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镜:埃舍尔的不可能世界》中作者运用优美的语言和精致的图片描绘了世界知名版画艺术家埃舍尔的生平、创作以及他对版画艺术的理解。埃舍尔的许多版画都源于悖论、幻觉和双重意义。自相缠绕的怪圈是他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主题。他努力追求图景的完备而不顾它们的不一致性,或者说让那些不可能同时在场者同时出场。借此他创造了一个颇具魅力的“不可能世界”。埃舍尔对“不可能世界”的营造极其成功,使他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的崇拜者,其中包括很多知名科学家,比如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就非常欣赏埃舍尔的艺术作品。
有一次,一位妇女在电话里对我说:“埃舍尔先生,我对您的作品完全着了迷,您的版画《蜥蜴》把轮回再生的过程描绘得那么生动。”我答道,“夫人,如果您那样认为,那就那样好了。”这个狡黠机巧的回答出自知名的荷兰版画艺术家毛里茨·科内利斯·埃舍尔(Maurits Cornelis Escher,1898~1972)之口。他的作品具有复杂的多义性,那些思维单一、草率仓促的阐释往往离题万里、不着边际。
在一幅计算机生成的三维图像震惊公众之前很久,埃舍尔就是这第三维的大师了。他的石版画《魔镜》早在1946年便已完成。数学家布鲁诺·恩斯特以此作为《魔镜:埃舍尔的不可能世界》书名,是在强调,埃舍尔的作品永远都会对它的读者产生神奇的魔力。
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恩斯特每周都去拜访埃舍尔,系统地讨论他的全部作品。他们在讨论中所生发出的友谊,使恩斯特能够深入到埃舍尔的生活和他的概念世界之中。恩斯特的记述翔实准确,并经过了艺术家本人的校正。
埃舍尔的作品是无法归类的。单纯从科学、心理学或者美学的角度都无法品味其妙。问题依然:他为什么要创造这些图画?他是怎样构建它们的?他在最终完成作品之前,要做哪些前期工作?他所创造的这些形象之间有什么关联?《魔镜:埃舍尔的不可能世界》基于最可信的一手资料,以埃舍尔的生平,250幅插图,连同对诸多数学问题的阐释,为诸如此类的种种问题作出了回答。
布鲁诺·恩斯特(Bruno Ernst),荷兰数学家,1926年生于荷兰鹿特丹,他是一位天才的科学推广者,撰写了大量关于天文学、摄影术、书法史的书籍和文章,虽然他并非这些领域的专家。恩斯特于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埃舍尔
M·C·埃舍尔无疑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但是,他却与同时代的艺术家几乎没有交流。如本书作者所说,埃舍尔特立独行,几乎是孤身一人进行着他的绘画探索。又如本书作者所言,埃舍尔其实是一位思想家,只不过他的思想不是付诸语言,而是形诸画面。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他思想探险的一个记录和总结。
本书的问世,终于可以使中国读者能够系统地、不失真地了解埃舍尔本人的思想和作品了。
第一次看到埃舍尔的作品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一期《读者文摘》(今《读者》)的中心插页上刊出了埃舍尔著名的《瀑布》,鉴于此刊的销量,这应该是埃舍尔在中国的第一次大众传播。而埃舍尔在中国知识分子中产生影响,毫无疑问是由于“走向未来丛书”之一的《GEB——一条永恒的金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很多中国学者都是通过书前的插图第一次看到埃舍尔的作品的。而这个小册子只是美国学者侯世达(Douglas R.Hofstadter)一部巨著的简写本,原书曾获美国普利策奖,销量甚广。12年后的1996年,中文全译本《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方才出版。该书将数学家哥德尔、艺术家埃舍尔和音乐家巴赫进行了比较,认为他们之间存在着人类思维不同领域的共性。但是,这部书其实是侯世达的六经注我之作,他所说的埃舍尔是他所看到的埃舍尔,而不是埃舍尔本人。
埃舍尔独树一帜,自成一格,他的作品已经构成了一个自足而丰富的世界。对于这个世界,普通人往往不得其门,只是把它当做一幅幅有趣的、奇怪的图画。而学者们则各取所需,其中虽有阐微发隐,也不乏自说自话。对埃舍尔的误解更是常见,比如时常有人称埃舍尔为错觉图形大师,也不时有人说埃舍尔精通自然科学或者数学。
当然,由于埃舍尔所思考的问题,以及他思考问题的方式,更接近于科学家而不是艺术家;所以毫不奇怪,他的作品首先为科学家所接受,是科学家发现了埃舍尔作品的不凡价值和意义。数学家、物理学家以及心理学家如侯世达一般各自从自己的角度解释埃舍尔,或者用埃舍尔说明自己的理论。杨振宁的一本小书《基本粒子发现简史》就是以埃舍尔的《骑士》作为封面的。马丁·加德纳的文集《好科学、坏科学、怪科学》的封面则选用了埃舍尔的作品《三个球Ⅰ》。
从目前的大众语境看,一位艺术家表达了“科学的思想”,并能为科学家所欣赏,是艺术家的荣耀。但是。这样的理解恰恰忽视了埃舍尔作为一位独立的思想者的价值。尽管埃舍尔有很多科学家朋友,并且有几位对他的作品产生了影响。但是,在我看来,埃舍尔并没有试图表达“科学家”的思想,而只是要表达他自己的思想。
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从埃舍尔自身的角度,对埃舍尔进行了系统的评述。而且,这个评述是建立在第一手资料之上的,并得到了埃舍尔本人的认可。
长期以来,我像追星一般搜罗有关埃舍尔的图片。他的作品只是零零星星地出现在科学家的著作中,出现在装帧设计方面的书籍中——这是埃舍尔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另一个领域。作为一名物理系的学生,我很早就注意到了杨振宁的小书。大四时。我从吉林大学图书馆处理的过期杂志中买了一期Science,仅仅因为其封面是埃舍尔的《彼岸》,那是我拥有的第一张尺寸较大的埃舍尔彩色印刷品。整本的埃舍尔画册直至90年代方才出现,据我所知仅有两种:《埃舍尔版画选》,岭南美术出版社,1990年;《埃舍尔的魔镜》,重庆出版社,1991年。前者是中国美术家编选的一个画集。后者其实是本书的第一个中译本,它所依据的可能是最早的荷兰文版。遗憾的是,译文不通之处甚多。另外,插图的尺寸被大大地压缩了,也没有依照原书文图混排的版式,所以只能算作一个画册。尽管如此,我在翻译中也曾在个别地方参考了这个译本,在此向译者李述宏、马尔丁表示感谢。无论如何,这两种画册对于埃舍尔在中国的传播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当然,由于版权问题,恐怕都不能再印了。
埃舍尔画展在国内曾经举办过两次。第一次是1997年8月28日至9月28日在上海博物馆,我曾专程从北京飞到上海“朝圣”。1999年4月,荷兰女王访华时,把埃舍尔的作品作为一件礼物带给中国,展馆设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这是一次视觉的盛宴。不仅有大量埃舍尔版画,还有两部电影循环播放:一部是关于埃舍尔不可能图形的三维动画,一部是关于埃舍尔生平的纪录片。两次画展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上海画展的纪念品虽然昂贵——一本薄薄的展品画册160元,一件普通T恤衫180元,一枚纸质小书签20元,一支普通圆珠笔20元——但是到了最后几天,大部分展品都已售空。借地利之便。北京画展我去了两次,每次都见到熙熙攘攘的人群。
埃舍尔的魅力是超越国界的。
翻译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在中国目前的出版状况下,是一项不能以之维生的工作;但是,出于热爱,又是一项不能不做的工作。
本书的翻译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感谢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对我的信任,将此书的翻译工作委托给我,并为此等待了一年多的时间,一再与原出版商协商推延出书期限。为了保证本书的进度和质量,我恳请老友王蓓译出全部初稿,由我复译和统稿。王蓓是南京大学外语系的高材生,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她的英文水平为本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惜她的中文才华未能在最后的定稿中充分地展现出来。这是由于。翻译还是一项不易合作的工作。我只能按照我对中文的理解和习惯统一全稿。
好的中译首先必须是好的中文,这一点本来无须强调。但是近年来出版的译著,有些连通顺的中文都很难得。在这个翻译中,我力图达到译意准确、译文流畅,但才力与时间所限,尚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敬请前辈、同道与读者指正。
由于作者的讨论涉及诸多领域,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我作了一些注释。这些注释有些取自工具书。有些出自我自己的理解。不当之处,亦请批评。
译文中还有几个人名未能找到出处,是一个有待将来弥补的缺憾。
感谢宋微微、孙永平和胡茜对译稿的校对以及对文中法语、意大利语的翻译所提供的帮助。
最后,本书的翻译还得到了“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的经费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北京大学哲学系 田松
2002年10月25日
说实话,最初拿起这本书时,我带着一丝怀疑,心想这种关于视觉艺术的书籍,是不是会落入窠臼,充斥着大段生涩难懂的理论阐述。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深奥的数学原理和哲学思辨,转化为一个个清晰可见、令人信服的视觉案例。书中的叙述语言流畅且富有画面感,仿佛作者正握着我的手,一步步引导我走进那个由线条和悖论构筑起来的奇异空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这些“不可能”场景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精确性。每一个角度的调整,每一个元素的叠加,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最终服务于那个令人拍案叫绝的整体效果。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普通的画册,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看待世界”的精美指南,让人在欣赏之余,也开始审视自己感知的局限性。
评分这本《魔镜:埃舍尔的不可能世界》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奇妙的吸引力,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从书的装帧和排版来看,就能感受到一种精心雕琢的艺术气息,仿佛每一页的留白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与书的主题完美契合。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被其视觉冲击力所折服,那些复杂的几何图形、无限循环的结构,以及光影的巧妙运用,无不体现出作者对视觉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看”,不如说是在“经历”一场思维的探险。它不是那种可以囫囵吞枣一扫而过的读物,需要放慢脚步,去细细品味每一个图案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它挑战了我们对空间、透视和现实的传统认知,让人在惊叹之余,也不得不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察方式。这本书无疑是献给所有对视觉错觉、逻辑悖论和艺术哲学有兴趣的人们的一份厚礼,它提供的不仅仅是视觉享受,更是一场智力上的盛宴。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对“无限”概念的具象化处理。在日常生活中,“无限”往往是一个抽象到难以把握的词汇,但在书中,通过那些精妙绝伦的构图,无限被赋予了可以触摸、可以观察的形态。那些不断自我嵌套、永无止境的楼梯,或者河流汇入又流出的怪圈,强迫读者的大脑进入一种高负荷的运转状态。它不仅仅是展示了M. C. Escher的作品,更是深入挖掘了隐藏在这些作品背后的结构主义思想。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迷失在迷宫中的探险家,每当我以为找到了出口时,却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原点,但这并非令人沮丧的重复,而是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这种对空间维度的解构与重塑,对习惯了线性思维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美妙的“思维体操”,让人在感到烧脑的同时,也体验到了极大的智力满足感。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本身就值得单独称赞。它完美地平衡了艺术的感染力和知识的严谨性。不同于一些艺术书籍只注重高清图样的堆砌,《魔镜》在图像展示的同时,辅以恰到好处的旁注和解析,这些文字如同精准的锚点,帮助读者稳定在不断变幻的视觉洪流之中。不同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自然,使得整本书的阅读节奏如同一次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时而激昂,时而宁静,但始终保持着一种内在的张力。特别是当书中提及某些作品的创作背景或作者的个人哲学时,那种文本与图像的完美融合,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我甚至愿意花上比平时更多的时间,只是单纯地凝视某一页的插图,试图捕捉到那些潜藏在完美几何结构下的、一丝不易察觉的“人性”的痕迹。
评分在读完最后几页时,我感到一种奇特的失重感,仿佛刚从一个精心构建的梦境中被唤醒,回到了平淡的现实世界。这本书带来的影响是持久的,它并非读完即弃的消遣品。它改变了我对日常环境的观察方式。现在,当我看到熟悉的建筑、天空或水流时,我的脑海中会不自觉地去寻找其中的对称、重复或潜在的悖论结构。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说明作者成功地将埃舍尔那种挑战常规的视角,通过这本书的媒介,植入到了读者的感知系统之中。《魔镜:埃舍尔的不可能世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不可能即是可能”的入口,它不仅是关于一位艺术家的传记或作品集,更是一本关于人类想象力边界的深度探索报告,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久久不能忘怀那种思维被拉伸、再重塑的独特体验。
评分《魔镜:埃舍尔的不可能世界》:
评分买了一大堆书,京东太方便了……
评分终于买到传说中的神书了,膜拜中。。。。。
评分习惯性好评!
评分张汉森到此一游十个字
评分最爱的画家 没有之一 能够收藏这么一本真是值得了 哈哈 不过这也是买过的最贵的一本书了 下次要把英文版的拿下
评分很有趣的书。。。。。。。。。。。。
评分送到手的时候原以为这么贵的书,起码会有3-5㎝的厚度,实际才1.5㎝左右???书的一角好像被快递员扔皱了,书角破了!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