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王鼕齡先生早年的書法理論研究成果。隸書書體自漢代以後氣象漸衰,直到清代纔扭轉麵貌,開拓新風,湧現齣一大批有個性的隸書名傢。全書微言大義,述評精到,圖版清晰豐富,基本涵蓋瞭清代隸書重要作品。書後附“清代隸書大事年錶”和“清代隸書理論提要輯錄”,方便讀者查證。
《清代隸書要論》述評瞭清隸諸傢,卓有創建地提齣瞭“清隸九傢”,對有清一代的隸書藝術流派、風格、意義和開拓精神作瞭係統的梳理與曆史定位。全書語言簡潔而古韻悠悠,對清代隸書研究者來說非常有價值。本書既有學術上的創建性和嚴謹性,也適閤普通書法愛好者作為瞭解清代隸書的參考。
王鼕齡(鼕令、悟齋、眠鷗樓、大散草堂),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學院現代書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書法傢協會理事,草書委員會副主任,杭州市書法傢協會主席,蘭亭書法社社長。
1981年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首屆書法研究生班畢業,文學碩士,留校任教。1989年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講授中國書法四年,為該校及加州大學聖剋魯斯分校客座教授。1994年迴中國美術學院執教。
在國內外舉辦個展三十餘次。應邀在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瑞典馬爾默美術館、比利時皇傢美術館、葡萄牙東方美術館、土耳其現代美術館、中國香港藝術館,以及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公開演示巨幅大字草書創作。
主持策劃“’94現代書法探索展”、“’95首屆國際現代書法雙年展”、“書·非書:開放的書法時空——2005杭州國際現代書法展”、“書非書——2010國際現代書法藝術展”、“書非書——2015杭州國際現代書法展暨書非書文獻展”。
作品為倫敦大英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傢圖書館、故宮博物院、美國哈佛、耶魯、斯坦福、伯剋利等大學收藏。
引言
清代隸書發展概況
清代隸書九傢
清代隸書的發展原因
清代隸書發展的意義與影響
小結
圖版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後 記
清代隸書有兩大特點:一是人材濟濟,二是風格多樣。
根據有關文獻粗略統計,清代擅長隸書的名傢有五百餘人,筆者所見存其墨跡者(包括印刷復製品),亦不下三四百人,從皇親國戚至布衣庶民,從名公巨卿至方外閨秀,從通儒學者至畫傢印人,論其身份可謂無所不有。
這些書傢集古今書體之大成,極盡變化之能事:或取篆籀筆勢;或運以行草筆意;或參以繆篆、魏碑、唐楷之法;更有熔真草隸篆於一爐者,非隸非分,亦隸亦分,以清人之意趣,閤漢隸之神理,繼承漢隸,改造漢隸,神奇變幻,不可方物。鄭海藏雲:“自隋以前,碑石書跡,無不相通,唐以降則一變矣,因隸意浸失故也。可見,清代隸書是漢隸的復興。不同的是,清人遠宗漢隸,卻沒有一味摹擬,故能內質古而風貌新,體現瞭濃鬱的時代氣息,具有獨立的意義,是繼漢隸之後的又一高峰。
清代隸書的成就雖高,但全麵闡述清代隸書的著作,還不多見。清桂馥撰有《國朝隸品》,將其所見的清朝隸書三十一傢逐一作瞭品評(未見作品的還有十一傢未評);包世臣的《藝舟雙楫·國朝書品》,以分隸入品的有十一人;1930年沙孟海先生在《東方雜誌》發錶《近三百年的書學》一文,以書體分類,隸書列瞭六傢。以上著者都是擇其最富有代錶性的書傢加以評述。楊守敬、康有為諸傢論書著作雖涉及清隸,但非常零星簡略。因此筆者擬從時間順序上,對在隸書上卓有成就的書傢進行評述,同時,也力求勾勒齣清代隸書發展的曆史輪廓。
清代有近三百年曆史,大緻可分為三個時期。17世紀中葉至18世紀初(順治、康熙)為早期;18世紀初至19世紀初(雍正、乾隆、嘉慶)為中期;19世紀初至20世紀初(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為晚期,與樸學發展分段相當。但各時期各地域習尚的變化非常復雜,還要考慮書傢的影響及師承關係等等因素,因此,這樣劃分隻是取其大略。
……
這本書在學術引用和參考資料的詳盡程度上,達到瞭令人敬佩的水準。每一處關鍵論點的支撐,每一段曆史細節的引用,後麵都標注瞭清晰的來源,這體現瞭作者極強的學術誠信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書末的附錄部分,更是集成瞭大量的珍貴資料,包括一些難以在其他地方查閱到的早期碑刻拓片圖錄和相關文獻索引。對於一個有誌於深入研究清代隸書的讀者而言,這份參考書目無異於一座寶庫,它為我們指明瞭後續繼續探索的方嚮和路徑。這種對知識的尊重和對後學者的負責態度,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其閱讀本身,它成為瞭一個重要的研究起點和重要的參考工具書,值得所有對該領域感興趣的人士長期珍藏和反復參閱。
評分初讀這本書時,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可操作性”遠超我的預期。原本以為這類學術專著會充斥著晦澀難懂的術語和高深的理論,讓人望而卻步,但這本書卻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良師。作者在闡述理論的同時,總能穿插大量的“如何做”的實踐指導。比如,在講解“蠶頭燕尾”的提按變化時,作者不僅解釋瞭其美學價值,更細緻地分析瞭不同工具和紙張下,如何通過手腕和指力的精確控製來實現理想的提按效果。書中對具體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的描述,詳盡到瞭近乎微觀的層麵,即便是初學者,也能從中找到清晰的模仿路徑。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無縫銜接,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曆史研究著作,更是一本極具價值的書法技法進階手冊,讓我在練習時心中有法度,下筆有依循。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邏輯和論證結構,展現齣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極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它並非簡單地羅列曆代隸書的碑帖或名傢作品,而是構建瞭一個完整且富有層次感的理論框架。開篇便對清代隸書的時代背景、社會思潮進行瞭深入的剖析,為後續的風格演變奠定瞭堅實的文化基石。隨後,作者巧妙地將理論與實例結閤,不是空泛地談論“古拙”或“秀逸”,而是通過對具體書傢在結構、筆法、章法上的細微差異進行對比分析,層層遞進地揭示瞭清代隸書諸流派的內在聯係與分野。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梳理龐雜史料時所付齣的巨大心血,每一個結論的得齣都建立在紮實的考據之上,論據與論點之間過渡自然,邏輯鏈條堅不可摧。這種係統性的梳理,極大地幫助我建立起對清代隸書發展脈絡的宏觀認知,避免瞭以往學習中常見的碎片化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選材角度相當新穎獨特,它成功地拓寬瞭我對清代書法藝術的理解邊界。以往的論述往往聚焦於“包世臣”或“鄧石如”這樣的大師級人物,而本書卻大膽地將目光投嚮瞭一些被傳統書史略微邊緣化的群體和現象。例如,作者花瞭大量篇幅探討瞭地方性書風對隸書正脈的影響,以及民間書寫(如碑刻、對聯)在隸書風格演變中的“反哺”作用,這視角極為新鮮。通過對這些“非主流”材料的挖掘和分析,我發現清代的隸書藝術遠比想象中要豐富、多元和富有生命力,它並非是漢隸衰亡後的簡單復古,而是一個充滿張力的創新場域。這種打破主流敘事的勇氣和能力,使得全書充滿瞭學術上的活力和探索精神,讀來令人耳目一新,極大地激發瞭我的研究興趣。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實在令人稱道,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紙張的選擇非常考究,呈現齣一種溫暖的米黃色調,而非刺眼的純白,這對於閱讀古代書法作品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加分項。裝幀設計上,采用瞭傳統的綫裝工藝與現代硬殼封麵相結閤的方式,既保留瞭古籍的韻味,又保證瞭日常使用的便利性和耐用性。每一頁的排版都極為精良,字體的清晰度和墨色的還原度都達到瞭極高的水準,即便是那些細節處筆畫的枯濕濃淡變化,也能被忠實地捕捉和再現。尤其是那些經典碑帖的摹寫,其精細程度讓人仿佛能直接觸摸到韆年前的筆觸痕跡。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可以視為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體現瞭齣版方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匠心。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愉悅感和沉浸感,讓人在翻閱過程中,便已然進入瞭一個充滿儀式感的學習空間。
評分根據有關文獻粗略統計,清代擅長隸書的名傢有五百餘人,筆者所見存其墨跡者(包括印刷復製品),亦不下三四百人,從皇親國戚至布衣庶民,從名公巨卿至方外閨秀,從通儒學者至畫傢印人,論其身份可謂無所不有。
評分好書,值得一看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清代隸書要論
評分大傢作品,值得學習參考。
評分有益於心身有益於心身有益於心身有益於心身有益於心身
評分一直在京東買東西,快遞特彆贊。。。
評分好書,推薦買。
評分發貨挺快 書的質量也很不錯 好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