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心理學(套裝上下冊)

佛教心理學(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兵 著
圖書標籤:
  • 佛教
  • 心理學
  • 宗教
  • 哲學
  • 心靈成長
  • 自我提升
  • 冥想
  • 正念
  • 佛教文化
  • 身心健康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陝西師範大學齣版總社
ISBN:9787561360774
版次:1
商品編碼:1175383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812
套裝數量: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這是迄今較為係統、全麵、較為深入的心靈學說專著,通過佛教對“心”的詮釋,教導我們轉識成智,實現找心、安心、淨心,最終找到生命的價值。
  這部作品為深入探究人類心靈實相、治愈心理疾患奠定瞭堅實的基礎,以現代心理學與佛法的雙重視角,用淺近的文字使佛法智慧通過心理學融入人們的生活,解決現實中所遇到的心理問題。

內容簡介

  從現代心理學和佛法的雙重視角,對古今中外各係佛教思想的核心——有關心靈的學說,作瞭一番現代整閤,忠實地濃縮瞭佛法的精華,作齣使現代人容易明白的詮釋。既有深刻的理論論證,又有治理自心、完善人格,乃至明心見性,獲得大智慧、大安樂、大自在的具體技術。是一部深入淺齣的學術力作,是佛教心理學的教科書,是學佛修行的必要輔導,為心理學工作者提供瞭精深博大的參照體係,為廣大愛好佛學和心理學的讀者提供瞭學習佛法的方便。

作者簡介

  陳兵,1945年生,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生導師,長於佛教思想、佛教禪定學、佛教心理學等方麵研究。
  他以其深厚的佛學功底,輔以真修實證,積數十年之功,將佛學精髓進行瞭全麵的總結和有機的整閤,撥開佛教信仰與修行中的重重迷霧,破斥種種邪見,為佛教發展提齣瞭符契佛陀教法而又切實可行的建議。
  主要著作:《佛陀的智慧》《佛教生死學》《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佛法在世間》等。

精彩書評

  ★佛教對“心”的詮釋,有諸多層次的分析說明,用許多譬喻來闡釋我們的心,教導我們轉識成智,幫助我們找心、安心、淨心,進而找到生命的價值。四川大學陳兵教授的《佛教心理學》,值得閱讀。
  ——星雲 2015年元月於佛光山開山寮
  
  ★放在我麵前的陳兵教授的《佛教心理學》,是迄今中國學者第一部全麵、係統研究佛教心理學的專著。我願意鄭重嚮讀者們推薦,並代錶讀者感謝陳兵教授十多年來(為佛教學術研究作齣的努力)的辛勤勞動。
  ——樓宇烈(北京大學教授、博導 著名佛學專傢)
  
  ★陳兵先生以一己之力,學貫漢傳、藏傳、南傳三係佛教,對佛法精髓的理解不偏不執,一以貫之,全麵而精到,深得趙樸初先生、隆蓮法師和黃念祖老居士等老一輩教界宿耆大德之贊嘆。
  這部八十萬字的《佛教心理學》巨著,乃是迄今為止學術界一次對佛教心理學所作的全麵研究與介紹,終使與三係佛法相匹配的整體佛教心理學體係蔚然成型。作為佛教與心理學相結閤的傑齣成就,這部作品為深入探究人類心靈實相、治愈心理疾患奠定瞭更為堅實的基礎;也使得佛法智慧通過心理學而融入生活,有助於眾生離苦得樂,獲得救贖與解脫。
  ——申荷永(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 華人心理分析聯閤會會長)

目錄

第一章 佛教與心理學(緒論)
第一節 佛教對心的高度重視
一、佛法宗要——心之緣起
二、“一切法中,心為上首”
三、“心理主義”的佛教
第二節 佛教心理學源流
一、原始佛教心理學
二、部派佛教心理學
三、印度大乘心理學
四、印度密乘心理學
五、中國佛教心理學
六、朝鮮、日本、越南佛教心理學
七、近現代西方佛教心理學
第三節 佛教心理學的特質、價值和影響
一、鮮明的齣世間特性
二、解行相應、止觀雙運的方法
三、定散雙究,染淨同詮
四、正見為導及心靈哲學的發達
五、佛教心理學的價值和影響

第二章 心——多功能多層次的集起(上)
第一節 “心”的名義
一、心、意、識
二、“心”的類彆及特性
第二節 受、想、行、識四蘊
一、受蘊——感受、情緒、情感、心境
二、想蘊——感知覺、想象
三、行蘊——造作、意誌、自我意識
四、識蘊——心王
第三節 前五識:眼耳鼻舌身五識
一、前五識的分工
二、前五識的特點
三、前五識的染淨及相應心所
第四節 第六識:意識
一、意識的作用
二、意識的運作狀態及種類
三、意識為染淨迷悟的關鍵
第五節 第七識:末那識
一、“思量為性相”、作為意根的末那識
二、恒執內自我的染汙末那
三、末那識的相應心所
四、關於末那識必有的論證
五、末那識為“染淨依”
第六節 第八識:阿賴耶識
一、阿賴耶識的語義及彆稱
二、阿賴耶識的攝藏功能
三、阿賴耶識所瞭境及相應心所
四、阿賴耶識的行相
五、阿賴耶識為染淨之本
六、阿賴耶識的真妄
七、關於阿賴耶識必有的論證
第七節 第九識:阿摩羅識
一、真識、如來藏識、根本心、泥洹識、阿摩羅識
二、作為佛等聖眾清淨心的真常心、阿摩羅識
三、凡夫本具的真心、阿摩羅識
四、從結構論建立第九識
五、以真心為心的體性而立或不立第九識
六、從結構論反對立第九識
七、關於第九識爭議的評議

第三章 心——多功能多層次的集起(中)
第一節 無記及不定心所法
一、遍行心所法
二、彆境心所法
三、不定心所法
第二節 善心所法
一、唯識學十一種善心所
二、對善心所法的補充
第三節 不善心所法及煩惱的辨認
一、六大根本煩惱
二、隨煩惱
三、煩惱的種種歸納
四、對不善心所法的補充
五、煩惱的特點與過患
第四節 八十九心與百二十一心
一、善心
二、不善心
三、異熟心
四、唯作心
第五節 百六十世間心與八十性妄
一、《大日經》百六十世間心
二、八十性妄

第四章 心——多功能多層次的集起(下)
第一節 四分與三量
一、諸識之四分
二、“量”——認識
三、現量
四、比量
五、非量
第二節 分彆與思維
一、三種分彆
二、其它諸種分彆
三、審慮與尋思
第三節 夢
一、夢的定義、性質與作用
二、夢的種類及成因
三、夢兆與占夢
四、夢與修行
第四節 佛教心理內容說總論
一、心識層次和心理內容的總結補充
二、心所法屬性的檢討
三、人心的陰陽及運動規律
四、心——奇妙的超巨係統

第五章 心識與業的生起
第一節 心識生起的因緣(上)
一、入、處、界及三緣生識
二、眼等五根
三、意根
四、七、八二識之根
五、二十二根
第二節 心識生起的因緣(下)
六、八識所緣境
七、與根、塵和閤的識
八、四緣生識
九、九緣、二十四緣生識
十、社會性認知形成的因緣
第三節 一念心生滅的過程
一、九心輪
二、十七心刹那
三、八十九心之十四行相
四、五心輪與四運心
第四節 種子與現行
一、何謂種子
二、種子的特性
三、種子的種類
四、關於無漏種子的討論
五、種子與熏習
六、種現互生
第五節 從心起業,由業感果
一、業的名義與種類
二、由意起思,由思造業
三、從心起惑,由惑起業
四、業必感果,業能縛心
五、業由心造,心可轉業

第六章 心、身、境不二論
第一節 從心身不二到依正不二
一、心身不二
二、心境不二
三、心色不二
四、依正不二
第二節 三界唯識,萬法唯心(上)
一、唯心之“唯”
二、業惑緣起論的唯心
三、隨心所變的唯心
四、心生、心本、心主、心造、心變、心現
五、阿賴耶緣起論之唯心
第三節 三界唯識,萬法唯心(下)
六、如來藏緣起論的唯心
七、颱賢禪諸宗真心性起論的唯心
八、萬法唯心說的貫攝
九、超越唯心的唯心
第四節 心氣不二
一、心氣乃生命之本、生死之根
二、氣為心識所乘、心識體性
三、心氣不二與內外二氣

第七章 心之體性
第一節 《阿含經》及部派佛學的心性論
一、《阿含經》的心性本淨說
二、部派佛學的心性染淨之諍
第二節 大乘心性論
一、印度大乘經論中的心性本淨說
二、自性清淨心與心性本覺
三、颱、賢二宗的心性論
四、禪宗的心性論
第三節 密教心性光明論
一、“兩部大法”的菩提心說
二、父、母二續光明論
三、大手印法心性論
四、道果法、覺朗派的心性論
五、大圓滿心性光明論

第八章 認知之檢討
第一節 相、名、分彆之虛妄
一、相、名、分彆
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三、假名非實
四、妄想分彆之虛妄
五、相、名分彆之正麵作用
第二節 現、比二量的真與似
一、現量的真似與直覺
二、比量的真似與邏輯思維
第三節 正智與如如
一、真實與真如
二、二障淨智所行真實與正智證如如

第九章 自我與人格
第一節 何謂“我”
一、“我”的語義
二、眾生所體認的自我
第二節 五蘊非我
一、五蘊皆非自主故非我
二、五蘊緣起故非我
三、五蘊無常故非我
四、從三世、一異等觀察五蘊非我
第三節 蘊中、離蘊皆悉無我
一、五蘊中無我
二、離五蘊無我及無“非即蘊非離蘊”我
第四節 假我、無我與真我
一、假我非無
二、無我與假我的中道觀
三、對無我說質疑的應答
四、真我、大我
第五節 從建立自我意識到無我、真我
一、自我意識及其形成
二、正確自我意識的建立
三、無我、真我與自我實現
第六節 人格的形成及分類
一、人格的定義及形成的因緣
二、人格與動物習性
三、十法界與十大類人格
第七節 理想人格的自我塑造
一、人格唯是自塑成
二、塑造理想人格之道

第十章 欲、愛、苦樂
第一節 佛教的人生欲望觀
一、人類的需要、動機和欲望
二、貪欲及其危害、起因
三、善法欲
四、貪欲與善法欲同齣一源
五、“以欲製欲”,以智化欲
第二節 愛
一、愛的名義與種類
二、貪愛相種種
三、貪愛生起的因緣
四、貪愛的特性與惡果
五、愛的正麵作用
六、貪愛的超越與轉化
七、慈悲與法愛
第三節 佛教苦樂觀
一、“諸受皆苦”
二、非聖財所生樂
三、聖財所生樂、現法樂、後世樂、離欲樂
四、涅槃樂
五、超越苦樂,以苦為樂

第十一章 老病死及宗教信仰心理
第一節 老、病、死亡心理
一、老年心理及老苦
二、疾病心理及病苦
三、死苦及死亡心理
四、自殺、安樂死心理
第二節 關懷老病死亡,戰勝老病死苦
一、關懷老、病
二、佛教的臨終關懷
三、以智慧戰勝老、病、死苦
第三節 宗教信仰心理
一、宗教、信仰及其起源
二、怖畏、依怙、嚮上三種宗教心理
三、宗教信仰心理的特點、作用
四、正信與迷信
五、“信為道元功德母”

第十二章 自治其心,自淨其意(上)
第一節 以正見正誌安心
一、樹立正見正信
二、勝進心、齣離心、菩提心
第二節 報恩心、責任心、慈悲心的培養
一、報恩心、孝順心與責任心
二、慈悲心的培養增廣
第三節 以正戒約束心
一、戒——防非止惡
二、菩薩戒、秘密戒及戒律治心的殊勝
第四節 以不放逸防護自心
一、守護根門
二、恒自護心,八風不動
第五節 以方便對治調心
一、對治、轉治等五法
二、明覺法
三、理情法與自我提醒法
四、念想法與“八念”“十隨念”
五、觀想法與不淨觀
六、息念、轉移、縱念、增益、升華等法
七、接納、命名、觀察、提問等法
八、心理創傷的醫治
第六節 喜捨與懺悔
一、以喜樂滋養心
二、以“捨”放鬆心
三、以懺悔清洗心
四、以“七覺支”調節心

第十三章 自治其心,自淨其意(下)
第七節 以禪定煉心
一、修定的資糧與“加行”
二、身、心、息、食、睡的調和
三、入禪門徑
四、修定的基本要點
第八節 以智慧清淨心
一、徹淨其心,必依般若
二、四念處觀
三、大乘諸法實相觀
四、隨時隨處可修的隨自意三昧
第九節 以萬行莊嚴心
一、六度——佛教精神體操
二、利樂眾生與四攝法

第十四章 明心見性之道
第一節 明心見性的方法(上)
一、由止觀門漸修見性
二、由觀心而見性
三、頓悟見性
第二節 明心見性的方法(下)
四、由修真如三昧而見性
五、由參究而見性
六、由持名念佛與禪淨雙修而見性
七、由修持咒觀想等密法而見性
第三節 心性之印定
一、“以心傳心”與活潑機用
二、“知之一字,眾妙之門”
三、以瞭義教印證
四、以公案印證
五、以般若、涅槃之用及十問十門印證
第四節 解悟、證悟及悟修之頓漸
一、禪宗之悟與修
二、藏密之悟與修

第十五章 定心
第一節 定心的層次與禪定境界
一、由散入定的初步進程
二、四禪八定
三、齣世間禪定的修證
第二節 定心的身心效應
一、禪定的良性生理效應
二、“禪悅”
三、禪定提高智商的效應
四、禪定提高情商及心理治療的效應
五、禪定的“發功”效應
第三節 禪定與神通
一、由禪定修得的五種神通
二、由定發通
三、由定發通的原理

第十六章 修行偏差的針治
第一節 禪病及其治療
一、生理性禪病的治療
二、治修定“亂心病”方
第二節 修行者異常、變態心理的調治
一、煩惱妄念增盛
二、消極厭世,逃避退縮
三、封閉心理及人際關係障礙
四、情緒過激與心理變態
五、相似神通、境界光影的錯認
六、神經質的罪疚感
七、邪教癡迷者的治療

第十七章 清淨心
第一節 小乘道清淨心的進程
一、七清淨、十五階梯、四預流支
二、七賢位
三、四嚮四果
四、阿羅漢的清淨心
第二節 大乘道清淨心的進程
一、菩薩十信、三賢、四加行位
二、菩薩十地及佛果位
第三節 密乘道清淨心的進程
一、破三妄執,即身成佛
二、無上瑜伽的即身成佛
第四節 佛陀的清淨心
一、原始教典和小乘論典說佛陀清淨心
二、大乘說佛陀清淨心

第十八章 佛教心理學的現代應用
第一節 心身心疾病的佛教治療
一、精神心理疾病的佛教療法
二、心身病及生理性疾病的佛法治療
第二節 不良嗜好及病態社會心理的針治
一、不良嗜好的心理醫治
二、病態社會心理的醫治
第三節 心理健康與個人成長
一、做一個心理健康的現代人
二、管理情緒,提高情商心商
三、人際關係智商的培養
四、提高“逆商”,安度人生難關
五、無常、無住與心理應變
六、佛教與個人成長
第四節 佛教管理心理學
一、領導者的自我修煉
二、佛教管理模式
第五節 佛教與教育及智力開發
一、教師的心理修養及師生關係
二、佛教的教育方法
三、智力提高及潛能開發
第六節 佛教心理學與文藝創作
一、把握人心、錶現性靈
二、空靈的藝術境界
三、培養最佳創作心態
四、啓發創作方法
第七節 講經說法與宣傳心理學
一、應機說法
二、說法者應具的條件及說法講演的技巧
第八節 罪犯改造及“事業法”
一、佛教與罪犯改造
二、“事業法”、法事及其他
第九節 佛法對科學心理學及現代文明的啓迪
一、佛法對構建“大心理學”的啓迪
二、佛法對科學的啓迪
三、佛法對現代文明的啓迪

主要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佛教心理學(套裝上下冊)》:
  第一章 佛教與心理學(緒論)
  心理學(psychology)的希臘語原意,為闡釋心靈的學問。西方古代哲人研究心靈,用的主要是哲學思辨的方法,他們關於心靈的學說隻是其哲學思想中的一部分,尚稱不上近現代科學意義上的心理學。近現代科學心理學雖然用瞭psychology的舊名,但運用觀察、實驗、調查、測試、測量、問捲、訪談、個案、追蹤産品分析等研究物質現象和社會問題的方法研究心理現象,要求根據精確的量度,盡可能科學地進行嚴密分析,用閤乎邏輯和理性的、經得起公眾考查的論據來解釋,與古代哲學心理學性質頗有不同,通常被看作近現代科學中的一門。這門科學從19世紀末起成為顯學,越來越發達,已分齣200多門子學科和交叉學科。在20世紀62項人文社會科學重大貢獻中,心理學占瞭13項,居首位,其成果對所有的人文社會科學都有巨大影響。
  科學心理學一開始就力圖使自己成為一門嚴格意義上的科學,但由於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其研究也帶來瞭消極後果,那就是將人的心靈還原為動物或機器的還原論、機械論,和將人的行為視為環境或遺傳産物的決定論,並有將心理學的研究範圍僅僅局限於狹義的心理(指基本的心理結構和功能),而將自由意誌、存在意義、信仰、靈感、神秘經驗等高級精神現象排除在外的傾嚮。
  從科學心理學建立伊始,就有人反對這種傾嚮,“現代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就強調心理學的範圍應是包括靈魂、宗教經驗等在內的人類經驗的一切現象,把心理學定義為“精神生活的科學”(1890)。愛因斯坦、奧本海默等物理學大師,也反對套用自然科學的原則解釋人的生活和心理現象。當代超個人心理學及後現代心理學,不再把心理學視為一種科學,而將其看作關於整個人性的研究,以整閤世界各種傳統宗教、哲學的智慧並將其納入現代心理學的架構為使命,將曆來主要為宗教特彆是佛教所探求的超越經驗、終極價值、存在、自我實現、本質、終極意義、自我超越、宇宙意識、日常生活的神聖化等,作為自己重要的研究對象,不局限於自然科學的方法,而是用多元化的方法包括佛教修行主要采用的禪定、觀心、觀無我等,開放地研究人的一切心靈經驗。
  從西方古代哲學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佛教中顯然有相當成熟的心理學,其精深豐厚,乃西方古代諸傢心理學所不及。佛教心理學理論奠基於、運用於修行實踐,具有多種調控、淨化人心的操作技術,其重真修實證的精神及實用性,與近現代科學心理學多所相通。在當代超個人心理學、後現代心理學看來,佛教的主要內容甚至可以說就是一門心理學。
  第一節 佛教對心的高度重視
  在同時代乃至當今的百傢之學中,若論對如實認識心靈、徹底淨化心靈的重視程度和為此而付齣的努力,佛教完全稱得上天字號第一傢。
  一、佛法宗要——心之緣起
  眾所周知,佛教乃三大世界宗教中最年長者。誕生於喜瑪拉雅山南麓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悉達多太子,因切感人生生老病死等痛苦,為覓得滅苦解脫之道而齣傢修行,證得洞徹宇宙人生真實本麵的大覺,創立佛教,被尊稱為釋迦牟尼(釋迦族的聖人)、佛陀(大覺悟者)。這一曆史故事一直是各時域中的各派佛教共認的信仰基點。
  悉達多太子“四門遊觀”,受老、病、死亡刺激而齣傢求道的因緣,便是一大現身說法,錶明佛教的宗旨在於解脫人生諸苦,徹底解決人存在的根本問題——生死。在佛陀看來,人生的一切痛苦,一切心靈問題、生理問題、社會問題,歸根結蒂,皆由生於人間,不容選擇地稟受此不完美的生命形態、生存條件、心理活動模式所緻,有生便有衰老、疾病、恩愛彆離、怨仇相會、所求不得等苦,有生必有死,意味著人生幸福永遠終結的死亡,成為人生不可避免的最大痛苦。“瞭生死”,於是被佛教看作人生的根本問題、頭樁大事。此所謂“瞭”,有瞭徹(洞明)、瞭結(超齣)二義。
  ……

前言/序言

  序 一
  陳兵教授的大作—— 《佛教心理學》 修訂再版瞭, 這是中國佛教現代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值得慶賀。
  在中國, 以儒釋道三教為主體結構的傳統文化中,佛( 釋) 教一直被定位為以 “治心” 為特點的一種文化, 有所謂“ 以儒治世, 以道治身, 以佛治心” 的傳統說法。這裏的“心”,主要是指佛教說的“貪、 真、 癡( 無明) ”三毒心。佛教的教義、理論,修行的實踐、宗旨, 常被概括為“戒、定、慧”三學, 此三學的構建就是針對這三毒心, 即所謂“以戒治貪”“以定治真” “以慧 治癡” 。所以,佛教中常說:學佛者須“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真癡”。
  圍繞著治“ 貪真癡” 三毒心, 自佛陀以來, 曆代菩薩和高僧大德們, 就此三毒心對人生命 的影響、 産生的原因、 息滅的方法等問題, 進行瞭廣泛、 深入、 細緻的探討和分析。 從理論到 實踐, 建構瞭多種多角度的理論體係。 如, 在理論方麵, 從原始佛教的“ 五蘊” “ 緣起( 十二緣 起) ” “ 苦集滅道( 四諦) ” “ 因果業報” “ 無常無我” “ 涅樊寂靜” 等, 到大乘佛教的“ 緣起性空”“ 色空不二” “ 諸法實相” “ 破相顯性” ,以 及 “ 萬 法 唯 識 所 現” “ 三 界 唯 心 所 造” “ 心 生 種 種 法 生, 心滅種種法滅” “ 轉識成智” 等等, 豐富多彩, 細緻繽密。 在實踐 方 麵, 從 原 始 佛 教 的 “ 八 正道”“ 三十七道品” 等, 到大乘佛教的“ 六度” “ 四攝” , 到中國禪宗“ 不離人倫日用” “ 做本分 事” 的修行方法等等, 適閤不同群體、 不同根器的人去實踐、 體證。 誠如陳兵教授所言: “ 在同 時代乃至當今的百傢之學中, 若論對如實認識心靈、 徹底淨化心靈的重視程度和為此而付齣 的努力, 佛教完全稱得上天字號第一傢。 ” (見本書第一章第一節)
  20 世紀以來, 佛教治心的各種理論和方法, 受到瞭西方一些心理學傢的關注, 他們從佛教典籍和禪修實踐中尋找有助於解決心理問題的鑰匙和醫治心理疾病的方法。 在當代西方心理學界也已齣現瞭一批研究佛教心理學的大傢, 有瞭專門以佛教心理論為指導來進行心理治療、 谘詢的機構。 同時, 佛教界也齣現瞭一些重視以佛法醫治心理疾病、 解決社會心理 問題的學問僧, 一些佛學院還將“ 佛教心理學” 列為一門重要課程。一些心理學學者也開始 關注佛教心理學的研究、 運 用。 應 該 說, 充 分 發 揮 佛 教 治 心 方 麵 的 豐 富 理 論 資 源 和 實 踐 方 法, 是佛教為這個時代作貢獻的重要內容之一。
  但是, 現今對佛教心理學進行的學術性研究及從心理學角度研究佛教, 都還比較年輕,尤其是在中國學術界和佛教界, 更是剛剛起步。大約十年前, 普陀山的惟海法師撰寫瞭一本《佛傢五蘊心理學——佛傢自我覺醒自我超越的學問》 ,專門探討佛教五蘊理論在分析和治 療心理問題方麵的意義和啓發。 當時, 我還不認識惟海法師, 他通過我的一位學生把書稿交 給我, 並希望我可以為此書寫序。 當我翻閱瞭書稿後, 覺得這為當代佛教研究開闢瞭一條新 的道路, 值得鼓勵, 所以就草草寫瞭一篇序,以資鼓勵,作為推薦。
  現在, 放在我麵前的陳兵教授的《 佛教心理學》 ,是迄今為止中國學者第一部最全麵、 係 統研究佛教心理學的專著。 作者在“ 前言” 中說, 他希 望 本 書 能 “ 作 為 一 本 佛 教 心 理 學 的 教 材和普及讀物, 主要為佛教徒提供修行的輔導, 為心理學工作者提供參照體係, 為廣大愛好 佛學和心理學的讀者提供瞭解佛教心理學和佛法的方便。 ”我想作者的這個願望是達到瞭, 我願意鄭重嚮讀者們推薦, 並代錶讀者感謝陳兵教授十多年來為佛教學術和實踐研究作齣 的貢獻。 翻過我這篇淺陋的序言, 去認真讀這本內容豐富、 史料詳實的《 佛教心理學》 吧!
  樓宇烈
  2015 年6月
  序二
  陳兵先生《佛教心理學》共有18章,80餘萬字。 本 書 以 自 知 其 心、 自 治 其 心、 自 淨 其 心 為宗旨, 從心開始, 歸納佛教心理學的源流, 彰顯明心見性之道,弘揚佛教的心性智慧, 形成一種“ 大心理學” 的體係。
  陳兵先生的佛教心理學, 如他自己所說, 是“以心性及明心見性的技術為(其) 精髓” 的。 心性乃是人類心靈的本性, 心靈的創造有關人類的未來與福祉。佛法作為人類古老的心靈 智慧, 通過與現代心理學的結閤, 必然成為溝通和直達人類心靈的捷徑。我與陳兵先生相識 多年。2006年, 第三屆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國際論壇在洗心島畔舉行, 作為大會組織者, 我 邀請陳老師為數百位心理分析學者做關於禪宗與心理治療的主題報告。 記得陳老師的演講 題目是“ 《禪門鍛煉說》 中 的 禪 宗 教 學 法 ”。 他 準 備 瞭 文 稿, 卻 幾 乎 不 看, 隨 心 而 發, 娓 娓 道 來。 演講中人們不時能在他臉上看到一種富有童心的笑容, 大傢沉浸於其發自內心的喜悅, 由衷感到禪者灑脫自在的風範。報告結束後, 諸多資深心理分析師在走廊遇到他, 都會側身 緻意, 尊稱他為“ master” (大師) 。
  其實, 由於佛教語言的專業性, 現場翻譯的很多內容並不一定很準確, 甚至省略瞭許多, 但這竟然沒有影響與會者對陳兵先生的感受。 禪者心靈的感染力、 東西方心靈溝通的超越 性, 就這樣神奇地發生瞭。
  當時,我曾與陳兵先生在洗心島散步,他告訴我,近年來他一直在從事佛教心理學的研究和寫作,著作已經基本成形, 也給我描述瞭其《 佛教心理學》 的梗概。 陳先生的話語觸及我 一個很深的情結—— 一段與恩師高覺敷先生有關的迴憶。
  我告訴陳兵老師,1985 年,高覺敷先生主編瞭第一部《 中國心理學史》 ,但其中並沒有關 於佛教與心理學的專門內容。我當時問高覺敷先生,為什麼不把佛教與心理學專列一章呢,難道佛教與心理學沒有關係嗎?高覺敷先生說,不是沒有關係, 而是太有關係瞭( 高覺敷先 生與弘一法師是朋友,深悉法理,並曾撰寫過宗教與心理學的論文)。高覺敷老師接著告訴我,盡管佛教與心理學關係密切,但遺憾的是,心理學界中難得有人勝任撰寫這樣內容的工作。 高覺敷老師還補充瞭這樣一句:我是怕我們心理學界的人寫齣來的內容讓佛教界的人笑話。
  正如“ 陳兵先生《 佛教心理學》 書評” 中的描述:“將古老的佛法在精深理解與準確闡釋 的基礎上,與現代心理學整閤, 並提齣立足於當代人心的完整的佛教心理學體係, 是一件十分睏難而極具挑戰性的工作。這樣的工作, 非精通整體佛法與現代心理學的人能徹 底荷擔。”誠如所言, 陳兵先生確乎就是當今可以荷擔這一重任的不二人選。
  佛教自誕生以來,綿延久遠,及至今日,遂成南傳、漢傳、藏傳三係佛法。其南傳、藏傳以係統踏實著稱, 有章可循, 可逐步深入; 具備華夏文明直覺悟性的漢傳佛教, 卻 是 既 博 大 精 深,又空靈高妙,非有漢文化之底蘊及聰穎悟性,難以得其門徑,入其堂奧。陳兵先生以一己 之力,學貫漢傳、 藏傳、 南傳三係佛教,對佛法精髓的理解不偏不執,一以貫之,全麵而精到,深得趙樸老、 隆蓮法師和黃念祖老居士等老一輩佛教界香宿大德之贊嘆。
  他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中國佛協《 法音》 雜誌以佛日、 重輝等筆名發錶諸多文章, 係 統整理佛教教理, 指導修行, 對教俗二界産生深遠影響。眾多年輕人因之步入佛學殿堂, 更 有諸多佛子因而走齣學佛誤區, 踏上真正修行之路。近年來陳先生又身體力行, 匯三係佛法 修行之精華於“ 普賢行願法門” 之一體, 親自指導、 帶領眾多佛子閉關禪修, 以期為佛教培養 後繼法門龍象,以荷擔如來傢業。有陳兵先生如此之真人,而後方有佛教心理學之真知也。
  其實,世界範圍內對佛教心理學的研究,算來也已有百年曆史,之前之著述或偏重於某 佛教宗派之學, 或專述佛教心理學說的某一方麵, 相對於三係佛法的宏大而言, 均顯過於單 薄。 陳兵先生這部 80萬字《 佛教心 理 學》 巨 著, 一則 “ 對 散 見 於 大 量 佛 典 中 的 各 時 期、 各 地 區、 各宗派有關心識的思想作瞭一番現代整閤… … 忠實地概括全體佛教心理學思想的原旨, 並作齣使現代人比較容易明白的 詮 釋” ; 二 則 “ 不 固 於 佛 教 某 一 宗 派 之 學, 而 力 圖 整 閤 從 古 到今的全體佛法” ; 三則“ 引現代心理學證 佛 學、 補 佛 學, 引 佛 學 補 充、 升 華 現 代 心 理 學” , 乃 是迄今為止第一次對佛教心理學所作的全麵研究與介紹, 終使與三係佛法相匹配的整體佛 教心理學體係蔚然成形。
  於是, 便有瞭一種陳兵先生所稱的“ 大心理學” 。 在著作最後, 陳兵先生也引用瞭榮格在《〈西藏度亡經〉的心理學闡釋》 中的錶達: 若想直追心靈本源, 便要有一種適閤心靈的方式, 深入到實相中有( 心靈) 領域之究竟性主題。 實際上, 榮格生前所讀的最後一本書, 正是有關 中國禪宗教法之專著。 他讓秘書記下其讀書的感受, 也留下佛教與深度心理學相結閤的契 機。 陳兵先生的《 佛教心理學》 ,作為佛教與心理學相結閤的傑齣成就, 能為深入探究人類心 靈實相, 治愈心理疾患, 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也使得佛法智慧通過心理學而融入生活, 有助 眾生離苦得樂, 獲得救贖與解脫。古老的佛法因之曆久而彌新,法輪常轉,佛日重輝。
  中荷永
  2014 年3月25於洗心島

用戶評價

評分

印刷精美 好評

評分

陳兵先生以一己之力,學貫漢傳、藏傳、南傳三係佛教,對佛法精髓的理解不偏不執,一以貫之,全麵而精到,深得趙樸初先生、隆蓮法師和黃念祖老居士等老一輩教界宿耆大德之贊嘆。這部80萬字的《佛教心理學》巨著,乃是迄今為止學術界第一次對佛教心理學所作的全麵研究與介紹,終使與三係佛法相匹配的整體佛教心理學體係蔚然成型。作為佛教與心理學相結閤的傑齣成就,這部作品為深入探究人類心靈實相、治愈心理疾患奠定瞭更為堅實的基礎;也使得佛法智慧通過心理學而融入生活,有助於眾生離苦得樂,獲得救贖與解脫。——申荷永(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華人心理分析聯閤會會長)

評分

  眾所周知,佛教乃三大世界宗教中最年長者。誕生於喜瑪拉雅山南麓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悉達多太子,因切感人生生老病死等痛苦,為覓得滅苦解脫之道而齣傢修行,證得洞徹宇宙人生真實本麵的大覺,創立佛教,被尊稱為釋迦牟尼(釋迦族的聖人)、佛陀(大覺悟者)。這一曆史故事一直是各時域中的各派佛教共認的信仰基點。

評分

好書

評分

好書,難得有這樣的書,很滿意。

評分

書質量可以,應該是正版,快遞也很快,不錯。

評分

本書從現代心理學和佛法的雙重視角,對散見於大量佛典中的各時期、各地區、各宗派有關心識的思想作瞭一番現代整閤,按其所涉及的重要內容和其間的邏輯聯繫分章,力圖忠實地概括全體佛教心理學思想的原旨,並作齣使現代人比較容易明白的詮釋。不囿於佛教某一宗派之學,而整閤從古到今的全體佛法。引現代心理學證佛學、補充佛學;引佛學補充、昇華現代心理學,並以心性及明心見性的方法?精髓,是本書的特點。對古代佛教著述中較?薄弱而從現代心理學看來顯得重要的問題,則儘量依據佛教義理進行必要的補充發揮。在論述、引證佛典時,儘量按歷史順序安排先後,以反映佛教思想演進的路線,不違學術的科學性。

評分

印刷好,但尚未開始閱讀。隻知道閱讀前提醒自己,不可因為閱讀而給自己立起藩籬,應以解脫之心求知見。

評分

非常棒的書籍,是我最喜歡最愛的書籍?,感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