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

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龙应台,安德烈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阅读
  • 家庭教育
  • 书信
  • 成长
  • 亲情
  • 代际沟通
  • 文学
  • 散文
  • 情感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64125
版次:2
商品编码:1168986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6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龙卷风”插图第2版——时光匆匆,“亲爱的安德烈”迎来了人生中的而立之年。龙应台新版笔记《在时光里》,写于近年欧洲旅途,重新观察,再度“认识”成年后早已超过1米84的大儿子安德烈,以及1米80的小儿子菲力普。
  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真诚袒露龙应台、安德烈母子两代的碰撞与交融,平等探讨心灵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本书特别收入弟弟菲力普写给哥哥安德烈的信《谁说香港没文化》。
  安德烈授权发表的照片——回过头,用心看看日益“远去”的父母,从18岁那一年算起,忽忽又过了10年还多。本书特别收入安德烈授权发表的照片,追踪记录安德烈成长的青春。
  华语书——停下来,重新认识突然“长大”的儿女,《南方周末》受欢迎的专栏之一,继《野火集》后,龙应台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与《目送》),持续两岸三地及华人世界。

内容简介

  《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龙应台新版笔记+安德烈授权发表的照片+华人世界各地读者的感动来信。
  “亲爱的安德烈……”,“亲爱的MM……”
  龙应台离开欧洲的时候,安德烈14岁。当她卸任台北市政府的工作(马英九市长亲自前往德国邀任的首任文化局长,任期内推动本土文化、树木保护等措施),重新有时间陪家人过日子的时候,安德烈已是1米84高的18岁青年大学生,有了驾照,可以进出酒吧,脸上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手里拿着红酒杯,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一点“冷”地看着自己的妈妈。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30多岁;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龙应台无论如何要认识成熟的高校青年安德烈!
  从此,他在德国,她在香港,他到香港,她到台湾,母子俩用了长长的3年时间相互通信——“18岁那一年”,“年轻却不清狂”,“我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大学生哪里去了”,“为谁加油”,“你知道什么叫21岁”,“独立宣言”,“向左走,向右走”……平等得令人惊讶,坦率得近乎痛楚。
  他们原来也可能在他18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他们做了不同的尝试——她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

作者简介

  龙应台,1952年生于台湾,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33岁着手写《野火集》抨击时弊,21天内再版24次,对中国两岸发生深远的影响。34岁头一次做母亲,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至今未毕业,且成绩不佳——《亲爱的安德烈》与《孩子你慢慢来》、《目送》,是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
  2007年9月20日,是母子通信专栏开了3年之后,龙应台这样说安德烈:“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18岁的人。”

  安德烈(AndreasWalther),1985年生于台湾,与首版《野火集》同龄,8个月大后移居瑞士及德国。2006年进入香港大学经济系,认为经济很“好玩”。
  2007年8月25日,是母子通信专栏开了3年之后,安德烈这样说妈妈:“MM,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14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21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目录

【龙应台序言】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
【安德烈序言】连结的“份”
第1封信 十八岁那一年
第2封信 为谁加油?
第3封信 逃避国家
第4封信 年轻却不清狂
第5封信 对玫瑰花的反抗
第6封信 一切都是小小的
第7封信 有没有时间革命?
第8封信 我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
第9封信 两种道德
第10封信 烦恼十九
第11封信 阳光照亮你的路
第12封信 让豪宅里起战争
第13封信 向左走,向右走
第14封信 秘密的、私己的美学
第15封信 菩提本非树
第16封信 藏在心中的小镇
第17封信 你是哪国人?
第18封信 哪里是香格里拉?
第19封信 问题意识
第20封信 在一个没有咖啡馆的城市里
第21封信 文化,因为逗留
第22封信 谁说香港没文化?——菲力普给安德烈的信
第23封信 大学生哪里去了?
第24封信 下午茶式的教养
第25封信 装马铃薯的麻布袋
第26封信 孩子,你喝哪瓶奶?
第27封信 二十一岁的世界观
第28封信 给河马刷牙
第29封信 第二颗眼泪
第30封信 KITSCH
第31封信 两只老虎跑得慢、跑得慢
第32封信 政府的手可以伸多长?
第33封信 人生诘问
第34封信 你知道什么叫二十一岁?
第35封信 独立宣言
第36封信 伟大的鲍勃·迪伦和他妈
【龙应台新版笔记】在时光里

精彩书摘

  【龙应台序言——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
  我离开欧洲的时候,安德烈十四岁。当我结束台北市政府的工作,重新有时间过日子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一百八十四公分高,有了驾照,可以进出酒吧,是高校学生了。脸上早没有了可爱的“婴儿肥”,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手里拿着红酒杯,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一点“冷”地看着你。
  我极不适应——我可爱的安安,哪里去了?那个让我拥抱,让我亲吻,让我牵手,让我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哪里去了?
  我走近他,他退后;我要跟他谈天,他说,谈什么?我企求地追问,他说,我不是你可爱的安安了,我是我。
  我想和他说话,但是一开口,发现,即使他愿意,我也不知说什么好,因为,十八岁的儿子,已经是一个我不认识的人。他在想什么?他怎么看事情?他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做那样做,什么使他尴尬什么使他狂热,我的价值观和他的价值观距离有多远……我一无所知。
  他在德国,我在香港。电话上的对话,只能这样:
  你好吗?
  好啊。
  学校如何?
  没问题。
  ……
  假期中会面时,他愿意将所有的时间给他的朋友,和我对坐于晚餐桌时,却默默无语,眼睛,盯着手机,手指,忙着传讯。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
  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
  于是我问他,愿不愿意和我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写一个专栏。条件是,一旦答应,就绝不能半途而废。
  他答应了。我还不敢相信,多次追问,真的吗?你知道不是闹着玩的,截稿期到了,天打雷劈都得写的。
  我没想到出书,也没想到有没有读者,我只有一个念头:透过这个方式,我或许可以进入一个十八岁的人的世界。
  因此,当读者的信从世界各地涌入的时候,我确实吓了一跳。有一天,在台北一家书店排队付账的时候,一个中年男人走过来跟我握手,用低沉的声音说,“如果不是你的文章,我和我儿子会形同陌路,因为我们不知道怎么和对方说话。”他的神情严肃,眼中有忍住的泪光。
  很多父母和他一样,把文章影印给儿女读,然后在晚餐桌上一家人打开话题。美国和加拿大的父母们来信,希望取得我们通信的英文版,以便他们在英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们能与他们分享。那做儿女的,往往自己已是三四十岁的人了,跟父母无法沟通;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
  这么多的信件,来自不同的年龄层,我才知道,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相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我们的通信,仿佛黑夜海上的旗语,被其他漂流不安、寻找港湾的船只看见了。
  写作的过程,非常辛苦。安德烈和我说汉语,但是他不识中文。所以我们每一篇文章都要经过这几道程序:
  一、安德烈以英文写信给我。他最好的文字是德文,我最好的文字是中文,于是我们往前各跨一步,半途相会——用英文。
  二、我将之译成中文。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和他透过越洋电话讨论——我们沟通的语言是汉语: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为何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这个词的德文是哪个?如果第二段放在最后,是不是主题更清楚?我有没有误会你的意思?中文的读者可能无法理解你这一个论点,可否更详细地解释?
  三、我用英文写回信,传给安德烈看,以便他作答。
  四、我将我的英文信重新用中文写一遍——只能重写,不能翻译,翻译便坏。
  四道程序里,我们有很多的讨论和辩论。我常批评他文风草率,“不够具体”,他常不耐我吹毛求疵,太重细节。在写作的过程里,我们人生哲学的差异被凸显了:他把写作当“玩”,我把写作当“事”。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也出现对比:他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的认真;我有八分的认真,二分的知性怀疑。他对我嘲笑有加,我对他认真研究。
  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
  专栏写了足足三年,中间有多次的拖稿,但总算坚持到有始有终。写信给他的年轻读者有时会问他:“你怎么可能跟自己的母亲这样沟通?怎么可能?”安德烈就四两拨千斤地回信,“老兄,因为要赚稿费。”
  我至今不知他当初为何会答应,心中也着实觉得不可思议他竟然真的写了三年。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日后的人生旅程,当然还是要漂萍离散——人生哪有恒长的厮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语,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我还奢求什么呢。
  龙应台、安德烈母子对话录(选摘)
  【关于母子】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
  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
  ——龙应台
  MM,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安德烈
  我看着你点烟,跷起腿,抽烟,吐出一团青雾;我恨不得把烟从你嘴里拔出来,丢向大海。可是,我发现我在心里对自己说,MM请记住,你面前坐着一个成人,你就得对他像对待天下所有其他成人一样。你不会把你朋友或一个陌生人嘴里的烟拔走,你就不能把安德烈嘴里的烟拔走。他早已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个个人。他就是一个“别人”。
  我心里默念了三遍。
  ——龙应台
  【关于事业】
  我觉得我将来的事业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们俩都有博士学位。……
  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
  ——安德烈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元素呢?假定说,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龙应台
  【关于生命】
  你怎么面对自己的“老”?我是说,作为一个有名的作家,渐渐接近六十岁——你不可能不想:人生的前面还有什么?
  ——安德烈
  老人,上楼上到一半,忘了自己是要上还是要下。
  老人,不说话时,嘴里也可能发出像咖啡机煮滚喷气的声音。
  老人,不吃东西时,嘴巴也不由自主地蠕动,做吸食状。
  老人,不伤心时也流眼泪,可能眼屎多于眼泪。
  老人,永远饿了吃不下,累了睡不着,坐下去站不起来,站起来忘了去哪,记得的都已不存在,存在的都已不记得。
  老人,全身都疼痛。还好“皱纹”是不痛的,否则……
  我怎么面对自己之将老,安德烈?
  我已经开始了,亲爱的。……
  “老”,其实就是一个败坏的过程,你如何用智慧去处理败坏?安德烈,你问我的问题,是所有宗教家生死以赴的大问啊,我对这终极的问题不敢有任何答案。只是开始去思索个人的败坏处理技术问题,譬如昏迷时要不要急救,要不要气切插管,譬如自身遗体的处置方式。这些处理,你大概都会在现场吧——要麻烦你了,亲爱的安德烈。
  ——龙应台
  【关于成长】
  烟,一圈圈缓缓缭绕,消失,我开始想那过去的日子。
  是不是所有毕业的人都会感到一种慢温温的留恋和不舍?我要离开了,离开这个我生活了一辈子的小镇——我的“家”。我开始想,我的“家”,又是什么呢?最重要的不是父母(MM别生气啊),是我的朋友。怎么能忘记那些星期天的下午,总是蹉跎逗留到最后一刻,假装不记得还有功课要做。在黑暗的大雪夜里,我们挤进小镇的咖啡馆喝热乎乎的茶。在夏日明亮的午后,我们溜到小镇公园的草坪去踢足球,躺在池塘边聊天到天黑,有时候水鸭会哗一声飞过我们的头。
  ——安德烈
  毕业,就是离开。是的,你正在离开你的朋友们,你正在离开小镇,离开你长大的房子和池塘,你同时也正在离开你的父母,而且,也是某一种永远的离开。
  当然,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你自己。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龙应台
  ……

前言/序言


《远山的呼唤: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 这是一个关于传承、关于成长、关于生命理解的娓娓道来。故事的主人公,一位身处异乡的年轻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收到了来自远方的、一份迟来的关怀。这份关怀并非来自陌生的网络信息,而是以一种最质朴、最真挚的方式——书信,传递而来。书信的落款,是一个他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名字,那是他的长辈,一位曾经在他童年记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却因岁月的流逝和空间的阻隔,逐渐淡出日常的人。 这本《远山的呼唤》并非一本简单的情感抒发集,而是一次深入骨髓的灵魂对话。年轻人身处一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面对着学业的压力、职业的迷茫、人际关系的困惑,以及对自我价值的不断追问。他开始怀疑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否正确,对未来的憧憬似乎也蒙上了一层灰色的不确定。他渴望理解,渴望指引,渴望在那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力量。 而远方的长辈,则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独到的智慧,为年轻人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扇世界的窗户。他们笔下的文字,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强加的观点,而是充满了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对过往经历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温和阐述。每一封信,都像是一盏温暖的灯,照亮年轻人前行的路;又像是一股清泉,涤荡他内心的浮躁与不安。 信件的内容,从日常的琐事写起,却在不经意间触及了人生的宏大命题。长辈会回忆起他们年轻时的奋斗与挫折,那些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经验,化作了对年轻人正在经历的一切的理解与共鸣。他们讲述着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如何在诱惑中坚守原则,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这些故事,不是刻意编织的励志段子,而是真实的人生片段,是他们用生命书写的最生动的教材。 年轻人也在回信中,袒露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他分享着他的困惑、他的挣扎、他的喜悦与悲伤。他问关于学习的意义,关于爱情的模样,关于如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的提问,充满了年轻人的真诚与率性,也反映了当下许多年轻人的共同心声。而长辈的回应,则展现了一种超越代沟的理解与包容,他们不评判,不指责,而是以一种温和的引导,帮助年轻人拨开迷雾,看清方向。 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过来人”经验的传递,更是一次关于“如何成为自己”的探索。长辈们并没有试图将自己的生活模式强加给年轻人,而是鼓励他去发现自己的天赋,去追寻自己的热爱,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他们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而找到并绽放这份光芒,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信件的往返,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生命画卷。我们看到,在长辈的文字中,有对故乡山水的眷恋,有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有对亲情的珍视,也有对生命本质的感悟。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串联起了人生的脉络,勾勒出一位饱经风霜却依然内心纯净的长者的形象。而年轻人的回信,则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对真理的渴求,以及对生命的热情。我们能感受到,他正在经历着从懵懂走向成熟的蜕变。 《远山的呼唤》所传递的,是一种关于“慢生活”的智慧。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各种信息和欲望裹挟,失去了倾听内心的机会。而通过一封封书信,字斟句酌,情感真挚,仿佛将时间拉长,让人们有机会停下来,去思考,去感受,去与自己对话,与他人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这本书还揭示了“沟通”的力量。在这个社交媒体发达的时代,我们看似连接了全世界,但真正的深度沟通却变得越来越稀缺。而书信,这种古老而充满仪式感的沟通方式,能够让人们放下浮躁,静下心来,用心去感受对方的情感,去理解对方的意图。这种深度的连接,能够弥补信息碎片化带来的疏离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或许会想起自己生命中那些曾经给予过重要指导的长辈,或许会勾起自己曾经想要倾诉却不知如何开口的烦恼。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迷茫,同时也提供了解决这些困惑的可能性。 它不是一本心灵鸡汤,因为它所提供的慰藉,是建立在真实的经历和深刻的思考之上。它不是一本人生教科书,因为它所传达的智慧,不是僵化的理论,而是灵活的感悟,是鼓励读者去独立思考,去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 《远山的呼唤》更像是邀请读者加入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信中的主人公一起思考,一起感悟。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去发掘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去理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道理。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地,无论经历何种挑战,总有一股来自生命深处的力量在呼唤我们,指引我们前行。 这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它的魅力在于其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在于其真挚朴实的情感表达,在于其对生命深刻的洞察。它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又像一首悠扬的乐曲,在心灵深处久久回荡。 通过这对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两代人的情感交流,更是生命在不同阶段的思考与成长。年轻人从长辈的智慧中汲取养分,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而长辈,或许也在年轻人的活力与思考中,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找到了新的意义。 《远山的呼唤》是一次对生命本身的致敬。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与人之间真诚的连接,对生命的探索,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追寻,永远是生命中最动人的旋律。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开,都会有新的感悟;每一次重温,都会有新的启迪。它将引领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并非我所偏爱的那种风格,甚至在拿起它的时候,我内心有过一丝犹豫。然而,正是这种看似“普通”的外表下,隐藏着如此震撼人心的内容,让我倍感惊喜。作者的文字,不带任何的雕饰,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他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最深刻的道理,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港湾,可以卸下所有的疲惫。 书中最令我着迷的是,作者对于“时间”的理解。他并没有将时间视为冰冷的流逝,而是赋予了它一种生命力,一种温度。他分享了自己在不同人生阶段,对于时间的感受和思考,让我不禁开始反思自己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他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平凡的日子,只要用心去感受,也能留下深刻的印记。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人际关系”时,那种细腻而深刻的洞察力。他没有去描绘那些轰轰烈烈的友情或爱情,而是捕捉到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最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折射出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情感。他让我明白,真正的连接,往往藏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瞬间。 此外,书中关于“梦想”的讨论,也让我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作者并没有去鼓吹那些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鼓励我们去寻找内心真正的渴望,并为之付出努力。他让我相信,即使是微小的梦想,只要坚持不懈,也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重新认识生活、认识自己的契机。它让我放慢脚步,去感受生命中的美好,也让我更加坚定地去追求内心的目标。我非常庆幸能够读到这本书,它将成为我人生旅途中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书,我并没有对它抱有太多的期待,只觉得它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那股独特的魅力所吸引。作者的文字,没有那种刻意的煽情,也没有故作高深的说教,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分享着自己的人生感悟。 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书中对“自我认知”的探讨。他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自己的经历,引导我去思考“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 fundamental 的问题。这种开放式的引导,让我感到非常舒心,也更有动力去探索属于自己的答案。我喜欢这种不被预设的阅读体验,因为它允许我自由地翱翔于自己的思想海洋。 书中对于“选择”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没有回避人生中那些艰难的抉择,而是诚恳地分享了自己在做出选择时的挣扎和思考。他让我意识到,人生就是由无数个选择组成的,而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带来不同的风景。这种坦诚的分享,让我对自己的选择有了更多的信心。 此外,作者在描绘“困境”时,那种冷静而坚韧的态度,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并没有将困境渲染得多么可怕,而是将其看作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教会我们如何在困境中找到力量,继续前行。 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迷茫。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期待。我将这本书当作一份珍贵的礼物,送给自己,也送给所有在人生路上摸索前行的人。

评分

这本书,一开始拿到手,我其实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书名“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听起来有点像是家长对孩子苦口婆心的说教,或者是一场老生常谈的代际沟通。然而,当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一种奇妙的氛围包裹住了。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近乎于倾诉的真诚,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进心底。他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去营造某种深刻的意境,但就是这种朴实无华的笔触,反而让我感受到了字里行间的温度。 我特别喜欢的是,作者在描述一些生活细节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比如,他会写到某个清晨窗外的光线如何变化,或者是一杯咖啡在舌尖留下的淡淡苦涩,这些微不足道的瞬间,却被他捕捉得如此生动,仿佛我就置身于他所描绘的场景之中。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细节的敏感,让我不禁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忽略了身边许多美好的事物。 再者,书中关于“人生”的探讨,并非那种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而是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分享那些真正触动心灵的感悟。他没有给我灌输什么“成功学”,也没有试图让我相信什么“人生真谛”,而是以一种非常温和的方式,引导我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轨迹,去审视自己内心的渴望。这种开放式的交流,让我感到非常自在,也更有动力去探索属于自己的答案。 我还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回味一下作者在某个章节中提出的某个观点。有些观点我可能当下无法完全理解,但它们就像一颗颗种子,在我心里慢慢发芽。我喜欢这种“慢阅读”的感觉,因为它允许我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去思考、去与作者进行一次精神上的对话。这是一种非常愉悦的体验,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读”,更是在“感受”。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和力量。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慢下来,去读一本书,去听一段真诚的分享,去感受一份跨越时空的温暖,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幸福。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读下去,看看作者还有哪些精彩的分享,也期待着自己在这段旅程中,能够收获更多。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触动,远比我最初想象的要深刻得多。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读懂的浅显读物,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你面前缓缓铺开一幅人生画卷,让你自己去品味其中的韵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文字中展现出的那种坦诚和自我剖析。他敢于暴露自己的脆弱,也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这种勇气本身就足以打动人。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因为某个情节或者某句话而驻足良久。有时候,我会对照自己的生活经历,去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有时候,我也会陷入沉思,去追问自己内心深处的答案。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获取信息,不如说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自我对话。书中的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一种魔力,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 我喜欢作者对于“成长”的理解。他没有将成长定义为一蹴而就的顿悟,而是将其看作一个漫长而充满试错的过程。他分享了自己在不同人生阶段的迷茫、困惑,以及如何一步步找到方向的经历。这让我感到非常安慰,因为我意识到,所有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类似的挑战,而重要的,是如何在跌倒后重新站起来。 另外,书中对于“情感”的描绘,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用煽情的笔触去渲染,而是以一种非常自然的方式,展现了亲情、友情、爱情的微妙之处。那些平淡的日常,在作者的笔下,却充满了生命力,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联结。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精神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勇气和希望。我将这本书珍藏在书架上,也把它深深地印在了心里。

评分

我很少会对一本书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但《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做到了。这本书就像一个知己,能够理解我内心的所有情绪,并用一种最温柔的方式,给我最需要的慰藉。作者的文字,不矫揉造作,不空洞虚伪,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真诚。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对“孤独”的描绘。他并没有将孤独视为一种负面的情绪,而是将其看作是自我沉淀和成长的契机。他分享了自己在孤独时刻的思考和感悟,让我感到不再害怕孤独,甚至开始拥抱它。这种对孤独的重新定义,让我感到非常振奋。 书中对于“失去”的探讨,也让我颇受触动。作者并没有试图去逃避或者美化失去,而是以一种坦然的态度,去面对它,去从中汲取力量。他让我明白,失去也是人生的一部分,而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在失去中找到新的开始。 此外,作者在分享“遗憾”时,那种释然的态度,也让我受益匪浅。他并没有沉溺于过去的遗憾,而是从中吸取教训,继续向前。他让我看到,即使有遗憾,也依然可以拥有美好的人生。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成长。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也让我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我将这本书奉为我的精神食粮,并将它推荐给所有需要力量和慰藉的朋友。

评分

因为老胡读过这本书的一段 所以想买来看看 偶像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 还没看 一次性买了十多本 以后慢慢看 慢慢读 围城的封面很好看 亲爱的安德烈读完了 很不错 这是我第三次读这本书了 感触也和以前很不一样 下一本准备读围城

评分

京东物流还是一如既往地给力啊,包装很不错,快递员服务态度很好。

评分

定价

评分

一次性买了两百多的图书,仅其中一本瑕疵较为严重,其他书籍封皮纸张质量都很不错。京东快递速度也特别快,隔天就到了,家里等待的小朋友都特别开心。一堆图书中就这一本像是被水泡过一样,封皮皱了,书里面也皱了,质量堪忧

评分

京东推荐好书,慢慢学习做合格妈妈

评分

第一次少发2本,联系客服后很迅速换货了,相信京东。书质量很好,最喜欢《目送》

评分

龙应台

评分

搞活动买的书,全都到了物流很快,以后还会在京东买,而且活动力度大的时候,可以买很多书。希望京东一直保持这种状态,活动多,力度大。

评分

好东西,正版,价廉物美,下次还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