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只道是寻常(最新修订):纳兰词的情意写真

当时只道是寻常(最新修订):纳兰词的情意写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安意如 著
图书标签:
  • 纳兰性德
  • 清词
  • 词学
  • 情感分析
  • 文学研究
  • 古典诗词
  • 文化史
  • 修订本
  • 爱情
  • 悲情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070053
版次:1
商品编码:1081010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当时只道是寻常(最新修订):纳兰词的情意写真》是安意如解读纳兰词的作品,书中对古典情怀的现代阐释,沉吟至今的情爱绝唱令人感伤。纳兰词,华贵的悲哀,优美的感伤。细读纳兰词会发现,豪放是外放的的风骨,优伤才是内敛的精魂。纳兰词精华中的精华。纳兰词现存348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当时只道是寻常(最新修订):纳兰词的情意写真》精心挑选出《饮水词》中的80多篇必读词作,以其广博绝妙的才思、优雅清丽的笔调进行感性的点评,使读者不必去刻板地通篇阅读纳兰的所有词作,就能窥见纳兰词的灵动可爱之处和纳兰性德的人生经历及丰富的内心情感。细读纳兰词会发现,豪放是外放的风骨,忧伤才是内敛的精魂。一个生活在三百多年前的男子,在他的词章中不倦不悔地倾诉对感情的执著,对友请的坚定,像一道道疗伤的温泉汤药,温暖了,唤醒了,我们冰封的情感。

作者简介

  安意如,徽州女子,现定居北京。2006年因古典诗词评赏《人生若只如初见》系列声名鹊起。喜欢,旅行,美人,美食,美景。已出版作品:漫漫古典情系列——《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陌上花开缓缓归》。其他作品:《陌上花开》《惜春纪》《观音》。

目录

前言:一生恰如三月花
一相逢·如梦令
星影坠·如梦令
惆怅客·浣溪沙
道寻常·浣溪沙
好无言·浣溪沙
泪如丝·虞美人
花间课·虞美人
最销魂·虞美人
十年心·虞美人
为伊书·虞美人
天上月·蝶恋花
君行处·蝶恋花
看老去·蝶恋花
昭君怨·蝶恋花
飞琼字·采桑子
凄凉曲·采桑子
觉魂销·采桑子
谁能惜·采桑子
东阳瘦·采桑子
到谢桥·采桑子
梦一场·采桑子
当时错·采桑子
悔多情·山花子
见春山·山花子
葬名花·山花子
不多惰·摊破浣溪沙
夜雨铃·南乡子
忆翠蛾·南乡子
淬吴钩·南乡子
心字香·梦江南
忆年时·望江南
未全僧·忆江南
情一诺·减字木兰花
诉幽怀·减字木兰花
伊太冷·减字木兰花
魂无据·减字木兰花
一样愁·减字木兰花
那见卿·减字木兰花
残星旗·菩萨蛮
青衫湿·菩萨蛮
愁未阑·菩萨蛮
当时月·菩萨蛮
茂陵秋·菩萨蛮
问添衣·菩萨蛮
情萧索·菩萨蛮
异当时·菩萨蛮
多少恨·临江仙
听河流·临江仙
手生疏·临江仙
枕函边·荷叶杯
悔分明·荷叶杯
上小楼·于中好
两字冰·于中好
丝难尽·于中好
别离间·于中好
君须记·金缕曲
身世恨·金缕曲
吴季子·金缕曲
倚孤馆·金缕曲
添凝咽·金缕曲
清泪尽·金缕曲
公等在·金缕曲
故园声·长相思
一双人·画堂春
誓三生·红窗月
如初见·木兰花令
青衫湿·青衫湿遍
疑君到·青衫湿
定有霜·沁园春
音尘断·少年游
缁尘老·踏莎行
平生恨·水龙吟
照魂销·东风齐著力
思往事·河传
念郎诗·相见欢
梨花瘦·鬓云松令
伤心早·点绛唇
落花时·落花时
恨却休·鹧鸪天
了如雪·琵琶仙
唤秋水·秋水
向谁说·百字令

精彩书摘

  【蝶恋花】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京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昭君怨】
  自古就有昭君怨之说,但大多文人习惯拘泥于陈情。连诗圣杜甫也只是感慨:“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干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诗圣定了基调,后世更少见发人深省的意义翻新。历代女子中,王昭君获得的吟颂最多,而且几乎全是正面的。难得没有什么
  “红颜祸水”的责难加诸她身上,反而对她由怜生敬,由敬生爱。
  这固然是因为王嫱女士做了件极漂亮的事。她不仅绝色倾城,而且简直是绝项的聪明,没有寻常女子的软弱拖沓。她勇敢而有主见,想到与其在汉宫中荒耗一生,还不如远走他乡。人皆言塞外苦寒,匈奴人彪悍。可是和荒茫无尽的等待比,那又算得了什么呢?
  只是寻常宫女,因为拒绝了画师毛延寿的勒索,可能再也得不到君王的看顾。一个清寒孤傲的少女想在宫中脱颖而出,如同黑夜在海面上泅渡,希望渺茫。十几岁的王嫱,有着超越一般人的坚定果敢,老天亦赋予她机会和能力,她纵身扑入,竟因此成功。
  如果美貌是能量,昭君将自己的能量发挥到极致,当埃及艳后忙着摆布男人,颠覆了几个男人的霸业时,王嫱也利用自己的绝色姿容摆布了两个男人。她让一个为失去她而饮恨终身,从此视后宫粉黛如飞尘;她让一个为得到她而心满意足甘心放弃争霸天下的念头,对大汉朝俯首称臣;最重要的,与克丽奥佩特拉的祸国殃民比,她确保了数十年的和平,使老百姓安享太平,即使这和平相对于历史的发展也很短暂。
  一向对女人挑剔到洁癖的读书人能在思想上将王嫱视为同类,是值得惊奇的,然而也未尝不空虚。这些为责任理想所牵绊的男人们,又怎能真正了解昭君坟头的青草到底为什么而盛,又因什么而衰呢?
  王昭君,她不过是不由自主地在后人的诗文中做了一面映照很多命途多舛的有识之士的镜子。她美貌而智慧,一如那些有才识的文人:她拒绝给毛延寿贿赂,一如清高之士所标榜的气节;她以女儿身做出一番千秋赞叹的事业,将身许国,亦是读书人所称许的。百般萧瑟,终于积聚力量的绽放。昭君寄托了文人太多的理想。
  后世戎昱说:“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他算是摸着良心讲了句公道话。如果不是眼前身后逼仄到无路可退,谁愿意带着未完成的爱情将自己放逐到万里之外。
  昭君怨。汉帝,应该比昭君更怨。昭君出塞,大殿上的临别相视。这女人已注定是他余生无法愈合的巨大伤口和耻辱。他的江山是她舞着杨柳细腰为他擎住。她却对他跪拜谢恩。自古男人的江山就不能缺少女人支持,男人却羞于承认。
  这首《蝶恋花》将容若的男儿眼界与气度尽显无疑。首句“今古河山无定据”气象极佳,一句话便道明世事无主,朝代更迭,江山频频易主是必然的、历史不可抗拒的规律。接下来用白描的手法呈现秋景,一副待战的场面。因想起千百年来朝代如花开花谢,或许他日大清的覆灭也不可免,心中萌生的感触使得眼前秋景更添荒情。
  作为与满清王朝休戚相关的贵族近臣,容若未必仅仅是一个吟风弄月的富贵闲人,他亦有拳拳报国之心和远大抱负。但他显然不赞成功名抱负要通过战争和流血来实现。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冷血萧烈是被多情公子所厌弃的。所以结句仍复了容若重情的本色--“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成功将豪壮、柔情,还有些许凄凉和失落糅在一起,使人回味无穷。这亦是容若悲天悯人的情怀体现。
  传说,昭君出塞,死后葬胡地,坟头终年青草离离,称为“青冢”。由青冢想到王昭君,容若问卿,一往情深深几许?千秋万岁以来,王昭君的一往情深,缕缕怨心,能看得清,读得懂的,恐怕也只能是容若这样的绝代才人了!
  不同于历代词家,容若此词意境思想远远超越了他们,而更熨帖昭君本心。容若将闺怨、乡怨一次升华--青冢独眠的王昭君,为的不是自己毕生不能回归故土,不是和汉帝的有情无缘,而是,她耗尽一生心力所不能唤醒的,是后人对权力的执迷和对战争的狂热。
  君不见,残阳秋雨深山寂,纳兰公子长太息!
  绝色女子和绝代才人,隔世为知音。
  ……

前言/序言

  【一生恰如三月花】

  对纳兰容若不熟的人,恐怕会比较知道另外一个名字,纳兰明珠。如果我再说一句《七剑下天山》,恐怕你已经在点头微笑了:你说的是这个人。

  纳兰容若诞生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黄旗人,其祖于清初从龙入关,战功彪炳: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首辅之臣。

  容若天资颖慧,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又精骑射,十七为诸生,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赐进士出身,后晋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边塞,三十一岁时因寒疾而殁。

  到了民国时候,纳兰还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张恨水先生的《春明外史》中写到一位才子,死于三十岁的壮年,其友恸道:

  “看到平日写的词,我就料他跟那纳兰容若一样,不能永年的……”

  要知《春明外史》是当时在报纸上连载的通俗小说,若非大多数人都知道此典何意,张先生是不会这样写的。

  纳兰容若著有《通志堂集》,包括赋一卷,诗、词、文、《渌文亭杂识》各四卷,杂文一卷。内容丰饶,堪称全才。然而他最大的成就还是在词上。先后结集为《侧帽》、《饮水》,后人多称纳兰词。纳兰词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尽管他的词作数量不多,因他的身份经历所限,眼界也不算开阔,但这并不妨碍纳兰词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其中尤以爱情(悼亡)词最哀感顽艳,引人共鸣。

  容若虽然经历简单,但出身贵胄,又是康熙近侍,多次扈从圣驾前往边塞,他的词中就有一般生活在江南中原的文弱词人无法抵达的边塞风光。而边塞也带给他与身在帝京完全迥异的心灵体验,在塞上,容若孤卧寒衾梦不成,听着号角涛声,对“故园”、家人思念得越发热切起来。面对着塞上绵延空灵的飞雪,他发出了映衬一生的感慨:“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词章意境空灵,格调高远,容若的心胸见识远非一般寒门小户、苦读成名的文人可以企及。

  词家的名字少有不好的,像晏几道、柳永、秦少游,但好成纳兰容若这样的,也是异数。“纳兰容若”只这四个字便是一阕绝妙好词。唇齿之间流转,芳香馥郁。所以,从一开始命运就埋下伏笔,安静蛰伏在人生里静候开花结果的一天--他被人记取,不因他是权相之子,不因他是康熙的宠臣近侍,而因他是横绝一代的词人。

  在清初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就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在他身后,纳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清家词话和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王国维赞日:

  “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如果不是天命,你能解释这数千年的词坛魁首之位,怎么就忽然之间让一个满人占了去?轻快地,让人来不及做出反应。人说他是李重光后身。李后主是何人哪!那是词中的千古一帝,不可撼动的人。

  今日想起纳兰时,脑中忽地冒出一句:“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并且固执得纠住大脑神经久久不放。

  我仔细地想这种执念从何而来,因为我并不喜欢以这样的话来形容我欣赏的男子。这看起来高远,底气虚弱的话对人是一种贬低。一个男子如果终其一生襟抱不开,抱负难展,其实到最后很难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命运的捉弄,而很可能是因为自身的不平整。

  在我看来,容若是个作茧自缚的人,对很多人、很多事都放不开。对人放不开,是好的。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这份眷恋痴情让人称许,对事放不开便惨了,总黯黯地委屈着,心思蜷曲。

  纳兰词愁心漫溢,恨不胜收。但我一直世俗地觉得容若是不该委屈的。有太多比他委屈的人,布衣终生,仰人鼻息地生活,茕茕子立形影相吊,走在小巷里,不远处莺歌燕舞,灯红酒绿,那是另一个世界,一个终身也攀附不进的世界。微微地叹气,继续走在黑暗里,因为已经习惯了这种落差。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叹一声委屈!

  容若是不该委屈的,一个男人该有的他都有了,显赫高贵的家世,惊人眼目的才气,刻骨铭心的初恋情人,美貌聪颖的红颜知己,贤淑大度的妻子,婉转温存的妾室。此外,还有一群相待极厚的知心朋友。他相与的这些江南名士们,是皇帝费心网罗,却还轻易不肯折节的人。

  人生至此,夫复何言!

  事业上的不得志使纳兰对于情越来越执著,如信仰一般追寻,对于世俗追求越来越淡,直至视为身外之事。他的深情幽婉之中尽显落拓不羁。

  当时八旗子弟的浮靡之风已现,容若却与他们不同,他有着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这使得他的举动在某些程度上背离了社会主流。比如,他热衷交往的“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悦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就像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当时许多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使其住所渌水亭也因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

  这些人中尤其和容若交厚的是顾贞观。他仿佛是一面镜子,是容若对于友情的全部映照,折出这个人生命中的另一半热情。

  顾贞观,字华峰,号梁汾,与严绳孙同为无锡才子,生性狷介。为人有侠气。他与吴汉槎是至交好友,吴汉槎落难后,他百般设法营救,纳兰为人称道的营救吴汉槎一事就是在他的极力斡旋下完成的。

  顾贞观本身也是明代东林党人之后,文名卓著,著有《积书岩集》及《弹指词》。有才识,但时运不济,一生沉沦下僚。康熙十五年(1676年)应明珠之聘,为纳兰家西宾,容若与他一见如故引为挚友。

  容若初见他即在《侧帽投壶图》上题了一首《金缕曲》,当中有

  “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之语,这样热烈的表达,全情投入,对情感内敛的容若来说是极为少见的。

  阅遍《饮水词》,纳兰与他的交酬之作不胜枚举,内心对于顾贞观的信任和依赖,显然已不仅仅是“朋友”两个字可以形容。

  可惜容若他似乎不懂得“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否则,他会快乐一点。他完好得如同神捧在手心呵护的孩子,没有机会去经历坎坷。他若多一些经历磨折,也许反而能学会释然。他总为那最后~点未达到的理想长嗟短叹。

  其实做不成经国伟业又怎样?一个男子有完美的人格就是伟丈夫。不在乎他是否能够青史流芳。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总是有一步之遥。从李白到杜甫,从岳飞到诸葛亮,都是这样。

  若他真的注定要为国家社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老天哪许他这样优渥闲适地生活?

  对于人世的险阻沧桑,容若也不是不懂得,却只是从身边的一干寒士身上轻轻获得映照,柳岸观花似的那么一瞧。姜西溟落第了,他去安慰人家:顾贞观失意了,他去劝解人家;吴汉槎被发配边塞,他去营救人家。

  没有人可以质疑他的热心和真诚。但是真可气啊!为什么身边的人统统要饱经忧患,连他的父亲明珠都必须在官场倾轧中焦头烂额,他却可以这样清高地活着,像床前的明月之光?老天太眷顾他了,所以连家破人亡也要等到他辞世之后才发生。

  我恨他的不经风雨,恨极了!他若像苏轼那样几上几下,宦海浮沉几次多好。如果厌倦官场,也可以像小山一样,以相国公子的身份干净落魄地生活。不要娇花软柳似的,这样你能活得久一点,不要死都死得那么阴柔飘渺--康熙二十四年暮春,容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这梨花满地,零落成雪。葬的究竟是谁?

  容若生命中的刚烈之气是几时被抽干的呢?是因为那影影绰绰的少年情事么?还是因为亡妻之死?恋人入宫成了皇帝的妃嫔,后来也许为了他郁郁而终。他便辗转在这遗憾中不得解脱,以至于险些辜负了身边的妻子。卢氏也是高官名宦之女,父亲是两江总督,自幼得到了那个时代女子所能得到的最完善的教育,成为从容大度的女子,最完美的妻子。

  有句话叫: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当时一心纠结于旧梦的容若未必想得到。他也许根本不用多想,只需做一个被爱宠的孩子,一个被妥帖照顾的丈夫,安心无愧地接受妻子的爱意。

  他是男人,他是公子。

  直到这温婉的女子因为替他生子溘然长逝,他才恍悟亏欠她多少。

  沉思往事立斜阳,当时只道是寻常。

  连曹寅这个局外人都知道感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他的心有别恋,真当她不知么。毕竟是夜夜同眠的人,有什么瞒得了?想来,她只是不说,不去和他的回忆争,幻想着他有日会归来,只属于自己一个人。可惜,终究还是等不到。

  悼亡之音破空而起,成为《饮水词》中拔地而起的高峰。后人不能超越,连容若自己也不能超越。她遗留在他身体里那枚情感的瘤,在以后的十一年中,如春草般孜孜不绝地蔓延。缠紧他身心,顽固到连容若自己都无法拔除,无法回避。这样的纠缠,早已超越死生。

  青衫泪尽声声叹,融化得了冰山,唤不回已逝的人。他终于看见老天的惩罚--是要他在最完满的人生中体会到最大的不完满,像梨花在春光最盛的时候凋谢。

  看得见开始,猜不到结局--一生恰如三月花。


《一梦南柯:纳兰词情思的另一种解读》 前言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星河中,纳兰性德以其独树一帜的词风,俘获了无数读者的心。他的词,如同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品微涩,再品甘醇,三品则回味无穷。千百年来,无数评论家、学者沉醉于纳兰词的深情婉转,对其进行着细致入微的解读与品析。然而,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不曾被主流视角触及的角落,蕴藏着别样的风景。 本书《一梦南柯:纳兰词情思的另一种解读》,便是一次对纳兰词的“逆向”探索。它并非重复前人已有的成就,也无意在现有解读的基础上锦上添花。相反,它尝试从一个全新的、甚至可以说是“局外人”的视角出发,去审视纳兰词所承载的那些或被忽略、或被过度解读的情感,探寻在那些熟悉的诗句背后,可能存在的、不被人们轻易察觉的另一种可能性。 我们并非否定纳兰词本身的艺术价值,也无意贬低前人的研究成果。相反,我们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敢于提出那些更为大胆的设想。本书的出发点,在于认识到任何一个伟大的文学作品,都必然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其背后蕴藏的意义,远非单一的视角所能穷尽。纳兰词,以其写实的笔触、真挚的情感,描绘了一个复杂多面的贵族青年形象。然而,当“情”与“意”被反复提炼,当“寻常”被赋予“不寻常”的意味,我们是否也因此框定了对纳兰词的认知? 这本书,正是希望打破这种“惯性思维”。它不预设结论,不强加解读,而是以一种更为开放、更为审慎的态度,对纳兰词中的部分篇章进行“非典型”的考察。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常常被誉为“情意写真”的词作,尝试剥离其表面的浓情蜜意,去探寻更深层的、可能存在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复杂心理映射。 我们或许会问:那些看似直白的爱恋,是否也夹杂着对现实的无奈?那些看似失落的哀愁,是否也隐藏着对权力的审视?那些看似个人的悲欢,是否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士人困境? 本书的研究方法,并非传统的文本细读,而更接近于一种“反向解构”与“情境重塑”。我们不会局限于纳兰词本身,而是会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画卷中,去捕捉那些可能影响词人心绪的微小因素。我们可能会关注当时文坛的整体风气,士大夫阶层的生存状态,甚至是宫廷内外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看似与词作“无关”的因素,或许正是解开某些情感密码的钥匙。 同时,本书也并非对纳兰词进行“冷酷”的学术分析。我们深知纳兰词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其真挚的情感力量。我们所做的,只是希望在保持这份真挚的基础上,为这份情感注入更具深度的历史厚度与文化底蕴。我们试图展示,纳兰词的“情意”,或许不仅仅是个人化的情感抒发,更是那个时代特定背景下,一位敏感而聪慧的灵魂,对周遭世界所作出的复杂回应。 例如,当纳兰词中出现对“红颜”的眷恋,我们是否只停留在男女之情的层面?或许,在那个男权社会,对“红颜”的欣赏,也包含了对生命中稍纵即逝的美好、对雅致生活的向往,甚至是对短暂自由的寄托。当词中流露出对“离愁”的感伤,我们是否只理解为与亲人、爱人的分别?或许,也包含了士人对前途未卜的焦虑,对人生无常的喟叹,以及对理想抱负难以实现的失落。 本书的写作,力求避免使用过于学术化的语言,而是以一种流畅、引人入胜的方式,引导读者一同进入这场“寻常”背后的“不寻常”的探索。我们相信,通过这种“另一种解读”,读者或许能够对纳兰词,乃至中国古典诗词,产生更为立体、更为深刻的理解。 第一章:遗世独立的“寻常”——纳兰词中的时间与空间之辩 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纳兰性德的词作,最先映入眼帘的,往往是那些充满画面感与情感张力的场景。“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如同一个个精心雕琢的标本,被置于“情意写真”的展览柜中,供人瞻仰。然而,我们是否曾仔细审视过,这些“寻常”背后所承载的时间维度与空间坐标? 许多研究者习惯性地将纳兰词中的时间,视为个体生命的时间。无论是“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怀旧,还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追忆,都似乎指向了主人公个人的生命轨迹,与某个特定的情感对象紧密相连。然而,这种将时间“个人化”的解读,是否忽略了更为宏大的历史时间? 纳兰性德所处的康熙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这是一个由动荡走向稳定,由开创走向 consolidation 的时代。新生的清王朝,在经历了满汉矛盾、三藩之乱的洗礼后,正努力构建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帝国。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个体的时间,往往与国家的时间、民族的时间,乃至整个历史演进的时间,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纳兰词中反复出现的“去年”、“去年今日”、“此日”、“当时”等时间标记,它们所指向的,仅仅是主人公与某个特定人物之间的过往回忆吗?抑或,它们也象征着一个逝去的时代,一段正在被历史的车轮碾过的记忆?当他感叹“残雪压枝,犹未陨”时,这“残雪”是否也隐喻着旧王朝的余烬,或是某种难以磨灭的陈规陋习? 而空间,在纳兰词中也并非仅仅是情感发生的场所。那些“山”、“水”、“楼”、“亭”、“庭院”、“郊原”,它们本身就带有时代的印记。北京城的繁华与寂寥,塞外的风霜与孤寂,江南的烟雨与柔情,这些地理空间,与纳兰性德的个人经历、社会身份,以及其所处的政治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当他描绘“风雨”、“阴晦”等天气时,这不仅仅是景物的烘托,更是心境的写照。而这种心境,是否也与当时政治格局的动荡、士人心绪的浮沉有关?当他写到“长安”、“京华”的繁华,这是否也暗示着一种身处权力中心,却又感受到的疏离与孤独? 本书将尝试跳出“情意写真”的惯性解读,从更广阔的时间与空间维度,重新审视纳兰词。我们并非否定词中的个人情感,而是认为,这些个人情感,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往往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纳兰词中的“寻常”,可能不仅仅是生活中平凡的点滴,更可能包含了对时代变迁的敏感捕捉,对身处环境的深刻体察,以及对个体命运在宏大历史叙事中的映照。 我们将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纳兰性德的生平资料、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以及当时的文化思潮,来重新解读纳兰词中的时间与空间意象。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在那些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隐藏着一位敏感而深刻的观察者,他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以及他对个体命运在历史洪流中沉浮的深沉思考。 第二章:“情”的重塑——权力、身份与纳兰词中的情感流变 “情”是纳兰词最核心的命题,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当我们将“情”仅仅理解为男女之情、相思之苦,是否也因此简化了纳兰词的复杂性?在那个等级森严、政治色彩浓厚的时代,纳兰性德的情感,必然受到其特殊的社会身份与权力格局的深刻影响。 纳兰性德出身满洲贵族,是权臣明珠之子,身份显赫。这意味着,他的人生从一开始就与政治、权力紧密相连。他的情感体验,不可能像一个普通文人那样,完全脱离于现实的政治考量。 本书将深入探讨,纳兰词中的“情”,是如何在权力与身份的双重塑造下,呈现出不同的流变。我们并非要将所有情感都“政治化”,而是认为,理解了这些外在因素,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词人心绪的真实走向。 首先,我们关注“权力”对情感的影响。纳兰词中,时常流露出一种对“自由”的渴望,对“束缚”的厌倦。这种渴望与厌倦,是否也包含了对身处权力漩涡,却又身不由己的无奈?当他描绘“帘卷”、“日斜”、“曲径”等意象时,这些是否也暗示着一种被隔绝、被禁锢的生活状态? 例如,在《蝶恋花》中,“谁道功名不足恋?几许英雄,空自怨。当时只道是寻常,而今思量,添新伤。”这首词,常常被解读为对功名利禄的疏离,对往昔纯真时光的怀念。然而,如果我们将“功名”与他父亲的仕途、他自身的未来联系起来,这种“疏离”是否也包含了身不由己的悲哀,以及对被裹挟进权力争夺的抗拒? 其次,我们考察“身份”对情感的塑造。作为一名满族贵族,纳兰性德在与汉族文化、汉族士人的交往中,必然会产生复杂的心理。他的词中,时常流露出对汉族文化的热爱,对汉族文人的欣赏,但同时,也可能存在着一种微妙的身份认同的挣扎。 例如,当他描绘故国之思,或者对某种“旧时”风物的眷恋时,这种情感是否也包含着对自身族群历史的思考,对时代变迁中身份地位的敏感?他的“伤春悲秋”,是否也折射出一种贵族阶层在时代变革中的失落感? 本书将通过对特定词作的细致梳理,结合当时的历史文献,来尝试揭示“权力”与“身份”如何渗透到纳兰词的“情”之中。我们并非要将这些情感“去情化”,而是希望展现,纳兰词的“情”,是生长在特定社会土壤中的,是与时代、与社会、与个体命运紧密联系的,是一种更为丰富、更为立体的“情”。 第三章:“意”的解构——文化、思想与纳兰词的隐喻空间 如果说“情”是纳兰词的血肉,那么“意”便是其灵魂。然而,当我们将“意”仅仅理解为作者的直接情感表达,是否也因此限制了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纳兰词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其背后必然蕴含着更为深层的文化意蕴与思想启示。 本书将尝试“解构”纳兰词中的“意”,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思想语境中进行考察。我们希望揭示,在那些看似直白的叙述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隐喻与象征。 首先,我们关注“文化”对“意”的影响。纳兰性德生活在一个汉族传统文化与满族文化交融的时代。他的词作,既吸收了宋词的婉约,也融入了汉族士人的一些文化情怀。然而,这种融合,是否也带来了某种思想上的张力? 例如,纳兰词中对“佛”、“道”意象的运用,以及对“禅机”、“空寂”的感悟。这些并非仅仅是文人雅士的雅趣,是否也反映了在动荡的时代,个体在寻求精神寄托时的迷茫与探索?当他写到“不是我心”,或者“无意”,这是否也暗示着一种对自我存在,对人生意义的哲学思考? 其次,我们考察“思想”对“意”的渗透。纳兰性德所处的时代,正值程朱理学仍具影响,但同时,阳明心学也在悄然传播。这些思想流派,以及当时文坛的一些思潮,是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纳兰词的“意”? 例如,当他描写“真情”、“真意”时,这是否也与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有所呼应?当他表达对“虚伪”、“矫饰”的厌恶时,这是否也体现了对“真”的追求,这种“真”可能不仅仅是情感上的真,更是思想上的真,人格上的真? 本书将通过对纳兰词中一些具有哲学或文化色彩的词句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当时的思想流派与文化现象,来揭示纳兰词“意”的隐喻空间。我们并非要将纳兰词“学术化”,而是希望展现,在那些优美的词句背后,隐藏着一位思想者,他对生命、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洞察。 结语:在“寻常”中发现“不寻常” 《一梦南柯:纳兰词情思的另一种解读》,是一次对纳兰词的“逆向”出发。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纳兰词研究开辟新的视角,为读者提供更为丰富、更为立体的理解。 我们并非要颠覆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希望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一次有益的拓展。我们相信,纳兰词的魅力,远不止于“情意写真”。在那些被反复吟咏的“寻常”背后,隐藏着更为广阔的天地,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通过对时间、空间、权力、身份、文化、思想的重新审视,我们希望读者能够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的纳兰词,以及纳兰性德本人。他的词,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也映照出人性的永恒困境。 这是一场关于“寻常”的探索,也是一场关于“不寻常”的发现。我们期待,本书能够激发更多关于纳兰词的深入思考,让这位伟大的词人,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用户评价

评分

购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纳兰词的好奇心。在此之前,我对纳兰性德的了解仅限于几首耳熟能详的词句,觉得他的词总是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但总归是抓不住核心。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领略到纳兰词的深邃与广阔。作者以一个极其细腻的视角,将纳兰词中的情感世界展露无遗。他没有用生硬的学术语言去解读,而是用一种仿佛在和读者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着纳兰词背后的故事。书中的很多段落,都让我停下来反复品味,尤其是一些对词语的精妙阐释,让我恍然大悟,原来一句简单的词,可以蕴含如此丰富的情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将纳兰词中的意象,比如风、花、雪、月,与纳兰公子当时的心境紧密相连,这种解读方式,让那些抽象的意象变得鲜活起来。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老友对话,他分享着自己对纳兰词的理解,而我也在其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共鸣。这本书让我对纳兰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热爱他的文字。

评分

我一直对纳兰性德情有独钟,他的词,总是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哀而不伤,那种细腻的情感,仿佛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偶然间看到这本书的推荐,便迫不及待地入手了。拿到书的第一时间,就被它的装帧所吸引,古朴典雅,很有质感,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仪式感。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语言所折服,他用一种极其温柔又充满智慧的笔触,剖析了纳兰词中那些微小的、易被忽略的情感细节。比如,书中对“人生若只如初见”的解读,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了这句诗的意境,不再是简单的感叹,而是对时间流逝,对美好易逝的深刻体悟。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读着读着,仿佛就能看到纳兰公子在烟雨楼头,在落花庭院,在月色朦胧的夜晚,独自一人,将满腔的情思化作笔下的文字。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词作背景的考据,以及作者如何将历史的洪流与个人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不仅仅是一本纳兰词的解读,更是一部关于青春、关于爱、关于生命中那些细微情感的史诗。

评分

购买这本书,是因为我对纳兰性德这个人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他身上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拿到书后,我被它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所打动。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解读纳兰的词,更是走进纳兰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那些复杂而细腻的情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解读,作者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人生背景下,去探寻情爱的真谛。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深入的对话,作者用一种非常平和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带领读者去品味纳兰词中的点点滴滴。我常常会因为一句话而停下来,反复咀嚼,仿佛能从中看到纳兰公子当时的心境。这本书让我对纳兰词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它让我明白,那些看似寻常的点滴,其实都蕴含着生命的意义,都需要我们去用心去体会。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从中汲取力量的书。

评分

读这本书完全是一种机缘巧合,我是在一个二手书店闲逛时无意中翻到的,当时它就静静地躺在一堆泛黄的书页里,封面设计虽然朴素,但却透着一股沉静的气质,吸引了我。我拿到手上翻了几页,就被其中一段描写风的句子打动了。“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句耳熟能详的诗句,在这里得到了更深层次的解读,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纳兰词中那种转瞬即逝的美好,与现实的无奈对比得淋漓尽致。我当时就觉得,这本书不是简单的词集,而是一本关于情感的哲学书,它触碰到了我内心深处柔软的部分。书中的许多段落,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笔下的纳兰,就是我曾经遇见过的某个故人,他的悲喜,他的怅惘,都曾在我生命中留下过痕迹。我特别喜欢作者对词语的解析,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方式,让我看到了纳兰词背后隐藏的更广阔的世界。不再是孤立的文字,而是生命中最真实的写照。整本书给我一种淡淡的忧伤,却又充满了治愈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是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发现的,当时就被它的书名吸引了——“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不正是我常常在生活中忽略了的美好吗?翻开书页,我便被作者的文笔深深吸引。他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纳兰性德那些看似平淡的词句,剖析得入木三分。我一直觉得纳兰词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似李煜的凄婉,也不似苏轼的豪放,它更像是一种淡淡的忧愁,一种藏在心底的温柔。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这种温柔背后,其实是纳兰公子对人生、对情感最真挚的体验。作者没有去刻意拔高纳兰词,而是从最细微的情感切入,去解读那些隐藏在词句背后的心绪。读这本书,我仿佛也回到了那个充满诗意的年代,看到了纳兰公子在月下独酌,在风中沉思。书中的很多观点,都让我眼前一亮,让我对纳兰词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纳兰词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情感的书,它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评分

书很棒 很喜欢 推荐 书很棒 很喜欢 推荐

评分

纳兰的诗词,孩子很喜欢。书是正版的,没有错别字

评分

书本收到的时候已经破损了,有很明显的损坏痕迹,对于处女座简直相当的致命

评分

第二次买这本书了包装和物流服务态度满意

评分

书还没看,挺好的,抽个时间看看

评分

说实话,我最爱惜的就是书了,不论买了多久的书我都保存的好好的,这本书和我在实体店买的另一本质量完全没法比,亏得我还这么相信京东自营

评分

书都印反了,晒一下

评分

喜欢…生活的一抹甜蜜

评分

好好好好,非常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