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民族式摔跤教程》是由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组织编写,中央民族大学“统筹支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过渡性经费”资助。参加编写的同志长期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训练与科研工作。
《中国民族式摔跤教程》是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对我国民族式摔跤运动的技术体系进行科学的分类与介绍,通过运用现代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原则,结合摔跤传统基本功及技术练习,从而较为全面地提高民族式摔跤的学习效果。
希望《中国民族式摔跤教程》能够充实中国民族式摔跤的技战术以及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推动我国民族式摔跤运动的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
王建强,1974年1月出生,讲师,2004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1992-1998年在北京摔跤队学习与锻炼,国家一级运动员,1998年进入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工作,从事民族式摔跤课,女子防身术课、校龙舟队训练等教学活动,
2003年荣获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系统“青年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2006年《浅析中国传统武术大成拳的起源、价值趋向及发展对策》荣获首届北京市高校教师论文报告会优秀论文奖,2009年《蒙古族传统体育——搏克的文化研究》荣获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发展战略高级论坛二等奖,2010年荣获中央民族大学第七届教师敉学比赛三等奖,2011-2014年带队连续荣获北京市高校龙舟赛冠军,2014年荣获全国高校龙舟赛第六名。曾多次参与省部级、市级和校级课题研究,发表《多媒体技术在民族院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蒙古族传统体育——搏克的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武术大成拳的社会价值及发展策略研究》、《女子自卫防身术在民族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等多篇论文。
张涛,回族,教授,新疆阿图什人。体育教育学士、民族学在读硕士,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院长。讲授体育人类学、排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篮球、网球等课程。主要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担任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院校民族体育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市大学生排球分会副主席。
出版专著《中国少数民族体育》(英、汉对照版)、《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学研究》。主编北京市精品教材《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概览》、主编《少数民族歌舞健身理论与方法》、合著出版《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主持校级精品课程《排球教学与训练》,主持中央民族大学“十五”科研规划项目《西北生态环境及其传统生活对该地区少数民族长寿人群形成机制的研究》,负责北京市教改立项项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项目教学研究》,主持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纳入体育课程体系优化方案的论证设计与实施》。撰写发表三十余篇体育科研论文,其中发表在核心刊物上近二十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民族式摔跤概述
第一节 民族式摔跤发展简史
一、搏克的起源发展和文化
二、且里西的起源发展和文化
三、格的起源发展和文化
四、北嘎的起源发展和文化
五、绊跤的起源发展和文化
六、希日木的起源发展和文化
第二节 民族式摔跤的礼节与服装
一、民族式摔跤的礼节
二、民族式摔跤的服装
第三节 民族式摔跤的技术特点
一、项目众多、技术丰富
二、竞赛规则细致、技术特点鲜明
第四节 学习和弘扬民族式摔跤的意义
一、民族式摔跤与民族自豪感
二、发展民族式摔跤,增强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
第二章 中国民族式摔跤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第一节 民族式摔跤的教学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
二、直观性原则
三、从实际出发原则
四、循序渐进原则
第二节 民族式摔跤的教学方法
一、讲解与示范教学法
二、练习法
第三节 民族式摔跤技术教学中错误动作纠正法
一、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
二、预防错误动作的方法
三、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
第三章 中国民族式摔跤的生物力学
第一节 民族式摔跤的力学基础
一、支撑面大小与稳定性
二、人体重心与稳定性
第二节 民族式摔跤的力学特性
一、跤力
二、跤力的力偶
三、跤力中的三角力、杠杆力、螺旋力、离心力、摩擦力
第四章 中国民族式摔跤的基本功
第一节 民族式摔跤的准备活动和整理运动
第二节 民族式摔跤的倒地功
一、基本倒地功
第三节 民族式摔跤的腰功、腿功
一、手功
二、腰功
三、腿功
第四节 民族式摔跤的传统基本功
一、静桩
二、动桩
三、钻子脚
四、盘腿
五、抽腿
六、踢
七、跪腿
八、跳崩子
九、基本功的器械训练
第五章 中国民族式摔跤技术
一、不固定把位跤的跤架
二、固定把位跤的跤架
第一节 民族式摔跤基本手法与步法
一、民族式摔跤的基本手法
二、民族式摔跤的基本步法
第二节 民族式摔跤的跤绊与踢
一、不固定把位跤的跤绊和踢
二、固定把位跤的跤绊和踢
第六章 中国民族式摔跤的战术
第一节 民族式摔跤战术知识
第二节 民族式摔跤的战术训练
第三节 民族式摔跤的战术制定
一、战术制定的原则
二、常用实际战术
第七章 中国民族式摔跤的竞技运动训练
第一节 民族式摔跤的竞技运动选材
一、基础选拔阶段
二、初、中级选拔阶段
三、高级选拔阶段
第二节 民族式摔跤的竞技运动训练内容
一、身体素质训练
二、技术训练
三、教学比赛训练
四、重要比赛前的训练
五、重要比赛中的训练
六、赛后恢复训练
第三节 民族式摔跤竞技运动训练的方法及应用
一、重复训练法的应用
二、间歇训练法的应用
三、持续训练法的应用
四、循环训练法的应用
五、比赛训练法的应用
第八章 中国民族式摔跤的运动损伤与预防
第一节 民族式摔跤常见运动损伤概述
第二节 民族式摔跤运动损伤的起因与预防
一、运动损伤的主要起因
二、运动损伤的主要预防方法
三、民族式摔跤常见运动损伤及预防方法归类
附录 中国民族式摔跤运动竞赛规则
参考文献
《中华跤韵:形神兼备的民族技艺传承》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一种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搏击技艺,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它不似刀光剑影的武术那般张扬,也不如现代搏击那般激烈。它以沉稳为基石,以技巧为灵魂,以人体的自然力量为驱动,将摔、拿、压、摔等技法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摔跤艺术。这便是中国民族式摔跤,一种承载着民族智慧、身体哲学与人文精神的国粹。 本书并非以枯燥的图解或生硬的理论堆砌来呈现这项运动。相反,它旨在打开一扇通往中国民族式摔跤内心世界的门扉,让读者在了解其技法精髓的同时,更能深刻体会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考。我们将从历史的长河中溯源,探寻这项古老技艺的起源与发展,了解它如何在中华民族的生活土壤中生根发芽,与农耕文明、军事训练、民俗节庆紧密相连,最终成为一项深受人民喜爱的体育活动。 第一篇:溯源与传承——民族摔跤的文化基因 在追溯中国民族式摔跤的源头时,我们并非简单罗列历史事件。我们将聚焦于那些能够触及这项技艺“灵魂”的文化符号与历史印记。从古代神话传说中零星的摔跤雏形,到历代兵书中的摔跤训练记载,再到民间节日庆典中不可或缺的跤场盛况,我们将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们会探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摔跤技艺上的独特发展,例如蒙古族摔跤的雄浑奔放,回族摔跤的刚猛细腻,藏族摔跤的勇猛顽强,以及汉族摔跤的巧劲连环。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正是中华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生动体现。 我们还将深入研究中国民族式摔跤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它曾是检验勇士体魄与胆识的试金石,是训练士兵的实用技能,更是民间娱乐与社会交往的重要载体。在某些时期,它甚至承载着部落之间的交流与较量,成为一种非暴力的冲突解决方式。了解这些,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这项技艺能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如此长久地延续,并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第二篇:形体之舞——民族摔跤的科学奥秘 技艺的生命力在于其内在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本书将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解构中国民族式摔跤的技法体系,揭示其蕴含的深刻人体运动学与生物力学原理。我们并非单纯介绍“怎么摔”,而是深入分析“为什么这样摔”。 我们将从最基础的发力模式讲起,探讨如何运用全身的力量,而非单纯的肢体对抗。这包括如何通过下盘的稳固来支撑上盘的爆发,如何通过腰腹的转动来协调全身的力量输出,如何通过关节的灵活来适应对手的动作。我们将讲解“借力打力”、“以柔克刚”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摔跤技法中的具体体现。例如,如何感知对手的重心变化,如何在对手发力之际巧妙地改变其支撑点,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在技术动作的剖析上,我们将避免使用过于冰冷的技术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让读者理解每一个动作的精髓。例如,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抱腿”、“下潜”等词汇上,而是会深入探究抱腿时手指的力度与角度如何控制对手的平衡,下潜时身体的重心转移与蹬腿的配合如何产生最大的推进力。我们会详细讲解各种摔法、拿法、压法、拿法等基本功,并分析它们在实战中的运用策略。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强调中国民族式摔跤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并非单纯的力量型,而是强调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协调性以及敏锐的反应能力。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来提升这些身体素质,例如如何进行平衡训练、爆发力训练、柔韧性训练,以及如何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来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第三篇:心智之搏——民族摔跤的哲学意蕴 中国民族式摔跤,绝不仅仅是身体的较量,更是心智的博弈。在摔跤场上,每一个选手都在进行着一场关于策略、忍耐、智慧与勇气的深刻对话。本书将深入挖掘这项技艺背后所蕴含的东方哲学思想。 我们将探讨“静”、“松”、“沉”、“稳”等在摔跤中的重要性。为何在激烈的对抗中,保持内心的平静是首要的?为何“松”是发力的前提?为何“沉”是稳固的根基?我们将解释,当对手试图用蛮力征服你时,如何通过松静的身体去化解,如何通过沉稳的重心去站稳脚跟,从而寻找到对方的破绽。 “势”的概念在中国民族式摔跤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将分析如何在对抗中主动创造有利的“势”,并伺机瓦解对手的“势”。这涉及到对空间、时机、力量走向的精准判断,以及如何通过微小的身体调整来影响整个对抗的走向。 此外,我们还将关注摔跤手在场上所展现出的品格。那份面对强敌不屈不挠的勇气,那份即使落败也坦然接受的胸怀,那份尊重对手、遵守规则的体育精神,都是这项古老技艺所传承的宝贵财富。我们将通过一些生动的历史故事或当代摔跤手的经历,来展现这些品格的力量,让读者感受到民族摔跤不仅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体现。 第四篇:天地之道——民族摔跤的养生智慧 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领域,中国民族式摔跤的练习,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养生之道。它并非简单的体能消耗,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和呼吸方式,来达到内外兼修、身心和谐的境界。 我们将探讨在摔跤练习中,如何通过特定的呼吸方法来调动内在的“气”,如何通过舒展的动作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我们将分析某些看似简单的预备动作或组合动作,是如何巧妙地兼顾了筋骨的舒展、脏腑的按摩以及能量的积累。 我们还将探讨这项技艺对于培养坚韧意志、战胜自我、提升自信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一次次的摔打与被摔打中,摔跤手学会了如何面对挫折,如何从失败中站起来,如何在压力之下保持冷静。这种内在的成长,远比单纯的技战术提升更为宝贵。 本书将以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结合大量引人入胜的案例和故事,带您走进中国民族式摔跤的世界。它不是一本冰冷的教科书,而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读物,一本激发您对中华民族传统智慧产生浓厚兴趣的探索之作。在这里,您将看到形体之美在力量与技巧的碰撞中绽放,听到心智之搏在智慧与勇气的交锋中回响,感受到天地之道在沉稳与奔放的韵律中流淌。让我们一同翻开这扇门,去感受那份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