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籁居忆旧

秋籁居忆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严晓星<执笔> 著,成公亮 口述
图书标签:
  • 回忆
  • 散文
  • 文学
  • 秋天
  • 生活
  • 情感
  • 旧时光
  • 随笔
  • 个人经历
  • 感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70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9020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当代古琴大家成公亮先生长于江南水乡小镇,少年时期与音乐结缘,后从前辈古琴大师张子谦、刘景韶习古琴。“文革”期间,在北京中国京剧团、山东省京剧团参与《红灯记》、《奇袭白虎团》等京剧现代戏的音乐创作,经历了文革“样板戏”的起起落落。
  《秋籁居忆旧》是成先生的口述回忆录,叙述自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的经历与耳目所接的当代中国社会,以及新中国艺术院校的师生们在艺术与政治中的选择。本书内容丰富生动,既是一位古琴家的个人回忆,也是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音乐家经历的缩影。书末附录《人生就是一瞬间的过程——关于“口述”的对话》长文,可借以了解成先生做此口述的初衷,以及八十年代以来传承古琴艺术的经过。

作者简介

  成公亮,1940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当代古琴大家。1965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理论作曲系。“文革”期间在北京中国京剧团、山东省京剧团参与《红灯记》《奇袭白虎团》等京剧现代戏的音乐创作。1984年调入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工作,任音乐理论、作曲、古琴教师。1997年提前退休。2011年12月返聘于南京艺术学院之音乐学院,任琴学研究中心主任。著有《秋籁居琴话》(三联书店,2009年)、《秋籁居琴课》(三联书店,2012年)、《秋籁居闲话》(中华书局,2014年)、《秋籁居琴谱》(中华书局,2015年)等。
  古琴先后师承刘景韶、张子谦先生,主要在广陵琴派传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表达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或温润柔情,或炽烈深沉,具有深细的人情味。他修养深厚而又直接取源心灵的演奏,被认为是“内心情感的极致”。

  严晓星,江苏南通人,媒体人、学者,近年尤致力于古琴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著有《近世古琴逸话》、《梅庵琴人传》、《金庸识小录》、《条畅小集》、《七弦古意:古琴历史与文献丛考》等,编有《高罗佩事辑》、《民国古琴随笔集》、《与古琴相遇》(将出版)、《徐立孙先生琴学著作集》(将出版)、《梅庵琴派史料》(将出版)等。

目录

第一章 童年
故乡
家庭
童年之一:初上小学
童年之二:“拆天了”
童年之三:大中街
童年之四:看戏
童年之五:胡琴、丰子恺的画和小人书
童年之六:小镇风雨
“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好听的音乐!”
“汤渡人”
考进上海音乐学院附中
第二章 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高中部
课程
金村田先生与“学深学透学到家”
从二胡到古琴
“资产阶级象牙塔”里的风波
初学古琴
乐观豁达的张子谦先生
副修古筝
音乐会
当音乐家也不容易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贺绿汀、孟波印象
同学们
毕业
第三章 上海音乐学院
改学作曲了
饥饿
科系与课程
老师之一:胡登跳、严庆祥
老师之二:刘如曾
老师之三:卫仲乐、钱仁康
戏曲生活点滴
第一次公演的“作品”
音乐演出
课余
同学们
上海京剧院
结束学生时代
人生就是一瞬间的过程
——关于“口述”的对话(代后记)/成公亮、邓涛

精彩书摘

  初学古琴
  1957年秋天,我升高二,主修课程改成了古琴。第一位老师是刘景韶。伴着“反右”的风雨,我的古琴学习不合时宜地开始了。
  刘先生长得清瘦,为人本分低调,沉默寡言,跟我们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是太多。可能有个性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他曾经是国民政府教育部门的人,在新社会处处谨言慎行吧——我从前没有细想。他独自一人住在学校里,我有时候路过会去看看他,但也没什么话说,如果没什么事,几句话就出来了。因为这样,对活泼好动、才十七岁的我来说,觉得有点闷。
  刘先生的教学方法总归是传统的“对弹”——老师和学生面对面弹同一首曲子,学生要保持和老师一样的速度、节奏,最后达到弹得几乎完全一样、可以齐奏的效果。对于乐曲的意境,或者弹琴过程中的问题,什么地方快点、什么地方慢点,指法动作之类讲解得不多,问题的解决常常是在对弹的过程之中慢慢改正第二章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高中部过来的。
  每学新曲子,刘先生就会给我一份减字谱,把要学的弹给我听。我回去后凭着记忆,对着谱子弹出来。那时条件不如现在,没录音可以反复听、反复揣摩,但我每天都有时间练琴,见到老师也很方便。因为每个礼拜都有一次专业主课,一次是两节,大约一个半小时,有问题请教也方便。
  第二年寒假回家,丁山的“反右”也折腾起来。其间,我父亲正好生了场大病,肺部的病,胸口灌浓,几乎一直在无锡住院,没掺和到“鸣放”中去,也就侥幸没事。但他的好友,曾经是“窑户”的华荫棠没逃过去,给半骗半逼地表态,又给不由分说地戴上了“右派”的帽子。不过华荫棠是很有修养的人,虽然被打成“右派”,但他活了一百零三岁,前几年才去世。
  1958年春天,学校搬迁到上海市区。附中搬到了东平路九号,这里原来是蒋介石和宋美龄在上海的寓所,有花园有草坪,环境很好。东平路九号隔壁的十一号原来是一所苏联驻沪人员孩子的小学,这座叫做“苏联小学”的楼和操场也归了附中,他们搬到别处了。大学部搬到汾阳路二十号,在淮海中路上还有一个大门,一一一三号,校园里有草坪、一个大礼堂、六座中型或小型的欧式洋楼,还有一块称作“六亩地”的菜地,环境也很不错,虽然比之附中,稍差一些。附小却搬在大学部校园内,在最东边的一座洋楼里。大学部搬迁之后,原来的旧洋楼房子好看不受用,太小了,紧接着就造了教学大楼和琴房、宿舍。当时搬迁的表面理由是漕河泾远离市区,脱离了工农兵大众。这个理由显然很勉强,郊区接近农村,农民也是工农兵大众之一。实际上,学校远离市区,市区的人来听音乐会很不方便,学生观摩各种演出也不方便,大量住在上海市区的教职工每天坐校车来漕河泾上班,也不方便,这些都是原因吧。当然,真正的原因应该是上海市高校整体的规划调整。
  漕河泾校园像天堂一样美好,我们终于离开了。
  我一直和李禹贤共用一个琴房,搬到市区后也没变。和高一时不同,那时候他弹古琴、我拉二胡,现在我们俩都弹古琴。隔壁琴房,好像是高一新生龚荣生,主修的也是古琴,他当时的古琴老师是吴振平。龚荣生是江苏启东人,李禹贤是山东桓台人,但他们都在南京念初中,也都在南京跟张正吟、夏一峰、赵云青等古琴家学过,早就认识。大学毕业之后,龚荣生改了名字叫“龚一”,后来成为中国最出名的古琴家。
  高二这一年,我跟刘先生先后学了《梅庵琴谱》上的两首小曲《秋风词》、《关山月》,和两首中曲《长门怨》、《平沙落雁》,这些大概是《梅庵琴谱》里最有代表性的曲子了。梅庵派的《平沙落雁》比较特别,始祖王燕卿下过很大的工夫修改旧谱,独树一帜。后来我学会了作品分析,用来分析梅庵派的《平沙落雁》就会发现:王燕卿所加的第六段“雁鸣声”,以六、四空弦反复的弹奏作为背景衬托高音区的主要旋律,营造气氛,这是传统的琵琶武曲里常用的手法。在当时,王燕卿这样的作曲手法极为高明而大胆。另外,刘先生还教过我明代《真传正宗琴谱》上的《归去来辞》。刘先生会五线谱,《归去来辞》给的是五线谱。我后来常弹的刘先生教的曲子,就是《归去来辞》和《长门怨》。
  夏天,又到了附中招生的时节。有个低我一级、钢琴专业的姓陈的女同学来找我,还带了个小姑娘,是她的亲戚。小姑娘叫闵惠芬,宜兴人,还是我小学美术老师闵伯骞的侄女,真巧,于是认了老乡。女同学介绍说,闵惠芬是来报考附中初中部二胡专业的,我听她拉了两首曲子,觉得音准啊、乐感啊都相当好,录取应该没任何问题。可意外的是,她连初试都没通过。初试考的是视唱练耳,这一关要淘汰掉很多考生,到复试才考专业,她竟然连展示一下二胡演奏才华的机会都没有了。
  那天我路过举办初试的大礼堂,看到台上有人在弹钢琴,台下的考生少说也有一两百个,乱哄哄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听音可真不容易。接着我又了解到,闵惠芬从小学习民族音乐,接触钢琴很少,不熟悉钢琴的声音,这么一来就被刷下来了。那位女同学来找我商量,我就跑去找金村田先生,把闵惠芬的情况讲给他听,强调她专业水平那么好,连复试的机会都没有,多可惜啊。金先生听了说:“啊,那就让她参加复试吧。”——她在复试中表现非常好,被录取了。过了几年,她还在念高中,就在一次全国性的二胡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又过了几年,很快成为全国闻名的二胡演奏大家。她曾对别人说我是她的“大恩人”,其实就是这么回事。钢琴的声音要熟悉并不难,她就是回去练习一下,第二年再来,还是一样能考取。如果没什么特殊原因,她还是一样能取得后来的成就。
  这时候,大哥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了。因为家庭成分不好,他这个数学课代表被分配去山东淄博的周村当中学数学教师。对生长在江南鱼米之乡的人来说,那里不仅是小地方,而且生活太苦了。大哥去了没多久,寒假就回家了,说不想再去。可不去就没工作,而且“不服从分配”是很恶劣的行为,必然要受到严厉的惩罚,何况是“剥削阶级”出身呢。那年寒假家里笼罩着悲切的气氛,我想,父母亲心里应是更加难过,但是只能劝他。
  他也只有回淄博去了,这一去,工作到退休,一直到现在。
  ……

前言/序言


秋籁居忆旧 《秋籁居忆旧》是一部以个人回忆为经,以时代变迁为纬,编织而成的岁月长卷。它不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史诗,也非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而更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在秋日午后,临窗而坐,手中捧着泛黄的相册,缓缓道来的那些散落在光阴深处的片段。 书中所述,是作者童年时在江南小镇度过的那段青葱岁月。那时的天空似乎格外湛蓝,云朵也格外洁白,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栀子花的清香。故事从那个古朴的“秋籁居”开始,一个承载了家族几代人记忆的老宅。它坐落在一条蜿蜒的小河旁,门前有几株高大的梧桐,秋天落叶缤纷,恰似一曲无声的《秋籁》。作者以孩童纯真的视角,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老宅的每一个角落:吱呀作响的木楼梯,斑驳的石板地,弥漫着陈年书香的书房,以及充满烟火气的厨房。每一个细节都带着岁月的温度,每一个场景都唤醒着沉睡的记忆。 那些关于亲人的片段,是本书最温暖的底色。慈祥的祖母,总是在忙碌之余,为孩子们讲述古老的神话故事,她的手语仿佛能勾勒出星辰大海。严厉却充满智慧的父亲,如何在艰难的年代,用他的肩膀支撑起整个家。温柔的母亲,如何在粗茶淡饭中,调剂出生活的五彩斑斓。还有那些嬉笑打闹的兄弟姐妹,他们共同编织了童年最无忧无虑的时光。作者笔下的亲人,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有忧的个体,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言传身教,都深深地烙印在作者的心灵深处,成为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指引。 除了家庭的温馨,小镇的生活也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集市的热闹,孩童们的游戏,邻里间的串门,节日的庆典,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作者详细描写了那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传统习俗,如春节的年货采购、元宵的花灯游行、端午的龙舟竞渡、中秋的月饼制作等等。每一个习俗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人情味。他尤其着墨于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如老裁缝的针线活,老药铺的草药香,豆腐坊的豆浆味,这些细节的描摹,不仅勾勒出小镇的独特风貌,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寄托。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给这个宁静的小镇带来了冲击。作者的笔触也随之转向,开始记录那些改革开放初期,涌入这座小镇的新鲜事物和观念。工厂的烟囱拔地而起,收音机里传来了邓丽君的歌声,人们的衣着和思想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在小镇居民中引起了不同的反应,有的欣喜若狂,有的则忧心忡忡。作者并没有直接评论这些变化的好坏,而是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冷静地记录下这一切,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思考。 书中还穿插着作者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烦恼和初恋的萌动。那些懵懂的情感,那些小心翼翼的试探,那些因为误会而产生的青涩忧伤,都被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一一呈现。青春期的迷茫,对未来的憧憬,对理想的追求,都在作者的字里行间流淌。他还记录了在那段特殊的年代里,年轻人所经历的独特成长经历,如上山下乡的经历,或是为了考大学而付出的艰辛努力。这些经历,构成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青春印记。 《秋籁居忆旧》的魅力,还在于它对“乡愁”这一主题的深刻挖掘。随着作者的离开,故乡在作者心中,从一个具体的地理空间,逐渐升华为一种情感的寄托。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月亮,故乡的河流,故乡的炊烟,总会在不经意间触动心弦。作者用充满情感的文字,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以及对童年纯真时光的追忆。这种乡愁,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对根源的追寻,对自我身份的确认。 本书的语言风格质朴而隽永,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来烘托气氛,用平实的语言来讲述动人的故事。每一次落笔,都仿佛经过了岁月的沉淀,字里行间都散发着一种醇厚的韵味。他的叙述方式,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时而又如秋风拂过,带来阵阵涟漪。这种独特的叙事风格,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作者的回忆之中,与他一同感受喜怒哀乐。 《秋籁居忆旧》不仅仅是一本回忆录,它更是一扇窗,让读者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生活图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以及一代人的情感轨迹。它让我们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有机会停下脚步,回望来时路,体味那些被遗忘的美好。它提醒我们,在追逐物质繁荣的同时,不要忘记那些滋养我们心灵的精神家园,不要忘记那些构筑我们人生基石的真挚情感。 这本书,适合在静谧的午后,或者清冷的夜晚,一个人静静地翻阅。当读到那些熟悉的场景,那些熟悉的情感时,你会不自觉地与作者产生共鸣,仿佛那段往事,也曾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它会让你想起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自己的亲人,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那些曾经温暖的瞬间。 “秋籁”二字,寓意着秋天的声音,是丰收的喜悦,也是离别的愁绪,是收获的沉淀,也是思念的悠长。而“忆旧”,则是对过往的珍藏与回味。整本书,恰似秋日里一声悠扬的箫声,穿越时空,触动心弦,勾勒出一幅幅饱含深情的生命画卷。它是一曲献给时光的挽歌,也是一首赞美岁月的颂歌。它邀请读者一同走进那段泛黄的岁月,一同感受那份浓浓的乡愁,一同品味那份淡淡的忧伤与深深的眷恋。

用户评价

评分

“秋籁居忆旧”,这几个字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淡雅的画面。我仿佛看到,在一个宁静的秋日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下,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一位文人雅士,端坐其中,提笔写下那些关于往昔的絮语。这本书,我感觉它更像是一本散文集,记录着作者在“秋籁居”中的所思所感,所见所闻。我期待着,它能够带我走进一个充满诗意和哲思的世界,让我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心灵的栖息地。它不一定有惊险刺激的情节,但一定有细腻入微的观察,有发人深省的思考。我相信,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懂得生活,并且能够将生活中的点滴感悟,用优美的文字呈现出来的人。读这样的书,就像在品尝一杯清淡的绿茶,虽然没有浓烈的香气,但回甘悠长,沁人心脾。它会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更加怀念那些曾经的美好。

评分

第一次看到“秋籁居忆旧”这个名字,就觉得它带着一种独特的意境。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拥有一个叫“秋籁居”的地方,它会是什么样的?是在远离尘嚣的山野,还是在闹市中的一方庭院?“忆旧”二字,更是将我的思绪拉回了遥远的过去,那些模糊而又清晰的片段,如同泛黄的照片,在脑海中缓缓展开。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温柔怀念。我期待着,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笔下那种淡淡的忧伤,以及在忧伤中流露出的对生活的热爱。那种感觉,就像在秋日午后,独自一人漫步在落叶铺就的小径上,听着风吹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与感慨。它不一定能带给我什么实际的帮助,但它一定能滋养我的心灵,让我更加懂得珍惜当下,更加怀念过去。我相信,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人,一个懂得生活,也懂得如何用文字来表达情感的人。

评分

一本封面素雅的书,书名“秋籁居忆旧”,仅仅是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过往那些淡淡的、却又深刻的记忆。我仿佛看到一位故人,在秋日黄昏,透过窗棂,望着落叶飘零,笔尖在纸上缓缓游走,记录着那些被时光浸润的故事。这样的书,总是带着一种古韵,一种温情,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回味。我喜欢这种不张扬的风格,就像一杯陈年的老茶,初入口或许平淡,但越品越有滋味。它不像那些哗众取宠的畅销书,用激烈的冲突和狗血的情节吸引眼球,而是用一种细腻、内敛的方式,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读这样的书,需要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去体会作者笔下的情景,去想象那些早已逝去的时光,去重温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我相信,“秋籁居忆旧”会是一次与自己内心深处的对话,一次与历史的回眸,一次对生命中那些珍贵瞬间的珍藏。它不一定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一定有触动人心的力量,就像秋日里习习的凉风,吹拂过心田,留下淡淡的清爽。

评分

“秋籁居忆旧”,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我常常在想,如果我能置身于“秋籁居”,在金风送爽的秋日里,听着那“籁籁”作响的秋声,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作者曾经的生活,曾经的经历,曾经的情感。我期待着,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与作者一同穿越时空,感受那份属于秋日的宁静与美好。那种感觉,就像在午后的阳光下,捧着一本旧书,在茶香袅袅中,与作者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它不一定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一定有细腻入微的情感,有触动人心的细节。我相信,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捕捉细节的人,他能够将那些平凡的生活片段,升华为动人的篇章。读这样的书,就像在品味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能体会其中的深邃。

评分

“秋籁居忆旧”,光是这个名字,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我喜欢这种带有些许怀旧色彩的书名,它总能勾起我内心深处对过往的眷恋。我猜想,“秋籁居”或许是作者心中一个特别的地方,一个承载着无数回忆的角落。而“忆旧”,更是直接点明了本书的主题——关于过去的故事,关于那些已经远去的时光。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共鸣,能够找到那些被遗忘在岁月角落里的感动。也许,书中描绘的场景,并不一定是我经历过的,但那种情感,那种氛围,却能轻易地打动我。就像在秋日的海边,看着海浪一遍遍地拍打着沙滩,留下深深的印记,然后又被下一波海浪抚平。那是一种时间的痕迹,一种生命的轮回。我相信,这本书会带给我一次深刻的心灵体验,一次与过去自我的对话,一次对生命中那些美好瞬间的重温。

评分

不错,感到满意

评分

好书,古琴大家写的,值得一读。喜欢古琴,当然也喜欢古琴大师。

评分

学琴一年有余,觉得应该读些琴师的趣闻以增长见闻,就买了,文笔如先生之琴韵也。

评分

书很好,搞活动购买很合算,送货非常迅速,整体满意,囤积一大批。

评分

刘先生长得清瘦,为人本分低调,沉默寡言,跟我们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是太多。可能有个性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他曾经是国民政府教育部门的人,在新社会处处谨言慎行吧&mdash;&mdash;我从前没有细想。他独自一人住在学校里,我有时候路过会去看看他,但也没什么话说,如果没什么事,几句话就出来了。因为这样,对活泼好动、才十七岁的我来说,觉得有点闷。

评分

一月气聚,二月水谷,三月驼云,四月裂帛,五月拾衣,六月莲灿,七月兰浆,八月诗禅,九月浮槎,十月女泽,十一月乘衣归,十二月风雪客。月月享受书香,月月信任京东。。。

评分

难得的好东西,值得购买

评分

很好看的书,看新京报书单推荐买的

评分

还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