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为2013年10月25日,北京画院美术馆推出了“二十世纪美术大家系列”松窗采薇——溥心畬绘画作品展作品集。此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美术家协会、吉林省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北京画院联合主办,汇聚了溥心畬的早期作品、渡海之前的作品以及渡海之后的作品100余幅,堪称近年来溥心畬在大陆的绘画展览中,作品涵盖时间跨度大、门类较为齐全的一次。
溥心畬号“松巢”。窗在助户为明的功能之外,于中国文化中有特殊的含义,“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又与溥心畬颇有情趣上的相似之处。此外,窗所建构的是一种可观望的疏离感,恰恰如溥心畬的艺术,而“采薇”二字源于《诗经》。
溥心畬是民国时期北京画坛的重要画家。由于出身皇室,他自幼饱览清宫内的历代书画珍品,陆机的《平复帖》、韩幹的《照夜白图》、易元吉的《聚猿图》以及宋元山水名家乃至无名家的作品,都成为溥心畬反复临摹的对象。他勤奋好学,文章弥雅,著作甚丰。经史诗文的涵养与书法的陶炼,以及对传统书画艺术的观摩与积淀,使得溥氏之画涉笔不落畦径,蔚为逸品。溥心畬的绘画没有董其昌所谓的“南北宗”界限,他既学南宗之董、巨,又学北宗之马、夏,出于南宗的文人气,下笔却有北宗的坚挺感。心畬书画首次在北京展出时,艺林相惊,以为见所未见。更有人称“自戴文进以来三数百年所仅见”,故而此后与并称“南张北溥”。1949年,溥心畬南下赴台,于是又与、并称“渡海三家”。
作品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这三个部分分别指代着溥心畬早期、四十年代左右和渡海之后的绘画。早期的作品主要于首都博物馆,那里收藏着徐子才上款的作品总共有九件,这里我们能够看到确认是溥心畬的最早作品;第二个阶段的作品主要来自吉林省博物院,比如说他围绕着一个“嘉榞”上款的作品。第三部分则是渡海后的一批作品,溥心畬先生的夫人在台湾时期的夫人李墨云的一批藏品。除此之外除了这三个系列,还有一些画稿,画稿跟他的作品相互对应,这种画法改变我们习惯中的某些看法,实际上溥心畬这批画稿是他自己参与来进行描绘的,甚至他自己也题了诗,画稿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写了非常细腻的语言,描述未来该怎么去进一步的描绘,所以我相信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很立体的展示,我们不仅会看到他的最早期的作品,也会看到他中期时期学习古人的一个阶段,还会看到他晚年渡海后的一个消化和自我书写的一个阶段,同时我们也看到他学习古人过程中的一批画稿,所以这个展览会以立体的方式来呈现溥心畬。
总而言之,《松窗採薇——溥心畬绘画作品展》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难得的艺术熏陶,一次心灵的涤荡。它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溥心畬先生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更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魅力。书中精美的画作,考究的印刷,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都让这本书具有极高的收藏和阅读价值。我愿意将这本书推荐给所有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朋友,我相信,它也一定会带给你们和我一样的惊喜与感动。
评分在阅读《松窗採薇——溥心畬绘画作品展》的过程中,我尤其被书中对溥心畬先生艺术生涯的梳理所吸引。虽然书中并没有详细的传记内容,但通过作品的编排和一些随文的简要介绍,我能大致感受到先生艺术创作的脉络。从早期的写实风格,到中年以后逐渐形成的苍劲简练,再到晚年更为自由奔放的笔墨,都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不断探索与超越自我的过程。书中收录的作品,涵盖了先生创作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题材,这使得读者能够在一个宏观的视角下,去理解和欣赏他的艺术成就。我尤其对书中那些标注为“早期作品”的画作感兴趣,它们展现了先生扎实的功底和严谨的态度;而那些“晚年精品”,则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与诗意。这种循序渐进的欣赏过程,让我对溥心畬先生的艺术理解更加深刻。
评分每次翻开《松窗採薇——溥心畬绘画作品展》,我总会被书中的某一幅画作所吸引,然后久久地凝视,沉浸其中。这一次,我被一幅描绘山居的画吸引了。画面中,远山缥缈,近水潺潺,一间茅屋依山而建,屋前松树苍翠。寥寥数笔,却勾勒出一种隐逸的生活情趣。我仿佛能看到一位文人墨客,在此读书品茗,与自然为伴。这种宁静致远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可贵。这本书,通过溥心畬先生的画笔,将这种理想化的生活场景呈现在我眼前,让我得以暂时逃离都市的喧嚣,在心灵深处找到一片宁静之地。这种情感的共鸣,是艺术最动人的地方。
评分我一直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表面的技巧,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松窗採薇——溥心畬绘画作品展》这本书,恰恰将这种精神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溥心畬先生作为清朝皇室后裔,却能在动荡的时局中,保持一颗对艺术纯粹的热爱,并创作出如此多传世之作,这本身就令人敬佩。书中那些笔墨老辣、意境深远的画作,无不透露出先生坚韧不拔的艺术追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看着那些历经沧桑、却依然神采奕奕的笔触,仿佛看到了先生在面对人生起伏时,依然选择用艺术来表达自己、慰藉心灵。这种精神上的强大,是任何技巧都无法替代的。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观照自身、汲取力量的绝佳范本。
评分《松窗採薇——溥心畬绘画作品展》这本书,甫一翻开,就被那浓郁的墨香与精美的印刷所吸引。我并非专业的艺术评论家,也无意在此卖弄学问,只是一个被中国传统书画深深打动,尤其对溥心畬先生作品心生向往的普通读者。收到这本书,如同收到一份珍贵的礼物,迫不及待地想与各位同好分享我的初步感受。 首先,从装帧设计上,这本书就透着一股沉静而典雅的气息。硬壳封面,采用质感极佳的纸张,触手温润。封面上的“松窗採薇——溥心畬绘画作品展”几个字,选用的字体古朴大气,与溥心畬先生作品的风格相得益彰。打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高清复刻的画作,色彩还原度极高,笔墨的飞白、晕染,都仿佛能穿透纸张,直抵观者内心。那些松树的苍劲,山峦的叠翠,人物的顾盼,都栩栩如生,令人不禁沉浸在那悠远的意境之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细节的处理,比如目录页的设计,留白恰到好处,丝毫不显得空洞,反而衬托出主体的精美。而章节之间的过渡页,也往往配以先生的书法或印章,这种将画、书、印融为一体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呈现,体现了编者的用心良苦。
评分这本书,也让我对“师承”与“创新”的关系有了新的思考。溥心畬先生的艺术,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又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他学习前人,却又不拘泥于前人,在继承中寻求突破。书中收录的画作,可以看到他对唐宋大家山水画的借鉴,也能感受到他对元明清画派的融会贯通。然而,最终形成的是独属于“溥心畬”的山水风格,那种苍劲、古朴、又不失生机的笔墨,在众多大家的作品中独树一帜。这本书,就像是一本活的艺术史,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如何在坚守传统的过程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高峰。
评分翻阅《松窗採薇——溥心畬绘画作品展》,最让我震撼的,莫过于溥心畬先生笔下那汪洋恣肆的笔墨与浑然天成的意境。我并非科班出身,对绘画技法懂得不多,但艺术的魅力在于其直击人心的力量。溥心畬先生的作品,便是这样一种力量的载体。他的山水画,笔法雄健,墨色浓淡变化万千,仿佛能听到山间的风声,感受到水流的澎湃。而他的人物画,尤其是仕女图,则又显得格外清丽脱俗,线条流畅,人物神态各异,或娴静,或忧郁,或喜悦,都描摹得入木三分。这本书将这些作品集结在一起,让我有机会静下心来,与这些画作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反复品味着那些看似随意挥洒的笔触,却又暗藏着深厚的功力,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墨团,都充满了生命力。这种将精神气质与笔墨技巧完美结合的画风,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评分《松窗採薇——溥心畬绘画作品展》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扇通往古代文人心灵世界的窗口。溥心畬先生的画,不仅仅是描绘景物,更是寄托了他的情怀,他的思想,他的审美。我看着那些画作,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浮现出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在松下抚琴,在溪边垂钓,在月下读书。这些画面,都被溥心畬先生用他独特的笔墨语言赋予了生命。书中的一些画作,虽然描绘的是山水,却充满了诗意,仿佛能听到古琴的悠扬,闻到梅花的清香。这种将诗、书、画融为一体的艺术追求,在溥心畬先生的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本书,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雅致与韵味的时代,与古人共鸣。
评分《松窗採薇——溥心畬绘画作品展》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溥心畬先生的画,绝非简单的写实,而是通过对物象的提炼和概括,捕捉其内在的神韵。他的松树,不是每一片针叶都清晰可见,而是以奔放的笔触,展现出松的挺拔与傲骨;他的山石,不是细致的勾勒,而是以块面的组合,表现出山的雄浑与壮丽。这种“以少胜多”、“形神兼备”的艺术手法,在溥心畬先生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书中精美的印刷,更是将这种写意精神的精髓,原原本本地呈现给了读者。我仔细揣摩每一笔的落墨,每一墨的晕染,都能感受到先生在创作时,那种胸有成竹、神游物外的状态。
评分《松窗採薇——溥心畬绘画作品展》这本书,更像是一位老友的絮语,娓娓道来,却又意味深长。书中的画作,虽然是静态的,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却能引发我内心的无限遐想。我看着那些淡雅的设色,疏朗的构图,总会想起很多关于隐逸、关于山水的诗句。溥心畬先生的画,本身就是一种诗意的表达。他将他对自然的热爱,他对人生的感悟,都融入到了他的笔墨之中。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读出新的味道,感受到新的触动。这种经得起反复品味的艺术,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艺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