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陈丹燕·上海三部曲风靡中文世界19年后重现故乡,以纪念巨变的城市与逝去的时光
《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2015新修订版
一个上海的乡土作家,从寻找家乡感开始,充满地方性地记录下自己城市巨变中的日常生活、民间记忆与个人历史,精微而独立地描绘出上海的面容。
陈丹燕沿着幸存者痛苦的记忆一路攀援寻找,使得姚姚这个上海女子悲怆的往事,成为上海历史的独立见证;也让普通人的个人历史,成为大时代洪流中有血有肉的坐标。
内容简介
她是旧上海电影明星上官云珠的女儿,父亲姚克是留洋回国的文化名人。两岁时父母离异,她学会了把心事藏在心底,笑容挂在脸上。童年的她生活优裕,客串过电影《三毛流浪记》里的富家小女孩;后来她经济来源几乎断绝,却不肯在恋人面前透露窘迫,视爱情为纯洁的象牙塔。她是大时代里的普通人,承受命运的悲凉:母亲自杀,恋人自杀,孩子被迫送人,偷渡国境躲避灾难却被抓捕……当生活似乎要柳暗花明时,南京西路上的一场车祸将她的人生永远定格在了31岁那年的秋天。
她叫姚姚。1944年生于乱世,1975年死于非命。
2000年此书初版时,姚姚遗散的恋人开开和孩子均未找到。2009年此书再版时,开开找到了,于是作者增补了初版时未能证实的那部分故事。2013年,姚姚的孩子前来与亲人相认,此时,他已然人到中年。
那年开开回归时,天降雷暴。那年姚姚的孩子前往母亲和外婆坟上时,天降大雪……
作者简介
陈丹燕,1980年代以儿童文学创作步入文坛,1990年代转入成人文学创作,以非虚构纪实类作品和其漫游世界的旅行文学广受关注。主要作品有外滩三部曲《外滩:影像与传奇》《公家花园的迷宫》《成为和平饭店》,上海三部曲《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另有《我的旅行哲学》《我的旅行方式》《北纬78°》《永不拓宽的街道》《咖啡苦不苦》《漫卷西风》《一个女孩》《慢船去中国》《唯美主义者的舞蹈》等。作品在国内外广受赞誉,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宽容”文学奖,奥地利国家青少年图书奖金奖,德国国家青少年图书奖银奖。作品被译为英、德、日等多国文字。
目录
“上海三部曲”总序
上海的红颜遗事
附记
幸存者1
幸存者2
精彩书摘
《上海的红颜遗事》:
“请告诉我一些1944年上海夏天的事好吗?最普通的事,天天都会在生活里发生的事。”我对一生都在上海度过的老人魏绍昌说。
这是距1944年五十六年以后的春天。这天下着雨,室内有着上海雨天淡灰色的天光,屋角的颜色会要深一点,像是纸烟的烟灰,带着点点斑驳。而窗框的影子在墙壁上变成了一团模糊的斑迹。过不惯多雨的上海春天的人不能体会到那样的天光里如烟云的柔和,于是也很难体会在带着潮湿雨气的柔和里有很轻的感伤。这种绵长的雨,从来不会有人真的知道什么时候会停下,也不知道天气预报里预报的春雷会什么时候来,那将是今年的第一声春雷。那是一个合适问到1944年的天气。这个老人有很好的记性,他还记得1932年日本人炸闸北宝山路上上海商务印书馆那天的情形。日本炸弹炸毁了当时东亚最大的图书馆和印刷厂,大火在宝山路上熊熊燃烧,被烧毁的纸在2月的东北风中向市区漫天飘来,像黑色的雪片,而那其实是四十万册中国书,包括近六万册的善《上海的红颜遗事》,以及纸库里准备印书的纸。黑色的纸灰整整落了一天。南京路上把衣服晾在外面的人家,衣服上落满了纸灰。他的脸上在说着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有着一种类似微笑的神情,他抬着白发斑斑的头。然后,你就会发现那样的神情原来不是微笑,那是对往事无边的忍耐。
他对我想要知道1944年的事有点吃惊。
“是为了写书呀。我要写的那个人出生在这一年。”我说。
“想要多知道一点真实的细节,在历史书,在报纸上,在伟人的传记和回忆录里都看不到的东西,因为我要写一个普通人。”我说。在我的感觉里,她的故事就像沾在历史书上的一粒灰尘一般,但我想要做的是,让她成为一粒永不会被抹去的灰尘。
“是啊。那是需要的。”他说。
1944年,他是一个二十三岁不到的青年,已经结了婚。他在中一信托公司做职员,虽说是银行职员,但并不需要在上班时穿西装,他大多数时候穿长衫上班。
“是灰色的吗?”我问。
“有时是褐色的。”他想了想说。啊,原来那时的上海青年也穿褐色的长衫。
“1944年的夏天么,上海是在沦陷中,在沦陷中。南京西路上的大华电影院里放的全是日本电影,像轰夕起子、高峰秀子和坂东起三郎的电影,也演出中国和日本合拍的《鸦片战争》,因为当时英国是敌对国。你说滑稽吧。”他告诉我说。
虽然已经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法国租界,已经消失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炮火里,可按照当年法国人的城市规划在人行道边种下的梧桐树,还在一年年地长高。春夏时,它们绿色的、宽大的树叶以毫不知情的恣肆拼命地长着,遮蔽了整条整条的街道。冬天,等树叶变黄,发脆,成批成批地落下,连在夜里被街灯烤着、最晚落下的那些树叶也全都掉了以后,能看到树枝上有一串串淡褐色的小蛋粘在那里,那是刺毛虫留下的籽,它是翠绿色的爬虫,春天时长大,住在梧桐树上,夏天的时候它把背上的小剌扎到人身上,看不见,可是摸上去,那一块皮肤让人痛痒难耐。夏天,从菲律宾海面上生成的台风会影响上海,台风来的时候,大风大雨把它们从树上扫下来,大人孩子见到了,都恨得用鞋底去碾。它们的体液是黄绿色的,在人行道上小而黏稠的一汪,慢慢干在阳光里,在地上留下了黄绿的、微微泛光的颜色,像打翻的毒药。
梧桐树下热闹或者背静的街区,仍是上海很贵的地段,仍旧留着孤岛时期的浮华之气。街道两边带花园的欧洲式样的房子代表着舒适的生活,街道的下水系统很好,所以不像别处那样,总是湿漉漉的。在那些街区里,白俄经营的面包房、照相馆、西药店、芭蕾舞教室和美容沙龙,犹太人开的小珠宝店、皮鞋店和皮草行,还有饭店,法国人开的咖啡馆、电影院、教会学校和糖果店,上海人开的舞厅、专营西服的裁缝店、报馆、剧团和电影公司,日本文人开的书店,德国医生开的医院,仍旧吸引着喜欢西洋式生活的人们,尤其是那些从外面来上海的人。
……
前言/序言
《上海的红颜遗事》 引言 上海,这座被誉为“东方巴黎”的城市,在其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无数传奇。从十里洋场的繁华喧嚣,到时代变迁的起伏跌宕,这座城市见证了太多故事,其中,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女性身影,她们的命运与这座城市一同呼吸,一同老去,却又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在历史的角落里留下动人的印记。本书并非要描绘历史的宏大叙事,也不是要刻意挖掘惊世骇俗的秘闻,而是试图从一个更为细腻、贴近的视角,去捕捉那些在时代的洪流中,闪耀过、挣扎过、坚守过的女性生命碎片。她们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她们的喜怒哀乐,她们的无奈与抗争,她们的梦想与失落,都与上海这座城市的脉搏紧密相连。 第一章:浮华初现,乱世中的惊鸿一瞥 二十世纪初的上海,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租界林立,中西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催生出一种独特的都市风情。在这片纸醉金迷的土地上,无数女性怀揣着各自的梦想和命运,开始了她们的人生旅程。 1.1 沪上名媛的社交场:光鲜背后的挣扎 “名媛”二字,在当时的上海,似乎自带一种神秘的光环。她们出身显赫,或是大家族的小姐,或是依附于权贵的新女性。她们的每一次亮相,无论是慈善晚宴、舞会,还是友人聚会,都能成为焦点。丝绸旗袍的曼妙剪裁,精致的妆容,得体的谈吐,构成了她们令人称羡的公众形象。然而,这层光鲜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生活? 一位名叫“婉容”的女子(此处为虚构,意在代表某一类人物),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然而,家族的衰败让她早早地肩负起了家族的责任。她的婚姻,与其说是爱情的结合,不如说是家族利益的筹码。她的丈夫是一位在租界颇有势力的人物,婉容不得不周旋于各种社交场合,维系着丈夫的声誉,同时也为家族争取一丝生机。她学习着如何成为一个完美的妻子,一个得体的女主人,如何在不动声色的交流中,捕捉信息,传递信号。她的生活,被无数的规矩和期待所束缚。每一次的微笑,都可能是一种伪装;每一次的应酬,都可能是一种策略。她渴望真正的自由,渴望一次可以为自己而活的选择,但似乎,命运早已为她画好了轨迹。 另一位年轻的女子,“玲珑”,则代表了另一类女性。她或许并非出身名门,但凭借着出众的美貌和过人的才情,闯入了上海的社交圈。她可能是在一家新式服装店做学徒,也可能是在一家电影公司里崭露头角。她追求的是独立,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她渴望在男权社会中,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玲珑的爱情,往往是自由而奔放的,她不愿被任何束缚,她享受着与艺术家、文人的交往,享受着思想的碰撞。然而,在那个时代,女性的独立是如此艰难。她可能经历过被虚荣所诱惑,也可能在真诚的爱情面前,遭遇现实的打击。她的故事,是那个时代女性追求解放的缩影,充满了浪漫的色彩,也充满了现实的残酷。 1.2 烟花巷陌的歌女与舞女:命运的飘零 上海的夜晚,从不缺少灯红酒绿。在那些光影迷离的歌舞厅、夜总会,活跃着一群被称为“歌女”和“舞女”的女性。她们是上海都市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歌声、舞姿,满足着无数男性的娱乐需求。然而,她们的背后,是怎样的生活? “雪梅”,一个曾经在老上海滩颇有名气的歌女。她的歌声如黄莺出谷,清脆婉转,她的舞姿妖娆妩媚,风情万种。然而,在她光鲜亮丽的舞台背后,是幼年丧父,家中贫困的童年。为了生计,她不得不踏上这条路。她学会了如何用笑容去掩饰内心的悲伤,如何用歌声去唱出别人的喜怒哀乐。她的名字,曾被无数人铭记,她的风采,曾被无数人追捧。但当夜幕降临,当脂粉褪去,她也只是一个渴望温暖和安宁的普通女子。她可能经历过爱情的承诺,也可能在温柔的陷阱中迷失。她的故事,是那个时代底层女性命运的写照,充满了无奈的挣扎和对未来的渺茫期盼。 “阿珠”,一位年轻的舞女。她或许有着天生的丽质,也或许有着后天的勤奋。她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中,努力地讨好着客人,努力地为自己攒下一点积蓄。她对未来的设想,往往是简单的——嫁一个好人家,过安稳的日子。然而,在那个鱼龙混杂的地方,纯真的梦想总是那么容易被摧毁。她可能在一次次的拒绝与迎合中,失去了最初的纯洁;她也可能在一次次的欺骗与背叛中,对人性感到失望。阿珠的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在生存压力下的无奈选择,她们的青春和美丽,在短暂的辉煌后,或许就归于沉寂。 1.3 家中的女儿与妻子:传统的束缚与暗流的涌动 并非所有的女性都在公众场合闪耀。在广大的家庭中,也有着无数的女性,她们扮演着女儿、妻子、母亲的角色。她们的生活,似乎更为平淡,但她们同样是时代的见证者,她们的命运,同样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 “秀云”,一位传统的上海家庭妇女。她的生活围绕着家庭展开,操持家务,照顾子女,等待丈夫归来。她的世界,似乎被四方的屋檐所限制,但她的内心,却有着属于自己的波澜。她可能对外界的新鲜事物感到好奇,她可能对丈夫的冷漠感到委屈,她也可能对子女的未来有着深深的忧虑。她的沉默,不代表没有思想;她的忍耐,不代表没有情绪。秀云的故事,描绘了那个时代传统女性的坚韧与隐忍,她们在时代的变迁中,默默地维系着家庭的完整,也默默地承受着属于自己的命运。 “芳华”,一位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女子,她的思想比上一代更为开放。她可能在学校里学习,也可能在工厂里工作。她渴望平等,渴望在家庭和社会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然而,她的新思想,可能与传统的家庭观念发生冲突。她与父母的代沟,她与丈夫的观念差异,都成为她生活中的挑战。芳华的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新旧思想的碰撞,女性在觉醒过程中所经历的迷茫与探索。她试图打破传统的束缚,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阻力。 第二章:时代变迁,女性命运的十字路口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战争的阴影,革命的浪潮,都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尤其是女性。她们的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中,被推向了不同的方向。 2.1 战火硝烟中的坚韧:逃离与求生 抗日战争的爆发,给上海这座繁华的都市带来了巨大的创伤。战火硝烟,使得无数家庭破碎,也迫使无数女性踏上了逃离与求生的道路。 “素贞”,一位来自江南小镇的女子,为了躲避战乱,来到了上海。她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她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独自一人求生。她可能在黑市里贩卖物品,也可能在难民营里贡献自己的力量。她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她的眼神中,却闪烁着对生的渴望和对未来的信念。素贞的故事,展现了普通女性在战争年代的顽强生命力,她们用自己的方式,在绝境中求生,在苦难中前行。 2.2 新中国的曙光与挑战:融入与变革 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的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海这座城市,也迎来了新的篇章。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她们被鼓励参与到各项社会建设中。 “丽华”,一位在解放前就积极参与革命活动的女性。她曾梦想着一个更平等、更美好的社会。在新中国成立后,她积极投身于各项工作中,成为一名建设者。她可能是一名教师,一名医生,或是一名工人。她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丽华的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奉献精神和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热情。她们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时代的创造者。 然而,时代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在新的社会体系下,女性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个人情感的压抑,集体主义的思潮,都可能让一些女性感到迷茫。 第三章:岁月流转,遗事在回响 时光荏苒,当年风华正茂的女子,如今已步入晚年。她们的故事,或许已经淹没在岁月的洪流中,但她们留下的印记,却依然能够触动人心。 3.1 寻常巷陌的老者:回首往昔的静默 在上海的寻常巷陌里,至今仍居住着一些老一辈的女性。她们的人生,见证了上海的百年变迁。她们或许不善言辞,但她们眼眸中的光彩,却诉说着过往的沧桑。 “陈奶奶”,一位退休的家庭主妇。她的生活,平凡而朴实。她一生操持家务,养育子女,经历了战争的动荡,也享受了新时代的发展。她不曾有什么轰轰烈烈的经历,但她的人生,是无数普通上海女性生命的缩影。她或许会坐在窗边,看着街景发呆,脑海中浮现出年轻时的画面,那些曾经的喜悦,曾经的悲伤,都化作了此刻的静默。陈奶奶的故事,是对平凡生命的礼赞,是对时光沉淀的感悟。 3.2 历史的回声:被遗忘的角落与不朽的记忆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声音被遗忘,总有一些面孔被模糊。本书试图通过对这些“红颜遗事”的挖掘,让那些曾经闪耀过、挣扎过的女性生命,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中。她们的故事,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没有惊世骇俗的成就,但她们的坚韧、她们的智慧、她们的情感,都构成了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风景。 她们是那个时代的女儿,是这座城市的魂魄,是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们的遗事,如同散落在时光中的珍宝,等待着被重新发现,被温柔铭记。 结语 《上海的红颜遗事》并非一本面面俱到的上海女性史,它只是一次尝试,一次用温情的笔触,去触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光阴冲刷得模糊不清的女性身影。她们的故事,或许简单,或许平凡,但她们的存在,让上海这座城市更具温度,更显深刻。她们的喜怒哀乐,她们的爱恨情仇,都与这座城市的命运紧密相连,共同谱写了上海独有的时代旋律。愿这些遗事,能够唤起我们对过往的追思,对女性生命价值的尊重,以及对这座城市更深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