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作品集.小说卷

汪曾祺作品集.小说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曾祺 著
图书标签:
  • 汪曾祺
  • 小说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散文
  • 短篇小说
  • 经典
  • 文化
  • 北京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302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6416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汪曾祺小说代表作全收录

★ 全景再现高邮的风土人情、市井生活

★ 编校严谨,收藏佳作


内容简介

汪曾祺尤喜宋人笔记,他的小说大多是故乡高邮宁静的风土人情、市井生活,如风俗画。其小说文体有着自觉的散文化——结构上弱化情节因素,也较少戏剧性,而以随意的散点叙述再现生活。

本书收入《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52篇。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从杨振声、闻一多、朱自清诸先生学习,是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曾任中学国文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北京市文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工作,编有《北京文艺》《民间文学》等刊物。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62年调至北京京剧团(院)任编剧。曾任北京剧协理事、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作协顾问等。著有小说集、散文集多部,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汪曾祺全集》于1998年出版。

精彩书评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纯粹的中国文人、士大夫。”

他的小说写的比我好。

——沈从文

我的画只有他懂。他在我心里的分量太重,很难下笔。

——黄永玉


目录

目录

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确立艺术的精神 (1)


复仇 (1)

落魄 (8)

鸡鸭名家 (16)

羊舍一夕 (28)

看水 (49)

王全 (57)

黄油烙饼 (68)

异秉 (74)

受戒 (83)

岁寒三友 (98)

天鹅之死 (111)

大淖记事 (116)

七里茶坊 (130)

鸡毛 (142)

故里杂记 (149)

(161)

晚饭花 (177)

皮凤三楦房子 (186)

钓人的孩子 (198)

鉴赏家 (202)

职业 (208)

八千岁 (212)

小说三篇 (224)

尾巴 (234)

故里三陈 (236)

云致秋行状 (245)

星期天 (263)

昙花、鹤和鬼火 (273)

金冬心 (280)

讲用 (285)

拟故事两篇 (292)

日规 (297)

故人往事 (303)

桥边小说三篇 (313)

八月骄阳 (326)

安乐居 (333)

黄英 (341)

双灯 (344)

画壁 (347)

陆判 (350)

捕快张三 (354)

同梦 (357)

小姨娘 (362)

仁慧 (367)

子孙万代 (370)

辜家豆腐店的女儿 (374)

兽医 (378)

水蛇腰 (381)

薛大娘 (383)

唐门三杰 (387)

不朽 (391)

(395)


精彩书摘

受 戒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他是十三岁来的。

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赵,是因为庄上大都姓赵。叫作庄,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这里两三家,那里两三家。一出门,远远可以看到,走起来得走一会,因为没有大路,都是弯弯曲曲的田埂。庵,是因为有一个庵。庵叫苦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连庵里的和尚也这样叫。“宝刹何处?”——“荸荠庵。”庵本来是住尼姑的。“和尚庙”、“尼姑庵”嘛。可是荸荠庵住的是和尚。也许因为荸荠庵不大,大者为庙,小者为庵。

明海在家叫小明子。他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他的家乡不叫“出家”,叫“当和尚”。他的家乡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有的地方出婊子,他的家乡出和尚。人家弟兄多,就派一个出去当和尚。当和尚也要通过关系,也有帮。这地方的和尚有的走得很远。有到杭州灵隐寺的、上海静安寺的、镇江金山寺的、扬州天宁寺的。一般的就在本县的寺庙。明海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他七岁那年,他当和尚的舅舅回家,他爹、他娘就和舅舅商议,决定叫他当和尚。他当时在旁边,觉得这实在是在情在理,没有理由反对。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拜梁皇忏,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当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磬,三要聪明记性好。他舅舅给他相了相面,叫他前走几步,后走几步,又叫他喊了一声赶牛打场的号子:“格当嘚——”,说是“明子准能当个好和尚,我包了!”要当和尚,得下点本,——念几年书。哪有不认字的和尚呢!于是明子就开蒙入学,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幼学琼林》、《上论、下论》、《上孟、下孟》,每天还写一张仿。村里都夸他字写得好,很黑。

舅舅按照约定的日期又回了家,带了一件他自己穿的和尚领的短衫,叫明子娘改小一点,给明子穿上。明子穿了这件和尚短衫,下身还是在家穿的紫花裤子,赤脚穿了一双新布鞋,跟他爹、他娘磕了一个头,就随舅舅走了。

他上学时起了个学名,叫明海。舅舅说,不用改了。于是“明海”就从学名变成了法名。

过了一个湖。好大一个湖!穿过一个县城。县城真热闹:官盐店,税务局,肉铺里挂着成边的猪,一个驴子在磨芝麻,满街都是小磨香油的香味,布店,卖茉莉粉、梳头油的什么斋,卖绒花的,卖丝线的,打把式卖膏药的,吹糖人的,耍蛇的……他什么都想看看。舅舅一劲地推他:“快走!快走!”

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着他们。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瘦长瘦长的大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在剥一个莲蓬吃。明子和舅舅坐到舱里,船就开了。

明子听见有人跟他说话,是那个女孩子。

“是你要到荸荠庵当和尚吗?”

明子点点头。

“当和尚要烧戒疤呕!你不怕?”

明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含含糊糊地摇了摇头。

“你叫什么?”

“明海。”

“在家的时候?”

“叫明子。”

“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荸荠庵。——给你!”

小英子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小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起来。

大伯一桨一桨地划着,只听见船桨拨水的声音:

“哗——许!哗——许!”

……


荸荠庵的地势很好,在一片高地上。这一带就数这片地势高,当初建庵的人很会选地方。门前是一条河。门外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树。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门供着弥勒佛。不知是哪一位名士撰写了一副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颜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弥勒佛背后,是韦驮。过穿堂,是一个不小的天井,种着两棵白果树。天井两边各有三间厢房。走过天井,便是大殿,供着三世佛。佛像连龛才四尺来高。大殿东边是方丈,西边是库房。大殿东侧,有一个小小的六角门,白门绿字,刻着一副对联:


一花一世界

三藐三菩提


进门有一个狭长的天井,几块假山石,几盆花,有三间小房。

小和尚的日子清闲得很。一早起来,开山门,扫地。庵里的地铺的都是箩底方砖,好扫得很,给弥勒佛、韦驮烧一炷香,正殿的三世佛面前也烧一炷香、磕三个头、念三声“南无阿弥陀佛”,敲三声磬。这庵里的和尚不兴做什么早课、晚课,明子这三声磬就全都代替了。然后,挑水,喂猪。然后,等当家和尚,即明子的舅舅起来,教他念经。

教念经也跟教书一样,师父面前一本经,徒弟面前一本经,师父唱一句,徒弟跟着唱一句。是唱哎。舅舅一边唱,一边还用手在桌上拍板。一板一眼,拍得很响,就跟教唱戏一样。是跟教唱戏一样,完全一样哎。连用的名词都一样。舅舅说,念经:一要板眼准,二要合工尺。说:当一个好和尚,得有条好嗓子。说:民国二十年闹大水,运河倒了堤,最后在清水潭合龙,因为大水淹死的人很多,放了一台大焰口,十三大师——十三个正座和尚,各大庙的方丈都来了,下面的和尚上百。谁当这个首座?推来推去,还是石桥——善因寺的方丈!他往上一坐,就跟地藏王菩萨一样,这就不用说了;那一声“开香赞”,围看的上千人立时鸦雀无声。说:嗓子要练,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要练丹田气!说: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说:和尚里也有状元、榜眼、探花!要用心,不要贪玩!舅舅这一番大法要说得明海和尚实在是五体投地,于是就一板一眼地跟着舅舅唱起来:

“炉香乍爇——”

“炉香乍爇——”

“法界蒙薰——”

“法界蒙薰——”

“诸佛现金身……”

“诸佛现金身……”

……

等明海学完了早经,——他晚上临睡前还要学一段,叫作晚经,——荸荠庵的师父们就都陆续起床了。

这庵里人口简单,一共六个人。连明海在内,五个和尚。

有一个老和尚,六十几了,是舅舅的师叔,法名普照,但是知道的人很少,因为很少人叫他法名,都称之为老和尚或老师父,明海叫他师爷爷。这是个很枯寂的人,一天关在房里,就是那“一花一世界”里。也看不见他念佛,只是那么一声不响地坐着。他是吃斋的,过年时除外。

下面就是师兄弟三个,仁字排行:仁山、仁海、仁渡。庵里庵外,有的称他们为大师父、二师父;有的称之为山师父、海师父。只有仁渡,没有叫他“渡师父”的,因为听起来不像话,大都直呼之为仁渡。他也只配如此,因为他还年轻,才二十多岁。

仁山,即明子的舅舅,是当家的。不叫“方丈”,也不叫“住持”,却叫“当家的”,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他确确实实干的是当家的职务。他屋里摆的是一张账桌,桌子上放的是账簿和算盘。账簿共有三本。一本是经账,一本是租账,一本是债账。和尚要做法事,做法事要收钱,——要不,当和尚干什么?常做的法事是放焰口。正规的焰口是十个人。一个正座,一个敲鼓的,两边一边四个。人少了,八个,一边三个,也凑合了。荸荠庵只有四个和尚,要放整焰口就得和别的庙里合伙。这样的时候也有过,通常只是放半台焰口。一个正座,一个敲鼓,另外一边一个。一来找别的庙里合伙费事;二来这一带放得起整焰口的人家也不多。有的时候,谁家死了人,就只请两个,甚至一个和尚咕噜咕噜念一通经,敲打几声法器就算完事。很多人家的经钱不是当时就给,往往要等秋后才还。这就得记账。另外,和尚放焰口的辛苦钱不是一样的。就像唱戏一样,有份子。正座第一份。因为他要领唱,而且还要独唱。当中有一大段“叹骷髅”,别的和尚都放下法器休息,只有首座一个人有板有眼地曼声吟唱。第二份是敲鼓的。你以为这容易呀?哼,单是一开头的“发擂”,手上没功夫就敲不出迟疾顿挫!其余的,就一样了。这也得记上:某月某日、谁家焰口半台,谁正座,谁敲鼓……省得到年底结账时赌咒骂娘。……这庵里有几十亩庙产,租给人种,到时候要收租。庵里还放债。租、债一向倒很少亏欠,因为租佃借钱的人怕菩萨不高兴。这三本账就够仁山忙的了。另外香烛、灯火、油盐“福食”,这也得随时记记账呀。除了账簿之外,山师父的方丈的墙上还挂着一块水牌,上漆四个红字:勤笔免思。

仁山所说当一个好和尚的三个条件,他自己其实一条也不具备。他的相貌只要用两个字就说清楚了:黄,胖。声音也不像钟磬,倒像母猪。聪明么?难说,打牌老输。他在庵里从不穿袈裟,连海青直裰也免了。经常是披着件短僧衣,袒露着一个黄色的肚子。下面是光脚趿拉着一对僧鞋,——新鞋他也是趿拉着。他一天就是这样不衫不履地这里走走,那里走走,发出母猪一样的声音:“呣——呣——”

二师父仁海。他是有老婆的。他老婆每年夏秋之间来住几个月,因为庵里凉快。庵里有六个人,其中之一,就是这位和尚的家眷。仁山、仁渡叫她嫂子,明海叫她师娘。这两口子都很爱干净,整天地洗涮。傍晚的时候,坐在天井里乘凉。白天,闷在屋里不出来。

三师父是个很聪明精干的人。有时一笔账大师兄扒了半天算盘也算不清,他眼珠子转两转,早算得一清二楚。他打牌赢的时候多,二三十张牌落地,上下家手里有些什么牌,他就差不多都知道了。他打牌时,总有人爱在他后面看歪头胡。谁家约他打牌,就说“想送两个钱给你”。他不但经忏俱通(小庙的和尚能够拜忏的不多),而且身怀绝技,会“飞铙”。七月间有些地方做盂兰会,在旷地上放大焰口,几十个和尚,穿绣花袈裟,飞铙。飞铙就是把十多斤重的大铙钹飞起来。到了一定的时候,全部法器皆停,只几十副大铙紧张急促地敲起来。忽然起手,大铙向半空中飞去,一面飞,一面旋转。然后,又落下来,接住。接住不是平平常常地接住,有各种架势,“犀牛望月”、“苏秦背剑”……这哪是念经,这是耍杂技。也许是地藏王菩萨爱看这个,但真正因此快乐起来的是人,尤其是妇女和孩子。这是年轻漂亮的和尚出风头的机会。一场大焰口过后,也像一个好戏班子过后一样,会有一个两个大姑娘、小媳妇失踪,——跟和尚跑了。他还会放“花焰口”。有的人家,亲戚中多风流子弟,在不是很哀伤的佛事——如做冥寿时,就会提出放花焰口。所谓“花焰口”就是在正焰口之后,叫和尚唱小调,拉丝弦,吹管笛,敲鼓板,而且可以点唱。仁渡一个人可以唱一夜不重头。仁渡前几年一直在外面,近两年才常住在庵里。据说他有相好的,而且不止一个。他平常可是很规矩,看到姑娘媳妇总是老老实实的,连一句玩笑话都不说,一句小调山歌都不唱。有一回,在打谷场上乘凉的时候,一伙人把他围起来,非叫他唱两个不可。他却情不过,说:“好,唱一个。不唱家乡的。家乡的你们都熟,唱个安徽的。”

…………

…………


前言/序言


《汪曾祺作品集·小说卷》是中国当代文学巨匠汪曾祺先生精品小说的集成,涵盖了他一生创作的,以小说体裁为主的文学作品。这本书籍的编纂,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了解汪曾祺小说艺术成就的窗口。 汪曾祺先生的小说,以其独特的“闲适”风格和“写意”手法,在中国当代文坛独树一帜,自成一派。他笔下的世界,不是波澜壮阔的史诗,也不是跌宕起伏的悬疑,而是充满了生活本真的气息,如同中国古典山水画一般,寥寥数笔,意境全出。他的小说,往往围绕着日常生活中的人物与事件展开,没有惊心动魄的阴谋,也没有撕心裂肺的情感纠葛,而是从日常的点滴中,提炼出人性的温情、生命的况味以及时代的印记。 本书收录的小说,时间跨度较大,从他早期创作的带有时代烙印的作品,到中年时期风格日趋成熟的篇章,再到晚年炉火纯青的叙事,全面展现了他小说创作的演变轨迹和艺术探索。读者可以通过这些作品,感受到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的微妙起伏。 风格特点 汪曾祺的小说,其风格之独特,是理解其作品的关键。 “闲适”与“从容”:汪曾祺的小说,最大的特点便是“闲适”和“从容”。他似乎有一种天生的能力,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抽离出来,以一种近乎旁观者的姿态,平静地审视一切。他的叙事节奏不疾不徐,如同老友闲谈,娓娓道来。即使写到一些带有历史伤痕的事件,也极少有激烈的控诉或沉重的哀叹,而是以一种淡然的笔调,将苦难消融在淡淡的怀旧与超脱之中。这种“闲适”并非麻木不仁,而是一种对生命苦乐参半的深刻理解,一种超越功利得失的平和心境。 “写意”与“留白”:在艺术手法上,汪曾祺的小说深受中国传统绘画“写意”精神的影响。他追求的是“意在笔先,画外有画”。他极少做大张旗鼓的心理描写或场面烘托,而是通过对人物细微的动作、表情、对话,以及对环境景物的简洁勾勒,来暗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事件的潜台词。他善于“留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者需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力,去填补那些未被言说的空白,从而与作品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这种“留白”的处理,使得他的小说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朴素”与“准确”的语言:汪曾祺的语言,是其小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追求的是“朴素”而“准确”的语言。他的句子常常不加雕饰,如同白话,但又精炼至极,耐人寻味。他尤其擅长使用那些带有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的词语,将读者带入具体的时空场景。他的对话,也极其生动自然,仿佛能听到人物的呼吸和语气。他笔下的每一个词语,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既准确地传达了意思,又充满了韵味,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 对细节的敏感:汪曾祺是极其敏感于生活细节的。他能够从寻常事物中发现诗意,从平凡人物身上挖掘闪光点。一碟家常菜,一次不经意的招呼,一个久违的物件,都能在他的笔下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承载情感和故事的重要载体。这些细节,构成了他小说独特的质感,也正是这些细节,让他的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温度和人性的光辉。 题材与主题 汪曾祺的小说题材广泛,但都围绕着“人”展开,探讨的是人与生活、人与时代、人与情感的关系。 日常生活与市井风情:在他的小说中,最重要的场景常常是寻常的乡村、小镇,甚至是城市的一角。他笔下的生活,没有宏大的叙事,而是充满了细碎的烟火气。茶馆里的闲聊,集市上的叫卖,邻里间的寒暄,农家的耕作,这些构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生活片段。他对中国市井风情的描摹,细致入微,充满人情味,仿佛能闻到饭菜的香气,听到孩童的嬉闹声。 人物群像的刻画:汪曾祺的小说,最引人入胜的便是他笔下的人物。他塑造的人物,大多是普通的劳动者、手艺人、小市民,他们可能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也没有复杂的内心世界,但他们身上都闪烁着朴实、善良、坚韧的光芒。无论是《受戒》中的英子,《异秉》中的沈老农,还是《大淖世界》中的“老通”,他们都栩栩如生,令人难忘。他擅长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性情与命运,即使是一个次要人物,也可能拥有令人回味的特质。 怀旧与乡愁: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怀旧情绪。这种怀旧,是对逝去时光的留恋,是对故乡风物的眷恋,也是对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感怀。这种怀旧,并非沉溺于过去,而是从中汲取温暖和力量,以更从容的态度面对当下。 对生命本真的追求:汪曾祺的作品,始终贯穿着对生命本真的关怀。他关注的不是外在的成功与否,而是内心的平和与充盈。他笔下的人物,即使生活艰辛,也往往能在平凡中找到乐趣,在苦难中保持尊严。他倡导一种“认真地生活”的态度,即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即使是最细微的,也值得珍视。 阅读价值 《汪曾祺作品集·小说卷》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集,更是一扇通往作者内心世界和中国生活方式的窗户。 审美体验的提升:阅读汪曾祺的小说,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他的作品如同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尝平淡,回味无穷。它能帮助读者培养一种对生活细致的观察能力,一种对语言的敏感,一种对美的鉴赏力。 心灵的慰藉: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汪曾祺的小说能提供一种心灵的慰藉。他所描绘的那个充满温情、诗意盎然的世界,能让疲惫的心灵得到放松和滋养。他的作品,如同在喧嚣中找到的一片宁静之地,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好。 文化的传承:汪曾祺的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他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如“顺其自然”、“乐天知命”、“人情味”等的描摹,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阅读他的小说,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温习和体悟。 艺术的启发:对于文学创作者而言,汪曾祺的小说是一座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他的叙事技巧、语言运用、人物塑造,都为后来的写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总而言之,《汪曾祺作品集·小说卷》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文学经典。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刻的人文关怀,以及对生活本真的不懈追求,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它不仅仅是汪曾祺先生文学创作的结晶,更是中国当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翻开这本书,您将走进一个由文字构建的,充满诗意、温情与智慧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文学作品,应该是能触摸到人性最深处的纹理的,而这一本恰恰做到了。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框架,没有惊天动地的阴谋诡计,它的魅力全在于对“人”本身的关注。那些喜怒哀乐,那些爱恨情仇,都被安置在了非常贴近生活的背景之下。你看那些人物的挣扎、选择、妥协与坚持,无一不映照着我们自身在现实中的影子。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来自于作者对人性弱点的洞察,他写得坦诚,不粉饰太平,也不过度渲染苦难。更多的是一种带着慈悲的审视,理解人性的复杂和矛盾。有些段落读起来,会让人忍不住停下来,反复琢磨:“是啊,我们不都是这样吗?” 它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共情空间,让你在文字中找到被理解的感觉。这种深刻的心理描摹,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故事讲述,上升到了对“人之所以为人”的哲学探讨。

评分

坦率地说,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曾担心它是否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文学名著有时会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距离感。但出乎意料的是,它的语言风格是如此的清澈、质朴,仿佛未经任何雕琢的玉石,却散发着温润的光泽。没有冗余的形容词堆砌,没有故作高深的晦涩词汇,一切都那么恰到好处。这种“清水出芙蓉”的笔力,才是真正考验功力的体现。作者总能用最简单的词语,勾勒出最复杂的意境。例如,对季节更替的描绘,可能只有寥寥数语,但你眼前立刻就能浮现出那个季节独有的光影和气候特征。这种“少即是多”的写作哲学,让阅读体验变得极其轻松愉悦,丝毫没有阅读负担,却又在不知不觉中被其深厚的内涵所折服。

评分

这本书的意境营造达到了令人叹服的境界。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光影秀。作者对氛围的把握简直出神入化,他知道什么时候该用浓墨重彩,什么时候该留白,让读者自己去想象那片空白中的风景。特别是当涉及到地域风情和生活习俗的描绘时,那种地域性的独特魅力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能感受到泥土的芬芳和地方口音的韵律。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一个透明的观察者,静静地悬浮在故事之上,目睹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却又被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感所包裹。这本作品集展现了一种难得的、对生活美学的极致追求。它教会我,即便是最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段,只要用正确的方式去观察和描绘,也能散发出永恒的艺术光芒。它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它是在构建一个完整、自洽且充满美感的精神世界。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一部文学经典,那文字的韵味和意境,简直让人欲罢不能。它仿佛带着一种老旧的、却又历久弥新的魔力,轻轻拂过你的心田。那些描绘的场景,无论是市井烟火的喧嚣,还是江南水乡的婉约,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读着读着,我甚至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饭菜香,感受到那种生活最本真的气息。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每一个人物,即便是蜻蜓点水般匆匆出现的过客,都有其独特的灵魂和生命力。你感觉他们不是被创造出来的符号,而是真实存在于你生命轨迹中的某个人。尤其是那种对日常琐事的捕捉,那种将平凡日子过出诗意的能力,太让人佩服了。读完合上书本,总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仿佛与一帮老友告别,心里空落落的,但嘴角却又带着一丝满足的微笑。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咀嚼的佳作,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高妙,它不像那些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懂得在恰当的时机收放自如。有时候,它会放慢脚步,让你充分浸淫在某个特定的情绪或氛围里,细节铺陈得如同精美的丝绸,触感丰富。而下一刻,它又能迅速提速,将你带入一个全新的境地,那种转折既自然又带着一丝不着痕迹的精妙。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急不躁的讲述方式,仿佛他不是在“写”故事,而是在“讲述”一段已经发生、沉淀了很久的往事。这种沉淀感,让文字本身带上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被动地接收信息,不如说是一场与作者心照不宣的对谈。它不强迫你接受任何既定的观点,而是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场域,让你自己去探索、去感受、去完成最后的拼图。这本书的结构就像一个精巧的迷宫,每走一步都有惊喜,但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因为内在的逻辑严密得令人称奇。

评分

汪老的小说 平淡而不平凡

评分

只看了散文卷,这个还没看。人啊,还是有点消遣的好,整天做论文烦死了,尤其是那些竖版繁体的古籍,看得要吐。

评分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评分

不错,便宜又好看,一定会再次购买的。

评分

看过的书买来收藏,不错?

评分

帮别人买的包装不错

评分

很高深,不好看懂

评分

书有点难读………………………………

评分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