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轮滑运动技术与训练

速度轮滑运动技术与训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显墀,孙一,蒙猛 编
图书标签:
  • 速度轮滑
  • 轮滑技术
  • 轮滑训练
  • 运动训练
  • 竞技体育
  • 轮滑运动
  • 速度轮滑技术
  • 轮滑技巧
  • 体育运动
  • 轮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体育出版社
ISBN:97875009478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391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轮滑协会推荐培训用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1
字数:3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速度轮滑运动技术与训练》是中国轮滑协会推荐的培训用书,内容比较系统全面,介绍了速度轮滑运动的技术和训练方法,包括速度轮滑运动的由来、分类与发展情况,速度轮滑的入门教法,速度轮滑滑行的技术、教学与风格,速度轮滑的训练方法,以及比较场地、器材和服饰等。

作者简介

  孙显墀,1932年出生,山东省文登市人,1958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斯大林中央体育学院。曾任中国男子速滑队教练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速滑队总教练兼科研室主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中国滑冰协会速滑教练委员会主任、国家体委速滑技术代表、哈尔滨体育学院速滑专业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是我国速滑界荣获“体育运动荣誉奖章”的第一人。孙显墀结缘并受益于双排四轮轱辘板鞋,在1953年的全国冰上运动大会速滑全能项目比赛中,首创了1500米全国纪录,是我国第一代速滑运动员中的佼佼者。在担任中国男子速滑队教练员期间,孙显墀培养出了王金玉和罗致焕两名世界级的优秀运动员。在“八一”速滑队任教期间,他研制出了MS一502体育综合训练台、平面滑行板和固定自行车,填补了我国速滑训练器材的空白。同时培养出优秀运动员马太山,在1981年全国速滑冠军赛中夺得1500米冠军。退休后,孙显墀自办速滑、轮滑业余训练班,在2000—2002年全国速度轮滑锦标赛中连续3年夺得团体总分冠军。在多年的从教历程中,他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速滑运动员及教练员。生命不息,笔耕不止。如今,孙显墀已年逾80,但从未停止对速度滑冰、速度轮滑运动的关注和热爱,一直专注于速度滑冰、速度轮滑的理论研究。
  
  孙一,女,1986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与体能训练学士,香港教育学院体育教育与健康学硕士,速度轮滑国家级运动健将、国家级裁判员。现就职于香港保良局林文灿英文小学,任体育科科长、校行政组成员、副主任,同时参与中文课、轮滑课等日常教学工作,并于2013—2014年担任香港滚轴运动总会委员。1996年,10岁的孙一开始接触速度滑冰、速度轮滑专业训练,9币从我国著名速度滑冰教练员孙显墀。2002年,年仅16岁的孙一代表辽宁省参加第2届全国体育大会,一举夺得速度轮滑500米冠军、300米亚军。自此,她开始在国内轮滑界崭露头角。截至2005年,她先后获得8次速度轮滑全国冠军,并达到速度滑冰5000米,速度轮滑300米、500米、1000米国家级运动健将水平。2004—2010年,孙一先后就读于北京体育大学及香港教育学院,这期间她专注于速度滑冰、速度轮滑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在《冰雪运动》和《体育学刊》等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
  
  蒙猛,1958年出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哈尔滨体育学院冬季奥林匹克学院院长,是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黑龙江省体育教育训练学(冰雪方向)重点学科后备带头人,黑龙江省模范教师,黑龙江省速度滑冰教学团队带头人、“黑龙江省工人先锋号”班组长,主要从事冰雪运动基础理论与训练方法的研究。多年来他一直工作在教学、训练、科研第一线,承担本科生、研究生速度滑冰课程的教学、训练、科研及管理工作,由他研发的新型KLAP教学速滑冰刀,实现了KLAP冰刀新的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属国内首创。在工作中,他注重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先后编著的《冰上运动》《速度滑冰裁判法》《中国冬季运动史》和《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速度滑冰》等教材均属国家体育总局审定并推广的体育院校通用教材及教练员岗培教材。作为负责人,他承担的各级科研项目先后获省、部级成果奖励8项。1986年至今,多次担任全国速滑锦标赛、冠军赛、全运会及各类全国性比赛的裁判长,并先后9次担任速滑世界杯赛、大冬会副裁判长工作。2001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1998—2001年度国家级全国体育竞赛优秀裁判员”,2004年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高层次裁判人才培养对象,为我国速滑竞赛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轮滑运动的由来与分类
第二节 国内外速度轮滑运动的发展概况
一、速度轮滑运动的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
(二)第二阶段
(三)第三阶段
(四)第四阶段
二、速度滑冰受益于轮滑的历史情节
三、速度轮滑受益于直排轮的历史情况
四、速度轮滑和速度滑冰两栖运动员创奇迹
五、我国速度轮滑运动的发展情况

第二章 轮滑运动的入门教法——轻轻松松学轮滑的三步曲
第一节 第一步:初学前的准备,解决三个感觉
一、对轮滑器材和服装的感觉
(一)头盔
(二)护腕
(三)护肘
(四)护膝
二、对轮滑支撑与对地面的感觉
三、对滑轮滚动而产生“滑动”的感觉
第二节 第二步:初学人门不难,越学兴趣越浓
一、在草地和软地面上的站立
二、在硬地面上的站立
三、使用不同轮刃的站立
四、选择不同脚位的站立
(一)V字形站立
(二)A字形站立
(三)剪式站立
五、原地单腿支撑平衡动作
六、原地移动身体重心动作
七、原地平抬轮滑鞋踏步动作
八、原地蹲起动作
九、原地两脚交替前后滑动动作
十、向体侧和向前做高抬腿移步动作
十一、直道滑行动作
(一)直道单腿蹬地后双蹲惯性滑动作
(二)直道双腿交替蹬地,单、双腿交替滑行动作
(三)葫芦步滑法
(四)横向移动重心动作
(五)蹬动与滑步相协调的动作
十二、弯道滑行
(一)转弯动作
(二)站立向左交叉压步走
(三)站立向左连续交叉压步走
(四)右腿连续单次蹬地动作
(五)右腿连续两次蹬地后左腿单腿向左倾倒动作
(六)右腿两次蹬地后左腿向右蹬地动作
(七)弯道连续交叉压步动作
(八)向左交叉压步的控制动作
第三节 第三步:强身健体有道,安全非常重要
一、轮滑鞋制动器停止法
二、T字形停止法
三、旋转停止法
四、A字形点地停止法
五、向前跪趴式摔倒法
六、安全的站立方法

第三章 速度轮滑滑跑技术、教法与风格
第一节 速度轮滑滑跑技术的运动解剖生理特点与术语
一、速度轮滑滑跑技术的运动解剖与生理特点
(一)速度轮滑运动解剖特点
(二)速度轮滑运动生理特点
二、技术术语
第二节 速度轮滑滑跑基本姿势及其教法
一、速度轮滑滑跑基本姿势
(一)速度轮滑滑跑基本姿势的变化
(二)静态滑跑姿势通用基本标准
(三)动态中的滑跑姿势分析
(四)保持正确滑跑基本姿势的几点知识
二、速度轮滑滑跑基本姿势的教法
第三节 速度轮滑滑跑技术分析、教学方法、滑跑特点与风格
一、技术分析
(一)直道滑跑技术分析
(二)弯道滑跑技术分析
(三)起跑技术分析
(四)冲刺技术分析
(五)超越与尾随技术分析
(六)接力技术分析
二、速度轮滑直道双蹬技术及其教学方法与教学建议
(一)双蹬技术
(二)双蹬技术的教学方法
(三)双蹬技术教学的建议
三、速度轮滑短、中、长各项目的滑跑技术特点
(一)公路200米与场地300米滑跑技术特点
(二)500米与1000米滑跑技术特点
(三)长距离与马拉松滑跑技术特点
四、关于速度轮滑滑跑技术风格问题
(一)滑跑技术风格的内涵
(二)滑跑技术风格的现状
(三)滑跑技术风格的顶峰感悟(高峰体验)

第四章 速度轮滑运动的科学训练
第一节 速度轮滑运动的特点与规律
一、速度轮滑、短道速滑、速度滑冰的相关与区别
二、速度轮滑运动的能量训练与供能特点
(一)速度轮滑能量训练分类
(二)关于能量训练的特征及训练手段
第二节 速度轮滑运动的训练方法
一、持续训练法
(一)持续训练法的构成因素
(二)持续训练法的运用
二、间歇训练法
(一)间歇训练法的构成因素
(二)间歇训练法的运用
(三)间歇训练法的注意事项
三、重复训练法
(一)重复训练法的构成因素
(二)重复训练法的运用
四、循环训练法
(一)循环训练法的构成因素
(二)循环训练法的运用
五、短冲训练法
(一)短冲训练法的构成因素
(二)短冲训练法的运用
六、变速训练法
(一)变速训练法的构成因素
(二)变速训练法的运用
七、法特莱克训练法
(一)法特莱克训练法的构成因素
(二)法特莱克训练法的运用
八、项目体力定型训练法
(一)项目体力定型训练法的构成因素
(二)项目体力定型训练法的运用
九、变换训练法
(一)变换训练法的构成因素
(二)变换训练法的运用
十、测验、比赛法
(一)测验、比赛法的构成因素
(二)测验、比赛法的运用
第三节 速度轮滑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一、速度轮滑运动员的一般体能训练
(一)力量训练
(二)速度训练
(三)耐久力训练
(四)柔韧性和关节灵活性训练
(五)灵敏性训练
二、速度轮滑运动员的专门性体能训练
(一)速度轮滑运动员的基本功动作
(二)速度轮滑运动员的专门性体能训练手段
第四节 速度轮滑运动的战术训练
一、速度轮滑运动战术的内容与特点
二、速度轮滑不同项目的战术特点
(一)公路200米个人计时赛和场地300米个人计时赛
(二)500米计时赛
(三)1000米计时赛
(四)5000米(或10000米)积分淘汰赛
(五)长距离淘汰赛
(六)马拉松赛
三、速度轮滑战术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一)战术训练方法
(二)战术训练手段
(三)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四)教练员在竞赛中的指挥
第五节 速度轮滑训练计划的制定
一、多年训练规划
二、全年(大周期)训练计划
(一)全年各训练时期的任务
(二)全年各时期训练的内容与手段
(三)全年各时期训练负荷与比重的安排
三、月(中周期)训练计划与小周期训练计划
(一)月(中周期)训练计划
(二)小周期训练计划
四、课时计划(教案)

第五章 速度轮滑比赛的标准场地、运动器材与服饰
第一节 速度轮滑比赛的标准场地
一、速度轮滑场地赛标准场地
二、速度轮滑公路赛跑道
第二节 速度轮滑运动员的器材与服饰
一、速度轮滑运动员的器材
二、速度轮滑器材的保养
三、速度轮滑运动员的服饰
编后语
《极限飞跃:自由式滑板的艺术与实践》 一、 序言:打破界限,玩转天空 在你手中的这本书,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运动的指南,它是一份邀请,邀请你进入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自由式滑板。我们常常将滑板与街头、叛逆、或是某种亚文化联系在一起,但自由式滑板(Freestyle Skating)早已超越了这些刻板印象,发展成为一项集技术、创造力、勇气和美学于一体的运动。它是一种与地面“对话”的艺术,一种将物理定律在空中重塑的游戏。 这本书将带你踏上一段深度探索自由式滑板的旅程。我们将剥开层层外衣,深入理解这项运动的核心——那些令人惊叹的平衡技巧、流畅的动作连接,以及如何将个人的风格融入每一次腾空与旋转。我们不仅仅要教你如何“滑”,更要教你如何“飞”,如何在滑板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节奏。 二、 第一章:自由式滑板的灵魂——起源与演变 在深入技术细节之前,了解自由式滑板的历史和发展至关重要。它并非横空出世,而是从早期的轮滑运动中汲取养分,逐渐演变成如今的独立体系。 轮滑的萌芽与早期探索: 回顾轮滑运动的起源,从最初的简陋木轮滑板,到机械化滚轮的出现,轮滑作为一种娱乐和交通方式逐渐普及。在早期,一些勇于尝试的轮滑爱好者便开始探索滑板的更多可能性,包括在平地上进行一些简单的旋转和平衡动作。 街头文化的滋养与自由式初现: 20世纪后期,随着街头文化的兴起,滑板作为一种表达个性的载体,催生了街式滑板(Street Skating)的繁荣。而在街式滑板之外,一些滑手开始将重心放在纯粹的技巧展示和动作创新上,这便是自由式滑板的雏形。早期的自由式滑板更侧重于原地技巧,如各种脚部摆动、重心转移和基础的站姿变化。 竞技化与现代化发展: 随着滑板运动的不断发展,自由式滑板也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竞技体系。引入了更复杂的动作组合、更具观赏性的技术,以及更严格的评分标准。如今的自由式滑板已经发展出多个分支,包括传统的自由式(Classic Freestyle)、花式刹车(Freestyle Sliding)、极限自由式(Extreme Freestyle)等,每个分支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技术要求。 当代自由式滑板的图景: 探讨当前自由式滑板的国际赛事、知名选手、以及其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它已不再是小众的运动,而是吸引着全球无数年轻人的目光,成为一种展现活力、创意和挑战自我的时尚生活方式。 三、 第二章:万丈高楼平地起——自由式滑板的基础构建 任何高难度技巧都离不开扎实的基础。本章将为你打下坚实的自由式滑板根基,让你从“站稳”到“掌控”。 装备的秘密:选择你的战友 滑板的选择: 尺寸、板面形状、材质、灵活性(Flex)对自由式滑板的影响。为何不同类型的滑板适合不同的技巧和滑手? 轮子的考量: 硬度(Durometer)、直径、形状如何影响滑板的抓地力、速度和易于做出某些技巧的程度。 轴承(Bearings): ABEC等级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滑板的滑行顺畅度。 鞋子的搭配: 选择一双合适的滑板鞋,提供保护、抓地力和脚感。 姿势与平衡:站立的艺术 基础站姿: 前脚、后脚的位置,重心分布,膝盖的微屈,身体的放松。 重心转移: 如何通过身体的细微调整来控制滑板的方向和稳定性,这是所有技巧的基石。 原地平衡练习: 在静止状态下,练习保持身体的稳定,熟悉滑板的晃动感。 启动与滑行:流畅的开始 推地起步: 正确的推地方式,确保顺畅的加速。 基础滑行: 保持身体平衡,利用惯性滑行。 转弯技巧: 简单的脚部发力和身体协调,实现小幅度的转向。 刹车的基本功:安全第一 脚刹(Foot Brake): 最基础也最常用的刹车方式,详细讲解发力点、角度和时机。 滑行刹车(Skid Brake): 利用滑板的侧面与地面摩擦来减速,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场地。 安全意识: 学习如何在各种情况下有效地控制速度,避免摔倒。 四、 第三章:舞动乾坤——自由式滑板的核心技巧解析 这一章是本书的重头戏,我们将深入剖析自由式滑板中最具代表性和观赏性的核心技巧。每个技巧都会进行详细的步骤分解,并附带要点提示。 原地技巧(Ground Tricks): 旋转类: 360° 旋转(360 Spin): 从原地开始,如何利用身体的惯性和脚部的配合完成一个完整的360度旋转。 180° 旋转(180 Spin): 更基础的旋转技巧,分解动作要领。 更小的原地旋转(Manual Spin, Toe Spin, Heel Spin): 专注于脚尖或脚跟的轻微发力,实现小幅度的原地摆动。 平衡与控制类: Manual(前轮离地滑行): 如何找到重心支点,仅以前轮着地进行滑行。 Nose Manual(后轮离地滑行): 与Manual相对,以鼻板(板头)为支点进行滑行。 Wheelie(单脚站立滑行): 仅用一只脚踩在滑板上,另一只脚离地进行滑行,极具挑战性。 站姿变化类: Foot Cross(脚部交叉): 快速切换双脚的位置,实现身体的连续摆动。 One-Foot Spin(单脚原地旋转): 一脚踩在滑板上,另一只脚离地完成旋转。 动态连接与滑行技巧(Transition & Flow Tricks): 基础滑行中的变化: Carving(长距离流畅转弯): 利用身体的倾斜和滑板的弧度,进行大幅度的流畅转弯。 Power Slide(动力滑行/甩尾): 快速改变滑板方向,利用滑板侧面与地面摩擦产生的一种滑行效果。 踏板动作(Footwork)与组合: Step Over/Under(跨越/脚下穿越): 如何在滑行过程中,将脚从滑板上跨过或从脚下穿过。 Foot Plant(脚部着地): 在滑行过程中,将一只脚短暂地踩在地面上,支撑或改变方向。 进阶飞跃与空中技巧(Aerials & Advanced Tricks): Ollie(豚跳): 自由式滑板中至关重要的跳跃技术,详细讲解前后的弹跳、板面踢平的配合。 Ollie Variants: Pop Shuvit(后脚甩板跳): 在Ollie的基础上,利用后脚踢动滑板完成180度的原地旋转。 Kickflip(翻板): 利用前脚的踢板动作,让滑板在空中完成360度的纵向翻转。 Heelflip(跟翻): 与Kickflip相反,利用脚跟的力量完成滑板的纵向翻转。 组合技巧: 将Ollie、Shuvit、Kickflip等基础空中技巧与原地技巧、滑行技巧进行连接,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动作序列。例如:Ollie to Manual,Kickflip to 360 Spin等。 五、 第四章:从量变到质变——系统化训练方法与进阶 掌握了单一技巧,下一步就是如何将它们融会贯通,形成流畅的动作风格,并不断挑战更高的难度。 训练的原则: 循序渐进: 从基础到进阶,切勿操之过急。 重复与精炼: 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反复练习,直到熟练和稳定。 多样性: 训练不同的技巧,保持身体的协调性和全面性。 节奏感与流畅性: 关注动作之间的连接,而非孤立的技术展示。 训练计划的制定: 热身与拉伸: 充分的身体准备,预防运动损伤。 基础动作巩固: 每天的训练都要从基础站姿、滑行、刹车开始。 技巧分解练习: 针对性地练习当天想要攻克的技巧。 动作连接与组合: 将已掌握的技巧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的动作序列。 模拟比赛: 尝试在一段流程内连续完成多个技巧,锻炼体能和心理素质。 放松与恢复: 运动后的舒缓,帮助肌肉恢复。 克服瓶颈与心理建设: 恐惧心理的应对: 如何安全地摔倒,如何建立信心。 挫败感的调整: 面对重复的失败,如何保持积极心态。 倾听身体的声音: 认识到休息的重要性,避免过度训练。 提升创造力与个人风格: 观察与模仿: 学习其他滑手的优点,但要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特色。 尝试与创新: 在熟悉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新的动作组合或技巧变种。 找到你的“Flow”: 自由式滑板是关于表达,找到属于你自己的节奏和风格。 六、 第五章:滑板之外的世界——安全、社区与未来 自由式滑板不仅是一项运动,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区文化。 安全第一:保护好自己 护具的重要性: 头盔、护肘、护膝、护腕的选择与佩戴。 安全摔倒的技巧: 如何利用身体的柔韧性,将摔倒的冲击力降到最低。 场地选择: 选择平坦、干净、无障碍物的场地。 天气因素: 避免在雨天、雪天或潮湿路面滑行。 滑板社区:一起分享,共同进步 参与滑板聚会和活动: 与其他滑手交流经验,互相鼓励。 尊重与友善: 无论技术水平如何,都应保持尊重和友善的态度。 线上社群: 利用网络平台学习、分享和交流。 自由式滑板的未来展望: 技术的不断革新: 预见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具想象力的技巧。 运动的普及与发展: 自由式滑板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滑板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如何将自由式滑板的精神发扬光大。 七、 结语:你的天空,由你定义 《极限飞跃:自由式滑板的艺术与实践》不仅仅是一本教程,它是一本邀请你去探索、去创造、去飞翔的指南。自由式滑板的魅力在于它的无限可能性,在于它鼓励你打破常规,挑战极限。当你踏上滑板,你便掌握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钥匙。在这里,地面是你的画布,天空是你的舞台。现在,是时候启动你的引擎,体验这场属于你的“极限飞跃”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实在让人大开眼界,尤其是在深入探讨现代足球战术体系的演变这一块。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足球哲学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从早期强调身体对抗的“英式足球”到后来注重技术和团队协作的“全攻全守”,再到如今席卷世界的“高位压迫”和“控球主导”,每一个阶段的战术革新都被剖析得淋漓尽致。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中场组织核心角色的变化——从传统的古典前腰(Number 10)如何逐渐被“伪九号”和组织型后腰所取代,这种演进不仅仅是位置的变化,更是对比赛空间理解的革命。书中引用了大量经典比赛的录像分析作为佐证,使得抽象的战术概念变得非常直观。例如,书中对比了瓜迪奥拉的“位置进攻理论”与克洛普的“反抢哲学”在构建进攻宽度和纵深方面的差异,分析得极其精辟。对于任何一个希望从球迷变成半个球探或者教练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理解现代足球复杂性的绝佳框架,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更解释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下一步可能走向何方”。读完之后,再去看球赛,简直如同获得了一副全新的透视眼镜,能清晰地看到场上十一个人的跑位逻辑和教练的临场意图。

评分

我最近拜读了一部关于量子信息科学的入门教材,它对复杂概念的处理方式堪称典范。作者极其巧妙地避开了过于晦涩的纯数学推导,而是采用了大量的类比和思想实验来阐述量子纠缠、叠加态和量子隧穿效应。例如,在解释量子比特(Qubit)时,书中使用的类比工具非常生动,帮助初学者迅速建立起宏观直觉与微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我个人特别欣赏作者对“测量问题”的讨论,书中清晰地梳理了哥本哈根诠释、多世界诠释等不同学派的观点及其核心分歧,使得读者能理解这个领域尚未完全统一的理论前沿。此外,书中对量子计算在加密技术(如Shor算法)和材料模拟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前瞻性的描绘,让读者意识到这不仅仅是纯理论研究,而是关乎未来科技走向的核心领域。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也十分用心,复杂的三维波函数图示化得简洁明了,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是一本真正能让理工科背景稍弱的读者也能有所收获的优秀科普读物。

评分

这份关于古代文明农业灌溉系统的研究资料,其深度和广度令人叹为观止。作者没有满足于简单罗列各个文明的工具,而是致力于挖掘不同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他们的取水智慧。比如,对比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依赖河流泛滥的“引渠系统”与纳斯卡文明在干燥山麓地区构建的“普基奥斯(Puquios)”地下引水隧道的结构差异和维护难度。书中对材料科学的探讨也十分精彩,比如古罗马混凝土在水下环境的耐久性机制,以及早期陶土管道的烧制温度如何影响其抗压强度。最令我震撼的是,作者通过考古数据和气候模型重建了数个失落的灌溉网络的工作流程,甚至估算了其在鼎盛时期能供养的人口数量。这绝非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它融合了历史学、工程学和社会人类学的视角。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那些古人面对恶劣自然条件的坚韧与创造力,他们对水资源分配的管理智慧,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这本书清晰地展示了技术如何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成为决定社会结构稳定与否的关键要素。

评分

这份关于全球供应链管理中“最后一公里”物流效率提升的案例研究报告,内容详实得令人震惊。报告不只是泛泛而谈“优化”,而是深入到了城市微循环配送的微观层面。作者通过对多个国际大都市的实地调研,系统性地对比了无人机配送、地下管道系统(如Hyperloop的早期构想)以及智能电动自行车车队在特定城市环境下的效费比和碳排放水平。其中关于“动态路由算法”的章节最为引人注目,它展示了如何利用实时交通数据和AI预测模型,将传统固定路线的配送效率提升了近35%,尤其是在应对突发性交通管制或极端天气时表现出的鲁棒性。报告中还详细剖析了“最后一公里”的人力资源困境,分析了骑手劳动强度与城市法规之间的博弈,并提出了建立区域性共享物流中心的创新性建议。这份报告的价值在于其数据的颗粒度极高,它为城市规划者和物流企业高管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基于实证数据的优化蓝图,是理解现代商业流通最后一环瓶颈与机遇的宝贵资料。

评分

这是一本关于十九世纪欧洲文学思潮中“自然主义”流派的深度剖析之作。作者的论述结构非常严谨,从巴尔扎克的社会观察到左拉的“实验小说”方法论,再到易卜生戏剧中对社会病灶的无情揭露,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思想谱系。特别精彩的是,作者探讨了科学实证主义思潮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解释了为什么这些作家如此热衷于描绘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决定性”作用,将人视为社会和生理条件的产物。书中对具体文本的分析极其锐利,比如对《卢贡-马卡尔家族》系列中遗传学主题的批判性解读,揭示了自然主义在追求客观性过程中可能陷入的宿命论陷阱。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没有将这些文学流派孤立看待,而是将其置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动荡和阶级矛盾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展现了文学如何成为那个时代最敏锐的社会诊断工具。对于研究现当代文学理论和欧洲社会史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它教会我们如何透过文学的表象,看到其背后深刻的哲学根基与历史动力。

评分

满意……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满意……

评分

满意……

评分

满意……

评分

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