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戏曲目录发展史

中国古典戏曲目录发展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海军 著
图书标签:
  • 戏曲史
  • 中国戏曲
  • 古典戏曲
  • 戏曲目录
  • 文化史
  • 文学史
  • 戏曲研究
  • 中国文化
  • 历史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6187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394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6
字数:2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戏曲研究者、目录学研究者、戏曲爱好者
  《中国古典戏曲目录发展史》是学术界首部系统全面地研究中国古典戏曲目录发展史的专著,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我国古典戏曲目录这一学科的发生发展成熟过程,同时对古代的戏曲目录学家及其著作均作了中肯而独到地评介,本书对戏曲史研究、戏曲批评史研究已经戏曲目录学研究有很大的借鉴和补充意义。

内容简介

  《中国古典戏曲目录发展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了中国戏曲目录从发生直至现当代的发展成就与状况的专著。本书以宋、元、明、清、民国至今撰著的戏曲目录著作作为研究对象,考订、阐释、详论古代戏曲目录的形式及功用戏曲目录的组织,戏曲目录的著录、分类,戏曲目录的发生发展以及对于戏曲研究的学术史贡献。全书共七章,包括第一章戏曲目录的形式及功用,第二章戏曲目录的组织,第三章戏曲目录的发生,第四章戏曲目录的发展,第五章戏曲目录的成熟,第六章戏曲目录的发展高潮与余响,第七章戏曲目录之学术史贡献,最后附加参考文献。本著作在论述过程中,例举古代有名的戏曲目录学家、藏书家,并对这些人的著作做出了独到中肯的评价,而对臧懋循《元曲选目》、姚燮《今乐考证》、王国维《新编录鬼簿校注》与《曲录》、傅惜华等戏曲目录学家以及其作所做的评介尤为详细。

作者简介

  杜海军,河南省内黄人。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毕业,文学博士。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在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石刻文献与文学研究》。完成、在建省部级项目四项,其他级别项目三项。获得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
  主要著作有:《吕祖谦文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3年)、《吕祖谦年谱》(中华书局,2007年)、《左氏传说(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桂林石刻总集辑校(三卷本)》(中华书局,2013年)、《广西石刻总集辑校(三卷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目录

导言
第一章戏曲目录的形式及功用
第一节戏曲目录的形式
第二节戏曲目录的功用
第二章戏曲目录的组织
第一节戏曲目录的著录
第二节戏曲目录的分类
第三章戏曲目录的发生(唐宋元)
第一节唐宋戏曲目录发生概说
第二节元代戏曲目录的发展成就
第四章戏曲目录的发展(明代)
第一节明代戏曲目录发展概说
第二节明代戏曲目录的发展成就
第三节臧懋循《元曲选目》的知见录性质与意义
第五章戏曲目录的成熟(清代)
第一节清代戏曲目录发展概说
第二节清代戏曲目录的发展成就
第三节姚燮与《今乐考证》及戏曲史贡献
第四节王国维《新编录鬼簿校注》及其《曲录》
第六章戏曲目录的发展高潮与余响(民国迄今)
第一节民国以来戏曲目录发展概说
第二节民国以来戏曲目录的发展成就
第三节民国以来戏曲目录要籍研究(1979年前)
第四节傅惜华戏曲目录成就
第五节戏曲目录的发展余韵(1979年后)
第七章戏曲目录之学术史贡献
第一节古代戏曲目录对古代戏曲史研究的贡献
第二节古代戏曲目录对古代戏曲文学批评研究的贡献
第三节古代戏曲目录对目录学发展的贡献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导言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中国目录学的优良传统,从反映存在的角度说,在中国古代目录著作中,可以说,任何一个历史时段,任何一类学科的著述,基本都可以在从《汉书?艺文志》到《清史稿?艺文志》,从《七略》到《四库全书总目》等这些史书,或公私目录中寻求到著录。不必说正统的经、史、子、集,或有关国计民生的农、工、医、商之类的著作,即便是小说、杂谈、琴、棋、书、画、占卜、相墓、阴阳五行、佛经、道藏、逸闻琐事之类的书,也都巨细不遗,在各类目录中兼收并蓄。这一点,可以借《四库全书总目》收录情况得到验证。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1985年合编的《图书馆古籍编目》,曾将《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法与《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作表比较,发现除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工业技术等当时不存在的图书,《四库全书总目》没有列类外,其余的,几乎《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列类的图书,无不可以在《四库全书总目》分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然而独独为大众喜爱的戏曲类作品,却在《四库全书总目》及其他目录中无只字可考。《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说清楚了个中理由:“南北曲非文章之正轨,故不录其词。”(《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二十)——就是日后鲁迅说的“小说和戏曲,中国向来是看作邪宗的”。从探讨学术发展的渊源与变迁说,通观目录著述,也可见学术的发展轨迹,诸如从六分(《七略》)到九分(《七志》)到四分(隋志等),科目日繁,分类日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然终不见戏曲名目。
  这种情况导致了两种倾向的产生。
  第一,综合性目录对图书广泛充分的著录,影响了专科目录的正常发展。综合性目录的存在,使各类学科图书的著录多依仗之,导致了专科图书目录发展的迟缓,甚至萎缩。如兵书类目录。兵书因战争之故,在我国历史上是产生最早、著作量较大的一类图书,《汉书?艺文志》载:“自春秋至于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汉书》卷三十)兵书类著作的丰富,导致了反映兵书的目录产生也最早。汉武帝时杨仆的《兵录》,不但是专科目录的鼻祖,也是整个目录发展史的鼻祖。自《别录》、《七略》问世,《七略》有兵书作为《兵书略》著录天下兵书,独占六略之中,包括权谋、形势、阴阳、技巧。继起者《七志》设《军书志》,《七录》设《子兵录》等,凡目录皆设兵类,但以后兵书的专录便非常稀有,《兵录》本身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以为,这不能说不是受了“历代公私目录中,兵书皆能占一类位置”的影响。又如佛教目录。佛教目录在中国目录学史上,是一种曾在一段时间内,取得辉煌成就的专科目录,得到姚名达的推崇。按姚名达的说法,三国时已有朱士行《汉录》属于佛录,隋、唐、宋三朝有佛录28种。但好景不长,据姚名达的《中国历代佛教目录所知表》统计,元、明、清三朝仅有佛录七种。到了元代,其发展几已趋向尽头,明、清更为颓败,与唐宋时佛录发展取得的成就已远无法相比。
  第二,综合性目录不著录戏曲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催生或者说加快了戏曲目录发生发展的进程。综合性目录不著录戏曲作品的现实,使得戏曲家或戏曲研究人员,要宣传、发扬戏曲文化的事业,适应戏曲发展研究的需要,便不得不自己动手编纂戏曲目录,这促成了戏曲目录的独辟蹊径、日渐发展并丰富完善。如此,随着戏曲类著作的丰富,戏曲目录就从无到有发展起来了,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皆日渐发达。这就使我们看到,虽然戏曲目录不是发展最早,却可以说是发展较好、甚至最好的,取得成就最丰硕的一类专科目录。而且,由于戏曲目录多由戏曲家或者戏曲研究者所编撰完成,这些人对戏曲艺术本身规律与成就有深刻独到的认识,所以,编纂的目录便自然体现出一种戏曲研究的意识,体现了更专业的水平,因此,便在学科研究中具有了更强的学术价值。另外,戏曲家或戏曲研究者所编纂的戏曲目录,由于受综合性目录的影响较少,或自身内容所限定,又显现出不同于综合性目录的一些学术特点,从而也丰富了整个目录学的方法和理论。还有,戏曲目录几乎是除戏曲作品外,唯一的、集中的戏曲资料源,而历史上的戏曲作品大多佚去,许多作品只能从目录中见其大概。戏曲作家大多自匿其名,不为人知。设若没有了戏曲目录,戏曲史的研究将会遇到很多麻烦甚至无法进行。
  可以这样讲,在中国学术史上,任何戏曲以外的一门学科,如果失去了属于它自己的专科目录,学术研究都不会受到大的影响。这是由于有关著作在史志和公、私综合性目录中已经多有记载,而且,这些图书本身也受到很好的重视与保护。但是对于戏曲研究者来说,却不能没有戏曲目录。如果没有了戏曲目录,许多戏曲作品名目、戏曲作者姓氏与事迹便无从得知,这正是戏曲目录奇特的价值所在,戏曲目录研究也因此日益获得了更大、更广泛的意义。
  戏曲目录在目录家族中作为专科一类,自宋代滥觞,若涓涓细流,逐日发展,渐为壮观,在图书著录和分类等诸多方法方面,形成了不同于综合性目录的特点,而且取得了不可取代的成就,丰富了目录学的内容;在戏曲内容的著录方面,记载了现实,展示了历史,是戏曲研究的资料宝库。可以说,戏曲目录无论对目录学,还是对戏曲研究都是极有意义的,但是,人们对它的重视却明显不够。最早注意到它的目录价值,并从目录角度作了一定研究的学者,要推到清末的王国维。1908年,王国维为了对元杂剧“究其渊源,明其变化”,自元代以来首次整理校注了《录鬼簿》,还广泛搜罗有关戏曲史的资料,并特别对历代戏曲目录进行了研究,编纂成一种戏曲目录大作:《曲录》。《曲录》在戏曲目录史上首次专设《曲目部》,著录了钟嗣成的《录鬼簿》、吕天成的《曲品》、高奕的《新传奇品》、无名氏的《传奇汇考》、焦循的《曲考》、黄文旸的《曲海》等六种戏曲目录,开戏曲研究者研究戏曲目录之端。其后,凡研究戏曲之人,都要借助戏曲目录中的资料。随着戏曲研究者对戏曲目录的应用,戏曲目录对戏曲研究的重要性,日渐为戏曲研究界所公认。可是,戏曲研究者对戏曲目录的研究,大都着眼于戏曲目录中蕴涵的戏曲史和戏曲批评资料,而且多限于极个别目录,如《录鬼簿》、《曲品》等,对绝大多数戏曲目录依然没能给以充分的利用和研究。因此,可以说,戏曲目录对戏曲研究的价值,也还没有得以充分的揭示,而作为目录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分支,其价值更需要得到开掘。
  目录学界对戏曲目录的研究,与戏曲研究界对戏曲目录的研究相比较,起步更晚,进展亦缓慢。最早注意到戏曲目录存在的是姚名达。姚名达在1935年到1937年写就的《中国目录学史》中设《专科目录篇》,其中有“文学创作”条,指出有专录戏曲的,如《曲海总目提要》、王国维的《曲录》等作品。但是,此书所指多民国以后人所著戏曲目录,并把卢前的《散曲书目》也作为戏曲目录的一种。可见,姚名达虽然注意到了戏曲目录,但对戏曲目录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清楚的定位,尤其是对古代戏曲目录注意极少,更不用说深入地研究。姚名达之后,直到1986年谢灼华的《中国文学目录学》方特辟《戏曲目录》专章,较广泛地介绍了古代一些戏曲目录。彼时以后,戏曲目录才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1981年出版,1991年再版的来新夏的《古典目录学》,在元代私家目录一节中,提到了《录鬼簿》;在明代专科目录一节中,提到了吕天成的《曲品》,并充分肯定了它们在目录学史上的价值。1993年,第四期《四川图书馆学报》刊发了程刚的《试论我国的戏曲目录》一文,对我国戏曲目录的发展作了一个概述。不过,这些研究与戏曲目录发展的本身比起来,既不够全面,也缺乏深度。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学界已普遍开始关注戏曲目录的研究。1995年出版的戏曲史专家赵山林教授的《中国戏剧学通论》设《戏剧文献学》。1999年出版的陈正宏、章培恒教授主编的《中国学术名著提要》文学卷,也对戏曲目录作了专章介绍。1996年,本人负笈沪上,作硕士论文《古典戏曲目录研究》一帙,是第一次较集中地思考清代以前古代戏曲目录发展的成果。2006年,苗怀明《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着重研究20世纪的古代戏曲文献的发现、整理与研究状况,其中涉及到戏曲目录的部分成果。2008年,孙崇涛《戏曲文献学》专章讨论了古代戏曲目录的著述。2008年中山大学博士倪莉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戏曲目录研究》,是一部专论戏曲目录的论文。纵观以上戏曲目录的研究著述,总是感觉与私意有所未合。鉴于此,本人在广泛吸取前人、同辈学术成果,以及与研究生同学讨论的基础上,立意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传统,从服务于古代戏曲史与戏曲批评史研究为出发点,结合硕士、博士研究生教学实际,以著录清末民初以前戏曲作品为断限,以宋、元、明、清、民国至今撰著的戏曲目录著作为研究对象,考订、阐释、详论古代戏曲目录的发生、发展过程与成果,及其在古代戏曲史、古代戏曲批评史、古典目录学研究中的作用、地位,撰著成文,且称为《中国戏曲目录发展史》,以见古代戏曲目录发展的全貌,亦见戏曲研究之日渐发达。限于拙才学力与文献,文有不当,也祈借此得方家的赐教。
  第一章戏曲目录的形式及功用
  戏曲目录自产生、发展到逐步完善,经历了几百年的漫长里程。在这个过程中,戏曲目录的编纂,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中,因此,无论形式或内容方面都显得参差不齐,与其他专业目录或者是综合性目录不同,有着自己的特点。而且也因为戏曲、戏曲家在我国历史上遭到歧视,文献记载甚是稀见,戏曲目录的存在对于治学而言就有了独特的功用。
  第一节戏曲目录的形式
  凡论及戏曲目录者,如姚名达、来新夏等目录学家,皆将其归在目录学下进行考察,言下之意在于它的目录学一般性质,但甚少言及戏曲目录的特殊性。其实,戏曲目录自产生,发展到逐步完善,经历了几百年的漫长历程。在这个过程中,鉴于与他种目录的不同,戏曲目录如何编纂,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中。因此,无论形式或内容都显得参差不齐,很难说每一种戏曲目录都能如余嘉锡、来新夏等归纳的目录的各项要素完全具备,甚至有些只能算戏曲目录的雏形。但正是这些形式参差不齐的戏曲目录的雏形,却对推动戏曲目录的发展和完善,或在方法上、或在内容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本文从最基本处着眼,凡著录一定量的戏曲作品,有一定的检索价值,我们都把它作为戏曲目录存在的一种形式,予以或多或少的考察。为了研究的方便,也为了认识的方便,我们对戏曲目录存在的形式作一个区别,可包括以下四类:
  1.基本形式的戏曲目录
  此种式的目录,专录或者主要著录戏曲作品。一般而言,著录的戏曲作品较丰富,内容较全面,常包括戏曲作品名、作品内容、作者等项。且对著录作品有一定的分类,甚至包括作品内容考释,作者小传等。这些目录凡有名可考的,基本出自于戏曲作家或戏曲研究者之手,今见有六十种左右,是戏曲目录发展的主流,决定着戏曲目录发展的方向。著名者有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明代吕天成的《曲品》、祁彪佳的《远山堂曲品》和《远山堂剧品》,清代无名氏的《乐府考略》、《传奇汇考》、姚燮的《今乐考证》、王国维的《曲录》、傅惜华的《元代杂剧全目》、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李修生的《古本戏曲剧目提要》、郭英德的《明清传奇综录》等。
  ……

前言/序言

  世人说目录学,或以为可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如王鸣盛、余嘉锡、来新夏者。但也有学者主张校雠学,如郑樵、章学诚、张舜徽等。从当今学术发展的现状看,似乎否认说更得到人们的默许,表现是目录学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如今写一篇目录学的文章,想寻求一家专业的刊物发表竟然都找不到,即便与目录学相近的图书信息之类的刊物,也很少设置目录学栏目,就是说目录学在当今几乎没有了存在的现实或者空间。即便有讨论目录学的文章,也只是讨论目录如某书经籍志、艺文志之类在具体领域的应用,人多将其归入涉及的专业而非目录学研究。
  我是主张目录学的,这促使我思考,为什么这样一个传统学科竟然如此沦落。我发现,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可能在于主张目录学的学者未能将其标举的目录学宗旨与功能说清楚展示明白。考当今目录学著作主要是研究目录的发展历史、目录作家、目录著作,以及目录的创作经验等等(来新夏语),这就未能将目录学与具体的专业学术研究结合起来,使读者真正体会到目录学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功,及其在治学当中的必不可少,于是便不自量力地想做一点尝试,要探讨一下目录对具体专业研究的贡献,因此我将古典戏曲研究与古典戏曲目录研究相结合,就有了今天这样一个结果。这个结果的努力方向,是要通过揭示古典戏曲目录对古典戏曲研究(包括古代戏曲史、古代戏曲批评史)的具体价值,彰显目录学的合理所在,至于是否达到了目的又是另一个问题。
  这个结果得来不易,算至今自立意已有二十多个春秋。人云十年磨一剑,道作学问之艰辛,然,虽十年磨一剑若见霜刃,犹不失为功,我则廿年磨一剑,尚钝如此,是可称拙。不过,拙者在自己,而师友提携勖勉相助之恩不敢没。首先,此篇所起是我读硕士期间。念两度松江,入先生门下,得文献、文章之传,服用至今。二千零二年至桂林,为研究生开戏曲文献课,至今十年也多了。其间为免误人子弟,不敢懈怠以陈说说人,时有所得,发为文章。
  最后,拙著结集出版,感谢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度学术著作推荐资助,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责编张洁为作嫁成书。

《中国古典戏曲目录发展史》并非一部单纯的剧目汇编,而是一部勾勒中国古典戏曲文献流变与体系建构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直接呈现某一时期或某一剧种的演出名录,其核心在于梳理和分析戏曲目录文献从萌芽、形成、发展到成熟的整个历史进程,深刻揭示了戏曲艺术如何在文献层面上得到传承、整理、评价与传播。 全书以严谨的史学视角,追溯了戏曲目录的源头。早在唐宋时期,虽未形成独立的戏曲目录,但散见的文献记载,如宋人笔记、杂剧行当的零星记录,已为后世戏曲目录的出现埋下了伏笔。作者深入考证,辨析了这些早期文献的性质与局限,为理解戏曲目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进入元代,作为中国戏曲的第一个成熟时期,元杂剧在文献记录方面也开始显现出一定的规模。本书详细梳理了元代散落于各类史籍、文人笔记中的元杂剧剧目信息,分析了当时剧目记录的特点,如口耳相传、手抄本流传等,并探讨了现存元代杂剧文献的可靠性与不足。通过对这些零散史料的整理与解读,本书勾勒出元代杂剧初步的文献图景。 明代是戏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南戏的兴盛与传奇的成熟,催生了更为系统化的戏曲目录编纂。本书重点分析了明代传奇文献的整理与流传。从早期文人自觉编录的剧目集,到后来官方或民间组织的大型剧目汇编,作者考察了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编纂的目录,如《古今名贤传奇》、《传奇汇海》等。本书不仅列举了这些目录的名称,更对其编纂体例、收录范围、学术价值进行了深入剖析。例如,它会探讨某些目录在剧目分类、作者考订、版本校勘等方面所做的贡献,以及存在的争议与局限。 清代是戏曲发展史的又一高峰,昆曲、京剧等声腔剧种的繁荣,使得戏曲文献的体量与复杂性进一步增加。本书对清代戏曲目录的发展给予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它系统梳理了清代出现的各类戏曲目录,包括专业的戏曲史著作附录的剧目表、戏曲评论家编纂的剧目选、以及大型丛书中的戏曲部分。本书会深入分析这些目录的编纂背景、思想倾向,以及它们在戏曲史研究中的地位。例如,它会探讨清代戏曲评论家如何通过目录来评价剧目的优劣,如何影响后世的戏曲创作与演出。同时,本书也会关注清代剧目文献中反映出的地域性差异、声腔流派的影响,以及不同时期对戏曲文献的关注重点。 本书并非仅止于对历代戏曲目录的简单罗列,其核心价值在于对这些目录的“发展”进行学理层面的阐释。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目录体例的比较,揭示了目录编纂理念的演变:从早期零散的记录,到注重剧目本身的考订,再到后来融入戏曲史论、文学批评的视野,以及对声腔、行当、地域等维度的关注。本书深入探讨了戏曲目录如何从最初的“目录”概念,逐步演化为具有史学价值、文献价值、艺术评价价值的综合性研究成果。 此外,本书还会关注戏曲目录的文献载体与流传方式。从手抄本、刻本,到近代出版的丛书、期刊,不同的文献形式影响着戏曲目录的保存与传播。作者会分析不同载体对目录内容准确性、完整性可能造成的影响,并探讨这些目录在不同历史时期被不同群体(如文人、戏曲艺人、普通读者)所使用的情境。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戏曲目录发展史》是一部关于戏曲“文献史”的探索,它通过对戏曲目录这一特殊文献类型的细致梳理与深入分析,为我们勾勒出中国古典戏曲在历史长河中,其剧目信息是如何被记录、整理、传承和评价的完整脉络。本书的研究对象并非戏曲本身的内容,而是承载和反映戏曲内容的“目录”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它不仅是戏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也是任何对中国古典文学、历史文献有深入了解兴趣的读者的一扇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部让我眼前一亮的作品。我之前对戏曲的了解,大多局限于剧目本身,知道一些著名的戏曲名字,比如《西厢记》、《牡丹亭》,也知道一些著名的剧作家,如关汉卿、汤显祖。但对于“戏曲目录”这个概念,我几乎没有接触过,也从未想过它能独立成书,并且如此引人入胜。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梳理了中国古典戏曲目录从萌芽到成熟,再到演变的整个过程。他不仅仅罗列了各种目录,更重要的是,他深入剖析了每一部目录的特点,以及它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意义。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对当时社会文化、政治背景的描绘。他能够将戏曲目录的发展,与士人的文人心态、官方的文化政策、民众的娱乐需求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我看到,戏曲目录的编纂,并非孤立的学术活动,而是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土壤之中。比如,他分析了宋代官方对戏曲演出的管理,以及如何体现在当时的记录中;他解读了明清时期文人雅士如何将戏曲视为一种艺术品,并对其进行分类和评论,这在当时的目录中都有所体现。这本书就像一个放大镜,让我得以窥见戏曲背后更广阔的文化图景。我甚至觉得,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在学习戏曲史,更是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社会史和文化史。

评分

我不得不承认,在翻阅《中国古典戏曲目录发展史》之前,我曾一度将其归类为“可望不可即”的学术工具书。然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却是一次充满惊喜的旅程。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和富有学术深度的笔触,将中国古典戏曲目录的发展史,描绘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文化史诗。他并非仅仅罗列各种目录的名称和内容,而是将每一部目录的产生,都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之下,深入分析了编纂者的创作动机、学术旨趣,以及这些目录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戏曲的认知和评价。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唐宋时期戏曲的早期萌芽时,是如何通过对零散的乐舞记载、文人笔记的梳理,来构建早期戏曲概念的演变过程。这种抽丝剥茧的分析方式,让我看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书中对宋元时期戏曲目录的详尽解读,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他细致地分析了《武林旧事》、《梦粱录》等史料中关于戏曲的记载,以及这些记载如何体现在当时的目录编纂中。到了明清时期,作者更是对不同版本的《古今杂剧》进行了深入的比对和分析,揭示了戏曲在不同时期,其分类、编纂方式的演变。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让我领略到了中国古典戏曲的博大精深。

评分

读完《中国古典戏曲目录发展史》,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本以为是陈旧的学术文献,竟然能带来如此鲜活的阅读体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有意思,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按部就班的编年体写作,而是巧妙地将每一部重要的戏曲目录 as a narrative anchor,围绕着目录展开,讲述了它所处的时代背景、编纂者的学术思想,以及这部目录如何影响了后世对戏曲的认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明清时期戏曲小说类目录的部分。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来分析不同版本的《古今杂剧》、周密的《武林旧事》等,不仅列举了其中的剧目,更深入分析了编纂者在选择、分类、以及附加的评论中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和艺术判断。我之前阅读一些戏曲史籍,常常觉得信息量过大,难以把握重点,但这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浩瀚的戏曲文献海洋中穿行,指引我看到最重要的灯塔。而且,作者在阐述过程中,不乏对一些争议性问题的深入探讨,比如某些剧目的作者归属,或者早期戏曲文献的真伪问题,他都能够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述。这本书让我明白,目录不仅仅是剧目列表,更是研究戏曲发展、文化变迁的重要史料。它不仅仅是写给专业研究者看的,对于任何对中国古典戏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馈赠。

评分

《中国古典戏曲目录发展史》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其深刻的阅读体验。我原本以为,关于“目录”的书籍,大多会显得枯燥乏味,充斥着各种冷冰冰的条目和数据。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极其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中国古典戏曲目录的发展史,梳理得如同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目录本身的介绍,而是将每一部目录都置于其诞生的历史语境中,深入剖析了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看待戏曲,如何记录戏曲,以及这些记录又反过来如何影响了戏曲的传播和发展。我被作者对早期戏曲文献的考证深深吸引,他对于那些零散的记载、残缺的文献,都能进行细致的辨析和梳理,试图还原早期戏曲的真实面貌。特别是在讲述宋元时期戏曲目录时,作者描绘了当时勾栏瓦肆的热闹景象,以及文人墨客如何将这些表演形式记录下来,形成最早的戏曲目录。这种叙事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的戏曲繁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生动写照。它让我看到了,即便是“目录”这样的学术门类,也能展现出人性的光辉和时代的温度。

评分

我原本以为,一本名为《中国古典戏曲目录发展史》的书,内容定然是晦涩难懂的学术论文集,充斥着繁复的考据和专业术语,读起来会相当吃力。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这本书以一种极其流畅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将中国古典戏曲目录的演变过程,描绘得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作者并没有仅仅满足于呈现目录本身,而是将每一部目录的出现,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气候、以及文人的审美取向紧密地联系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早期目录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功力。例如,他如何从零散的史料中,勾勒出戏曲早期形态的演进,以及如何体现在最初的记录中;他如何解读宋元时期不同批次戏曲目录的侧重点差异,从而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戏曲的不同认识。书中关于明清时期戏曲小说分类体系的论述,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分析了当时文人对于戏曲的分类方式,以及这种分类如何体现了他们的文化趣味和艺术标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典戏曲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剧目和作家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其文化属性、历史定位的更深层次的认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思考“目录”这一看似枯燥的学术载体,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意义。

评分

当我翻开《中国古典戏曲目录发展史》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我一直认为,关于“目录”的书籍,大多会显得枯燥乏味,充斥着各种冷冰冰的条目和数据。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极其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中国古典戏曲目录的发展史,梳理得如同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目录本身的介绍,而是将每一部目录都置于其诞生的历史语境中,深入剖析了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看待戏曲,如何记录戏曲,以及这些记录又反过来如何影响了戏曲的传播和发展。我被作者对早期戏曲文献的考证深深吸引,他对于那些零散的记载、残缺的文献,都能进行细致的辨析和梳理,试图还原早期戏曲的真实面貌。特别是在讲述宋元时期戏曲目录时,作者描绘了当时勾栏瓦肆的热闹景象,以及文人墨客如何将这些表演形式记录下来,形成最早的戏曲目录。这种叙事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的戏曲繁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生动写照。它让我看到了,即便是“目录”这样的学术门类,也能展现出人性的光辉和时代的温度。

评分

这本书初读时,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工具书,堆砌着各种年代、剧目、作者的名字,充斥着繁琐的考证和旁征博引。然而,它却以一种令人惊艳的方式,将中国古典戏曲目录的发展历程,描绘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者并没有仅仅满足于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部目录诞生的时代背景,分析了不同时期士人、文人、乃至普通民众对戏曲的认知和情感是如何通过目录的编纂方式体现出来的。例如,在先秦时期,虽然戏曲的雏形尚未完全成形,但作者通过对早期歌舞、乐舞的记载,以及后世对这些早期表演形式的追溯,构建了早期“戏曲”概念的萌芽。到了唐宋时期,作者详细梳理了词话、杂剧等不同形式的戏曲如何逐渐走向成熟,以及当时的“戏曲目录”是如何反映这种发展趋势的,比如一些文人笔记中对戏曲的零散记载,以及初步的剧目汇编尝试。我尤其被作者对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目录的解读所吸引,那些粗犷却生动的笔触,仿佛将我带回了勾栏瓦肆,听着鼓点铿锵,看着角色跌宕。作者对不同版本目录的细致比对,对遗失剧目的推测,都展现了深厚的功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目录,更是关于文化,关于时代,关于一群热爱戏剧的人们如何用文字记录和传承他们的热情。它让我看到了戏曲目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每一次的编纂,每一次的增补,都烙印着那个时代的文化印记和审美趣味。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绝对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中国古典戏曲研究领域更深层次的探索之门。

评分

《中国古典戏曲目录发展史》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深刻蜕变。在此之前,我对于中国古典戏曲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对著名剧目和传奇人物的零散认知上,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框架。而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作者以一种极其精妙的叙事方式,将中国古典戏曲目录的发展历程,梳理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他不仅仅罗列了历代重要的戏曲目录,更深入地挖掘了每一部目录诞生的时代背景,分析了编纂者的学术思想,以及这些目录如何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戏曲的认识和评价。我特别着迷于作者对宋元时期戏曲目录的解读。他详细描述了当时的勾栏瓦肆如何繁荣,以及文人如何将这些民间表演形式进行记录和整理。这些详细的描述,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戏曲魅力。书中对明清时期戏曲小说目录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目录的异同,揭示了当时文人雅士在戏曲鉴赏和评价上的不同侧重点,以及这些评价如何影响了戏曲的传播和发展。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古典戏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对“目录”这一学术门类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献汇编,更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

评分

这是一部让我眼前一亮的作品。我之前对戏曲的了解,大多局限于剧目本身,知道一些著名的戏曲名字,比如《西厢记》、《牡丹亭》,也知道一些著名的剧作家,如关汉卿、汤显祖。但对于“戏曲目录”这个概念,我几乎没有接触过,也从未想过它能独立成书,并且如此引人入胜。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梳理了中国古典戏曲目录从萌芽到成熟,再到演变的整个过程。他不仅仅罗列了各种目录,更重要的是,他深入剖析了每一部目录的特点,以及它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意义。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对当时社会文化、政治背景的描绘。他能够将戏曲目录的发展,与士人的文人心态、官方的文化政策、民众的娱乐需求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我看到,戏曲目录的编纂,并非孤立的学术活动,而是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土壤之中。比如,他分析了宋代官方对戏曲演出的管理,以及如何体现在当时的记录中;他解读了明清时期文人雅士如何将戏曲视为一种艺术品,并对其进行分类和评论,这在当时的目录中都有所体现。这本书就像一个放大镜,让我得以窥见戏曲背后更广阔的文化图景。我甚至觉得,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在学习戏曲史,更是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社会史和文化史。

评分

《中国古典戏曲目录发展史》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意外但又收获颇丰的阅读体验。我最初购买这本书,是出于对中国古典戏剧的个人兴趣,以为它可能会提供一些关于著名剧目和作家背景的信息。然而,它所呈现的内容,远比我最初的设想要丰富和深刻得多。作者以一种极其严谨而又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了中国古典戏曲目录发展的完整脉络。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历代目录的名称和内容,而是深入地挖掘了每一部目录产生的历史土壤,分析了编纂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思潮以及他们的学术理念。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不同时期戏曲目录分类方法和侧重点的细致分析。例如,他详细介绍了宋代《诸宫调》的分类特点,以及元代戏曲目录如何体现了当时杂剧的繁荣。到了明清时期,作者更是花了大量篇幅来阐述不同版本的《古今杂剧》、李开先的《宝剑记》等,以及这些目录如何反映了文人雅士对戏曲的品鉴和传承。这本书让我明白,戏曲目录不仅仅是文献的汇编,更是历史的折射,是时代文化的缩影。作者在书中展现的深厚学术功底,以及他对于史料的驾驭能力,都让我叹服。阅读此书,就像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让我对中国古典戏曲的理解,从表层的欣赏,上升到了对深层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洞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