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潔淨的空氣,
如眾神降臨的皚皚雪峰,
在喜馬拉雅,
在尼泊爾,
這輩子一定要去體驗。
內容簡介
離身體很遠,離心靈很近,這就是尼泊爾,一片與眾神同在的土地,一片充滿記憶、故事和命運的土地。作者在眾神和眾生的大地上徒步修行,感受著加德滿都的喧囂與躁動,見證著帕斯帕提那神廟前生與死的一河之隔,徒步攀爬在雪域聖地之中,隻為朝見安納布爾納神峰的真容……作者為我們展現瞭喜馬拉雅南麓舉世聞名的ABC等徒步綫路的全景,分享瞭徒步過程中的趣事和思考,也為我們提供瞭詳細難得的徒步參考數據,讓我們得以從彆樣的角度感受這個“眾神之國”與“徒步天堂”的魅力。
作者簡介
鏡之形而,上海人,20世紀70年代末生人,曾參軍入伍2年,自2004年開始利用業餘時間涉足自由行,至今已逾10年。他對山嶽和高原有著超乎尋常的感情,曾7次深入海拔4000米以上的喜馬拉雅山區,用腳步丈量大地,用鏡頭定格美景。人生,如同一場曠日持久的旅行,筆鋒下的細水長流,詮釋瞭一種平凡人走齣熟悉的生活環境,用獨立的視角觀察、思考陌生世界的可能性。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讀鏡子的遊記,每每會驚嘆於他的博學。作為一個旅行者,他不僅僅是看風景,不僅僅是體驗人文風俗,他還會對目的地的地理、曆史作深入的瞭解和解讀。讀這樣的遊記,我們的收獲也不僅僅是美景和美食,還有文化,還有更多的思考。
——虞敏華
★這是需要正襟危坐來閱讀的一本遊記,又或者不能算作遊記,因為嚴謹得幾近科普讀物。長久以來,他是我在路上見到為數不多真正胸懷悲憫和敬畏去行走的人。他每次都結伴,但每每讀他的遊記卻又從字裏行間捕捉到關於孤獨的氣息。猶記上個月與友人齊聚一堂,聊興與夜色並濃,至子時方散,與他就此彆過,看他消瘦的身影消失在魔都瀲灧霓虹中,恍若一座絕美之地的靜默孤島,兀自發齣熠熠的光,而下一秒已不知所嚮。
——Joanne
★這不僅是一篇遊記,也不僅是一篇攻略,更是一種負責任的旅行。
——隊友小K
目錄
自序
Chapter1 眾神的大地
我與山峰的緣分,始於19歲那年
先找信仰,再尋未來
帶著敬畏之心上路
飛越喜馬拉雅
觀光飛行航拍指南
Chapter2 另一個世界,加德滿都
成功的執念
動蕩的城市
信仰的背麵
加德滿都自由行指南
Chapter3 博卡拉,在神的懷抱裏
與天堂最接近的地方
昔日皇傢領地薩朗科
背夫是門技術活
博卡拉自由行指南
Chapter4 從納亞普爾到上甘杜剋,我闖進瞭古榮族人的世外桃源
Trekking,關於徒步旅行
“徒步天堂”安納布爾納
輪流坐莊的古榮族人
上甘杜剋的星光與晨曦
Chapter5 從甘杜剋到多萬,徒步是門技術活
必須跨越的天塹,基姆隆河榖
“聖地的門戶”喬姆隆
發力,從今天開始
最後的驛站多萬
Chapter6 從多萬到安納布爾納大本營,雪崩斷路的夢魘
我的背夫阿明
遭遇雪崩斷路
有名無實的魚尾峰大本營
那一刻的迴頭,我淚流滿麵
暴風雪,安納布爾納的招呼
Chapter7 你好,安納布爾納
圍爐夜話
“嘆息之牆”一號峰
第一個被攀登成功的“鬼門關”
我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
Chapter8 走齣喜馬拉雅
彆瞭,安納布爾納
在漫長的旅途中
阿明的煩惱
柏林與紐卡斯爾
安納布爾納的眼淚
Chapter9 巴剋塔普爾,生活在此處
僞善的代價
昌古納拉揚
最長的一夜
巴剋塔普爾自由行指南
Chapter10 在生命的長河中
喜馬拉雅的寵兒
不滅的希望
後記
附錄1:尼泊爾曆史大事年錶
附錄2:尼泊爾著名徒步旅行綫路列錶
精彩書摘
Trekking,關於徒步旅行
去尼泊爾旅行,如果不把自己扔上天空幾次,固然會是一件很遺憾的事,但要是不去山野之地走走,隻是待在海拔較低的城市裏,那就無法領略到尼泊爾,乃至喜馬拉雅山脈南坡的真正魅力所在。
與令人幾欲崩潰的城市環境相比,尼泊爾的山區更像是一個超凡脫俗的國度,那裏既沒有嘈雜的人群,也沒有隨處可見的垃圾,靜謐的村莊、遠處連綿的雪峰、來自不同國度身著各種奇裝異服的徒步者就是它的全部。在國內我們總是說這個淨土、那個淨土,可身臨其境之後不得不承認的是,沒有哪片淨土能與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區相提並論。
當然,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環保機構和人士不遺餘力的努力。以我們前往的安納布爾納保護區為例,它建立的時間是1985年,那時的我還是個學齡前兒童。以我沿途實地觀察的情況來看,作為一個熱門的旅遊景點而言,其生態環境的保護之好令人驚嘆,無論是村落的小型水力發電機,還是保護區周邊形成緩衝帶的社區森林等措施,無一不體現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
如今,安納布爾納保護區計劃是由尼泊爾國內的國傢信托自然保護基金(National Trust for Nature Conservation,NTNC)來進行管理。它是一個非政府組織,並獲得瞭加拿大、英國、日本等東西方國傢的技術和資金援助。在這種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帶動下,尼泊爾便成瞭世界上頂級的徒步旅行(Trekking)目的地。
對於Trekking(徒步旅行)的意義,很多人並不十分瞭解,好比很多朋友一聽說我要去尼泊爾徒步,就會不解地問一些令人很難迴答的問題,比如,你為什麼要花那麼多錢到山裏麵去吃苦?
由於不少媒體在宣傳上將“徒步”的概念很不嚴謹地專業化,以至於有人一聽到“徒步”二字,就會條件反射式地打退堂鼓,是因為他們單純地將徒步想象為枯燥乏味地背著個沉重的大背包去走路,像是一種純粹的吃苦自虐、花錢買罪受的行為。那麼對於一些平時工作、生活本身就非常辛苦,希望藉著難得的假期休閑放鬆的人而言,在對徒步旅行缺乏瞭解的情況下,自然是要退避三捨瞭。
但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實際上,“徒步”是個廣義的概念,它包含瞭非常多的形式,根據時間跨度、行走距離、活動地點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我個人把它分成三個種類。
比較初級的徒步形式,我們一般稱之為“健行(Hiking)”,例如,國內知名的背包客網站——磨房網,它的域名就叫做“你徒步嗎(Do you hike)”。健行通常代錶一些強度較低的戶外行走活動,持續時間一般不會超過2天,輕量負重或者不負重,行走的區域也都會有建設良好的設施以及後勤保障條件。
健行是一種老少鹹宜、涵蓋範圍非常大的徒步形式,比如你吃完飯到外麵去散個步、周末到公園去走一圈,又比如你去杭州西湖環湖步行遊覽,甚至去阿爾卑斯山麓走一圈,這些都可以稱為健行。
徒步活動是一種民間開展的旅行方式,因此最高級彆的徒步形式並沒有定論或公論。我個人的觀點應該是野外探險(Wild Adventure),指的是在完全或者接近沒有後援的情況下,以自力負重所有裝備和給養的方式,長距離徒步穿越一些氣候條件多變、自然環境惡劣,且人跡罕至,足以對生命安全造成威脅的區域,需要參與者具備相當高的野外生存技能、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強大的身心素質。
較為典型的例子,比如中國新疆的狼塔河源峰C綫,縱穿天山的夏特古道,西藏波密的墨脫綫,川南滇北的木裏、亞丁綫,都可以勉強算是野外探險式的徒步。判斷是否屬於野外探險的標準有兩個,第一看活動是否在無人區或者準無人區進行,第二就是是否有隨行的車隊、駝隊、犛牛隊這種後勤保障措施,隻要不符閤其中一項,就不能稱之為野外探險。
我們再迴過頭來看Trekking,這個單詞來自荷蘭語,翻譯過來就是徒步旅行,但這個詞還有“長途跋涉”的意思,所以,可以將其看作一種開展難度介於健行和野外探險之間的徒步形式。
與健行相比,Trekking的持續時間和距離要長得多,並且需要應對完全天然的復雜地形、氣候變化,對參與者的持續作戰能力將形成一定的考驗。而與極端艱險的野外探險相比,Trekking一般不會在無人區進行,這就意味著隨時可以尋求支援和幫助,也基本不需要風餐露宿,生命基本不會受到威脅。
由此,我們可以對Trekking下一個較為準確的定義,即持續3天以上,步行距離較長、海拔跨度較大,有一定量的負重,需要應對較為復雜多變的地形和天候,有後勤保障和輔助支援手段,且不以登上山頂為目的的徒步旅行。
有人或許會想,滿足這一大堆條件的地方還真是不好找。確實,如果斤斤計較到要把這些條件全部嚴絲閤縫地對上,那麼可以說,世界範圍內可能隻有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區纔是完全符閤“徒步旅行”標準的目的地。
這就是為什麼尼泊爾被稱為“徒步者天堂”的原因,而“Trekking”這個單詞所提示的徒步旅行,在大部分場閤都是特指在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區進行的長途跋涉活動。
在理解瞭徒步旅行的意義之後我們就會知道,將Trekking與吃苦自虐畫上等號是一種很嚴重的誤讀,它並不崇尚,甚至反對自虐式、充軍式的暴走刷數據行為,其真正的核心價值是體驗與交流。
喜馬拉雅山區的徒步旅行,實際上是一種相當特殊的體驗式旅行,因為在世界範圍內你幾乎找不到第二個具備同等條件的場所。在尼泊爾的自然保護區,有純淨的空氣、清潔的綠色食品、完善的後勤保障、幾近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以及常伴你左右如眾神降臨一般的喜馬拉雅皚皚冰峰,你能將身心最大限度地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更有與不同種族交流文化和思想的機會,這些都是在一般的旅行中難以獲得的體驗。
如果這也能算吃苦——當然,如果你如我之前所說的,對所謂的現代化城市生活非常依賴,或者希望每天都住寬敞氣派的五星級酒店,隨時隨地都能有WIFI上網刷微信,踩慣瞭油門刹車已經不習慣步行,每頓都要山珍海味伺候著,上個廁所都要有聲控帶衝洗的馬桶的話,那確實算吃苦,喜馬拉雅山是給不瞭你這些的。
……
前言/序言
旅行,直到另一個世界:在尼泊爾 一個關於探索、失落與重生的史詩,一次穿越喜馬拉雅心髒的靈魂之旅。 這本書,是獻給那些敢於踏足未知、勇於麵對挑戰、並在風景壯麗的土地上尋找內心答案的靈魂。它不僅僅是一本旅行指南,更是一次深入骨髓的體驗,一次對生命韌性與人性光輝的深刻洞察。 踏上神聖的土地,觸摸古老的靈魂 尼泊爾,這個被喜馬拉雅山脈擁抱的國度,自古以來便是夢想傢、朝聖者和探險傢的天堂。從加德滿都榖地錯綜復雜的古老寺廟,到博卡拉湖畔的寜靜與壯麗,再到珠穆朗瑪峰下那些令人屏息的雪山景觀,尼泊爾的每一寸土地都彌漫著神秘與靈性。 本書將帶您深入這個多元文化交織的國度,探訪那些隱藏在古老市集深處的傳統手工藝,聆聽寺廟鍾聲中迴蕩的韆年經文,品味那些用最新鮮的香料烹製齣的地道尼泊爾美食。您將有機會近距離接觸那些世代守護著佛教與印度教傳統的僧侶與牧人,感受他們平和淡泊的生活態度,學習在簡單的日常中尋得的巨大喜悅。 跨越地理界限,進入心靈的原野 “旅行,直到另一個世界”——這不僅僅是關於地理上的遷徙,更是關於心靈的躍遷。在尼泊爾,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的挑戰並存,傳統的信仰與自然的力量交織,為每一位到訪者提供瞭一個反思自我、重新審視生命意義的絕佳契機。 您將跟隨作者的腳步,攀登崎嶇的山路,呼吸凜冽的高原空氣,感受身體的極限與心靈的釋放。每一滴汗水,每一次喘息,都將成為通往內心平靜的階梯。在群山環繞的靜謐中,在星光璀璨的夜空下,您將有機會剝離塵世的喧囂,傾聽自己內心最深處的聲音。 本書將描繪那些令人難忘的相遇:一位滿臉皺紋卻笑容溫暖的老奶奶,用最淳樸的語言講述著她的信仰;一位在山間迷霧中堅持傳道的年輕僧侶,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一位在艱苦環境中依然努力生活的普通傢庭,他們的堅韌與樂觀令人動容。這些鮮活的生命故事,將深刻地觸動您的內心,讓您重新定義“幸福”與“富足”。 2015年的傷痕,與不屈的生命力 2015年,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讓這個美麗的國度遭受瞭前所未有的重創。無數的傢園化為廢墟,珍貴的文化遺産瞬間消失,但尼泊爾人民並未因此屈服。在廢墟之上,在悲痛之中,他們展現齣瞭令人驚嘆的生命力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本書特彆加入瞭地震後的最新資訊,將帶您見證尼泊爾人民如何在廢墟中重建傢園,如何在失去中尋找希望,如何在痛苦中傳遞愛與互助。您將瞭解到地震對這個國傢的影響,以及在國際援助和當地人民不懈努力下,尼泊爾如何一步步走嚮復蘇。 我們將走訪那些在地震中受損的古跡,感受它們在修復過程中所承載的曆史與情感;我們將走進重建中的村莊,傾聽村民們講述他們的經曆與對未來的憧憬;我們將看到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誌願者,如何用自己的雙手和心靈,幫助這個國傢走齣陰影。 這些新的篇章,將不僅僅是關於災難的記錄,更是關於勇氣、希望與重生的贊歌。它們將展現人類在麵對巨大挑戰時的團結與力量,以及一個民族在磨難中愈發閃耀的光輝。 一本寫給所有追尋者的書 無論您是資深的背包客,渴望探索世界每一個角落;還是一個在生活壓力下感到迷茫的人,尋找心靈的慰藉與方嚮;抑或是對曆史文化充滿好奇,渴望瞭解不同文明的魅力;這本書都將是您不可或缺的夥伴。 “旅行,直到另一個世界:在尼泊爾”不僅僅是一次地理上的遠行,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發現之旅。它將打開您的視野,拓展您的思維,讓您以全新的視角看待這個世界,以及您在其中的位置。 書中您將收獲: 令人神往的自然風光: 從巍峨的雪山到寜靜的湖泊,從神秘的叢林到古老的城鎮,尼泊爾的壯麗景色將躍然紙上,仿佛身臨其境。 深厚的文化底蘊: 探訪世界文化遺産,瞭解佛教、印度教的教義與習俗,感受傳統藝術與節慶的魅力。 真實的人物故事: 遇見形形色色的人們,聆聽他們的人生經曆,感受不同生命軌跡中的悲歡離閤。 觸及心靈的感悟: 在獨特的文化和壯麗的風景中,反思生命的意義,尋找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關於堅韌與希望的力量: 通過對2015年大地震後重建的深入報道,見證人類麵對災難時的勇氣與不屈。 實用的旅行建議: 在文字中穿插點滴旅行中的實用信息,幫助您更好地規劃自己的尼泊爾之旅。 這是一次邀請,邀請您放下沉重的行囊,帶著開放的心靈,踏上這場非凡的旅程。在尼泊爾,您可能會找到答案,也可能會發現更多的問題;您可能會失去一些東西,但更可能找到您從未意識到的寶藏。 準備好,讓尼泊爾帶您進入另一個世界,一個在身體、心靈和精神層麵都令人震撼的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