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出版社为出版的七册《迦陵讲演集》以及北京中华书局即将推出的六册《说诗讲录》两者加起来,我的诗词讲录乃将有十三册之多。作为一个83岁的老人面对着自己已有62讲课之久的这些积累,真是令人不禁感慨系之。我平常很喜欢引用的两句话是:“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来,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惩治知。”朋友们也许认为这只是老生常谈,殊不如这实在是我的真实叙述。我是在绝顶痛苦中曾经亲自把自己的感情杀死过的人,我现在的余生之精神情感之所系,就只剩下了诗词讲授之传承的一个支撑点。大家可能还记得我曾经写过“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屈杜魂”的话,其实那不仅是为了“报国”,原来也是为了给自己的生命寻找一个意义。
内容简介
《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由叶嘉莹教授在天津电视台的六次讲座整理而成,共分十二讲,主要涉及了自晚唐五代一直到南宋末期的九位有代表性的词人。全书以“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为主线,结合具体的词人词作,分别讲述了“歌辞之词”、“诗化之词”与“赋化之词”的不同美感特质。三类词之演进为势所必然,虽其感发本质不同,写作笔法各异,但其中佳者莫不具有一种含蕴深远耐人寻绎之特美。读者循此而入,可在叶嘉莹教授富于感发的讲述中获得对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的整体性认识。
作者简介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并在淡江大学与辅仁大学任兼职教授。1960年代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曾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再度赴美,在耶鲁大学、印地安那大学讲学,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自1970年代末返大陆讲学,先后任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设立“驼庵”奖学金。2008年,荣获中华诗词学会颁发的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2年6月获聘中央文史馆馆员,2013年荣获由中央电视台、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共同主办的“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
叶嘉莹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研,擅长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把当代西方文学概念融会、应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探讨和诠释。她天资敏慧,才思出众,加上典雅细腻的文笔,以及浮世坎坷的忧患经历,使她在谈诗论词之际,以直悟配合精析,见解独到,卓然成家。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歌辞之词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二章 诗化之词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三章 赋化之词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精彩书摘
你可以看到,苏东坡这首词有“密州出猎”的题目,而且他自己有一个反省——我自己要开出一条新路来,就是用作诗的手法来写词了。后主词虽然诗化了,但他不是有意识、有反省的。李后主因为他的痛苦遭遇,无心之中写出这种网罗天下人到无常哀感之中的小词,那是偶然的;而苏东坡有反省,他说“老夫聊发少年狂”。
其实当苏东坡写这首词的时候,不过只有39岁。中国古人喜欢在诗中嗟贫叹老,你看韩退之说什么“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韩退之那时也没有到40岁,却已如此,无怪苏东坡四十岁左右就自称“老夫”了。古人常常以老卖老嘛!“老夫聊发少年狂”,我虽然已经四十上下,可是我还有少年人那种豪放的气概。这不是出去打猎吗?
其实,苏东坡是到他差不多三十多岁时才开始写词的。少年的时候苏东坡并不写词,以现在留下来的词看,那都是他到杭州做通判以后所写的。那他早年写什么?他写《上神宗皇帝书》,他所关心的都是朝廷的政治,民生的苦乐。周邦彦写什么?写《汴都赋》,是歌功颂德,赞美神宗变法的成就,这是决然不同的。苏东坡出知杭州,就因为他对于变法有一些意见,跟新党议政不合,所以他一直就在外边做官。他从朝廷里出来,先是在杭州做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于是有人觉得让苏东坡在杭州这个地方做官是不是太便宜他了?他一天到晚在朝廷里边反对我们新法,现在虽然把他赶了出去,可在杭州这么个好地儿也还不大好,因此给他改个地方,就把他改到密州去了。
密州那里非常苍凉且不说,而且刚刚经过旱灾,闹过蝗虫。人说有旱灾就有蝗虫,旱、蝗常常是连接的。灾后赤地千里,民不聊生,苏东坡就和当地的老百姓一同去祈雨。古人相信天人感应,所以大旱时就去祈雨,果然后来就下了雨了。所以苏东坡写过一篇《喜雨亭记》的文章。下雨以后就要酬神:祷谢上苍,祷谢山神。那时苏东坡做密州的太守,就带领人到附近常山的山神庙里去谢神,谢神回来的路上,就打猎,这是苏东坡的传记上都有记载的。
于是,“老夫聊发少年狂”,他带着密州的一批大小官员,“左牵黄,右擎苍”,黄者是黄犬、黄狗、猎犬;右手的手臂上架着苍鹰、猎鹰。狗当然可以抓兔子什么的;如果是天上有一只飞鸟落在很远的地方,你知道他在哪里,这时就得放鹰去把它抓回来,所以他左边牵着黄犬,右边架着苍鹰。
“锦帽貂裘”,天气还相当冷,所以戴着锦帽,穿着皮裘。“千骑卷平冈”,密州这里的军政官员,大大小小众多人跟随着他,从山冈上跑过去。“卷”字用得也很生动。
“为报倾城随太守”,他说你们要通报一下,叫密州城里的老百姓都跟我出来,看什么?“亲射虎,看孙郎。”我苏东坡今天要亲自射中一只老虎给大家看一看。像谁一样?就像三国时候的孙权一样。因为据《三国志》记载,孙权有一次出去曾经射中了一只老虎,所以“亲射虎,看孙郎”。
……
前言/序言
《迦陵讲演集: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并非一本新近出版的文学理论著作,也非一部小说或散文集。它是一部集结了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叶嘉莹先生多年来学术演讲精华的文集,深入探讨中国古典诗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其美感特质是如何形成,又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叶先生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独到的眼光以及对诗歌艺术的精妙体悟,以一种更为亲切、生动的演讲形式呈现给读者。不同于纯粹的学术论文,讲演稿往往更具启发性,能够引导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逐步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博大精深。 一、 导论:诗词之美的永恒追寻 全书伊始,叶嘉莹先生便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并非只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深沉情感、独特审美以及哲学思考的艺术瑰宝。她强调,理解诗词之美,需要我们穿越历史的尘埃,去感受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去体味字句背后蕴含的时代气息与文化积淀。 叶先生认为,诗词之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变迁、文化思潮的演进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这种演进并非简单的风格更替,而是其内在美感特质的深化、拓展与演变。本书正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命题,从历史的维度,细致地梳理了诗词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过程。 二、 汉魏六朝:诗歌的自觉与形式的探索 在本书的早期章节中,叶先生将我们带回到中国诗歌的黎明时期——汉魏六朝。她指出,这一时期是中国诗歌从“诗言志”向“诗言情”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诗歌形式自觉探索的时代。 汉代乐府诗: 叶先生首先分析了汉代乐府诗的质朴与真挚。这些源自民间的歌谣,以其直白、朴实的语言,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民生疾苦以及人们的情感。它们的美感特质在于其自然流露的真情实感,以及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写实性。叶先生通过对《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经典篇章的解读,阐释了乐府诗如何以其朴素的风貌,奠定了中国诗歌情感表达的基础。 建安风骨: 紧接着,叶先生深入探讨了建安文学的“风骨”。她认为,建安时期(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及“建安七子”等)的诗歌,在继承汉代乐府精神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个体的独立精神和人文关怀。其美感特质体现在雄浑的气势、刚健的笔力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叶先生特别分析了曹植诗歌中那种“才高八斗”的傲岸与悲愤,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慨叹,揭示了建安诗歌所独有的悲壮之美。 魏晋风度: 步入魏晋时期,诗歌的美感特质又发生微妙的变化。叶先生指出,此时期文人普遍面临政治动荡与社会不安,因而诗歌中常常流露出一种飘逸、玄远的“魏晋风度”。这种风度体现在对自然的超然欣赏、对生命哲理的深刻体悟以及对个体自由精神的追求。阮籍的《咏怀诗》、嵇康的《养生论》等,都展现了当时文人独特的精神气质,以及这种气质如何转化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叶先生强调,魏晋诗歌的美感,在于其一种“萧散”、“空灵”的意境,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探索。 陶渊明的诗: 到了陶渊明,叶先生认为他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诗歌境界。陶诗的美感特质在于其恬淡、自然的风格,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虚伪的疏离。他用最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最纯粹的生活,表达了对自由、宁静的向往。叶先生认为,陶渊明的诗歌,是一种“真”的美,是返璞归真的极致体现,为后世诗歌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向度。 三、 盛唐气象:浪漫与雄浑的辉煌 进入盛唐,中国诗歌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叶先生在本书中,将大量篇幅献给了唐诗,尤其是盛唐诗歌的辉煌成就。 李白: 叶先生将李白誉为“诗仙”,他诗歌的美感特质在于其奔放的想象、豪迈的气魄以及对自由的无畏追求。李白的诗歌,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展现了其雄奇壮丽的想象力;“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则流露出其自信与狂放。叶先生认为,李白的诗歌,是一种“浪漫”之美,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极致张扬,也是盛唐时代开放、自信精神的集中体现。 杜甫: 与李白的浪漫奔放不同,叶先生将杜甫视为“诗圣”。杜甫诗歌的美感特质在于其沉郁顿挫的风格、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对现实的深刻关怀。他的诗歌,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揭示了社会不公;“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则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叶先生认为,杜甫的诗歌,是一种“现实”之美,是深沉的忧患意识与博大仁爱的结合,展现了盛唐时代在繁华之下隐藏的忧患,以及文人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王维的田园诗: 叶先生还特别分析了王维的田园诗。她认为,王维的诗歌将诗、画、禅意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其美感特质在于其清幽、淡雅的风格,以及对自然景物细腻入微的描摹。叶先生通过对“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等诗句的解读,展现了王维诗歌中那种“澄明”、“宁静”的禅意之美。 边塞诗: 此外,叶先生也触及了盛唐的边塞诗。她认为,边塞诗所展现的雄浑、辽阔的意境,以及对战士豪情壮志的刻画,也是盛唐气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适、岑参等诗人的作品,都充满了阳刚之气与壮丽之美。 四、 中晚唐与宋代:情感的内敛与理性的拓展 进入中晚唐,诗歌的风格开始转向更为内敛和细腻。宋代更是将这种趋势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在此基础上拓展了诗歌的理性维度。 中晚唐诗: 叶先生指出,中晚唐时期,社会动荡加剧,诗人的情感也更加趋于内敛和深沉。白居易的诗歌,虽然通俗易懂,但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批判与人道关怀;李商隐的诗歌,则以其朦胧、婉约的风格,表达了复杂的个人情感。叶先生认为,这一时期诗歌的美感,在于其精巧的构思、细腻的情感以及更为复杂的艺术表达。 宋词的兴起: 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在宋代迎来了辉煌。叶先生详细阐述了词从唐代燕乐歌词发展到宋代文人创作的全过程。她认为,词的美感特质在于其音乐性、抒情性以及更强的个体情感表达能力。 婉约派: 叶先生分析了柳永、李清照等婉约派词人的作品。她们的词,以其细腻婉转的笔触,描摹男女之情、离愁别绪,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李清照的词,更是将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和坚韧展现得淋漓尽致。 豪放派: 与婉约派相对,叶先生也着重探讨了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她认为,他们的词,气势恢宏,意境开阔,融入了更为宏大的历史感和人生哲思。苏轼的词,展现出旷达的人生态度;辛弃疾的词,则充满了报国无门的悲愤与壮志未酬的无奈。叶先生认为,宋词的美感,在于其多样的风格,既有细腻的情感倾诉,也有宏大的家国情怀,并且在与音乐的结合中,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宋诗的发展: 叶先生也关注了宋诗的发展。她认为,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哲理的思辨和议论。宋代诗人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在诗歌中融入了更多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感悟,使得宋诗在形式上更加灵活,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宋诗风格”。 五、 元明清诗词的演变与传承 本书的最后部分,叶先生简要回顾了元明清时期诗词的发展。她指出,这一时期,诗词的美感特质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元曲: 叶先生简要介绍了元曲的特色,包括其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以及更加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元曲的美感,在于其生动活泼的市井气息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明清诗词: 叶先生认为,明清时期,诗词创作虽然依旧繁盛,但在整体上,其美感特质相对在前代基础上略显保守。然而,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明代的归有光,清代的纳兰性德,依然创造出了动人心魄的佳作。叶先生指出,这一时期,诗词的美感也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挖掘,以及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更深层次的探索。 六、 结语:诗词之美,永恒的精神家园 在本书的结尾,叶嘉莹先生再次强调,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特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学的珍品,更是我们民族情感、思想、智慧的载体。 她鼓励读者,在阅读诗词时,要用心去感受,去体悟,去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诗词的博大精深,才能在品味诗词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永恒的精神家园。 《迦陵讲演集: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是一部具有高度学术价值和深刻文化意义的著作。它以清晰的脉络、生动的语言,引领读者穿越千年的时光,领略中国古典诗词波澜壮阔的演进历程,感受其丰富多彩、不断发展的独特美感。本书对于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者,无论是专业研究者还是普通爱好者,都将是一次难得的精神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