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扬洋老师的萨提亚模式,经历了进一步本土化的吸收;并非常有灵性的进行了加工、整合,成为了国内好读、易理解、很快产生作用的萨提亚读物。同时买书可送作者工作坊200元报名费。
“丛氏萨提亚模式”帮助你学会萨提亚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让你获得关于自我成长、亲密关系的改善、更好的沟通等问题的全新认识。
萨提亚模式到底是什么?萨提亚对我会有什么改变?我应该怎么用它?——《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里有可读的答案。
丛扬洋,心理咨询师、自由讲师、自由撰稿人。毕业于鲁东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7年学院派心理学受训背景。曾在北京某萨提亚机构工作多年,接触众多国内外萨提亚一线老师,从事研发、教学等工作。现长期开设萨提亚自我成长等系列工作坊。
我曾经是一个非常自卑的人,还在读中学的时候就不敢跟女孩子说话,当然男孩子说的也不多。有抑郁和自闭的倾向。这个状况到工作后更明显,外在的工作生活压力与内在的自我否定折磨让我几度想过自杀。但是后来我接触到萨提亚后,这些都慢慢发生了改变。学习萨提亚的第3年,直到一个朋友突然告诉我:你知道吗?丛,你的存在对我们来说都非常的重要。我突然发现我比以前阳光了很多,朋友也多了很多,而且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力量。
从此后我踏上了深入学习心理学的路,并想传播萨提亚。
把萨提亚模式介绍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萨提亚模式,并可以从其中获得帮助,这一直是我的一个心愿。在跟随John Banmen、Anna Low、蔡敏莉等老师学了几年萨提亚模式后,我斗胆萌生了写一本介绍萨提亚模式的书。2003年萨提亚模式传到中国以来,数以万计的家庭、个人因其产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到萨提亚,并产生了好奇。但目前萨提亚模式多以工作坊和课程的形式在传播,局限性非常大。传播范围有限,高昂的学习费用也让很多人望而止步。萨提亚的经典之作《新家庭如何塑造人》和《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等翻译过来,与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有所差异,加之书的内容专业性很强,通常需要读许多遍才能品味其中含义。因此我想整理一本通俗好读的、符合中国人思维习惯的书来介绍萨提亚。
但是这并不容易。
首先萨提亚模式属于经验派家庭治疗,其治疗工具运用的灵活性及有效性曾让我瞠目结舌。但是其理论体系却不够完善。加之萨提亚本人1988年突然逝世,其理论研究被突然中止,留下的理论体系显得有些零散。后来众多萨提亚工作者对萨提亚模式进行了发挥与补充,发展到今天的萨提亚模式已经百花齐放,不再局限于家庭治疗,更多的是对个人成长问题进行治疗,全面解决个人身上所背负的问题。如此以来,把现在市场上所教授的萨提亚模式全部梳理整合就显得有些困难。
有人曾说,萨提亚模式的魅力,在于她本人。这句话我至少看到了两个信息:一个是,萨提亚模式的魅力不可被复制,正如米尔顿·艾瑞克森的自然催眠法的魅力不可被复制一样。另一个是每一个学习萨提亚模式的人,都是独特的一个萨提亚!这正应了萨提亚的那句话“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心理学家们常说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流派,且不可被复制!
我也是这样一个走在萨提亚模式路上的人。我所学习到的萨提亚模式,已经不再是我的老师们教会我的那些,而是经历了我个人的加工、整合、理解、消化,成为了“丛氏萨提亚”。因此第二个困难就是,我所写出来的,也无法代表萨提亚模式及众多萨提亚工作者的智慧结晶。读者只能从我的理解中,了解到萨提亚模式的冰山一角,甚至可能是有失偏颇的萨提亚模式。如若读者对萨提亚有更深的兴趣,可以深入去读萨提亚的经典著作,或从更多的教授萨提亚的老师身上全面了解萨提亚模式。
本书的成型,特别感谢教授我萨提亚模式的众多老师。其次感谢郭晓洁老师提供的平台,我在萨提尔(北京)教育咨询中心工作和学习的那两年,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还要感谢刘曙楠和李咏梅同学,2013年炎热的夏天,与我一同在小屋里讨论、整理、修改。最后感谢好友赖景琳为该书作图和人物摄影。
成长是一生的功课,萨提亚模式教会人成长,绝不是让后人固化她为教派。无论该书所阐述的理论怎样命名,如果能对读者有所启发和思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说实话,当我刚开始翻阅这本书时,我对它的期望并没有那么高,总觉得这类主题的书籍难免落入俗套。然而,这本书带来的震撼是持续且具有穿透力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关系模式”的剖析,她用极其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我们如何在不自觉中,重复上演着早已写好的剧本。书中对“边界感”的探讨尤其深刻,它不是教你如何竖起高墙抵御世界,而是如何清晰地界定“我”在哪里,以及“你”在哪里,从而在独立与连接之间找到最舒适的平衡点。我试着在一次重要的工作汇报中运用了书中的“倾听”技巧,原本预期的紧张和对抗氛围,竟然奇妙地转变为了一场富有建设性的对话。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深奥的心理洞察,转化为了日常生活中可以立即实践的行动指南,让“自我成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触手可及的日常修行。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非常考究,拿到手里就有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在预示着这是一次严肃而有价值的内在探索之旅。我最欣赏作者的谦逊与开放态度,她从不将自己的观点视为唯一真理,而是不断鼓励读者进行个性化的验证和整合。书中关于“身份认同的流变性”的论述,为我解开了一个长久以来的心结:我们不必永远是过去的那个自己。这种允许自己“不断更新”的许可,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自由。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行文中偶尔流露出的那种对人性深切的理解和悲悯,这使得整本书的基调非常温暖,不至于让人在自我审视的过程中感到被苛责或孤立。它提供的是一种坚实的安全网,让你敢于在自己内在的荒野中迷路,因为你知道,总有一条路标指向更清晰的自我。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在不同人生阶段带来不同启示的宝藏之作。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大门。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力量,但又带着一种温柔的引导,让我得以审视自己过往的经验,并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它们。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阐述,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情境模拟,让我们能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那些微妙的心理变化和人际互动中的张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内在对话”的章节,它教会我如何倾听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而不是被外界的期望或过去的阴影所裹挟。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理解和感悟,它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的盲点,同时也提供了重建自我的清晰路径。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层层递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心智模式的升级。它不是一本读完就可以束之高阁的工具书,更像一位睿智的朋友,在我迷茫时提供指引,在我进步时给予肯定。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渴望自我突破、寻求内心平静的人。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堪称一场心智的探险,我几乎是怀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去翻阅每一页的。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她似乎拥有将复杂晦涩的心理学概念转化为日常可感经验的神奇魔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冲突解决”部分时所展现出的细腻与深刻。以往我总认为冲突是需要压制的负面事件,但书中阐述的视角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明白了冲突背后隐藏着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渴望。书中提供的那套系统性的观察和沟通技巧,如同一套精密的工具箱,让我能够在下一次面对家庭或职场摩擦时,不再是本能地逃避或攻击,而是带着好奇心去探索背后的能量流动。这带来的改变是立竿见影的,我发现自己与身边人的连接更加深厚和真实。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教你如何“扮演”一个更好的人,而是引导你卸下伪装,回归那个更完整、更具弹性的自我。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细嚼慢咽的书,急躁的读者可能会错过它精妙的节奏。我花了好几个周末才完整地消化完,期间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思考,试图将书中的理念与我过去三十年的生活经验进行对焦。作者对于“情感光谱”的描绘极其精准,她没有简单地将情绪划分为好与坏,而是展现了每一种感受背后所承载的生命信息。那种“不带评判地接纳一切发生”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被潜移默化地植入我的思维模式中。我尝试着用书中的方法去回顾了一些童年创伤性的记忆,结果发现,当我不再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年幼的自己时,那种长久以来的紧绷感奇迹般地松弛了。这本书的文字密度很高,信息量饱满,但绝不枯燥,因为它始终以“人”为核心,关注的是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度与广度。它真正做到了,让知识服务于生命成长,而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砌。
评分感觉不错
评分找到意想不到的自己 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
评分好,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很喜欢
评分好书推荐给大家,分享一下。不错的选择。
评分很有意义的书
评分正品,发货快,很好,推荐。
评分看了这本书,深深的反省自己的内心,可以找到以后成长的道路。特别值得,所有人都看看。
评分物流速度太快了!早上10点下单的,下午4点就送到了,太神速了。都是正品书,点赞
评分书质量不错,快递也很棒,第二天就到了。就是内容不像他以前的文章风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