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章有关客车车身的标准及客车的
分类
1��1关于客车车身的标准
1��2我国客车的分类
1��3我国汽车产品的强制检验项目
第2章客车车身分组及客车型号
2��1客车车身分组
2��2客车产品的型号
第3章车身骨架总成
3��1车身骨架与车架的关系
3��2车身骨架与车架的连接方式
3��3座椅侧安装板
3��4客车车身结构的基础强度
3��5客车车身结构的上部强度
第4章前后围的设计
4��1前后围骨架的设计
4��2前后围蒙皮
4��3前后风窗玻璃
4��4设计、工艺和检验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5章客车侧围的设计
5��1侧围骨架的设计
5��2侧围蒙皮的设计
5��3客车侧舱门的设计
5��3��1侧舱门材料及铝合金侧舱门的一般
结构
5��3��2上翻式侧舱门的设计
5��3��3平移式侧舱门的设计
5��3��4气弹簧的力学特性
5��3��5散热器侧舱门的设计
5��3��6客车侧舱门锁具
5��3��7铝材料在客车车身上的应用
5��3��8客车车身用橡胶密封条
5��4客车乘客门的设计
5��4��1气动单外摆式乘客门的结构与
设计
5��4��2双外摆式乘客门的结构与设计
5��4��3内摆式乘客门的结构与设计
5��4��4气动乘客门的控制系统
5��5客车应急门的设计
5��6客车驾驶人门的设计
5��7客车的侧窗设计
5��7��1关于客车的侧窗玻璃
5��7��2封闭式单层玻璃侧窗
5��7��3封闭式中空玻璃侧窗
5��7��4铝框式推拉侧窗
5��7��5内置式推拉侧窗
5��7��6内翻式侧窗
5��7��7电动驾驶人窗
5��8发动机进气系统的设计
第6章顶盖骨架与顶盖蒙皮
6��1顶盖骨架的设计
6��2顶盖蒙皮的设计
第7章地板骨架与地板总成
7��1客车地板骨架的设计
7��2客车地板总成的设计
7��2��1地板层
7��2��2客车踏步的设计
第8章客车内饰的设计
8��1客车顶盖内饰的设计
8��1��1前后内顶的设计
8��1��2中顶内饰的设计
8��1��3风道与内行李架的设计
8��2侧围内饰的设计
8��2��1驾驶人窗内饰板
8��2��2乘客门框内饰板
8��2��3客车侧围包层柱
8��2��4侧墙板、后包角和后墙板
8��3客车仪表台
8��4客车座椅的结构及安装
8��4��1客车座椅的结构及材料
8��4��2客车座椅的安全带及其约束
系统
8��4��3客车座椅强度及其安装
8��5客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
第9章客车的车身附件
9��1客车的护栏及扶手
9��1��1旅游或客运客车的护栏
9��1��2旅游或客运客车的扶手
9��1��3公交车的护栏与扶手
9��2客车的遮阳帘与侧窗帘
9��3客车的车载卫生间
9��4公交车的驾驶人后包围
9��5客车的安全顶窗
9��6客车的外后视镜和内后视镜
9��7客车的破窗器
9��8客车的灭火器
9��9客车的车身标示贴
9��10客车的冰箱及饮水机
目录第10章客车的车身总布置
10��1客车车身与底盘的布置关系
10��1��1大型客运车型的车身与底盘的布
置关系
10��1��2公交车型的车身与底盘的布置
关系
10��2车身总体尺寸的限值
10��2��1车身长度尺寸
10��2��2车身宽度尺寸
10��2��3车身高度尺寸
10��3车身内在尺寸的确定
10��3��1车身坐标系的确定
10��3��2轴距及前后悬的确定
10��3��3车宽尺寸的确定
10��3��4车高尺寸的确定
10��3��5车身龙门框的确定
10��3��6踏步尺寸的确定
10��3��7乘客座间距的布置
10��3��8乘客门、侧窗和侧舱门的
确定
10��3��9前后围及其与侧围的装配
关系
10��3��10顶盖的布置
10��3��11车内地板的布置
10��3��12车身总布置的标准符合性
检查
10��4典型车型的车身总布置
10��5客车驾驶区的布置
10��5��1中国人体的H点标准模板
10��5��2驾驶人H点的布置定位
10��5��3驾驶人眼椭圆
10��5��4基于驾驶人眼椭圆的视野
设计
10��6客车车身与电器的布置关系
10��6��1客车外部灯具
10��6��2客车内部灯具
10��7客车车身与空调的布置关系
10��7��1客车的制冷空调
10��7��2客车的采暖与除霜
10��7��3客车内部的空气净化
10��8客车的质量参数
参考文献
我从事的是客车内饰设计相关的工作,原本以为这本书对我用处不大,毕竟它看起来像是纯粹的结构力学书。但是,我发现《客车车身设计 第2版》在人体工程学和乘坐舒适性方面也着墨不少,这对我来说简直是意外之喜。它讨论了车窗开口大小对视野的影响,座椅布局对疏散效率的优化,甚至连地板高度和乘客上下车的便利性都有详细的分析。更重要的是,书中将这些“舒适性”需求与车身整体的结构强度和安全规范进行了巧妙的融合。比如,为了满足更高的抗侧翻要求,车顶的加强筋布局可能会影响到行李架的安装空间,这本书会清晰地指出这种设计冲突,并给出平衡的解决方案。这种跨领域的整合视角,让我得以跳出单纯的内饰美学考量,更加全面地理解客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如何在我负责的内饰件设计中,更好地配合车身主体结构的演变。
评分这本书实在让我大开眼界,对于一个初涉车辆工程领域的新手来说,它就像一盏指路明灯。我记得我刚开始接触这个专业的时候,对车身设计那复杂的三维结构和材料选择感到头疼不已,各种标准和规范堆积如山,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客车车身设计 第2版》的编排方式非常清晰,它没有一开始就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公式,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入了基础概念。比如,它对车身刚度、碰撞安全性的基本要求讲解得非常透彻,即便是没有深厚的力学背景,也能大致把握住设计的核心思路。我尤其欣赏它在结构设计部分的论述,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不同承载结构和连接方式的优缺点,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客车看起来坚固耐用,而有些却显得单薄。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完全摸不着头脑,至少在面对设计图纸时,能够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疑问了。这本书的实用性非常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分析是其一大亮点,这是我在其他教材中很少看到的深度。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对于我这个行业外的人士来说,有些地方还是比较吃力的。我主要对客车的外观造型和空气动力学感兴趣,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如何通过车身形态来优化能耗的资料。这本书确实涵盖了空气动力学基础,分析了不同前脸造型和底部导流板对风阻系数的影响。不过,它的侧重点似乎更偏向于结构强度和刚度,对于那些前沿的、偏向于流体动力学的优化细节描述得相对简略。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结果的展示和解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风洞实验的宏观结论上。尽管如此,它在车身外板覆盖件的应力分析部分做得还是非常出色,解释了如何通过优化蒙皮的曲率来提高其抗疲劳性和美观度。总的来说,它为我理解结构如何制约造型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工程基础,尽管在空气动力学细节上我还需要参考其他更专业的书籍。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了我对一本技术手册的预期。我主要关注的是车身轻量化技术在现代客车设计中的应用,尤其是新材料,比如高强度钢和铝合金的应用策略。这本书的第二版在这方面的内容更新非常及时,它不仅介绍了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能对比,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如何将这些新材料有效地整合到现有车身结构中,同时还要兼顾制造成本和维修便利性。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疲劳寿命评估的部分,讲解了在长期运营过程中,车身结构可能出现的薄弱环节,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应力分布设计来规避这些风险。对于一个资深的工程师来说,这些内容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价值,它不仅仅停留在“应该怎么做”的层面,而是详细解释了“为什么必须这么做”的背后的工程原理。书中对于铆接、焊接等连接工艺对整体结构性能影响的分析,细致到令人惊叹,这直接关系到客车在实际运行中的可靠性,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章节。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行业标准和法规的梳理上。作为工程设计,合规性是生命线。《客车车身设计 第2版》详尽地引用了国内外的相关安全标准,并且用大量的图示解释了这些标准背后的力学含义。我尤其欣赏它对车身结构件的失效模式分析。书中列举了多种典型的结构破坏场景,并配上了详细的断口分析图和载荷曲线图,这对于提高设计人员对潜在风险的预判能力至关重要。例如,对于车桥与车架连接处的应力集中问题,书中不仅指出了加强的必要性,还提供了具体的加强筋类型和尺寸建议的初步指导,这远比单纯的理论推导来得实在。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安全裕度”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更具象的理解,不再是凭感觉做事,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工程数据和规范之上的设计决策。这本书无疑是工程师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京东买书很方便的,送货很快,放心
评分书不错
评分还好吧
评分挺不错的,看同事的第一版后就给自己买本
评分这本书我看的是正版书,很不错哦!
评分可以正版
评分书角被摔了。
评分给单位买的,书很好,很实用。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