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斯·玛利亚·多明格斯(Carlos María Domínguez),作家、记者,也是文学评论家。被誉为继博尔赫斯、科塔萨尔等小说家之后拉美文学的明星。1955年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自1989年起住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
多明格斯自1985年创作至今,出版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人物传记,剧本等20多部,夺得过多项奖励,特别是《纸房子》赢得巨大成功,被翻译为20余种文字。
他的作品里充斥着文学与音乐。他本人是位超级爵士乐迷。
陈建铭,专业文字工作者。译有《查令十字路84号》、《菩萨凝视的岛屿》、《乞丐国王的时空指环》、《藏书之爱》、《嗜书瘾君子》,主编有《逛书架》、《逛逛书架》等书。
赵德明,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深翻译家、青岛大学外语学院特聘专家。
★ 我本以为这是一本说书的故事。后来才发现,书在这个故事里只是一种被物化了的道具。更明确一点说,那些书彷佛是在伦敦与拉丁美洲之间搭起的一座桥梁,多明格斯想告诉我们的,其实是悬在两端的,一个悲惨的、诡异的、爱的故事。
多明格斯的文字简洁流畅,叙述手法看似平淡,情节铺展却步步为营,从一个剑桥大学女教授布鲁玛的车祸死亡开始,几乎每个段落都藏着神秘玄机,有如一部惊悚的侦探小说。穿梭其间的经典书名、作家之名、巨细靡遗的注解,以及各种特殊的阅读仪式与偏执的藏书癖好,不但丰富了我们的视野,也给我们阅读旅行的莫大乐趣。但多明格斯的企图,是透过隐藏其间的人性追逐,结尾的爱情悲剧,嘲讽了学者的傲慢身段、藏书家的僵化思惟。读破万卷书,最难读透的,岂不是人生这部大书!
──季季
★ 一部关于“书与人”的曲奇悬疑小说,全篇充满对书的热爱与反思。
从翻开首页起,身为阅读者的我们,即掉入作者所塑造“书能改变人的命运”主轴,并与之一起追寻一本书的出处:一如内文所叙“一个读者,像一个旅行者在一个已然形成的景致中旅游”。而我们也不由自主地与书中人物一样反问:“‘穷极一生都不可能跑完阅读的旅程’,究竟意义为何?”
作为一个读书人及爱书人,不容错过如此一场与书息息相关的阅读之旅。
──郑栗儿(作家)
★《纸房子》以水与火(纸张的宿命大敌)写下了珍本的末日、爱书人的梦魇,而故事里的藏书人布劳尔,则藉此代读者先行了一段绝圣弃智、绝学无忧的旅程:他被藏书宰制;他企图回头驾驭不断膨胀的书之宇宙;他的反扑行动失败。
“要从一本书中解脱,远比获得一本书还要难。”在我们大处专注器利、小处专注肉体,唯用是务的时世里,从器的耽溺中解脱,也远比获得它们更加不易。
捣毁纸房子,布劳尔即能从此抵达“道”吗?如果抵达了,那将适合人们的期待吗?我不知道答案,倘使知道,大约也不会在此时此地编派这些文字了。所以我要就地停止:诠释是美妙的陷阱,而话语被使用太多,应该把你留给这本言辞安静、情节微妙的无书之书。或许你看得见纸房子里的人去到的神秘境地,能回头告诉书中困惑的叙事者:越过了阴影线的布劳尔,究竟“是不是幸福快乐”?
──黄丽群(自由时报副刊编辑)
★ 在书架上,我已经把《纸房子》放在卡尔维诺和迪诺·布扎蒂的作品之间。
──亚历山大·梅可·史密斯(畅销书《坚强淑女侦探社》作者)/纽约时报书评
★ 讽刺、趣味、隽永。《纸房子》开启一趟神秘细腻的阅读之旅。从阅读与藏书探讨语义学、哲学,以及个人心灵层次的问题。书是一个负担?还是“时光之门”?
──《波士顿环球论坛报》
★ 卡洛斯·玛利亚·多明格斯从一个类似侦探悬疑氛围的笔触出发,继而导引出一个爱书人对书的激情与疾病,阐述书与读者的命运交替影响的奥秘,引人入胜。
──马德里《理性报》
★ 阿根廷是一个孕育杰出小说家的摇篮,卡洛斯·玛利亚·多明格斯是博尔赫斯、科塔萨尔、阿尔特、普易……等小说家之后,为阿根廷文学发声的“新声”。
──巴塞罗纳《前锋报》
我喜欢这类挑战传统阅读习惯的作品。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对“真实性”的颠覆。它似乎在不断地对我耳语:“你所见到的,不一定是真的。”作者巧妙地植入了一系列看似矛盾或逻辑不通的线索,迫使读者不断地去质疑叙事者、质疑信息的来源,甚至质疑自己接收信息的角度。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持续的、低频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并非来自突发事件,而是来自对整个现实框架的动摇。读到最后,我甚至不确定哪个角色的陈述是可信的,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构成了这本书最核心的张力。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轻松略读的书,它要求你全神贯注地去捕捉那些潜藏的信号,去构建属于自己的、或许也是错误的理解体系。这是一次极具探索精神的阅读旅程,让人心满意足,也让人心力交瘁。
评分天呐,我刚刚看完的这本小说简直是场思维的狂欢!作者构建的世界观精密得令人发指,每一个细枝末节都像是精心摆放的棋子,推动着整个故事走向一个又一个令人窒息的高潮。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炉火纯青,时而像夏日午后的微风,舒缓中带着一丝慵懒的悬念,让你以为一切尽在掌握;可下一秒,笔锋一转,如同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信息量和情感张力瞬间爆炸,让人手不释卷,连呼吸都忘了。尤其喜欢作者处理人物内心挣扎的方式,那种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让我仿佛能触摸到角色们灵魂深处的颤抖和矛盾。主人公的每一次抉择,都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游走在道德的灰色地带,那种“两难之境”的刻画,极其真实且令人深思。它不光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中最复杂、最原始的那一部分。读完后劲非常大,我到现在还在脑海里回放那些关键场景,试图去理解角色们做出那些看似疯狂决定的深层动机。绝对是近年来阅读体验最独特的一本。
评分坦白讲,我一开始对这种篇幅厚重的作品是有些抗拒的,总担心情节会拖沓散漫,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偏见。它的结构设计堪称精巧绝伦,像一个多层嵌套的俄罗斯套娃,每一层揭开,都会带来新的视角和更广阔的背景信息。作者在宏大叙事和微观细节之间切换自如,既能描绘出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或社会图景,又能瞬间聚焦到某个角色袖口上的一枚不合时宜的纽扣,这种对比,反而将人物的孤立感和命运的无常衬托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在迷宫中穿梭的侦探,每当以为找到了出口,却发现那只是通往另一个更复杂岔路口的起点。这种持续不断的“惊喜”和“反转”,让阅读的过程充满了高强度的智力博弈,非常过瘾。它考验的不仅仅是读者的耐心,更是读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人性复杂性的理解程度。
评分这本小说带来的情绪体验是极其矛盾且丰富的。一方面,它描绘的残酷现实和人性的阴暗面,让人读完后感到一种近乎窒息的压抑和无力感;但另一方面,在那些最黑暗的角落里,作者又总能捕捉到一闪而过的、近乎微弱却又无比坚韧的人性光辉——可能是某个不经意的善举,或是一次绝望中的反抗。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得情感的冲击力倍增。我特别感动于作者对“希望”的定义,它不是廉价的安慰剂,而是需要付出巨大代价去争取和维护的脆弱之物。它让我重新思考了“胜利”的真正含义,很多时候,坚持下去本身,就是最大的胜利。全书的基调虽然偏向沉重,但绝不悲观,它提供了一种更深刻的、建立在清醒认知之上的勇气。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场洗礼,世界观被拓宽了,也变得更加谦卑和警醒。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展示。我很少看到有作者能将语言的质感运用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地步。它不是那种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恰到好处的精准和力量。有些段落,读起来简直像是在品味一首精心打磨的诗歌,意象的跳跃和隐喻的运用,让人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咂摸其中的韵味。更绝的是,作者似乎深谙“留白”的艺术,很多关键的冲突和转折点,并没有用大段的文字去解释,而是巧妙地留给读者自己去填补和想象,这种参与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我特别欣赏那种冷峻、疏离的叙述风格,它像一台精密的手术刀,冷静地剖开事件的本质,不带过多煽情,却能更深刻地刺痛人心。它让我想起了一些上世纪中叶的文学大师,那种对社会结构和个体命运的深刻洞察力,毫不含糊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如果你追求的是文字的纯粹美感和思想的深度,这本书绝对值得你一读再读。
评分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纸房子纸房子纸房子纸房子
评分开头我就讲过,拿到《纸房子》时的兴奋,被阅读过程的种种体验搞得有些不是滋味,但是必须承认这本书在细节的经营上有很多让爱书人欲罢不能的地方,类同于我读《大书特书》时的共鸣。比如,书里说,“藏书家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心一意搜罗稀罕的本子……只是这种人除了略略浏览内页之外,自始至终都不会展读那些藏书,换句话说,就和有些人看待艺术品、古董的方式没两样。另外一种藏书家,本身也读书,这种人倾毕生之力聚累一批重要非凡的藏书。”很显然,第一种就是哲学家本雅明所认为的“藏比读重要”,甚至说“不读书是藏书家的特征”,而从未谋面的主人公布劳尔就是第二种类型的藏书家。这种藏书家从藏书开始必定会为书所困,成为书的囚徒,因为“作为一名读者,说穿了无非只是游荡在别人设定好的风景之中。尽管里头再怎么无限宽广,其中的一树、一石,就连吹拂枝叶的风、因树摇枝动而勾动的愁绪怀思、对于其所赐与的庇荫之感念恩情,人家早都原原本本写在那儿了”,阅读在这里不过是一种反复的体验,就像神话中的西弗弗斯一样,是一种永远没有希望的体验,是一种得不到救赎的体验。
评分做活动买的 好划算
评分包装好,快递员态度好,京东买书很实惠。
评分买书好便宜,质量也不错,哈哈哈
评分小孩子应该会喜欢吧,京东速度很快
评分美、英、德、法、意、日等二十余国读者倾情推荐
评分非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