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传奇,从读懂原著开始
○书香累世的陈微明,何以由“名儒”变身“武痴”?
○得杨澄甫亲传,《太极拳术》《太极剑》《太极答问》,重现太极拳授受过程
○二水居士广据史料经典,严谨点校
○阐明“抟气致柔、动静交修”之拳理
陈微明出生在累世为儒的家族,担任过《清史稿》的编修,他何以会开设拳社、鬻拳课徒?又怎么以文入武,以武入道,走上性命之学践行之路?
著名太极学者二水居士通过解读《太极拳术》《太极剑》《太极答问》,揭秘了以太极拳为代表的近代武学,如何向先秦至宋明的圣人之学汲取精华,升华为修身明道的大学问。
本书在民国原版影印的基础上加以全新校注,载陈微明之师杨澄甫早期拳照,为研究杨家太极拳的重要史料。
陈微明(1881—1958年),湖北蕲水人,曾任清史馆纂修之职,30岁习太极拳,以文入武,终成武术名家。师从孙禄堂、杨澄甫等武术大师,创立致柔拳社,是继杨澄甫之后的杨式太极中兴人物。
二水居士,著名太极学者,师从金仁霖老师,系统学习杨式叶大密老师一脉太极拳之拳技、拳理、拳史。
创立一多庐太极文化传播公司,致力于太极拳传播与推广。校注出版《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太极法说》等书。
剖晰毫芒。
——李景林
柔能克刚。
——褚民谊
《太极拳术》
张真人传
太极拳源流
太极拳十要
太极拳式
合步推手
顺步推手
活步推手
太极拳论注
太极合老说
……
《太极剑》
……
《太极答问》
太极拳源流之补遗与小说之辩正
太极拳之姿式
太极拳之推手
太极拳之散手
太极拳之劲
太极拳之导引及静坐法
学太极拳者之体格及成就
太极拳之效益
太极拳单式练法
太极拳单式图
……
太极拳之姿式
问:太极拳自揽雀尾至合太极,七十余式①,三丰时所传。即是如此,抑有所变动耶?
答:闻以前太极拳,是单式练法,而不连贯。不知始于何时,将单练之各式,连为一气。以愚意揣之,大约始于王先生宗岳。因先生所作《太极拳论》,有各式之名目,系连为一气也。故宗岳先生,对于太极拳术,其功绝伟。若不连为一气,恐早失其传矣。
注释
①七十余式:式势计算方式不尽相同,概说其数。
二水按:微明先生《太极拳术》目录下之“太极拳式”自“太极起式”至“合太极”,合计八十式。而正文则以“揽雀尾”起,述至“合太极”,凡图例五十帧,文字详述五十四例,重复略说二十余式。且目录中“左右分脚”为一式,正文详述为“左分脚”“右分脚”两式。目录中“揽雀尾”“单鞭”皆作两式,正文详述简作“上步揽雀尾单鞭”,或简作“进步揽雀尾单鞭”……
……
余从永年杨澄甫先生学太极拳八年,以资质鲁钝,故有所疑,辄喜请问。先生亦不惮烦,谆谆诲余。中间先生南游,余曾从少侯先生学三月,亦颇闻其绪论。乙丑来沪,创办致柔拳社,教授太极拳。当时太极拳之名,知者尚鲜。不谓四年以来,风发云涌,学者必太极拳之是学,教者必太极拳之是教,浸浸乎盛矣。或谓余太极南来,先锋当属之君,余何敢当哉。太极拳之普及兴盛,可以强种国,固足欣幸。然又恐其泛滥而失其本源,流动而忘其规矩,溷杂而违其精意,是不可不虑也。爰以平日闻诸先生之讲说,作为问答若干节,聊以贡于有心于太极者。所不知者,不敢言也。再者每得各方赐书,问函授之法。太极拳运转圆曲,绵绵不断,口传手授,尚难得其准则,何能以笔墨形容。然昔许宣平,传三十七势,本是单式练法。今师其意,将太极拳中最要之式择出,为单练式,详细叙说,加以图式,较为简易可明,虽不连贯,其有益于却病延年,无丝毫之异也。
已已秋陈微明识于吉祥轮室
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可以说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在如今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纸质书的阅读体验往往被忽视,但这本则恰恰相反。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使是长时间的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一些技术性的图文对照部分,做得非常清晰明了。很多复杂的动作要领,仅凭文字描述往往难以理解,但这里配合的图示精准到位,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也反映出他们对武学文化的认真传承。可以说,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愉悦的体验,让人愿意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句。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目录结构设计得极其巧妙。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章节,更像是一张指引图,清晰地标示出知识的走向和重点。从基础的理论框架到具体的应用探讨,每一步都衔接得自然流畅,毫无跳跃感。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一些反思性的小标题,这些看似简单的总结,实则引导读者停下来消化吸收刚刚学到的知识,避免了囫囵吞枣。这种引导性的阅读节奏,对于需要反复琢磨的武学内容尤为重要。它让阅读过程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变成了主动的探索和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和兴趣。
评分这部书的封面设计,一开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那种古朴又不失典雅的风格,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对传统武学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在那些看似缓慢的动作中蕴含着无穷的哲理。这本书的装帧很用心,纸张的质感摸起来也很舒服,翻阅起来是一种享受。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内文,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部分,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整理和注释上的严谨态度。尤其是一些插图和版式的设计,既保留了古典韵味,又在现代阅读体验上做了很好的平衡,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武学专著,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整体而言,从视觉和触觉上,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对内部内容的期待,让人觉得这是一次物有所值的购书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基调非常沉稳、内敛,没有那种浮夸的“速成”或“秘籍”的暗示,这正是我所欣赏的。真正的武学,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捷径,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体悟。作者似乎深谙此道,他所传达的理念更侧重于心性的修炼和对传统精髓的领悟,而非单纯的招式套路。这种注重内在修为的探讨,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武术技巧,更像是在进行一次关于自我修养的对话。书中对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脉络的梳理,也十分到位,使得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些武学思想产生的土壤,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实践。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内容的详实程度令人惊叹。我平时接触的武学资料多半零散且缺乏系统性,而这本书的编排结构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感非常清晰,仿佛作者搭建了一个严密的知识体系,引导读者逐步深入。我特别留意了它对一些关键概念的解析方式,那种深入浅出的阐述,即使是对武学新手来说,也不会感到过于晦涩难懂。它没有采取那种高高在上、故作玄虚的论调,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注重实践的方式来讲解理论,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这种扎实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表达,让我对后续的阅读充满了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