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我的阿勒泰》在喧囂浮躁的時代,遇到它是一種幸福!
《我的阿勒泰》在浮淺做作的時代,讀到它是一種淨化!
《我的阿勒泰》洗去心靈的塵霾,找迴我們的鄉愁!
李娟以我們這個時代所罕有的文學天纔,講述著她的阿勒泰。
她的文字,淩駕於她的文化素養的承載,齣自性靈,關乎生命,真誠、純粹而明淨。
她的齣現,就像當年的蕭紅一樣,是天纔的齣現。李娟和阿勒泰的關係,就像蕭紅和呼蘭河的關係。
內容簡介
《我的阿勒泰(李娟 名傢散文經典 精裝美繪版)》是李娟十年來散文創作的閤集。全書分為記憶之中、角落之中和九篇雪三輯。原生態記錄瞭作者在疆北阿勒泰地區生活的點點滴滴,包括人與事的記憶和感悟。全書文字明淨,質地純粹,原生態地再現瞭疆北風物人情,充滿瞭樸野清新的氣息。
十年前,作者在到處收集來的紙片上用密密麻麻的文字寫下她的生活和感悟,投稿到新疆的文藝期刊。一些資深的編輯認為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女孩不可能寫齣如此清新而有纔華的作品。但新疆著名作傢劉亮程將她挖掘齣來,她的第一部作品以《九篇雪》為名結集齣版,人們纔開始知道有個新疆女孩叫李娟。此後,她的散文在《南方周末》、《文匯報》陸續刊登,完全是天纔的筆觸,引起瞭文壇的震驚。人們很難想象:一個沒有受過完整高等教育、閱讀範圍主要限於金庸、瓊瑤、一直生活在疆北荒野之地的女孩,能夠寫齣如此清新、活潑、充滿靈性和生命力的文字。她的作品和圖書相繼榮獲年度華文散文奬,入評年度十大好書,很有可能將成為這個時代的散文經典之一。
在本次全彩精裝插圖版上市前,作者親自對原作做瞭一些文字修訂工作,同時,請來瞭自己的好友——在北疆生活多年、對阿勒泰有著深厚感情的作傢、攝影師康劍老師為全書配上瞭精美插圖,以饗讀者。
作者簡介
李娟,籍貫四川樂至縣,1979年齣生於新疆奎屯,1999年開始寫作。長期居住在新疆阿泰勒地區,與母親、外婆等親人一起,以開小賣部、做裁縫等為生,跟隨放牧的哈薩剋人而流轉在廣袤的北疆阿爾泰山區。同時,種葵花、養雞、放鴨子、到森林裏檢木耳,過著沒有網絡,沒有電視的生活,自由而寜靜。其文字明淨純粹,多圍繞個人體驗展現新疆阿勒泰遊牧地區的生存景觀,以絕對清新之風引起瞭文壇震驚。曾在《南方周末》、《文匯報》等開設專欄,齣版有個人散文集《九篇雪》、《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請放聲歌唱》,非虛構長篇《鼕牧場》及“羊道”三部麯。曾獲“人民文學奬”、“上海文學奬”、“硃自清散文奬”、“天山文藝奬”等。現生活於北疆地區,供職於新疆文聯。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唯有以這片深厚的大地墊在文字後麵,纔能令我的講述充滿底氣和信心。而我本身是虛弱彷徨的。我依賴一切“大”的事物,並努力地緣此成長。
——李娟
她的齣現,就像當年的蕭紅一樣,是天纔的齣現。李娟和阿勒泰的關係,就像蕭紅和呼蘭河的關係。
——舒飛廉
我為讀到這樣的散文感到幸福,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傢已經很難寫齣這種東西瞭。……隻有像李娟這樣不是作傢的山野女孩,做著裁縫、賣著小百貨,懷著對生存本能的感激與新奇,一個人麵對整個的山野草原,寫齣不一樣的天纔般的鮮活文字。
——劉亮程
她的文字一看就認齣來,她的文字世界裏,世界很大,時間很長,人變得很小,人是偶然齣現的東西。那裏的世界很寂寞,人會無端製造齣喧嘩。
——王安憶
李娟寫的不是小說,也不是童話,就是自己的生活。我喜歡她寫一段和小男生河邊的說話,看瞭簡直沉醉。她並不是在簡單地臨摹自然,這樣的真實裏飽含著詩的精神。隻有對萬事萬物的感受永葆清新的人纔寫得齣來這樣的文字。
——柴靜
李娟的文章,是不耽溺的,她在人性與人情之外,彆開瞭一方天地,若與天地精神輕盈往來。仿佛讓人吸進一口氧氣,動心恍悟,若無意指認那在傷感中徘徊、欲望中沉浮的生命就是我們本來的生命,那麼,總還有彆樣乾淨明亮的生命,等著人去認領。
——芳菲
我們通過她的眼睛,重見這世界肌膚深處的秘密。
——天涯佚名
這樣的文字,天纔的靈性,從未被外界打擾過的那種靈性。
——小夕(上海)
很多年不曾見過的溫暖又乾淨的文字。
——dana(成都)
新疆的三毛。
——白曉川(北京)
目錄
自序 /1
【第一輯】 記憶之中(2007-2009)
我所能帶給你們的事物 /4
屬於我的馬 /11
“小鳥”牌香煙 /16
打電話 /20
摩托車穿過春天的荒野 /25
通往滴水泉的路 /34
過年三記 /40
想起外婆吐舌頭的樣子 /52
蝗災 /56
我們這裏的澡堂 /61
我傢過去年代的一隻貓 /67
【第二輯】 角落之中(2002-2006)
漢族孩子們 /74
阿瑪剋傢的小兒子 /80
河邊空曠的土地 /89
喀吾圖的永遠之處 /99
要是在喀吾圖生病瞭的話…… /119
鄉村舞會 /127
坐班車到橋頭去 /155
彈唱會上 /169
古貝 /180
在荒野中睡覺 /185
我們的傢 /193
通往一傢人去的路 /206
木耳 /211
【第三輯】 九篇雪(1998-2001)
交流 /250
馬樁子 /254
小孩努爾楠 /259
趕牛 /263
綉滿羊角圖案的地方 /267
什麼叫零下42度 /274
花臉雀 /277
富蘊縣的樹 /282
補鞋能補齣的幸福 /286
森林 /292
蝴蝶路 /296
精彩書摘
通往滴水泉的路
早些時候,通往滴水泉的路隻有“烏斯曼小道”。烏斯曼是一百年前那個鼎鼎有名的“哈薩剋王”。
而更早的一些時候,在這片茫茫戈壁上,所有的道路都隻沿其邊緣遠遠繞過。那些路斷斷續續地,虛弱地行進在群山褶皺之中,遙遙連接著阿爾泰的綠洲和南方的草原雪山。沒有人能從這片荒原的腹心通過。沒有水,沒有草,馬飢人渴。這是一塊死亡之地。唯一知道水源的,隻有那些奔跑在沙漠間的鵝喉羚與野馬,但它們不能開口說齣一句話來。它們因為深藏著水的氣息而生有晶瑩深邃的眼睛。
大約就在那個時候,就有滴水泉的傳說瞭吧?那時,隻在牧民之間,寂靜而神秘地流傳著一種說法:在戈壁灘最最乾涸的腹心地帶,在那裏的某個角落,深深地掩藏著一眼奇跡般的泉水。水從石頭縫裏滲齣,一滴一滴掉進地麵上的水窪中,夜以繼日,寒暑不息。那裏有著一小片青翠靜謐的草地,有幾叢茂盛的灌木。水流在草叢間閃爍,淺淺的沼澤邊生滿苔蘚。那是一片狹小而堅定的沙漠綠洲——有人聲稱目睹過那幕情景。當時他身處迷途,幾天幾夜滴水未進,已是意識昏茫,瀕臨死亡。然而就在那時,他一腳踩入滴水泉四周潮濕的草叢中,頓時感激得痛哭起來。他在那裏痛飲清冽的甘泉,淚流滿麵。
每一個牧民在荒野深處尋找丟失羊羔的時候,都堅信滴水泉就在附近。也許就在前方那座尋常的沙丘背麵?他四麵呼喊,又飢又渴地走過一座又一座沙漠中的高地,踮足遙望。野地茫茫,空無一物。但他仍然堅信著滴水泉。
滴水泉如同這片大地上的神明。它的水,一滴一滴從無比高遠之處落下,一滴一滴敲打著存在於這裏的一切生命痕跡的脈搏,一滴一滴無邊無際地滲入苦寂的現實生活與美好純真的傳說。
然而戰亂使大地上不再存在安靜的角落。滴水泉最終還是從牧民世代口耳相傳的秘密中現身瞭。它的確切位置在戈壁灘平凡的遙遠之處被圈點瞭齣來。烏斯曼的烈馬走齣瞭一條忽明忽暗的道路,筆直地戳嚮滴水泉。那些烽火連天、濃煙四起的年月裏,烏斯曼一手持匕首一手握馬繮,無數次孤身前往這隱蔽狹小的綠洲,補充給養,休養生息。然後北上南下,穿梭戰事。滴水泉的隱秘在無形間造就瞭這個“哈薩剋王”的神齣鬼沒嗎?在當時,除瞭戈壁邊緣的官道以外,居然還有一條路也能使人在荒原上來去自如—這是烏斯曼的傳奇,也是滴水泉的傳奇。
……
就在那一年春天,從烏魯木齊到富蘊縣的班車正式開通,每星期對發一趟。班車經過滴水泉時,整車的旅客同樣會下車進食、休息。兩人的生意前所未有地興隆,滴水泉也前所未有地喧嘩。於是兩人決定把店麵擴大。
整個夏天裏,當車輛改道穿行在東綫的群山中時,滴水泉是悄寂無聲的。兩個人決定利用這段時間蓋幾間新房子。
他們把泉水下的水坑挖成深深的池子,又挖瞭引水渠一直通嚮店鋪門口。
泉水很小,他們用瞭一整個夏天的時間,耐心地等待水池一次次蓄滿,用這些水和泥巴、打土坯。土坯晾乾後,土牆很快砌起。他們又趕著馬車,從幾百公裏外拉來木頭,架瞭檁子、搭好椽木。最後在屋頂鋪瞭乾草和厚厚的房泥。
就這樣纍死纍活乾瞭一整個夏天,房子起來瞭,新的飯桌也打製好瞭,新床也添瞭兩個。他們坐下來等待鼕天,等待第一輛車輛在門口鳴笛刹車,等待門簾突然被猛地掀開,等待人間的喧嘩再一次點燃滴水泉。
但是,他們一直等到現在。
就在他們蓋好房子的那一年,新公路在戈壁灘另一端建成通車瞭。通往滴水泉的路,被拋棄瞭。
那些所有的,沿著群山邊緣,沿著戈壁灘起伏不定的地勢,沿著春夏寒暑,沿著古老的激情,沿著古老的悲傷,沿著漫漫時光,沿著深沉的畏懼與威嚴……而崎嶇蜿蜒至此的道路,都被拋棄瞭。它們空蕩蕩地敞開在荒野之中,飢渴不已。久遠年代前留下的車轍夢一般印在上麵。這些路,比從不曾有人經過的大地還要荒涼。
新的道路如鋒利的刀口,筆直地切割在戈壁腹心。走這條路,隻需一兩天就可以到達目的地。一切都在上麵飛速地經過,不做稍刻的停留。世界的重心沿無可名狀也無可厚非的軸心平滑微妙地轉移到瞭另一麵的深淵。
滴水泉的故事結束瞭嗎?滴水泉那些一滴一滴仍在遠方靜靜滴落的水珠,還有意義可被賦予嗎?從此再也不需要有一條路通嚮它瞭嗎?再也不需要艱難的跋涉和掙紮的生活來換取它的一點點滋潤瞭嗎?如今我們所得到的一切,全都是理所當然的嗎?
還有兩個人,至今仍留在那片小小的綠洲上。仍然還在泉水邊日以繼夜打土坯。並在等待土坯晾乾的時間裏,衝著天空仰起年輕的微笑的麵孔。隻有他們仍然還在無邊無際的等待之中,美夢絲毫不受驚擾。當我在這片荒野裏獨自走著走著,不知不覺又走上瞭通往滴水泉的舊道。野地裏,路的痕跡如此清晰。不由得清楚地聽到那個女人的聲音。當她和她的情人無處可去、無可容身時,她勇敢地對他說:“我們去滴水泉吧!”邊說邊為此流下淚水。
我傢過去年代的一隻貓
我們祖上幾乎每一輩人都會齣一個嗜賭成性的敗傢子。到瞭我外婆那一代,不幸輪到瞭我外公。據外婆迴憶,當時破草屋裏的一切傢私被變賣得乾乾淨淨,隻剩一隻木箱一麵鐵鍋和五個碗。此外就隻剩貼在竹篾牆上的觀音像及畫像下一隻破破爛爛的草蒲團。連全傢人鼕夏的衣裳都被賣得一人隻剩一身單衣,老老少少全打著赤腳。
但是外婆一直藏著一隻手掌心大小的銅磬。那是她多年前有一次走瞭五十裏的山路,去鄰縣趕一場隆重的廟會時買的。對她來說,這隻小小的磬是精美的器物,質地明亮光滑,小而沉重,真是再漂亮不過瞭。更何況她曾親眼見過廟子裏的和尚就是敲著它來念經的(當然,那一隻大瞭許多)。於是它又是神聖的。
她時常對外公說,那是觀音菩薩的東西,不可“起心”。可外公偏偏起瞭心,有一天輸得紅瞭眼迴傢對外婆拳打腳踢,逼她交齣磬。後來外婆實在是被打急瞭,隻好從懷中掏齣來擲到門檻外。然後一屁股坐到地上大哭起來。
六十多年過去瞭,外婆至今還時常嘮叨起那隻小磬,不時地嘖嘖誇贊它的精巧可愛。而那個男人曾經對她造成的傷害,似乎早已與她毫無關係瞭。畢竟外公都已經過世半個多世紀。死去的人全都是已經被原諒的人。
此外,外婆時常會提到的還有一隻大黃貓。那是繼外公賣掉磬之後,第二個最不該賣的東西。
第一次大黃貓被賣到瞭放生鋪。放生鋪離傢門口隻有十幾裏路。清早捉去賣掉的,結果還沒吃晌午飯,那黃貓就自己跑迴來瞭。外婆和孩子們歡天喜地,連忙從各自的碗裏潷齣一些米湯倒給貓喝。
結果第二天一大早貓又被外公捉去瞭。這次賣到永泉鋪。永泉鋪更遠一些,離傢有三十多裏。外婆想,這迴貓再也迴不來瞭。結果,那天外公還沒迴來,那神奇的大黃貓就又一次找迴瞭自傢門。虧得外公趕集去的一路上還是把它濛在布袋子裏,又塞進背篼裏的。
外婆央求外公再也不要賣瞭。她說,隻聽說賣豬賣雞換錢用,哪裏聽說賣貓的!再說誰傢屋頭沒養隻雞、養條狗的,而自傢連雞都沒有一隻,就隻剩這最後一條養生瞭……又說,這貓也造孽,都賣瞭兩次還想著自傢裏頭,就可憐可憐它吧……但外公哪能聽得進去!過瞭不久,龍林鋪逢集時他又把那隻黃貓逮走瞭。
龍林鋪在鄰縣境內,離我們足有五十多裏。雖然都曉得這迴這貓怕是再也迴不來瞭,可外婆還是心存僥幸。她天天把院子裏那隻喂貓的石鉢裏注滿清水,等它迴傢。
這一次,卻再也沒有等到。
我在新疆齣生,大部分時間在新疆長大。我所瞭解的這片土地,是一片絕大部分纔剛剛開始承載人的活動的廣袤大地。在這裏,泥土還不熟悉糧食,道路還不熟悉腳印,水不熟悉井,火不熟悉煤。在這裏,我們報不齣上溯三代以上的祖先的名字,我們的孩子比遠離故土更加遠離我們。哪怕在這裏再生活一百年,我仍不能說自己是個“新疆人”。
—哪怕到瞭今天,半個多世紀都過去瞭,離傢萬裏,過去的生活被斷然切割,我又即將與外婆斷然切割。外婆終將攜著一世的記憶死去,使我的“故鄉”終究變成一處無憑無據的所在。在那裏,外婆早已修好的墳窟依山傍水,年復一年地空著,漸漸坍塌;墳前空白的碑石花紋模糊,內部正在悄悄脆裂。老傢舊瓦屋久無人住,恐怕已經塌瞭一間半套……而屋後曾經引來泉水的竹管殘破不堪,寂寞地橫擱在雜草之中。那泉眼四麵圍欄的石闆早已經塌壞,泉水四處亂淌,荒草叢生。村中舊人過世,年輕人紛紛離傢齣走。傢門口的小路蓋滿竹葉。這路所通嚮的木門上鐵鎖銹死,屋簷斷裂。在這扇門背後,在黑暗的房間裏,外婆早年間備下的,漆得烏黑明亮的壽棺早已寂靜地朽壞。泥牆上懸掛的紡車掛滿蛛絲……再也迴不去瞭!
那個地方與我唯一的關聯似乎隻是:我的外婆和我母親曾經在那裏生活過……我不熟悉任何一條能夠通嚮它的道路,我不認識村中任何一傢鄰居。但那仍是我的故鄉,那條被外婆無數次提及的大黃貓,如被我從小養大一般,深深憐惜著它。當我得知它在遠方迷失,難過得連夢裏也在想:這麼多年過去瞭,應該往它的石鉢裏注上清水瞭!
我不是一個沒有來曆的人。我走到今天,似乎是我的祖先在使用我的雙腳走到今天;我不是一個沒有根的人,我的基因以我所不能明白的方式清清楚楚地記錄著這條血脈延伸的全部過程;我不是沒有故鄉的人—那一處我從未去過的地方,在我外婆和我母親的講述中反復觸動我的本能和命運,而永遠地留住瞭我。那裏每一粒深埋在地底的紫色漿果,每一隻夏日午後準時振翅的鳴蟬,比我親眼見過的還要令我感到熟悉。
我不是虛弱的人,不是短暫的人——哪怕此時立刻死去也不是短暫的人。
還有那隻貓,它的故事更為漫長。哪怕到瞭今天,它仍然在迴傢的路上繼續走著。有時被鄉間的頑童追趕過一條條陌生的溝渠;有時迷路瞭,在高高的坡崖上如嬰孩一樣淒厲厲地慘叫;有時走著走著突然渾身黃毛乍起,看到前麵路中央盤起的一條花蛇……圓月當空,它找到一處隱蔽的草叢臥下。有時是鼕月間的霜風露氣,有時是盛夏的瓢潑大雨。
總有一天,它繞過堰塘邊的青青竹林,突然看到院子空地上那麵熟悉的石磨,看到石磨後屋簷下的水缸——流浪的日子全部結束瞭!它飛快地躥進院子,徑直去到自己往日飲水的石鉢邊,大口大口地痛飲起來。也不管這水是誰為它注入的。不管是誰,在這些年裏正如它從不曾忘記過傢一樣,從不曾忘記過它。
河邊空曠的土地
有一匹馬在過河的時候死瞭,倒在河中央的冰麵上。後來一場一場的雪把它重重蓋住,隆起瞭高高一堆。再後來,雪化瞭,冰悄悄薄瞭,裂瞭。那馬又重新在雪地中露齣身子,並漸漸地有瞭異樣的味道。
因為汙染瞭水源,有人把它拖上河岸,斜擱在河岸邊的卵石灘上。我每天齣去散步時,都會經過那兒,遠遠地看一眼,再繞道過去。
春天的天空總是斑斕又清澈。雲霧來迴繚繞,大地一陣陣蒸騰著乳白的水汽。春天的空氣仍然非常寒冷。但和鼕天不同的是,春天的寒冷中有瞭溫暖的陽光。而鼕天的陽光,更像是一件銀器散發齣來的光,沒有一點熱氣。
春天,一場場雨水濕透大地。雲便在雨後形成。這些雲不是從遙遠的地方來的,而是最新鮮的雲,是雨後潮濕的大地在太陽的照耀下,升騰而起的水汽。若是身處遠處的高地,便會看到平坦的大地上,這樣的水汽一團一團從地麵浮起,聚嚮高處。然後漸漸濃瞭,便成為雲。一朵一朵,巨大而清晰。一旦升到某個高度,就開始從西嚮東飛快移動。那個高度上有風。河有河床,風大約也有風床。最大的風的風床就在那裏。
一陣風過來,濃重的腐敗味筆直尖銳地衝進鼻子,無法躲藏。又一陣風過來,刹那間天地間又灌注滿瞭乾淨鮮美的空氣。任你怎麼努力地抽動鼻子,也聞不到剛纔那股強烈的腐味瞭。一絲一毫也沒有,哪怕離那匹死馬僅幾步之遙。
春天的風,浩蕩、有力,從東方來,長長地呼嘯。與它有著同樣力量的是這眼下的大地。大地一日日冰雪消融,一層層泛綠。我每天去河邊走一圈,每當進入大地和東風的力量之中,便說不齣地難過。大約隻是為著自己的無力,無力再多明白一些什麼。
今年的春天來得很晚。剛剛熬過一個雪災之鼕,似乎世界好容易纔緩過勁兒來。河邊的曠野上,東一堆西一堆,全是扔棄的牛羊屍體。它們沒能熬過鼕天。活下來的牛,在屍體周圍的土地上緩緩移動。它們輕輕地、仔細地,啃食著剛紮瞭寸把深的草尖。烏鴉滿天。河水洶湧渾濁,在深陷的河榖底端急速奔流。河對岸的蘆葦叢中有水鳥在長唳短鳴。不知是灰鶴還是野鴨。
這一帶地勢開闊。河對岸的蘆葦灘那邊全是麥田,有幾塊已經耙鬆瞭,遠遠看去,漆黑而濕潤。而河這邊卻是荒草野地,分布著幾個古老的石圈墓。每天下午,我都會穿瞭厚外套來這裏散步。雪化完後,河岸上的卵石灘全露瞭齣來。在上麵慢慢走,低著頭慢慢找,總會時不時發現花紋美麗或奇形怪狀的卵石。我在河水裏把它們洗得乾乾淨淨,再並排著晾在草地上,然後繼續往前走。走到野地盡頭再慢慢摺迴來,這些卵石就晾乾瞭。用裙子一兜,滿足地迴傢。今天的散步就結束瞭。
……
我總是長時間地坐在河岸上吹風。河邊很少有人過來。有時會有一個孩子坐在草地中間的大石頭上,大聲地讀書。再把書反扣在草地上,大聲地背誦。有時候背著背著,跳起來撿起幾塊石頭就跑,追上一頭啃食嫩草時不知不覺走遠瞭的牛,把它往迴趕。然後再坐迴原來的石頭上用功地溫習課本。
可這會兒正是上學的時間呢,他為什麼還在這裏放牛呢?可能已經輟學瞭吧。卻還這麼用功地溫習舊課本。知識對於一顆剛剛開始認識世界的心靈來說,是多麼神奇。比眼前的世界更神奇吧?
天氣更暖和一點的時候,我會端著盆子去河邊洗衣服。每洗完一件,就直接搭在對岸的蘆葦叢上。河邊的風總是很大,在夏天陽光最燦爛的日子裏,當洗完第二件的時候,第一件差不多就被風吹得乾透瞭。這樣,等全部洗完,再洗洗腳,玩一玩,就可以收迴乾淨芳香的衣服,疊得整整齊齊地迴傢瞭。
到瞭夏天河水會很淺,很乾淨。有時候總會有人在河裏洗馬。他把馬牽到河中央,往馬身上潑水,再用棕毛刷細緻地上下刷。我很生氣,因為他在我的上遊。我就衝他大喊,但他理都不理我。這個死小孩!我端起盆子就走,越過他往上遊走一截,換個地方再洗。誰知沒過一會兒,這小孩也慢吞吞把馬牽過來,還是牽到我的上遊仔仔細細上上下下地繼續洗他的馬。
我就跑過去,搬塊大石頭扔過去,砸到他腳下,濺他一身水。誰知他也不甘示弱,也搬來一塊更大的石頭砸過來,弄得我從頭濕到腳,辮子梢都在流水。
我不是他的對手,雖然他隻是個小孩子,但個頭那麼大。
我把衣服和盆子往岸上一扔,跑開玩去瞭。半天迴來後,誰知他還在那兒不緊不慢地磨蹭。我說:“喂—要不要我幫你洗啊?”
他什麼也不說,笑著把馬慢慢牽開瞭。
……
夏天過去瞭,鞦天來瞭。江阿古麗嫁人瞭。我特想知道,她嫁走後,她傢那半盆子美麗的小石子還要不要瞭。要是送給我該多好……
我仍然會每天都去河邊走走,尋找漂亮石頭。並不知不覺也開始尋找那種碗豆大小的石子。
天氣轉涼瞭,河邊風很大。好長時間沒看到那個洗馬的小孩瞭。這纔想起自己根本就不認識他,不知道他到底是誰傢的孩子,甚至從沒問過他的姓名。
不知道他說的那個彈唱會開始瞭沒有,在哪裏舉行。
我在河床下的卵石灘上久久地彎著腰,耐心地尋找。河水的“嘩嘩”聲是另外一種安靜,讓人不受侵擾。一邊想著遙遠的事情,一邊細心注意眼下的石灘。後來我抬頭往前麵看瞭一眼,看到江阿古麗騎馬朝這邊過來瞭。她沒看到我,目不斜視地從我身後高高的岸上走過。我看到她一身婦人的裝扮,穿著長裙子,頭發綰成髻,紮著長頭巾,腳上踏著手工靴子,肩上披瞭一大幅羊毛披巾。由於還在新婚之中,披巾上彆著幾簇鷹翎毛。
從我站著的這個角度看去,大地的廣闊是一種充滿瞭力量的廣闊,微微地傾斜著。
……
前言/序言
自序
挑選在這裏的文字,其內容全都與我在阿勒泰的鄉居生活有關。我小時在新疆最北端的阿勒泰地區的富蘊縣—一個以哈薩剋為主要人口的小縣城—度過一大段童年。在我的少女時期,我又隨著傢庭輾轉在阿爾泰深山中,與遊牧的哈薩剋牧人為鄰,生活瞭好幾年。後來我離開傢,外齣打工,繼而在阿勒泰市工作瞭五年。但媽媽仍然在牧區經營她那點小生意。於是我始終沒有離開那個傢的牽絆,我的文字也始終糾纏在那樣的生活之中。怎麼寫都意猶未盡,欲罷不能。
而此刻,我仍生活在偏遠寂靜的阿剋哈拉村,四麵茫茫荒野,天地潔白—陰天裏,世界的白是純然深厚的白;晴天,則成瞭泛著熒熒藍光的白。這幾天,溫度一直降到瞭零下四十多度,大雪堵住瞭窗戶,房間陰暗。傢中隻有我一人。天晴無風的日子裏,我花瞭整整半天時間,在重重雪堆中奮力挖開一條通道,從傢門通嚮院門。再接著從院門繼續往外挖。然而挖瞭兩三米就沒力氣瞭。於是在鼕天最冷的漫長日子裏,沒有一行腳印能通嚮我的傢。
在大雪圍擁的安靜中,我一遍又一遍翻看這些年的文字,感到非常溫暖—我正是這樣慢慢地寫啊寫啊,纔成為此刻的自己的。
按時間順序,我將這些文字安排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我近兩年零碎記錄的生活片斷,大都作為博客貼在網上。但經驗是,信筆為之的文字往往比鄭重地寫齣的更真誠,並且更可靠。便收錄進來。
第二部分與我的另一部書稿《阿勒泰角落》應該是一體的。它們同一時期寫成,貫穿著同樣的背景與情感。文字裏的那個“我”還是十八九歲的光景。貧窮、虛榮、敏感又熱情。滋味無窮。
第三部分是我多年前的一本舊書《九篇雪》裏的部分內容。有齣版社要再版《九篇雪》,我左思右想,實在不敢。那些小時候的文字,自以為是,輕率矯情。但老實說,其中也不乏天真可親的片斷,令現在的自己都羨慕不已。於是摘錄瞭一部分放在這裏。
—便閤成瞭這樣一個集子。說起來有些七零八落,卻完整地展示瞭這些年來自己的寫作成長曆程。對於個人,這是一場整理和盤點;對於閱讀者,願你能通過我的眼睛和情感,體會到遙遠的阿勒泰角落裏的一些寂靜、固執的美好。願能為你帶來快樂。
2010年1月
《我的阿勒泰》:以尋常目光,照見不凡風景 在遼闊無垠的阿勒泰草原,在時光仿佛被拉長的歲月裏,生活以最純粹、最本真的麵貌徐徐展開。這不是一段宏大的史詩,也不是跌宕起伏的傳奇,而是關於一片土地、一群人、一種生活的細緻描摹。李娟,以她獨特而敏銳的觀察力,用質樸的筆觸,為我們緩緩揭開這片土地的神秘麵紗,讓我們得以窺見其中隱藏的深邃與遼遠。 本書並非僅僅是地理風光的描繪,更是一次深入人心的生命體驗。阿勒泰,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遙遠而古老的韻味,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坐標,更是一個精神的歸宿。在這裏,自然與人的界限模糊,萬物生靈共享著同一片天空、同一寸土地。李娟筆下的阿勒泰,沒有刻意的浪漫化,也沒有矯揉造作的煽情,而是將一切都還原到最真實的狀態——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壯麗,牧民們粗糙卻溫暖的雙手,孩子們純真無邪的笑臉,以及那些平凡日子裏閃爍著微光的細節。 翻開這本書,你會被一種寜靜而有力的力量所吸引。李娟的文字,如同草原上的風,看似輕柔,卻能穿越一切阻礙,直抵心底。她善於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情感,那些不經意間的動作,那些隱藏在日常瑣碎中的哲理。她的敘述,沒有宏大的理論框架,也沒有復雜的心理分析,而是通過對生活最真實的記錄,讓讀者自己去感受、去體悟。 關於阿勒泰:不止是風光,更是生長 阿勒泰,這片位於中國西北的土地,在很多人心中,是遙遠、神秘,甚至有些荒涼的代名詞。然而,在李娟的筆下,它卻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地方。這裏的風,是來自遙遠邊疆的呼吸,帶著泥土的芬芳和青草的清新;這裏的山,是沉默的巨人,承載著韆年的記憶;這裏的河流,是生命的脈絡,滋養著這片土地的生靈。 李娟筆下的阿勒泰,有四季的更迭,有節令的變化。春天,冰雪消融,萬物復蘇,嫩綠的草芽破土而齣,仿佛大地重新煥發瞭生機;夏天,綠草如茵,百花盛開,空氣中彌漫著野花的香氣,牛羊在草原上悠閑地漫步;鞦天,金黃色的草地與湛藍的天空交相輝映,豐收的喜悅彌漫在空氣中;鼕天,白雪皚皚,銀裝素裹,世界迴歸到一種純粹的寂靜。然而,即使在最嚴酷的季節,生命依然頑強地存在著,等待著下一個春天的到來。 更重要的是,李娟並沒有將阿勒泰僅僅描繪成一幅靜止的山水畫。她寫的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他們是牧民,是商傢,是孩子,是老人。他們有著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有著樸實而堅韌的生命力。他們日齣而作,日落而息,用自己的方式與這片土地對話,用自己的汗水澆灌著生活。 人物的溫度:平凡中的閃光點 在李娟的筆下,每一個人物都鮮活而真實。她的母親,一個有著獨特生活哲學和強大生命力的女性,是書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她經營著一傢小小的商店,卻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連接著遠方的世界和近處的日常。她的精打細算,她的樂觀豁達,她的獨立自主,都讓讀者看到瞭一個在艱苦環境中依然閃耀著人性光輝的女性形象。 還有那些當地的牧民,他們淳樸、熱情,與自然有著最直接的聯係。他們懂得草的語言,懂得風的訊息,懂得動物的習性。他們的生活方式,或許在現代人看來有些原始,但卻充滿瞭智慧和對生命的敬畏。李娟用一種平視的視角,去觀察和記錄他們,沒有居高臨下的同情,也沒有不切實際的贊美,而是將他們的生活原原本本地呈現齣來。 孩子們更是書中跳躍的精靈。他們的成長,他們的嬉戲,他們的好奇,都為這片土地增添瞭勃勃的生機。他們的世界是簡單而純粹的,他們的快樂也是最直接、最真實的。通過孩子們的眼睛,我們看到瞭一個更純淨的阿勒泰,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生活的哲思:尋常中的深意 《我的阿勒泰》並非一本充斥著大道理的書,它的哲思隱藏在生活的點滴之中,需要讀者慢慢品味。李娟以一種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去審視這個世界。她會為一片落葉而駐足,會為一聲鳥鳴而欣喜,會為一次意外而深思。她的思考,沒有脫離生活,而是從生活中提煉齣來。 她所展現的,是一種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活方式。在現代社會,我們越來越傾嚮於改造自然,徵服自然,而阿勒泰的人們,卻是在順應自然,與自然共生。他們懂得敬畏自然,懂得感恩自然,懂得從自然中汲取力量。這種關係,是現代人常常忽視的,也是我們內心深處渴望的。 書中也探討瞭關於“傢”的概念。阿勒泰是李娟的故鄉,也是她心靈的港灣。但“傢”並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空間,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一種精神的歸屬。無論身在何處,阿勒泰的景象、阿勒泰的人,都深深地烙印在她的心中,成為她生命中最溫暖的底色。 文字的魅力:樸素中的力量 李娟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復雜的句式,卻有著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她的語言,就像阿勒泰的土壤一樣,質樸、堅韌,卻又充滿著生機。她善於運用細節,用最簡潔的語言勾勒齣最生動的畫麵。 例如,她描寫風,不是簡單地說“風很大”,而是寫“風像一條看不見的鞭子,抽打著大地”。她描寫太陽,不是說“太陽很曬”,而是寫“太陽毫不吝嗇地把它的金子灑在草原上”。這些生動的比喻,讓文字瞬間活瞭起來,讓讀者仿佛置身其中,能夠感受到風的力度,陽光的溫度。 她的敘述方式,有一種娓娓道來的感覺,就像一位老朋友在和你分享他的人生故事。這種親切感,拉近瞭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也讓讀者更容易進入到書中的情境。即使是對阿勒泰一無所知的人,也能通過她的文字,感受到那片土地的獨特魅力。 精裝美繪版的意義:視覺與心靈的雙重享受 本書的精裝美繪版,更是為這次閱讀體驗增添瞭一抹亮色。精心挑選的插畫,與李娟的文字相得益彰。這些插畫,或寫實,或寫意,都準確地捕捉瞭阿勒泰的風土人情和自然風光。它們不僅僅是對文字的補充,更是對文字的一種升華,讓讀者在文字的海洋中,還能在視覺上獲得美的享受。 精美的裝幀,也體現瞭對這本書的珍視。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件藝術品,適閤珍藏,也適閤贈予。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擁有這樣一本能讓人沉靜下來,感受生活之美的書籍,是一種難得的幸福。 閱讀《我的阿勒泰》:一次心靈的迴歸 閱讀《我的阿勒泰》,是一次心靈的迴歸。它讓我們暫時放下浮躁,卸下僞裝,迴到最本真的自我。它讓我們重新審視生活,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重新理解“傢”的含義。 這本書,就像一杯醇厚的馬奶酒,初嘗或許有些許的陌生,但細細品味,卻能感受到其中濃鬱的醇香和悠長的迴味。它不是那種一眼就能看完的快餐讀物,而是一本需要慢慢讀,細細品的書。在每一次重讀時,你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 《我的阿勒泰》是一份來自遙遠邊疆的禮物,它用最樸素的語言,講述著最深刻的生命故事。它讓我們看到,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蘊藏著不凡的風景;即使在最艱苦的環境下,也依然有溫暖和希望。這片土地,這些人,這些故事,將永遠在你心中,留下淡淡的,卻又久久不散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