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觀人學
定價: 35.00元
作者:邵祖平
齣版社:世界知識齣版社
ISBN:9787501237104
頁碼:397頁
裝幀:平裝
開本:16
上篇 觀人學原理
第一章 堯舜時代的六戚觀人法
第二章 周文王的六徵觀人法
第三章 周公和孔子的觀人法
第四章 觀人術的功用第一節 任用人纔第二節 辨彆奸僞第三節 選擇官職第四節 結交朋友第五節 自我品鑒
第五章 中國曆史上的觀鑒傢
中篇 觀人學實用
第一章 混閤觀人法
第二章 分彆觀人法第一節 視瞻觀人法第二節 言語觀人法第三節 容貌舉止觀人法第四節 顔色觀人法第五節 聲音觀人法第六節 形質觀人法第七節 好尚觀人法第八節 行跡觀人法第九節 文字觀人法第十節 書畫觀人法第十一節 飲食寢息觀人法第十二節 傢宅觀人法第十三節 父母觀人法第十四節 兄弟觀人法第十五節 妻兒觀人法第十六節 朋友觀人法
第三章 比較觀人法第一節 理論的比較第二節 實用的比較
下篇 觀人學評論
第一章 觀鑒定奪所需要的時間
第二章 觀人術與時間和地域的關係
第三章 觀人術與人類的畸性
第四章 觀鑒者應當知道的謬誤第一節 重視耳聞,輕視目睹第二節 喜愛與自己相同,討厭與自己不同第三節 心思和誌嚮不分第四節 品質失察第五節 嚮往富貴者,背棄貧賤者第六節 以貌取人,忽視精神第七節 放棄真誠者,選取作僞者第八節 選擇善辯者,去除木訥者
第五章 觀人術與醫理和相法的關係
第六章 觀人術雜評上篇述觀人術之原理。自邃古至近世,皆論其推演之跡,而此術之功
綜觀二《典》二《謨》所采,凡為中國之觀人術者,莫不胚基於此矣
。四嶽之薦舜,日“父頑,母器,象傲,剋諧。以孝蒸蒸,義不格奸”者
,是觀之以其父母兄弟也;“厘降二女”,是觀之以其妻子也。父母兄弟
妻子,謂之“六戚”,《呂覽①·論人篇》所謂“內則用六戚”者是也。
至“百揆時敘”以觀其纔,“雷雨弗迷”以觀其度,“詢事考言”以揆其
德,堯之於舜,可謂深得之矣。堯能知舜,舜亦以知禹。禹之“成允成功
”、“剋勤剋儉”、“不矜不伐”,皆自舜方觀察得之。而四凶之流放竄
殛,大禹所謂“知人則哲”也;四嶽、九官②、十二牧③等之各諧其職,
大禹所謂“能官人安民則惠”也。
【注釋】
①呂覽:即《呂氏春鞦》,因書中有《有始》、《孝行》、《慎大》
等八覽,故稱《呂覽》,為呂不韋組織門客所著,屬雜傢。
②九官:虞舜所置的九種官職,伯禹作司空,棄為稷,契作司徒,皋
陶作士,垂為共工,益作朕虞,伯夷作秩宗,夔為典樂,龍為納言。
③十二牧:十二州的長官。古代稱治理百姓為牧民,故以牧為官名。
【今譯】
綜閤考察《堯典》、《舜典》、《大禹謨》、《皋陶謨》的記載,凡
屬於中國觀人術的學問,無不從這裏脫胎而來。四方部落首領推薦舜時所
說的“父親為人奸邪,母親好說謊,弟弟傲慢無禮,而舜卻能與他們和諧
相處。他用自己的孝行感化他們,既妥善地處理瞭傢庭關係,又沒有讓自
己淪於奸邪”,是通過他怎樣對待父母兄弟來觀察他;“把兩個女兒嫁給
他”,這是從他怎樣對待妻子兒女的來觀察他。父親、母親、兄長、弟弟
、妻子、兒女,總稱“六戚”,《呂氏春鞦·論人篇》所說的“對內以六
戚為根據”就是例子。後來又通過“讓舜總攬百官事務”來觀察他的纔乾
,通過“即使遇到烈風雷雨也不會發生迷誤”來觀察他的氣度,通過“谘
問政事,審核言語”來考察他的德行,堯對於舜,可以說是非常瞭解瞭。
堯能以此瞭解舜,舜也能以此瞭解禹。禹的“言必信,行必果,完成治水
大業”、“辛苦地操勞國傢大事,過著儉樸的傢庭生活”、“從不自滿自
誇”,都是舜通過觀察得齣的結論。而對“四凶”的流放發配,則體現瞭
大禹所說的舜在瞭解彆人方麵的明哲;四方諸侯、九大官員、十二州牧等
都很稱職,則是大禹所說的“知人善任,善於安定民心,就會惠及百姓”
。
【原文】
《皋陶謨》標舉九德,虞庭嘉言,賴以傳後。然言其人有德,必舉其
行某事某事以為信驗,故有“載采采”一言,亦非泛論輕事實者可比。榷
而論之,堯舜欽明浚哲,思通造化,知人官人,惟心所造,彼於觀人術之
運用,非有跡象可求也。皋陶陳謨,後齣轉工,九德既盡人倫之極詣,哲
惠尤總銓鑒之大效。然其說或虞庭君臣平日之論,行事已然之跡,亦非一
人之創語也。嗚呼!二《典》二《漠》,統在《虞書》,而《虞書》又總
在知人而官之。其日《虞書》,虞度之哉!
【今譯】
《皋陶謨》標舉九種美德,使舜帝宮廷的美好的言論得以流傳到後世
。說一個人有某種品德,必定以他所做的事情為根據,所以有“讓他做些
事情來驗證”這句話,所以所說的九德,不是那些泛泛而論、輕視事實的
觀點所可以比擬的。大概說來,堯和舜聰明睿智,思想與造化相通,從瞭
解人到任用人,完全根據自己內心的意象,對於觀人術的運用,沒有任何
跡象可求。皋陶陳述的觀人方法,因為齣現得較晚,變得很精緻。所說的
九種美德,已經達到瞭人間倫理的高水準,明哲與惠民的說法,更總結
和概括瞭鑒定人、選擇人的有效標準。但是其中的記載或許是舜帝君臣平
時的言論和已經做過的事情,也不是某個人的獨創。啊!二《典》二《謨
》都在《虞書》裏,而《虞書》的宗旨又歸結為瞭解人和任用人。書名叫
做《虞書》,大概就是虞舜用來觀鑒人的尺度吧!
---------
01234567890123456789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一種“高手過招”的意境,讓我對其中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一直認為,識人是為人處世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尤其是在這個信息爆炸、人際關係日益復雜的時代。而“觀人學”這門古老的智慧,恰恰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鑰匙。 這本書最大的亮點,我認為在於它的“文白對照”和“足本全譯”。我曾經嘗試過閱讀一些號稱“相術大全”的書籍,但要麼是翻譯生澀難懂,要麼是內容殘缺不全,讓人望而卻步。而這本書,不僅完整地收錄瞭“觀人學”的精華,而且用現代白話文進行瞭清晰的翻譯,使得古人的智慧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傳說,而是觸手可及的知識。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相術”的解讀,它並非簡單地將人的外貌特徵與命運直接掛鈎,而是強調瞭“形神閤一”、“情誌泄露”等更深層次的內涵。比如,書中關於如何通過一個人的眼神來判斷其內心的真實想法,以及如何通過一個人走路的姿態來窺探其性格特點,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些理論,結閤瞭我日常觀察到的許多現象,讓我覺得非常具有說服力。 “交際禮儀用人之道”這一部分的論述,更是讓我受益匪淺。它將“觀人學”的理論與實際的社交場景相結閤,提供瞭許多實用的技巧。比如,如何在麵試中快速準確地判斷應聘者的能力和潛力,如何在商務談判中識破對方的虛張聲勢,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與不同類型的人建立良好的關係。這些內容,都是可以直接運用到生活中的寶貴經驗。 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看相”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理解人”的書。它幫助我建立起瞭一套更係統、更科學的識人體係,讓我能夠更準確地判斷他人的性格、意圖和潛力,從而更好地規劃自己的人生,更有效地與他人閤作。這本《中國觀人學名著》,絕對是我近年來讀過的最實用、最有價值的一本書籍。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的“全”。翻開書頁,一股濃鬱的古籍氣息撲麵而來,精美的裝幀和考究的紙張,都彰顯瞭它的價值。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相術”和“識人術”頗感興趣,但市麵上很多書籍要麼過於碎片化,要麼過於晦澀難懂,難以係統學習。這本《中國觀人學名著》的齣現,可以說是填補瞭我長久以來的一個知識空白。 書中對“觀人學”的定義和範疇的闡述相當到位。它並非簡單地停留在“看麵相”的層麵,而是將“觀人”提升到一種涵蓋瞭形貌、言談、舉止、心性乃至命運軌跡的綜閤性學問。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相由心生”的論述,它強調瞭內在品德和外在錶現的相互影響,這與我一直以來所秉持的“修身養性”的理念不謀而閤。 “文白對照”的設計,真的是太貼心瞭!我曾經嘗試閱讀過一些古籍,但常常被文言文的句式和詞匯睏擾,閱讀體驗大打摺扣。而這本書,在保留瞭原文的原汁原味的同時,提供瞭清晰易懂的白話文翻譯,讓我能夠輕鬆地理解古人的智慧。這種翻譯方式,既是對經典的尊重,也是對讀者的負責。 在閱讀過程中,我驚喜地發現,書中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是充滿瞭生動的案例分析。從古代帝王如何辨識忠臣,到商界巨賈如何洞察閤作夥伴的真僞,這些跌宕起伏的故事,讓我深刻地體會到“觀人術”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性。尤其是關於如何通過一個人的“微錶情”來判斷其真實意圖的章節,讓我茅塞頓開,覺得在日常交往中,確實能發現很多之前被我忽略的信號。 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看相識人”這麼簡單。它更像是一本關於“洞察人性”的哲學讀本。它教會我,識人並非是要去評判他人,而是為瞭更好地理解他人,從而更好地與人相處,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把握人生中的機遇。這本書,絕對是我書架上不可或缺的一本經典之作。
評分這本《中國觀人學名著》的封麵設計就相當引人入勝,古樸的字體搭配上水墨風格的祥雲圖案,瞬間就勾起瞭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人,不僅僅是看他說瞭什麼,更重要的是看他沒說什麼,看他的眼神、肢體語言,甚至是他周圍的環境。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這方麵的求知欲。 拿到書的那一刻,我就被它厚實的紙張和清晰的排版所吸引。打開第一頁,就是“觀人學”的起源和發展,從古代的帝王將相,到近現代的商賈名流,那些記載在史冊中的識人妙法,都以生動的故事形式娓娓道來。尤其是關於“以貌取人”和“以言取人”的辯證關係,作者的論述非常深刻,顛覆瞭我一些刻闆的印象。 書中的“文白對照”形式更是我選擇它的重要原因。古代的原文雖然凝練經典,但對於我這樣非專業人士來說,直接閱讀確實有些吃力。而有瞭白話文的翻譯,理解起來就順暢多瞭。作者在翻譯上功力深厚,既保留瞭原文的神韻,又做到瞭通俗易懂,讓我在品味古人智慧的同時,也不會因為語言障礙而望而卻步。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察言觀色”的部分。書中列舉瞭大量生動的案例,比如如何通過一個人說話的語速、音調、語氣來判斷其情緒和真實意圖;如何通過觀察一個人的坐姿、站姿、手勢來洞悉其性格和習慣。這些技巧看似微不足道,但一旦掌握,在日常交流中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試著在和同事、朋友交流時運用書中提到的方法,確實發現瞭一些之前從未注意到的細節,讓我對他們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 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看相”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情世故”和“交際智慧”的寶典。它教會我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更準確地識彆他人的品性,如何與人建立更良好、更深入的關係。這本書不僅提升瞭我的識人能力,也豐富瞭我的內心世界,讓我對“人”這個永恒的課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評分拿到《中國觀人學名著》的時候,我首先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散發齣的曆史氣息所打動。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素有研究的人,我深知“觀人學”在中國曆史上的重要地位,它不僅僅是簡單的術數,更是一種深刻的哲學智慧和人生經驗的結晶。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人智慧殿堂的大門。 “足本全譯”的承諾,讓我看到瞭其內容的完整性和學術的嚴謹性。很多市麵上的“相術”書籍,要麼是東拼西湊,要麼是刪減過度,難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係。而這本書,從“觀人學”的起源、發展,到各種具體的相術理論和實踐方法,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幾乎囊括瞭這一領域的所有重要內容。 “文白對照”的設計,簡直是為我這樣的“古文愛好者”量身定做的。閱讀古文,我常常需要查閱大量的詞典和注釋,耗費大量的精力。而這本書,在提供原文的同時,又附帶瞭精準的白話文翻譯,這使得我在領略古人智慧的同時,也能夠輕鬆理解其精髓,大大提升瞭學習效率。這種翻譯方式,既保留瞭原文的韻味,又讓現代讀者更容易接受。 書中關於“交際禮儀用人之道”的部分,更是讓我眼前一亮。它將“觀人學”與實際的社會交往緊密結閤,提齣瞭許多極具操作性的建議。比如,如何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言談舉止,來判斷其在團隊中的定位和潛在價值;如何根據不同人的性格特點,來采取不同的溝通策略,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些內容,對於我這樣一個在職場上摸爬滾打多年的人來說,無疑是寶貴的經驗。 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上的增長,更是思想上的啓發。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觀人術”,並不僅僅是去看彆人的“相”,更是要去理解彆人的“心”。它教會我,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裏,如何用一種更深刻、更智慧的方式去認識和理解他人,從而在這個社會中遊刃有餘,取得更大的成功。
評分拿到《中國觀人學名著》這本書,我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古樸的封麵設計所吸引。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識人術”抱有濃厚的興趣,總覺得古人在這方麵一定有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智慧,能夠幫助我們在復雜的人際交往中更遊刃有餘。 書中的“觀人學”部分,讓我大開眼界。它不僅僅是停留在錶麵的“以貌取人”,而是深入到人的氣質、神態、言談舉止等方方麵麵,提供瞭一套係統而全麵的識人方法。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察言觀色”的論述,它詳細地闡述瞭如何從一個人的語速、語調、眼神、錶情等細節入手,來判斷其內心的真實想法和情緒狀態。這些方法,對於我這個平時不太擅長觀察細節的人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 “足本全譯”和“文白對照”的設計,更是讓我驚喜不已。我曾經嘗試閱讀過一些古籍,但常常因為文言文的晦澀難懂而半途而廢。而這本書,在保留瞭原文的精髓的同時,提供瞭清晰易懂的白話文翻譯,讓我能夠輕鬆地理解古人的智慧,真正做到“古為今用”。這種雙語對照的形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更多人能夠接觸和學習到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交際禮儀用人之道”和“相術相學”的內容,更是將“觀人學”的實用性發揮到瞭極緻。書中提供瞭大量的案例分析,從帝王將相到文人墨客,從商界巨賈到市井小民,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命運軌跡,都得到瞭細緻入微的描繪。這些案例,不僅讓我看到瞭“觀人術”的魅力,更讓我從中學習到瞭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和智慧。 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提升。它教會我,要學會用心去觀察,用智慧去理解,用知識去判斷。它讓我明白,識人並非易事,但隻要掌握瞭正確的方法,並勤加練習,就一定能夠在這個復雜的世界裏,更準確地認識他人,更好地與人相處,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本書,絕對是值得每一個渴望提升人際交往能力和人生智慧的人閱讀的經典之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