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陵讲演集:唐宋词十七讲

迦陵讲演集:唐宋词十七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嘉莹 著
图书标签:
  • 唐宋词
  • 词学
  • 文学史
  • 迦陵
  • 讲座
  • 诗词鉴赏
  • 文化
  • 古典文学
  • 宋词
  • 唐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1491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989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迦陵讲演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8
字数:401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唐宋词十七讲》为作者叶嘉莹唐宋词系列讲座的讲演记录,内容是《唐宋词名家论稿》的补充和完善。《唐宋词十七讲》中共论析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词人十五家。结合他们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写作艺术等方面追寻唐宋词的演变与发展轨迹,讲述中既兼顾他们纵横之间的影响及关联,又特别注意其虽相似而实不同的深微意境,清隽的言辞于含英咀华之中深探词人之用心,时时闪现的真知灼见足以启迪读者,浚发妙悟灵思。

内容简介

  《唐宋词十七讲》为叶嘉莹教授1987年应辅仁大学校友会之邀所做唐宋词系列讲座的纪录稿。这一系列讲座,涉及到唐宋词研究诸多重要问题,且将其重要作家尽数囊括,可以看做一部完整的唐宋词史。

作者简介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并在淡江大学与辅仁大学任兼职教授。1960年代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曾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再度赴美,在耶鲁大学、印地安那大学讲学,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自1970年代末返大陆讲学,先后任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设立“驼庵”奖学金。2008年,荣获中华诗词学会颁发的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2年6月获聘中央文史馆馆员,2013年荣获由中央电视台、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共同主办的“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
  叶嘉莹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研,擅长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把当代西方文学概念融会、应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探讨和诠释。她天资敏慧,才思出众,加上典雅细腻的文笔,以及浮世坎坷的忧患经历,使她在谈诗论词之际,以直悟配合精析,见解独到,卓然成家。

目录

总序
叙论
弁言
自序
第一讲 温庭筠(上)
第二讲 温庭筠(下)
第三讲 韦庄
第四讲 冯延巳(上)
第五讲 冯延巳(下)李璟 李煜(上)
第六讲 李煜(下)晏殊 欧阳修(上)
第七讲 欧阳修(下)晏几道 柳永(上)
第八讲 柳永(下)苏轼(上)
第九讲 苏轼(下)秦观(上)
第十讲 秦观(下)周邦彦
第十一讲 辛弃疾(上)
第十二讲 辛弃疾(下)
第十三讲 姜夔(上)
第十四讲 姜夔(下)吴文英
第十五讲 王沂孙(上)
第十六讲 王沂孙(中)
第十七讲 王沂孙(下)

精彩书摘

  第一讲 温庭筠(上)
  诸位爱好中国古典诗词的朋友们!我今天站在这个讲台上,心情是非常高兴而且感动的。我是1924年在北京出生的,1945年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1947年的冬天离开了我的故乡北京。因为当时我结了婚,1948年就随着我先生工作的调动,去到了台湾。1966年离开台湾,到了美国。1969年来到加拿大的温哥华,直到现在。自从1947年冬天离开了我自己的家乡北京以后,多年来我一直没有离开过教书的工作岗位,我所教的内容,都是中国的古典诗词。我在国外教书的时候,很高兴能够把自己祖国的宝贵文化遗产,介绍给国外的爱好中国古典文学的朋友们,有一种文化交流的意义。
  我1977年回到祖国来旅游的时候,在火车上看到有的旅客,拿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他们都非常欣喜,非常热情地阅读。我在当时就受到了很大的感动。我想我是由自己的祖国——中国培养我接受教育的,我多年来在海外宣扬我们祖国的文化,这当然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可是当我在1977年旅游的时候,看到我们自己祖国的同胞这么爱好中国古典诗词,我就想我也应该回到祖国来,与我们祖国的文化的源流能够继承接续起来才是。我好像是一滴水,要回到我们祖国的江河之中。所以那个时候,我就有一个念头,我愿意回到自己祖国来,也能够教古典诗词,跟国内的爱好古典诗词从事古典诗词教学的朋友们共同研讨,向他们学习。
  这一次的讲座,我自己本来没有想到能够有这么多的朋友来参加。因为本来我是去年(1986年)4月,由于加拿大跟中国的文化交流,要与川大缪钺教授合写一本论词的书而回到祖国来的。那个时候见到了我们辅仁大学校友会的学长、朋友们,他们跟我说,要我给校友会作一次讲演。我想校友会的很多学长为我们校友会的筹务和建立,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我在海外一点也没有贡献,所以当校友会叫我作几次讲演的时候,我想这是我应该尽的义务,就答应作一次讲演。我本来以为讲演的对象只是校友会的朋友们,可是没有想到,我们祖国有这么多爱好古典诗词的朋友。后来,就有中华诗词学会的朋友们也说,希望我作一次报告,我就提出希望中华诗词学会能够和辅仁大学校友会联合起来举办这一次讲演。后来又有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国家教委老干部协会很多朋友都参加了,这种对古典诗词的热情,使我非常感动。刚才介绍说我是尽义务来讲学,其实这是不在话下的。因为所有这一次举办这一讲座的朋友们,他们所付出的工作、劳力、时间、精神,都比我更多,他们筹备了很多个月,我们应该多向他们致谢。如果举办的这一次讲座有一点成就,我们应该向这些筹务的朋友们表示感谢;但是,如果讲的失败了,那是我个人的责任,我要向大家道歉。
  我多年来在海外,学识也很浅薄,在北京这么多研究古典诗词的学者、前辈的面前我本来不敢随便讲话的。可是大家的盛情难却,而且中国古来有一句成语说是“野人献曝”。就是说有个乡下佬,他没有看到过什么广厦陕室,那些个高楼大厦,温暖的建设完美的房屋;他也从来没有穿过丝纩狐貉的这样的丝棉的或者是皮裘的衣服;他不知道有些人取暖有更好的办法。乡下佬只是觉得冬天晒晒太阳就很暖和,所以他就想:这晒太阳是件好事情,我要把我这一点心得奉献给那些要取暖的人。其实别人比他取暖的方法要多得多,美好得多,高明得多;但是这个野人、乡下佬,他要把自己晒太阳取暖的一点体会和经验贡献给大家。我虽然是很浅薄的、很肤浅的,可是那至少是自己的一份诚意。所以我讲得有错误的地方、有浅薄的地方,请诸位爱好诗词的朋友、前辈、国内的学者们多多地给我指教。
  我今天要讲的内容是唐宋词。讲到唐宋词我就想起来,我是出生在北京一个很古老的旧传统的家庭。我小的时候没有像现在的小朋友那样上什么托儿所啦、幼儿园啦、小学啦,对这些我都没有机会。我是在家里受的旧式的教育,我小的时候是念的“四书”“五经”一类,像《论语》、《孟子》等古书。我伯父、我父亲都喜欢古典诗词,所以从小的时候,就教我背诗,就像唱歌一样地背一些诗。我十一二岁以后,他们就教我学习作诗。我说作诗,没有说作词,因为中国旧传统有一个观念,认为诗里边所讲的是“诗言志”,诗可以感天地、动鬼神,可以宣扬教化,是正当的,是应该教小孩子去学的。可是词这种东西,里边写的是什么哪?里边写的是男女的相思爱情,是伤春怨别,是这样的内容。所以我想我的家长,可能因为这个原因,那时候只教我读诗、作诗,没有教过我读词和填词。
  但是有些个美好的文学,‘它本身有一种魅力,你读它,就被它吸引了,就被它感动了。我记得我在初中毕业给同学写的纪念册上,就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词句。我觉得这话说得很好,我们分别以后,相隔千里之远,但是我们共同对着天上的明月,借着月光我们就有一份感情交流,彼此怀念的这一种相联系的感觉。所以我小时候喜欢读词,但是没有人教过我读词和填词。后来我上了辅仁大学以后,开始读词了,那个时候我曾经跟随孙人和,即孙蜀丞老师学过词,也跟随顾羡季老师学过词。两位老师他们不但是教词,他们也创作、也填词。而我上大学的年代是1941到1945年,那是北平(北京当时叫北平)沦陷的时期。那个时候,我们老师写作的词里边,常常流露有一份爱国的情思。所以前几年我回国来,见到我同班的老同学,曾经写了一首诗,里边有这样两句:“读书曾值乱离年,学写新词比兴先。”我说我记得我们当年同班的同学,读书的时候正是乱离的战争的时候,北平沦陷的年代,所以说“读书曾值乱离年”。“学写新词比兴先”,我们学写新词,而新词里边表面虽然写的是爱情,可是它们也寄托了爱国的感情在其中,有比兴的思想在里边。
  现在就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反省,值得我们思索。在中国的韵文的各类的文学体式之中,有一个传统,就是“文以载道”,读诗也讲究诗教,说“温柔敦厚”是“诗之教也”。我年轻的时候,很不赞成这一套说法,文学就是文学,艺术就是艺术,我们为什么非要让它载道呢?诗歌的本身,有一种感动人心的力量,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说诗是教化呢?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我以为一般衡量文学,有两个不同的标准:有的人喜欢用道德和政治的尺寸来衡量文学作品,有的人喜欢用美学的艺术的价值观念来衡量文学作品。一般说来,中国的散文是要求文以载道,中国的诗歌也讲求诗教。“诗言志”,诗者志少所之,是重视它的思想内容,它的伦理和道德方面的价值的。
  词,我认为是在中国的文学体式之中一个非常微妙的文学体式,因为词在初起的时候,完全没有伦理和道德的思想意识在其中。为什么叫做词呢?其实只是歌词的意思。从隋唐以来,中国有一种新兴的音乐,这种音乐是中国旧有的音乐融会了当时外来音乐的一种新兴的音乐,词就是配合这些新兴的音乐的歌曲来歌唱的歌词。所以词本来并无深义。词,就是歌词的意思。这种歌词,最早是在民间流行的,后来士大夫们这些读书人,他们觉得这个歌曲的音调很美,可是一般民间的歌词则是比较俚俗的,所以这些文人诗客,就开始自己着手来填写歌词了。
  中国最早的一本文人诗客写的词集叫做《花间集》,是后蜀赵崇祚编辑的,完成是在10世纪的时候,那是在中国历史中的晚唐五代十国期间。《花间集》前面有欧阳炯写的一篇序文。关于词的起源,我在《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6期)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论词之起源》,大家可以参看。那篇文章写得比较仔细,我现在讲得简单一点。我要说《花间集》编选时候的用意和性质。我们中国人熟知《花间集》就是书的名字。但是我在国外要讲《花间集》,就要用英文介绍说是TheCo11ectionofSongsAmongTheF1owers,是说花丛里边的歌词的一个集子。你看多么美丽的名字。我们老说《花间集》、《花间集》,司空见惯,把它变成了一个非常生硬、非常死板的名词了。但是,你换一个新鲜的角度来看它,你会觉得《花间集》是个很美的名称。而且从这个《花问集》的名称里,就可以想象到,那里边的歌词一定是非常美丽的歌词,是当时的诗人文士写了歌词,在歌筵酒席之间交给美丽的歌女去演唱的歌词。所以欧阳炯在《花间集》的序文里,就曾说这些歌词是“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拍是唱歌打的拍板,檀是檀香木,用檀香木做的拍板。最早的歌词,《花间集》里收辑的所谓的诗客曲子词,原是交给妙龄少女去演唱的美丽的歌词,这当然要适合歌唱的背景。所以,它们大多是爱情的歌词,是相思怀念、伤春怨别的歌词。
  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之中,词是一种特殊的东西,本来不在中国过去的文以载道的教化的、伦理道德的、政治的衡量之内的。在中国的文学里边,词是一个跟中国过去的载道的传统脱离,而并不被它限制的一种文学形式。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它突破了伦理道德、政治观念的限制,完全是唯美的艺术的歌词。可是,后来却发生了一种很奇妙的现象,就是后来词学家、词学评论家,他们就把道德伦理的价值标准,加在中国这个本来不受伦理道德限制的歌词上面去了。
  清朝一个有名的词学家名叫张惠言,他说词这种文学形式,是可以表现“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张惠言《词选·序》),是可以表现那些有品德、有理想、有志意、有抱负的贤人君子他们内心之中最隐约最深曲的一种内心的怨悱,一种感动,一种追求而不得的这样的怨悱的感情。他的这种说法是对还是不对呢?有人反对他了。我现在都是很简单的举例证,如在清末民初的时候,有一位有名的学者,就是王国维,他写过一本评论词的书,是很有名的一本著作,叫《人间词话》。在《人间词话》里边,他就曾批评张惠言,说“固哉皋文之为词也”,皋文是张惠言的号,他说张惠言讲词,真是太顽固了。像这些写词的词人,并没有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之情的用心,而张惠言要这样讲,所以说他是“深文罗织”,是自己画了一个框框,要把别人的作品都套在这个模式之中,这是错误的,这是顽固的,这是不应该的。所以,王国维批评了张惠言。
  可是,另外一个奇妙的事情又发生了。王国维虽然批评张惠言用贤人君子的感情来讲爱情的小词是不对的,而王国维却也曾经举过很多五代和两宋的词人的词,说这些词人所写的一些个词句,表现了“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他说像北宋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写的本是相思离别,因为这首词的前半,还有两句,说的是“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恨”字有的版本作“别”)。他说天上的明月它不知道我们和相爱之人离别以后的这种离愁别恨的痛苦。苏东坡也曾有词句说“何事偏向别时圆”!为什么人在分别,你偏偏团圆,更增加我的离愁别恨。“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他说月亮慢慢地西斜,它的光线从朱红色的门穿照进来,我一夜无眠,看到月光从深夜直到天明,所以他写的是离别。然后在下半首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正因为他头天晚上无眠,没有睡觉,第二天早晨才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昨天晚上,当深秋的时候,秋风萧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昨夜的西风,把碧绿的树叶吹得凋零了。当时树叶零落之后,窗前楼上没有了那些个大树的荫蔽的时候,他说我一个人独上高楼,望那天边的远处,我所怀念的人所在的地方,一直望到天的尽头。欧阳修曾有两句词,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踏莎行》)。所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写的原是相思离别,可是王国维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
  王国维又曾经引用了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风栖梧》),说我衣服的腰带越来越宽松了,这说明人越来越消瘦。《古诗十九首》说的“思君令人老”,我的衣带渐宽是因为相思,因为怀念。他说我就是为了你而相思而憔悴消瘦的,衣带渐宽,但是我也不后悔,我始终不会后悔。为什么?因为“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了我所爱的那个人,值得消瘦而憔悴。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二种境界。
  我想大家对王国维的说法应该是很熟悉的,因为我看到我们国内的报纸上有的时候有人写文章,谈到这三种境界。第三种境界是辛弃疾的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他是说我期待、等待我所爱的人,在正月十五元宵花灯的聚会之上,游人这么多,哪一个是我所寻找的我所爱的那个人呢?他说“众里寻他千百度”,在群众之间找了千百次,“蓦然回首”,猛然一回头,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所爱的人,没有在那些繁华喧闹的人群之中,在灯火最冷落的、最阑珊的、比较黑暗的角落,我看到了我所爱的人。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三种境界”。
  我刚才所举的几个例证,都是写爱情的小词。王国维为什么从这些写爱情的词里边,看到了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昵?关于这三种境界,我也曾写过一篇文章——《谈诗歌的欣赏与<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收在《迦陵论词丛稿》里边。关于《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是我过去在台湾写的,大家可以参看。我的意思是说,中国的词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文学作品,它本来是不在社会伦理道德的范围标准之内的。可是,词这个东西很奇妙的一点,就是它可以给读者丰富的多方面的联想。我们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因自己的修养、品格和过去所受到的教育的背景、环境、传统的不同,而能够从里边看出来新鲜的意思。
  ……

前言/序言






《迦陵讲演集:唐宋词十七讲》 作者:叶嘉莹 内容简介: 《迦陵讲演集:唐宋词十七讲》是一部由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叶嘉莹先生倾心打造的唐宋词鉴赏入门读物。本书精选了十七位最具代表性的唐宋词人,并深入浅出地解读了他们笔下最为经典的十七首词作。叶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细腻的感悟和独到的视角,引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唐宋词的辉煌殿堂,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艺术魅力。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叶先生在多年教学与研究过程中,针对广大古典文学爱好者所作的一系列精彩讲演的结集。她以轻松自然的语言,结合生动的例子和深入浅出的分析,将复杂的文学理论和深邃的艺术技巧化繁为简,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领略到唐宋词的精妙之处。叶先生不仅注重词作的文本解读,更着力于挖掘词人创作背后的心路历程、时代背景以及情感世界,使得每一首词都仿佛有了鲜活的生命,与读者产生共鸣。 本书特色: 1. 精选十七位大家,十七首经典: 叶先生以其对唐宋词的宏观把握,精心挑选了十七位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的词人,并为每位词人选择了一首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和情感表达的代表作。这十七位词人涵盖了唐代的温庭筠、韦庄、李煜,宋代的晏殊、欧阳修、范仲淹、宋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陆游、姜夔,可谓群星璀璨,尽显唐宋词的辉煌。每首词的选定都经过叶先生的深思熟虑,力求展现词体发展的脉络和不同风格的多样性。 2. 深入浅出的解读,拨开迷雾见真章: 叶先生的解读,一改往日学术论著的艰深晦涩,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艺术感染力。她善于从词的字词句句入手,分析其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并结合词人的生平遭际、社会环境,层层剥茧,将词作深层的意蕴和精妙的技巧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亲临现场,聆听叶先生娓娓道来,感受她对词的由衷热爱和深刻理解。 3. 强调“知人论世”与“情文一体”: 叶先生在解读词作时,尤其强调“知人论世”和“情文一体”的批评方法。她认为,要真正理解一首词,必须了解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他的情感世界。词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词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通过将词人的情感与他所处的时代、所遭遇的命运紧密结合,叶先生让读者看到了词作背后隐藏的深刻意义和动人力量。 4. 注重音乐性与形式美: 唐宋词以其优美的音乐性和严谨的格律著称。叶先生在解读中,充分注意词的声韵之美,引导读者感受词的节奏、韵脚如何烘托情感,增强艺术感染力。她也适时地介绍词牌的特点和格律要求,让读者对词的形式美有更直观的认识,理解形式与内容如何相互融合,共同成就优秀的艺术作品。 5. 情感共鸣,提升人文素养: 叶先生的讲演,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更是一次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启迪。她以其自身的人生体验和深刻感悟,连接古今,触动读者的心灵。在品味词作的同时,读者也得以审视自身的情感,思考生命的意义。本书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提升人文素养、涵养性灵的美好体验。 本书内容梗概: 本书开篇,叶嘉莹先生便以充满热情和感染力的语言,阐述了她对唐宋词的热爱以及本书的创作缘起。她相信,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文化精神,而唐宋词更是其中的瑰宝。 紧接着,本书将逐一进入十七位词人的世界。 唐代部分: 温庭筠 的《菩萨蛮》,叶先生会带我们领略其秾艳华丽的词风,以及其中蕴含的女性细腻的情感和对芳华易逝的感伤。 韦庄 的《思帝乡》,则展现了其清丽婉约的笔触,以及深沉的离愁别绪。 李煜 的《虞美人》,作为亡国之君的绝唱,叶先生会着重解读其中“亡国之音哀,帝王之声悲”的独特悲凉,以及词人由帝王到囚徒的巨大情感落差。 宋代部分,则涵盖了更为广泛的词坛风貌: 晏殊 的《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展现了其“无意苦争春”的闲适与淡雅,以及对时光流逝的细腻体察。 欧阳修 的《踏莎行》(“著甚将来”),叶先生会分析其“我言秋叶不如春,句句曾 म्हण西风意”的秋日情怀,以及词人胸襟的开阔。 范仲淹 的《苏幕遮》(“白露凝香,云雨初散,月斜星疏”),叶先生会重点解读其“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知音难觅的孤寂,以及词人赤子之心的忧患意识。 宋祁 的《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展现其词的华美风格,以及对美好春光的赞赏。 王安石 的《桂枝香》(“金陵钗”),虽然这是一首词,但叶先生会借此分析其作为改革家的豪迈与悲壮,以及词作中蕴含的政治抱负。 苏轼 的词作,是本书的重头戏。叶先生会精选其代表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深入解读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胸襟,以及其“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旷达。也会解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分析其哲思与情怀,以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普世关怀。 黄庭坚 的词,叶先生会分析其独特的“瘦硬”风格,以及词作中蕴含的积极进取精神。 秦观 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叶先生会细致剖析其婉约细腻的风格,以及对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深情演绎。 贺铸 的词,叶先生会分析其“豪放”与“婉约”并存的特点,以及词作中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周邦彦 的词,叶先生会着重探讨其词的“集大成”风格,以及其精炼的语言和严谨的结构。 李清照 的词,无疑是女性词的巅峰。叶先生会以极大的同情和深刻的理解,解读其“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国破家亡之痛,以及“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细腻情感。 辛弃疾 的词,作为豪放词的另一高峰,叶先生会分析其“稼轩体”的特色,解读其“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报国壮志,以及“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英雄气概。 陆游 的词,叶先生会关注其词作中浓厚的家国情怀,以及“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深沉悲愤。 姜夔 的词,叶先生会分析其清雅的风格,以及词作中独具的艺术匠心。 在每一讲的结尾,叶先生都会带领读者回到作品本身,进行总结性的概括,并鼓励读者反复品读,用心体会。她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唐宋词更深入的兴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智慧。 《迦陵讲演集:唐宋词十七讲》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唐宋词鉴赏指南,更是一扇通往中国古典文学殿堂的桥梁。它以其独特的视角、深邃的见解和人文的关怀,为读者打开了一扇认识和理解唐宋词的窗户,也为读者提供了一次滋养心灵、提升审美的情感之旅。无论您是文学初学者,还是资深爱好者,都能在这本书中获得深刻的启发与美的享受。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古代文学教学的刻板印象。我之前也看过一些唐宋词的解读,但总是感觉有些生硬,缺乏温度。然而,这本书却像是作者在茶余饭后,娓娓道来,将那些动人的词篇,那些词人的故事,讲得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词人创作背景的考据,这让我在欣赏词作的同时,更能理解其背后的社会思潮和人生际遇。例如,对于柳永词的分析,作者不仅解读了其婉约的风格,更深入地剖析了其在市井生活中的创作经历,这让我对这位“凡夫俗子”的词人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的一些细节处理也让我拍案叫绝,比如作者在解释某个典故时,会巧妙地穿插一些相关的历史趣闻,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学习,而是在主动地探索,在与作者一同踏上一段探索唐宋词魅力的奇妙旅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洒脱,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感受到作者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感,也让我对唐宋词产生了更深的共鸣。

评分

实在太惊喜了!这本书完全超出我的预期。我原本只是想找一本关于唐宋词的入门读物,没想到却收获了如此丰厚的精神食粮。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他对唐宋词的理解和把握,可谓是入木三分。我尤其喜欢他那种“说故事”般的讲授方式,将一首首经典的词篇,一个个鲜活的词人,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书中的分析角度非常新颖,让我看到了很多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比如作者在讲到秦观的《鹊桥仙》时,对“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句的阐释,让我对爱情的理解都有了新的维度。而且,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很舒适,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一点都不费眼。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书,它不仅让我对唐宋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

我最近刚读完这本书,感觉它就像一位博学又风趣的长者,带领我穿梭于唐宋词的浩瀚星河。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独特,他不会一本正经地去灌输知识点,而是用一种非常自然的、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词的精髓一点点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喜欢作者对词的意象和情感的解读,他能够准确地捕捉到词人微妙的情感变化,并将之转化为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的语言。比如,在分析辛弃疾的《破阵子》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迈,而是深入挖掘了词人“壮怀激烈”背后那份报国无门的无奈和痛苦,让我对这位壮志未酬的英雄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书中穿插的一些个人感悟和人生哲理,也让我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获得了一些关于生活的启示。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愉悦,它不仅提升了我对唐宋词的鉴赏能力,更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同感。

评分

这本《迦陵讲演集:唐宋词十七讲》简直就是打开我唐宋词世界的一把金钥匙!我一直觉得唐宋词是那种高高在上、难以亲近的文学,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的讲授方式太棒了,他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一步步深入到唐宋词的各个角落。我特别喜欢他讲到欧阳修词作时,那种对人生际遇和词作相互影响的深入剖析,让人忍不住思考词人创作背后的故事。书里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更多的是作者充满热情和智慧的讲解,仿佛能够听到他在现场讲授一般。我常常会在阅读时,不由自主地跟着作者的思路,去感受词句中的情感起伏,去体味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自己真的参与到了一场精彩的文学盛宴中。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激发了我对唐宋词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

评分

这本书简直让我爱不释手!从翻开第一页开始,就被作者那深厚的学养和生动的语言所吸引。原本以为讲授唐宋词会是枯燥乏味的事情,没想到作者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一段段精辟的解读,将那些古老的诗篇瞬间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词人创作心境时的细腻之处,仿佛能穿越时空,与李清照一同感受那份细腻的哀愁,与苏轼一同体会那份豪迈的豁达。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这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作者对于词的格律、意境、用典等方面的讲解,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通俗易懂,让我这个对古典文学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够轻松跟上。读完之后,我对唐宋词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那些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文字,现在都仿佛在我心中生根发芽,开出了绚烂的花朵。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文化的传承。我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朋友们,尤其是那些想要深入了解唐宋词的朋友,这本书绝对是你们不容错过的佳作!

评分

《迦陵讲演集(套装共7册)》叶嘉莹讲述中国词史。在中国及海外,叶嘉莹是当今传播中华古典诗词表达的人。她的语言有一种魔力,将读者不知不觉地带入诗词优美的境界。此书是了解中国词史及词美的宝典。

评分

在中国及海外,叶嘉莹是当今传播中华古典诗词表达的人。她的语言有一种魔力,将读者不知不觉地带入诗词优美的境界。此书是了解中国词史及词美的宝典

评分

很合适我这种艺盲,很好~~~~~~

评分

买书一直在京东,质量有保障,书质量很好,物流很快,孩子很喜欢。

评分

很合适我这种艺盲,很好~~~~~~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推荐大家一读。

评分

嘉陵著作集我只选择了这本论诗丛稿,理由是内容全面扎实,其他几个有拼凑之嫌,仅供参考。当然,诗词现代研究者中,迦陵绝对也算大家,虽然如周汝昌,包括某些大陆学者对其个别观点有些微词,但是我觉得我十分肯定迦陵的许多观点,值得学习,且其观点深入浅出,不是故弄玄虚,玄奇示博,就难能可贵了。不用拆封了,非常完好,很满意。

评分

蛮好的啊,价格实惠的啊

评分

这本书不错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