死而後可齣示人者也。”這段記載,頗能反映傳世《東坡誌林》各篇的原始湊集過程,並且揭示瞭這部分篇章似乎並無一個有係統的寫作大綱,隻是想起什麼就寫什麼,隨記隨存而已。
至於這部三捲本《東坡手澤》的麵貌是怎樣的,現在已經無從稽考瞭,但可以肯定的是,當中不少文字已載錄於今天所見的五捲本《東坡誌林》中。我們閱讀《東坡誌林》的時候,會發現其中不少言論是蘇軾特意留給他兒子蘇過的,如捲一《闢榖說》便是為蘇過講述道士修身的“闢榖法”:“欲與過子共行此法,故書以授之”;捲四《記筮卦》也是蘇軾給蘇過講授的一番言論:“吾考此卦極精詳,口以授過,又書而藏之。”
此《東坡手澤》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它在談諧戲謔間有所勸誡。龔明之(一〇九一至一一八二)在《中吳紀聞?序》中曾這樣說:“談諧嘲謔,亦錄而弗棄,蓋效蘇文忠公《誌林》體,皆取其有戒於人耳。”可見在南宋時期,蘇軾《東坡誌林》所錶現的,多是談諧嘲謔的言論,甚至形成一種文學創作的風氣及體裁,這顯然與一捲本《東坡先生誌林集》的內容和風格判若雲泥。當時,南宋文人或許把一捲本的《東坡先生誌林集》與《東坡手澤》重新整閤,甚至加插、節錄其他蘇軾文集的文句,從而導緻南宋年間,齣現多個《東坡誌林》版本。安芮璿《宋人筆記研究──以隨筆雜記為中心》一文嘗試整理南宋年間文人引用《東坡誌林》的言論,發現當中有不少文字在今天流傳的《東坡誌林》中都找不到,可見南宋年間《東坡誌林》版本的紛雜。而今天流傳十二捲本的《東坡先生誌林》很有可能就是在這種風氣下逐步形成。而這部十二捲本的《東坡誌林》不錄“論古”部分,便正是當時文人偏好談諧戲謔文字的錶現。
即使在今天五捲本的《東坡誌林》中,我們也不難找到這種後人加插、改動的痕跡,如章培恒、徐艷在《關於五捲本<東坡誌林>的真僞問題──兼談十二捲本<東坡先生誌林>的可信性》一文中,便以捲四《勃遜之》為例,指齣此則文字乃取自蘇軾《贈硃遜之》的詩引。按理詩引隻是道明詩意,並非偶有所記而成,與《東坡誌林》的成書體例截然不同。由此可以推斷,昔日以至今天的《東坡誌林》中,有不少充數的文句摻入其中。
我們閱讀這部五捲本《東坡誌林》時,會發現當中一些文句是齣自《蘇軾文集》(以下簡稱《蘇集》)其他作品的1,這很可能是後人在編撰《東坡誌林》過程中所增益的文字。雖然這些文字未必是蘇軾編撰原書(即《誌林》或《東坡手澤》)之本意,但後人整理增益的時候未必無因,當中有許多值得觀賞玩味的文字,實不宜丟棄。
昔蘇軾撰《東坡誌林》“不欲盡書”(《記道人問真》語),凡事皆有可記可省。本書限於篇幅,未能盡錄一切條目,故特選與當代社會較密切者,以便讀者賞覽。
六、《東坡誌林》的內容
明萬曆二十三年(一五九五),趙開美(一五六三至一六二四)刊行瞭五捲本的《東坡誌林》,此捲錄有趙開美父親趙用賢(一五三五至一五九六)的序:“餘友湯君雲孫博學好古,其文詞甚類長公(即蘇軾),嘗手錄是編,刻未竟而會病卒。餘子開美因拾其遺,復梓而卒其業,且為校定訛謬,得數百言。”這除瞭可見當時《東坡誌林》版本紛
這個本子大抵確立瞭五捲本《東坡誌林》的體例。全書編排以內容劃分:記遊、懷古、修養、疾病、夢寐、學問、命分、送彆、祭祀、兵略、時事、官職、緻仕、隱逸、佛教、道釋、異事、技術、四民、女妾、賊盜、夷狄、古跡、玉石、井河、蔔居、亭堂、人物、論古,共二十九門。
這種編排方式無疑方便瞭讀者分類閱讀,但當中亦有未能明分者,如捲三《技術》中《延年術》、《信道、智法說》都有“修養”之義;捲四《古跡》中《鐵墓厄颱》、《記樊山》、《赤壁洞穴》都有“記遊”之跡,隻是分門彆類的時候,或因篇幅、沿襲的關係而分開敘述。
二十九門分類中,以《異事》條項最多,共三十二則,這除瞭與蘇軾生性放達,好遊山林、記異物的個性有關外,或許與後期文人整理時的偏好也不無關係。其次為議論曆史人物、事跡的《人物》(二十九則)及《論古》(十三則),是蘇軾讀書所得或間有議論前人的是非功過;再其次為《修養》(十五則)、《技術》(十四則),講述修身養性的見聞與蘇軾個人的一些看法。
本書雖以此二十九門區分,但正如龔明之《中吳紀聞?序》所言,《東坡誌林》所言多“有戒於人”,這點不可不察,否則隻求談諧嬉笑的言論,那麼此書也無足可取瞭。我們在閱讀的時候,也不難察覺蘇軾行文間頗有這種傾嚮,如捲二《異事上?李氏子再生說冥間事》一則,即使是說異事、傳聞,仍要揭示當中的道理,並且明確指齣“書此為世戒”;又如捲三《女妾?賈氏五不可》,也是藉著對晉惠帝皇後賈氏的評價,而論及謠言的可懼。
書中所記大多沒有明示年份,很多隻是提及“今日”、“昨日”,可見此書不少文字確是蘇軾隨意書寫而留下。其中標明年份的共四十二則,主要是元豐三年(一〇八〇)蘇軾因“烏颱詩案”被貶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充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至元符三年(一一〇〇),遇赦歸還期間的事,占瞭當中四十則,反映齣書中有不少文字是寫於蘇軾貶謫期間。
七、《東坡誌林》的現代意義與價值
我們讀《東坡誌林》,除瞭可以認識蘇軾其人其事外,還可以通過這部書瞭解北宋年間的人事物態。當中一些文字,或許能與我們今天的所見所聞互相印證,例如捲三《異事下?塚中棄兒吸蟾氣》講述一個繈褓嬰孩因飢荒而被父母棄於洞穴中,一年後他的父母迴來,打算撿拾骸骨的時候,竟然發現孩子仍然在世,而且安然無恙,這與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狼孩”的事件非常相近。當時蘇軾限於所見所聞,隻能記錄在案,今天我們閱讀這些事件的時候,或許能對書中一二事有彆的體會。
另一方麵,雖然《東坡誌林》成書於九百多年前,但韆百年間,人們的處世之道、人生所遇,或多或少都有相類相近的地方。當時蘇軾被貶,有冤無路訴的抑鬱,或許你我都曾經曆過。然而,蘇軾在這段睏苦的日子中並沒有自怨自艾,而是在痛苦中尋得閑適樂趣,這種達觀的處世方法、心態,或許能當作我們生活的一種潤滑劑。
(一)處世之道
《東坡誌林》滲透瞭不少蘇軾堅持的性格,這種做人處世的哲學,無論在哪一個時代、哪一個地方,都是不能叛離的聖道箴言。例如捲三《修身曆》記載司馬光的一段話:“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耳”;捲四《真宗仁宗之信任》記載李沆所以得到宋真宗的信任,隻在於他毫無私心的緣故。這些都是至理名言,可以終身守之。如果做人能夠光明正大,不以私心待物,做到無事不可對人言,那麼辦任何事都會感到心安理得,不會提心吊膽。這也就是龔明之對“誌林體”、“皆取其有戒於人耳”的一二錶現。
(二)養生之言
《東坡誌林》講養生之事很多,這些都是蘇軾平生所見所聞。當然,環境的變遷、知識的豐富,會使我們認為當中某些論述無中生有、不切實際,但其實不少言論背後的原理及方嚮,還是值得我們細心察看的。例如《養生說》言“已飢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的一段話,不就是我們今天強調“七成飽”的飲食原則嗎?飯後散步輕鬆一下,讓食物消化後纔入睡,從今天的醫學角度來看,可以避免胃酸倒流。這些都是調養身子的不二法門,但我們工作過於忙碌,很多時候忽略瞭這些道理,偶爾拿蘇軾的文字來讀讀,或許能夠勾起你幾已遺忘的常識。
昔日文人欣賞《東坡誌林》,很大程度是建基於蘇軾的戲謔之情,以今天的語言來說,就是“幽默”。生活中幽默的調劑,往往能令人身心舒暢,即使麵對沉重壓力、鬱結,也能在一言兩語間得以釋懷。例如捲二《隱逸?書楊樸事》記載蘇軾在湖州因文字獄的緣故被捕,他的妻兒都在大哭。此時蘇軾沒有直接安慰他們,而是化用當時隱士楊樸的一番話語,跟他的妻子說:“難道你不能像楊處士的妻子那樣,作一首詩來相送嗎?”他的妻子立時破涕為笑,悲傷的心情由是得以緩和。很多人都說中國人欠缺幽默,不懂幽默,其實非是,最少蘇軾就是這樣一個人物。我們要讀幽默,學幽默,這部書絕對是不俗的選擇。
(三)善於思辨
我們閱讀《東坡誌林》,會發現不少篇章是蘇軾對前人言論的反駁,尤其是在捲四《人物》和捲五《論古》兩部分,都可以看到蘇軾善於思辨的能力。例如世人以為劉伶豁達,並舉齣劉伶攜鏟齣行、告訴他人“死便埋我”的言論作證,但蘇軾卻指齣人既然已經死去,那麼為何還要埋葬呢?心中一直存留埋葬的想法,其實就是未能完全豁達的錶現。
蘇軾這種善於思辨的特點,很值得我們學習。如果不會獨立思考,人雲亦雲,那麼我們的人生就隻會盲目遊走。世間很多事物,都是打破固有的步伐而前進的,如果不是這樣,現在我們便不會有計算機、手機,更遑論上太空、登月球瞭。而且蘇軾這種思辨能力,並非徒托空言,而是言之有據,還會細心考證,他在捲四《人物?堯舜之事》中便重提司馬遷“猶考信於六藝(六經)”的說法,指齣我們一定要在既有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掘問題、思考問題。此外,蘇軾議論的時候,文采斐然,論據充足,論證手法多樣,這也是我們學習議論手法的絕好材料。
(四)閑者便是主人
《東坡誌林》的大部分內容都是蘇軾被貶時所寫的文字,那種有誌不能伸的抑鬱,蘇軾肯定是有的。然而在《東坡誌林》中,我們除瞭看見蘇軾戲謔幽默的一麵外,還可以看到他如何在睏苦的境地中自我抒懷。尤其是他在捲四《亭堂?臨皋閑題》所提齣的“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的言論,更提醒瞭我們:你所擁有的、支配的,未必就是你能享受、欣賞的。就正如江山風月,本來就沒有既定的主人,坐擁萬億身傢的富翁與自給自足的農人,他們所看到的月亮都是同一個,並沒有絲毫的差異。當然,你可以說富人可以用最先進的望遠鏡,清楚看到月球上的一坑一洞,但這樣真的能夠支配月亮,真的是欣賞月亮嗎?如果我們以閑適的心態,細心觀賞玩味,即使是身無分文的人,也能夠觀賞到月光的美,甚至比富人更能享受這一點。現今社會以利益掛帥,人們分秒必爭,希望賺取最多的利潤,其實,最後受苦的可能隻是自己。即使你爭贏瞭,把利益搶到手,如果不懂以閑適的心情去欣賞、享受人間的美好事物,其實你並不擁有。
如何享受生活情趣,不妨模仿蘇長公,從閱讀《東坡誌林》開始。
……
前言/序言
齣版說明
為什麼要閱讀經典?道理其實很簡單——經典正是人類智慧的源泉、心靈的故鄉。也正因如此,在社會快速發展、急劇轉型,也容易令人躁動不安的年代,人們也就更需要接近經典、閱讀經典、品味經典。
邁入二十一世紀,隨著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影響不斷擴大,國際社會也越來越關注中國,並希望更多地瞭解中國、瞭解中國文化。另外,受全球化浪潮的衝擊,各國、各地區、各民族之間文化的交流、碰撞、融閤,也都會空前地引人注目,這其中,中國文化無疑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相應地,對於中國經典的閱讀自然也就擁有瞭不斷擴大的潛在市場,值得重視及開發。
於是也就有瞭這套立足港颱、麵嚮海內外的“中信國學大典”的齣版。希望通過本套叢書的齣版,繼續搭建古代經典與現代生活的橋梁,引領讀者摩挲經典,感受經典的魅力,進而提升自身品位,塑造美好人生。
中信國學大典收錄中國曆代經典名著近六十種,涵蓋哲學、文學、曆史、醫學、宗教等各個領域。編寫原則大緻如下:
(一)精選原則。所選著作一定是相關領域最有影響、最具代錶性、最值得閱讀的經典作品,包括中國第一部哲學元典、被尊為“群經之首”的《周易》,儒傢代錶作《論語》、《孟子》,道傢代錶作《老子》、《莊子》,最早、最有代錶性的兵書《孫子兵法》,最早、最係統完整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大乘佛教和禪宗最重要的經典《金剛經?心經?壇經》,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中國最古老的地理學著作《山海經》,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遊記《徐霞客遊記》等等,每一部都是瞭解中國思想文化不可不知、不可不讀的經典名著。而對於篇幅較大、內容較多的作品,則會精選其中最值得閱讀的篇章。使每一本都能保持適中的篇幅、適中的定價,讓大眾都能買得起、讀得起。
(二)尤重導讀的功能。導讀包括對每一部經典的總體導讀、對所選篇章的分篇(節)導讀,以及對名段、金句的賞析與點評。導讀除介紹相關作品的作者、主要內容等基本情況外,尤其強調取用廣闊的國際視野和當代眼光,將這些經典放在全球範圍內、結閤當下社會生活,深入挖掘其內容與思想的普世價值,及對現代社會、現實生活的深刻啓示與藉鑒意義。通過這些富有新意的解讀與賞析,真正拉近古代經典與當代社會和當下生活的距離。
(三)通俗易讀的原則。簡明的注釋,直白的譯文,加上深入淺齣的導讀與賞析,希望幫助更多的普通讀者讀懂經典,讀懂古人的思想,並能引發更多的思考,獲取更多的知識及更多的生活啓示。
(四)方便實用的原則。關注當下、貼近現實的導讀與賞析,相信有助於讀者“古為今用”、自我提升;捲尾附錄“名句索引”,更有助於讀者檢索、重溫及隨時引用。
(五)立體互動,無限延伸。配閤圖書的齣版,開設專題網站,增加朗讀功能,將圖書進一步延展為有聲讀物,同時增強讀者、作者、齣版者之間不受時空限製的自由隨性的交流互動,在使經典閱讀更具立體感、時代感之餘,亦能通過讀編互動,推動經典閱讀的深化與提升。
這些原則可以說都是從讀者的角度考慮並努力貫徹的,希望這一良苦用心最終亦能夠得到讀者的認可、進而達到經典普及的目的。
需要特彆提到的是,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慨然應允擔任本套叢書的名譽主編,除錶明先生對齣版工作的一貫支持外,更顯示齣先生對倡導經典閱讀、關心文化傳承的一片至誠。在此,我們要嚮饒公錶示由衷的敬佩及誠摯的感謝。
倡導經典閱讀,普及經典文化,永遠都有做不完的工作。期待本套叢書的齣版,能夠帶給讀者不一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