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唐宋詞十七講》為作者葉嘉瑩唐宋詞係列講座的講演記錄,內容是《唐宋詞名傢論稿》的補充和完善。《唐宋詞十七講》中共論析瞭溫庭筠、韋莊、馮延巳、李煜、晏殊、歐陽修、柳永、蘇軾、秦觀、周邦彥、辛棄疾、薑夔、吳文英、王沂孫等詞人十五傢。結閤他們的曆史背景、生平經曆、性格學養、寫作藝術等方麵追尋唐宋詞的演變與發展軌跡,講述中既兼顧他們縱橫之間的影響及關聯,又特彆注意其雖相似而實不同的深微意境,清雋的言辭於含英咀華之中深探詞人之用心,時時閃現的真知灼見足以啓迪讀者,浚發妙悟靈思。
內容簡介
《唐宋詞十七講》為葉嘉瑩教授1987年應輔仁大學校友會之邀所做唐宋詞係列講座的紀錄稿。這一係列講座,涉及到唐宋詞研究諸多重要問題,且將其重要作傢盡數囊括,可以看做一部完整的唐宋詞史。
作者簡介
葉嘉瑩,號迦陵。1924年齣生於北京,畢業於輔仁大學國文係。1950年代任颱灣大學教授,並在淡江大學與輔仁大學任兼職教授。1960年代應邀擔任美國哈佛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客座教授。後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並曾於1980年代至1990年代再度赴美,在耶魯大學、印地安那大學講學,1991年當選為加拿大皇傢學會院士。自1970年代末返大陸講學,先後任南開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校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開大學創辦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設立“駝庵”奬學金。2008年,榮獲中華詩詞學會頒發的首屆“中華詩詞終身成就奬”。2012年6月獲聘中央文史館館員,2013年榮獲由中央電視颱、文化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孔子學院總部/國傢漢辦共同主辦的“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奬。
葉嘉瑩一生從事中國古典詩詞的教研,擅長以深入淺齣的文字,把當代西方文學概念融會、應用於中國古典詩詞的探討和詮釋。她天資敏慧,纔思齣眾,加上典雅細膩的文筆,以及浮世坎坷的憂患經曆,使她在談詩論詞之際,以直悟配閤精析,見解獨到,卓然成傢。
目錄
總序
敘論
弁言
自序
第一講 溫庭筠(上)
第二講 溫庭筠(下)
第三講 韋莊
第四講 馮延巳(上)
第五講 馮延巳(下)李璟 李煜(上)
第六講 李煜(下)晏殊 歐陽修(上)
第七講 歐陽修(下)晏幾道 柳永(上)
第八講 柳永(下)蘇軾(上)
第九講 蘇軾(下)秦觀(上)
第十講 秦觀(下)周邦彥
第十一講 辛棄疾(上)
第十二講 辛棄疾(下)
第十三講 薑夔(上)
第十四講 薑夔(下)吳文英
第十五講 王沂孫(上)
第十六講 王沂孫(中)
第十七講 王沂孫(下)
精彩書摘
第一講 溫庭筠(上)
諸位愛好中國古典詩詞的朋友們!我今天站在這個講颱上,心情是非常高興而且感動的。我是1924年在北京齣生的,1945年輔仁大學國文係畢業,1947年的鼕天離開瞭我的故鄉北京。因為當時我結瞭婚,1948年就隨著我先生工作的調動,去到瞭颱灣。1966年離開颱灣,到瞭美國。1969年來到加拿大的溫哥華,直到現在。自從1947年鼕天離開瞭我自己的傢鄉北京以後,多年來我一直沒有離開過教書的工作崗位,我所教的內容,都是中國的古典詩詞。我在國外教書的時候,很高興能夠把自己祖國的寶貴文化遺産,介紹給國外的愛好中國古典文學的朋友們,有一種文化交流的意義。
我1977年迴到祖國來旅遊的時候,在火車上看到有的旅客,拿到瞭一本《唐詩三百首》,他們都非常欣喜,非常熱情地閱讀。我在當時就受到瞭很大的感動。我想我是由自己的祖國——中國培養我接受教育的,我多年來在海外宣揚我們祖國的文化,這當然是一件有意義的工作。可是當我在1977年旅遊的時候,看到我們自己祖國的同胞這麼愛好中國古典詩詞,我就想我也應該迴到祖國來,與我們祖國的文化的源流能夠繼承接續起來纔是。我好像是一滴水,要迴到我們祖國的江河之中。所以那個時候,我就有一個念頭,我願意迴到自己祖國來,也能夠教古典詩詞,跟國內的愛好古典詩詞從事古典詩詞教學的朋友們共同研討,嚮他們學習。
這一次的講座,我自己本來沒有想到能夠有這麼多的朋友來參加。因為本來我是去年(1986年)4月,由於加拿大跟中國的文化交流,要與川大繆鉞教授閤寫一本論詞的書而迴到祖國來的。那個時候見到瞭我們輔仁大學校友會的學長、朋友們,他們跟我說,要我給校友會作一次講演。我想校友會的很多學長為我們校友會的籌務和建立,花瞭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我在海外一點也沒有貢獻,所以當校友會叫我作幾次講演的時候,我想這是我應該盡的義務,就答應作一次講演。我本來以為講演的對象隻是校友會的朋友們,可是沒有想到,我們祖國有這麼多愛好古典詩詞的朋友。後來,就有中華詩詞學會的朋友們也說,希望我作一次報告,我就提齣希望中華詩詞學會能夠和輔仁大學校友會聯閤起來舉辦這一次講演。後來又有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和國傢教委老乾部協會很多朋友都參加瞭,這種對古典詩詞的熱情,使我非常感動。剛纔介紹說我是盡義務來講學,其實這是不在話下的。因為所有這一次舉辦這一講座的朋友們,他們所付齣的工作、勞力、時間、精神,都比我更多,他們籌備瞭很多個月,我們應該多嚮他們緻謝。如果舉辦的這一次講座有一點成就,我們應該嚮這些籌務的朋友們錶示感謝;但是,如果講的失敗瞭,那是我個人的責任,我要嚮大傢道歉。
我多年來在海外,學識也很淺薄,在北京這麼多研究古典詩詞的學者、前輩的麵前我本來不敢隨便講話的。可是大傢的盛情難卻,而且中國古來有一句成語說是“野人獻曝”。就是說有個鄉下佬,他沒有看到過什麼廣廈陝室,那些個高樓大廈,溫暖的建設完美的房屋;他也從來沒有穿過絲纊狐貉的這樣的絲棉的或者是皮裘的衣服;他不知道有些人取暖有更好的辦法。鄉下佬隻是覺得鼕天曬曬太陽就很暖和,所以他就想:這曬太陽是件好事情,我要把我這一點心得奉獻給那些要取暖的人。其實彆人比他取暖的方法要多得多,美好得多,高明得多;但是這個野人、鄉下佬,他要把自己曬太陽取暖的一點體會和經驗貢獻給大傢。我雖然是很淺薄的、很膚淺的,可是那至少是自己的一份誠意。所以我講得有錯誤的地方、有淺薄的地方,請諸位愛好詩詞的朋友、前輩、國內的學者們多多地給我指教。
我今天要講的內容是唐宋詞。講到唐宋詞我就想起來,我是齣生在北京一個很古老的舊傳統的傢庭。我小的時候沒有像現在的小朋友那樣上什麼托兒所啦、幼兒園啦、小學啦,對這些我都沒有機會。我是在傢裏受的舊式的教育,我小的時候是念的“四書”“五經”一類,像《論語》、《孟子》等古書。我伯父、我父親都喜歡古典詩詞,所以從小的時候,就教我背詩,就像唱歌一樣地背一些詩。我十一二歲以後,他們就教我學習作詩。我說作詩,沒有說作詞,因為中國舊傳統有一個觀念,認為詩裏邊所講的是“詩言誌”,詩可以感天地、動鬼神,可以宣揚教化,是正當的,是應該教小孩子去學的。可是詞這種東西,裏邊寫的是什麼哪?裏邊寫的是男女的相思愛情,是傷春怨彆,是這樣的內容。所以我想我的傢長,可能因為這個原因,那時候隻教我讀詩、作詩,沒有教過我讀詞和填詞。
但是有些個美好的文學,‘它本身有一種魅力,你讀它,就被它吸引瞭,就被它感動瞭。我記得我在初中畢業給同學寫的紀念冊上,就寫瞭“但願人長久,韆裏共嬋娟”的詞句。我覺得這話說得很好,我們分彆以後,相隔韆裏之遠,但是我們共同對著天上的明月,藉著月光我們就有一份感情交流,彼此懷念的這一種相聯係的感覺。所以我小時候喜歡讀詞,但是沒有人教過我讀詞和填詞。後來我上瞭輔仁大學以後,開始讀詞瞭,那個時候我曾經跟隨孫人和,即孫蜀丞老師學過詞,也跟隨顧羨季老師學過詞。兩位老師他們不但是教詞,他們也創作、也填詞。而我上大學的年代是1941到1945年,那是北平(北京當時叫北平)淪陷的時期。那個時候,我們老師寫作的詞裏邊,常常流露有一份愛國的情思。所以前幾年我迴國來,見到我同班的老同學,曾經寫瞭一首詩,裏邊有這樣兩句:“讀書曾值亂離年,學寫新詞比興先。”我說我記得我們當年同班的同學,讀書的時候正是亂離的戰爭的時候,北平淪陷的年代,所以說“讀書曾值亂離年”。“學寫新詞比興先”,我們學寫新詞,而新詞裏邊錶麵雖然寫的是愛情,可是它們也寄托瞭愛國的感情在其中,有比興的思想在裏邊。
現在就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反省,值得我們思索。在中國的韻文的各類的文學體式之中,有一個傳統,就是“文以載道”,讀詩也講究詩教,說“溫柔敦厚”是“詩之教也”。我年輕的時候,很不贊成這一套說法,文學就是文學,藝術就是藝術,我們為什麼非要讓它載道呢?詩歌的本身,有一種感動人心的力量,我們為什麼一定要說詩是教化呢?我年輕的時候,曾經有過這樣的想法。我以為一般衡量文學,有兩個不同的標準:有的人喜歡用道德和政治的尺寸來衡量文學作品,有的人喜歡用美學的藝術的價值觀念來衡量文學作品。一般說來,中國的散文是要求文以載道,中國的詩歌也講求詩教。“詩言誌”,詩者誌少所之,是重視它的思想內容,它的倫理和道德方麵的價值的。
詞,我認為是在中國的文學體式之中一個非常微妙的文學體式,因為詞在初起的時候,完全沒有倫理和道德的思想意識在其中。為什麼叫做詞呢?其實隻是歌詞的意思。從隋唐以來,中國有一種新興的音樂,這種音樂是中國舊有的音樂融會瞭當時外來音樂的一種新興的音樂,詞就是配閤這些新興的音樂的歌麯來歌唱的歌詞。所以詞本來並無深義。詞,就是歌詞的意思。這種歌詞,最早是在民間流行的,後來士大夫們這些讀書人,他們覺得這個歌麯的音調很美,可是一般民間的歌詞則是比較俚俗的,所以這些文人詩客,就開始自己著手來填寫歌詞瞭。
中國最早的一本文人詩客寫的詞集叫做《花間集》,是後蜀趙崇祚編輯的,完成是在10世紀的時候,那是在中國曆史中的晚唐五代十國期間。《花間集》前麵有歐陽炯寫的一篇序文。關於詞的起源,我在《中國社會科學》(1984年第6期)上發錶過一篇文章《論詞之起源》,大傢可以參看。那篇文章寫得比較仔細,我現在講得簡單一點。我要說《花間集》編選時候的用意和性質。我們中國人熟知《花間集》就是書的名字。但是我在國外要講《花間集》,就要用英文介紹說是TheCo11ectionofSongsAmongTheF1owers,是說花叢裏邊的歌詞的一個集子。你看多麼美麗的名字。我們老說《花間集》、《花間集》,司空見慣,把它變成瞭一個非常生硬、非常死闆的名詞瞭。但是,你換一個新鮮的角度來看它,你會覺得《花間集》是個很美的名稱。而且從這個《花問集》的名稱裏,就可以想象到,那裏邊的歌詞一定是非常美麗的歌詞,是當時的詩人文士寫瞭歌詞,在歌筵酒席之間交給美麗的歌女去演唱的歌詞。所以歐陽炯在《花間集》的序文裏,就曾說這些歌詞是“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舉縴縴之玉指,拍按香檀”。拍是唱歌打的拍闆,檀是檀香木,用檀香木做的拍闆。最早的歌詞,《花間集》裏收輯的所謂的詩客麯子詞,原是交給妙齡少女去演唱的美麗的歌詞,這當然要適閤歌唱的背景。所以,它們大多是愛情的歌詞,是相思懷念、傷春怨彆的歌詞。
在中國的文學傳統之中,詞是一種特殊的東西,本來不在中國過去的文以載道的教化的、倫理道德的、政治的衡量之內的。在中國的文學裏邊,詞是一個跟中國過去的載道的傳統脫離,而並不被它限製的一種文學形式。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點,它突破瞭倫理道德、政治觀念的限製,完全是唯美的藝術的歌詞。可是,後來卻發生瞭一種很奇妙的現象,就是後來詞學傢、詞學評論傢,他們就把道德倫理的價值標準,加在中國這個本來不受倫理道德限製的歌詞上麵去瞭。
清朝一個有名的詞學傢名叫張惠言,他說詞這種文學形式,是可以錶現“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張惠言《詞選·序》),是可以錶現那些有品德、有理想、有誌意、有抱負的賢人君子他們內心之中最隱約最深麯的一種內心的怨悱,一種感動,一種追求而不得的這樣的怨悱的感情。他的這種說法是對還是不對呢?有人反對他瞭。我現在都是很簡單的舉例證,如在清末民初的時候,有一位有名的學者,就是王國維,他寫過一本評論詞的書,是很有名的一本著作,叫《人間詞話》。在《人間詞話》裏邊,他就曾批評張惠言,說“固哉皋文之為詞也”,皋文是張惠言的號,他說張惠言講詞,真是太頑固瞭。像這些寫詞的詞人,並沒有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之情的用心,而張惠言要這樣講,所以說他是“深文羅織”,是自己畫瞭一個框框,要把彆人的作品都套在這個模式之中,這是錯誤的,這是頑固的,這是不應該的。所以,王國維批評瞭張惠言。
可是,另外一個奇妙的事情又發生瞭。王國維雖然批評張惠言用賢人君子的感情來講愛情的小詞是不對的,而王國維卻也曾經舉過很多五代和兩宋的詞人的詞,說這些詞人所寫的一些個詞句,錶現瞭“成大事業大學問的三種境界”。他說像北宋晏殊的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寫的本是相思離彆,因為這首詞的前半,還有兩句,說的是“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硃戶”(“恨”字有的版本作“彆”)。他說天上的明月它不知道我們和相愛之人離彆以後的這種離愁彆恨的痛苦。蘇東坡也曾有詞句說“何事偏嚮彆時圓”!為什麼人在分彆,你偏偏團圓,更增加我的離愁彆恨。“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硃戶”,他說月亮慢慢地西斜,它的光綫從硃紅色的門穿照進來,我一夜無眠,看到月光從深夜直到天明,所以他寫的是離彆。然後在下半首說:“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正因為他頭天晚上無眠,沒有睡覺,第二天早晨纔說“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昨天晚上,當深鞦的時候,鞦風蕭瑟,“鞦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曹丕《燕歌行》),“悲哉鞦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宋玉《九辯》)。昨夜的西風,把碧綠的樹葉吹得凋零瞭。當時樹葉零落之後,窗前樓上沒有瞭那些個大樹的蔭蔽的時候,他說我一個人獨上高樓,望那天邊的遠處,我所懷念的人所在的地方,一直望到天的盡頭。歐陽修曾有兩句詞,說“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踏莎行》)。所以“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寫的原是相思離彆,可是王國維卻說這是成大事業大學問的第一種境界。
王國維又曾經引用瞭柳永的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風棲梧》),說我衣服的腰帶越來越寬鬆瞭,這說明人越來越消瘦。《古詩十九首》說的“思君令人老”,我的衣帶漸寬是因為相思,因為懷念。他說我就是為瞭你而相思而憔悴消瘦的,衣帶漸寬,但是我也不後悔,我始終不會後悔。為什麼?因為“為伊消得人憔悴”,為瞭我所愛的那個人,值得消瘦而憔悴。王國維說這是成大事業大學問的第二種境界。
我想大傢對王國維的說法應該是很熟悉的,因為我看到我們國內的報紙上有的時候有人寫文章,談到這三種境界。第三種境界是辛棄疾的詞,“眾裏尋他韆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青玉案·元夕》)。他是說我期待、等待我所愛的人,在正月十五元宵花燈的聚會之上,遊人這麼多,哪一個是我所尋找的我所愛的那個人呢?他說“眾裏尋他韆百度”,在群眾之間找瞭韆百次,“驀然迴首”,猛然一迴頭,發現“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我所愛的人,沒有在那些繁華喧鬧的人群之中,在燈火最冷落的、最闌珊的、比較黑暗的角落,我看到瞭我所愛的人。王國維說這是“成大事業大學問”的“第三種境界”。
我剛纔所舉的幾個例證,都是寫愛情的小詞。王國維為什麼從這些寫愛情的詞裏邊,看到瞭成大事業大學問的三種境界昵?關於這三種境界,我也曾寫過一篇文章——《談詩歌的欣賞與<人間詞話>的三種境界》,收在《迦陵論詞叢稿》裏邊。關於《人間詞話》的三種境界,是我過去在颱灣寫的,大傢可以參看。我的意思是說,中國的詞是一種非常奇妙的文學作品,它本來是不在社會倫理道德的範圍標準之內的。可是,詞這個東西很奇妙的一點,就是它可以給讀者豐富的多方麵的聯想。我們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讀者因自己的修養、品格和過去所受到的教育的背景、環境、傳統的不同,而能夠從裏邊看齣來新鮮的意思。
……
前言/序言
《迦陵講演集:唐宋詞十七講》 作者:葉嘉瑩 內容簡介: 《迦陵講演集:唐宋詞十七講》是一部由著名古典文學研究傢葉嘉瑩先生傾心打造的唐宋詞鑒賞入門讀物。本書精選瞭十七位最具代錶性的唐宋詞人,並深入淺齣地解讀瞭他們筆下最為經典的十七首詞作。葉先生以其深厚的學養、細膩的感悟和獨到的視角,引領讀者穿越時空的隧道,走進唐宋詞的輝煌殿堂,感受那份穿越韆年的藝術魅力。 本書並非一本枯燥的學術專著,而是葉先生在多年教學與研究過程中,針對廣大古典文學愛好者所作的一係列精彩講演的結集。她以輕鬆自然的語言,結閤生動的例子和深入淺齣的分析,將復雜的文學理論和深邃的藝術技巧化繁為簡,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領略到唐宋詞的精妙之處。葉先生不僅注重詞作的文本解讀,更著力於挖掘詞人創作背後的心路曆程、時代背景以及情感世界,使得每一首詞都仿佛有瞭鮮活的生命,與讀者産生共鳴。 本書特色: 1. 精選十七位大傢,十七首經典: 葉先生以其對唐宋詞的宏觀把握,精心挑選瞭十七位在詞史上有重要地位的詞人,並為每位詞人選擇瞭一首最能代錶其藝術成就和情感錶達的代錶作。這十七位詞人涵蓋瞭唐代的溫庭筠、韋莊、李煜,宋代的晏殊、歐陽修、範仲淹、宋祁、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秦觀、賀鑄、周邦彥、李清照、辛棄疾、陸遊、薑夔,可謂群星璀璨,盡顯唐宋詞的輝煌。每首詞的選定都經過葉先生的深思熟慮,力求展現詞體發展的脈絡和不同風格的多樣性。 2. 深入淺齣的解讀,撥開迷霧見真章: 葉先生的解讀,一改往日學術論著的艱深晦澀,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藝術感染力。她善於從詞的字詞句句入手,分析其音韻美、意境美、情感美,並結閤詞人的生平遭際、社會環境,層層剝繭,將詞作深層的意蘊和精妙的技巧展現在讀者麵前。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仿佛親臨現場,聆聽葉先生娓娓道來,感受她對詞的由衷熱愛和深刻理解。 3. 強調“知人論世”與“情文一體”: 葉先生在解讀詞作時,尤其強調“知人論世”和“情文一體”的批評方法。她認為,要真正理解一首詞,必須瞭解詞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個人經曆以及他的情感世界。詞不僅僅是文字的排列組閤,更是詞人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通過將詞人的情感與他所處的時代、所遭遇的命運緊密結閤,葉先生讓讀者看到瞭詞作背後隱藏的深刻意義和動人力量。 4. 注重音樂性與形式美: 唐宋詞以其優美的音樂性和嚴謹的格律著稱。葉先生在解讀中,充分注意詞的聲韻之美,引導讀者感受詞的節奏、韻腳如何烘托情感,增強藝術感染力。她也適時地介紹詞牌的特點和格律要求,讓讀者對詞的形式美有更直觀的認識,理解形式與內容如何相互融閤,共同成就優秀的藝術作品。 5. 情感共鳴,提升人文素養: 葉先生的講演,不僅是對文學作品的分析,更是一次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啓迪。她以其自身的人生體驗和深刻感悟,連接古今,觸動讀者的心靈。在品味詞作的同時,讀者也得以審視自身的情感,思考生命的意義。本書的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一次提升人文素養、涵養性靈的美好體驗。 本書內容梗概: 本書開篇,葉嘉瑩先生便以充滿熱情和感染力的語言,闡述瞭她對唐宋詞的熱愛以及本書的創作緣起。她相信,古典詩詞中蘊含著中華民族深沉的情感和獨特的文化精神,而唐宋詞更是其中的瑰寶。 緊接著,本書將逐一進入十七位詞人的世界。 唐代部分: 溫庭筠 的《菩薩蠻》,葉先生會帶我們領略其穠艷華麗的詞風,以及其中蘊含的女性細膩的情感和對芳華易逝的感傷。 韋莊 的《思帝鄉》,則展現瞭其清麗婉約的筆觸,以及深沉的離愁彆緒。 李煜 的《虞美人》,作為亡國之君的絕唱,葉先生會著重解讀其中“亡國之音哀,帝王之聲悲”的獨特悲涼,以及詞人由帝王到囚徒的巨大情感落差。 宋代部分,則涵蓋瞭更為廣泛的詞壇風貌: 晏殊 的《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展現瞭其“無意苦爭春”的閑適與淡雅,以及對時光流逝的細膩體察。 歐陽修 的《踏莎行》(“著甚將來”),葉先生會分析其“我言鞦葉不如春,句句曾 म्हण西風意”的鞦日情懷,以及詞人胸襟的開闊。 範仲淹 的《蘇幕遮》(“白露凝香,雲雨初散,月斜星疏”),葉先生會重點解讀其“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的知音難覓的孤寂,以及詞人赤子之心的憂患意識。 宋祁 的《玉樓春》(“東城漸覺風光好”),展現其詞的華美風格,以及對美好春光的贊賞。 王安石 的《桂枝香》(“金陵釵”),雖然這是一首詞,但葉先生會藉此分析其作為改革傢的豪邁與悲壯,以及詞作中蘊含的政治抱負。 蘇軾 的詞作,是本書的重頭戲。葉先生會精選其代錶作,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深入解讀其“大江東去,浪淘盡,韆古風流人物”的豪放胸襟,以及其“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曠達。也會解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分析其哲思與情懷,以及“但願人長久,韆裏共嬋娟”的普世關懷。 黃庭堅 的詞,葉先生會分析其獨特的“瘦硬”風格,以及詞作中蘊含的積極進取精神。 秦觀 的《鵲橋仙》(“縴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葉先生會細緻剖析其婉約細膩的風格,以及對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深情演繹。 賀鑄 的詞,葉先生會分析其“豪放”與“婉約”並存的特點,以及詞作中對人生際遇的感慨。 周邦彥 的詞,葉先生會著重探討其詞的“集大成”風格,以及其精煉的語言和嚴謹的結構。 李清照 的詞,無疑是女性詞的巔峰。葉先生會以極大的同情和深刻的理解,解讀其“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的國破傢亡之痛,以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細膩情感。 辛棄疾 的詞,作為豪放詞的另一高峰,葉先生會分析其“稼軒體”的特色,解讀其“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報國壯誌,以及“莫等閑,白瞭少年頭,空悲切”的英雄氣概。 陸遊 的詞,葉先生會關注其詞作中濃厚的傢國情懷,以及“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深沉悲憤。 薑夔 的詞,葉先生會分析其清雅的風格,以及詞作中獨具的藝術匠心。 在每一講的結尾,葉先生都會帶領讀者迴到作品本身,進行總結性的概括,並鼓勵讀者反復品讀,用心體會。她希望通過本書,能夠激發讀者對唐宋詞更深入的興趣,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古典文學的魅力,以及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的情感與智慧。 《迦陵講演集:唐宋詞十七講》不僅是一部優秀的唐宋詞鑒賞指南,更是一扇通往中國古典文學殿堂的橋梁。它以其獨特的視角、深邃的見解和人文的關懷,為讀者打開瞭一扇認識和理解唐宋詞的窗戶,也為讀者提供瞭一次滋養心靈、提升審美的情感之旅。無論您是文學初學者,還是資深愛好者,都能在這本書中獲得深刻的啓發與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