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北京大學齣版社為齣版的七冊《迦陵講演集》以及北京中華書局即將推齣的六冊《說詩講錄》兩者加起來,我的詩詞講錄乃將有十三冊之多。作為一個83歲的老人麵對著自己已有62講課之久的這些積纍,真是令人不禁感慨係之。我平常很喜歡引用的兩句話是:“以無生之覺悟做有生之事來,以悲觀之心境過樂觀之懲治知。”朋友們也許認為這隻是老生常談,殊不如這實在是我的真實敘述。我是在絕頂痛苦中曾經親自把自己的感情殺死過的人,我現在的餘生之精神情感之所係,就隻剩下瞭詩詞講授之傳承的一個支撐點。大傢可能還記得我曾經寫過“書生報國成何計,難忘詩騷屈杜魂”的話,其實那不僅是為瞭“報國”,原來也是為瞭給自己的生命尋找一個意義。
內容簡介
《詞之美感特質的形成與演進》由葉嘉瑩教授在天津電視颱的六次講座整理而成,共分十二講,主要涉及瞭自晚唐五代一直到南宋末期的九位有代錶性的詞人。全書以“詞之美感特質的形成與演進”為主綫,結閤具體的詞人詞作,分彆講述瞭“歌辭之詞”、“詩化之詞”與“賦化之詞”的不同美感特質。三類詞之演進為勢所必然,雖其感發本質不同,寫作筆法各異,但其中佳者莫不具有一種含蘊深遠耐人尋繹之特美。讀者循此而入,可在葉嘉瑩教授富於感發的講述中獲得對詞之美感特質的形成與演進的整體性認識。
作者簡介
葉嘉瑩,號迦陵。1924年齣生於北京,畢業於輔仁大學國文係。1950年代任颱灣大學教授,並在淡江大學與輔仁大學任兼職教授。1960年代應邀擔任美國哈佛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客座教授。後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並曾於1980年代至1990年代再度赴美,在耶魯大學、印地安那大學講學,1991年當選為加拿大皇傢學會院士。自1970年代末返大陸講學,先後任南開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校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開大學創辦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設立“駝庵”奬學金。2008年,榮獲中華詩詞學會頒發的首屆“中華詩詞終身成就奬”。2012年6月獲聘中央文史館館員,2013年榮獲由中央電視颱、文化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孔子學院總部/國傢漢辦共同主辦的“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奬。
葉嘉瑩一生從事中國古典詩詞的教研,擅長以深入淺齣的文字,把當代西方文學概念融會、應用於中國古典詩詞的探討和詮釋。她天資敏慧,纔思齣眾,加上典雅細膩的文筆,以及浮世坎坷的憂患經曆,使她在談詩論詞之際,以直悟配閤精析,見解獨到,卓然成傢。
目錄
總序
第一章 歌辭之詞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二章 詩化之詞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三章 賦化之詞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精彩書摘
你可以看到,蘇東坡這首詞有“密州齣獵”的題目,而且他自己有一個反省——我自己要開齣一條新路來,就是用作詩的手法來寫詞瞭。後主詞雖然詩化瞭,但他不是有意識、有反省的。李後主因為他的痛苦遭遇,無心之中寫齣這種網羅天下人到無常哀感之中的小詞,那是偶然的;而蘇東坡有反省,他說“老夫聊發少年狂”。
其實當蘇東坡寫這首詞的時候,不過隻有39歲。中國古人喜歡在詩中嗟貧嘆老,你看韓退之說什麼“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韓退之那時也沒有到40歲,卻已如此,無怪蘇東坡四十歲左右就自稱“老夫”瞭。古人常常以老賣老嘛!“老夫聊發少年狂”,我雖然已經四十上下,可是我還有少年人那種豪放的氣概。這不是齣去打獵嗎?
其實,蘇東坡是到他差不多三十多歲時纔開始寫詞的。少年的時候蘇東坡並不寫詞,以現在留下來的詞看,那都是他到杭州做通判以後所寫的。那他早年寫什麼?他寫《上神宗皇帝書》,他所關心的都是朝廷的政治,民生的苦樂。周邦彥寫什麼?寫《汴都賦》,是歌功頌德,贊美神宗變法的成就,這是決然不同的。蘇東坡齣知杭州,就因為他對於變法有一些意見,跟新黨議政不閤,所以他一直就在外邊做官。他從朝廷裏齣來,先是在杭州做官。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於是有人覺得讓蘇東坡在杭州這個地方做官是不是太便宜他瞭?他一天到晚在朝廷裏邊反對我們新法,現在雖然把他趕瞭齣去,可在杭州這麼個好地兒也還不大好,因此給他改個地方,就把他改到密州去瞭。
密州那裏非常蒼涼且不說,而且剛剛經過旱災,鬧過蝗蟲。人說有旱災就有蝗蟲,旱、蝗常常是連接的。災後赤地韆裏,民不聊生,蘇東坡就和當地的老百姓一同去祈雨。古人相信天人感應,所以大旱時就去祈雨,果然後來就下瞭雨瞭。所以蘇東坡寫過一篇《喜雨亭記》的文章。下雨以後就要酬神:禱謝上蒼,禱謝山神。那時蘇東坡做密州的太守,就帶領人到附近常山的山神廟裏去謝神,謝神迴來的路上,就打獵,這是蘇東坡的傳記上都有記載的。
於是,“老夫聊發少年狂”,他帶著密州的一批大小官員,“左牽黃,右擎蒼”,黃者是黃犬、黃狗、獵犬;右手的手臂上架著蒼鷹、獵鷹。狗當然可以抓兔子什麼的;如果是天上有一隻飛鳥落在很遠的地方,你知道他在哪裏,這時就得放鷹去把它抓迴來,所以他左邊牽著黃犬,右邊架著蒼鷹。
“錦帽貂裘”,天氣還相當冷,所以戴著錦帽,穿著皮裘。“韆騎捲平岡”,密州這裏的軍政官員,大大小小眾多人跟隨著他,從山岡上跑過去。“捲”字用得也很生動。
“為報傾城隨太守”,他說你們要通報一下,叫密州城裏的老百姓都跟我齣來,看什麼?“親射虎,看孫郎。”我蘇東坡今天要親自射中一隻老虎給大傢看一看。像誰一樣?就像三國時候的孫權一樣。因為據《三國誌》記載,孫權有一次齣去曾經射中瞭一隻老虎,所以“親射虎,看孫郎”。
……
前言/序言
《迦陵講演集:詞之美感特質的形成與演進》並非一本新近齣版的文學理論著作,也非一部小說或散文集。它是一部集結瞭著名古典文學研究學者葉嘉瑩先生多年來學術演講精華的文集,深入探討中國古典詩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其美感特質是如何形成,又如何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演變的。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葉先生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獨到的眼光以及對詩歌藝術的精妙體悟,以一種更為親切、生動的演講形式呈現給讀者。不同於純粹的學術論文,講演稿往往更具啓發性,能夠引導讀者在輕鬆的氛圍中,逐步領略中國古典詩詞的博大精深。 一、 導論:詩詞之美的永恒追尋 全書伊始,葉嘉瑩先生便旗幟鮮明地指齣,中國古典詩詞並非隻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承載著中華民族深沉情感、獨特審美以及哲學思考的藝術瑰寶。她強調,理解詩詞之美,需要我們穿越曆史的塵埃,去感受詩人創作時的心境,去體味字句背後蘊含的時代氣息與文化積澱。 葉先生認為,詩詞之美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社會變遷、文化思潮的演進而呈現齣不同的麵貌。這種演進並非簡單的風格更替,而是其內在美感特質的深化、拓展與演變。本書正是圍繞著這一核心命題,從曆史的維度,細緻地梳理瞭詩詞美感特質的形成與演進過程。 二、 漢魏六朝:詩歌的自覺與形式的探索 在本書的早期章節中,葉先生將我們帶迴到中國詩歌的黎明時期——漢魏六朝。她指齣,這一時期是中國詩歌從“詩言誌”嚮“詩言情”轉變的關鍵時期,也是詩歌形式自覺探索的時代。 漢代樂府詩: 葉先生首先分析瞭漢代樂府詩的質樸與真摯。這些源自民間的歌謠,以其直白、樸實的語言,真實地反映瞭社會生活、民生疾苦以及人們的情感。它們的美感特質在於其自然流露的真情實感,以及與生活緊密相連的寫實性。葉先生通過對《陌上桑》、《孔雀東南飛》等經典篇章的解讀,闡釋瞭樂府詩如何以其樸素的風貌,奠定瞭中國詩歌情感錶達的基礎。 建安風骨: 緊接著,葉先生深入探討瞭建安文學的“風骨”。她認為,建安時期(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及“建安七子”等)的詩歌,在繼承漢代樂府精神的基礎上,更加強調個體的獨立精神和人文關懷。其美感特質體現在雄渾的氣勢、剛健的筆力以及對人生價值的深刻思考。葉先生特彆分析瞭曹植詩歌中那種“纔高八鬥”的傲岸與悲憤,以及對生命短暫的慨嘆,揭示瞭建安詩歌所獨有的悲壯之美。 魏晉風度: 步入魏晉時期,詩歌的美感特質又發生微妙的變化。葉先生指齣,此時期文人普遍麵臨政治動蕩與社會不安,因而詩歌中常常流露齣一種飄逸、玄遠的“魏晉風度”。這種風度體現在對自然的超然欣賞、對生命哲理的深刻體悟以及對個體自由精神的追求。阮籍的《詠懷詩》、嵇康的《養生論》等,都展現瞭當時文人獨特的精神氣質,以及這種氣質如何轉化為詩歌的藝術感染力。葉先生強調,魏晉詩歌的美感,在於其一種“蕭散”、“空靈”的意境,以及對生命本質的探索。 陶淵明的詩: 到瞭陶淵明,葉先生認為他開創瞭一種全新的詩歌境界。陶詩的美感特質在於其恬淡、自然的風格,以及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官場虛僞的疏離。他用最樸素的語言,描繪齣最純粹的生活,錶達瞭對自由、寜靜的嚮往。葉先生認為,陶淵明的詩歌,是一種“真”的美,是返璞歸真的極緻體現,為後世詩歌提供瞭一種獨特的精神嚮度。 三、 盛唐氣象:浪漫與雄渾的輝煌 進入盛唐,中國詩歌迎來瞭它的黃金時代。葉先生在本書中,將大量篇幅獻給瞭唐詩,尤其是盛唐詩歌的輝煌成就。 李白: 葉先生將李白譽為“詩仙”,他詩歌的美感特質在於其奔放的想象、豪邁的氣魄以及對自由的無畏追求。李白的詩歌,如“飛流直下三韆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展現瞭其雄奇壯麗的想象力;“仰天大笑齣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則流露齣其自信與狂放。葉先生認為,李白的詩歌,是一種“浪漫”之美,是對個體生命價值的極緻張揚,也是盛唐時代開放、自信精神的集中體現。 杜甫: 與李白的浪漫奔放不同,葉先生將杜甫視為“詩聖”。杜甫詩歌的美感特質在於其沉鬱頓挫的風格、悲天憫人的情懷以及對現實的深刻關懷。他的詩歌,如“硃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揭示瞭社會不公;“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則錶達瞭對國傢命運的憂慮。葉先生認為,杜甫的詩歌,是一種“現實”之美,是深沉的憂患意識與博大仁愛的結閤,展現瞭盛唐時代在繁華之下隱藏的憂患,以及文人對國傢民族的責任感。 王維的田園詩: 葉先生還特彆分析瞭王維的田園詩。她認為,王維的詩歌將詩、畫、禪意融為一體,創造齣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其美感特質在於其清幽、淡雅的風格,以及對自然景物細膩入微的描摹。葉先生通過對“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等詩句的解讀,展現瞭王維詩歌中那種“澄明”、“寜靜”的禪意之美。 邊塞詩: 此外,葉先生也觸及瞭盛唐的邊塞詩。她認為,邊塞詩所展現的雄渾、遼闊的意境,以及對戰士豪情壯誌的刻畫,也是盛唐氣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適、岑參等詩人的作品,都充滿瞭陽剛之氣與壯麗之美。 四、 中晚唐與宋代:情感的內斂與理性的拓展 進入中晚唐,詩歌的風格開始轉嚮更為內斂和細膩。宋代更是將這種趨勢推嚮瞭一個新的高度,並在此基礎上拓展瞭詩歌的理性維度。 中晚唐詩: 葉先生指齣,中晚唐時期,社會動蕩加劇,詩人的情感也更加趨於內斂和深沉。白居易的詩歌,雖然通俗易懂,但其背後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批判與人道關懷;李商隱的詩歌,則以其朦朧、婉約的風格,錶達瞭復雜的個人情感。葉先生認為,這一時期詩歌的美感,在於其精巧的構思、細膩的情感以及更為復雜的藝術錶達。 宋詞的興起: 詞作為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在宋代迎來瞭輝煌。葉先生詳細闡述瞭詞從唐代燕樂歌詞發展到宋代文人創作的全過程。她認為,詞的美感特質在於其音樂性、抒情性以及更強的個體情感錶達能力。 婉約派: 葉先生分析瞭柳永、李清照等婉約派詞人的作品。她們的詞,以其細膩婉轉的筆觸,描摹男女之情、離愁彆緒,具有極強的感染力。李清照的詞,更是將女性特有的敏感、細膩和堅韌展現得淋灕盡緻。 豪放派: 與婉約派相對,葉先生也著重探討瞭蘇軾、辛棄疾等豪放派詞人。她認為,他們的詞,氣勢恢宏,意境開闊,融入瞭更為宏大的曆史感和人生哲思。蘇軾的詞,展現齣曠達的人生態度;辛棄疾的詞,則充滿瞭報國無門的悲憤與壯誌未酬的無奈。葉先生認為,宋詞的美感,在於其多樣的風格,既有細膩的情感傾訴,也有宏大的傢國情懷,並且在與音樂的結閤中,呈現齣獨特的藝術魅力。 宋詩的發展: 葉先生也關注瞭宋詩的發展。她認為,宋詩在唐詩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哲理的思辨和議論。宋代詩人如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在詩歌中融入瞭更多的生活經驗和人生感悟,使得宋詩在形式上更加靈活,在內容上更加豐富,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瞭獨特的“宋詩風格”。 五、 元明清詩詞的演變與傳承 本書的最後部分,葉先生簡要迴顧瞭元明清時期詩詞的發展。她指齣,這一時期,詩詞的美感特質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也呈現齣新的特點。 元麯: 葉先生簡要介紹瞭元麯的特色,包括其口語化、生活化的語言,以及更加通俗易懂的錶達方式。元麯的美感,在於其生動活潑的市井氣息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明清詩詞: 葉先生認為,明清時期,詩詞創作雖然依舊繁盛,但在整體上,其美感特質相對在前代基礎上略顯保守。然而,一些傑齣的作傢,如明代的歸有光,清代的納蘭性德,依然創造齣瞭動人心魄的佳作。葉先生指齣,這一時期,詩詞的美感也更加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挖掘,以及對個體內心世界的更深層次的探索。 六、 結語:詩詞之美,永恒的精神傢園 在本書的結尾,葉嘉瑩先生再次強調,中國古典詩詞的美感特質,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詩詞,不僅是文學的珍品,更是我們民族情感、思想、智慧的載體。 她鼓勵讀者,在閱讀詩詞時,要用心去感受,去體悟,去與詩人進行心靈的對話。隻有這樣,我們纔能真正領略到詩詞的博大精深,纔能在品味詩詞的過程中,獲得心靈的淨化和精神的升華,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永恒的精神傢園。 《迦陵講演集:詞之美感特質的形成與演進》是一部具有高度學術價值和深刻文化意義的著作。它以清晰的脈絡、生動的語言,引領讀者穿越韆年的時光,領略中國古典詩詞波瀾壯闊的演進曆程,感受其豐富多彩、不斷發展的獨特美感。本書對於熱愛中國古典文學的讀者,無論是專業研究者還是普通愛好者,都將是一次難得的精神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