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谈旧/古玩鉴赏入门必读书

金石谈旧/古玩鉴赏入门必读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重远 著
图书标签:
  • 古玩
  • 鉴赏
  • 收藏
  • 金石学
  • 文物
  • 艺术史
  • 文化
  • 古董
  • 投资
  • 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111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958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6
字数:1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古玩世家、收藏界“奇人”陈重远
  讲述青铜、甲骨与碑帖背后的故事
  传授其收藏与鉴赏的诀窍

内容简介

  琉璃厂是北京赫赫有名的一条街,是代表老北京文化的著名地标,曾是晚清至民国文化名人与遗老遗少甚或王公贵戚的休闲之处,也是著名的古玩鉴赏与交易场所,整整一条街更是荟萃了当时几乎所有的古玩行老字号。本书作者成于此长于此,亲眼目睹了琉璃厂近一个世纪的起起落落,更因为个人机缘与志趣的关系,费尽心力成功采访了大量琉璃厂老人,打捞出了琉璃厂的故人及其故事。本书翔实记录了老北京古玩商们一个世纪的生活与命运,以及他们各自独特有趣的脾气禀性,准确介绍了北京老古玩行经营活动的状况、交易的形式、计价与分账的方式,以及鉴别辨识青铜、甲骨与碑帖等各类古玩的知识、方法和造假的技术,主题突出,内容丰富。

作者简介

  陈玉栋,字重远,1928年2月生于北京。10岁入其伯父在琉璃厂所开的古玩铺文古斋居住、读书,开始接触旧京古玩行的人、事、物,并学习文物古玩知识及鉴别技能。后曾就读于辅仁大学。1949年初离家参军南下。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于兵工厂总局三七五厂及兵器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工作,高级政工师。1990年离休。2010年4月病逝。
  他自1985年始重入北京古玩界,进行深入调查、采访,自众多老北京古玩行人那里得到大量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料,于1990年出版了《古玩史话与鉴赏》一书(最新版改名《京城古玩行》),并有多篇文章发表于海内外的文物报刊杂志上,在古玩界、收藏界有一定影响。

精彩书评

  ★陈重远先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是继孙殿起《琉璃厂小志》和王冶秋《琉璃厂史话》之后更为系统全面的力作,向广大读者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视角和丰富的文物市场史料,从而填补了中国文物收藏史研究的空白。
  ——原国家文物局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张文彬

  ★如果读者通过看我的书,能够有点收获,那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那都是老一辈琉璃厂人智慧的结晶。我只不过还算勤奋,用了20多年坚持把它记录下来。能给后人留下点东西,我觉得我这辈子就值了。
  ——陈重远

目录

上 编
引言 003
青铜器价值与价格的背离 005
一段小插曲说明点问题 006
三代青铜器和后代之仿制 006
苏州造令三位行家“打眼” 008
夏商周铜器终将恢复其应有价值 010
毛公鼎传流民间九十五年 012
德宝斋鉴定做中介 012
陈介祺收藏五十三年 013
端方强买毛公鼎 015
叶恭绰护宝有功 016
徐伯璞忆国宝归国有 017
真、假北魏鎏金造像 019
铸造人像历史长,鎏金佛像价值高 019
正定出佛宝,俞淮清要做这笔生意 020
借财力、借眼力下乡鉴定摸底 022
总长一纸便函,古董商喜获宝器 023
中日古董商协同作弊,人均渔利 023
师徒竞争 师傅揭底 024
扮道士学作伪 025
选样品铸佛像,土洋结合做假锈 026
唬老外专家上当,赝品价码高真货 026
古铜觚、罍之辨识 028
挂货铺漏货,英国商买觚不要罍 028
岳彬踢生意,黄伯川捡便宜 029
看铜罍不期而遇 030
日商识真货 031
动情解囊,铜罍归大王 032
商鼎、周鼎和秦鼎的交易往事 034
鼎的形状和用途 034
看商鼎起步 035
一件周鼎拆散师兄弟 036
秦鼎情义深,东伙却坑人 038
商代青铜山尊与中日两大古董商 041
尊古斋发家之谜 041
宝二爷代伒贝子卖古铜山尊 041
日本大古董商 043
中、日两大古董商论山尊 044
商代青铜山尊进入大都会 046
庆王爷的真、假古铜簋 047
珠宝商进朝房兜售珠宝 047
献宝巧遇庆王爷 047
八百两纹银买铜簋 048
原来是件苏州造 049
怒火万丈一笑了却 050
镈钟流散民间及其传说 052
演员藏巨,猜疑其来路 052
太监闲谈太后之内幕 052
儿媳改嫁,钟入他家 053
古铜罍带来的福与祸 056
建立兵工厂,百姓遭祸殃 056
遇旱年,关帝庙香火旺 057
买卖古铜罍,盖房又置地 058
盼子心切,子散妾离 059
商、周奇特古铜壶使人致富 061
走运得古铜壶 061
串茶馆巧买古铜卧式鸭子壶 062
修铜鸭,伙货经营 064
中外古董家评价古铜鸭 064
半只鸭子壶换来家小古玩铺 065
洛阳知县弃官经商买卖唐三彩和铜镶铜 068
洛阳乃我国文物之宝库 068
县长实地考察矿砖和唐三彩 070
弃官经商买卖铜镶铜致富 071
商代双凤重耳彝“飞去未归” 074
彰德府出土凤耳彝 074
岳彬施计,稳妥收取 075
国宝文物,外人觊觎 076
二十万不售,分文未获 077
国宝失落,今日重提 077
古铜尊鸮和鸮头提梁卣 079
鸮的传说 079
插图引起回忆 080
徒弟蒙师傅 081
一件货堵死货源 081
战争切断古董铜器出口 082
下 编
先有延寿寺 后有琉璃厂 087
文化街名匾集萃 纪晓岚挥毫书写 094
乾嘉学派买古董 古董商人重考证 104
抓麻子引出话题 金石学问时兴起 112
阿林保献宝荣升 阮元定名散氏盘 118
谈齐侯罍解训话 文人盛举释铭文 126
议论关张德宝斋 提及火烧圆明园 133
毛公鼎和万印楼 陈介祺与汉印章 140
政府南迁改北平 府第空闲成“凶宅” 147
谈论北京旧货摊 说出虢季子白盘 154
论白盘讲述铭文 说盂鼎评议真赝 162
端方拍案学金石 云从对答讲碑拓 169
孙秋交游出众 十二石天壤尤物 175
官商结拜成益交 铜禁之说近百年 182
琉璃厂出坊本书 篆刻家留古印存 189
增税祝寿招民怨 寄观爵杯两代人 200
传国宝商家觊觎 “苏州造”行家打眼 207
徒弟揭底说岳彬 卖假存真唬洋人 215
福开森和魏武达 夏代尊和西周匜 222
大兵李倒腾古董 古铜张留传技艺 230
鉴别铜器真与伪 全凭经验和眼力 239

精彩书摘

  三代青铜器和后代之仿制
  夏商周三代铜器乃我国青铜器时代的产物,它显示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若从传说中禹铸九鼎时计算,远在公元前2200年,我们的祖先已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16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我国处于高度发达的青铜器时代。此时,我国已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有了相当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并有了文字。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末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使用铁器,历史进入了早期铁器时代。这时的青铜器仍在发展。
  三代铸造铜器“盖选铜之精者,绝无砂颗,一也;良工精妙,二也;不吝工夫,非一朝夕所为,三也”(皞皞子《国民宝库》鉴录第二十二),故而铸造出的青铜器铜质优良,绝无砂砾杂质,做工精细,式样美观,尺寸合度,花纹秀丽,文字匀净,确是鬼斧神工,佳妙至极。历代鉴赏收藏家、古董家皆以三代青铜器为至宝,秦汉铜器次之,汉代以后的铜器,被鉴赏家称之为“新铜器”。
  中国人以尊古为美德,尊重古代先贤,乃中华民族之优良传统。而仿制和保存前人之遗物,自古有之,今又盛行矣。以三代铜器而言,商仿夏、周仿夏皆有之,其仿制精者与真器有同等价值。
  唐代以来,不断仿制三代铜器。唐玄宗李隆基在唐代经济文化发展高峰、史称“开元之治”之时,于江苏省西南部的句容县,设置官场,专事仿铸三代青铜器。
  唐代仿铸三代铜器延续近230年,至南唐后主李煜死后,官场仿铸三代铜器才停止。唐代仿铸器物上留有标记,多刻监官花押。
  宋徽宗赵佶嗜古成癖,精于书画,书称“瘦金体”,长于画花鸟,对古代名器无不仿制。宋政和、宣和年代仿铸三代铜器最多。《宣和博古图》著录当时皇家在宣和殿收藏之三代铜器,共20类839件,集宋代所出土青铜器之大成。书中所定器名至今多沿用,三代铜器全部被仿铸。古董家讲:“清末时琉璃厂古玩铺里的三代铜器,除新出土之外,不少熟坑铜器是宋宣和时仿的。”
  明代宣德年间,可谓太平盛世,承永乐之后,纲纪修明,仓廪充羡,闾阎乐业。宣宗朱瞻基做了十年太平皇帝,他喜好铸铜仿古,宣德炉早为世人所称道,宣德年间仿铸的商周铜器,堪称精妙佳品。老古董商讲,清乾隆年间也有仿铸商周铜器,但质量、做工都不如宣德的好。然而乾隆官窑的瓷仿铜仿得十分逼真相像,用碧玉仿制三代鼎炉彝埙,玲珑剔透,也十分相像。
  除历代皇帝仿铸三代铜器,民间也有仿造者。在书中有记载的,有宋代“台州铸”,元代“杭州铸”“平江铸”。“台州铸”多小雷纹,“杭州铸”和“平江铸”的花纹较粗。传说“杭州铸”是名匠姜娘子所铸,“平江铸”乃王吉之作。古董商们认为姜娘子的技艺胜于王吉。
  清乾隆以来,民间仿铸铜器者,逐渐增多。清末民初,鉴赏收藏家、古董家将仿铸之铜器,分地区称之为“苏州造”“潍坊造”“西安造”“北京造”。到这一时期,仿古之意已不在尊古,而在谋利了。
  金石学在我国再度兴起的道光、咸丰年间,翰林院的金石学者收集青铜器注重铭文。而有的不识金文的官僚,选购铜器也要有铭文的。传说西安有位知府姓刘,他买铜器没字的不要,有字的多加钱,西安古董商便设法在无铭文的真器上錾刻文字,以投其所好。
  1852年,卖给老翰林、金石学家陈介祺“毛公鼎”的西安古董商苏亿年,拓下“毛公鼎”上的铭文进行摹仿錾刻,成为西安錾字作伪的巧匠。
  “西安造”的仿铸三代铜器,以錾刻伪铭见长,真器上的伪铭大部分出自西安。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西安錾刻名匠是“凤眼张”“苏兆年”“苏亿年”等人。
  苏州仿造三代铜器较早。乾隆中叶出土的散氏盘,乃乾隆进士,道光时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傅的阮伯元定的名。散氏盘出土后曾在苏州用翻砂法复造,极其成功,复制的散氏盘同真品几乎完全一样。光绪末年,古董商听说散氏盘已流往国外,到民国十三年(1924),溥仪出宫,查点文物时,发现散氏盘仍在养心殿收藏。可见苏州造的铜器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矣。
  ……

琳琅秘境:中华艺术品鉴藏史纲 卷首语: 世间万物,皆有其形,然能入雅士之眼,历经岁月洗礼而不朽者,必有其独特的“气韵”与“故事”。本书并非追逐市场热点,也无意于提供快速致富的秘笈,而是旨在为所有对中华文化瑰宝心怀敬畏的求知者,构建一座通往古代工匠精神与审美哲学的桥梁。我们将一同穿梭于历史的长河,探寻那些沉默在博物馆深处或私人藏室中的器物,是如何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时代的风貌。 第一部:溯源——从史前陶器到青铜洪流 第一章:泥土的低语:史前与夏商的原始美学 本章深入考察中国艺术品鉴藏的源头。不同于后世的精雕细琢,史前器物的美在于其粗粝的生命力和对自然形态的直接摹写。我们将细致辨析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纹饰布局、施彩工艺及其象征意义。重点剖析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文化差异如何影响了早期审美取向。 继而,目光投向夏商时期的礼器革命。青铜器的出现不仅仅是冶金技术的飞跃,更是权力与宗教的视觉符号。本章将详细阐述二里头文化至殷墟时期青铜范铸技术的演变,尤其聚焦于饕餮纹、夔龙纹等主要纹饰的宗教内涵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风格侧重。藏家应如何通过铭文的锈蚀程度、铸造的精细度与器型(如鼎、斝、爵)的时代特征来判断其年代与真伪,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实物案例分析。 第二章:周礼的形制:西周与春秋战国的权力符号 周代确立的礼制,将青铜器的使用推向了制度化的顶峰。本章着重探讨西周时期“重文”与“重器”的平衡。我们将深入解读西周青铜器铭文的史学价值,分析其篇幅、措辞与书法风格如何反映了王权的衰弱与诸侯的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工艺在“私学兴起”的思潮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与世俗化倾向。本书不回避对吴越青铜、秦汉金银器制作技术的探讨,例如失蜡法在楚地的大量运用,以及镶嵌工艺(如红铜、绿松石)的盛行。对于藏家而言,区分这一时期青铜器的“精美”与“粗犷”中的时代审美,是鉴别的关键所在。 第二部:典雅与转型——秦汉至唐宋的艺术高峰 第三章:大一统的恢弘:秦汉的石刻与画像砖 秦汉帝国将审美推向了雄浑、实用与秩序感的结合。本章将重点解析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的叙事功能,它们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神话信仰的“活化石”。我们将从艺术史的角度,审视汉代雕塑在空间处理上从侧面走向立体的成熟过程。对于金银器,则关注其技术从铸造向镶嵌、錾刻的精细化发展,以及对西域文化的吸收。 第四章:天人合一的写意:魏晋至隋唐的造像与陶瓷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兴盛带来了面部表情的内在化与身体线条的飘逸感。本章详述北魏云冈、龙门石窟造像的风格流变,并比较犍陀罗艺术对中土造像的影响路径。 唐代,作为中国艺术的黄金时代,其审美达到了兼容并蓄的顶峰。我们对唐三彩的釉色配比、烧制温度的控制进行了科学分析。更重要的是,本章深入探讨了唐代瓷器的“南青北白”格局——越窑的秘色瓷与邢窑的白瓷,如何奠定了后世陶瓷审美的基础,并探讨了“丝绸之路”对唐代工艺美术的直接推动作用。 第五章:内敛的极致:宋代的“格物致知”与文人趣味 宋代审美是内敛、理性、极简的体现。本书认为,宋代的鉴藏活动已初具规模,其核心是“格物致知”的士大夫精神。 定汝哥钧官五大名窑:不再仅仅关注器型,而是深入解析釉面的“开片”(冰裂纹、蟹爪纹)、“酥油光”的形成机理,以及不同窑口对“素雅”一词的不同诠释。例如,汝窑的“雨过天青”是如何通过微量的金属氧化物实现的。 书画与文房:宋徽宗时期的院体画,以及米芾、苏轼等文人对旧物的推崇,使得对古琴、瘦金体、端砚等文房用具的鉴藏标准被确立。 第三部:世俗的繁荣与技术的巅峰——元明清的工艺嬗变 第六章:融合与创新:元代青花的崛起 元代,蒙古民族的强势进入,促进了青花瓷技术的成熟与全球化传播。本章重点分析元青花钴料的来源(苏麻离青、平等青)对色泽的影响,以及其宏大叙事的装饰风格与明初的对比。我们探讨了元代对宋代成熟工艺的继承与扬弃,如官定体系在景德镇的建立。 第七章:制式的回归与世俗的狂欢:明代工艺的定型 明代,尤其是永乐、宣德时期的“永宣官窑”,标志着宫廷审美的极致。本章详细梳理了明代御窑制度对瓷器、珐琅彩、掐丝珐琅的影响。同时,我们也要关注民窑的蓬勃发展,如德化白瓷(“中国白”)如何在民间获得了国际性的声誉。本书将强调,明代工艺的鉴别,重点在于对“款识”与“款型”的精细考辨。 第八章:集大成的精微:清代“百工之盛”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中国工艺美术的“集大成”阶段,其特点是技术的高度纯熟与风格的繁缛化。 彩瓷的演变:从康熙的“硬彩”到雍正的“粉彩”,再到乾隆时期的“画珐琅”与“洋彩”,本章将以技术分析为核心,区分不同时期在色彩层次、晕染技法上的细微差别。 玉器的“精雕细琢”:探讨清代玉器,特别是新疆和田玉在宫廷中的地位,以及“仿古”题材在乾隆时期的盛行,如何与宋代的“尚古”有所区别。 器物学视角下的家具:清代家具(如黄花梨、紫檀)的结构逻辑,不同地域(京作、苏作)的工艺特点及其审美差异,构成了鉴赏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结语:时间的回声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种“时间感”——感受每一件器物在手中流转时,所携带的温度与重量。鉴赏的真谛,在于理解这些艺术品在它们诞生的那一刻,是如何回应了当时的社会、哲学与生活方式。真正的“旧物”,是历史与工匠精神共同完成的杰作。

用户评价

评分

【启示录:对“收藏”一词的再思考】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对“收藏”二字的重新定义。在当下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人们热衷于追求最新、最贵,但《金石谈旧》却带领我回归到“收藏的本真”——那是一种对时间痕迹的珍视和对历史传承的责任。作者强调,真正的收藏不是占有,而是保管,是确保这些凝结了前人智慧和汗水的物件,能够安全地抵达未来。书中对于早期藏家对待文物的审慎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开始反思,我希望通过“鉴赏”获得的究竟是财富的增值,还是精神层面的富足?最终,我明白了,这本书的核心魅力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对抗浮躁的良药,引导我们慢下来,去欣赏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正具有恒久价值的事物。

评分

【初识宝物:寻常巷陌里的惊鸿一瞥】 我记得那天是在一个不太起眼的旧书店里,偶然翻到了这本《金石谈旧》。说实话,一开始我对“金石”这个词汇并没有太深的了解,总觉得那是属于老学究或者考古学家的范畴。然而,作者的叙述方式却带着一种奇特的魔力,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它不像是一本刻板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坐在炉火旁,娓娓道来他与那些尘封岁月里的物件之间的故事。书里描绘了那些古老的碑刻、锈迹斑斑的青铜器,以及那些被时光磨平棱角的玉器,笔触细腻得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它们冰冷的质感。特别是对几种典型器物的起源和流变进行的探讨,虽然没有大量复杂的专业术语,但那种由浅入深的引导,让一个完全的门外汉也能领略到其中蕴含的历史厚重感。它让我开始留意生活中的那些“旧物”,不再仅仅是当作摆设,而是试图去解读它们背后承载的文化信息。这种从“看”到“懂”的转变,正是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评分

【文笔与情怀:一种古韵的熏陶】 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的语言风格带有明显的古典韵味,用词考究而不晦涩,行文间流淌着对传统文化的那种由衷的热爱与敬畏。读起来,仿佛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沉默的古物进行心神交流。作者在介绍每一件藏品时,总是不忘带出一段相关的历史典故、诗词歌赋,或者某位名士的逸闻趣事,使得冰冷的器物瞬间鲜活了起来,充满了人情味。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鉴别”,更是在引导你如何去“品味”和“尊重”历史。这种情怀的注入,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散文集。每次合上书本,内心都会被一种沉静而悠远的美感所充盈。

评分

【深度挖掘:那些被忽略的文化脉络】 读完第一遍,我才意识到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入门”层面。它巧妙地将艺术史、社会变迁和匠人精神融为一炉。书中对不同时期金石器物的风格差异进行了精妙的对比,比如宋代文人对古物的把玩心态,与明代早期那种更加质朴的实用主义之间的分野,写得入木三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瑕疵美学”的阐述,他认为那些由于年代久远或人为损耗留下的痕迹,恰恰是物件生命力的证明,而非缺陷。这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美”的定义。全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高屋建瓴地讲述宏大背景,时而又聚焦于某一块小小的印章纹饰,推敲其微小的变化。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鉴赏过程,变得像一场引人入胜的侦探小说,让人不断想要揭开下一页隐藏的线索。

评分

【实战演练: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 如果说很多入门书籍只是空泛地罗列知识点,那么《金石谈旧》在“实操性”上做得尤为出色。作者似乎深谙初学者的困惑,书中提供了许多如何从实物中辨别真伪、判断年代的“小窍门”。他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用非常接地气的语言,讲解了诸如“包浆的层次感”、“锈色的自然过渡”等关键判断标准。我带着书里的描述去逛了几次古玩市场,惊喜地发现,以前那些我只能走马观花匆匆略过的摊位,现在似乎都带着一层新的滤镜。我开始尝试去分辨那些粗糙的仿制品和那些经过岁月洗礼的真品之间的细微差别。虽然离真正的高手还很远,但这本书无疑给我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让我不再是任人宰割的“小白”,而是一个带着初步知识武装起来的观察者。

评分

值得研究

评分

内容不错,价格小贵。

评分

内容丰富多彩,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好书,长知识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套书,对于收藏鉴赏很有帮助。

评分

纸质很不错!!!!!!!!!

评分

活动时候入手的,价格是最大优势,很不错

评分

很好的书很喜欢!内容一切都很好!

评分

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