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书系·野外识别手册:常见天牛野外识别手册

好奇心书系·野外识别手册:常见天牛野外识别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美英 著
图书标签:
  • 天牛
  • 昆虫
  • 野外识别
  • 图鉴
  • 科普
  • 自然
  • 生物
  • 昆虫学
  • 虫类
  • 好奇心书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901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40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好奇心书系野外识别手册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字数:257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常见天牛野外识别手册》以天牛生态图片及简短的文字介绍天牛,对昆虫爱好者和从事林业和检疫相关工作的读者会有比较大的帮助。本书以昆虫爱好者在野外拍摄的照片为基础,配合专业鉴定打造了这本观赏型、综合性的天牛生态图鉴。同时介绍了如何寻找天牛、各种分布区域和观察时间。文字通俗易懂,以便昆虫爱好者和收藏者能够参照图片和描述对自己的天牛图片或标本作出初步的鉴定,并提高野外寻找天牛的热情和分辨能力。是一本非常适合昆虫爱好者入门、鉴定天牛和野外参考的工具书。
  本书图片精美,文字科学,总结到位。虽书名为常见天牛,但实际上也提供了不少罕见或稀奇的种类,令人大开眼界。但同时,受限于篇幅和图片资源,有一些非常常见的种类如家茸天牛者,且没有提供。希望能有补充的下一次以满足需求。

内容简介

  《常见天牛野外识别手册》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天牛、天牛的雌雄区别、到哪里观察天牛、种类识别,对300种中国常见天牛的大小、特征、观察时间及分布作了简要说明和描述。共涉及中国分布的3科和天牛科里的7亚科的代表类群。

作者简介

  林美英,中国知名天牛分类研究学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04年始进入天牛分类领域,2007-2008在世界著名的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进修一年,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分类基础扎实,科研态度严谨。至今发表相关论文60余篇,发表(含合作发表)新属4个,新亚属3个,新种42个,新亚种4个,属级新异名1个,种级新异名13个,新组合8个,新地位8个。
  林美英一直以来是天牛分类学者中的佼佼者,她淡泊名利,不随大流,喜欢野外工作,在昆虫标本的收集、制作、管理、利用方面努力与国际接轨。除了天牛工作,还发表了中国新记录科3个。除了科研工作,也从事部分科普工作,2012年项目“CerambycidaefromChina”获得全球网络生命大百科鲁宾斯坦伙伴计划资助,是第一个获得该资助的中国籍科学家。2013年荣获中国昆虫学会第六届青年科学技术奖。2014年荣获第十七届周尧昆虫分类学奖二等奖。

目录

前言
什么是天牛
天牛分类系统
容易被认错的天牛
容易被错人的“天牛”
天牛的雌雄区别
到哪里观察天牛
天牛的中文名
种类识别
芫天牛(20)
音天牛(20)
蔗狭胸天牛(20)
瘦天牛科
黑须天牛(22)
卡巴石瘦天牛(22)
天牛科
锯天牛亚科
毛角天牛(24)
中华裸角天牛(24)
脊婴翅天牛(26)
黄角扁角天牛(26)
胫刺胸薄翅天牛(26)
樟扁天牛(26)
海南异胸天牛(28)
本天牛(28)
竹土天牛(28)
蔗根土天牛(30)
沟翅土天牛(30)
多节锯天牛(30)
齿跗锯天牛(32)
花天牛亚科
截翅刺尾花天牛(32)
滇毛角花天牛(32)
灰绿真花天牛(34)
刺尾纤花天牛(34)
横带纤花天牛(34)
云南大头花天牛(34)
曲纹花天牛(36)
十二斑花天牛(36)
纳西花天牛(36)
红斑花天牛(38)
康定花天牛(38)
裸花天牛(38)
肿腿花天牛(40)
双条异花天牛(40)
长尾花天牛(40)
黑角伞花天牛(42)
蚤瘦花天牛(42)
黄胫胖花天牛(42)
小截翅眼花天牛(44)
凹缘金花天牛(44)
黑胸瘤花天牛(44)
双斑厚花天牛(46)
猫厚花天牛(46)
松厚花天牛(46)
黑胸驼花天牛(48)
山地驼花天牛(48)
肩花天牛(48)
东北脊花天牛(50)
藏特勒天牛(50)
椎天牛亚科
弧凹梗天牛(50)
脊鞘幽天牛(52)
塞幽天牛(52)
椎天牛(52)
膜花天牛亚科
察隅膜花天牛(54)
雅鲁藏布膜花天牛(54)
黄腹蜂花天牛(54)
锯花天牛亚科
台突花天牛(56)
天牛亚科
短脊扁腿天牛(56)
云南纹虎天牛(56)
孔纹虎天牛(58)
邻纹虎天牛(58)
斯拟虎天牛(58)
白角拟虎天牛(60)
滇拟虎天牛(60)
桃红颈天牛(60)
杨红颈天牛(62)
皱绿柄天牛(62)
中华柄天牛(62)
黄颈柄天牛(64)
松长绿天牛(64)
网点长绿天牛(64)
红缘长绿天牛(64)
黄带黑绒天牛(66)
双带多带天牛(66)
昆明多带天牛(66)
多带天牛(66)
云南施华天牛(68)
双条杉天牛(68)
粗鞘杉天牛(68)
褐蜡天牛(70)
白斑蜡天牛(70)
斑胸华蜡天牛(70)
拟蜡天牛(72)
黄茸缘天牛(72)
铜色肿角天牛(72)
咖啡皱胸天牛(74)
红角皱胸天牛(74)
粗脊天牛(74)
黄点棱天牛(76)
松红胸天牛(76)
绿虎天牛(78)
缺环绿虎天牛(78)
槐绿虎天牛(78)
纯绿虎天牛(80)
半环绿虎天牛(80)
短绿虎天牛(80)
尖纹刺虎天牛(82)
滇刺虎天牛(82)
弱刺虎天牛(82)
散愈斑格虎天牛(84)
鼎纹艳虎天牛(84)
连环艳虎天牛(84)
窄筒虎天牛(86)
桑脊虎天牛(86)
核桃脊虎天牛(86)
连纹脊虎天牛(88)
咖啡脊虎天牛(88)
曲纹脊虎天牛(88)
爪哇脊虎天牛(90)
红黑头脊虎天牛(90)
白蜡脊虎天牛(90)
红尾脊虎天牛(92)
宽带脊虎天牛(92)
额天牛(92)
长角凿点天牛(94)
锯纹锐天牛(94)
圆眼天牛(94)
长胸长柄天牛(96)
大茶色天牛(96)
台湾茶色天牛(96)
台岛茶色天牛(98)
裸纹长跗天牛(98)
中黑肖亚天牛(98)
红缘亚天牛(100)
五瘤天牛(100)
帽斑紫天牛(100)
中华竹紫天牛(102)
油茶红天牛(102)
沟翅珠角天牛(102)
川折天牛(104)
突肩折天牛(104)
蓝丽天牛(104)
茶丽天牛(106)
贵州台岛丽天牛(106)
厚角丽天牛(106)
印度半鞘天牛(108)
保山半鞘天牛(108)
琼台半鞘天牛(108)
黄斑多斑锥背天牛(110)
咖啡双条天牛(110)
双条天牛(110)
沟胫天牛亚科
小灰长角天牛(112)
刻角干天牛(112)
拟棘天牛(112)
项山晦带方额天牛(114)
苜蓿多节天牛(114)
大麻多节天牛(114)
绒脊长额天牛(116)
羽角天牛(116)
糙额驴天牛(116)
毛角蜢天牛(118)
地衣天牛(118)
斜顶天牛(118)
白星瓜天牛(120)
愈斑南瓜天牛(120)
俏天牛(120)
黑翅短节天牛(122)
黑角短节天牛(122)
线纹粗点天牛(122)
蓝翅重突天牛(124)
粒肩天牛(124)
皱胸粒肩天牛(124)
灰绿锈色粒肩天牛(126)
圆八星白条天牛(126)
云斑白条天牛(126)
密点白条天牛(128)
白条天牛(128)
丛角天牛(130)
白网污天牛(130)
树纹污天牛(130)
双簇污天牛(132)
污天牛(132)
多脊草天牛(132)
密条草天牛(134)
白腹草天牛(134)
黄角草天牛(134)
粉天牛(136)
条饰粉天牛(136)
八星粉天牛(136)
黄星粉天牛(138)
榕指角天牛(138)
三带拱翅天牛(138)
棘翅天牛(140)
双带长毛天牛(140)
三斑长毛天牛(140)
粒翅天牛(142)
桑拟象天牛142)
双带拟象天牛(144)
麻点瘤象天牛(144)
橡胶麻点瘤象天牛(144)
圆尾长臂象天牛(146)
瘦象天牛(146)
哈朗瘦象天牛(146)
四点象天牛(148)
异斑象天牛(148)
黑点象天牛(148)
峦纹象天牛(150)
斑腿象天牛(150)
灰锦天牛(150)
奢锦天牛(152)
宁陕锦天牛(152)
金绒锦天牛(152)
中华安天牛(154)
绿绒星天牛(154)
华星天牛(154)
嘉氏星天牛(156)
光肩星天牛(156)
楝星天牛(158)
黑星天牛(158)
槐星天牛(158)
桔斑簇天牛(160)
毛簇天牛(160)
龟背簇天牛(160)
云纹灰天牛(162)
灰天牛(162)
V线灰天牛(162)
豹天牛(164)
拟鹿天牛(164)
带天牛(166)
长颈鹿天牛(166)
白星鹿天牛(166)
缨角枚天牛(168)
密缨天牛(168)
松墨天牛(168)
二斑墨天牛(170)
红足墨天牛(170)
缝刺墨天牛(170)
蓝墨天牛(172)
宽带墨天牛(172)
云杉大墨天牛(172)
云杉花墨天牛(174)
异鹿天牛(174)
大理石异鹿天牛(174)
弧斑齿胫天牛(176)
蜡斑齿胫天牛(176)
眼斑齿胫天牛(176)
瘦齿胫天牛(178)
中斑齿胫天牛(178)
橄榄梯天牛(178)
黄星天牛(180)
伪鹿天牛(180)
宛氏伪迷天牛(182)
灰拟居天牛(182)
双斑糙天牛(182)
斜带泥色天牛(184)
白斑泥色天牛(184)
肖墨天牛(184)
红浑天牛(186)
伪粒肩天牛(186)
黑肩瘤筒天牛(186)
黑瘤瘤筒天牛(188)
黑翅脊筒天牛(188)
短足筒天牛(188)
台湾筒天牛(190)
暗翅筒天牛(190)
灰尾筒天牛(190)
菊小筒天牛(192)
二点小筒天牛(192)
云南小筒天牛(192)
白点勾天牛(194)
白腰天牛(194)
窝天牛(194)
弧线皱额天牛(196)
刻额皱额天牛(196)
侧斑吉丁天牛(196)
环角坡天牛(198)
环斑突尾天牛(198)
二斑突尾天牛(198)
条胸突尾天牛(200)
弱筒天牛(200)
拟修天牛(200)
眉斑并脊天牛(202)
桑并脊天牛(202)
拟蜥并脊天牛(202)
越并脊天牛(204)
莫氏并脊天牛(204)
新宽肩并脊天牛(204)
蝶斑并脊天牛(206)
红角并脊天牛(206)
小星并脊天牛(206)
黑色复纹并脊天牛(208)
拟莫氏并脊天牛(208)
丽并脊天牛(208)
四斑并脊天牛(210)
榆并脊天牛(210)
弧纹并脊天牛(210)
颚天牛(212)
培甘弱脊天牛(212)
突肩拟鹿岛天牛(212)
双脊天牛(214)
刺筒天牛(214)
刺楔天牛(216)
海南刺楔天牛(216)
黄纹刺楔天牛(216)
麻竖毛天牛(218)
桑小枝天牛(218)
密点毡天牛(220)
蓑天牛(220)
主要参考文献(222)
图片摄影(226)

《甲虫世界的精巧匠师:天牛野外观察与识别指南》 在广袤的自然画卷中,隐藏着无数令人惊叹的生命奇迹。其中,有一类昆虫以其修长的触角、坚硬的鞘翅和精妙的体态,如同微缩的艺术品,吸引着无数自然爱好者的目光。它们便是被誉为“甲虫世界精巧匠师”的天牛。这本《甲虫世界的精巧匠师:天牛野外观察与识别指南》将带领您走进天牛丰富多彩的生境,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学会如何在大自然中准确地辨识这些迷人的生灵。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乏味的昆虫图鉴,而是一本充满温度、引人入胜的野外观察伙伴。我们深知,真正的乐趣在于亲身探索与发现。因此,本书的编写宗旨是教会您如何“看见”天牛,如何在它们栖息的环境中捕捉到它们的踪迹,并通过细致的观察,掌握识别它们的关键特征。我们不会为您提供冗长而晦涩的学术定义,而是聚焦于您在野外实际操作中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第一章:初识天牛——走进甲虫家族的明星成员 在开始我们的野外探险之前,有必要对天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天牛,学名为天牛科(Cerambycidae),是鞘翅目(Coleoptera)下的一大类昆虫。它们最显著的特征莫过于那对犹如装饰般纤长而富有弹性的触角,许多种类的触角长度甚至超过了身体本身。触角在天牛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感觉器官,用于感知气味、声音甚至振动,更是它们进行交流和求偶的重要工具。 天牛的体型差异巨大,从仅有几毫米的小型种类,到体长超过十厘米的巨型甲虫,无一不展现着自然的鬼斧神工。它们的身体结构也十分精巧,坚硬的鞘翅如同铠甲,保护着柔软的腹部,同时也是它们进行飞行和防御的重要器官。鞘翅的颜色和纹理更是千变万化,从低调的褐色、黑色,到鲜艳的红色、蓝色、绿色,甚至带有金属般的光泽,每一种都可能蕴含着伪装、警告或吸引配偶的信号。 了解天牛的基本构造,如头部、胸部、腹部、触角、鞘翅、足等,是进行野外识别的基础。本书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的插图,帮助您快速掌握这些关键部位的名称和功能。我们还会简要介绍天牛在昆虫进化史上的地位,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让您对这些小生命产生更深的敬意。 第二章:潜伏的猎手与优雅的食客——天牛的生活习性 想要成功观察到天牛,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至关重要。天牛并非无处不在,它们有着自己偏爱的栖息地和生活方式。 栖息地大揭秘: 不同的天牛种类对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您可能会在阳光充足的草地、林间空地、甚至是湿润的林下灌木丛中发现它们的身影。有些种类偏爱老旧的木材,有些则活跃在开花的植物上。本书将详细介绍不同生境下的天牛分布规律,并提供寻找它们的小贴士,例如如何选择最佳的观察时间和地点。 食物的秘密: 大多数天牛的幼虫是木材的“蛀虫”,它们在树木的枝干、树根或枯木中生活,以木质部为食。成虫则大多以花粉、花蜜、树汁或嫩叶为食。了解它们的食性,有助于您预测它们可能出现的位置。例如,当您看到某些植物开花旺盛时,不妨仔细观察花朵周围,也许就能遇见前来取食的“花食性”天牛。 繁殖的智慧: 天牛的繁殖过程同样充满趣味。雄虫会通过触角和身体的舞蹈来吸引雌虫,而雌虫则会将卵产在合适的寄主植物上,为未来的幼虫提供充足的食物。我们将为您揭示一些有趣的繁殖行为,让您的观察更加深入。 昼行与夜伏: 大部分天牛是昼行性昆虫,在白天活动,尤其是在温暖的阳光下。然而,也有少数种类在夜间活动。了解这一点,将帮助您更有效地安排观察时间。 第三章:野外寻踪——掌握天牛的观察技巧 理论知识是基础,但真正的野外识别离不开熟练的观察技巧。本书将为您提供一套实用的野外寻踪方法,让您从“无从下手”到“眼观六路”。 选择合适的装备: 一副好的放大镜,一本轻便的野外手册,一个安全的昆虫采集盒(如果您选择进行少量采集用于学习),以及舒适的户外服装,都是您野外观察的得力助手。我们还将推荐一些实用的观察工具,帮助您更清晰地观察天牛的细节。 “望闻问切”的天牛识别法: 望: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巧。仔细观察天牛的整体形态、颜色、大小、触角长度和节数,以及鞘翅的形状和纹理。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实景照片,向您展示不同种类天牛的典型外观。 闻: 有些天牛在受到惊扰时会散发出独特的气味,或者它们所栖息的植物会散发出吸引它们的香气。学会捕捉这些气味线索,能为您提供额外的发现方向。 问: “问”在这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询问,而是指通过观察天牛所处的环境,以及它正在进行的活动,来推断它的身份。例如,它是在花朵上停留,还是在树干上爬行?它在啃食什么?这些信息都能帮助您缩小识别范围。 切: 当您有机会近距离观察时,可以通过触摸(需谨慎,确保安全)来感受天牛的质感,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放大观察,捕捉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微小特征,例如触角节上的毛序,鞘翅上的刻点等。 循迹而寻: 了解天牛的幼虫生活习性,可以帮助您找到成虫。例如,寻找有蛀孔的枯木或树枝,也许就能在那里发现正在活动的成虫。 利用声音: 某些天牛在飞行时会发出独特的“嗡嗡”声,学会辨别这些声音,也能帮助您定位它们。 耐心与专注: 观察天牛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它们可能隐藏在叶片下,可能停留在不起眼的树枝上。一次成功的发现,往往是无数次细致搜寻的结果。 第四章:解密特征——天牛野外识别的关键要素 在野外,我们不可能拥有一切细致的实验室设备,因此,掌握天牛的关键识别要素至关重要。本书将聚焦于您在野外能够直接观察到的特征,并给出清晰的指导。 触角: 这是天牛最醒目的标志。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测量触角长度与身体长度的比例,以及触角各节的形状和排列方式。例如,有些种类的触角是细长的,有些则相对粗短。触角节上是否附有毛刺,或是呈锯齿状,都是重要的区别特征。 体型与轮廓: 天牛的身体形状各不相同,有的细长,有的宽阔,有的则呈圆柱形。观察其整体轮廓,能够帮助您初步将其与其他甲虫区分开来。 鞘翅: 鞘翅是天牛“名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重点讲解鞘翅的颜色、光泽、表面纹理(如光滑、粗糙、有刻点、有条纹等)以及鞘翅后缘的形状。例如,有些鞘翅会延伸出尖锐的“尾刺”。 足: 天牛的足通常是强壮的,具有用于攀爬的跗节。不同种类的足的长度和粗细也会有所差异,这些细微之处有时是识别的关键。 头部与胸部: 头部的大小、形状,以及胸部(尤其是前胸背板)的形态,如是否光滑、是否有刺、形状如何,都是重要的识别特征。 性别差异: 在某些种类中,雄性和雌性在触角长度、体型大小甚至鞘翅形态上可能存在差异。本书将提及一些常见的性别差异,以帮助您进行更精确的识别。 第五章:图说常见天牛——您将在野外遇到的明星 理论知识最终需要与实际的观察相结合。在这一章节,我们将为您精心挑选在不同地区、不同生境中最常见、最容易观察到的天牛种类,并为每一种天牛提供详尽的图文介绍。 精选案例分析: 我们将选取例如某种常见的长角天牛、某种喜欢在枯木上活动的锯天牛、以及某种以花为食的丽天牛等。 识别卡片: 每一种天牛都将配有一张“识别卡片”,上面包含: 高清野外照片: 从不同角度拍摄,展示其关键特征。 俗名与学名: 帮助您了解其正式称谓。 主要识别特征: 突出显示触角、鞘翅、体型等关键部位的独特性。 栖息地与生境: 告知您最有可能在哪里找到它们。 生活习性: 简述其食性、活动时间等。 观察小贴士: 提供一些更具针对性的观察建议。 常见混淆种提示: 指出可能与其相似的其他种类,并给出区分要点。 根据地区和季节划分: 我们将尽可能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季节的活动规律,来组织这些常见天牛的介绍,让本书更具实用性。 第六章:更进一步——深入探索天牛的世界 当您掌握了基本的识别技巧,并开始在野外有所收获时,您可能会对天牛的世界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本章将为您指明更进一步的探索方向。 记录您的发现: 鼓励您养成记录的习惯。包括观察的时间、地点、环境、遇到的天牛种类、数量、活动状态等。这些记录将是您宝贵的财富,也是您进步的阶梯。 利用线上资源: 介绍一些优秀的昆虫爱好者社区、论坛和数据库,在那里您可以与其他爱好者交流经验,寻求帮助,甚至参与到更大型的科学研究项目中。 基本的保护知识: 强调在野外观察和活动时,应遵守基本的自然保护原则,不随意破坏栖息地,不滥捕滥杀,尊重自然。 推荐进一步阅读的书籍和文献: 为您提供一些更专业的书籍和研究方向,满足您深入学习的需求。 结语 《甲虫世界的精巧匠师:天牛野外观察与识别指南》是一本旨在点燃您对自然探索热情,并为您提供实用工具的书籍。它不求让您成为一位严谨的昆虫学家,只希望您能在野外观察中获得乐趣,学会欣赏这些隐藏在我们身边的微小生命。每一次的抬头仰望,每一次的弯腰细看,都可能为您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您探索天牛世界、感受自然之美的忠实向导。打开这本书,带上您的好奇心,踏上这场精彩的野外发现之旅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看重识别手册的“野外耐受性”——它能不能经受得住背包里的挤压、户外的风吹日晒,以及我偶尔粗心大意留下的水渍。如果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能够考虑到这一点,例如采用更耐磨的封面材质或者内页的抗水处理,那简直是为户外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完美工具。而且,我发现很多优秀的识别手册都会在最后附上一个快速检索表或者按颜色分类的索引,这对于在光线不佳或者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快速锁定目标物种至关重要。期待这本手册在这方面也有独到的设计,让每一次的野外遭遇都能成为一次成功的“身份确认”。

评分

我以前买过几本类似的昆虫识别册,很多要么是内容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拉丁文和复杂的形态学术语,看得人头疼;要么就是印刷质量太差,图画模糊不清,完全无法用于比对。这本书的触感和纸张质量给我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是经过精心制作的。我特别留意了它对天牛生活习性的描述部分,如果光有外形特征的介绍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乐趣在于了解它们“为什么”在那里、“在做什么”。我希望它能深入浅出地讲解天牛与特定树木、环境的关系,让我在观察它们的同时,也能理解它们在生态链中的角色。

评分

作为一个生态摄影爱好者,我深知准确识别物种对于记录自然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拍到一些模糊的侧影或者匆匆飞过的身影,要想回家后对照资料找出它们,简直是大海捞针。所以我非常看重工具书的实用性。这本书的介绍方式显然是针对野外环境优化的,比如它可能根据体型大小、翅膀斑纹的特征进行分类引导,而不是按照晦涩的学名系统排列。这种“按图索骥”的设计思路,对于我这种偏向于视觉识别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我希望它能提供足够多的变异案例说明,因为野外观察到的个体往往和标准图谱有差异,能覆盖这些“非典型”个体,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大大提升了。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带有一定的“溯源”目的,我小时候住郊区时,经常能看到一些色彩斑斓的大甲虫,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它们越来越难觅踪影了。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重新认识那些我童年记忆里模糊的影像。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如果能带有一点点人文关怀或者科普故事性就更好了,比如讲述某个物种的发现历史,或者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这样,它就不只是一本冰冷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带我重温故地,通过科学的视角重新发现身边的自然之美。这种将知识与情感连接起来的方式,才能真正激发人们保护自然的欲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抓人眼球,那种清新自然的色调一下子就把人拉到了户外的感觉。我一直对昆虫世界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有着漂亮花纹的甲虫,但总是在野外遇到它们却叫不出名字。这本书的排版和布局也很用心,看起来既专业又容易上手。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物种的插图,细节刻画得非常到位,色彩也还原得真实,不像有些图鉴那样色彩失真。我期待这本书能帮我解锁更多关于天牛的秘密,下次出去玩的时候,就能指着它们自豪地说出它们的名字了。总的来说,光是拿到手翻阅的感觉,就已经让我对这次“探索之旅”充满了期待。

评分

超级好书,儿子超级喜欢。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很适合野外随时携带,哈哈,很不错的一套丛书。

评分

不错,该有的都有了。

评分

内容很全,图片很精美

评分

图书绝对正版,印刷精美

评分

好,书不错,正版,下次再来!

评分

非常满意,很有趣的一本书。

评分

质量不错。彩色图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