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风花雪月

上海的风花雪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丹燕 著
图书标签:
  • 上海
  • 风情
  • 民俗
  • 历史
  • 文化
  • 文学
  • 老上海
  • 都市
  • 怀旧
  • 摄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5747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824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陈丹燕·上海三部曲风靡中文世界19年后重现故乡,以纪念巨变的城市与逝去的时光

  《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2015新修订版

  一个上海的乡土作家,从寻找家乡感开始,充满地方性地记录下自己城市巨变中的日常生活、民间记忆与个人历史,精微而独立地描绘出上海的面容。

  世事沧桑的无尽感慨,寻常巷弄的前世今生,俗世生活的知足常乐……陈丹燕那种细腻精致,有时也毒辣尖刻的直觉既有着冷静的感性,也提供了参差的对照,带读者在上海的前世今生间穿梭往来。

  此次新版,陈丹燕在每章中新添了一小节,在原来的开放式结构基础上加入了2008-2015年的新内容,文字增加了两万多字,图片新添了数十张,整个排版思路做了重新梳理,装帧设计上也焕然一新。

内容简介

  《上海的风花雪月》,陈丹燕“上海三部曲”之一。全书图文并茂地将鲜活流动着的上海的风花雪月,从历史的尘烟代入当下的情韵。那些被当作城市起居室的咖啡馆数十年来的变迁,那些为保护城市记忆而永不拓宽的街道,那些物是人非的名人故居里飘荡着的张爱玲、白先勇乃至当年蓝苹的气息,那些被文学青年奉若珍宝的外国文学经典在白皮书时代的尴尬往事,那些在法国传教士镜头里与我们对视的一百多年前的上海,还有那些以散步为名,不动声色地、前赴后继地在淮海路上争妍斗艳的时髦女子……

  世事沧桑的尽感慨,寻常巷弄的前世今生,俗世生活的知足常乐,“战场边缘处,浮生半日闲”的小情调、小感伤……陈丹燕那种细腻精致,有时也毒辣尖刻的直觉既有着冷静的感性,也提供了参差的对照,于灯光暗影营造出的氤氲中,带读者徜徉于上海的百年历史中,在上海的前世今生间穿梭往来。

  此次新版,陈丹燕在每章中新添了一小节,在原来的开放式结构基础上加入了2008-2015年的新内容,文字增加了两万多字,图片新添了数十张,整个排版思路做了重新梳理,装帧设计上也将焕然一新。

作者简介

  陈丹燕,1980年代以儿童文学创作步入文坛,1990年代转入成人文学创作,以非虚构纪实类作品和其漫游世界的旅行文学广受关注。主要作品有外滩三部曲《外滩:影像与传奇》《公家花园的迷宫》《成为和平饭店》,上海三部曲《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另有《我的旅行哲学》《我的旅行方式》《北纬78°》《永不拓宽的街道》《咖啡苦不苦》《漫卷西风》《一个女孩》《慢船去中国》《唯美主义者的舞蹈》等。作品在国内外广受赞誉,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宽容”文学奖,奥地利国家青少年图书奖金奖,德国国家青少年图书奖银奖。作品被译为英、德、日等多国文字。

目录

一、咖啡馆
时代咖啡馆
1931’S咖啡馆
裘德的酒馆
爱尔兰酒馆
白发苍苍的及时行乐
1997—2007,咖啡馆十年记
2008—2015,咖啡馆再八年记

二、房屋
张爱玲的公寓
颜文梁的客厅
江青的房间
旧屋
1993年上海大拆屋
怀旧的理由
1997—2007,房屋十年记
2008—2015,房屋再八年记

三、街道
上海法国城
有普希金像的街角
外滩的三轮车
华亭路
福佑路旧货街
弄堂里的春光
1997—2007,街道十年记
2008—2015,街道再八年记

四、城市
圣彼得堡与上海:红色都市的浪漫
巴黎与上海:不夜之城的红唇
纽约与上海:移民都市的自由
1997—2007,城市十年记
2008—2015,城市再八年记

五、人群
上海女子的相克相生之地
欲望的车站
街心花园的舞蹈者
上海美容院
过年回家
星期二晚上的记事
上海的狐步舞
白皮书时代的往事
1997—2007,人群十年记
2008—2015,人群再八年记
六、肖像
张可女士
皮克夫人
郭家小姐
王家妹妹
传教士的私人相册
上海人杜尔纳
1997—2007,肖像十年记
2008—2015,肖像再八年记

七、跋和其他
跋(1998年)
再跋:上海十年记(2007年)
再跋之后,又一跋(2015年)
地图星标志的说明

精彩书摘

  《上海的风花雪月》:
  雨下湿了方格子的人行道,在路灯下闪着小水洼的光亮。空气冷而潮湿,里面有被又冷又湿的连天小雨淋透了的树皮和落叶的陈腐气味。街上有车子开过去,雪亮的车灯照亮了浮在街道上的雾气。街拐角的地方,有一个爱尔兰酒馆亮着灯,蓝色的窗子上人影幢幢,有一个绿色的后背从门那儿掠过去,那是穿绿衣服的酒保托着大盘子上菜,上面的白瓷钵子上盖着盖子,里面是爱尔兰炖羊肉。那刚刚加完班的人,又冷又乏,眼窝都青了,还没有吃晚饭。
  推开门走进去,暖气和着食物的气味迎过来。吧台深处,酒红色的老墙壁和褐色护壁板前面,木酒桶,航海的长望远镜,和几个世纪以前用的航海地图下面,旧旧的渔网边上,有三个男人坐在高凳子上,一个吹笛,一个拉手风琴,一个抱着吉他,奏出热烈而单纯的爱尔兰舞曲。那里围了一大圈人,找不到桌子坐下,于是都在墙角站着,喝黑啤酒。吧台里面一个金发女子在盛蘑菇沫子浓汤,钵子边上放了爱尔兰黑面包,结实的褐色面包片散发着麦子粗糙的清香。那女子的脸颊和嘴唇鲜丽欲滴,就像从乡村来城市不久的英国姑娘。那穿绿衣服的酒保端着羊肉,咚咚踏着木头楼梯上楼去,楼上的灯光照亮了他已经秃了的、粉红色的头顶。
  楼上有人在玩桌球,边上围了一些男人,穿着毛衣或者牛仔衣,手里握着黑啤酒的大玻璃杯子,因为天气的关系,他们白色的脸上开始变得有些苍白了,欧洲人的皮色一旦苍白,就让人觉得他们像要化了的冰山一样。和楼下一样,放眼一望,看见的都是欧洲人,听到的都是英语。
  到楼上的围栏那儿,才找到两张凳子落座。安顿下来看到边上靠着一个脖子红红的大胖子,嘴唇上留着麦色小胡子,把快喝光了的啤酒杯子靠在自己的大肚子上,出神地看着人拉那放在腿上的手风琴,一脸落寞而无聊的晦气样子。
  你以为这是英国的什么地方?不是,这是一个秋夜,在上海桃江路。从路上不见人的雨夜里走进这地方,真的一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中国。
  如今来上海谋生活的欧洲人真的是多起来了。十多年前,上海的外国人大都坐在大玻璃前放了国际旅行社的牌子的汽车上,花花绿绿的,散发着不是花露水的那种香气。在南京路的工艺品商店外面,马路上总会围着一些人看他们,上海人好奇而羡慕地看着他们。那种默默的眼光真的能抹杀人的自知之明,何况人在旅途中,远离了日常生活。于是,就连里面个子小、身体胖、头发少,总之是最不起眼的那一位,都做出亲王的样子登上车去。我理解他也是不得不这样,要不然所有中国人,包括他自己,全要失望的。外国人太少了,怎么可以不与众不同?现在不同了,现在欧洲人重新找回多年以前他们爷爷这一辈发过财的城市,一个个,一群群,又拎着各种各样的皮箱来到上海。
  听说他们对上海有着世代传下来的好感,在他们欧洲的老家,他们可以找到六十年以前长辈从上海带回去的明信片,宽阔的外滩,沿江而立的雕像,就像波罗的海沿岸的城市。而这些明信片,如今在上海已经很难找到了。在家乡的日子里,他们就隐约听到过上海欧洲人的传奇故事:在上海发了财,在上海遇见了心爱的姑娘,在上海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奋斗的机会,在上海过上了高人一等的生活。甚至还有只凭着一张欧洲人的脸和一个贵族头衔,可以在上海最豪华的饭店里白住,在上海最美味的餐馆里白吃,而没有人怀疑这个人是否付得清账单,直到几年以后东窗事发。虽然大多数人不会这么做,可听上去还是让欧洲人舒服,像是有个喜剧等着你似的。
  于是他们就来到上海。来上海,当然为了挣钱。
  有英国人说他只要能挣到他在英国想要挣的钱,马上就回家,上海的死活不管他什么事。大概来到一个陌生城市谋生的人大都会这么想。可慢慢地,混得不那么好的,就回家去了,真在上海找到了自己生活的,就不愿意回欧洲去,因为他们在自己的国家不那么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位置,而在上海,似乎事情就变得容易一些了。上海的确像一个睡狮,一旦醒来,就充满活力,连空气里都有机会的气味。上海又像一条家狗,对自己认同的人非常亲切慷慨。
  ……

前言/序言


《城市之歌:风吹上海的旧时光》 这座城市,总有说不完的故事。海风拂过,带来了远方的低语,也唤醒了沉睡的记忆。从十里洋场的光影迷离,到弄堂深处的烟火气,上海,这座永不停歇的巨轮,载着无数灵魂,驶向不可预知的未来。本书,并非要描绘那令人心驰神往的“风花雪月”,而是想拾起那些被时光冲刷却未曾褪色的片段,串联起一座城市,一个时代的脉搏。 我们将跟随一条无形的线索,从租界时期飘荡的靡靡之音开始。那些穿着旗袍、化着精致妆容的女子,她们的笑靥是否真的如花般绚烂?她们的眼眸深处,又藏着怎样的故事?夜上海的霓虹,映照出的是纸醉金迷的繁华,还是掩盖了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我们不深究那些浮于表面的浪漫,而是试图捕捉藏匿在华丽背后的真实。那些在舞池中央旋转的身影,他们的舞步是否能掩盖内心的不安?那些在酒杯中摇曳的液体,是否映照出时代的浮沉? 故事的笔触将从那熟悉的石库门缓缓展开。这里的砖瓦,承载了多少代人的悲欢离合。清晨的吴侬软语,午后的晾衣竹竿,黄昏的炊烟袅袅,夜晚的灯火阑珊,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我们不必去渲染那些因时代变迁而产生的戏剧性冲突,而是静静地聆听,那些在狭窄空间里回荡的笑声、哭声、争吵声,甚至是沉默。一个普通家庭,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如何用平凡的日子堆砌起家的温暖,如何让柴米油盐的琐碎,也能开出生命中最动人的花朵。我们将看到,一个母亲的辛劳,一个父亲的责任,孩子们在弄堂里的奔跑嬉戏,老人们坐在门口的闲谈,这些画面,或许不轰轰烈烈,却构成了这座城市最坚实的底色。 我们还将把目光投向那些曾经的码头和仓库。黄浦江的水,见证了太多离别与重逢。货轮的汽笛声,曾是远方来客的呼唤,也曾是游子乡愁的催化剂。那些扛着麻袋、搬运着货物的工人,他们的汗水湿透了衣衫,他们的双手粗糙却有力。他们不是光鲜亮丽的明星,也不是叱咤风分的商贾,却是这座城市运转最基石的力量。他们带着对生活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盼,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他们的故事,或许平凡得微不足道,但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却同样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辛酸与满足,都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那些默默奉献的建设者。那些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挥洒汗水的设计师、工程师、建筑工人,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建筑,烙印在城市的 skyline 上。他们的工作,充满了挑战和艰辛,却也孕育着梦想和希望。他们不追求个人的名利,而是将对城市的热爱,化作一座座宏伟的建筑。他们是这座城市看不见的骨骼,支撑着她的繁荣与发展。 当然,我们也无法回避那些曾经的伤痛和挑战。战火纷飞的年代,这座城市也曾经历过风雨飘摇。那些在动荡年代里,努力生存、坚守信念的人们,他们的故事,同样值得被铭记。他们或许经历了失去,经历了痛苦,但他们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经历,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 故事还将触及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市井百态。老字号的招牌下,依旧飘散着熟悉的味道;街角的理发店,依旧是邻里街坊的聚集地;早点铺的热气,依旧温暖着每一个匆忙的清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是这座城市灵魂的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我们会听到,老人们回忆年轻时的故事,孩子们分享学校里的趣事,小商贩们在讨价还价中寻找生活的乐趣。这些真实而鲜活的片段,构成了这座城市最生动的画卷。 我们也将关注那些时代的变迁,那些悄然发生的改变。从自行车穿梭的街道,到如今车水马龙的都市;从黑白电视机的闪烁,到如今琳琅满目的数字产品;从邮票和信件的传递,到如今的即时通讯……这些变化,如同潮水般涌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重塑着城市的形态。我们不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这些变化,而是以一种观察者的姿态,记录下这座城市在新旧交替中,所展现出的活力与韧性。 本书的核心,在于捕捉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在于聆听普通人平凡而真实的声音。我们不贩卖虚幻的浪漫,也不刻意煽情。我们所做的,只是用文字,还原那些被时光打磨却愈发闪亮的生命碎片。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碎片,让读者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理解这座城市的精神,体会这座城市所蕴含的,那股永不屈服、向前奔涌的力量。 在这座被称为“魔都”的城市里,每一个角落都可能藏着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都可能拥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我们将目光从那些耀眼的星光,移向那些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微光。这些微光,或许不那么明亮,却同样温暖,同样有力。它们共同汇聚成这座城市强大的生命力,让它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城市之歌:风吹上海的旧时光》,是一次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深情回望,也是一次对城市中普通人生命轨迹的细致描摹。在这里,没有刻意的雕琢,只有真挚的记录;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细微的情感。我们相信,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能在这座城市的旧时光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温暖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坦白说,我一开始是冲着封面上的那抹朦胧的江南水墨意境去的。拿到手沉甸甸的,内页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透着一股老派印刷的讲究劲儿。故事本身,我得承认,开篇的叙事节奏稍慢,作者似乎沉醉于对场景的细致勾勒,仿佛一帧帧慢镜头在眼前铺陈。主角林小姐,一个身负家族旧债、却骨子里透着一股清傲劲儿的女子,她的每一次呼吸、每一个眼神,都被作者捕捉得细腻入微。我特别喜欢其中有一段描写她深夜在老洋房里整理泛黄信件的场景,那股子对逝去时光的缅怀和对当下困境的挣扎,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哀愁,让我仿佛也置身于那潮湿而带着樟脑丸气味的阁楼之中。作者的语言功底毋庸置疑,大量的比喻和排比,使得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种韵律感,读起来如同品一杯陈年的黄酒,初尝微涩,回味却悠长。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部分配角的刻画略显单薄,更像是烘托主角命运的工具人,少了些许鲜活的生命力,但这或许也是作者故意为之,意在突出主角在时代洪流中的孤立感吧。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品的作品,它不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在意境的营造和人物内心的挖掘上,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带着浓厚历史情怀的书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容易落入“怀旧”的俗套。但这本书真的给了我一些惊喜,尤其是在人物心理的刻画上,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主角的纠结和矛盾,不是那种大开大合的戏剧冲突,而是存在于日常每一个选择和每一个沉默瞬间里的细枝末节。比如,当他面对一个似乎能改变命运的机会时,他犹豫的不是利益得失,而是担心这会玷污他心中对“纯粹”的某种固执坚守。这种精神洁癖式的挣扎,在当代文学中已经很少见了。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擅长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境,阴晴圆缺、风吹草动,无不与人物的情绪产生共振,读起来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唯一的缺点是,我觉得后半段的叙事略微有些松散,几个支线情节的收尾处理得有些仓促,仿佛作者在最后阶段有些意犹而尽,急着想把故事推向一个不那么明确的结局,这让整体结构的美感略有瑕疵。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评价是:文学性大于故事性,意境营造远胜于情节推进。如果有人问我这本书讲了什么具体故事,我可能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出来,因为它更像是一系列氛围和情绪的集合体。作者对“氛围”的把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无论是对老建筑内部光影的描绘,还是对特定季节特有气味的捕捉,都极为精准,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而是在经历一场感官的盛宴。例如,其中关于一场夏日暴雨后,被冲刷干净的石板路散发出泥土和青苔混合的独特气味,紧接着主角推开一扇老木门,门轴发出刺耳的吱呀声……这些细节的堆砌,构建了一种强烈的“在场感”。然而,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也带来了节奏上的拖沓。某些段落的描写似乎没有推动情节,只是为了展示作者的文学技巧,读到这些地方,我偶尔会产生想要跳页的心情。但反过来看,也许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描绘,才支撑起了整部作品想要传达的那种对逝去美好事物难以挽回的喟叹。这是一本需要耐心,并且愿意沉浸在文字营造的特定气场中的读者才能真正领略其精妙的作品。

评分

我最近刚读完这本小说,心里感觉非常复杂,它不像那种一目了然的畅销书,更像是一部需要细细咀嚼的散文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于“变迁”的深刻洞察。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旧秩序正在崩塌、新事物野蛮生长的十字路口,书中描绘的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如今如何小心翼翼地维持着最后的体面,那种“打碎牙往肚子里咽”的辛酸,被作者写得入木三分。举个例子,小说中对一场老式家宴的描写,餐桌上摆满了早已不合时宜的菜肴,每个人脸上都带着面具般的客套笑容,空气里弥漫着彼此试探和小心翼翼的氛围,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态的缩影。作者似乎对那个特定时期的风俗人情有着深入的田野调查,无论是服饰的细节、日常的用语,还是人际交往中的那些微妙的潜规则,都处理得非常到位,展现出一种扎实的现实主义底色。不过,如果你期待的是一个酣畅淋漓的爱情故事或者惊天动地的阴谋,那你可能会感到失望。因为它更关注的是个体在巨大时代背景下的无力感,情绪上偏向于低回和压抑,就像是秋日里连绵不绝的阴雨天,虽然不激烈,却渗透人心。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用“惊艳”来形容可能有些夸张,但绝对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它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叙事视角的切换和多线叙事结构的运用。小说没有采用单一主角的线性推进,而是像一个全景镜头,不断在不同的关键人物之间跳跃,每一段落都像是一块拼图,直到最后才缓缓展现出全貌。这种结构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信息是碎片化的,需要读者自己去主动连接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因果链条。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旁观者”视角的运用,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路人甲乙,他们的几句对话或一个无意的动作,往往揭示了核心人物隐藏的秘密,这种“冰山理论”式的叙事手法运用得相当成熟。文风上,它不像传统的严肃文学那样故作高深,而是带着一种都市传说般的神秘感和疏离感,让读者在跟随故事发展的同时,始终保持着一种探究的欲望。它不是那种让人读完后立刻就能放下,然后把所有细节都清晰复盘的书,它更像是那种会让你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时不时地想起某个场景或某句台词,并在脑海中反复推敲的作品。

评分

等看书啦 送的好快 双十二没有耽搁

评分

还没看。每次遇到字数要求都好不开心哟!

评分

好看

评分

搞活动买的特价书

评分

★文风低回婉转,余音绕梁,颇似《源氏物语》

评分

京东购物物流配送快速,商品质量有保证,省心又放心。

评分

上海的风花雪月,物流也很给力

评分

要想快速拿到商品,还是京东靠谱,比当当发货迅速。

评分

喜欢陈丹燕笔下的上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