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雲鄉集:燕京鄉土記(套裝全2冊)

鄧雲鄉集:燕京鄉土記(套裝全2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鄧雲鄉 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07524
版次:1
商品編碼:11739892
包裝:精裝
叢書名: 鄧雲鄉集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5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民俗學傢鄧雲鄉在書中呈現瞭北京歲時風物、勝跡風景、市廛風俗,學界認為是書可於《荊楚歲時記》《東京夢華錄》相媲美。
  《舊都文物說》作者之一陳兼與贊曰:“不唯有益於今日讀者,亦將影響於日後之流傳。”

內容簡介

  《鄧雲鄉集》十七種之一。
  作為五百多年的首都,北京不唯有山川形勝、苑囿宮闕、閭裏市廛,而且物産豐富、風俗淳厚,幾百年中形成瞭一種特有的“北京味”,貫穿在北京人的全部生活中,這就是所謂的“鄉土風”。
  《鄧雲鄉集:燕京鄉土記》以記敘風物鄉俗為主,包括衣食住行、歲時節令、人情來往、土宜物産,都是些生活中至細至瑣的事,而又是與生活關係非常密切的事,從而將一個迴不去的“老北京”,最活色生香的老北京永遠地留在書裏。

作者簡介

  鄧雲鄉,學名鄧雲驤,室名水流雲在軒。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八日齣生於山西靈丘東河南鎮鄧氏祖宅。一九三六年初隨父母遷居北京。一九四七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做過中學教員、譯電員。一九四九年後在燃料工業部工作,一九五六年調入上海動力學校(上海電力學院前身),直至一九九三年退休。一九九九年二月九日因病逝世。一生著述頗豐,主要有《燕京鄉土記》、《紅樓風俗譚》、《水流雲在書話》等。

目錄

自序
歲時風物略
萬象又更新
燕九春風驢背多
廠甸歡情
春風吹大地
元宵月照華燈
梅花三月
端午小景
入夏數伏
夏雨雨人
夏蟲京華夢
乞巧月令篇
都城錦綉鞦
重陽話到小陽春
數九堅冰至
冰嬉今昔談
黃羊祭竈年關到
花勝遺風
春風憶童心
春訊報芳情
燕山花信譜
瓊華島夏夢
鴿鈴入晴空
女孩兒節令
夏之兒歌
老樹茶煙
街頭夏景
小院乘涼時
河沿野趣多
七月清韻
長安一片月
鬥蛐蛐之趣
三鼕樂事
臘鼓聲聲
乾乾淨淨過個年
糖瓜到餑餑
行禮如儀
福祿壽喜
鬧元宵
龍抬頭
再逛廠甸
春明花事
夏之夢
鞦之思
歲又闌
勝跡風景譚
五鳳樓春色
太液好風光
稷園花事
甕山西湖風景畫
花照小山村
山中夏景幽
銀杏奇觀
壇宇柏森森
貢院小史
盧溝韆古月
城南勝跡多
白塔懷古
古寺詩情
名塑偶憶
禁城記趣
瀛颱故事
打鬼傳奇
西郊路上
城闕懷古
街巷瑣記
圓明園
甕山思緒
壇苑拾零
宣南古寺
昔賢勝跡
稷園舊夢
市廛風俗誌
鞭影小騾車
朝山走會
傢傢井水清
技藝雜談
鼕煤與駱駝
廟市商情
年貨年景
牌樓街市變遷多
交通雜述
食肆鱗爪
茶話
閑話玉壺冰
街頭巷尾拾零
孔方兄
禮尚往來
行路難
舊時衣冠
冰炭故事
筷子與挑子
買賣瑣話
舊都絕技
山村
京話官腔
藝苑風煙
戲颱瑣話
門外戲譚
什樣雜耍
絲竹之餘
後記
附錄
原版序一顧廷龍
原版序二周汝昌
原版序三陳兼與
原版序四柳存仁

精彩書摘

  小院乘涼時
  芭蕉扇
  到瞭夏天,很容易使人懷念起北京的扇子。老實說,北京並不齣産扇子,北京的扇子幾乎都是從南方運來的,但到瞭北京,就成瞭北京的扇子,也是集瞭文化、藝術大成的傑作之一,足以顯示高度文化藝術生活情調的。
  “小二兒媳婦,您後半晌到白塔寺去嗎?給大媽帶把芭蕉葉兒來……”這是一位白發老太太嚮隔壁屋小媳婦打招呼。
  “您看這把,是吳南愚新刻的股子,您看‘沙地留青’,這柳樹葉和知瞭翅膀刻得多地道……”這是鬆古齋南紙鋪夥計在嚮顧客介紹扇股子。
  “三爺,您看我今兒個這把,金北樓的山水,張伯英的字……”這是公園茶座上遇到熟人在誇耀扇子。
  以上三例都是當年北京的情調,是不同身份的“老北京”,在談論北京的扇子。
  過去,在學校讀書時,一到快放暑假,總要到南紙店買兩個扇麵。那些灑金的、發箋的價錢都貴,我買的一般都是“杭州舒蓮記五層綿料”,即用五層綿紙裱在一起的,也有用七層綿紙裱在一起的,叫“七層綿料”。那行紅色的楷書水印,裱在裏麵,要透過日光纔能看齣。西單牌樓幾傢南紙鋪如同懋增、同懋祥、永豐德,甚至於甘石橋的小南紙鋪石竹閣都有的賣。買來拿到學校找圖畫老師去畫,找國文老師去寫。當年的老師,王友石、陳小溪諸老都已作古瞭。
  自然這說的還是一般的扇麵,要講究起來,那也是無窮無盡的。一邊白綿紙,一邊灑金的扇麵,兩邊都灑金的扇麵。灑金還有細點的,還有大片的;灑金、飛金,有假的,有真金的,真的飛金、灑金扇麵,幾百年後也還是金燦燦的。另外還有發箋的,是用朝鮮齣的名紙發箋裱成,紙麵上會看齣極細微的一絲一絲的頭發。再有股子也不同,寬窄也不同,有老式寬九股的,有新式窄十四股的,真是種類繁多,要多精緻有多精緻。這些精美的扇麵,也可叫作美術工藝品,真是叫人嘆為觀止的。
  畫好之後,或者傢中找個舊扇股子,或者再到紙店去買個股子。天然的好的湘妃竹、鳳眼竹股子,名傢如吳南愚、張誌魚、吳迪生所刻的水磨竹股子,都是很貴的,窮學生自然買不起。紙店夥計就會不厭其煩地捧齣大藍布匣子,把對闔的“荷葉蓋”打開,裏麵一格一格都是扇股子,選個價錢便宜,“俗不傷雅”的,如木的、水磨竹單刻一首陰文絕句的,總之力所能及,珍重地選好。紙店夥計從櫃颱下麵取齣工具匣子、切刀、篾扡等等,馬上拿過你的扇麵,把下麵一頭切齊,用篾扡把扇麵穿股子的地方挑開,很快地穿好小股子,切齊兩邊,糊在大股子上,用一個小紙條在頭上一裹便好瞭。拿迴去,放一兩天,一把新扇子就好用瞭。當年我也收藏瞭不少把扇子,都有師友的墨跡,凝結著深厚的友情,可惜現在都失去瞭。真如易安居士《金石錄?後序》中說的“有聚必有散”瞭。每年到夏天,我就想起北京的扇子;北京的扇子,也真是使人懷念的“扇子”啊!當然,隔壁王大媽她老人傢還是最愛芭蕉葉的。
  花草夜話
  四閤小院四季鹹宜,而最富情韻的則是夏日瞭。在“七七事變”前,能獨住一所四閤院,到夏天有“天棚、魚缸、石榴樹”,一般也得一個相當於清代七品小京官的官吏或大學教授、銀行主任之類的財力,或開一傢糧店、藥鋪的,纔能擺得起這個“譜”。不然,多半是和人傢閤住一個院子。比如房東住北屋、東屋;西屋三大間租給李傢;垂花門外臨街,四大間南房,租給趙傢。三傢住一所大四閤,安安靜靜,關上大門過日子。也有獨門獨院的小三閤,三間北屋,兩小間十分入淺的東西屋,也是一戶人傢。齣瞭大門東間壁張傢,西間壁李傢,既不往來,也無爭執,十年鄰居,大傢都還不知道姓什麼,這在過去以小院為生活天地的北京市民中,是不稀奇的。
  不管獨傢住大四閤也好,四閤院閤住也好,三閤院獨傢住也好,總有個院子,自傢屋門前總有點空地,這就是比上海的石庫門房子好得多,更不要說新式工房瞭。到瞭夏天,各傢屋前總要種點花花草草。房東的花,夾竹桃、石榴樹擺在當院。房客也要種一些,最常見的是在自己門前,颱階下麵,種一些草茉莉、夜來香之類。如果是自傢的一個小三閤院,即使破舊些,不完全是磚墁院子,隻是磚引路,那就更便於種些花草樹木。大門旁邊可能有棵歪脖子棗樹,山牆角上種兩棵引蔓南瓜,院中草茉莉、指甲草……任其生長。晚飯吃過,傢夥收拾好,搬個小闆凳當院一坐,芭蕉扇有意無意地扇著,沏壺“小葉”茶,慢慢地喝著,人們天南海北地談著,把屋裏燈關上,屋簷下黑黝黝地,飄著草茉莉、夜來香的香氣,望著天上密密的、閃爍的繁星,一迴頭,偶而又由花叢中飛齣一兩隻螢火蟲,就這樣,院中的人安靜地消受著這馨寜的京華夏夜……
  如果住的西屋三大間,下午也頗涼爽,但一早還不免有點東曬,驕陽威力雖差勝於西曬,但一早上起來,半窗戶大太陽,也不免熱烘烘的。如西屋房客沒有掛竹簾子、葦簾子也不要緊,沿著颱級根腳種一溜喇叭花就行瞭,這種藥名“白醜、黑醜”的植物極容易生長,即使是磚墁院子也不要緊,用“火箸”沿磚縫戳幾個洞,扔下籽兒就能活,用細繩子一一吊在屋簷上,牽藤引蔓,大綠葉子正好擋住窗前的驕陽,又遮陰,又看花。喇叭花就是牽牛花,日本名字叫“朝顔”,因為它隻開一個早上,太陽一高,花就收斂瞭。說來也略微有點淒涼感,這樣美麗的花,還開不瞭一個上午,就萎謝瞭,很容易使人想到朝露人生的古話。日本人也特彆喜愛種牽牛花,有不少優良品種。過去日本著名植物園“精興園”,每年還印新品種目錄。牽牛花顔色也很多,常見的紫色帶白邊的就很好看,隻是難得其開的大。白石老人畫牽牛題詩雲:“種得牽牛如碗大,三年無夢到梅傢。”就是特彆看重一個“大”字的。我更喜歡日本詩人芭蕉的名作《閉間說》中的俳句:“朝顔花呀,白晝是下鎖的門的圍牆。”這種意境,又非一般詩畫傢所能解悟的瞭。
  有姑娘的傢庭,院中也喜歡種一些鳳仙花,又名透骨草,北京俗語愛叫指甲草,用作包紅指甲。這個風俗,在元代就已有瞭。如何包呢?清末《燕京歲時記》中說的很具體:“鳳仙花……五月花開之候,閨閣兒女取而掏之,以染指甲,鮮紅透骨,經年乃消。”不過有一點關鍵性的地方他未說明,即搗時必須加明礬,包時要包一夜,不然是染不上去的。《花鏡》雲:“紅花同根著明礬少許搗爛,能糟骨甲變絳色,染指甲鮮紅。”正說明其加礬的作用。舊時拙作《京華竹枝詞》有一首雲:
  京華兒女事奢華,小院風情更足誇。
  摘取階前指甲草,輕礬夜搗鳳仙花。
  花草足以怡情,吟詩聊代音問:小院清幽,或時入羈人之夢;春明物候,亦宜成屈子之篇雲爾。
  天棚遮陰
  硃彝尊《曝書亭集》中收瞭一組詠北京夏天生活用品的詩,如什麼冷布、竹簾等等,全是五言律詩,寫得頗有情趣,如《涼篷》一詩道:
  平鋪一麵席,高齣四邊牆。
  雨似撐船聽,風疑露頂涼。
  片陰停卓午,仄景入斜陽。
  忽憶臨溪宅,鬆毛透屋香。
  “涼篷”就是“天棚”,最有趣的是起句,把天棚的特徵一下全抓住瞭,非久在北京生活的人是寫不齣這樣的句子的。同時讀這樣的詩,感到其情趣真切,十分有味,也非是久在北京,熟悉北京舊時生活的人不可。不但詩人對天棚感興趣,形諸頌詠,連皇帝對之也感興趣。道光帝旻寜的《養正書屋全集》中就收有兩首詠涼棚的詩。一首中有句道:“消夏涼棚好,渾忘烈日烘。……偶捲仍留露,憑高不礙風。”又一首有句道:“淩高神紡構,平敞敝清虛。納爽延高下,當炎任捲舒。……”把天棚的特徵也都說齣來瞭。清代如圓明園、頤和園等苑囿中,雖然佳木陰森,但每年仍要傳棚鋪來搭天棚的。主要因為在院落中,隻栽花木,不種大樹的,因而各個宮院中遮涼還要搭天棚。當年還流傳過一副搭天棚的著名對聯。甲午戰後,訂瞭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颱灣省割給日本,而清室仍舊腐敗不堪。頤和園傳棚鋪搭天棚,層層剋扣,報銷上百萬兩紋銀,全為太監、內務府所貪汙。當時北京流傳一副諷刺性的對聯道:“颱灣省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對仗工穩,切中時弊。這副對聯流傳很廣,在燕榖老人張鴻的《續孽海花》中好像也寫進去瞭。
  昔時,在北京,天棚是極為普通的消暑措施。對於住傢戶來說,雖不能說傢傢必搭,但對於商店、各類機關,那一到夏天,肯定是要搭天棚的。以西單北大街路東來說吧,由西單商場開始,沿便道迤邐而南,直到西單牌樓轉角,天福號醬肘子鋪門前,全是大天棚,下午西曬時,行人一點也曬不到太陽。真是妙極。
  北京當年有不少傢棚鋪,他們全靠夏天這一季生意,包搭、包拆、包工、包材料,杉篙、竹竿、蘆席、麻繩全是棚鋪的,按季一筆算錢。棚鋪開發棚匠工錢,用戶再開發酒錢。《天咫偶聞》中曾記“京師有三種手藝為外方所無”,其中第一種就是“搭棚匠”。他們所搭天棚,有三點絕招:一是平地立木,不論高低和坎坷,紮成多少丈高的架子,四平八穩,極為結實,符閤結構力學原理;柱子極少,大風絕對吹不倒。二是棚頂四周都高齣屋簷四五尺至一丈以上,不唯棚下通風好,十分涼爽,而且伏天雷陣雨時,狂風得以通過,不會吹倒天棚。三是天棚頂及四周斜簷,席子都可舒捲,像紙糊的捲窗一樣,隨時可以用拴好的活絡繩子抽開、捲起。舊時在中山公園來今雨軒喝茶,常常雷雨過後,夥計便立時抽繩子把大天棚頂上、邊上的席子捲起,頓時像開瞭幾扇大窗戶一樣,豁亮起來。從這“大窗戶”中望雨後的藍天、白雲,極為怡神。
  當年北京棚鋪是很大的買賣,開棚鋪的一般都是棚匠齣身的內行人,他們有資本,即周轉金,有生材,即杉篙、竹竿、蘆席、活動窗戶等等,他們還擁有一批手藝人,能乾粗細活的棚匠。他們包攬的生意,一是夏天搭天棚,二是搭各式紅白喜事的棚。棚匠分三種,最普通的是紮架子的,要手腳利落,能爬高,一隻臂膀抱一根杉篙,一隻手還要順架子,攀上高空,謂之“飄高”。再高一級的,就不但會普通的“飄高”紮架子,還要會用布用席紮齣各種房脊、獸頭、飛簷等等。最高級的一種棚匠能齣樣子,按照睏難要求,紮齣各種高大建築物。光緒大婚時,正遇到太和門被火燒瞭,來不及重建,傳棚鋪在燒殘的基礎上,用兩個月時間搭一個杉篙、席、布、綢緞的太和門,遠看同真的一模一樣。讀者不妨想想,真可以說神乎其技瞭。棚鋪對棚匠的剝削是很重的,當時高空作業,沒有安全措施,棚匠的工作是很危險的,常常有“飄高”跌下身亡的悲劇發生。由天棚說到棚匠的絕藝,是順便提一提。現在新的電氣化防暑降溫設備越來越多,老式的天棚,自然沒人去搭瞭;但它卻是北京傳統的消夏恩物和工藝絕技,不隻是情調使人思念,作為風俗史料,也是值得一提的。
  若乾年前,協和醫院朝西的門診大樓,三層重簷,立麵高低凹凸,十分復雜,而每到夏天,都搭起高大的天棚。有一年夏天,謝剛主師在該院住院,去探病時,見仍搭著一座天棚,席不像席,柱子不像柱子,寒傖極瞭。深感天棚手藝已經失傳瞭。如果可能的話,如何再搶救一下,不更好嗎?
  食肆鱗爪
  二葷鋪
  我走過的地方不算很多,如南京、蘇州、杭州、上海等,總感到大小飯館的叫法,再沒有比北京復雜的瞭,由什麼“某記飯攤”直到“某某堂”飯莊,起碼可以分齣十幾檔。而且有的名字很怪,如“二葷鋪”,外地人是不大懂得這個名稱,但在老北京看來卻是很有感情的。尤其是在北京經曆過一段學生生活的人,很少有人從未下過小館的,這種小館絕大多數是“二葷鋪”。因此走到天涯海角,總忘不瞭那二葷鋪的熱烈的場景;那叮叮當當的火爆的竈口敲炒勺的聲音,那比撥拉算盤珠子還快的清脆的夥計的算賬聲……“溜肝尖兒,吃嫩;小碗氽黃瓜片兒,外帶五個花捲。馬前——”“三吊六、兩吊二、四吊七,一共十吊零五百,您哪——我候啦!”這是一部特殊的、熱烈的、沒有樂章的協奏麯,是一部永遠響在京華遊子耳邊的協奏麯!
  所謂二葷鋪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隻有肉和“下水”(即豬內髒等)兩類葷菜,不要說沒有海參、魚翅等海貨,即使雞鴨魚蝦等也不賣的小飯館。地方一般都不大,一兩間門麵,竈頭在門口,座位卻設在裏麵。人也不多,一兩個掌竈的大師傅,一兩個跑堂的夥計,一兩個打下手切菜、洗碗的“小力把”(即學徒)就可以瞭。賣的都是傢常菜:肉丁醬、炒肉片、溜腰花、炸丸子、酸辣湯等等,沒有大飯館那種印好的菜牌子,菜名都是夥計在客人麵前口頭報。常常是熟人,用不著客人說,夥計已經替你想好瞭:“得瞭!還給您炒個肚塊兒,高湯甩果,一小碗飯倆花捲。馬前點,吃完您就走,誤不瞭您的事兒!”那話又爽氣、又溫暖,這種樸實的鄉土語言,即使走遍天涯海角也會使你思念的!
  “馬前”就是提前點,快點。“三吊六”等等這是五十多年前北京用銅元時算賬的叫法。“三吊六”是三十六枚銅元,一般用“大枚”,即當二十文製錢的銅元,隻有十八枚。五十望六的人也都還用過這種大枚。至於當年二葷鋪夥計口頭算賬功夫的熟練、快速,那真是久著聲譽,有口皆碑,不必多說瞭。什麼老式算盤、新式計算器,對他們說來,都沒有用,隻用心算口念就行瞭。因為這種小飯館既沒有菜單子,更不會在吃完飯給你開個詳細的賬單,全靠夥計在客人麵前點空盤、空碗,心計口算,不要看小本生意,實在是有過人的本事的。
  說是二葷鋪,還可以分齣很多等級,最普通的是齣賣斤餅斤麵的二葷鋪。什麼叫斤餅斤麵呢?就是論斤的賣餅賣麵。餅是大餅、炒餅、燴餅。這種大餅的概念和上海不同,就是烙得有鍋口大的烙餅,切成一牙一牙秤分量賣,或者是切成絲,秤分量炒瞭吃,如半斤或十二兩炒餅等等。炒餅照例以綠豆芽、菠菜加炒,或葷或素,先炒菜,後下餅,蓋鍋蓋一燜,掀蓋翻身即可,菜熟餅軟,又焦又香。麵都是拉麵,或熱湯或炸醬均可。一般二葷鋪都有餅案子和麵案子,不停地烙著餅、抻著麵,幾乎每條有鋪子的街頭都有二葷鋪。二葷鋪雖小,卻也有很著盛名的。煤市街百景樓之軟炸腰花、燴肝腸當年是十分著名的佳肴。其後西長安街龍海軒的軟炸肝尖、扒肘條等菜都十分拿手,生意很好。二葷鋪不管手藝多精,生意多好,也始終是二葷鋪,就如同在街南(指珠市口南)天橋唱小戲的,不管多好,也難升到街北。二葷鋪也很難升為正式館子。當年“龍海軒”,因為生意好,改名為“龍海樓”,想升格為飯莊子,與“八大春”爭一日之雄,可是事與願違,不久反而關張瞭。
  二葷鋪門口掛匾一般掛兩塊,一塊寫店名,如龍海軒、三義和等等,另一塊就寫“二葷鋪”三字。如改飯館、飯莊,另一塊匾就改瞭。捐、稅規模都不一樣,開支大瞭,生意就難做瞭。
  ……

前言/序言

  原版序一
  顧廷龍
  餘因摯交瓜蒂庵主謝國楨教授之介,獲識鄧君雲鄉。雲鄉熟掌故,擅詩文,談藝論學,滔滔不絕,頗堪欽敬。一日持近著《燕京鄉土記》一稿示讀。皆舊時北京之習俗風尚,頗多異聞。在遊戲飲食之中,皆存曆史演變之跡。昔我傢頡剛教授在廣州中山大學提倡民俗之研究,研究關於民間流傳之信仰、習俗、故事、歌謠、諺語等,嘗主編《民俗周刊》,是亦專門之學,豈可以識小視之。餘於三十年代間曾旅居燕京者八年,素性不好遊賞而又善忘,今讀雲鄉之稿,渾然如溫舊夢矣。
  嘗閱前人日記,往往載廠甸之盛,餘曾兩度遊觀:從和平門起至南新華街,均搭蓋席篷,遍懸名人字畫、楹聯、屏條、中堂,遊人之多,擠紮不能駐立。足眺望,大名傢,多僞作,近人者尚有佳品,價亦不廉,非學子可以染指。南行至海王村,則書攤林立,遊人亦多,然尚可在攤旁撿閱,偶得異本,歸與同好相賞,殊足樂也。今觀雲鄉稿中所記,情亦曆曆,為之神往。
  又憶一九三四年,其時國民黨政府廢止陰曆。陰曆元旦凡學校機關均必須照常上班,然於臘鼓催年,農曆除夕之際,傢傢戶戶無不置酒歡飲;商店照例休息,廠甸仍極熱鬧,即白雲觀之“燕九”盛日,亦仍車轂喧闐,不殊曩昔焉。由此可見,風俗之移易,似不宜強加變革。況風俗之中,有善有陋,善者宜保存之,發揚之;陋者宜剔除之,改變之。“但開風氣不為師”,其取捨之際,要在深心者之遠瞻熟慮,因勢利導,保存發揚其善者,為民族傳統之繼承;剔除改變其陋者,為民族健康之前進;二者至宜並重,固不能輕率主觀,以個人之好惡而偏廢之也。建國以來,重視春節,亦所以重視農業勞動,重視曆史傳統,順乎民情,適乎天時,豈不懿歟?
  《四庫全書總目》其時令一類,收書僅二部,而入存目者十一部,可謂寥寥。嗣後著者稍多,亦不過約二十部。雲鄉此書,可於此類占一席矣。衰年筆墨荒傖,不足闡揚於萬一,率記數語,聊存鴻雪。
  原版序二
  周汝昌
  明人劉、於二公的《帝京景物略》,真是一部奇書,每一循誦,輒為擊節叫絕。——然而高興之餘,卻又總帶有幾分悵惘之感,因為在我寡陋的印象中,似乎數百年間,竟無一人一書堪稱繼武,在他們之後,拖下瞭這麼大的一片大空白。這難道不讓人沉思而慨然嗎?多年以來,此種感慨日積日深,——不想今日要為雲鄉兄的《燕京鄉土記》作序,我心喜幸,豈易宣喻哉!
  鄉土記有甚可讀?有何價值?我不想在此佳構前麵迴答這種八股題,作此死文章。漢人作賦的,先講“三都”、“兩京”;三國詩人,也有帝京之篇。看來古人所以重視“皇州”、“帝裏”,不一定隻因為它是“天子腳下”。不論什麼時代,一國的首都總有巨大的代錶性,燕都的代錶性,遠的可以上溯到周武王分封,近的,也可以從遼金說起——這“近”,也就有七八百年呢!這其間,人民億眾,歌哭於斯,作息於斯,蕃衍於斯,生死於斯,要包涵著多麼廣闊深厚的生活經驗、文化內容,恐怕不是“計算機”所能輕易顯示齣答案來的。我們中華民族,就在這樣的土壤上,創造積纍齣一種極其獨特而美妙的文化;這一文化的錶現形式,不隻是存在於像有些人盯住的“縹緗捲軸”之間,卻是更豐富更迷人地存在於“鄉土”之際。這一點,往往為人忽略。忽略的原因,我認為是它太神奇而又太平凡瞭,於是人們如魚在水,日處其中,習而與之化;於是隻見其“平凡”、而忘其神奇,而平凡的東西還值得留心與作記嗎?這也許就是劉、於二公之所以可貴。我常常這樣思忖。
  “鄉土”到底是什麼?稍稍長言,或者可以說成鄉風土俗。鄉風土俗,豈不“土”氣乎?仰慕“洋”風的,自然避席而走。但因沾瞭“帝京”的光,或許就還能垂顧一眼,也是說不定的。其實,“帝京”的實體,也仍然是一個人民聚落的“大型”物罷瞭。一個小小聚落的“鄉土”,卻也是很值得為之作“記”的呢?
  我打一個比方。譬如這“廟”之一物,今天一提起它,想的大約隻是一個“迷信象徵”。事實上並不是這麼簡單的“認識論”所能理解說明的。如果他一乍聽廟和“社會”密切相關,會驚駭詫異或嘲罵其“荒謬”、“錯誤”。因為他不知道中華民族的文化曆史,我們的“老祖宗”們,凡是聚落之點,必先有一“社”(也許設在一株古樹之下),群眾有事——祭祀的,歲時的,慶吊的,娛樂的,商議的,宣傳的……都以此“社”為“會”眾之所。從這裏發生齣“一係列”的文化活動形式。後來的廟,就是“社”的變相遺型(眾廟之一的“原始體”叫土地祠,就是“社”瞭)。廟的作用,遠不隻是“燒香磕頭”一類。應當想到:建築、雕塑、壁畫種種藝術,都從此地生長發展。唱一颱戲,名曰“敬神”,其實“娛人”(“心到神知,上供人吃”的俗諺,深通此理瞭!),而戲颱總是在廟前頭的。所謂“廟會”,其實是“農貿市場”和“節日文藝演齣”的結閤體!所以魯迅先生早就指齣,這是中國農村人民一年一度的唯一的一種自創娛樂形式,把它當作“迷信”反掉瞭,則農民們連這麼一點快樂也就沒有瞭!——講“鄉土”,其中必有與“廟”相關的事情,這是我敢“保證”的。這些事,難道不值得我們思索一下嗎?
  我們常說“人民的生活”這句話。其內涵自然有科學錶述,今不多及;然而假使人民的生活當中不包括我們剛纔敘說的那一重要方麵,那麼這個民族(偉大的民族啊!)還有什麼“意味”可言呢?這個民族有他自己的文化曆史,有他自己的鄉風土俗,這如不是一個民族的一種標誌,那什麼還是呢?
  曆史的時間長河是望不到盡頭的,時代要前進,科技要發展,文明要進化,社會要變遷……但不管怎麼進展變化,中華民族的根本質體與精神是不會變“土”為“洋”的。以此之故,後人一定要瞭解先人的“鄉土”,知道他們是怎樣生活、為什麼如此生活的深刻道理,纔能夠增長智慧,更為愛惜自己民族的極其寶貴的文化財富,對於“古今中外”的關係,纔能夠認識得更正確,取捨得更精當,而不緻迷亂失路,不知所歸。
  如此看來,為燕京之鄉土作記,所係實非細小。以“茶餘酒後,談助可資”的眼光來對待它,豈不淺乎視之瞭?
  開頭我提《帝京景物略》,此書確實不凡。但它是以“景物”為主眼,除“春場”等個彆條目,記“鄉土”的實在不夠豐富。如今雲鄉兄這部新書,大大彌補瞭前人的闕略,長期的空白,使得我們不再興惘然之慨嘆,其於後來,實為厚惠,不獨像我這樣的一個人的受貺良多而已也。
  雲鄉兄的文筆亦佳,使劉、於二公見之,或亦當把臂入林。這也是不可不錶的。
  我草此序,極為匆促,不及兼作題詠,今引前年題他的《魯迅與北京風土》的一首七律於此,也算“義類”相關吧:
  至日雲鴻喜不遐,春明風物係吾傢。
  輪痕履印坊南北,酒影書魂筆整斜。
  霏屑卻愁瓊易尺,揖芬良愧墨難加。
  揩摩病眼寒燈永,惆悵東京總夢華。
  詩題是:《壬戌長至節雲鄉兄遠惠其新著賦句報之》。
  是為序。
  一九八四年六月十三日,北京東城
  原版序三
  陳兼與
  我們偉大的首都——北京,不唯是今天的首都,也是曆史上的首都。城闕宮殿,苑囿園林,紅牆繚繞,碧瓦參差,那種莊嚴巍煥的氣象,在世界各國都會中,具有獨特的東方標格。加以玉泉翠柏、花市斜街,郊外香山、西山、房山、潭柘、戒壇諸勝,以北地的水深土厚,又兼有江南林壑之美,天然的賦予,尤是不可及。北京本是古幽燕地,固有本地風光。但經過遼、金、元、明、清數代的朝市變置,它的禮俗風尚以及文物技藝各方麵,都帶有幾個民族色彩,內容是多樣的,生活是極其豐富的。盡管有些禮儀習俗,隨著時代的進展與封建迷信的破除,逐漸消失,有的已成為曆史的痕跡,但鄉土的歲時景物,實對人有一種感召力,作為曆史文獻,自值得予以迴顧;作為鄉風土俗,更值得予以記載。
  雲鄉博聞好古,留心掌故,近撰《燕京鄉土記》,內分歲時風物、勝跡風景、市廛風俗、飲食風尚數錄,敘事翔實,筆墨爽利,引人入勝。近日看瞭電影《駱駝祥子》和《城南舊事》,其中隻是片段昔時的北京風貌,已吸引瞭許多觀眾,評為最佳影片,受到國際贊許,足見人們對北京鄉土風物的感情,是多麼親切。雲鄉此書齣版,也一定會不脛而走瞭。
  我在北京度過少年和壯年時期,是我第二故鄉,半世紀前還協助湯用彬先生編輯過大型文字畫冊《舊都文物略》,與燕京鄉土之因緣,不可謂不深。可惜彆來已三十多年瞭。搖鼓賣綫,銅碗敲冰,沿街叫賣的清脆的順口溜,還時時縈迴於腦際。春日廠甸的集攤,前門廊房一帶的燈市,夏日的北海泛舟,來今雨軒雪藕,以至於慈仁寺鬆,龍樹寺槐,崇效寺楸和牡丹,法源寺栝和丁香,暘颱杏花,南北河泊荷花,極樂寺海棠,所有這些,往日流連吟賞的地方,至今還懷念不值。雲鄉此書可以作為宗懍《荊楚歲時記》看,也可以作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看,與近人震鈞之《天咫偶聞》、張次溪之《北平歲時誌》、陳宗蕃之《燕都叢考》及一九三五年北平市政府所編之《舊都文物略》可以互相補充。對於北京掌故,史實考證,民間軼聞,都有其價值。正足以發熱愛鄉土之深情,增懷念燕京之遙思;不唯有益於今日讀者,亦將影響於日後之流傳。
  我老益不文,對於雲鄉此著,不能有所增重。雲鄉索為弁言,隻能就我的感想寫瞭一些,持以就正!
  一九八三年六月,時年八十七
  原版序四
  柳存仁
  我小時候開始讀一點西方作者寫的小說,還是從文言的譯本裏,纔讀到雨果(VictorHugo舊時的譯音作囂俄)的長篇《孤星淚》(LesMisérables)。這是兩冊的節譯本小書,收在當年商務印書館齣版的《說部叢書?第二集》裏麵的。雖然我當時也很欣賞這套叢書裏的許多彆的小說,但是教育我並且給我印象最深的,教我稍微知道一點好的小說裏麵應該有的、高尚的人生意義,這大概是最早的一部啓濛書籍瞭。可惜這部書上似乎是沒有印齣譯者的名姓的。其後又經過許多年,我又發現這書雖然首尾俱全,其實是節本,還有很多繁復的情節都割棄瞭不曾譯。我於是又去找到《現代文庫》裏它的英譯全譯本來讀。這個英譯本奇厚,有一韆六百多頁。我因為太喜歡這部書,又早已知道它的結構大概瞭,就分開來每天隻讀十五六頁,把它細細地咀嚼。在這個細研的過程中,我發現一件事:雨果對巴黎這一座大城的曆史太熟悉瞭,不但裏巷街道,被他描寫得生動親切,如數傢珍,甚至於連巴黎的溝渠、水道,委麯瑣細他都熟到透頂,所以他的書裏有好幾處都利用這些活的知識去安排他的麯摺變化、不容易料得到的情節,卻能夠教讀者們心服口服,相信他描寫的自然、真確。因為對十九世紀中葉雨果寫的巴黎的街道感到親切,我在一九七三年有機會在巴黎小住過幾個月,就曾到書坊去嘗試覓尋有多少像雨果所寫的專以繁復的巴黎裏巷街道的風土和曆史做題材的書籍。敢情一找就是一大堆!那須不是指導遊客們食宿遊覽用的廉價的brochure,卻是趣味盎然,有說有敘,襯得起一座世界大城的像樣的著作!這樣的書,假如把巴黎換上瞭北京,我想雲鄉先生的這一部《增補燕京鄉土記》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瞭!隻是今天能夠這樣寫的書,我們還沒有一大堆,這就更使我們愛讀這部《鄉土記》的人,對這書在初版之後不到幾年,就得到增補重印的機會,更加覺得高興的瞭。
  我把巴黎這個歐洲的大都來比北京,今天的讀者們大概都會同意這不是僭妄,自然也不是阿好。然而我更有一層主意必須在這裏一並說明的,就是我找到的那些描寫巴黎的風貌的書多數還是現代人寫的,因此那裏麵除瞭有今日的真實的生活情味之外,還不免有一點“怊悵舊遊,留傳佳話”的思古之幽情。這大概是凡是人類的共通的感性,不因時地國籍的分彆而異罷。大凡在巴黎多逗留過幾天的人,除瞭熟悉那些匆匆忙忙的遊客們坐在旅遊車裏可以“臥遊”的勝地之外,到瞭許多令人感慨係之的場所,就不免更要細想想,多看看。譬如說:看過瞭著名的傷兵院,聖路易教堂地下長眠的拿破侖的墓穴——那門外的牌子莊肅地寫著“這裏是一座神殿,不是博物院,請勿喧嘩”——之後,也不妨問問老巴黎PortedeClig�瞡ancourt一帶賣舊貨的跳蚤市場(MarcheauxPuces)在哪兒。看過北京的故宮、三大殿、北海、頤和園……這一串旅遊的快覽必備,也會打聽一下,從前著名的天橋這塊大眾娛樂的中心現在怎麼樣瞭?三百年來詩酒風流的江亭是什麼地方?雖然今天的北京也像巴黎那樣,現代科技新建設值得稱贊的地方實在不少,但是這些簇新的東西人有我有的貢獻是全世界都差不多的,可是說明曆史是延續的和繼續生發的那些實證,對於一個大都的居民或遊客卻似乎更有絕大的、永恒的吸引力。明朝崇禎末年李自成打進北京射進皇城西安門門洞匾旁木柱上麵的那一枝箭不知道現在是不是還保存在那裏,如果還在,那肯定會是一個人人花錢都要去瞻望一下的目的物;這在巴黎,也有凡爾賽宮(Versailles)的禦花園外麵一條岔道可以通到相距不遠的充滿瞭鄉村風光、木樓屋捨、細柳清溪的小垂濃花園(PetitTrianon):那是在法國大革命時不幸上瞭斷頭颱的路易十六的奧地利籍王後瑪麗?安東妮(MarieAntoinette)生前的樂遊之地。這裏遊人來的也特彆的多,在凡爾賽宮正宮的地下一層王子們住的一間房間裏,現在還保存著一大塊手織的地毯,是瑪麗?安東妮死前在監獄裏兩年的作品。這些事物,不論它的主人的身份、心態和處境怎樣,在法國人的心裏都是感到驕傲的,因為它們是彆的國傢沒有的地方,沒有的東西。那裏麵代錶瞭一個摶閤瞭的民族掙紮嚮上的活力。
  寫一部像《增補燕京鄉土記》這樣的書是不容易的。像法國人愛好他們自己的地理、風土、品物那樣,我覺得寫北京的這樣的好書,隻有中國人纔能寫,然而它也不是每一個能寫書的中國人都能夠寫得齣來的。我仔細地讀它,覺得這部書它有三個很瞭不起的地方,不能夠不多說幾句,就是這部書的取材,它的文筆,和它的組織。
  中國也是一個比較古老的、摶閤瞭許多民族圓熟生長的大國,假如我們學舌說太陽底下無新事,那麼像風土、民族這一類的資料,大概在遠古也不是很欠缺的罷?這些訊息有時候竟然埋藏在防腐的經典注疏裏。譬如鄭玄箋《詩?周頌?有瞽》“簫管備舉”句說“簫,編小竹管,如今賣餳者所吹也”,餳就是糖字。鄭康成是東漢末到三國時的人,我們就知道那時候沿街賣糖的人得吹簫。我生在北京,小時候最歡迎的是過鬍同賣糖兼做彆的小買賣的人都打“糖鑼”,這又閤乎顧亭林《日知錄》捲五“木鐸”條所記的“鳴金”,知道這些“打糖鑼兒的”從明末直到民初悠悠二百八十多年間過的營生在這一點上是沒有什麼改變的瞭。這兒舉的不過是個小例子。擴而大之,燕雲十六州的舊事我們雖然比較模糊,元朝的劉秉忠太保依照瞭哪吒三頭六臂的形象去督造北京城的傳說也很費近人像陳學霖教授的考證,無論如何到瞭明朝這一代,關於北京的風土的記載總是很像樣的瞭。最著名的《帝京景物略》,這一部頗為《四庫提要》所彈譏的、隻有八捲的書,用我們現代人的眼光看來它的文學價值和記載景物的趣尚都是絕高的,《四庫》卻說它“冗濫”,說“其文皆麼弦側調,惟以縴詭相矜”,大概是因為劉侗(字同人)是竟陵派譚元春的好友,元春的詩《四庫》也是打落彆集類的“存目”的罷。其實紀曉嵐自己也許仍是很喜歡劉侗這部書的人,因為在他被派做修《四庫》的總纂官的前七年(乾隆三十一年丙戌,一七六六),他丁父憂在河間守製的時期還曾經刻過一部節本的《帝京景物略》,那麼《四庫》對這部書的評價,或者僅可以算是乾隆時候官方的意見罷?雲鄉先生的書引用《帝京景物略》的地方頗不少,堪以和它媲美的是清亡後赴八裏橋投水死的敦崇的《燕京歲時記》,徵引都在十餘則以上,其他像《水曹清暇錄》、《天咫偶聞》、《一歲貨聲》之類,我就不需要曆曆數瞭。粗淺地看一看,這些林林總總的材料不過是以晚明到清末民初這個階段為主,雖說它們的總數目超過瞭一百多種,似乎也還有幾部現成的叢書可以做入手的憑藉。但是這樣說是錯誤的。在作者之前,三十到四十年代間周豈明先生也寫過一些看書的筆記,他曾看過的清人著述就不少,並且和雲鄉先生有同嗜的,是他們都注意到若乾旗人的文字。豈明先生曾引用過王漁洋的弟子宗室文昭的《紫幢軒集》裏關於街頭叫賣的市聲,打更的梆子聲和火炕封煤的描寫,特彆是後者,說“封火細事,卻亦是北方生活的一點滴,虧得他收拾來放到詩裏去”(《書房一角》,頁一○一),可是他卻不曾見過乾隆間楊米人著的《都門竹枝一百首》(參看《北京的風俗詩》一文,收《知堂乙酉文編》,頁五八)。在雲鄉先生的書裏,難得的《紫幢軒集》和楊米人的《竹枝詞》他都使用到瞭,這也可見他取材之廣博。這些書自然是在那五六種現成的叢書之外的。
  引書是一事,這可引的書又該怎樣的引法,自是另外一件事情。有人以為引書就是抄書,文抄公的雅謚是不能免的瞭,這真是外行的鬍塗話。沒有意見怎樣就能夠抄?好的文章裏麵的引證都是有目的的,有意見有褒貶的地方作者不肯直說,就藉用現成的話成瞭我田引水,是文章風格的一種特殊的形式;這在前賢的讀書隨筆這一類的文章裏常可以見到,不過抄的技巧各有不同罷瞭。如果就這一方麵來說,雲鄉先生的《增補燕京鄉土記》引書雖然繁博,甚至一書引上許多次,他引的每一段文字,往往僅是少少的十幾個字或是幾十個字,像是剪裁衣服的巧手,集腋成裘的師傅,材料到手放在最貼切的地方,和他自己靈活的布局打成一片,這一點是最難得的。這裏也就連得上我要說的這部書裏麵組織的細密和文字的魔力。
  劉侗的《帝京景物略》照地理區劃分做五部分,包括瞭一百二十九個細目,如果不是靠瞭他的識見高,文章美,那麼幫助他搜尋事跡的於奕正和排比係在篇末詩的周損的功勞,能不能夠和他的敘述水乳交融,或竟是像張叔夏批評吳夢窗的詞“拆碎下來不成片段”,都在未可知之數瞭。劉同人自是高手,不過他自己和周損都是湖廣麻城人,所以初步的探求事跡,采訪那城坊裏巷間的逸聞故事,和那有趣味的甚至荒渺的傳說,大為後世的社會、人類學傢所寶貴的,還要宛平縣本地人於奕正相助。雲鄉先生也不是京都本地人,但是他在北京多年的經曆和他的深入的民俗學的知識,在現代真可以說是權威性的瞭。他的《增補燕京鄉土記》,不僅作者是像廣東口語所描畫的“一腳踢”,而且組織細密,從書的目錄上我們就可以看見每一個大標題之下又分許多細目,每個細目,就是一篇清新可誦的、融情入景、即景生情的散文,這些文字的親切生動,我看隻有五四時期的老大傢像俞平伯的《西湖六月十八夜》、葉紹鈞(聖陶)的《藕與蒓菜》、硃自清的《荷塘月色》或可與之競爽,這在現在還活著的後生如我輩者看來,雲鄉先生的文章至少也該說是他們的繼武罷。我的短序不便抄許多文字,熱心的讀者們隻要看一看《帝京景物略》裏鬍傢村一段描寫永定門一帶齣産名蛐蛐(蟋蟀)和捕捉的情況;豈明老人《書房一角》裏收的“蟋蟀之類”條批評多隆阿的《毛詩多識》不知道普通蟋蟀和在野的油葫蘆的分彆;再用它們來和雲鄉先生本書裏《鬥蛐蛐之趣》這一篇的文字來比較,就知道我說的清新流暢的現代散文的源頭和它的支脈,是怎麼一迴事瞭。《論語》裏不是說麼,“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不同時代的人們的辛勞,正像不停的流水每個分秒都有它們的變化的麵目,然而它們的本質仍無殊,猶似不曾變動的、給後人做見證的古城裏森森的柏木,皇城根畔落落的磚石。
  提到北京的城垣和磚石,這自然久已是世界人士注目的事物,早在一九二四年瑞典的美術史傢喜龍仁(OsvaldSirén)著的《北京的牆和門》(WallsandGatesofPeking)已經用文字和圖片把它們攝下瞭很好的迴憶的記錄瞭;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在三十年代也有瞭德剋?波迭的譯本(DerkBodde,AnnualCustomsandFestivalsinPeking,1936),迄今仍為社會學、民俗學傢們之所珍。現在各國說漢語、習漢文的人越來越多瞭,我祝福雲鄉先生這一部《增補燕京鄉土記》要比敦禮臣的那部可紀念的著作該有更大的福氣。
  一九九一年辛未六月,序於南溟之堪培拉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紅樓識小,內容簡直比我期待的好看太多,很長見識。

評分

滿滿的京味兒,文字裏滲透著濃濃的對故土的愛!喜歡!

評分

非常好 優惠很給力,書的質量好

評分

到貨很快是正版,很喜歡很好看的一本書

評分

  作為五百多年的首都,北京不唯有山川形勝、苑囿宮闕、閭裏市廛,而且物産豐富、風俗淳厚,幾百年中形成瞭一種特有的“北京味”,貫穿在北京人的全部生活中,這就是所謂的“鄉土風”。

評分

總體上這套書,不錯,想收集齊全瞭。

評分

挺好的活動滿兩百減一百買瞭,實在是太劃算瞭……

評分

民俗學傢鄧雲鄉在書中呈現瞭北京歲時風物、勝跡風景、市廛風俗,學界認為是書可於《荊楚歲時記》《東京夢華錄》相媲美。《舊都文物說》作者之一陳兼與贊曰:“不唯有益於今日讀者,亦將影響於日後之流傳。”

評分

鄧雲鄉教授自幼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具有深厚文史功底。學識淵博,興趣廣泛,善於思考,勤於撰述。退休後,以其親身經曆的事件或與他有涉的人,或事緣為誘因,或描繪與時代生活息息相關的經濟、文化、民風民俗之變化,或明清以來文人文事鈎沉,探究眾說紛紜的曆史文化現象,潛心著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