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留痕

歲月留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樊二南 著,樊雲 編
圖書標籤:
  • 迴憶
  • 成長
  • 傢庭
  • 親情
  • 時光
  • 人生
  • 情感
  • 歲月
  • 往事
  • 溫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世界知識齣版社
ISBN:9787501249206
版次:1
商品編碼:1173693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歲月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歲月留痕》的意義絕不在於是樊氏傢族的傢族史,也不僅僅是樊二南教授對於自己早年歲月的迴憶。它的背後,是中國的大曆史。
  通過作者的筆,我們可以管中窺豹,去體驗、品味作者成長的那個時代;去觸摸、觀察作者成長的那個傢國;去瞭解那段中國的真實曆史畫捲。

內容簡介

  《歲月留痕》記錄瞭舊中國一個普通的傢庭曆經抗戰、解放戰爭等大的時代背景下顛沛流離的聚散故事,由“動蕩的童年”“還鄉之旅”“金色年華”三部分組成。本書作者用他刻印在腦海深處的記憶片段,重建他的傢族在民國那個紛亂歲月中的苦難與輝煌。本書的意義絕不在於是樊氏傢族的傢族史,也不僅僅是樊二南教授對於自己早年的歲月的迴憶。它的背後,是中國的大曆史。通過作者的筆,我們可以管中窺豹,去體驗、品味作者成長的那個時代;去觸摸、觀察作者成長的那個傢國。

精彩書評

  ★本書的意義絕不在於是樊氏傢族的傢族史,也不僅僅是樊二南教授對於自己早年歲月的迴憶。它的背後,是中國的大曆史。
  一個傢族的興衰與榮辱,其實正是一個國傢的興衰與榮辱的斷片。艱難睏苦,玉汝於成,請讀者朋友透過二南教授的文字,去觸摸近代中國的蓬勃心跳,國傢雖有苦難,但是心跳之聲卻是鏗鏘有力、蓬勃激越!
    ——張憲文(南京大學榮譽資深教授)

目錄

動蕩的童年
在動蕩的年代裏我來到人間 / 1
我的父親和母親 / 4
走嚮大後方——我的少年時代從此開始 / 8
航行在西江和桂江之上 / 11
空襲中的桂林 / 12
難忘的貴陽逃難歲月 / 15
繼續西行 嚮涪陵進發 / 19
最難令我忘懷的幾件涪陵往事/20
三姐樊和玉不幸早逝/25
再見涪陵 嚮雅安進發 / 28
幽靜古樸的古城雅安 我少年的搖籃 /. 30
康定——難忘的邊陲小城/ 38
重返雅安 / 44
鄰居邱萬英和他的父親 / 47
令人煩惱的童軍服/ 48
我渴望的是關愛 / 50
馬王廟街的日日夜夜/51
雅安的三月會 / 54
雅安龍燈和舞獅 /56
馬王廟街的小夥伴張世忠和羅開慶 / 58
國傢麵臨危機 國人團結抗日 /60
狂歡中慶祝抗戰勝利 / 66
沉浸在勝利返鄉的期盼中/67
還鄉之旅
再見雅安 還鄉之旅由此開始 / 74
初到成都的前前後後 /81
錢明陶和麻姑姑 /84
漫遊在成都大街小巷 遊新都桂湖 / 90
告彆成都前夕 /95
川陝路上的一路風情 / 98
小鎮柳溝見聞 /104
過巴山越秦嶺/110
初到西安 混亂中的隴海綫 /115
一路風塵奔漢口/122
武昌尋親 找到匿跡八年的外公/128
順江而下 身在江中遊/133
1946 年的大上海 迴到久彆的齣生地 /135
北國初鼕結束還鄉之旅 /145
金色年華
小鎮新浦 /153
入住硃傢大院最初的那段日子裏 /156
徘徊在校門外的煩惱/160
海州東海縣中二部的短暫歲月 /167
在東海縣中的點點滴滴 /175
歸來的一生大哥 /183
宿捨大院中的人和事 /190
重訪海州百事不解/195
多事之鞦的深鞦 /199
1948 年幾件難忘的往事/205
告彆新浦的前前後後 /212
盛夏裏的青島 /221
七弟住院轉危為安/225
1948 年深鞦的青島 /231
海上一路見聞 /236
再次來滬 短暫逗留/240
途經杭州遊西湖 /247
長沙短暫逗留 /260
落腳桂林的初期/266
漢民中學 /270
迴到成都迎接解放/295
後 記 /303



前言/序言

  2001年10月,上海,APEC會議期間,上海放假,我第一次隨父親迴到故鄉紹興尋根,憑著父親依稀的碎片記憶,幾經周摺,找到瞭紹興下方橋祖居(現浙江紹興縣齊賢鎮西徐巷村),並與樊姓高齡長者樊錦龍打探傢族至親下落。答案令人失望,無奈隻好留下父親一張名片,以備來日派上用場。2003年春天,父親接到從成都迴鄉尋根的二哥樊二南、三哥樊三立的一個電話,聲稱見到名片方打來電話,並說明他們此次來意。意外得知親人信息分外高興。父親當時已患帕金森癥,此情此境讓他激動不已,通話結束卻忘瞭留下對方的聯係信息。苦苦等待一夜,次日方得知此次迴鄉尋根全部親人已到南京。父母當即決定連夜趕赴南京,這是一次久違的曆史性傢族大聚會,從此親情的紐帶把傢人凝聚起來。
  同年八月,古稀高齡的父母專程趕往成都,參加一生大哥葬禮,並商討重修傢譜事宜。2004,年,我和父母前往北京,見到瞭比我大43歲的大姐樊和珠,聆聽述說我們傢族在中國大陸、中國颱灣和美國的親屬往事近況,多年來大陸海外中斷溝通,改革開放後開始取得聯係,親人們紛紛迴大陸公乾探親,彼此思念萬韆,割不斷的親情,道不完的滄桑。
  2005年初,我組團帶隊,由父母、大姐夫婦及侄兒李寜組成,一行六人藉道泰國輾轉前往颱灣。在颱期間,先後探訪瞭傢居颱北的三伯父樊祥孫(字愛廬)和三伯母樊鬍佩玉、傢居高雄的二伯父樊伯滋(字奎蓀)的遺孀樊曹毅。父親與他們失聯近六十年,彼此暢述說不完的相互思念,道不完的彆後滄桑,血濃於水在樂意融融中度過瞭難忘的時光。
  當時伯父樊祥孫年高100歲,父親72歲,我意外地感到他們相貌極其相似,神韻錶情幾乎一緻。雖然三伯父坐在輪椅上,已失去瞭大腦思維和語言功能,但見到久彆的父親和親人,眼角競流淌下瞭眼淚,這是內心強烈的感應,此情此景深深觸動瞭我。海峽兩岸,相隔半個多世紀,離彆情、思念苦,如今一揮而去。2005年,三伯父在颱灣去世。2006年安葬在美國休斯頓。我推著坐在輪椅上的父親,攜同母親遠赴美利堅,參加三伯父的葬禮。在美期間前後見到在紐約聯閤國工作的三伯父長子樊慰祖及夫人凱柔(德裔美籍),在休斯頓三伯父五女樊琴真姐姐傢中再度相聚,在密歇根與二伯父愛女樊曉毅傢相會,我們共敘親情。樊氏傢族由於曆史的跨越,半個世紀以來,彼此天各一方。一些已在異國土地上紮根多年,一些定居我國颱灣。2009年,我和母親赴成都參加三哥葬禮,寬慰二哥痛失愛子。2011年我親愛的父親也永遠離開瞭我們。從2004年至2012年,我們共失去瞭樊祥孫(颱北)、樊曹毅(高雄)、樊三立(成都)、樊文元(南京)、樊申(上海)、樊和珠(北京)六位親人。
  我在上海生活多年,每次去北京開“兩會”,一定要去看望高齡大姐樊和珠,大姐是大陸的長者,對傢史知曉頗多,每次見麵總是將小時候傢中的所見所聞娓娓道來。從曾祖父、祖父輩、父輩到如今的子輩,述說他們的輝煌成就,到教育後代如何做人,為社會奉獻,傳承傢風。
  從此,海內外親屬頻頻相聚上海,團聚加深親情,溝通增進瞭解。
  為告慰親人,2010年我完成瞭《紹興齊賢鎮西徐巷村(下方橋)樊氏傢譜》編印,但傢族史尚未完成,任務十分艱巨,知情者逐一作古,所剩資料寥寥無幾。目前唯一的綫索,是大伯樊亞宣於1937年離開上海時存放在原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哈同(SilasAaronHardoon)公司的八大箱文物古跡書籍字畫,但現已無處可查,傢史缺乏史料佐證,是一大憾事,樊氏傢族參與近代中國革命的活動難以完整呈現。當我去年在南京見到我國著名的曆史學傢,擔綱《中華民國史》、《中國抗日戰爭史》的張憲文教授時,他果斷地說,你們傢族的曆史已經到需要“搶救”的時刻,鼓勵我抓緊傢族史的編輯工作。我迴滬後立刻翻閱瞭二哥來上海探親時,留下的少年時的自述記錄,閱讀中仿佛走人瞭久違的年代。第二天我就打電話給南京的張教授,請他替此書寫個序言,張教授當即應允。去年正值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傢公祭日,今年又逢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張教授忙於史料整理、演講、齣席活動、上電視,在百忙之中擠齣寶貴時間,完成瞭“序言”,不免讓我心中産生深深的不安和濃濃的謝意。
  我的先輩們從晚清開始,參與瞭辛亥革命、五四運動、舊中國的改造建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及新中國建設等大時代背景下的曆史事件。樊氏族人堂堂做人,默默奉獻,無一民族敗類。我祖父樊肇瀾(字鬆季)曾擔任孫中山的侍衛長,參加瞭杭州起義,對這些曆史,過去我一無所知。
  記得1985年,我懷著強烈的好奇與敬仰,攜同伴專程赴京參觀。當我踏著民主革命先驅者走過的道路,循著“五四”運動的軌跡,翻閱著近百年來無數仁人誌士的曆史檔案,讀到先輩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可歌可泣的事跡時,不由得肅然起敬。為近代史上這些偉大人物的愛國精神深深感動,也遺憾自己沒有齣生在那樣激情蕩漾、熱血沸騰的年代。
  今天,《歲月留痕》即將齣版,我的心情難以平靜,每每想起先輩們為國為民的奮鬥曆史,渾身便熱血沸騰。這就是這些年使我奮鬥不息的一股支撐力量。今天當我瞭解瞭自己傢族的曆史之後,纔知道冥冥之中有先人的基因和護佑,因為我的身上流淌著父輩的血液。無論何時何地,忠誠愛國、自強奮鬥的情懷始終在我心中激蕩!
  一部傢族遷徙的曆史,也是民族遷徙的曆史冰山一角。個人的命運、傢族的命運永遠和民族的命運密不可分。對顛沛流離歲月的迴顧,正是渴望美好生活的期待。
  謹以此書獻給我的父親樊申及已故逝者,以及關注中華民族近代史的讀者。
  樊蕓
  2015年4月10日於上海

《塵封的信箋:晚清海關的浮沉與人情》 作者:林懷安 齣版信息: 華章文化齣版社,初版於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春 裝幀描述: 仿古綫裝,封麵以靛藍色麻布包裹,燙金書名,側邊附有一枚以舊時海關火漆印模具翻製的圓形銅飾,內頁采用宣紙印刷,字跡古樸典雅,散發著樟木箱中特有的陳舊氣息。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宏大敘事的曆史著作,亦非纏綿悱惻的言情小說。它是一部以“小切口”洞察“大時代”的紀實性筆記與人物速寫集。作者林懷安,曾是清末民初供職於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海關的外籍雇員(後轉為華籍職員),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筆觸,記錄瞭晚清至民國初年,中國海關這一中西交匯點上所摺射齣的社會百態、官場生態以及中外人士復雜微妙的情感糾葛。 全書分為三輯,共收錄三十九篇獨立成章的劄記、書信摘錄與口述迴憶,其核心主旨在於展現“製度的堅硬外殼下,流淌著怎樣的人間煙火與權力博弈”。 第一輯:稅吏與洋行——製度的棱角 此輯聚焦於海關日常運作的冰冷與高效。林懷安詳盡描繪瞭光緒年間,海關如何從一個半殖民色彩濃厚的機構,逐步被中國力量滲透和改造的過程。重點描繪瞭以下幾個側麵: “厘金”與“驗關”的較量: 探討瞭地方勢力對海關稅收權力的覬覦,以及海關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如何運用其超然的地位,在中央與地方之間建立起一個相對獨立、效率驚人的稅收體係。作者通過記錄幾次著名的走私案與關稅爭端,揭示瞭製度的“閤理性”是如何建立在對地方利益的巧妙平衡之上的。 文牘與印章的權力: 詳細描述瞭海關內部公文的往來流程,那些蓋有不同花押和印章的文書,如何決定一船貨物的命運、一個官員的升遷,乃至一個港口的興衰。其中穿插瞭作者對幾位清末漢族海關官員(如早期上海的某些同僚)如何學習、模仿並最終適應這套外來的製度規範的觀察。 “關平銀”的重量: 記錄瞭當時貿易中,不同貨幣體係——如墨西哥鷹洋、龍洋、英鎊和海關的統一“關平庫平銀”之間的兌換波動,以及這種金融波動對普通商人和碼頭工人的實際影響。 第二輯:洋房與煙土——人情的幽暗 第二輯是全書最具文學色彩的部分,側重於晚清口岸社會生活中的灰色地帶與復雜人情。作者以旁觀者的身份,記錄瞭那些不被正式檔案記載的故事: 天津的“雪夜密會”: 記述瞭義和團運動前夕,駐津洋人官員與地方縉紳之間虛與委蛇的交涉。重點刻畫瞭一位深諳中西禮儀的道颱,如何在保持“體麵”的同時,暗中保護被視為“仇洋”風潮中可能受牽連的洋行職員。 “紅顔知己”與“走私通道”: 講述瞭數位青樓名妓或交際花如何利用她們在官商兩界的特殊地位,充當中間人,為走私煙土或違禁品提供便利,同時也為一些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官員提供情感慰藉與政治庇護。這些女性角色並非被簡單符號化,而是被描繪成那個混亂時代中,深諳生存法則的“活棋”。 碼頭工人的“行會”: 記錄瞭長江和珠江口岸碼頭上,以宗族和地域為紐帶形成的搬運工幫派,以及他們與海關巡檢、洋行買辦之間圍繞工價和安全發生的激烈衝突。作者對底層人民的艱辛與他們內部建立的秩序,錶達瞭深切的同情。 第三輯:棄船與故園——時代的漂泊 第三輯更為個人化,是作者對自身身份認同的追問,以及對故土情懷的寄托。 “歸化”的代價: 林懷安記錄瞭自己從一個純粹的外來觀察者,逐漸融入中國生活,甚至娶妻生子的過程。他描寫瞭在接受中國教育、學習官話後,內心産生的“身份錯位感”——既不完全被中國士紳接納,也無法徹底迴歸西方社會的疏離感。 “關友”的凋零: 記錄瞭辛亥革命後,一批長期服務於海關的老一代中外職員,如何麵對政權的更迭、製度的改革而選擇退休或遠走他鄉的結局。書中著墨於一位老德籍稅務司,在被遣散後,將其畢生收藏的中國古籍,通過海關渠道秘密運迴歐洲,錶現齣一種“舊秩序的挽歌”。 最後的口岸景象: 結尾部分,作者描繪瞭民國初年,上海灘外灘的景象——電車聲、汽笛聲與人力車的叫賣聲混雜在一起,各國旗幟在風中飄揚,但空氣中彌漫著一種不穩定的躁動。他以一艘載滿齣口絲綢的貨輪緩緩駛嚮大海作結,寓意著中國這艘巨輪,正在風浪中艱難地調整航嚮。 本書特色: 本書的價值在於其“非官方性”和“全景性”。它不討論宏大的條約談判或戰爭起因,而是專注於製度執行的微觀層麵、中外人士在利益驅使下的真實互動,以及傳統社會結構在現代製度衝擊下的斷裂與重塑。作者的文筆洗練,擅長以西方視角觀察東方禮儀,又以東方視角洞察西方邏輯,使得整部作品讀來,既有曆史考據的嚴謹,又不乏故事敘述的韻味。它更像是一幅用留白和側影勾勒齣的晚清民初的社會風俗畫捲,細緻入微,令人迴味無窮。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大概是我近年來讀過最“沉”的一本書瞭。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甚至連明確的主人公都很難界定。它更像是一幅由無數細微筆觸勾勒齣的時代群像,每個人物都隻是這幅畫捲中的一個縮影,卻又都那麼真實、那麼鮮活。我感覺作者是一位極其冷靜的觀察者,他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記錄下那些時代的變遷,那些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糾葛,那些在時代洪流中默默承受和前行的生命。我常常在閱讀時感到一種淡淡的憂傷,那是一種對逝去時光的眷戀,也是對生命無常的感慨。然而,這種憂傷並非絕望,而是帶有一種深刻的理解和溫情。它讓我思考,在曆史的長河中,我們個體是多麼渺小,但同時,每一個生命又都閃耀著獨特的光芒。這本書不是用來“享受”閱讀的,它是用來“體會”的,用來“沉思”的。它需要你放下浮躁的心,靜下心來,去感受那份沉甸甸的曆史感,去體會那些人物在時代背景下的無奈與堅韌。它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時代的印記,也照齣瞭我們自身。

評分

這本書我斷斷續續讀瞭很久,終於閤上最後一頁,心裏五味雜陳。我總覺得,它像是打開瞭一個塵封已久的箱子,裏麵盛滿瞭時間的碎片,有的是閃閃發光的寶石,有的卻是飽經風霜的粗糙石塊。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仿佛能捕捉到最微小的時光流逝,又能在不經意間勾勒齣宏大的曆史畫捲。我尤其喜歡它對於人物內心世界的描繪,那種掙紮、迷茫、期待與失落,都寫得入木三分。有時候,讀到某個情節,我甚至會停下來,想象自己身臨其境,感受那些人物的喜怒哀樂。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性的某些內核似乎從未改變。那些關於愛、關於失去、關於成長、關於選擇的睏境,在不同時代的人身上都以不同的方式上演著。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對照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過往的選擇,以及未來可能麵對的挑戰。它不是那種讀完後會讓你立刻獲得什麼“人生導師”般啓示的書,但它提供瞭一個視角,讓你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理解身邊的人,理解這個世界的復雜性。它更像是一個安靜的陪伴者,在你某個失眠的夜晚,或者某個感到孤獨的午後,為你點亮一盞燈,讓你在閱讀中找到一種莫名的慰藉和共鳴。

評分

我通常不太喜歡讀那些節奏很慢的書,總覺得會浪費時間。但這本書,卻讓我意外地放慢瞭腳步。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簡潔,甚至有些樸素,但正是這種樸素,反而顯得格外有力。它不像很多現代作傢那樣追求“金句”或者“亮點”,而是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講述著一個又一個故事。我最喜歡的地方在於,它很少直接告訴你人物的想法或者情感,而是通過他們說的話,他們的行為,來讓你自己去體會。這是一種非常高明的敘事技巧,它給瞭讀者足夠的空間去想象和解讀,也讓你在解讀的過程中,與書中的人物産生瞭更深的連接。它讓我覺得,我不是在讀一個虛構的故事,而是在觀察一群真實的人,在過著真實的生活。這本書帶給我的,不是閱讀的快感,而是一種沉靜的思考。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懂得很多道理,但真正去理解一個人,去理解一段經曆,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感同身受。它是一個讓你慢下來,去感受,去思考的好選擇。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漫長的旅行。它沒有目的地,也沒有清晰的路綫圖,隻是在時間的河流中,隨著作者的筆觸,隨意地漂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那些對環境的描寫,無論是城市的喧囂,還是鄉村的寜靜,都刻畫得非常生動,仿佛能聞到空氣中的味道,聽到遠處的聲響。而人物的塑造,更是立體而飽滿,每一個角色都有自己的過去和未來,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一切都顯得那麼真實。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看似零散的片段,它們可能隻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瞬間,但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或者觸動人心靈的柔軟之處。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一種淡淡的陪伴,它不強迫你接受任何觀點,也不給你明確的答案,隻是邀請你一起去感受,去體會,去思考。它讓我明白,人生的意義,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點滴之中。它是一個需要你用心去品味的“慢”作品,但一旦你投入其中,便會發現它所帶來的深刻而持久的迴味。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一開始讓我有些摸不著頭腦,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被它獨特的節奏和視角所吸引。作者似乎並不急於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是像一位技藝精湛的攝影師,捕捉生活中的一個個瞬間,然後將這些瞬間以一種非綫性的方式組閤起來。這種碎片化的敘事,反而營造齣一種強烈的沉浸感,讓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親身經曆這些故事,而不是旁觀者。我非常欣賞它對細節的刻畫,那些不起眼的物件,那些日常的對話,在作者的筆下都煥發齣瞭生命力,承載著豐富的意義。我常常會為書中某個角色的一個小動作,或者一句無心之語而反復琢磨,試圖從中挖掘齣更深層次的含義。它不像那些情節跌宕起伏的小說那樣能抓住你的眼球,但它有一種綿長的力量,在你讀完之後,仍然會在你的腦海中迴響。它迫使我去思考,去感受,去解讀。它讓我意識到,生活本身就是由無數個看似平凡的瞬間組成的,而正是這些瞬間,構成瞭我們的人生。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它挑戰瞭我對“故事”的傳統認知,讓我開始欣賞那種含蓄、內斂、卻又充滿力量的錶達方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