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今读(新修订版) 【荐书联盟推荐】

论语今读(新修订版) 【荐书联盟推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泽厚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经典
  • 论语
  • 文化
  • 修身
  • 智慧
  • 传统文化
  • 思想
  • 荐书联盟
  • 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63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315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32
字数:42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对《论语》多章进行新译,力求更符合孔子原意。
  例如,18。6“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新译为:“孔子颇为惆怅,说:‘总不能和飞鸟走兽一起生活吧。我不与人在一起又与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太平,我才不会去求改变哩。’”比原译“我们总不能和飞鸟走兽一起生活吧。我不是人类的一分子又是什么呢?”更易于理解,也更符合孔子的恻隐之心、悲悯之怀和不厌不舍的心态。。
  二、重新校订、统改了以前各版多处引文中的文字错误。
  例如,“程子曰:践迹,如言信途守辄。”其中“信途守辄”,应为“循途守辙”。
  三、增录《孔子再评价》一文。。
  李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一片反传统的浪潮中,预见性地在该文中提出“仁学结构也许能够在使人们愉快而和谐地生活在一个既有高度物质文明又有现实精神安息场所这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并又认为“这大概也要到二十一世纪了”。时至今日,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已上升到国家层面,激活传统,在现实境遇及时代变迁中把握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已成为社会上下的共识。此时,我们不得不佩服李先生当年的远见。。
  四、将《论语索引》作为附录。
  李先生认为:“这对查检《论语》任何话语出自何篇何章,举手可得,颇为方便,希望对读者、学者有所助益。”
  五、新版对书中比较重要的观点或解读采用黑体字。
  李先生之意“为在繁忙快速之当代阅读中引人注意,亦广告术也”。也就是说,如果你时间有限的话,只要认真阅读这些黑体字,也能抓住孔子思想的精髓和李先生对《论语》释读的精华。

内容简介

  《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已成为规范整个社会活动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南,还作用于人们的感情、想象和信仰,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
  基于《论语》的重要,李泽厚利用当代的语言观念重新进行了译注,并围绕今日如何读《论语》这个中心,对于《论语》的原文及精神做了当下的申述、评论和阐释,并结合中西方哲学、文化、思想上的比较与分析,赋予《论语》新的意义,此即所谓“今读”。
  作为对于儒家原典思想的现代阐释,《论语今读》表达了李泽厚和孔子的对话。一方面,李泽厚让孔子复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们言说;另一方面,他又凭其独特的方式针对孔子的问题给予回答。对于本书的读者来说,值得思考的不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泽厚所阐释的孔子的思想。

作者简介

  李泽厚,当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1930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著有《美的历程》、《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论语今读》、《己卯五说》、《哲学纲要》等。2010年出版的以标准严格著称的《诺顿文集》,他的著作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休谟、康德、莱辛、黑格尔等大哲学家的代表作一起入选。李泽厚是美学、马克思主义和身体理论这三种类别目录下的非西方哲学家。

精彩书评

  ★这部重要著作非常严谨,不信口开河,言必有据,又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同时结合了李先生对于中西方传统文化的解读,言简意赅,清晰明了,有深度也有广度。
  ——于丹

  
  ★读《论语》,坐久假寐,既觉,神气清甚,心体浩然,若天地之广大。盖欲少则气定,心清理明,其妙难以语人。
  ——陈献章

目录

2015年中华书局新版序
前言
论语:孔子对话录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后记
附录一:孔子再评价(1980)
附录二:《论语》索引(幺峻洲)

精彩书摘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 子贡说:“如果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从而能够普遍救济群众,怎么样?可以说是仁吗?”孔子说:“这哪里只是仁,应该是圣了。连尧、舜都难做到。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起来,就帮助别人站起来;自己想开拓发展,就帮助别人开拓发展。从近处做起,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   (注) 《朱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间矣。状仁之体,莫切于此。   (记) 《论语》全书大都说“仁”大于高于其他范畴,如大于高于礼、义、忠、信、亲、庄、敬、恭等等。唯独此处提出更大更高的“圣”的范畴。这恰好说明,“仁”主要是指一种心理情感和精神境界,“圣”则因包括外在功业的整个客观成就,所以“大”于仁。由此亦可见孔子颇重“博施于民”的功业成就,并非专讲一己之成德,与受佛学影响的宋明理学不同。此外,也说明虽尧、舜也难以达到“博施于民”的完美理想。所以儒家的目标是“小康”,不作偏远乌托邦之思,典型地表现了实用理性,倒可用之以接近英国经验论的自由主义。所谓“天下大同,一家一人”的乌托邦社会,基本上是下层群众不满现实的墨家理想和上层士大夫嫉俗避世的道家理想,后来被改编在孔子和儒家的学说之中了。朱注解“己立立人”亦明仁乃心理本体。  ……

前言/序言

  《论语今读》始属稿于1989年,成书于1994—1996年,1998年初版于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台北允晨、安徽文艺、天津社科、三联书店、江苏文艺相继先后出版并多次印行。各版正文前均冠有“初稿”字样,盖表不甚满意而拟作补改修订之意。岁月迁延,迄今廿载,心多旁鹜,精力日衰,虽各版有二三补改之处,均零星偶发,不足提及,而原拟参阅《孔子集语》、《孔子家语》、出土简帛及近年出版之各种《论语》译注、研究,对《今读》全书特别是“译”作一较大修订之计划,已难履行,实成泡影。从而“初稿”字样此次新版便应撤除,虽又增一人生大憾,却无可如何也矣。
  此次新版增两附录。一为摘用齐鲁书社2005年出版幺峻洲编《论语索引》之主要部分。这对查检《论语》任何话语出自何篇何章,举手可得,颇为方便,希望对读者、学者有所助益;二为1980年发表之拙文《孔子再评价》。三十五年前之旧作矣,似仍可读,收此文以不忘当年发表时所遇之阻力、艰难和波折,并志《今读》由来有自,即在不断反传统高潮中力求再证传统,而非赶今日“儒教”、“国学”之时髦也。
  此外,新版增加若干黑体字样,为在繁忙快速之当代阅读中引人注意,亦广告术也,能起作用乎?不可知也。
  岁云暮矣,人已残年,来日不多,盍胜警悚;读圣贤书,有何可学,修身立言,俯仰无怍。
  李泽厚
  甲午冬日于异域波城


《孔子传》 一部深度探索千古圣贤传奇人生的史诗巨著 内容梗概 《孔子传》是一部气势恢宏、内容详尽的巨著,它以时间为脉络,以人物为中心,为读者徐徐展开了孔子波澜壮阔的一生。本书并非简单的年谱或生平事迹的堆砌,而是通过深入细致的史料考证、层层剖析的人物性格塑造,以及对孔子思想形成、发展和传播过程的生动展现,力求还原一个立体、真实、充满血肉的孔子形象。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穿越回春秋末年那个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时代。我们将一同见证孔子的出生,了解他早年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以及如何在困顿中展现出过人的早慧和对知识的渴求。书中会细致描绘他年轻时期的游历,他如何师从不同学派,如何学习琴、射、书、御等技艺,如何与当时著名的贤士交往,这些经历为他日后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故事的推进,本书将重点阐述孔子在鲁国的仕宦生涯。从季氏家臣、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直至辅佐鲁国朝政,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他如何试图恢复周公之制,如何致力于重建社会秩序,这些奋斗与挫折都被一一记载。书中不仅会记录他执政时的政绩,更会深刻剖析他遭遇的政治阻碍、权臣的排挤,以及他因为坚持原则而被迫离开朝堂的无奈。 孔子一生最核心的部分,莫过于他“周游列国”的漫长旅程。本书将细致描绘他在齐、宋、郑、卫、陈、蔡、楚等国辗转的二十余年。我们将在书中看到他如何在异国他乡传播自己的思想,如何与各国国君、士大夫对话,他的言论如何被理解、被接受,又如何遭受误解、排斥,甚至面临生死危机。书中会生动地描绘他所经历的坎坷,如在匡地被围,在陈、蔡绝粮,以及他与弟子们在艰难困苦中相互扶持的情景。这些经历,不仅磨砺了他的意志,更深化了他对人生、对社会、对理想的思考。 本书对孔子教育事业的描绘同样不遗余力。我们将跟随孔子,亲历他创办学堂、招收弟子的过程。书中会详细介绍他的教育理念,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及他所教授的“六艺”。我们将看到他如何严谨治学,如何循循善诱,如何通过与弟子的对话、辩论来启发他们的智慧。本书会重点介绍子路、子贡、颜回等核心弟子,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才能禀赋,以及他们与孔子之间深厚的情谊。通过对这些弟子的描绘,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如何被传承和发扬。 在描绘孔子生平的同时,《孔子传》也致力于深入解读他的思想体系。本书不会将孔子仅仅描绘成一位历史人物,更会将他视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书中会详细梳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的内涵,以及它们在孔子思想中的相互关系。我们将看到孔子如何从个人品德修养出发,推己及人,构建出一套完整的社会伦理和政治哲学。书中也会探讨孔子关于“中庸”、“正名”、“君子”等重要思想,分析它们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意义,以及它们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将孔子的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起来。我们将看到,孔子提出的许多主张,如“克己复礼为仁”,并非空穴 论,而是对当时社会弊病的深刻回应。书中会详细分析当时政治制度的缺陷、社会道德的沦丧,以及孔子试图通过教育和政治实践来纠正这些问题的努力。通过这种联系,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孔子传》还将触及孔子晚年的生活。当他历经沧桑,回到鲁国,他如何面对现实的局限,如何继续整理古籍,编撰《诗》、《书》,修订《礼》、《乐》?书中将展现他晚年对人生、对历史的深沉反思,以及他对后世的殷切期望。 本书并非以悲剧或英雄史诗的单一视角来讲述孔子的故事,而是力求呈现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人物。我们将看到他的智慧与困惑,他的坚定与彷徨,他的乐观与悲悯。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祇,而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理想的凡人,他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自己所信奉的真理。 《孔子传》在叙事上力求生动形象,语言流畅自然,避免枯燥的说教。书中将穿插大量精彩的对话,引述孔子及其弟子的经典语录,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和人物的魅力。同时,作者也对一些历史上的争议和谜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供了多角度的解读,鼓励读者独立思考。 本书的写作严谨,参考了大量的史料,包括《史记·孔子世家》、《论语》、《左传》等古代文献,并吸收了近现代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作者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解读和呈现,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孔子传记。 总而言之,《孔子传》是一部集历史考证、人物分析、思想解读、文学叙事于一体的鸿篇巨制。它不仅是一部了解孔子生平的权威著作,更是一部引导读者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必读之作。通过本书,读者将有机会与这位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数千年的伟大思想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感受他思想的博大精深,体悟他人生智慧的永恒魅力。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孔子的世界,去理解他,去敬仰他,去思考他所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近真是让我爱不释手,它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娓娓相劝。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总能找到一种既深入浅出又充满生活气息的表达方式,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书房,与智者对谈。特别是对于那些看似晦涩的哲理,书中总能用极其生动的事例来加以阐释,比如它在探讨“知行合一”时,并非空泛地喊口号,而是通过一系列古代贤人的故事,将其融入到日常的待人接物之中,让人读完后不仅感到心境平和,更能立刻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实践的切入点。这种将经典智慧与现代生活无缝对接的能力,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它没有故作高深,而是脚踏实地地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改变。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语言优美又不失力量,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它完全打破了我对传统学术著作的刻板印象。作者似乎非常懂得读者的心理节奏,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得如同呼吸一般,没有丝毫的生硬和突兀。初读时,我以为会是那种枯燥的说教式文本,但很快就被它那种充满生命力的叙事风格所吸引。它不像是在“教”你什么,更像是在“邀请”你去探索。书中穿插的那些小小的思辨片段,总能恰到好处地在我快要感到疲劳时出现,如同清泉般滋润心田,让我重新焕发阅读的兴趣。更令人赞叹的是,作者对材料的筛选和组织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每引入一个观点,都有详实而又富有洞察力的论据支撑,使得整个论证过程逻辑严密,无可指摘,读起来让人心悦诚服。

评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本书在保持其思想高度的同时,极大地拓宽了其受众基础。它成功地避免了将自己局限于某个特定圈子的倾向。无论是初涉哲学领域的年轻人,还是饱经世故的中年人,都能从中汲取到适合自己的养分。这种普适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者在处理时代差异时的老道手腕。他没有将古人的智慧“僵化”,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活水”,不断地注入对当下社会现象的观察和理解。书中对一些现代困境的分析,虽然立足于经典,但其洞察力却锐利得像是对症下药的良方。读罢全书,我感觉到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多了一种维度,少了一些偏激和浮躁,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令人沉静的力量。我通常在晚上阅读,很容易被外界干扰,但拿起这本书后,周围的一切仿佛都慢了下来。作者的用词精准而富有画面感,即便是描述那些抽象的情感或道德准则,也能勾勒出清晰的轮廓。比如,书中对“君子之交”的描绘,没有使用陈词滥调,而是通过对比和映衬,描绘出一种高级的、无需过多言语便能心领神会的默契状态,读后让人对人际交往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向往。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按摩。它像一面镜子,让我能更清晰地审视自己内心的波动与不足,引导我去追求一种更内敛、更有深度的生命状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值得一提,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典雅且充满质感的,拿在手中便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但真正吸引我的还是其内容本身带来的那种“厚重感”,并非是文字堆砌的冗长,而是思想沉淀后的精粹。它像是一部经过时间淘洗的黄金,每一句话都值得细细咀嚼。与其他探讨类似主题的书籍相比,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极少使用批判性的语言来否定过去,而是采取一种更为包容和建设性的态度,去发现传统思想中那些被现代生活遗忘的珍贵内核。这种温和而坚定的引导,让我从心底里生出敬意。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静静地陪伴你成长。

评分

还没有看。中华书局书籍比较权威。将来仔细阅读。

评分

很好的书,值得买,喜欢这个版本,质量也很好,中华书局的书都不错。

评分

价钱在那儿摆着,中华书局的精装本,很不错,精致典雅。书很厚,比较划算,包装上扣一分,四件书拆成了三单,塑料袋里单本装就过来了。内容有点失望,不如商品本身给人感觉惊艳。有的注解不错,有的很一般,也是,联系当下,不好说太多。

评分

还不错,送货快,性价比高的

评分

好书,快递给力,值得收藏

评分

非常愉快的一次购物,京东送货快,包装完好无损,大平台值得信赖

评分

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最早由香港龙门书局出版,1997年上海远东出版中心引进大陆,后来此书相当吃香,不易买到。饶先生乃学术泰斗,此书又是讨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敏感话题。谁是正统?所以关心的人也多。这本书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值得看看。

评分

李先生之意“为在繁忙快速之当代阅读中引人注意,亦广告术也”。也就是说,如果你时间有限的话,只要认真阅读这些黑体字,也能抓住孔子思想的精髓和李先生对《论语》释读的精华。

评分

可以。早就看过了。不过还是买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