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王冬龄先生早年的书法理论研究成果。隶书书体自汉代以后气象渐衰,直到清代才扭转面貌,开拓新风,涌现出一大批有个性的隶书名家。全书微言大义,述评精到,图版清晰丰富,基本涵盖了清代隶书重要作品。书后附“清代隶书大事年表”和“清代隶书理论提要辑录”,方便读者查证。
《清代隶书要论》述评了清隶诸家,卓有创建地提出了“清隶九家”,对有清一代的隶书艺术流派、风格、意义和开拓精神作了系统的梳理与历史定位。全书语言简洁而古韵悠悠,对清代隶书研究者来说非常有价值。本书既有学术上的创建性和严谨性,也适合普通书法爱好者作为了解清代隶书的参考。
王冬龄(冬令、悟斋、眠鸥楼、大散草堂),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草书委员会副主任,杭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兰亭书法社社长。
1981年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首届书法研究生班毕业,文学硕士,留校任教。1989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讲授中国书法四年,为该校及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客座教授。1994年回中国美术学院执教。
在国内外举办个展三十余次。应邀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瑞典马尔默美术馆、比利时皇家美术馆、葡萄牙东方美术馆、土耳其现代美术馆、中国香港艺术馆,以及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公开演示巨幅大字草书创作。
主持策划“’94现代书法探索展”、“’95首届国际现代书法双年展”、“书·非书:开放的书法时空——2005杭州国际现代书法展”、“书非书——2010国际现代书法艺术展”、“书非书——2015杭州国际现代书法展暨书非书文献展”。
作品为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美国哈佛、耶鲁、斯坦福、伯克利等大学收藏。
引言
清代隶书发展概况
清代隶书九家
清代隶书的发展原因
清代隶书发展的意义与影响
小结
图版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清代隶书有两大特点:一是人材济济,二是风格多样。
根据有关文献粗略统计,清代擅长隶书的名家有五百余人,笔者所见存其墨迹者(包括印刷复制品),亦不下三四百人,从皇亲国戚至布衣庶民,从名公巨卿至方外闺秀,从通儒学者至画家印人,论其身份可谓无所不有。
这些书家集古今书体之大成,极尽变化之能事:或取篆籀笔势;或运以行草笔意;或参以缪篆、魏碑、唐楷之法;更有熔真草隶篆于一炉者,非隶非分,亦隶亦分,以清人之意趣,合汉隶之神理,继承汉隶,改造汉隶,神奇变幻,不可方物。郑海藏云:“自隋以前,碑石书迹,无不相通,唐以降则一变矣,因隶意浸失故也。可见,清代隶书是汉隶的复兴。不同的是,清人远宗汉隶,却没有一味摹拟,故能内质古而风貌新,体现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具有独立的意义,是继汉隶之后的又一高峰。
清代隶书的成就虽高,但全面阐述清代隶书的著作,还不多见。清桂馥撰有《国朝隶品》,将其所见的清朝隶书三十一家逐一作了品评(未见作品的还有十一家未评);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国朝书品》,以分隶入品的有十一人;1930年沙孟海先生在《东方杂志》发表《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以书体分类,隶书列了六家。以上著者都是择其最富有代表性的书家加以评述。杨守敬、康有为诸家论书著作虽涉及清隶,但非常零星简略。因此笔者拟从时间顺序上,对在隶书上卓有成就的书家进行评述,同时,也力求勾勒出清代隶书发展的历史轮廓。
清代有近三百年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初(顺治、康熙)为早期;18世纪初至19世纪初(雍正、乾隆、嘉庆)为中期;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为晚期,与朴学发展分段相当。但各时期各地域习尚的变化非常复杂,还要考虑书家的影响及师承关系等等因素,因此,这样划分只是取其大略。
……
初读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可操作性”远超我的预期。原本以为这类学术专著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高深的理论,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作者在阐述理论的同时,总能穿插大量的“如何做”的实践指导。比如,在讲解“蚕头燕尾”的提按变化时,作者不仅解释了其美学价值,更细致地分析了不同工具和纸张下,如何通过手腕和指力的精确控制来实现理想的提按效果。书中对具体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的描述,详尽到了近乎微观的层面,即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找到清晰的模仿路径。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研究著作,更是一本极具价值的书法技法进阶手册,让我在练习时心中有法度,下笔有依循。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和论证结构,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极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历代隶书的碑帖或名家作品,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且富有层次感的理论框架。开篇便对清代隶书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为后续的风格演变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石。随后,作者巧妙地将理论与实例结合,不是空泛地谈论“古拙”或“秀逸”,而是通过对具体书家在结构、笔法、章法上的细微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层层递进地揭示了清代隶书诸流派的内在联系与分野。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庞杂史料时所付出的巨大心血,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建立在扎实的考据之上,论据与论点之间过渡自然,逻辑链条坚不可摧。这种系统性的梳理,极大地帮助我建立起对清代隶书发展脉络的宏观认知,避免了以往学习中常见的碎片化理解。
评分这本书在学术引用和参考资料的详尽程度上,达到了令人敬佩的水准。每一处关键论点的支撑,每一段历史细节的引用,后面都标注了清晰的来源,这体现了作者极强的学术诚信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书末的附录部分,更是集成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包括一些难以在其他地方查阅到的早期碑刻拓片图录和相关文献索引。对于一个有志于深入研究清代隶书的读者而言,这份参考书目无异于一座宝库,它为我们指明了后续继续探索的方向和路径。这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后学者的负责态度,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阅读本身,它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起点和重要的参考工具书,值得所有对该领域感兴趣的人士长期珍藏和反复参阅。
评分这本书的选材角度相当新颖独特,它成功地拓宽了我对清代书法艺术的理解边界。以往的论述往往聚焦于“包世臣”或“邓石如”这样的大师级人物,而本书却大胆地将目光投向了一些被传统书史略微边缘化的群体和现象。例如,作者花了大量篇幅探讨了地方性书风对隶书正脉的影响,以及民间书写(如碑刻、对联)在隶书风格演变中的“反哺”作用,这视角极为新鲜。通过对这些“非主流”材料的挖掘和分析,我发现清代的隶书艺术远比想象中要丰富、多元和富有生命力,它并非是汉隶衰亡后的简单复古,而是一个充满张力的创新场域。这种打破主流叙事的勇气和能力,使得全书充满了学术上的活力和探索精神,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极大地激发了我的研究兴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实在令人称道,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呈现出一种温暖的米黄色调,而非刺眼的纯白,这对于阅读古代书法作品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加分项。装帧设计上,采用了传统的线装工艺与现代硬壳封面相结合的方式,既保留了古籍的韵味,又保证了日常使用的便利性和耐用性。每一页的排版都极为精良,字体的清晰度和墨色的还原度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即便是那些细节处笔画的枯湿浓淡变化,也能被忠实地捕捉和再现。尤其是那些经典碑帖的摹写,其精细程度让人仿佛能直接触摸到千年前的笔触痕迹。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可以视为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匠心。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和沉浸感,让人在翻阅过程中,便已然进入了一个充满仪式感的学习空间。
评分大家作品,值得学习参考。
评分理论零碎,一般
评分有益于心身有益于心身有益于心身有益于心身有益于心身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根据有关文献粗略统计,清代擅长隶书的名家有五百余人,笔者所见存其墨迹者(包括印刷复制品),亦不下三四百人,从皇亲国戚至布衣庶民,从名公巨卿至方外闺秀,从通儒学者至画家印人,论其身份可谓无所不有。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东西很好,速度很快,京东信誉好
评分根据有关文献粗略统计,清代擅长隶书的名家有五百余人,笔者所见存其墨迹者(包括印刷复制品),亦不下三四百人,从皇亲国戚至布衣庶民,从名公巨卿至方外闺秀,从通儒学者至画家印人,论其身份可谓无所不有。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