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及页岩气地球化学

页岩及页岩气地球化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靖舟 著
图书标签:
  • 页岩气
  • 地球化学
  • 有机地球化学
  • 沉积学
  • 地球科学
  • 能源
  • 页岩
  • 天然气
  • 地球化学勘探
  • 资源评价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8450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4514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27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页岩及页岩气地球化学》涵盖了页岩无机地球化学、页岩有机地球化学、页岩气地球化学等诸多内容,阐述了海相、湖相和煤系3大类页岩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同位素特征,分析了各类页岩无机地球化学各项指标的环境意义和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机制。本书可供从事页岩气地质研究的研究人员、从事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管理人员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中国能源新战略——页岩气出版工程》策划于国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及《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 年)》公布之时,跨越“十二五”到“十三五”,契合新发布的《页岩气发展规划(2016—2020 年)》。这套丛书的出版希望能从国家层面为我国能源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为我国页岩气的大规模、高质量开发利用提供助推燃料,为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提供政策舆论支持。
丛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内页岩气领域专家的支持,丛书编委包括:中国科学院赵鹏大院士、戴金星院士、金之钧院士,中国工程院康玉柱院士、胡文瑞院士推荐作序;张金川教授任丛书主编;张大伟、董宁、董本京任丛书副主编。丛书获国家出版基金年检“优秀”,得到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上海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出版工程资助。
《页岩及页岩气地球化学》一书为《中国能源新战略——页岩气出版工程》第04分册。

内容简介

《页岩及页岩气地球化学》从有机质类型、有机质丰度和有机质成熟度等方面分析了3类页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各类页岩的形成页岩油气的潜力和成气模式。以海相页岩气为重点,揭示了主要页岩气产区的组分特征和同位素特征,总结了页岩气地球化学指标异常现象和成因。选取重点地区,介绍了页岩及页岩气地球化学评价的方法。最后,介绍了页岩及页岩气地球化学中相关的测试分析技术。
《中国能源新战略——页岩气出版工程》包括页岩气地质理论与勘探评价、页岩气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与技术、页岩气开发工程与技术、页岩气技术经济与环境政策等4卷20分册。丛书对页岩气产业链相关理论、方法及技术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阐述与讨论。

作者简介

 《中国能源新战略——页岩气出版工程》丛书主编——张金川教授,第376 次香山科学会议(中国页岩气资源基础及勘探开发基础问题)、页岩气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会议的执行主席,中国较早开始引进并系统研究我国页岩气的学者。
《页岩及页岩气地球化学》主编赵靖舟教授,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负责承担了多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包括国家“八五”、“九五”、“十五”等4个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等6个课题。在《科学通报》《地质学报》《石油学报》等多种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科技成果奖励多项(包括省部级奖2项、陕西省教委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和局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01992年入选陕西省百名科技新秀。其中承担国家等级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发表论文20余篇,获科技成果奖励3项(包括省部级二等奖1项、局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科技成果奖励多项。

目录

第1章页岩无机地球化学001
1.1页岩元素地球化学003
1.1.1常量元素003
1.1.2微量元素008
1.1.3稀土元素011
1.2页岩同位素地球化学013
1.2.1碳同位素013
1.2.2氧同位素014
1.2.3硫同位素016
1.2.4氢同位素021
1.3海相页岩地球化学特征022
1.3.1海相页岩分布特征022
1.3.2海相页岩元素特征024
1.3.3海相页岩同位素特征030
1.4湖相页岩地球化学特征035
1.4.1湖相页岩分布特征035
1.4.2湖相页岩元素特征042
1.4.3湖相页岩同位素特征052
1.5煤系页岩地球化学特征056
1.5.1煤系页岩分布特征056
1.5.2煤系页岩元素特征066
1.5.3煤系页岩碳同位素特征068
第2章页岩有机地球化学069
2.1页岩有机地球化学评价指标071
2.1.1有机质来源071
2.1.2页岩有机相080
2.1.3有机质类型084
2.1.4有机质丰度085
2.1.5有机质成熟度087
2.2海相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092
2.2.1有机相划分092
2.2.2有机质类型093
2.2.3有机质丰度095
2.2.4有机质成熟度097
2.3湖相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100
2.3.1有机相划分100
2.3.2有机质类型103
2.3.3有机质丰度103
2.3.4有机质成熟度107
VVI2.4煤系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108
2.4.1有机相划分108
2.4.2有机质类型109
2.4.3有机质丰度113
2.4.4有机质成熟度113
第3章页岩气生成与演化117
3.1页岩气成因类型及其特征118
3.1.1生物成因气118
……

前言/序言

页岩及页岩气地球化学是页岩气重要的基础地质研究问题之一,是认识富有机质页岩形成机制和成烃潜力的基础,也是认识页岩气成因、富集和成藏机制的重要理论问题。在以往的油气地质学研究中,页岩通常是被作为烃源岩和盖层来进行研究的。然而,随着页岩气勘探开发在北美地区取得重大突破,现已普遍认识到页岩既是烃源岩,也是油气的储层,是集生储盖、生运聚于一体的地质体。而且,随着对页岩气特点认识的深化,又认识到页岩的有机地球化学指标不仅是评价其作为烃源岩的关键参数,同时也是评价其作为页岩气储层所需要考虑的重要依据。表征和评价页岩气的地球化学指标包括: 总有机碳含量、成熟度、干酪根类型、烃的相态、气体含量及组分等。研究认为,形成具有商业价值页岩气的基本地质条件通常须具备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以及热成熟度高的特征。
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起步较晚,对于页岩及页岩气的认识和研究主要是借鉴北美地区的勘探经验及成果。北美地区产气页岩主要集中在海相地层中,我国发育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三大类型页岩。本书从页岩无机地球化学、页岩有机地球化学、页岩气地球化学等方面阐述海相、湖相和煤系3大类页岩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同位素特征,分析了各类页岩无机地球化学各项指标的环境意义和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机制。从有机质类型、丰度和成熟度等方面分析了3类页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各类页岩形成页岩油气的潜力和成气模式。以海相页岩气为重点,揭示了主要页岩气产区的组分特征和同位素特征,总结了页岩气地球化学指标异常现象和成因。选取重点地区,介绍了页岩及页岩气地球化学评价的方法。最后,介绍了页岩及页岩气地球化学中相关的测试分析技术。
本书编写分工如下: 第1章1.1~1.3、1.5节,第2章2.2、2.4节,第6章6.1节由蒲泊伶编写;第3章和第5章由蒲泊伶及赵靖舟编写;第1章1.4节,第2章2.1、2.3节,第6章6.2节由耳闯编写;第4章由耳闻和赵靖舟编写;全书由赵靖舟统稿。
需要指出的是,页岩气作为近年来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世界油气工业界和学术界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但总体而言,页岩和页岩气地球化学研究较为薄弱。作者在收集大量前人研究成果和总结多年研究积累的基础上,完成了本书的编写工作。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页岩及页岩气地球化学》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专业和自然: --- 《页岩及页岩气地球化学》图书简介 作者: [此处可填入具体作者姓名,此处暂空]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具体出版社,此处暂空] 定价: [此处可填入具体定价,此处暂空] ISBN: [此处可填入具体ISBN,此处暂空] 导言:非常规能源时代的基石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和传统油气资源的日益枯竭,非常规油气资源,尤其是页岩气,已成为保障全球能源供应安全的关键支柱。页岩气藏的形成、赋存和有效动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地球科学过程,其核心驱动力在于对页岩岩石学、矿物学特征、有机质演化规律以及控烃储气机制的深刻理解。 《页岩及页岩气地球化学》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为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程、地球化学、资源评价及环境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师、高校师生及行业决策者量身打造的一部集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性于一体的专业著作。本书系统梳理了页岩形成过程中的地球化学指纹,揭示了有机质从生到储、从烃到气转化的全过程,并着重探讨了这些地球化学特征如何直接控制页岩气的资源潜力和开采效率。 第一部分:页岩的物质基础与形成环境——地球化学视角 本书的开篇部分,聚焦于页岩岩石学基础及其形成过程的地球化学记录。页岩并非均一的泥质岩,而是由黏土矿物、石英、碳酸盐以及有机质等多种组分复杂共存的体系。 1.1 页岩的矿物学与地球化学指纹 详细阐述了页岩中主要矿物(如伊利石、高岭石、伊/蒙混层、绿泥石、方解石、白云石、黄铁矿等)的晶体结构、形成条件及其对孔隙结构和流体运移的影响。通过主量元素(SiO2, Al2O3, Fe2O3, CaO, MgO等)和微量元素(如Th, U, K, Rb, Sr, Ba等)的分析,构建了页岩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判别图版。例如,利用Th/U比值、V/Cr比值、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精确重建了页岩的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物源区特征(如岩石风化程度和沉积水动力条件)。 1.2 有机质的来源、类型与早期地球化学演化 页岩气的主要来源是有机质。本书深入探讨了页岩中富含有机质的地球化学机理。内容涵盖了: 有机质来源: 有机碳的类型(I型、II型、III型)及其在沉积盆地中的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特征,特别是生物标志物在反映古环境(如高生物生产力、缺氧还原条件)中的敏感性。 早期地球化学过程: 有机质在沉积后被快速掩埋,隔绝氧气,经历细菌作用、早期成岩作用(如早期成岩作用下的碳酸盐胶结与黄铁矿生成),这些过程极大地影响了最终的生烃潜力。 第二部分:热演化、成烃与生烃地球化学动力学 这是本书的核心理论部分,系统阐述了页岩油气形成的关键——热成熟过程及其地球化学反应动力学。 2.1 有机质的热演化与成熟度评价 详细介绍了洛根图解(TOC-Tmax)、色素图解(Kerogen Petrography)、镜质体反射率(Ro)以及烃源岩成熟度参数(如生物标志物成熟度指标、裂解气含量)在评价页岩热成熟度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在页岩复杂孔隙结构中,热演化过程的非均一性及其对生烃效率的影响。 2.2 裂解地球化学与生气机制 深入剖析了油页岩、气页岩(干气页岩)的地球化学差异。 热裂解反应动力学: 建立了描述页岩中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动力学模型,考虑了页岩孔隙的限制效应和催化作用(如黏土矿物对裂解温度和产物分布的影响)。 甲烷的来源与生成: 区分了有机质热降解生成的“初生气”与深埋成岩作用(如伊利石向伊/蒙混层转化的脱水反应)生成的“次生气”。通过碳同位素($delta^{13}C_{1-5}$)和氢同位素($delta D$)分析,精确区分气体的生成机制,这是储层评价的关键。 第三部分:页岩气的赋存机制与地球化学控制因素 页岩气的产量和商业化潜力高度依赖于其储存和运移的物理化学条件,这直接受控于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3.1 页岩孔隙系统的地球化学控制 本书强调了页岩储层“双孔隙系统”的概念(基质孔隙与裂缝系统)。地球化学因素如何塑造和破坏这些孔隙: 黏土矿物与有机质的相互作用: 黏土矿物(如伊利石、高岭石)在成岩过程中的转变(如伊利石脱水、高岭石脱羟基)直接影响了孔隙度、渗透率及比表面积。 成岩流体化学: 记录在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和黄铁矿中的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信息,揭示了成岩流体(水)的盐度、pH值和温度,这些信息对于预测后期气体的吸附/解吸平衡至关重要。 3.2 甲烷的吸附与解吸地球化学 页岩气主要以吸附态储存于有机质和矿物表面的孔隙中。 吸附机理: 详细讨论了Langmuir、BET等吸附模型在页岩气体系中的适用性。强调了有机质的极性(如含氮、含硫化合物)和矿物表面(如黏土矿物的层间电荷)对甲烷吸附能力的影响。 地球化学因素对吸附容量的控制: 高TOC、高比表面积通常意味着高吸附容量。不同有机质类型和矿物组合会导致吸附等温线形状的显著差异。 3.3 气藏地球化学的监测与评价 页岩气藏的动态变化需要地球化学手段进行实时监测。包括: 气-水相互作用: 钻井液与地层水(Formation Water)的地球化学交互作用对产能的影响。 微量组分分析: 烃气组分中微量非烃组分(如$ ext{CO}_2$, $ ext{H}_2 ext{S}$, $ ext{N}_2$)的含量及其地球化学来源,对储层评价和处理方案(如压裂液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结语:地球化学在页岩气工程中的前沿应用 本书最后部分展望了地球化学在页岩气高效开发中的前沿应用,包括:利用先进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技术对水化和非水化气藏进行精细划分;利用纳米级地球化学表征技术(如SEM/TEM结合EDS/EELS)解析微孔隙中的分子行为;以及从地球化学角度优化水力压裂技术和保水措施,实现资源的高效与环境友好型开采。 《页岩及页岩气地球化学》不仅是一部基础理论的汇编,更是一本指导从业者解决实际问题的参考手册,旨在推动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向更深层次的地球化学认知迈进。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和叙事逻辑感到有些困惑,阅读体验就像在走一个没有清晰路标的迷宫。它似乎没有一条明确的、贯穿全书的主线来引导读者理解页岩气形成和富集这一宏大主题。章节之间的衔接显得有些突兀,前一节还在讨论岩石学特征,下一节就跳跃到了复杂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中间缺乏必要的过渡性桥梁。这种跳跃感使得我很难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就好比你在听一场演奏会,各个声部的乐器声部是顶级的,但指挥却似乎没有将它们整合起来,每一个乐章都像是独立的小品,精彩但缺乏整体的宏伟气势。我一直在试图寻找那个将“页岩”的物理特性与“地球化学”的转化机制有机结合起来的逻辑纽带,但似乎这本书更倾向于将各个细分领域当作独立的知识模块来陈述。这对于那些期望通过系统学习掌握全貌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它更像是一本精选的、不同作者在不同时间点完成的专题研究报告的集合,而非一部精心编撰的、具有统一视角的专著。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质量,坦白说,有些地方让人难以恭维。在如此专业的学术著作中,我们对清晰度和准确性有着极高的要求。但在这本书中,我发现好几个关键的图件,比如渗透率的柱状图或者元素丰度的散点图,分辨率低得惊人,很多文字标签模糊不清,甚至有些坐标轴的标注都难以辨认。这极大地影响了信息的有效传递,迫使我不得不频繁地去查阅原始文献或使用其他辅助工具来核对数据点。更别提那些用于展示地质剖面或岩相类型的照片,色彩失真严重,细节难以捕捉,几乎失去了作为直观证据的作用。对于依赖视觉信息来理解地质过程的我们来说,这是个相当大的减分项。专业的地球化学研究,其结论往往建立在对这些微观和宏观图像的精确解读之上,如果载体本身就不够清晰,那么读者对内容的信任感也会相应降低。希望未来再版时,能在制图和印刷环节投入更多的关注和资源,毕竟内容再硬核,也需要一个合格的“外壳”来承载。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在探讨一些前沿争议性问题时,处理得显得过于保守和谨慎,缺乏一种敢于挑战现有范式的勇气和深度剖析。在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与流体运移机制的探讨中,虽然罗列了多套主流的成因模型,但对于这些模型之间的内在矛盾点和近年来新兴的、颠覆性的观点,作者似乎只是蜻蜓点水般地提了一下,随后又迅速回归到那些已经被广泛接受但可能存在局限性的经典理论中。这使得这本书读起来像是一本“安全区”内的综述,而非真正推动学科进步的思想碰撞场。我更希望看到作者能够更深入地介入,对那些尚未完全解决的“硬骨头”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比如特定热史条件下页岩气赋存的非均质性问题,或者非常规油气藏的有效解剖方法。如果它只停留在对现有知识的梳理和总结,那么它的时效性和影响力可能很快会被那些更具批判精神和前瞻性的新出版物所超越。它缺少了一种“定海神针”式的、能引领未来研究方向的理论深度。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另一个直观感受是,它在“页岩”这个载体本身的岩石学描述上花费的笔墨,远少于对其上“气”的地球化学生成过程的探讨。我理解“页岩气”的重点在于“气”,但地球化学的产出,是建立在独特的页岩物理骨架之上的,两者是共生的关系。然而,在对页岩孔隙、黏土矿物组分、非碳酸盐岩的矿物学特征等影响储层性质的关键物理因素的讨论上,显得相对单薄和程式化。这些基础的岩石学信息,往往才是决定后期改造效果和实际开采难度的决定性因素。与其花大篇幅去重复一些成熟的有机质成熟度曲线,不如花更多的篇幅去详尽分析不同类型页岩(比如富黏土型、富石英型)在地球化学反应中的差异响应。对于一个既关注“页岩”又关注“气”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重心分配似乎略有失衡,使得我们难以将地球化学转化结果,准确地锚定在具体的岩石物理背景上,导致对实际地质问题的解释能力有所削弱。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还有点小小的期待,毕竟“页岩气”这个词在能源界的分量大家心里都有数。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教科书,能把那些复杂的地球化学过程,比如有机质的演化、成烃机理,用非常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想象中,它应该能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工具书,随时翻阅,快速找到关键的参数和模型。然而,当我真正翻开扉页,深入阅读其中章节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并没有如期而至。相反,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部非常专业、甚至可以说是面向特定研究领域的深奥文献汇编。它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扎实的沉积学和有机地球化学基础,大量使用了行话和缩写,对于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来说,门槛设置得相当高。比如,涉及到成熟度指标和热演化模拟的部分,数据图表密集,公式推导繁琐,缺少必要的背景铺垫和简化解释。我花了好大力气才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有时候甚至需要对照着好几本书才能理解一个关键的图表意味着什么。这种深度固然体现了作者的专业性,但也使得这本书在推广普及性上大打折扣,它更适合于已经站在行业前沿、需要查阅最新或最细微数据支撑的资深专家。

评分

物美价廉,送货神速,正品保障,值得购买。

评分

正版书籍

评分

质量好,权威人士推荐

评分

包装不错,内容还没看

评分

专业书,定价高了点,打折还是贵了

评分

很好很好!

评分

一次买了不少书,活动力度大,书印刷和质量都没有问题,头天下单,第二天到,一切都好。

评分

专业书籍,正版图书,系统讲解

评分

很专业的页岩气知识,买了一套,好好学习一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