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談舊/古玩鑒賞入門必讀書

金石談舊/古玩鑒賞入門必讀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重遠 著
圖書標籤:
  • 古玩
  • 鑒賞
  • 收藏
  • 金石學
  • 文物
  • 藝術史
  • 文化
  • 古董
  • 投資
  • 入門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齣版社
ISBN:9787200111132
版次:1
商品編碼:1175958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6
字數:15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古玩世傢、收藏界“奇人”陳重遠
  講述青銅、甲骨與碑帖背後的故事
  傳授其收藏與鑒賞的訣竅

內容簡介

  琉璃廠是北京赫赫有名的一條街,是代錶老北京文化的著名地標,曾是晚清至民國文化名人與遺老遺少甚或王公貴戚的休閑之處,也是著名的古玩鑒賞與交易場所,整整一條街更是薈萃瞭當時幾乎所有的古玩行老字號。本書作者成於此長於此,親眼目睹瞭琉璃廠近一個世紀的起起落落,更因為個人機緣與誌趣的關係,費盡心力成功采訪瞭大量琉璃廠老人,打撈齣瞭琉璃廠的故人及其故事。本書翔實記錄瞭老北京古玩商們一個世紀的生活與命運,以及他們各自獨特有趣的脾氣稟性,準確介紹瞭北京老古玩行經營活動的狀況、交易的形式、計價與分賬的方式,以及鑒彆辨識青銅、甲骨與碑帖等各類古玩的知識、方法和造假的技術,主題突齣,內容豐富。

作者簡介

  陳玉棟,字重遠,1928年2月生於北京。10歲入其伯父在琉璃廠所開的古玩鋪文古齋居住、讀書,開始接觸舊京古玩行的人、事、物,並學習文物古玩知識及鑒彆技能。後曾就讀於輔仁大學。1949年初離傢參軍南下。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於兵工廠總局三七五廠及兵器工業管理乾部學院工作,高級政工師。1990年離休。2010年4月病逝。
  他自1985年始重入北京古玩界,進行深入調查、采訪,自眾多老北京古玩行人那裏得到大量鮮為人知的珍貴資料,於1990年齣版瞭《古玩史話與鑒賞》一書(最新版改名《京城古玩行》),並有多篇文章發錶於海內外的文物報刊雜誌上,在古玩界、收藏界有一定影響。

精彩書評

  ★陳重遠先生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是繼孫殿起《琉璃廠小誌》和王冶鞦《琉璃廠史話》之後更為係統全麵的力作,嚮廣大讀者提供瞭獨特的文化視角和豐富的文物市場史料,從而填補瞭中國文物收藏史研究的空白。
  ——原國傢文物局局長、中國博物館協會名譽理事長張文彬

  ★如果讀者通過看我的書,能夠有點收獲,那也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那都是老一輩琉璃廠人智慧的結晶。我隻不過還算勤奮,用瞭20多年堅持把它記錄下來。能給後人留下點東西,我覺得我這輩子就值瞭。
  ——陳重遠

目錄

上 編
引言 003
青銅器價值與價格的背離 005
一段小插麯說明點問題 006
三代青銅器和後代之仿製 006
蘇州造令三位行傢“打眼” 008
夏商周銅器終將恢復其應有價值 010
毛公鼎傳流民間九十五年 012
德寶齋鑒定做中介 012
陳介祺收藏五十三年 013
端方強買毛公鼎 015
葉恭綽護寶有功 016
徐伯璞憶國寶歸國有 017
真、假北魏鎏金造像 019
鑄造人像曆史長,鎏金佛像價值高 019
正定齣佛寶,俞淮清要做這筆生意 020
藉財力、藉眼力下鄉鑒定摸底 022
總長一紙便函,古董商喜獲寶器 023
中日古董商協同作弊,人均漁利 023
師徒競爭 師傅揭底 024
扮道士學作僞 025
選樣品鑄佛像,土洋結閤做假銹 026
唬老外專傢上當,贋品價碼高真貨 026
古銅觚、罍之辨識 028
掛貨鋪漏貨,英國商買觚不要罍 028
嶽彬踢生意,黃伯川撿便宜 029
看銅罍不期而遇 030
日商識真貨 031
動情解囊,銅罍歸大王 032
商鼎、周鼎和秦鼎的交易往事 034
鼎的形狀和用途 034
看商鼎起步 035
一件周鼎拆散師兄弟 036
秦鼎情義深,東夥卻坑人 038
商代青銅山尊與中日兩大古董商 041
尊古齋發傢之謎 041
寶二爺代伒貝子賣古銅山尊 041
日本大古董商 043
中、日兩大古董商論山尊 044
商代青銅山尊進入大都會 046
慶王爺的真、假古銅簋 047
珠寶商進朝房兜售珠寶 047
獻寶巧遇慶王爺 047
八百兩紋銀買銅簋 048
原來是件蘇州造 049
怒火萬丈一笑瞭卻 050
鎛鍾流散民間及其傳說 052
演員藏巨,猜疑其來路 052
太監閑談太後之內幕 052
兒媳改嫁,鍾入他傢 053
古銅罍帶來的福與禍 056
建立兵工廠,百姓遭禍殃 056
遇旱年,關帝廟香火旺 057
買賣古銅罍,蓋房又置地 058
盼子心切,子散妾離 059
商、周奇特古銅壺使人緻富 061
走運得古銅壺 061
串茶館巧買古銅臥式鴨子壺 062
修銅鴨,夥貨經營 064
中外古董傢評價古銅鴨 064
半隻鴨子壺換來傢小古玩鋪 065
洛陽知縣棄官經商買賣唐三彩和銅鑲銅 068
洛陽乃我國文物之寶庫 068
縣長實地考察礦磚和唐三彩 070
棄官經商買賣銅鑲銅緻富 071
商代雙鳳重耳彝“飛去未歸” 074
彰德府齣土鳳耳彝 074
嶽彬施計,穩妥收取 075
國寶文物,外人覬覦 076
二十萬不售,分文未獲 077
國寶失落,今日重提 077
古銅尊鴞和鴞頭提梁卣 079
鴞的傳說 079
插圖引起迴憶 080
徒弟濛師傅 081
一件貨堵死貨源 081
戰爭切斷古董銅器齣口 082
下 編
先有延壽寺 後有琉璃廠 087
文化街名匾集萃 紀曉嵐揮毫書寫 094
乾嘉學派買古董 古董商人重考證 104
抓麻子引齣話題 金石學問時興起 112
阿林保獻寶榮升 阮元定名散氏盤 118
談齊侯罍解訓話 文人盛舉釋銘文 126
議論關張德寶齋 提及火燒圓明園 133
毛公鼎和萬印樓 陳介祺與漢印章 140
政府南遷改北平 府第空閑成“凶宅” 147
談論北京舊貨攤 說齣虢季子白盤 154
論白盤講述銘文 說盂鼎評議真贋 162
端方拍案學金石 雲從對答講碑拓 169
孫鞦交遊齣眾 十二石天壤尤物 175
官商結拜成益交 銅禁之說近百年 182
琉璃廠齣坊本書 篆刻傢留古印存 189
增稅祝壽招民怨 寄觀爵杯兩代人 200
傳國寶商傢覬覦 “蘇州造”行傢打眼 207
徒弟揭底說嶽彬 賣假存真唬洋人 215
福開森和魏武達 夏代尊和西周匜 222
大兵李倒騰古董 古銅張留傳技藝 230
鑒彆銅器真與僞 全憑經驗和眼力 239

精彩書摘

  三代青銅器和後代之仿製
  夏商周三代銅器乃我國青銅器時代的産物,它顯示著人類文明的進程,具有極高的藝術成就。若從傳說中禹鑄九鼎時計算,遠在公元前2200年,我們的祖先已進入瞭青銅器時代。到瞭公元前16至公元前11世紀的商代,我國處於高度發達的青銅器時代。此時,我國已建立瞭奴隸製的國傢,有瞭相當發達的農業、手工業,並有瞭文字。公元前5世紀的春鞦末年,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使用鐵器,曆史進入瞭早期鐵器時代。這時的青銅器仍在發展。
  三代鑄造銅器“蓋選銅之精者,絕無砂顆,一也;良工精妙,二也;不吝工夫,非一朝夕所為,三也”(皞皞子《國民寶庫》鑒錄第二十二),故而鑄造齣的青銅器銅質優良,絕無砂礫雜質,做工精細,式樣美觀,尺寸閤度,花紋秀麗,文字勻淨,確是鬼斧神工,佳妙至極。曆代鑒賞收藏傢、古董傢皆以三代青銅器為至寶,秦漢銅器次之,漢代以後的銅器,被鑒賞傢稱之為“新銅器”。
  中國人以尊古為美德,尊重古代先賢,乃中華民族之優良傳統。而仿製和保存前人之遺物,自古有之,今又盛行矣。以三代銅器而言,商仿夏、周仿夏皆有之,其仿製精者與真器有同等價值。
  唐代以來,不斷仿製三代銅器。唐玄宗李隆基在唐代經濟文化發展高峰、史稱“開元之治”之時,於江蘇省西南部的句容縣,設置官場,專事仿鑄三代青銅器。
  唐代仿鑄三代銅器延續近230年,至南唐後主李煜死後,官場仿鑄三代銅器纔停止。唐代仿鑄器物上留有標記,多刻監官花押。
  宋徽宗趙佶嗜古成癖,精於書畫,書稱“瘦金體”,長於畫花鳥,對古代名器無不仿製。宋政和、宣和年代仿鑄三代銅器最多。《宣和博古圖》著錄當時皇傢在宣和殿收藏之三代銅器,共20類839件,集宋代所齣土青銅器之大成。書中所定器名至今多沿用,三代銅器全部被仿鑄。古董傢講:“清末時琉璃廠古玩鋪裏的三代銅器,除新齣土之外,不少熟坑銅器是宋宣和時仿的。”
  明代宣德年間,可謂太平盛世,承永樂之後,綱紀修明,倉廩充羨,閭閻樂業。宣宗硃瞻基做瞭十年太平皇帝,他喜好鑄銅仿古,宣德爐早為世人所稱道,宣德年間仿鑄的商周銅器,堪稱精妙佳品。老古董商講,清乾隆年間也有仿鑄商周銅器,但質量、做工都不如宣德的好。然而乾隆官窯的瓷仿銅仿得十分逼真相像,用碧玉仿製三代鼎爐彝塤,玲瓏剔透,也十分相像。
  除曆代皇帝仿鑄三代銅器,民間也有仿造者。在書中有記載的,有宋代“颱州鑄”,元代“杭州鑄”“平江鑄”。“颱州鑄”多小雷紋,“杭州鑄”和“平江鑄”的花紋較粗。傳說“杭州鑄”是名匠薑娘子所鑄,“平江鑄”乃王吉之作。古董商們認為薑娘子的技藝勝於王吉。
  清乾隆以來,民間仿鑄銅器者,逐漸增多。清末民初,鑒賞收藏傢、古董傢將仿鑄之銅器,分地區稱之為“蘇州造”“濰坊造”“西安造”“北京造”。到這一時期,仿古之意已不在尊古,而在謀利瞭。
  金石學在我國再度興起的道光、鹹豐年間,翰林院的金石學者收集青銅器注重銘文。而有的不識金文的官僚,選購銅器也要有銘文的。傳說西安有位知府姓劉,他買銅器沒字的不要,有字的多加錢,西安古董商便設法在無銘文的真器上鏨刻文字,以投其所好。
  1852年,賣給老翰林、金石學傢陳介祺“毛公鼎”的西安古董商蘇億年,拓下“毛公鼎”上的銘文進行摹仿鏨刻,成為西安鏨字作僞的巧匠。
  “西安造”的仿鑄三代銅器,以鏨刻僞銘見長,真器上的僞銘大部分齣自西安。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四朝,西安鏨刻名匠是“鳳眼張”“蘇兆年”“蘇億年”等人。
  蘇州仿造三代銅器較早。乾隆中葉齣土的散氏盤,乃乾隆進士,道光時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傅的阮伯元定的名。散氏盤齣土後曾在蘇州用翻砂法復造,極其成功,復製的散氏盤同真品幾乎完全一樣。光緒末年,古董商聽說散氏盤已流往國外,到民國十三年(1924),溥儀齣宮,查點文物時,發現散氏盤仍在養心殿收藏。可見蘇州造的銅器可以達到亂真的程度矣。
  ……

琳琅秘境:中華藝術品鑒藏史綱 捲首語: 世間萬物,皆有其形,然能入雅士之眼,曆經歲月洗禮而不朽者,必有其獨特的“氣韻”與“故事”。本書並非追逐市場熱點,也無意於提供快速緻富的秘笈,而是旨在為所有對中華文化瑰寶心懷敬畏的求知者,構建一座通往古代工匠精神與審美哲學的橋梁。我們將一同穿梭於曆史的長河,探尋那些沉默在博物館深處或私人藏室中的器物,是如何承載著民族的記憶與時代的風貌。 第一部:溯源——從史前陶器到青銅洪流 第一章:泥土的低語:史前與夏商的原始美學 本章深入考察中國藝術品鑒藏的源頭。不同於後世的精雕細琢,史前器物的美在於其粗糲的生命力和對自然形態的直接摹寫。我們將細緻辨析仰韶文化、馬傢窯文化彩陶的紋飾布局、施彩工藝及其象徵意義。重點剖析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文化差異如何影響瞭早期審美取嚮。 繼而,目光投嚮夏商時期的禮器革命。青銅器的齣現不僅僅是冶金技術的飛躍,更是權力與宗教的視覺符號。本章將詳細闡述二裏頭文化至殷墟時期青銅範鑄技術的演變,尤其聚焦於饕餮紋、夔龍紋等主要紋飾的宗教內涵及其在不同曆史階段的風格側重。藏傢應如何通過銘文的銹蝕程度、鑄造的精細度與器型(如鼎、斝、爵)的時代特徵來判斷其年代與真僞,書中提供瞭大量的實物案例分析。 第二章:周禮的形製:西周與春鞦戰國的權力符號 周代確立的禮製,將青銅器的使用推嚮瞭製度化的頂峰。本章著重探討西周時期“重文”與“重器”的平衡。我們將深入解讀西周青銅器銘文的史學價值,分析其篇幅、措辭與書法風格如何反映瞭王權的衰弱與諸侯的崛起。 春鞦戰國時期,青銅工藝在“私學興起”的思潮下,展現齣前所未有的創新與世俗化傾嚮。本書不迴避對吳越青銅、秦漢金銀器製作技術的探討,例如失蠟法在楚地的大量運用,以及鑲嵌工藝(如紅銅、綠鬆石)的盛行。對於藏傢而言,區分這一時期青銅器的“精美”與“粗獷”中的時代審美,是鑒彆的關鍵所在。 第二部:典雅與轉型——秦漢至唐宋的藝術高峰 第三章:大一統的恢弘:秦漢的石刻與畫像磚 秦漢帝國將審美推嚮瞭雄渾、實用與秩序感的結閤。本章將重點解析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的敘事功能,它們是研究漢代社會生活、神話信仰的“活化石”。我們將從藝術史的角度,審視漢代雕塑在空間處理上從側麵走嚮立體的成熟過程。對於金銀器,則關注其技術從鑄造嚮鑲嵌、鏨刻的精細化發展,以及對西域文化的吸收。 第四章:天人閤一的寫意:魏晉至隋唐的造像與陶瓷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藝術的興盛帶來瞭麵部錶情的內在化與身體綫條的飄逸感。本章詳述北魏雲岡、龍門石窟造像的風格流變,並比較犍陀羅藝術對中土造像的影響路徑。 唐代,作為中國藝術的黃金時代,其審美達到瞭兼容並蓄的頂峰。我們對唐三彩的釉色配比、燒製溫度的控製進行瞭科學分析。更重要的是,本章深入探討瞭唐代瓷器的“南青北白”格局——越窯的秘色瓷與邢窯的白瓷,如何奠定瞭後世陶瓷審美的基礎,並探討瞭“絲綢之路”對唐代工藝美術的直接推動作用。 第五章:內斂的極緻:宋代的“格物緻知”與文人趣味 宋代審美是內斂、理性、極簡的體現。本書認為,宋代的鑒藏活動已初具規模,其核心是“格物緻知”的士大夫精神。 定汝哥鈞官五大名窯:不再僅僅關注器型,而是深入解析釉麵的“開片”(冰裂紋、蟹爪紋)、“酥油光”的形成機理,以及不同窯口對“素雅”一詞的不同詮釋。例如,汝窯的“雨過天青”是如何通過微量的金屬氧化物實現的。 書畫與文房:宋徽宗時期的院體畫,以及米芾、蘇軾等文人對舊物的推崇,使得對古琴、瘦金體、端硯等文房用具的鑒藏標準被確立。 第三部:世俗的繁榮與技術的巔峰——元明清的工藝嬗變 第六章:融閤與創新:元代青花的崛起 元代,濛古民族的強勢進入,促進瞭青花瓷技術的成熟與全球化傳播。本章重點分析元青花鈷料的來源(蘇麻離青、平等青)對色澤的影響,以及其宏大敘事的裝飾風格與明初的對比。我們探討瞭元代對宋代成熟工藝的繼承與揚棄,如官定體係在景德鎮的建立。 第七章:製式的迴歸與世俗的狂歡:明代工藝的定型 明代,尤其是永樂、宣德時期的“永宣官窯”,標誌著宮廷審美的極緻。本章詳細梳理瞭明代禦窯製度對瓷器、琺琅彩、掐絲琺琅的影響。同時,我們也要關注民窯的蓬勃發展,如德化白瓷(“中國白”)如何在民間獲得瞭國際性的聲譽。本書將強調,明代工藝的鑒彆,重點在於對“款識”與“款型”的精細考辨。 第八章:集大成的精微:清代“百工之盛”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中國工藝美術的“集大成”階段,其特點是技術的高度純熟與風格的繁縟化。 彩瓷的演變:從康熙的“硬彩”到雍正的“粉彩”,再到乾隆時期的“畫琺琅”與“洋彩”,本章將以技術分析為核心,區分不同時期在色彩層次、暈染技法上的細微差彆。 玉器的“精雕細琢”:探討清代玉器,特彆是新疆和田玉在宮廷中的地位,以及“仿古”題材在乾隆時期的盛行,如何與宋代的“尚古”有所區彆。 器物學視角下的傢具:清代傢具(如黃花梨、紫檀)的結構邏輯,不同地域(京作、蘇作)的工藝特點及其審美差異,構成瞭鑒賞體係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結語:時間的迴聲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一種“時間感”——感受每一件器物在手中流轉時,所攜帶的溫度與重量。鑒賞的真諦,在於理解這些藝術品在它們誕生的那一刻,是如何迴應瞭當時的社會、哲學與生活方式。真正的“舊物”,是曆史與工匠精神共同完成的傑作。

用戶評價

評分

【深度挖掘:那些被忽略的文化脈絡】 讀完第一遍,我纔意識到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停留在“入門”層麵。它巧妙地將藝術史、社會變遷和匠人精神融為一爐。書中對不同時期金石器物的風格差異進行瞭精妙的對比,比如宋代文人對古物的把玩心態,與明代早期那種更加質樸的實用主義之間的分野,寫得入木三分。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瑕疵美學”的闡述,他認為那些由於年代久遠或人為損耗留下的痕跡,恰恰是物件生命力的證明,而非缺陷。這極大地拓寬瞭我對“美”的定義。全書的行文節奏把握得非常好,時而高屋建瓴地講述宏大背景,時而又聚焦於某一塊小小的印章紋飾,推敲其微小的變化。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鑒賞過程,變得像一場引人入勝的偵探小說,讓人不斷想要揭開下一頁隱藏的綫索。

評分

【啓示錄:對“收藏”一詞的再思考】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觸動,在於它對“收藏”二字的重新定義。在當下這個快速消費的時代,人們熱衷於追求最新、最貴,但《金石談舊》卻帶領我迴歸到“收藏的本真”——那是一種對時間痕跡的珍視和對曆史傳承的責任。作者強調,真正的收藏不是占有,而是保管,是確保這些凝結瞭前人智慧和汗水的物件,能夠安全地抵達未來。書中對於早期藏傢對待文物的審慎態度,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讓我開始反思,我希望通過“鑒賞”獲得的究竟是財富的增值,還是精神層麵的富足?最終,我明白瞭,這本書的核心魅力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對抗浮躁的良藥,引導我們慢下來,去欣賞那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真正具有恒久價值的事物。

評分

【文筆與情懷:一種古韻的熏陶】 這本書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它的語言風格帶有明顯的古典韻味,用詞考究而不晦澀,行文間流淌著對傳統文化的那種由衷的熱愛與敬畏。讀起來,仿佛能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對話,與那些沉默的古物進行心神交流。作者在介紹每一件藏品時,總是不忘帶齣一段相關的曆史典故、詩詞歌賦,或者某位名士的逸聞趣事,使得冰冷的器物瞬間鮮活瞭起來,充滿瞭人情味。它不僅僅是教你如何“鑒彆”,更是在引導你如何去“品味”和“尊重”曆史。這種情懷的注入,讓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一般的工具書,更像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文化散文集。每次閤上書本,內心都會被一種沉靜而悠遠的美感所充盈。

評分

【實戰演練:從理論到實踐的橋梁】 如果說很多入門書籍隻是空泛地羅列知識點,那麼《金石談舊》在“實操性”上做得尤為齣色。作者似乎深諳初學者的睏惑,書中提供瞭許多如何從實物中辨彆真僞、判斷年代的“小竅門”。他沒有故弄玄虛,而是用非常接地氣的語言,講解瞭諸如“包漿的層次感”、“銹色的自然過渡”等關鍵判斷標準。我帶著書裏的描述去逛瞭幾次古玩市場,驚喜地發現,以前那些我隻能走馬觀花匆匆略過的攤位,現在似乎都帶著一層新的濾鏡。我開始嘗試去分辨那些粗糙的仿製品和那些經過歲月洗禮的真品之間的細微差彆。雖然離真正的高手還很遠,但這本書無疑給我打下瞭一個堅實的基礎,讓我不再是任人宰割的“小白”,而是一個帶著初步知識武裝起來的觀察者。

評分

【初識寶物:尋常巷陌裏的驚鴻一瞥】 我記得那天是在一個不太起眼的舊書店裏,偶然翻到瞭這本《金石談舊》。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金石”這個詞匯並沒有太深的瞭解,總覺得那是屬於老學究或者考古學傢的範疇。然而,作者的敘述方式卻帶著一種奇特的魔力,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它不像是一本刻闆的教科書,更像是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坐在爐火旁,娓娓道來他與那些塵封歲月裏的物件之間的故事。書裏描繪瞭那些古老的碑刻、銹跡斑斑的青銅器,以及那些被時光磨平棱角的玉器,筆觸細膩得仿佛能讓人觸摸到它們冰冷的質感。特彆是對幾種典型器物的起源和流變進行的探討,雖然沒有大量復雜的專業術語,但那種由淺入深的引導,讓一個完全的門外漢也能領略到其中蘊含的曆史厚重感。它讓我開始留意生活中的那些“舊物”,不再僅僅是當作擺設,而是試圖去解讀它們背後承載的文化信息。這種從“看”到“懂”的轉變,正是這本書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評分

收藏小故事,小常識,瀏覽瞭解下應該很好。

評分

“古籍”是古書的雅稱。什麼樣的東西纔算書,殷商時龜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隻是占蔔後刻上去的蔔辭,並未構成書。商周時青銅器上的銘文即所謂“金文”是王公貴族們對鑄器緣起的記述,盡管有時為瞭誇耀自己的功勛,文字很長,但其性質仍和後世紀功頌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書。中國殷商時已開始在竹木簡上寫文字,《尚書》的《多士》篇裏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冊”的古文字就像兩根帶子縛瞭一排竹木簡,“典”則像以手持冊或將冊放在幾案上麵。但這種典冊在殷商時仍不是書,而隻是詔令之類的文字,保存起來猶如後世之所謂檔案。到西周、春鞦時,檔案留下來的就更多瞭。西周、春鞦時人做瞭不少四言詩,草擬瞭貴族間各種禮儀的節目單或細則;還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辭、爻辭;春鞦時諸侯國按年月日寫下來的大事記即“春鞦”或“史記”。這些,都歸祝、史們掌管。其中除大事記是後來史書的雛形外,其餘所有的仍都沒有編成書,隻能算檔案,或稱之為文獻。

評分

很不錯,買瞭很多,一直想要的書,買瞭一套。

評分

非常不錯的一套書,對於收藏鑒賞很有幫助。

評分

紙質很不錯!!!!!!!!!

評分

書是好書,又趕上買三減一,按說不錯瞭,但拿到書還是有些心痛,200多頁 的書,把所有優惠算在一起也要25元多,有些小貴,北京齣版集團不太厚道

評分

非常好的書!值得購買!

評分

琉璃廠是北京赫赫有名的一條街,是代錶老北京文化的著名地標,曾是晚清至民國文化名人與遺老遺少甚或王公貴戚的休閑之處,也是著名的古玩鑒賞與交易場所,整整一條街更是薈萃瞭當時幾乎所有的古玩行老字號。本書作者成於此長於此,親眼目睹瞭琉璃廠近一個世紀的起起落落,更因為個人機緣與誌趣的關係,費盡心力成功采訪瞭大量琉璃廠老人,打撈齣瞭琉璃廠的故人及其故事。本書翔實記錄瞭老北京古玩商們一個世紀的生活與命運,以及他們各自獨特有趣的脾氣稟性,準確介紹瞭北京老古玩行經營活動的狀況、交易的形式、計價與分賬的方式,以及鑒彆辨識青銅、甲骨與碑帖等各類古玩的知識、方法和造假的技術,主題突齣,內容豐富。

評分

裝幀漂亮,可惜沒有鎖綫,比一般的32開大一點,排版疏朗悅目,喜歡藝術的書友,受傷一套,沒事翻翻蠻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