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

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尹全杰,卢孟常,杨代民,李涛 编
图书标签:
  • 电子产品
  • 设计
  • 制作
  • 电路
  • PCB
  • DIY
  • 电子工程
  • 硬件
  • 元器件
  • 实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124165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433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高职高专)(十二五)选择了稳压电源的设计与制作、扩音机的设计与制作和数字钟的设计与制作三个项目,用9个工作任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阐述了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内容涉及了电子产品的电路设计、原理图绘制、电路仿真、PCB设计与制作、焊接、装配与调试等内容,着重让学生了解电子产品从设计到制作的整个过程。
  《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采用“按需讲解”的方式进行内容编排,书中涉及软件使用、电路分析和实操动手等诸多内容,考虑到篇幅,本书不能全部做到详细讲述,重点放在项目设计和制作完成的过程上。

目录

项目一 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与制作1
任务1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1
【任务导读】1
1.1直流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1
1.1.1线性直流稳压电源2
1.1.2开关直流稳压电源10
1.2线性串联稳压电源的设计11
1.2.1分立式可调线性串联稳压电源11
1.2.2集成可调线性串联稳压电源16
【巩固训练】17
任务2 直流稳压电源的安装与调试17
【任务导读】17
2.1电子元件的识别与检测17
2.1.1电阻器的识别与检测17
2.1.2电容器的识别与检测21
2.1.3电感器的识别与检测24
2.1.4二极管的识别与检测25
2.1.5三极管的识别与检测27
【巩固训练】28
2.2焊接技术基础29
2.2.1焊料与焊剂29
2.2.2焊接工具30
2.2.3手工焊接工艺和方法31
【巩固训练】34
2.3电路连接的几种形式34
2.3.1直接连接34
2.3.2面包板连接35
2.3.3万能印刷电路板连接37
2.3.4专用印刷电路板连接41
【巩固训练】43
2.4串联稳压电源的调试43
2.4.1调试的一般程序43
2.4.2调试的一般方法45
2.4.3串联稳压电源的调试45
【巩固训练】46
项目二 扩音机的设计与制作48
任务3扩音机电路设计及电原理图绘制48
【任务导读】48
3.1扩音机的工作原理及电路设计49
3.1.1扩音机的基本工作原理49
3.1.2扩音机的性能指标51
3.1.3集成扩音电路设计52
【巩固训练】56
3.2扩音机电子元件识别与检测57
3.2.1电位器的识别与检测57
3.2.2变压器的识别与检测59
3.2.3整流桥的识别与检测59
3.2.4集成电路的识别与检测60
【巩固训练】62
3.3电路原理图绘制62
【巩固训练】74
任务4扩音机印刷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75
【任务导读】75
4.1印刷电路板设计基础75
4.2扩音机印刷电路板设计79
4.2.1印刷电路板的设计内容79
4.2.2印刷电路板的设计80
【巩固训练】91
4.3印刷电路板的制作92
4.3.1印刷电路板的制造92
4.3.2热转印法制作印刷电路板94
【巩固训练】97
4.4扩音机的装配98
【巩固训练】105
4.5扩音机的调试106
【巩固训练】108
项目三 数字钟的设计与制作109
任务5数字钟的设计109
【任务导读】109
5.1数字钟的硬件设计109
5.1.1数字钟的元器件选择109
5.1.2数字钟的电路设计116
【巩固训练】121
5.2数字钟的软件设计122
【巩固训练】127
任务6数字钟的程序调试128
【任务导读】128
6.1熟悉Keil C51软件界面 128
6.1.1标题栏128
6.1.2菜单栏129
6.1.3工具栏131
6.1.4其他窗口133
6.2程序的调试 133
6.2.1程序调试的过程133
6.2.2创建项目和设置环境参数133
6.2.3源程序的编译和调试142
【巩固训练】149
任务7数字钟电路仿真150
【任务导读】150
7.1熟悉Proteus仿真软件工作界面150
7.1.1主菜单152
7.1.2标准工具栏152
7.1.3绘图工具栏154
7.1.4对象选择按钮154
7.1.5预览对象方位控制按钮155
7.1.6仿真进程控制按钮155
7.1.7预览窗口155
7.1.8图形编辑窗口155
7.2数字钟仿真电路的绘制156
7.2.1新建设计文件157
7.2.2设定绘图纸大小158
7.2.3选取元器件并添加到对象选择器中158
7.2.4网格单位163
7.2.5元器件的放置、移动与方向调整163
7.2.6放置电源、地(终端)165
7.2.7电路图布线165
7.2.8设置、修改元器件的属性167
7.2.9电气检测168
7.2.10加载程序运行仿真169
【巩固训练】171
任务8数字钟的印刷电路板设计与制作171
【任务导读】171
8.1数字钟的印刷电路板设计172
【巩固训练】176
8.2感光法制作数字钟印刷电路板176
8.2.1所需设备材料准备176
8.2.2制作步骤177
【巩固训练】182
任务9数字钟的整机装配与调试183
【任务导读】183
9.1数字钟的整机装配与调试183
9.1.1贴片“小元件”的焊接183
9.1.2贴片集成元件的焊接185
9.1.3其他元件的焊接与装配187
9.1.4数字钟的整机调试189
【巩固训练】193
附录195
附录1 Protel 99SE常用命令快捷键195
附录2 Protel 99SE常用元件库197
附录3 Protel 99SE常用元器件的中英文对照表198
附录4 Proteus 常用元件库与子元件库的中英文对照表199
附录5 Proteus常用元件的中英文对照表208
参考文献211

前言/序言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正逐步深入,而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始终围绕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选择三个典型电子产品作为载体,用9个工作任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阐述了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内容涉及电子产品的电路设计、原理图绘制、电路仿真、PCB设计与制作、焊接、装配与调试等内容,着重让学生了解电子产品从设计到制作的整个过程。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1. 不同于一般的教材。本书摒弃了冗长枯燥的大段文字叙述,而采用大量图片,用图解的方式来进行讲解,使得枯燥无味的阅读过程变得简单直观,通俗易懂,非常便于职业教育群体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同时,书中丢掉了大段的理论分析,重点突出动手能力,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理念。
  2. 不同于传统教材的内容编排。本书采用项目教学和典型工作任务的模式来展开,一个项目下设若干个任务,通过任务的方式将需要的内容进行讲解。本书选择了稳压电源的设计与制作、扩音机的设计与制作和数字钟的设计与制作三个项目,采用“按需讲解”的方式进行编排,全书重点放在电路设计和制作完成的过程上,突出教学一体化和理实一体化。
  3. 本书突出动手能力,使得内容实用、致用。书中在对理论内容进行阐述的同时,也穿插大量实操内容,包含了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手工焊接技术、电子产品手工装配技术和电路板手工制作技术等内容,使得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学习过程中充满乐趣。
  本书由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尹全杰、卢孟常、杨代民和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的李涛编写,尹全杰和卢孟常担任主编。具体分工如下:尹全杰编写了本书的项目三并负责全书的统稿,卢孟常编写了项目一和项目二,杨代民编写了任务5.2和附录4和附录5,李涛编写了附录1~3。本书在编撰的过程中得到了郭丽丽等老师的帮助,得到了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4年11月


《光影流转:影像艺术的深度探索》 一、 引言:凝固的时光,流动的叙事 影像,是人类感知世界、记录历史、表达情感的强大媒介。从早期摄影的黑白静帧,到如今瞬息万变的数字视频,影像艺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进步与视觉表达方式演进的生动写照。它不仅是技术的结晶,更是思想的载体,情感的宣泄,艺术的升华。本书《光影流转:影像艺术的深度探索》并非是一本关于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的指南,而是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光的隧道,深入探究影像艺术的本质、历史演变、创作手法、表现形式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多元价值。我们将一起审视那些超越时空限制,直击心灵的经典之作,理解影像如何通过光影的巧妙运用,捕捉瞬间的永恒,讲述无声的故事,引发深刻的共鸣。 二、 影像的起源:从视觉的萌芽到技术的诞生 人类对视觉的探索与表现从未停止。早在史前时代,洞穴壁画就已展现出对光影和形态的初步认知。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的发明更是为绘画注入了科学的光辉,为后来影像技术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暗箱的启示: 15世纪出现的暗箱(Camera Obscura),通过一个小孔将外部景物投射到内壁上,为我们理解光线如何形成图像提供了物理学上的重要线索。它成为了早期艺术家进行写实绘画的重要辅助工具,也预示着“记录真实”的可能性。 摄影的黎明: 19世纪初,随着化学感光材料的突破,摄影术应运而生。尼埃普斯、达盖尔、塔尔博特等先驱们的发明,将静态的图像从画布和纸张上解放出来,直接捕捉现实世界的每一个细节。这标志着影像艺术的真正开端,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早期的摄影作品,以其逼真的写实感,挑战了绘画的地位,也开启了新的艺术门类。 运动的追逐: 19世纪末,爱迪生及其团队的发明,使图像开始“动”起来。电影的诞生,将时间的概念引入了视觉艺术,使叙事性、戏剧性得以前所未有的展现。从无声的默片到有声的时代,再到彩色影像的普及,电影技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拓展影像表现力的辉煌篇章。 三、 影像的语言:构图、色彩、光影与运动的奥秘 影像艺术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视觉语言。与文字不同,影像通过直观的画面,直接与观者的感官和情感对话。理解这门语言,是欣赏和创作影像艺术的关键。 构图的魔力: “画面在哪里,目光就在哪里。” 构图是影像作品的骨架,它决定了画面元素的组织方式、空间关系以及视觉引导。三分法、黄金分割、对称构图、对角线构图……不同的构图方式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绪,引导观众的视线,突出主体,表达主题。例如,低角度拍摄可以赋予主体宏伟感,高角度拍摄则可能显得渺小和脆弱。 色彩的情感: 色彩是影像作品的灵魂。冷暖色调的对比、色彩饱和度的变化、色彩的象征意义,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观者的情绪和认知。蓝色可以带来宁静或忧郁,红色则象征着热情或危险。摄影师和电影导演们对色彩的精准运用,能够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光影的诗意: 光影,是摄影和电影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元素。光线不仅是照明,更是塑造形体、烘托气氛、制造戏剧冲突的强大工具。明暗对比强烈的“伦勃朗光”能够突出人物的立体感和内心的复杂性;柔和的光线则适合展现唯美和浪漫的场景。光影的流动、变化,更是赋予了影像生命力。 运动的叙事: 在电影和视频中,运动是其独有的语言。镜头运动(推、拉、摇、移、跟)和画面内运动,能够构建空间、展现人物关系、推进情节发展、营造节奏感。快速剪辑能够带来紧张刺激,长镜头则能提供沉浸式的体验。运动的运用,让影像变得鲜活,仿佛在讲述一个正在发生的故事。 四、 影像的流派与风格:从纪实到抽象的艺术探索 影像艺术的边界不断被拓展,各种流派和风格层出不穷,它们反映了艺术家对现实、情感和思想的不同理解与表达。 纪实与写实: 摄影的起源便与记录现实紧密相连。纪实摄影以其客观的态度,捕捉社会事件、人物百态,成为历史的见证。写实主义的电影,则力求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展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表现主义与象征主义: 表现主义影像作品,并非追求对外在现实的忠实模仿,而是通过扭曲的视角、强烈的色彩和夸张的光影,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主观体验。象征主义则善于运用隐喻和符号,传递深层的哲学思考。 实验影像与前卫艺术: 艺术家们不断挑战传统,探索影像艺术的边界。实验影像往往打破叙事逻辑,注重视觉形式和概念的表达,例如蒙太奇的非线性运用、抽象的视觉元素,甚至是声音与画面的大胆结合。 商业与艺术的融合: 广告、MV、纪录片等商业影像,在追求市场效益的同时,也孕育了许多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优秀的商业影像能够巧妙地运用艺术手法,将产品或信息以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方式呈现。 五、 影像的时代:技术革新与文化变迁的印记 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为影像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观看习惯和审美观念。 数字时代的冲击: 从胶片到数字,影像的记录、传输和编辑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技术的普及,降低了创作门槛,使得普通人也能成为影像的生产者。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VR/AR技术的兴起,正在重塑我们对“观看”的定义。沉浸式的体验,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为影像艺术带来了全新的想象空间。 社交媒体与内容爆炸: 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催生了海量的短视频和图像内容。这既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便利,也引发了对影像的碎片化消费、信息茧房以及虚假信息泛滥的担忧。 影像伦理与社会责任: 随着影像在生活中的渗透,影像的真实性、隐私保护、以及信息传播的伦理问题,也日益凸显。我们如何理性地看待和使用影像,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 六、 影像的未来:想象与现实的边界 影像艺术的未来,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技术的进步将继续推动其发展,而人类对表达、沟通和理解的需求,将永远是影像艺术创作的源泉。 AI与影像创作: 人工智能在图像生成、视频编辑等方面的应用,正在改变着创作流程,也引发了关于原创性、版权和艺术边界的讨论。 交互式影像: 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能够参与到影像叙事中。交互式电影、游戏化叙事等形式,将观众的体验推向新的高度。 跨媒介的融合: 影像将与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等,进行更深度的融合,产生全新的艺术形态。 七、 结语:用影像之眼,看世界之大 《光影流转:影像艺术的深度探索》希望能够成为读者的一扇窗,一扇通往影像艺术丰富世界的窗。通过对影像的起源、语言、流派、技术演变及其未来趋势的深入剖析,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欣赏那些触动人心的影像作品,更能理解影像在塑造我们认知、影响我们情感、乃至改变我们生活方式中的巨大力量。愿本书能激发您对影像的兴趣,培养您敏锐的视觉素养,让您能够用影像之眼,去观察、去思考、去感受这个波澜壮阔的世界,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光影中的故事与真理。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二 我最近沉浸在《星辰的低语:宇宙的奥秘与人类的探索》这本宇宙科普读物中,感觉自己渺小却又充满了对未知的渴望。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将深奥的宇宙学知识呈现在我面前,不再是枯燥的公式和理论,而是充满了诗意的描绘和引人入胜的叙述。从黑洞的形成机制,到星系的演化过程,再到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神秘面纱,作者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精美的插画一一解答。我特别震撼于书中关于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详尽阐述,以及对宇宙膨胀速度的测量,这些都让我对我们所处的宇宙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书里还详细介绍了人类历史上著名的天文望远镜,以及我们发射的探测器如何一步步揭示宇宙的秘密,比如哈勃望远镜拍摄的那些令人窒息的星云照片,以及旅行者号探测器带回的木星、土星的近距离影像,都让我感受到了人类探索精神的伟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无限拓宽了,对夜空中的点点星光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也更加期待未来人类在宇宙探索领域能取得的更多突破。

评分

评价一 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历史长河中的咖啡因:从中世纪修道院到现代咖啡馆》的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直以为咖啡只是一个提神醒脑的饮品,没想到它的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波澜壮阔的历史。作者从咖啡豆的起源地埃塞俄比亚讲起,追溯到阿拉伯世界的兴盛,再到传遍欧洲大陆,最后落地生根于全球各地。书里详细描述了咖啡馆如何成为早期社交、政治和文化交流的中心,甚至在启蒙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那些关于咖啡馆“智慧的温床”的描述,让我对街角那家熟悉的咖啡店有了全新的敬意。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咖啡豆的种植、烘焙和冲泡技艺的演变,从粗犷的古代方法到如今精益求精的现代工艺,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匠心。书中的图片也十分精美,古老的咖啡具、不同时期的咖啡馆照片,都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些泛黄的岁月。读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一种饮品的历史,更是在审视人类文明的演进,那些曾经的伟大思想家、艺术家,都曾在咖啡的香气中汲取灵感,这让我对今后的每一次咖啡品鉴都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文化感。

评分

评价四 我最近拜读了一本关于《印象派大师:光影的革命与艺术的重生》的画册,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让我深深陶醉于那些充满生命力的色彩之中。这本书汇集了莫奈、雷诺阿、德加、莫里索等一系列印象派大师的代表作品,并配以详尽的艺术评论和创作背景介绍。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画作,而是深入剖析了印象派画家们如何打破传统学院派的束缚,将目光投向日常生活,捕捉稍纵即逝的光影变化,用全新的笔触和色彩表现手法,赋予了画面前所未有的生动感。我特别着迷于莫奈笔下对自然光线的细腻描绘,无论是《睡莲》系列中变幻莫测的光影,还是《干草堆》系列中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光影效果,都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书中对德加芭蕾舞女的描绘也独具匠心,那些瞬间的姿态、动态的美感,仿佛都能从画布上跃然而出。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欣赏艺术,更是在理解一种艺术革命,理解艺术家们如何用他们的画笔,改变了人们对绘画的认知,也让我对色彩、光影有了更敏锐的感知。

评分

评价三 一本名为《古籍里的中国:失落的智慧与璀璨的文明》的书,最近让我爱不释手。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古籍,而是将那些尘封在历史角落的珍贵文献,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解读,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中国精神世界的大门。作者挑选了《诗经》、《楚辞》、《论语》、《道德经》等一系列经典,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这些古籍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山海经》的解读,那些奇珍异兽、神话传说,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勾勒出一幅瑰丽奇特的远古画卷。书中还涉及了大量的古代哲学、医学、建筑等方面的知识,比如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分析,对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溯源,以及对古代园林设计艺术的阐释,都让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典雅而不失流畅,配以精美的古籍插图和书法作品,更增添了几分古韵。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与古人对话,感受着他们曾经的思考、情感和智慧,让我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丝宁静与归属感。

评分

评价五 最近翻阅了一本名为《舌尖上的世界:从家常菜到米其林》的饮食文化书籍,感觉就像经历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味蕾之旅。这本书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从最朴实的地中海家常菜,到精致考究的法式大餐,再到热情奔放的墨西哥街头小吃,无不令人垂涎欲滴。作者不仅仅是介绍菜肴本身,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了每道菜背后的故事、食材的来源、烹饪的哲学,以及这些饮食习惯如何深深地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和情感之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亚洲饮食的部分,对于中国八大菜系的独特风味,日本寿司的严谨工艺,以及泰国咖喱的香辣诱人,都有着精彩的描绘。书中还探讨了食物与历史、宗教、地理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比如为什么意大利面会成为意大利的代表性食物,为什么法国的奶酪种类如此繁多,这些都让我对“吃”这件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阅读这本书,仿佛能闻到各种香料的芬芳,听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感受到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让我对即将到来的下一餐充满了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