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经典翻译热销版)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自卑与超越(经典翻译热销版)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奥] 阿德勒 著,李章勇 译
图书标签:
  • 自卑
  • 超越
  • 心理学
  • 个人成长
  • 阿德勒
  • 人生意义
  • 经典
  • 自我认知
  • 积极心理学
  • 励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470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880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经常会有人呼喊“我们是为什么而活?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但阿德勒断言,人们只有在遭受到失败的时候,才会发出这种疑问。细想确实如此。
  2.打破弗洛伊德泛性论,提出人一切行为动力均源于突破自卑的需要,是自卑感推动了人的进步。阿德勒开创了个体心理学,其理论不仅对荣格、霍妮、弗洛姆、利沙文、罗洛·梅、罗杰斯等人有过启发,而且今天仍然在《美国个性心理学杂志》上通过美国个性心理学会继续得到促进和发展,经久不衰。
  3.自卑感在阿德勒的理论中占有很大份量,他认为人有三种自卑:面对宇宙的自卑,面对其他生物的自卑和面对他人的自卑。他认为一般的自卑感是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一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的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优越感是每个人在一种内驱力的策动下力求达到的最终目标,它因每个人赋予生活的意义而不同。人的行为都是出自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
  4.优越感来源于自卑,消除自卑的方法便是建立优越感,以此来摆脱自卑带来的心理弱势。

内容简介

  《自卑与超过(经典翻译热销版)》为个体心理学研究领域的著作,通过深入剖析与研究每个人与生俱来,以及生命中的一系列自卑情结,为我们提供了化自卑为动力,从而克服自卑心理、不断超过自己、追求优越、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自卑与超过(经典翻译热销版)》,对人们在童年时期的自卑与优越心理进行了分析,既可以指导人们如何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还可以指导父母更好地开展家教;此外,人们的出生顺序、早期的记忆,还有神奇的梦等等,会对人们以后有哪些重要的影响?《自卑与超过(经典翻译热销版)》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一一给出切实的答复。
  而且,《自卑与超过(经典翻译热销版)》作为阿德勒博士的重要著作,对世界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直接促进了亲子教育、人格培养、婚姻与爱情、职业生涯、家庭建设、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诸多领域的长足发展,成为人们了解心理学的经典读物。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年),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阿德勒知名的作品有《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中文译名“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中文译名“理解人类本性”)、《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中文译名“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或“自卑与超过”)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生命的意义
ChapterⅠ The Meaning Of Life
人生的三大任务 003
社会感 005
形成的童年经验 008
早期记忆与梦 012
学会合作的重要性 015
第二章 心灵与肉体
Chapter Ⅱ Mind And Body
身体与心灵的交互作用 019
情感的作用 024
心理特征与身体类型 028
第三章 自卑感与优越感
Chapter Ⅲ Feelings Of Inferiority And Superiority
自卑情结 032
追求优越的目标 038
第四章 早期记忆
Chapter Ⅳ Early Memories
性格塑造的关键 044
早期记忆与生活风格 046
剖析早期记忆 052
第五章 梦
ChapterⅤ Dreams
旧式梦的解析 063
弗洛伊德的观点 065
个体心理学解梦的方法 069
一些常见的梦 076
几个案例研究 078
第六章 家庭影响
Chapter Ⅵ Family Influences
母亲的角色 088
父亲的角色 094
关爱与疏忽 100
兄弟姐妹间的平等 103
家庭出生次序 105
第七章 学校影响
Chapter Ⅶ School Influences
变迁着的教育形式 116
老师的角色 118
班级里的合作与竞争 123
评估孩子们的发展 125
天性与教养 128
辨识人格类型 131
一些教学上的观察 134
顾问会议的工作 137
第八章 青春期
Chapter Ⅷ Adolescence
何为青春期 142
成年期的挑战 144
一些青春期的问题 146
青春期的性意识 151
为青春期预热 155
第九章 犯罪及预防
Chapter Ⅸ Crime And Its Prevention
理解犯罪心理 158
一些犯罪类型 168
合作的重要性 175
早期合作的影响 179
犯罪问题的解决之道 183
第十章 职业问题
Chapter Ⅹ Occupation
平衡人生的三大任务 192
早期训练 194
辨识孩子的兴趣 197
职业选择的一些影响 200
寻找解决方案 202
第十一章 个人与社会
Chapter Ⅺ Man and Fellow Man
人类追求统一 206
社会兴趣缺失与合作失败 208
社会兴趣与社会平等 213
第十二章 爱情和婚姻
Chapter Ⅻ Love And Marriage
爱,合作与社会兴趣的重要性 216
婚前准备 218
婚姻里的承诺与责任 222
结婚的工作 224
婚姻与男女平等 228
附录 阿德勒年谱 22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生命的意义
  奉献乃生命的真正意义。一旦我们发现并了解了生命的意义,我们即拥有了把握整个人格的钥匙。假如我们在今日检视我们从祖先手里接下来的遗物,我们将会看到什么?他们留下来的东西,都是他们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生活的意义是对同伴发生兴趣,作为团体一分子,要对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必然是能够为别人所分享,且被别人认定为有效的东西。
  人类生活在“意义”的范畴里,包括我们经历的一切,都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来认识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并依赖于这种看法来认识世界。
  这就好比,我们看到的“石头”或者“木头”,都是与我们人类相关的概念。假如这些概念与人类毫不相关,那么,作为人类的知识来说,这种认识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没有人能够脱离“意义”来认识事物。
  我们所感受到的“现实”并非孤立的,而是经过我们“解释”后的产物。正因为这样,不同的人面对同一块石头,总会萌生不同的认识。可见,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解释”难以完全相同。在“意义”的领域,有些解释是正确的,有些解释是错误的。
  因此,我们若直接问一个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人很可能会不知道从何说起。的确,在人们的生活中,很少会经常探究这个问题。然而,这个问题却是从人类诞生以来就有的。即使现在,我们也会偶尔听到一些年轻人,或老人,这样问:“人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人们处于顺境时,很少去考虑这样的问题,只有身处逆境时,才会一次次问自己这个问题。不管怎样,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萌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其实,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在阐释着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这个角度上说,生命的意义不可胜数,而且每种意义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意义。虽然这样,但我们却可以知道,有些意义具有正面作用,有些意义具有负面作用。那么,作为一门科学,显然需要一种通用的“标尺”。这个通用的真理又是什么呢?
  人生的三大任务
  任何人来到世界上,都会受到三个客观条件的约束,并构成了我们要面对的最基本现实。我们只要考虑生命的意义,这三个约束便不能跳过。
  第一个,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宇宙虽然浩瀚,但迄今为止,唯有地球才是人类共同的“立足之地”。为了能在地球上生息繁衍,我们就要积极地利用地球上的资源,而且要遵守地球上的一切规则,否则我们就要面临失败。基于此,对于人类自身,我们要树立一个整体观念,即每个人都是人类的一个成员;在开发地球资源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重地球的承受程度。
  第二个,既然我们都是人类中的一个成员,单个人的力量又常是弱小的,人与人之间息息相关,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有社会兴趣,重视与他人的合作。任何企图孤独而居、割裂与他人联系的人,最终只会走向灭亡。
  第三个,虽然人类数量众多,但性别只有两个,即男和女。我们个体与人类的延续完全依赖于两性的合作。在这基础上产生的爱情与婚姻,便受这种现实约束。
  这三个约束性的现实给我们提出人生的三大问题:首先,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种种限制性的规则,那么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生活于这个地球上呢?其次,我们应该在社会中谋求一个怎样的位置,并以此为基础,与他人进行合作?再次,人类由两种性别构成,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两性关系?
  个体心理学经过研究,把这三个问题归结为人类的三大任务:职业、人际关系和婚姻。实际上,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探讨均是围绕这三大任务展开。举例来说,一个人爱情和婚姻不如意,工作上不顺心,人际关系又紧张,朋友很少,那么这个人会觉得“活下去”是件痛苦的事情。
  反过来说,假若一个人爱情与婚姻融洽而甜美,工作上很有成就,人际关系和谐,身边有很多朋友,那么,他会对生活充满信心,即使遇到挫折,他也会坚信可以克服,并从中洞悉宝贵的机遇。
  所以,生命的意义,完全取决于我们对人生三大任务的解决程度。
  社会感
  所有错误的“生命意义”与所有正确的“生命意义”,均有其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社会兴趣方面的缺失与否。这就好比,一切精神病患者,其根源均与缺乏社会兴趣有关。这些生活中的失败者所赋予生命的意义,仅是个人所独有的意义,忽略了相应的社会感。在他们眼里,“成功”与“失败”仅是个人的事情,仿佛与别人无关。
  例如,一个杀人犯承认武器在手时,会有一种权力感,但是很明显,这种优越感只有他自己才体会得到。对于其他人而言,拥有武器根本不能丝毫提高身价,以至于即使手里握着武器,也绝不会认为这样就可以使自己能够凌驾于他人之上。所以,每个人都在努力使自己变得重要,并赢得他人的认可,但这种“重要”取决于他对别人所做的贡献。如果一个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就会误入歧途。可见,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解释,会导致不同的意义。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女祭司将所有教友召集起来,然后告诉他们下周三将是世界末日,届时万物毁灭、重新开始。教友们听后惊恐万分,立刻按照吩咐回家变卖所有财产,抛弃所有尘世杂念,并惴惴不安地等待这个“末日”的到来。然而星期三过去了,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切照常。教友们便在星期四气冲冲地找到女祭司说:“你给我们带来多大麻烦!我们抛弃了所有财产,还告诉遇到的每个人星期三是世界末日。受到别人嘲笑时,我们还毫不气馁地重申这个消息的来源绝对可靠。可现在星期三过去了,整个世界仍丝毫未变!”这位女祭司回答:“星期三是我的世界末日,一切重新开始。我的星期三与你们的星期三不相同!”这样的话,她是在用私人的意义来逃避谴责,因为私人的意义是无从考量的。
  基于此,可以知道,任何真正的“生命意义”都应该有种共同的意义,即能够为别人所分享与接受。如果不能满足这一点,所谓的“生命意义”就是个伪命题。
  其实,哪怕是天才也是要满足这个要求的。我们说某个人是天才,是因为他的某方面能力能够为人们做出贡献。所以,天才常是切实而具体的,不是虚无缥缈的。
  或许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个新观点:“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对他人感兴趣,在于相互合作。”可能有人觉得这样做的话会泯灭个性。
  实际上,个体心理学阐释的“生命意义”不仅没有泯灭个性,反而引导个性走向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因为一个人在期望为社会作更大贡献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会相应地调整和发展自己,并且要制订相关的学习计划,从而提升和完善自己。如此看来,一个人的个性在健康的方向上会有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我们暂且以爱情与婚姻为例,如果我们深爱自己的伴侣,并希望使其生活得充足而惬意,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潜力与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假如我们不希望别人因为自己的进步而获益,其结果我们只会变得飞扬跋扈,而且郁闷不乐。
  所以,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与合作,这个观点,我们还可以从另一方面得到证实。请回顾一下我们从祖先那儿得到的遗产,我们能看到些什么呢?现在使得我们生活日益惬意的,正是他们给人类生活所做的贡献。我们再看耕种过的土壤,还有公路和建筑物,以及传统和哲学、科学和艺术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生活经历的果实。也正是从这些为人类幸福做出贡献的人那里,我们获得了这些遗产,生活才变得越来越美好。
  那么,拒绝奉献与合作的人怎样了呢?这些人只会追问“生命给了我什么”,最后,他们的生命没有给世界留下一丝痕迹。对于这样的人,即使在死去后,似乎连地球都在鄙视他们:“你们根本不配拥有生命。你们的目标和奋斗、你们的价值观、你们的灵魂和心灵,通通没有未来可言。滚开吧!你们不受欢迎!死去吧!消失吧!”
  还有些人认为生命毫无意义可言,所以,在他们有生的时间里,无聊地挥霍度日。当这些人离开世界后,我们会听到人们对他们的评价:“你在这个世界上毫无用处,没有人需要你,早该走了!”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态度。
  实际上,明白这个观点的人几乎比比皆是。他们深知生命的意义在于对全体人类感兴趣。为此,他们努力培养自己的社会感和爱心。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所有宗教都关注于“拯救人类”这一问题,所以,在努力增强社会感这一伟大运动中,宗教做着一个最大的努力。
  其实,我们通过科学的方法,比如个体心理学,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这在人类认知发展上,确实为一大进步。无论怎样,我们都可以看到,要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就需要增加对他人的兴趣。
  形成的童年经验
  我们从一出生开始,就在摸索“生命的意义”。即便是襁褓中的婴儿,也会通过挣扎,来辨识自己在世界中的力量。再往后到6岁时,小孩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活态度,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我们将这种行为方式称为“生活风格”;每个人都以特定的生活风格来看待世界。
  这种生活风格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自己的解释,并得出其中的意义。正是这些不同的解释,才导致了人们在现实面前的不同反应。我们由此可以知道,一个人在童年时形成的生活方式,便成为他日后相应行为的重要原因。
  我接下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童年期的不愉快经历会被赋予截然不同的意义,而不同的人也会对生命的意义得出截然相反的诠释。例如,当一个人的不愉快经历能对将来有些启发时,他才会对这段经历念念不忘,而且会想:“我们要努力消除这些不幸处境,让我们的孩子在更好的条件下成长。”
  另一个具有类似经历的人会觉得:“生活太不公平!别的人总占便宜,这个世界如此对待我,我为何要善待这个世界?”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父母提起孩子时,总说:“我们小时候受尽了苦,也都熬过去了,他们怎么就不可以?”
  还有一个人会觉得:“我的童年那么不幸,我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得到原谅。”
  这三种人对于生命意义的解释都会见于其行为,除非他们改变这种解释,否则他们的行为绝不会改变。
  这也正是个体心理学与决定论分道扬镳的原因:经验绝非成败之因。我们不会受损于经历的冲击——即所谓的“创伤”,只会从中摄取有利于完成目标的营养。我们决不会被自己的经历限制,只会决定于我们所赋予这些经历的意义。假如我们过去有些经历,并单纯地以这些经历作为未来生活的基础,那么我们必会受到一定误导。须知,意义不由境地所决定,我们通过自己赋予境地的意义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与选择。
  1.身体缺陷。
  童年时期如果遭遇某些身体缺陷,会使这些孩子对生活产生一系列错误意义,从而诱发此后的失败。对于这样的孩子,除非有亲密的人对他们进行开导,使他们的关注重心由自身转移到外界,包括对他人产生兴趣,才可以避免他们走向歧途。
  而且在日后的生活里,由于同龄人的怜悯、挖苦或对他们避之唯恐不及,他们的自卑感会继续加深。这些环境都会使这些小孩变得孤僻内向,甚至觉得自己不可能对社会有用。他们还会觉得这个世界羞辱了自己,以至于对社会生起了冷漠之心。
  我想,在研究器官有缺陷或内分泌异常的儿童所面临的困难上,我是第一人。这门科学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但发展方向却非我所愿。从一开始,我就在寻找各种方法来克服这些困难,而不是寻求什么证据以归咎于遗传因素或身体条件。实际上,身体缺陷不会迫使一个人采取扭曲的生活方式。事实上,我们常看到小孩克服自己的困难,并且同时发展了一种有用的异常才能。
  所以,个体心理学并不鼓吹缥缈的“天才”理论,而是坚信任何出类拔萃的人,都是在战胜自我的基础上获得了成长。我们确实发现不少优秀的人曾经备受病痛折磨,甚至英年早逝。但他们的人格在与各种困难抗争中得到了升华。
  可见,我们绝不能仅以身体表征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灵会沿正途或歧途发展。然而,身体或内分泌有缺陷的儿童,其中的大部分没有得到正确规导,他们的困难也不被人了解,所以他们大多才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我们在那些早期因身体缺陷而感到压力重重的儿童里面,会发现许多后来的失败者,这正是其原因之所在。
  2.娇纵无度。
  还有一种对生命进行错误诠释的情况,那就是被宠坏的孩子。他们从小受到娇惯,期望自己的愿望就是法律,甚至认为不需要努力与贡献,就可以受到重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一旦发现自己不再是注意的焦点,就会惊慌失措、患得患失。
  他们在童年时所接受的教育,让他们只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他们在世界上一旦受挫,就会求助于别人;要是未能获得必要的帮助,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欺骗了自己。
  被宠坏的儿童长大成人后,可能是我们的社会里最危险的群体。有的时候,他们声称是“好意”,会装得“惹人喜爱”,而目的却是为了获取机会控制他人。可在日常事务中,一旦要求他们像一般人那样相互合作时,他们就会撂挑子。
  还有的人做出的反抗更加公开大胆,比如说,他一旦失去习以为常的来自他人的谄媚和顺从,就觉得自己被出卖了。他会觉得,整个社会都对自己充满敌意,所以他总是尽力报复别人。假若社会对他的生活方式显示敌意,他就会把这种敌意作为自己受到“虐待”的新证据。
  但是,无论被宠坏的孩子是公开反抗还是反叛,无论他们是以柔术驾驭别人还是以暴力进行报复,他们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基于对世界的同一错误认识。他们觉得:生命的意义就是一马当先,要被大家认为是最重要之人,然后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只要他们继续赋予生命这样的意义,他们所采取的任何方法导致的结果,也都将是错误的。
  3.被忽视。
  这是导致一个人对生活错误解释的第三种情形,即被忽视的小孩。这样的孩子不知道爱与合作究竟为何物,所以他们一旦面临生活中的困境,就会全力以赴,但往往忽略别人的善意,甚至不信任别人可以帮助自己。
  这样的人常认为世态炎凉、社会无情,所以认为自己面对社会的应对办法也是相应的无情。可到最后,由于单个人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是弱小的,于是他们总是既怀疑别人,又难以相信自己。
  的确,任何东西都取代不了公正无私的感情。在这里,童年时期,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母亲在孩子年幼时要做的最重要工作,就是先让孩子感到她是位值得信赖的“他人”。然后,她要将这种信任感拓宽加深,直到涵盖孩子周围的一切之物。如果她的第一项工作——赢得孩子的兴趣、感情与合作——以失败而告终,孩子就会难于发展社会兴趣,以及对周围人的认同感。实际上,任何人都有对别人产生兴趣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必须得到培养与练习,否则其发展就会受到挫折。
  如果一个小孩被忽视或厌弃,那么,他们在长大后,便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将自我封闭,无视合作,不能与人交流,也几乎完全不知道怎样与人和睦相处。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结果很可能会走向灭亡。
  在生活中,很多失败者都来自孤儿或私生子。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把这类儿童归入被忽视儿童的范畴。说实话,出现这样的情况,的确令人悲哀。
  以上三种情形,诸如身体缺陷、受娇宠、被忽视,最容易使人对生命的意义进行错误的解释,进而得到可悲的谬论。因此,那些有过这种经历的儿童,为了他们今后的生活考虑,确实需要花费较大的工夫来修正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比如说,帮助他们更确切地了解生命到底为何物。
  倘若我们能够真心帮助那些童年时有过糟糕经历的人,并坚信他们可以调整自己,那么我们一定会欣喜地发现,他们一定会对生命有逐渐正确的解释。
  ……

前言/序言


  和谐之美
  在了解人性方面,迄今为止,世界上有两大心理学流派,一个是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另一个是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所谓联系,是因为阿德勒曾经是弗洛伊德的学生,还一度是弗洛伊德思想的捍卫者;所谓区别,是因为阿德勒发现了弗洛伊德这位比自己年长14岁的老师,所开创的精神分析学中,过于强调了人类的性欲和本能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却忽略了社会感在人格塑造中的巨大作用。
  于是,怀着对科学的尊重,以及对梦想的不懈探索与追求,阿德勒与老师弗洛伊德在学术思想上决裂,毅然开创了个体心理学,在引领人类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方面,做出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诚然,假如没有个体心理学的诞生,我们的世界将变得难以想象。因为弗洛伊德思想一度盛行的一大后果,造成了人们,尤其是西方社会禁欲主义闸门放开,使得性开放曾经成为一大潮流,这导致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包括诸多生理疾病(如艾滋等)的涌现与泛滥;弗洛伊德思想中对性欲和本能的强调,曾一度强化了“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倘若人类对自身的认知仅限于此的话,我想,这或许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亵渎。
  幸运的是,阿德勒在实践中研究与论证精神分析学时,发现了社会感在人们个性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阿德勒博士还发现,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本能会严格受限于自己的某种思想认知,而这种思想正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阿德勒博士还发现,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取决于这个人的社会兴趣,假如一个人热爱生活,那么这个人必然是对社会有浓厚兴趣的,倘若一个人对社会缺乏兴趣,就会对生活持悲观的态度,进而影响自己的健康……
  此外,阿德勒博士还发现了童年记忆中,对生活的诠释,对一个人日后行为准则构成了重要影响,以及梦的确切含义,还有友谊、职业、爱情和婚姻等等。在这些重大发现中,仅靠原有的性欲本能理论,已经无法予以解释,甚至会得出荒谬的结论。
  于是,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并突出强调了人性中的社会性因素。应该说,个体心理学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首先,阿德勒本人学术造诣深厚,是欧洲、乃至世界最为古老、最受尊重的大学之一——维也纳大学[①维也纳大学,位于奥地利(Austria)首都维也纳市(ViennaCity)。该校始成立于1365年,是迄今2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母校。]①的医学博士;其次,阿德勒作为一名出色的眼科与内科医师,行医多年,而且专门研究了人体器官与性格塑造的关系,并对心理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曾经是弗洛伊德学派的核心成员。
  因此,阿德勒开创的个体心理学脱胎于精神分析学,但又在极大程度上弥补了精神分析学的不足。它雄厚的实践基础,缜密的理论思维,使它一经诞生,立即风靡欧洲,并很快漂洋过海传播到美洲、亚洲、非洲、澳洲等地。实际上,现在很多学校的心理学课程,都是立足于个体心理学,立足于将一个人塑造为优秀公民,强调一个人通过社会贡献,来寻找自我价值。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正如阿德勒博士所说,要面临三大问题,分别是生存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婚姻问题。一个人要收获完美的人生,必须在完美地解决这三大问题的基础上实现。舍此以外,没有他途。
  要解决这三大问题,就需要我们热爱所生活的社会,积极地投入与他人的合作之中,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使别人获得发展,进而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从这点上来看,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与我国孔子倡导的“修身、达己、达人、大同”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广受世人欢迎中,我欣喜地看到:其实,在这个地球上,无论是西方文明,还是东方文明,都在追求一种和谐。基于这种和谐,无论我们来自哪里,无论我们属于哪个性别,无论我们是何种肤色,因为我们都是人类,所以就有共同合作的必要,从而让我们一起努力,消除贫穷、落后、疾病、饥饿、歧视、误会等等,让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变得更加美丽。
  我也欣喜地看到,任何一种期望保持生命力的学术思想,总要在自我挣扎中获得新生,包括弗洛伊德思想也正在日益重视社会性对人性的影响等。这也正如阿德勒博士所说:只要人们努力的方向是有益的,最终便会趋于统一。用我们中国贤哲的话说,即为“殊途同归”。
  也正是基于上述种种原因,我深深地认识到:翻译阿德勒博士的作品,并促进将个体心理学在国内进一步传播,是一件很有意义,又非常重要的事情。这是因为,个体心理学的核心要义,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几乎一致,那就是“和谐”。我也相信,和谐方为世界上的至美。
  最后,由于译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诚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特此鸣谢!


《生命的意义:超越自卑的探索之旅》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简介: 《生命的意义:超越自卑的探索之旅》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一场触及心灵深处的对话,一次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洞察,更是一次引领读者踏上自我发现与成长的鼓舞人心的旅程。本书由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巨匠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倾力奉献,以其独到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为基石,拨开笼罩在人们心头的迷雾,直指那些常常被我们忽视却深刻影响着生活方向的内在力量。 阿德勒以其温和而坚定的笔触,邀请我们一同审视那些潜藏在行为之下的动机,那些塑造着我们人际关系、职业选择乃至人生态度的深层心理机制。他认为,我们每个人并非被命运无情捉弄的玩偶,而是具有强大能动性的个体,我们的人生轨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和应对生命中的挑战。 核心洞察:自卑感与优越感的双重奏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自卑感”这一普遍人类体验的深刻剖析。阿德勒并不将自卑视为一种病态,而是将其看作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内在驱动力。正是由于对自身不足的感知,我们才渴望成长,才努力去超越,去追求一种“优越感”——但这并非是贬低他人、压倒一切的虚荣,而是一种对更美好、更完善自我的积极向往。 阿德勒层层剥茧,揭示了自卑感的根源往往在于童年时期的经历,尤其是在与家庭成员、同龄人的互动中,我们可能因为身体、智力、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相对弱势,而产生了对自身价值的怀疑。然而,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应对”这种自卑感。有些人可能因此而陷入消极的循环,不断放大自身的缺点,将自卑感转化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而有些人则能将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克服困难,去实现个人价值。 他强调,那些过度补偿的、病态的优越感追求,往往是脆弱自卑感的另一种表现。真正的优越感,是一种内在的自信和对自我潜能的肯定,是建立在对自身价值的真实认知之上,并致力于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积极姿态。 人生目标:社会兴趣的维度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将“社会兴趣”置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他认为,一个人是否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社会兴趣的发展程度。社会兴趣,是指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整体的关怀和认同感,是愿意以一种合作、支持和有益于集体的方式与他人互动。 书中,阿德勒描绘了三种主要的“生活风格”,它们反映了个人应对生活挑战的不同方式,也直接关联着社会兴趣的水平: 劳动者(Active-Constructive): 这类人积极主动地面对生活,以合作和贡献的方式与他人建立联系,他们的生活目标明确,并愿意通过努力实现。他们具有高度的社会兴趣,能够看到自身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逃避者(Passive-Avoidant): 这类人倾向于回避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他们可能表现为胆怯、依赖或拖延,试图通过退缩来避免失败。他们的社会兴趣较低,难以建立深厚的、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获益者(Active-Destructive): 这类人虽然也积极主动,但他们的目标往往是自私自利的,试图通过压迫、剥削或操纵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的行为具有破坏性,缺乏真正的社会兴趣,并最终可能导致自身的孤立和失败。 阿德勒鼓励读者培养健康的社会兴趣,将其视为衡量人生成功与幸福的重要标准。当我们将自己的目标与他人的幸福、与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时,我们的生活才真正充满了意义和价值。 人际关系的动力学 本书也深刻探讨了人际关系的动力学。阿德勒认为,我们的人生舞台,很大程度上由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构成。无论是家庭、友情还是职业关系,都受到我们内心深处对于自卑与优越的体验的影响。 他指出,许多人际冲突的根源,在于未能理解对方的“生活风格”和“生活目标”。我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试图将他人纳入自己的轨道,而忽略了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成长历程和心理需求。一个健康的个体,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人的独特性,并通过真诚的沟通和合作来建立和谐的关系。 阿德勒特别强调了“平等”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他反对任何形式的等级制度和权力斗争,认为只有建立在平等尊重基础上的关系,才能真正持久而有益。当我们在关系中感到自卑时,我们可能会试图通过控制或支配来获得优越感;而当我们感到自己是被他人平等对待时,我们才能更自然地展现真实的自我,并与他人建立真诚的连接。 克服心理困境的实践指南 《生命的意义:超越自卑的探索之旅》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更是一份充满实践指导意义的宝贵财富。阿德勒用清晰的语言,为我们提供了识别和纠正不良生活风格的路径: 自我洞察: 鼓励读者审视自己的行为模式、思维定势以及童年经历,理解它们如何塑造了当前的自己。 挑战不合理的信念: 帮助读者识别并质疑那些限制他们发展、源于自卑的非理性信念,用更积极、更现实的视角看待自己和世界。 培养社会兴趣: 引导读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对他人的同情心和责任感,通过服务他人来提升自我价值感。 寻求合作而非竞争: 鼓励读者在人际关系中采取合作的态度,以共同解决问题为目标,而非陷入无谓的权力斗争。 关注当下与未来: 提醒读者,过去的经历虽然重要,但不应成为束缚未来的枷锁。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可以做什么,以及如何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超越限制,拥抱生命 总而言之,《生命的意义:超越自卑的探索之旅》是一本能够深刻改变我们人生观和生活方式的书。它告诉我们,生命并非一场无意义的漂泊,而是一场充满可能性的积极探索。通过理解和转化我们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培养健康的社会兴趣,并以合作的态度与他人建立连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超越自身的限制,发掘内在的潜能,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有意义的人生。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提供虚假的安慰,而是给予我们力量和工具,让我们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理解自己行为的深层动机,并最终活出更加充实、更有价值的人生。它是一份送给每一个渴望成长、渴望理解生命真谛的读者的珍贵礼物。阅读本书,就像开启了一扇通往内心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看见自己,也更深刻地理解他人,从而在生命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而从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严谨,论证过程层层递进,充满了说服力。它不像一些零散的励志读物,而是像搭建一座宏伟的建筑,从地基(关于个体早期经验和环境的考察)开始,一步步构建起对“正常”与“神经质”行为模式的理解,最后才引向如何进行“自我矫正”和“社会贡献”的宏大目标。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不同生活目标(比如权力斗争、过度追求完美、逃避等)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近乎于临床的观察视角。他很少使用谴责性的语言,而是以一种邀请的姿态,邀请读者自我审视。这种非批判性的引导方式,使得读者在面对自己那些不光彩或不成熟的倾向时,不容易产生强烈的防御心理。它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引导者,指明了迷宫的路径,但选择哪条路,依然需要你自己迈出脚步。这种结构上的完整性,保证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清晰的脉络感,不会在海量的洞察中迷失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说,初拿到手就被那种沉稳大气的质感吸引了。封面选用的材质触感细腻,那种微微哑光的处理让“自卑与超越”这几个字显得格外有分量,不是那种浮夸的亮闪闪,而是内敛的光泽,仿佛在低语着那些深刻的道理。版式设计也看得出是用心了的,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留白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纸张选择,那种略带米黄色的纸张,不仅对眼睛友好,更增添了一种阅读经典著作的仪式感。而且,这个“经典翻译热销版”的副标题也挺巧妙,它让人立刻意识到这不是一本普通的畅销书,而是经过时间检验、广受推崇的作品。这样的用心,从外到内,都让人觉得这不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值得珍藏的礼物。每次把它放在书架上,都能感受到它散发出的那种沉淀下来的力量,每次翻开,都能被它这种精致的包装所带来的心理暗示——“这是值得我投入时间去仔细品读的”——所驱动。可以说,光是拿到书的这一刻,就已经完成了一次与作者和译者之间的无声握手,对即将开始的旅程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说实话,远远超出了我阅读大众畅销书的预期。很多时候,心理学或哲学类的著作在译介过程中,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要么是过于直译导致晦涩难懂,要么是过度意译失去了原著的韵味。但此版恰恰找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点。那些拗口的德语(或者其他原语言,此处假设为德语)概念,在译者手中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变得清晰、流畅且富有逻辑性。阅读过程中,我几乎感受不到“翻译腔”的存在,文字的流动性极强,仿佛作者本人就是用这种优美的中文在与我对话。特别是那些关于个体对社会兴趣、生活风格的阐述,那些复杂的心理动力学描述,都被拆解得井井有条,每一个转折、每一个论点之间的衔接都无比自然。这种高水准的语言转换艺术,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可以更专注于文本本身的思想内核,而不是在文字层面反复咀嚼和猜测。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也体现了译者深厚的功力和对原著的深刻理解,值得为之点赞。

评分

深入探讨这本书给我的“行动指南”价值。很多人读完心理学书籍后会陷入一种“知道但做不到”的困境,理论上我理解了问题所在,但实际生活中依然会故态复萌。然而,此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提供的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基于对“生活目标”这一核心驱动力的重新定义。它反复强调的“社会情怀”(Gemeinschaftsgefühl)的概念,提供了一个清晰且可衡量的行为导向——即,你的所有努力和选择,最终应当服务于你与他人的连接和贡献。这不再是“我要更成功”或“我不能失败”这种基于恐惧的设定,而是一种基于“连接”的积极追求。这种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内在的动机引擎。它让我开始审视那些微小的日常决策:我今天的抱怨,是在寻求优越感,还是在尝试建设性地参与?这种持续性的、应用于日常的自我校准机制,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远远超出了任何关于“克服自卑”的短期技巧。

评分

阅读体验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其“热销”的群众基础所带来的共鸣感。虽然我是在安静的个人空间阅读,但总感觉自己是站在了无数前人智慧的肩膀上。这本书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并不断推出新版本,绝非偶然,它触及了人类经验中最核心、最普遍的困境——那种深植于生命初期的不安全感和试图弥补它的努力。我发现自己在某些章节的标记和思考,竟然与网络上其他读者的解读惊人地相似,这提供了一种奇特的“集体理解”的慰藉。这种跨越时间和地域的共鸣,比任何单独的理论阐述都更有力量。它告诉我,我的挣扎不是孤立的,我的困惑是人类共同的课题。这种被理解和被验证的感觉,是任何一本新锐的、尚未经过时间检验的“快餐式”成功学书籍所无法给予的。它让我感到踏实,知道自己正在学习的是一套经过数代人验证的、关于如何构建有意义人生的基本准则。

评分

还有测试,和故事,不多说,看图吧。

评分

止于欣赏,何如拥有。丰富人生!

评分

想过奋不顾身

评分

像我这样寻找的人

评分

趁着过年有时间在京东买了好多书,放着一本一本慢慢看。

评分

一下子买了4本,都不错哦。

评分

还没开始看呢,希望可以从中发到一点。

评分

像我这样碌碌无为的人

评分

买了好多好多的书就是看不下去怎么办?书还是不错很超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