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8-12岁 《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城南旧事》是文坛名家林海音女士独步文坛三十多年的经典作品。自1960年出版以来,不但在台湾畅销不衰,在大陆也拥有广大的读者群。林海音以她超逸的文字风格,饶具魔力的文笔,通过主角一一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自然而不造作,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将英子眼中北京南城风光恰切地融人字里行间,在展现真实热闹的市民生活之余,更为读者架设一个明晰的时空背景。全书在淡淡的忧伤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诗意,让人禁不住再三寻思个中深意。
内容简介
《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以自己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回忆20世纪20年代在老北京城的童年的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直到爸爸病故,她的童年随之结束,她的旁观者身份也至此结束,在十三岁的年级“开始负起了不是小孩子该负的责任”,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是林海音的代表作。《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20世纪80年代还被搬上银幕,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
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她原籍台湾,生于日本,长在北京。她的父亲在她12岁时离世,剩下她与母亲一起照顾三位妹妹和两位弟弟。她曾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成功地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林海音提出“纯文学”的概念,提倡不含政治及商业目的的文学创作。她成立纯文学出版社,创办《纯文学杂志》,发掘鼓励了无数青年作家,写下独树一帜的出版传奇。林海音一生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代表作有《城南旧事》《冬青树》《绿藻与咸蛋》《晓云》《婚姻的故事》等,她说:“我在北京度过的二十五年时间,是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琉璃瓦互映。”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冬阳童年骆驼队
惠安馆
我们看海去
兰姨娘
驴打滚儿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作家与作品
作家相册
作家手迹
主要著作目录
本书获奖记录
追寻母亲的足迹/夏祖丽
超越悲欢的童年/齐邦媛
精彩书摘
《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城南旧事》:
太阳从大玻璃窗透进来,照到大白纸糊的墙上,照到三屉桌上,照到我的小床上来了。我醒了,还躺在床上,看那道太阳光里飞舞着的许多小小的,小小的尘埃。宋妈过来掸窗台,掸桌子,随着鸡毛掸子的舞动,那道阳光里的尘埃加多了,飞舞得更热闹了,我赶忙拉起被来蒙住脸,是怕尘埃把我呛得咳嗽。
宋妈的鸡毛掸子轮到来掸我的小床了,小床上的棱棱角角她都掸到了,掸子把儿碰在床栏上,格格地响,我想骂她,但她倒先说话了:“还没睡够哪!”说着,她把我的被大掀开来,我穿着绒褂裤的身体整个露在被外,立刻就打了两个喷嚏。她强迫我起来,给我穿衣服。印花斜纹布的棉袄棉裤,都是新做的,棉裤筒多可笑,可以直立放在那里,就知道那棉花够多厚了。
妈正坐在炉子边梳头,倾着身子,一大把头发从后脖子顺过来,她就用篦子篦呀篦呀的,炉上是一瓶玫瑰色的发油,天气冷,油凝住了,总要放在炉子上化一化才能擦。
窗外很明亮,干秃的树枝上落着几只不怕冷的小鸟,我在想,什么时候那树上才能长满叶子呢?这是我们在北京过的第一个冬天。
妈妈还说不好北京话,她正在告诉宋妈,今天买什么菜。妈不会说“买一斤猪肉,不要太肥。”她说:“买一斤租漏,不要太回。”宋妈梳完了头,用她的油手抹在我的头发上,也给我梳了两条辫子。我看宋妈提着篮子要出去了,连忙喊住她:“宋妈,我跟你去买菜。”宋妈说:“你不怕惠难馆的疯子?”宋妈是顺义县的人,她也说不好北京话,她说成“惠难馆”,妈说成“灰娃馆”,爸说成“飞安馆”,我随着胡同里的孩子说“惠安馆”,到底哪一个对,我不知道。
我为什么要怕惠安馆的疯子?她昨天还冲我笑呢!她那一笑真有意思,要不是妈紧紧拉着我的手,我就会走过去看她,跟她说话了。
惠安馆在我们这条胡同的最前一家,三层石台阶上去,就是两扇大黑门凹进去,门上横着一块匾,路过的时候爸爸教我念过:“飞安会馆”。爸说里面住的都是从“飞安”那个地方来的学生,像叔叔一样,在大学里念书。
“也在北京大学?”我问爸爸。
“北京的大学多着呢,还有清华大学呀!燕京大学呀!”“可以不可以到飞安不,惠安馆里找叔叔们玩一玩?”“做晤得!做晤得!”我知道,我无论要求什么事,爸终归要拿这句客家话来拒绝我。我想总有一天我要迈上那三层台阶,走进那黑洞洞的大门里去的。
惠安馆的疯子我看见好几次了,每一次只要她站在门口,宋妈或者妈就赶快捏紧我的手,轻轻说:“疯子!”我们便擦着墙边走过去,我如果要回头再张望一下时,她们就用力拉我的胳臂制止我。其实那疯子还不就是一个梳着油松大辫子的大姑娘,像张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样!她总是倚着门墙站着,看来来往往过路的人。
是昨天,我跟着妈妈到骡马市的佛照楼去买东西,妈是去买擦脸的鸭蛋粉,我呢,就是爱吃那里的八珍梅。我们从骡马市大街回来,穿过魏染胡同,西草厂,到了椿树胡同的井窝子,井窝子斜对面就是我们住的这条胡同。刚一进胡同,我就看见惠安馆的疯子了,她穿了一件绛紫色的棉袄,黑绒的毛窝,头上留着一排刘海儿,辫子上扎的是大红绒绳,她正把大辫子甩到前面来,两手玩弄着辫梢,愣愣地看着对面人家院子里的那棵老洋槐。干树枝子上有几只乌鸦,胡同里没什么人。
妈正低头嘴里念叨着,准是在算她今天共买了多少钱的东西,好跟无事不操心的爸爸报帐,所以妈没留神已经走到了“灰娃馆”。我跟在妈的后面,一直看疯子,竟忘了走路。这时疯子的眼光从洋槐上落下来,正好看到我,她眼珠不动地盯着我,好像要在我的脸上找什么。她的脸白得发青,鼻子尖有点红,大概是冷风吹冻的,尖尖的下巴,两片薄嘴唇紧紧地闭着。忽然她的嘴唇动了,眼睛也眨了两下,带着笑,好像要说话,弄着辫梢的手也向我伸出来,招我过去呢。不知怎么,我浑身大大地打了一个寒战,跟着,我就随着她的招手和笑意要向她走去。可是妈回过头来了,突然把我一拉:“怎么啦,你?”
……
前言/序言
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城南旧事 一本关于童年、记忆与成长的时代画卷 《城南旧事》并非一本孤立的书,它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得以窥见那个特定年代里,一个孩子的纯真视角,以及一段随风而逝的旧日时光。作为“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中的一员,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情感力量和深刻的时代印记,为一代又一代的小读者们编织了一个关于童年、关于北京南城、关于成长与离别的永恒故事。 故事发生的时空:遥远的北京南城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南城。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古朴而亲切的气息,它承载着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是故事发生最真实的土壤。那个时代的南城,不同于今日的繁华都市,它有着深深的胡同、灰色的砖墙、低矮的平房,还有各种各样淳朴而鲜活的人物。在这里,生活节奏缓慢而有序,邻里之间充满了温情,孩子们的世界也显得格外纯粹和宽广。 林海音女士以她细腻入微的笔触,将这个模糊的年代和具体的地点,一点一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她没有刻意去描绘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将目光聚焦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阳光如何穿透胡同的缝隙,鸽子如何在屋顶上盘旋,小贩们在街头巷尾的叫卖声,以及孩子们的游戏和欢笑,这一切都构成了一个生动而充满烟火气的画面。读者仿佛可以闻到南城特有的味道,感受到那份宁静与温暖。 主人公英子:纯真眼睛下的世界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名叫英子的女孩。她大约七八岁的年纪,正值童年最美好的时期。这个年龄的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是直接而单纯的,他们没有成年人的复杂心思,也没有被现实磨平棱角。英子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她用她清澈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一切,记录下那些在她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事。 她的童年生活,是在北京南城度过的。她和她的家人,她的朋友,还有那些在她的生命中短暂出现又匆匆离去的人们,共同构成了她最初的世界。她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对生活中的新事物都怀有憧憬。她的言语带着孩子特有的天真和直率,她的情感也是真实而热烈的。 然而,孩子的纯真并非意味着对世界的无知。随着故事的展开,英子虽然年幼,却也在不经意间触碰到了一些生活的真相,一些成人世界里的无奈与悲伤。她会因为朋友的离去而感到难过,会因为某些不理解的事情而困惑,但她的内心依然保持着善良和对美好的向往。 书中鲜活的人物群像: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城南旧事》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虽然可能只是英子童年生活中的过客,但他们每一个都带着自己独特的故事和生命的痕迹,给英子的成长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宋妈: 朴实善良的宋妈,是英子童年时期重要的照顾者。她勤劳肯干,对待英子如同亲生女儿一般。她的身上体现了那个时代劳动人民的坚韧和淳朴,她对英子的关爱,是英子心中温暖的港湾。然而,宋妈也有自己的苦楚和无奈,她对亲人的思念,对生活的艰辛,也让这个人物更加饱满和真实。 爸爸: 英子的爸爸是一位知识分子,他温文尔雅,热爱读书,也给予了英子良好的家庭教育。他教会英子许多道理,也用他的方式爱着自己的女儿。爸爸的形象,代表了那个时代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子女的期许。然而,他也面临着时代的压力和生活的不易,他的离去,给英子的童年带来了巨大的阴影。 小姑娘妞儿: 妞儿是英子在胡同里遇到的玩伴,她的故事是英子童年中最令人心酸的部分之一。妞儿的身世坎坷,被坏人拐卖,她的出现和离去,让英子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无常和社会的黑暗。妞儿的遭遇,是那个时代底层人民悲惨命运的一个缩影。 疯女人秀贞: 秀贞是英子眼中一个“疯”女人,但英子却对她抱有同情和怜悯。秀贞因为走失了自己的孩子,一直在寻找,她的孤独和痛苦,在英子的眼中被放大。英子用孩子的方式去理解和帮助秀贞,这种跨越年龄和界限的善意,是故事中闪光的部分。秀贞的故事,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漠视和无奈。 油炸鬼: 英子心中的“油炸鬼”,一个总是在捣乱、惹人生厌的小伙伴。但英子也在他身上看到了孩子的天真和对友谊的渴望。通过对“油炸鬼”的描绘,也展现了孩子们之间纯粹而复杂的友谊。 这些人物,无论身份高低,无论命运如何,都在英子的童年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就像一颗颗散落在南城胡同里的珍珠,被英子的目光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幅生动而感人的画面。 情感的主旋律:成长中的淡淡忧伤 《城南旧事》的情感基调是复杂的,它并非一味地描绘童年的快乐,而是掺杂着淡淡的忧伤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这种忧伤,源于童年所无法避免的成长,源于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离别。 英子在她的童年里,经历了父母的生离死别,经历了朋友的意外离去,经历了自己对世界的逐渐认知。每一次的离别,都像一把小小的钝刀,在她的心上划过一道浅浅的痕迹。她不理解为什么曾经亲密的人会突然消失,她不明白为什么生活会有如此多的无奈。 然而,这种忧伤并非绝望,而是成长过程中必然伴随的阵痛。正是这些经历,让英子逐渐成熟,让她开始理解生命的脆弱,开始懂得珍惜当下。故事中的许多情节,虽然看似平淡,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力量。例如,爸爸的离去,对于年幼的英子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打击。她用自己的方式去怀念父亲,去理解父亲。 作者林海音女士以一种克制而内敛的方式,将这种复杂的情感传递给读者。她没有大肆渲染悲伤,而是用一种温和的叙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情感。这种“留白”,反而让情感更加悠远绵长。 文学价值与时代意义:一曲时代的挽歌 《城南旧事》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离不开它深刻的文学价值和丰富的时代意义。 独特的叙事视角: 以儿童的视角来叙事,是这部作品最鲜明的特色。儿童的视角是纯粹的、直接的,但同时,当他们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成人世界时,又会产生一种独特的洞察力。这种视角,让故事充满了稚拙的美感,也让读者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生活。 细腻的语言艺术: 林海音女士的语言,平实而优美,充满了北方方言的韵味。她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将人物和场景勾勒得活灵活现。她笔下的景物描写,也极具画面感,仿佛能让读者身临其境。 时代烙印: 《城南旧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童年的故事,它更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北京南城风貌的生动写照。它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人情世故、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命运。通过英子的眼睛,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它是一曲对逝去时光的温柔挽歌,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忆。 成长主题的普适性: 尽管故事发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但其关于童年、成长、离别、怀念的主题,却具有跨越时空、触动人心的普适性。每一个经历过童年的人,都能在英子的故事中找到共鸣,都能感受到成长的喜悦与忧伤。 阅读的启示:在记忆中寻找力量 阅读《城南旧事》,对于8-12岁的读者而言,不仅是一次文学的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启迪。 学会观察与感受: 英子用她敏锐的眼睛和纯真的心灵去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世界。鼓励孩子们也尝试用同样的方式去感受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不美好,去理解他人的情感。 理解离别与成长: 成长总是伴随着离别。通过英子的故事,孩子们可以初步理解离别是生命的一部分,并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同时,他们也能明白,每一次的经历,无论好坏,都是成长的养分。 珍视亲情与友情: 英子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情感,是故事中最温暖的部分。鼓励孩子们珍惜与家人和朋友相处的时光,用心去维系这些珍贵的情感。 培养同情心与善意: 英子对秀贞的理解和同情,展现了孩子身上最可贵的品质。引导孩子们培养同情心,学会关爱弱势群体,用善意去对待他人。 《城南旧事》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新的感悟。它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它用最质朴的方式,讲述了关于人生最深刻的道理,让我们在回首过往时,能够带着一丝温暖的怀念,继续向前。它提醒我们,即使岁月流转,时光飞逝,那些曾经的记忆,那些曾经的人,都将在我们心中留下永恒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