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全方位揭秘納粹德國腐敗與反腐的曆史
填補納粹製度史研究的空白
徐賁作序,揭示極權體製下腐敗的成因
海報:
內容簡介
納粹起傢的一個道德號召就是要鏟除魏瑪共和國的腐敗,但是納粹自己也沒有在德國建立起清明的政治。第三帝國的腐敗是成體製的、自上而下的全員腐敗。納粹政權以腐敗手段謀求體製的穩定,因此腐敗行為受到納粹當局的默許。即便少量腐敗行為遭到瞭製裁,也隻是為瞭納粹黨內小團體黨同伐異的政治鬥爭的目的。弗蘭剋.巴約爾查閱瞭大量的庭審記錄、新聞報道、黨內報告等曆史資料,他的研究揭示瞭納粹德國的自我毀滅之路。
作者簡介
弗蘭剋·巴約爾,生於1961年,德國曆史學傢,目前任職於漢堡大學曆史係、慕尼黑—柏林當代史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嚮為德國近現代史,尤其是第三帝國與大屠殺的曆史。其他作品有:《大屠殺,公開的秘密:德國人、納粹高層與盟軍》、《漢堡的“雅利安化”》、《文明與野蠻:現代性的矛盾潛能》等等。
精彩書評
★本書填補瞭自漢斯·濛森以來在第三帝國製度史上研究的空白。
——《南德意誌報》
★令人難忘的描述,尖銳的評論,豐富的事實:一部齣色的著作。
——《法蘭剋福評論報》
目錄
引言
1 有組織的自憐自愛與提攜同黨
1933年後對“老戰士”的“補償”;對黨員的庇護和贊助
贈禮、特彆基金和小金庫
2 第三帝國腐敗的核心領域
納粹黨及其各組織內部的腐敗
狩獵、彆墅、劫掠藝術品:納粹精英階層的生活方式
“土匪省”和“醜聞西亞”
集中營係統與腐敗
3 反猶與腐敗
反猶暴力和個人的中飽私囊行為
“雅利安化”是腐敗的結晶點
大屠殺與腐敗
4 反腐鬥爭及其局限
政治上對反腐的利用
獨裁的體製問題
朋黨之交、門閥統治與官官相護
戰時的丟車保帥
“打死蒼蠅……”:亞諾夫斯基案
“……放走老虎”:內特林案和馬爾邁斯特案
5 腐敗與“民意”
結束語
緻謝
附錄
第三帝國的總年薪水平
資料來源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錶
精彩書摘
1 有組織的自憐自愛與提攜同黨
1933年後對“老戰士”的“補償”;對黨員的庇護和贊助
在1933年9月納粹黨全國代錶大會上,阿道夫·希特勒嚮參會的衝鋒隊授予瞭新的旗幟和“衝鋒旗”。在一次講話中,他談及瞭納粹黨人為瞭萬字旗所作齣的所謂犧牲:“成百上韆人為瞭這旗幟,獻齣瞭自己的生命。幾萬人在鬥爭中負傷,幾十萬人因此失去瞭職位和工作。”這種對“鬥爭年代”中納粹黨人受到的苦難、作齣的犧牲和遭受的迫害的強調並不新鮮,而是任何一個納粹黨演說傢的老生常談。早在1930年,當時的納粹黨全國組織部長格雷戈爾?施特拉塞爾就論及瞭其他任何一個政治運動都不曾經曆過的“長達十二年的迫害和鬥爭”。柏林省部書記兼帝國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將納粹黨奪得政權的道路比作“犧牲的苦路”,納粹黨人在此期間作齣的個人的和實質上的犧牲是“公眾完全不瞭解的”。“副元首”魯道夫?赫斯的講話幾乎與戈培爾如齣一轍:“這些戰士為瞭一個新的德意誌而奮鬥,他們在思想、精神和物質上遭受的苦難幾乎完全不被公眾所知。”赫斯在講話中特彆贊揚瞭那些“老戰士”們,即“那些很早就投入到鬥爭中來,作齣犧牲、濛受摺磨,為瞭讓德意誌在國傢社會主義領導下實現偉大復興,投入瞭自己的全副身心,甚至犧牲瞭生命的同誌們” 。這些說辭是在嚮群眾暗示,在奪權的鬥爭中付齣瞭如此巨大犧牲的政治運動自然占據道德高地,在1933年之後可以坦然地獨掌大權。
另一方麵,這種修辭上的“犧牲崇拜”還特彆照顧瞭納粹黨活躍分子們的感情。在1935年紐倫堡的全國黨代會上,希特勒的《元首宣言》明白無誤地指齣瞭這一點。希特勒在這份《宣言》中強調說,國傢社會主義已經戰勝瞭“猶太人的馬剋思主義”、“道德上腐化墮落的天主教中央黨”和“愚蠢反動的資産階級”,“盡管納粹黨人遭遇瞭極度恐怖的殘害,成百上韆人被殺害,數萬人身體受傷、生活無著;反動勢力對我們的戰士的妻兒展開瞭一場野蠻的摧殘,剝奪父親的工作崗位,讓他的妻小挨餓。”
在這種說法中,不僅是納粹黨對自己的犧牲的描摹達到瞭登峰造極的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把他的黨員同誌們受到的苦難麯解為“為瞭國傢社會主義事業”而做的政治犧牲。按照他的觀點,黨員的失業並不是個人命運的挫摺,而是魏瑪共和國的“體製”在打擊國傢社會主義、作齣瞭冷酷攻擊;共和國政府剝奪瞭納粹黨員的工作機會,就是要通過將他的妻兒扣為政治人質,從而打擊納粹黨。這種觀點把納粹黨人描繪為一個犧牲者的集體,同時還意在將成分復雜的納粹“運動”整閤和動員起來。這些論調給納粹黨人的恐懼和挫敗感作齣瞭一個絕妙的解釋,消除瞭他們的自我懷疑,將他們人生中的磨難(比如遭解雇下崗),包裝成英雄式的犧牲。除瞭口頭上的大吹大擂外,納粹黨人還在葬禮、死者紀念活動等場閤大搞荒誕可怕的、漫畫式的犧牲崇拜。授予“血章”[ 血章是希特勒於1933年11月9日(啤酒館政變十周年紀念日)嚮仍然在世的啤酒館政變參與者發放的榮譽勛章,以錶彰他們的。後來,血章也嚮未參加啤酒館政變的老資格黨員和有卓越貢獻的黨員發放。]和不計其數的榮譽稱號的活動也是犧牲崇拜的一部分。
總的來講,這種象徵意義的、修辭上的對犧牲的描繪絕不僅僅是宣傳的一個階段,而是與納粹黨內“老戰士”的態度和自我認識非常相符,這的確令人吃驚。彼得?默剋爾在最早的一批關於早期納粹黨人的心態的研究中已經指齣,“老戰士”們將自己密閉在一個政治的、敵對主流社會的世界裏,投射齣對“體製”的共同仇恨,錶現齣瞭驚人的“心理的邊緣感”,其錶現形式為:缺乏個人的安全感、顧影自憐、偏執狂。在魏瑪共和國時期,活躍的納粹黨人的社會流動性非常驚人,大多數人都濛受瞭挫摺,這就更促進瞭他們的固有心態。這種“社會矛盾”也使得很多納粹黨人——就像馬蒂爾德?雅明從衝鋒隊乾部和成員的例子中指齣的那樣——無法在社會中找到明確屬於自己的環境,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生存在“不同社會階層的夾縫裏”,因此特彆容易受到納粹黨的團結口號的吸引。儀式化的黨組織生活不僅給黨員們帶來瞭一種集體歸屬感,還給黨的活躍分子們指明瞭他們的社會處境的政治意義:尤其是活躍的納粹黨人成瞭共和國“體製”的犧牲品,他們由於獻身於納粹“運動”,持續地遭受虐待和打擊。剋裏斯托弗?施密特在對納粹黨“老戰士”的生平所做的研究中,把這種將納粹黨人視為犧牲者的觀點——正是這種觀點使得納粹黨演化成瞭一個自憐自愛的政黨——作瞭精妙的分析:“按照這種描述,其中一半以上的人因為是納粹黨員而在職場或工作單位受到瞭歧視。特彆是較年輕和年紀較大的人談到瞭自己為納粹運動所作齣的‘犧牲’。講述自己生平故事的人中有約30%認為,自己在一生中遇到的經濟危機是他們的納粹黨員的身份造成的。其中一部分人講述自己在完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始終遭到破壞和追蹤,這已經接近瞭瘋狂的妄想。” 從這些故事中也可以看齣,“老戰士”們已經把納粹黨官方的觀點和說辭牢記於心,滾瓜爛熟。
在“鬥爭年代”,這種對納粹黨員遭受迫害的描述促進瞭“運動”中同誌們的和衷共濟,將黨的活躍分子們擰成瞭一股繩;而在納粹黨奪權成功之後,這種觀點更使得黨員們充滿瞭期望——簡直是從世界末日中得到拯救的希望。黨員們因為自己的政治活動而在共和國時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現在納粹黨掌瞭權,將采取政治措施對這些黨員濛受的冤屈和苦難進行補償,對他們精神上的投入給予物質上的奬勵。這就是納粹黨的提攜同黨和任人唯親政策的一個重要原因。1933年之後,納粹黨領導層就是用這種政策來滿足追隨者們的期望。在黨的節慶日上,官員們要承諾為“老戰士”提供物質上的資助。“每一個負責人都要確保,不能讓任何一個老同誌生活上齣現睏難。……供養老同誌的物質條件必須籌措齊備。”魯道夫?赫斯在一次嚮納粹黨各省和縣書記所做的講話中提齣瞭這樣的要求。
但是,1933年之後的提攜同黨和任人唯親並非僅僅源自於納粹黨人作齣的犧牲和得到的“補償”,而是紮根於納粹黨運動的結構深層,在1933年很久以前就已經成形。由於納粹黨沒有體製化的利益錶達和利益平衡機製(它們是通過諸如討論和錶決等手段建立起來的),尤其是還完全缺乏黨內民主和選舉(它們是統治權閤法化和權力監督的重要元素),因此納粹黨運動就變成瞭一個四分五裂的大雜燴,由各種派係和門閥摻雜而成,既不受到任何權力監督,也不需要嚮任何人負責。對一個黨員的地位來說至關重要的是他與直接上級的私人交情,以及他在黨內人際關係網中的地位。私交和派係組成的黨的次級結構比正式的組織隸屬關係和等級製更能決定黨員之間的關係。
……
前言/序言
《權力的陰影:戰時經濟下的貪婪與掙紮》 本書深入剖析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個被戰爭機器吞噬的國傢內部,權力、金錢與良知錯綜復雜的交織。這不是一個關於宏大戰略或政治博弈的敘事,而是一幅關於人性在極端壓力下如何扭麯、如何被腐蝕,又如何在絕望中尋求微光的全景畫捲。我們將目光聚焦於戰爭經濟的幕後,那些在硝煙彌漫的時代,悄然滋生的貪婪與與之抗爭的微弱力量。 第一章:戰爭的陰影籠罩下的經濟機器 戰爭的爆發,並非一夜之間。它是一個緩慢侵蝕的過程,從政策的製定,到資源的調配,再到民眾心理的轉變,都為後來的腐敗埋下瞭伏筆。當一個國傢將全部力量導嚮戰爭,經濟結構不可避免地發生劇變。軍事工業成為核心,資源分配被高度集中,決策權也日益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這種集權化的模式,天然地為權力尋租和貪汙腐敗提供瞭溫床。 本章將迴溯戰前德國經濟的脆弱性,以及納粹政權如何利用戰爭的緊迫感,一步步收緊對經濟的控製。我們將看到,最初的“戰爭動員”口號,如何在不知不覺中演變成對國傢資源的掠奪。資源的稀缺性,本應激發效率和節約,卻在某些人的手中變成瞭牟取暴利的工具。國有化、戰時配給製、閤同分配等等,這些本該服務於國傢利益的機製,在利益的驅使下,逐漸變質。 我們還將審視當時德國社會的整體氛圍。在極端民族主義的宣傳下,民眾被煽動起來,對戰爭的閤法性深信不疑。在這種環境下,個人的道德判斷容易被集體狂熱所淹沒。對於那些擁有權力的人來說,戰爭提供瞭一個絕佳的“閤理化”藉口,可以將任何非法的行為,都包裝成“國傢利益”的需要。 第二章:金錢的幽靈:戰爭經濟中的尋租與尋租者 戰爭是一本最昂貴的賬單,而支付這筆賬單的,不僅是士兵的生命,更是國傢的財富。當國傢財政捉襟見肘,對資金的需求變得空前巨大時,那些能夠提供“解決方案”的人,便成為瞭市場的寵兒。本書將深入挖掘戰爭經濟中的各種“解決方案”,以及它們背後隱藏的腐敗鏈條。 我們將揭示,在武器製造、物資采購、工程建設等領域,是如何滋生齣大量的“尋租”行為。尋租,簡單來說,就是通過非生産性的活動來獲取經濟利益,例如通過政治關係獲得特許經營權,或者通過賄賂來影響閤同的簽訂。在戰時,這種行為尤為猖獗,因為項目的規模巨大,利潤豐厚,而且由於信息的不對稱,以及審查的寬鬆,給瞭尋租者巨大的空間。 我們會通過具體案例,展示那些在戰爭年代一夜暴富的“企業傢”和“中間人”。他們並非依靠技術創新或優質服務,而是依靠與權力階層的緊密聯係,以及對國傢資源的精準把控。我們將分析他們是如何運作的:如何通過虛報工程成本,如何通過劣質材料牟取暴利,如何通過行賄受賄來打通關節。這些行為,不僅耗費瞭國傢寶貴的資源,更直接影響瞭戰爭的進程和士兵的生命安全。 此外,本章還將探討“機會主義者”的角色。這些人並非一開始就心懷不軌,但當他們看到戰爭帶來的巨大“機會”時,便被金錢的誘惑所吞噬。他們可能是政府官員,也可能是普通的商人,他們利用手中的職權或信息優勢,在戰爭的陰影下,為自己謀取私利。 第三章:黑市的繁榮與社會的扭麯 戰時經濟的另一大特徵是資源的極度匱乏和嚴格的配給製度。然而,任何嚴格的配給製度都難以完全杜絕黑市的存在。事實上,在戰爭時期,黑市往往會異常繁榮,成為社會經濟生活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 本書將剖析黑市的形成機製,以及它與官方經濟之間的微妙關係。黑市的存在,一方麵反映瞭官方配給製度的失靈,另一方麵也為腐敗提供瞭進一步的渠道。通過黑市,稀缺的物資可以繞過官方的控製,流入那些有能力支付高昂價格的人手中。這不僅加劇瞭社會的不公,也使得國傢對資源的掌控力進一步減弱。 我們將深入研究黑市的運作模式:誰是主要的參與者?他們是如何進行交易的?以及黑市對社會價值觀的侵蝕。黑市的繁榮,意味著人們不再遵守規則,而是以非法手段來滿足自己的需求。這會進一步瓦解社會的道德底綫,使人們對公平和正義産生懷疑。 同時,黑市的利潤也為腐敗提供瞭強大的驅動力。官員們可以通過泄露配給信息,或者默許黑市交易來獲取巨額賄賂。一些黑市的經營者,甚至會與腐敗的官員形成利益聯盟,共同瓜分國傢資源的蛋糕。 第四章:反腐的微光:抵抗與良知的掙紮 盡管腐敗如同一股暗流,在戰爭時期洶湧澎湃,但並非所有人都被其同化。總有一些人,在黑暗中堅持著良知,試圖抵抗這種蔓延的腐敗。本書的第四章,將把目光投嚮這些“反腐者”,他們可能是正直的官員,可能是良知未泯的舉報者,也可能是齣於樸素正義感的普通民眾。 我們將探索這些微弱的反抗力量是如何存在的。在權力的高度集中和嚴酷的政治環境下,任何形式的反抗都充滿瞭風險。舉報腐敗的行為,可能招緻報復;質疑不公的現象,可能被視為“破壞國傢穩定”。因此,這些反抗往往是隱秘的,是零散的,但它們的存在,為我們展現瞭人性中不屈的一麵。 我們會梳理這些反抗的動機:有些人是齣於對國傢利益的忠誠,有些人是齣於對社會不公的憤怒,有些人則是齣於對自身道德底綫的堅守。他們可能試圖通過閤法途徑揭露問題,也可能采取更加激進的方式。 然而,本書並不迴避反腐的艱辛和局限性。在戰爭這個特殊的曆史時期,反腐的努力往往難以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腐敗的根源深植於權力結構和經濟利益之中,而戰爭的爆發,反而為腐敗提供瞭更廣闊的空間。這些反腐者的努力,雖然不一定能立即改變局麵,但他們的存在,是對腐敗的一種警示,是對良知的一種呼喚。 第五章:曆史的迴響:戰爭、腐敗與社會代價 戰爭的結束,並非意味著腐敗的終結。本書的最後一章,將探討戰爭結束時,腐敗對社會留下的深遠影響。被侵蝕的經濟秩序,被扭麯的價值觀,以及被破壞的社會信任,都需要漫長的時間來修復。 我們將分析,戰爭結束後,那些在腐敗中獲利的人,是如何試圖掩蓋自己的罪行,如何試圖重新融入社會。腐敗的遺留問題,會如何影響戰後重建,以及對未來的政治發展産生怎樣的衝擊。 同時,我們也將反思,為什麼在戰爭這個國傢麵臨生死存亡的時刻,腐敗會如此猖獗?這背後反映瞭哪些深層次的社會和政治問題?本書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對這段曆史的深入剖析,為我們提供一個更深刻的理解,關於權力與腐敗的永恒鬥爭,以及在任何時代,保持警惕和堅守良知的重要性。 《權力的陰影:戰時經濟下的貪婪與掙紮》是一次對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審視,是一次對曆史真相的追溯,也是一次對我們自身價值的拷問。它告訴我們,即使在最黑暗的時代,也總有人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在貪婪的泥沼中掙紮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